中國人均 GDP 最終能達到什麼水平?


世界銀行把全世界經濟體劃入四個收入組別:高收入、中等偏上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以及低收入。

2017年最新的劃分標準是這樣的。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12235美元就算高收入國家。

註:評論區有的朋友不清楚人均國民總收入與人均GDP之間的關係,國民總收入英文縮寫為GNI。中國2016年的人均GNI為8260美元,高於2016年的人均GDP 8113美元。因為GNI包含了中國在海外投資的收入。

中國人均GDP為8000多美元,位於中等偏上收入組。

目前世界人口是73億,按人口來算,各收入組的人口有多少呢?

高收入人口為約12億。中等偏上收入人口26億。

那麼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有60個。

高收入國家的收入差距也是巨大的,排第一的盧森堡人均GDP已經達到10萬美元,是高收入門檻12235的將近9倍。

在高收入國家中,人口小於1000萬的小國和地區以及中東石油富國,對中國沒有參考價值。

因此有參考價值的就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西班牙

第一梯隊為美國,人均GDP近5.7萬美元。

第二梯隊為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人均GDP約4萬美元

第三梯隊為義大利、韓國、西班牙,人均GDP約為3萬美元,約為美國的50%。

可以說,能夠入中國人法眼的也就第一梯隊的美國和第二梯隊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也是以這些國家為追趕目標的。

那麼中國的人均GDP最終能達到什麼水平?

問題就是這個最終指的是什麼時候,是50年,還是100年?

這裡,答主假定一下是30年。30年這個時間不算長,但肯定也不算短。

要看人均GDP能達到什麼程度,先得明白人均GDP代表什麼?

通俗的說人均GDP是當年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貨幣表現。人均GDP提高的過程也是生產力提高的過程,是不斷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消費需求的過程。

人的需求,首先是物質層次的需求,然後是文化需求。

物質需求排第一的就是與吃相關的。在GDP中,與吃密切相關的就是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

圖為,農業增加值,現價美元

中國的人均農業增加值已經超過美國。

在吃方面中國與歐美髮達國家不相上下。

目前,中國糧食產量6.16億噸,能夠保證主糧的絕對安全,每年會進口8000萬噸大豆(這已經是佔全球大豆交易量的60%了)、300多萬噸大米和300多萬噸小麥改善飲食結構。

每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5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美國是120公斤,德國88.1公斤,英國84.2公斤,日本是45.9公斤,韓國54.1公斤,印度4.4公斤。

每年中國人均水產消費39.5公斤,世界排第四。前面是,韓國(58公斤),挪威(53.3公斤)、日本(50.2公斤)。

中國蔬菜年產量超過7億噸,人均佔有量500多公斤,均居世界第一位

全球水果產量為6.8億噸,中國水果產量為2.6億噸,佔世界水果產量的38%。

這裡的水果不包含瓜類。以夏天必備美食西瓜來說,中國傲視全球。

中國每年吃掉超60%的世界西瓜產量(吃瓜群眾的力量——中國每年吃掉超60%世界西瓜產量)。

因此,人均GDP中,人均農業產值方面,中國已經與歐美髮達國家持平。

那麼,人均GDP中,人均工業產值方面,中國與歐美髮達國家差距是多少?

以2014年數據為例,中國人均工業產值為2712美元,與英國差距不是很大。

以中國目前的發展速度,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再過十年能夠超過英國,過二十年能與美國持平。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難道只有中國發展,其他國家不發展了嗎?

其實,其他國家在發展,但是要注意,有時候市場就那麼大,你發展了,其他國家很有可能就被擠出去了。中國發展過程就是搶發達國家飯碗的過程。有時候就是此長彼消的過程。

圖為工業產值,美元

從圖中,是不是可以看出,除了中國工業產值增長明顯外,其他國家增長緩慢,似乎陷入了停滯狀態。

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手機方面,下表為中國國內手機各品牌佔有率,最明顯的就是三星從2016年第二季度的7.0%暴跌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3.0%。與此對應的國產品牌手機市場份額的提高。

再從十年間手機全球市場來看,中國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提高,而以諾基亞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品牌手機市場份額在降低。

目前,在工業領域,中國還沒有攻下的兩大重要板塊,一個是晶元集成電路,另一個就是汽車板塊。

晶元集成電路方面,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依然高達2296億美元,出口集成電路金額635億美元,進出口逆差1661億美元。

汽車方面,雖然現在中國汽車產銷量達到2800萬輛,但是國產品牌汽車佔有率約50%。中國出口的工業品中,汽車可以忽略不計。

未來10年,乃至20年,中國必定在晶元集成電路和汽車領域突破,勢必會與發達國家一決高下。現在,吉利、長城等為代表的國產汽車發展勢頭已經很迅猛了。

前面講了,人均GDP中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國與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巨大差距主要在於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英美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高達80%多,日本德國也達到70%,而中國才51%。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沒有農業和工業做支撐的第三產業就是空中樓閣。比如巴西,第三產業佔比高過日本德國。所以巴西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久久不能自拔。

服務業佔GDP比重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人均工業產值提高的同時,人均服務業產值也會提高,進而第三產業佔GDP比重也將提高,未來20年,三產比重能夠達到日本德國的水平,也就是約70%。

中國人均服務業產值與美國差距有多大?

金融類就不說了。這裡說一個大家看的見的。

2016年北美電影票房達到114億美元,而中國內地約66億美元。要知道,中國人口是北美的4倍。

可以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會越來越多,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長也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表現。經濟發展也與人們先滿足物質需求,再滿足精神需求一致。

圖為近十年中國電影票房。

圖為人均GDP,美元

從人均GDP曲線看,其他國家相對於美國,曲線就是在上躥下跳。這也正是美元霸權的體現,美國可以通過美元的升值與貶值對其他國家剪羊毛。

未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美元這樣隨心所欲的剪羊毛將會有所抑制。

最後給一下結論,未來30年,中國人均GDP能到什麼水平?

估計能達到高收入國家第三梯隊的水平,也就是義大利、韓國、西班牙的水平,達到第一梯隊美國的約50%。

有人提到計劃生育導致的勞動力減少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怎麼解決?

智能製造與自動化等人工智慧與產業的結合與能解決很大的問題。

什麼?

智能製造和自動化還在ppt里?

那就有點閉目塞聽了。要多學習,不要以為知乎就是天下,刷知乎就知天下事。

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5月11日投入商業運營,相比傳統碼頭作業效率提升30%,操作人員減少了70%。

碼頭設計作業效率可以達每小時40自然箱,堆場利用率提升10%,自動化程度也超過了荷蘭鹿特丹港,是目前自動化程度最高、裝卸效率最快的集裝箱碼頭。(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營 裝卸效率世界最快)

圖為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

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的記錄很快將會被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打破洋山深水港四期將於年底投入運營,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進一步鞏固上海國際「第一大港」的地位。

智能和自動化製造並非只是口號。從 2014 年 iPhone 6 上市至今,崑山富士康工廠已經使用機器人(又或者是機械手臂)取代了超過一半的工人,當地工人數量由 11 萬人減少到了 5 萬人(富士康:近年已有超一半工人被機器人取代)。富士康5年前就叫囂要到印度建廠,5年過去,還沒去印度,反而跑到美國去了。

一場「機器換人」潮正從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製造業發達地區向全國其他省市蔓延。完全由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正在不斷湧現。

在智能製造、工業4.0浪潮下,留給印度等國家的時間已經不多。


其實數字只是數字而已。關鍵得看你的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美國的GDP看起來是中國的好幾倍。

那是美國賣的貨能支持那麼高的溢價,因此表現在GDP上就顯得很高了。

拿蘋果來說,600塊錢的紅米,和6000塊錢的蘋果,之間功能的差距真的有十倍那麼大嗎?

功能上,600塊錢的紅米能完成6000塊錢的蘋果的60%~80%吧,但就是那相差的20%~40%的功能,支撐起來蘋果相對於紅米那相差十倍的溢價了。其他國家的人願意為那20%~40%支付那麼高的溢價。但在美國國內,按他們民眾的購買力來說,蘋果的價格其實就相當於小米的價格。因此GDP的多寡,很大程度也取決於你的貨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比如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在美國也只相當於沙縣小吃的地位。但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成了中高端了。

其實美國的GDP,和中國的GDP也大抵如此。因為國際上,大家願意為美國的貨的高溢價買單。

關鍵是中國的貨在國際市場上還支撐不起那麼高的溢價,目前中國賣的貨多集中在中低端。所以GDP相差那麼懸殊。在技術層面上,我們差不多追得已經有60%~80%,關鍵就是那相差的20%~40%。其他國家的人不願意為中國產品的溢價買單。因此gdp相差懸殊。

所以,中國的GDP和發達國家看起來很懸殊。但也未必追不上。只要有一天,我們的產品在國際上也能支撐起同等的溢價。那時,就相當於,把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拉下來,同時也把自身的生活水平抬高。

一旦比如說,我們的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之類的,在國際上一下子躍升成相當於麥當勞、肯德基的地位。我們的hovm(華為小米OV),在國際上像蘋果三星高端機一樣熱捧。在國內各種看起來低端的產品,到國外就變得高大上了。我們自己做的20塊錢的牛仔褲,在國外,不被視為地攤貨,而是動輒就賣幾百美元。就像美國的褲子在國外一樣。

比如說,假設我們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隨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升而變為1:1,那麼,此時。人民幣哪怕不增長多少,換成美元計GDP都會超過美國三四倍了。

那時,我們和發達國家的GDP差距就會瞬間拉平。而這時,我們可能覺得好像以人民幣計的GDP沒增長多少啊,可是兌換成美元、歐元來計算,就會發現,居然也有好幾萬美元了。然後那時,我們就可以用我們強悍的國際購買力買其他國家便宜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就高起來了。

發達國家GDP高,很大程度上,就是按價格算,在他們國內算中低端的產品,在國外就成為高端。

什麼時候,外國人買東西時,低端貨,他們會想,買made in china的,質量好價格低廉。中端貨,買中國的,價格親民設計好。高端貨,買中國的,高端大氣有技術。這時,中國的GDP表現得也很高了。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得看這次產業升級和一帶一路的建設。


絕對數字是表象的,有價值的是相對比例。如果一個固定時期內全球總的資源是固定的,那麼中國佔全球gdp的比例就可以大侄反映中國的資源佔有量和消耗量。至於說人均gdp是以美元計價還是人民幣計價,是按今天的購買力算還是按二十年後的算,那都說不清。

當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也就是人均10000美元美國1978年人居GDP在10000美元,過幾年中國就能達到了,可是有什麼意義了?我想我們達到10000美元時肯定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已經提到2.5萬美元了。

而且人們在乎的其實也是相對數而不是絕對數。你在乎的不是你月收入多少,而是你在這個社會所能享有的資源。你能買什麼房子,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享受什麼樣的醫療資源等等。更關鍵是,你在社會的排名!這個排名其實就是根據你佔有資源的比例來計算的。

***********分割線******************************

這裡要反駁一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絕不是靠各種刺激政策可以撐得住的。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靠注水就可以發展,你讓日本和歐盟怎麼想。難道他們就不會嗎?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過有個邏輯可以參考。所有的發達國家之所以人均gdp很高,都是佔據一個或多個產業,同時攫取了這個產業的大部分利潤和價值。人口數量與產業規模的大小決定了人均gdp的高低。

比如盧森堡人口僅46萬,但是有金融,鋼鐵,廣電通訊三個支柱產業。鋼鐵產業,盧森堡控股的阿爾貝德集團,2001年阿爾貝德與法國北方鋼鐵西班牙阿塞拉里亞合併成阿塞羅爾,是當時的世界第二。2006年阿塞羅爾和米塔爾合併,目前是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金融產業,盧森堡是世界第七金融中心,2150支投資基金管理了1.65萬億歐元,在全球僅次美國。

46萬人享有這麼大的產業,還都是高附加值的部分。人均gdp自然很高。

其他的比如韓國在電信通訊,造船,鋼鐵,半導體等行業能夠佔據領先或主導地位。

所以中國未來人均gdp能增長到什麼地步取決於中國可以在多少行業和產業佔據主導地位。這些行業可以是已有的,比如手機產業鏈,移動互聯網相關產業,鋼鐵,建築等。也可以是新興的,比如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以及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的。

所以中國現在搞產業升級和創業創新,就是不斷佔據已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更多的份額和地位。

至於最後可以佔據多少,這個其實是無法判斷的。上限就是佔據全球所有產業,每個產業都是第一,都享受高附加值部分。這個是不可能的。

次一點的是,中國取代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10.28億,gdp佔全球60%。中國13億人,需要佔據世界gdp的76%,才可以達到現在他們的標準。這個看起來也不靠譜。

所以到底中國gdp可以到達什麼地步了?我也不知道,靠譜的預測是世界30%吧,超過現在的美國。


跟歐美日一樣,也跟亞非拉一樣,誤差不超過30%

既然問題里有個「終」,就應該依次回答三個問題:

a) 人均產出增長的本質,

b) 當代人均產出差異的本質

c) 回溯更遠的歷史,歷史上同一文明世代,人均產出上的最終的穩態是怎樣的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代表,人均產出(剔除通貨膨脹)從1270到2015年,跨度700多年,對數尺度。1650s年代開始,英國才脫離農業文明的上限開始邁入下一個世代。1400年之前的生產力提升是因為從黑死病的衝擊中恢復。

我的答案是

A) 技術進步,工業&>內燃機&>電腦&>互聯網等一系列技術革命,替代農業

B) 技術革命的速度快過技術擴散的速度,邊緣地區在享受人類文明整體進步紅利的過程中,有延時

C) 歷史上的穩態是各國農業人均產出十分接近,在一個數量級。

1500年,世界主要國家人均產出(縱軸),和土地肥力(橫軸)關係,更高的土地肥力(農業最重要因素)只帶來微小的更高人均產出。

農業在工業文明前(1500AC)已經達到了他的頂峰,在工業革命前已經被充分挖掘。通過更高的生產力&>更多的人口&>更低的人均,馬爾薩斯陷阱,人均產出已經無法再提高。大家都知道耕田,組織國家,用鐵器,馴化牛和馬,產出趨同。

1750-1900年間,當代第一世界(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人均產出對比,1750年前沒有區別,因為都已經窮盡了農業文明的極限。

在接下來的未來。更先進的技術進步&>有更高的生產力&>更優質的生活條件&>更多移民、更寬鬆的育兒條件,總有辦法調節人均產出到趨同。而且當大家都用同樣的科技,類似的公司組織模式,我不覺得最終態大家會不一樣,人種之間也還沒有產生殖隔離。更何況當下信息交流更快,技術擴散更快更充分。

唯一能夠繼續保證當下人均產出差距鴻溝的,就只有技術進步&>&>技術擴散。那麼,下一次技術進步被少量國家壟斷,並且下一次技術進步具有更高的門檻,這些國家通過組織手段能維持一段時間優勢。但這種情況,中國肯定不會缺席。從中國的對製造2025,AI,無人駕駛的投入,也能看出國家的雄心。


用「中國」視角看中國,鐵板一塊,你很難看出什麼東西;用顆粒度更高的「城市」視角,會有更多發現。

下圖是2015年中國各城市人均GDP排名(前25名)。如果把中國近300個地級市榜單拉完,把一個城市看做一個小國家,你可以完整體驗從超級發達國家到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落後國家落差:

澳門,61.2萬人,人均GDP超過7萬美元,比美國還高2萬多美元。可以算超級發達國家。

香港,737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比加拿大、德國還高。可以算資本主義強國。

鄂爾多斯(205萬人)、克拉瑪依(45萬人)、東營(209萬人),人均GDP2.6萬美元以上,跟韓國、西班牙相當。當然這幾個城市以資源取勝,國際上類似的是卡達、科威特等資源型國家。

深圳,1190萬人,人均GDP超過2.6萬美元,跟韓國相當,遠超台灣、葡萄牙。中國改革開放下的最大一顆蛋,中特社會主義優越性最有力證明。

廣州(1404萬人)、蘇州(1061萬人)、無錫(652萬人)、珠海(167萬人),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超過「歐洲窮國」葡萄牙、捷克、希臘水平。發展雖不及深圳耀眼,也是佼佼者。

這些城市總計大約570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至少有5700萬人生活在人均GDP2萬美元標準上的「發達國家」。

往下,1.5-2萬美元非資源型城市還有:

南京(827萬人)、長沙(764萬人)、杭州(918萬人)、常州(470萬人)、大連(698萬人)、鎮江(317萬人)、天津(1547萬人)、佛山(735萬人)、威海(281萬人)、北京(2171萬人)、武漢(1076萬人)、上海(2415萬人)、青島(920萬人)、寧波(787萬人)、舟山(115萬人)、中山(312萬人)等,這些城市總計大約8700萬人。

也就是說,中國至少有8700萬人生活在人均GDP1.5-2萬美元標準的「較發達國家」。

兩者加起來,中國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城市人口大約1.5億。與俄羅斯相當,高於日本,是德國近2倍,韓國近3倍。

與其問中國人均GDP最終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先研究:這些城市人均GDP,在30年後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澳門能否翻番?香港呢?鄂爾多斯、克拉瑪依、東營,能否再翻番?深圳、廣州、蘇州、無錫、珠海,翻番有多大可能?南京、長沙、北京、上海,再翻番有多大可能?

以年均5%增長率,不到15年翻番;以年均4%增長率,18年翻番;以年均3%增長率,24年翻番。大陸主要城市經濟增長率目前還在8%左右高位,今後若干年能否保持3-5%經濟增長率?概率很大。

所以,從主要城市經濟狀況推斷,中國人均GDP在當前8800多美元基礎上再翻一番,這是有可能的。當然,最終是以人口從欠發達地區往發達城市轉移、以發達城市拉動實現。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糾結於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人均GDP是什麼?是人均產值啊。

中國有大量低素質(沒學歷、沒技能)勞動力。和那些國家比比人均學歷怎麼樣?

勞動力水平不夠,你在這要人均GDP高,有意義嗎?你和王思聰兩個人算一下人均如何?

應該怎麼發展經濟,這點美國人都沒想明白,他們經過石化煤鋼時代之後,也開始減速了。目前還有矽谷大佬們支撐。底特律已經廢了。

底層的日子不好過,才有了川普的上台。

日本更甚,炒房狂潮過了之後馬上就是暴跌。日本現在就已經少子化缺乏青壯年勞動力,這意味著20年前日本就生不起孩子了。

我不看好的是市場經濟里的人為干預因素,美國干預的手法和中國不一樣,再加上他們有固有優勢而已。

如果有更多高科技投入生產生活,人均怎麼樣無所謂。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水平,而不是虛的數字


數字都是表象,同樣8000美元的國家,畫風可很是不一樣。畢竟俄羅斯 中國 泰國是完全不同的畫風。

有些東西是錢沒法描述的,比如這個國家的價值觀,這個國家的奮鬥動力,這個國家的發展策略。儘管短期內可能影響不大,但是以10年計,差別巨大。

如果哪天中國超過美國了,應該是美國人均gdp有多少人民幣,而不是中國人均gdp有多少美元。倘若能爭搶到計價權,那麼人均多高其實無所謂。

礦泉水一塊錢一瓶,你身價一億並不意味著你需要有一億瓶礦泉水。實際上你有幾千萬瓶,再加上對應的經銷商供應鏈的價值,你就可以有一個億。換言之,你身價一萬,那是真得有一萬瓶礦泉水,但是你身價一個億,是不需要一億瓶礦泉水的。

gdp也一樣,中國的gdp想要增長,是不需要實打實的增長的。美國的gdp並不是那麼堅實的。比如cpu,快5%價格可能要兩倍。定價和實打實之間並沒有那樣的對應。

同樣,gdp到一定水平以後,不是多少的問題,是定價權的問題。就像乾隆交朋友不在乎他有沒有錢,反正一句話就能抄家。當一個國家具有制定規則的能力的時候,錢是虛的,權才是實打實的。君不見美軍四處征戰,所為何事?權也。

當然,我國不會走帝國主義道路,未來也不會是第二個美國。至於我們的世紀,那是另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時代。


國家的計劃是:建國一百年的時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第一個百年計劃是建黨一百年的時候,達到小康水平,我們已經提前完成了。

個人預計,到建國一百年的時候,實現第二個目標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目前所謂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大概是2萬到3萬美金,而我們目前大約0.8萬美金。如果每年4%的增長率計算,32年以後是2.8萬美金,正好處於這個區間。考慮到別人也在發展,所以我們的發展速度要比人家平均高4個點,大概就是6%左右的樣子。再考慮到中國未來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競爭加劇,中國的發展必然會讓他們的增速壓力增大,這個相對增速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因此,三四十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大致會相當於現在的2~3萬美金的樣子。體量太大,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整個世界不足以支撐繼續高速增長。而目前可以從發達國家搶食,尤其是一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偽發達國家。不過即使是2~3萬的人均GDP,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基數,也是非常恐怖的,大致相當於兩個美國的經濟總量。

而在國內,和我們的地形一樣,也會有三個階梯。東、南沿海的幾個省,會達到日法德的高度發達階段。而內地一些交通便利環境友好的省份,會處於西班牙葡萄牙的樣子,而西部一些環境差交通不便的省份和地區,則會停留在小康到初級發達國家的水平。


任何對中國的長期估計,在現實面前都顯得過於保守。


先看簡單看看GDP是啥,再分析好嘛.....

市場價GDP= 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NX(凈出口)

大致的簡單宏觀經濟學模型裡面GDP計量如上

Y是發的工資

B是福利

T是稅

S是儲蓄

C是消費

I是投資

G是政府消費

Z進口

X出口

商品和貨幣的流通就像一條環狀的河,你在不停的從裡面拿水,但是也在往裡面倒水,而你勞動的本質是生產水,GDP的計量過程就是希望通過流量的監測來估算每年你給這條河加了多少水,雖然實際要複雜的多,但是這樣大概能給所有人講清楚......

我們會發現,基價GDP的本質,其實是你生產出的東西比原材料多出多少價值,而市價GDP,則計量這些拿總消費,總投資,總生產的價值和。

要相對於原先狀態GDP提升,本質方法很簡單,提升【產出投入比】

簡單的例子,

原先10個人,種水稻,一年種的水稻賣掉凈收入100塊

現在10個人,鍊鋼鐵,一年煉的鋼鐵賣掉凈收入1000塊

現在10個人,寫程序,一年寫的程序賣掉凈收入10000塊

現在10個人,做金融,一年融資投資多產生收益100000塊

GDP的提升,本質就是國民不斷的在世界經濟體系里往產出投入比更高的方向爬

我提升了農業效率,更多的人口從必要的農業生產活動里解放出來,從事生產效率更高的工業生產活動,創造更多的價值,那我GDP就提升了,這個提升創造的價值,又反過頭促進經濟和建設,提升技術和生產,讓更多的人從低效率生產里解放出來,到更高效率的生產裡面,這就是良性發展。

但是發展畢竟受到限制,比如說很多人去鍊鋼鐵,那鋼鐵就多了,過剩,就賣不出價了,產出投入比就低了,怎麼辦呢?那就開拓市場啊。

比如說到了一定地步,技術發展受到各個方面,例如資源配置,投資,自然資源的限制,效率很難提升了,怎麼辦呢?那就低端製造業,工業轉移啊。

比如我之前有大量鋼鐵廠,雖然的確鋼鐵有市場,而且賺錢,但是綜合價值不高啊怎麼辦?我還要提升,把低端鋼鐵廠換成產出價值更高的特種鋼鐵生產,高級鋼鐵生產啊,這就去落後產能,發展新經濟。

換個角度,我們在生產中創造的價值,最終都回歸到了消費里,無論何種分配方式,刨去儲蓄和投資到外面的部分,最終都會迴流到經濟里,高級領導要去高檔飯店應酬,出去玩住高級酒店,去哈爾濱滑雪,去西藏爬山,我們無產階級要去蒼蠅館子吃飯,買生活日用品,出去旅遊,出去消費,都是把當初產生的價值,主觀客觀的送回了經濟體系。

GDP要提升,換句話說人民想要賺更多,日子更好,在效率提升陷入瓶頸之後,比較普遍的方法就是開拓新市場和低端製造業的轉移

比如當年,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企業到中國設立工廠,將自己的低端製造業轉(bo)移(xue)到人力資源便宜的中國來,完成製造業的轉(bo)移(xue),進一步從低端製造業上解放人口到高端製造業,服務業等,完成產業升級,GDP提升。

(日本,1980,1萬億刀,1990年 3萬億刀

美國,1980,2.8萬億刀,1990年6萬億刀)

而中國也接著這個機會,將自身更低端的製造業,和大量農業人口,進行產業升級,提升農業效率,一推一拉,將大量人口從農耕的效率提升中解放出來,進入工業(製造業)生產,提升GDP,完成產業升級。

(中國 2000 10萬億軟 2015 68萬億軟)

現在,中國通過我國人民的聰明勤勞和我黨的英明領導(),成功完成了產業升級和發展,稱為了成功的發展中國家。

下一步GDP的提升,一部分是繼續發展,發展高附加值高端製造業,服務業,一邊是開拓市場,產業轉(bo)移(xue),向欠(ya)開(fei)發(la)的地區轉(bo)移(xue)低端製造業,進一步解放我國低端製造業人口,使其向高端製造業轉移。

而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部分則繼續升級,向虛擬經濟升級,向金融深化升級(美國,2015 5w5刀),一部分則因為缺少上升動力,缺少轉(bo)移(xue)對象和轉(bo)移(xue)的魄力,維持緩慢增長或者停滯。(日本 2015 3w5刀)

嗯,我國是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怎麼能按照(NOT)上面那一套來呢,但發展轉移是問題是,人始終是人,欠(ya)開(fei)發(la)地區也有進入產業升級的時刻,產業轉移的本質是剝削的轉移,這樣的剝削是必然有終結的一天,無論是欠發達地區的民族覺醒還是產業升級阻力加大,都會導致難以完成進一步升級,不能繼續剝削,那就必然面臨停滯甚至衰退,然後就總危機世界大戰大洗牌,然後繼續?

以中國的發展時間和發展速度來看,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還會繼續,但是這一轉移成本是高於當年向東南亞進行轉移的,一方面是環境原因和原本的工業基礎較好,一方面是地區穩定,發展成本較低,投資成本較低。

這樣估計,在不受到外界戰爭和暴力干擾下,中國完全體的鼎盛人均GDP會在日本90年代挨屠刀之前的水平稍差,即3w美刀,但是由於國內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可能到達的時間會有些

道阻且躋,道阻且長

還是要有信心,且行且珍惜。


當中國剛開放時,他們說,中國人嘛,什麼都造不出來,路上跑的都是外國車。

然後中國慢慢造出很多東西了,他們說,中國人嘛,就會造那些粗製濫造的東西,劣質品代名詞。

然後中國慢慢開始製造高質量的產品了,他們說,中國人嘛,就是個製造工廠,血汗工廠,價值鏈最底層。

然後中國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他們說,這算什麼品牌,別丟人現眼了,我用蘋果。

。。。。。

當GDP還是遠遠不如美日的時候,他們說,中國就是個落後貧困的農業國家。

當有一天GDP趕上了,第二了,他說,中國的人均不行,永遠也趕不上人家。

中國只會刺激房地產。

中國只會抄襲。

中國只會逼人下崗。

中國只會剝削農民。。。。

當預測未來時,人的因素才最關鍵。經濟指標代表的是過去的成就。如果中國少一些這樣的人,多一些埋頭幹活的。人均GDP就不會那麼悲觀了。


首先得加一個年限,10年 20年 50年

不然沒法說啊。

目前中國工業效率還有很大提升餘地,從傳統行業看,中國現在是既在摸索工業4.0也在補工業2.0、3.0的課,工業效率還有很大潛力可挖,不過這部分潛力要看政府的深化改革,市場化繼續推進,打破利益集團,各種壟斷集團,以及依託補貼活著的殭屍企業,這部分改革做得好,潛力才能快速釋放。

工業的新桂冠機器人,中國發展得也很快。這一塊也能提升不少,目前是小盤,將來應該是大盤。

農業方面,集中土地搞大農場也在繼續推進,農業規模化養殖,特種養殖也在一直前進,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解放部分勞動力,不過農村還有多少青壯年勞動力存疑,這一塊潛力不大。

然後就是高科技服務行業,各種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網路教育。這一塊目前已經開始為中國提供很強的增長動力,未來潛力也大有可為,而且這一塊中國佔據的生態位比較高,處於優勢地位。

還有新的能源科技,太陽能,風能,可燃冰,頁油岩,核能等等

中國可燃冰,太陽能,風能都處於一流水平,但是這幾項未來技術能突破到什麼水平,做到多大盤子,有沒有巨大潛力存在巨大疑問。

相對我更看好增殖堆第四代核電站,這科技點亮可以給中國發展提供強勁持久得保障,使得廉價,高效,環保的能源供應成為可能。

最後文創,娛樂影視,定製化文化創意。

這一塊勢頭良好,但究竟能做多大多好,還是未知。

中國具有像更高態勢衝擊的潛力與底蘊,未來如果內部不出問題,整體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比如韓國,西班牙問題不大。

成為高等發達國家水平,比如美國,德國會比較難,需要能源科技有較大突破。

最後另外一個超級大盤,生物醫藥了解不多,不知道中國這方面潛力如何?

目前這一塊水平臉印度都略有不如實在可惜。


這麼屌的問題,我是不想回答的。因為覺得自己沒啥本事回答這種問題。

但是沒辦法,看了黑公公掛的某個「萬事通」強答,不得不說幾句。(臧大為)

臧大為:中國人均 GDP 最終能達到什麼水平?

話說,這位主業程序員,副業賣鞋子的大神真特么是個「萬事通」

尤其「精通」宏觀經濟、地緣政治、國際關係;

同時基本上不太愛回答做鞋子和寫程序的問題。看來IT埋沒了這位「民科」

先來看看這個「萬事通」的原話:

經濟,簡單了說就是勞動力數量*勞動生產率+消費。

大體上我不反對這句話,雖然覺得很可笑,你再簡化他的論述自然會得到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既:經濟=供給+需求。

「萬事通」先生把供需理論擴展的原因,是因為他要引出他的邏輯線。既:勞動人口是影響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的勞動人口下降,必然會導致中國經濟持續走向衰弱。

嘖,這個邏輯線的推導是沒問題的(前提是他的模型本身沒錯。),有問題是他故意忽略了他自己的勞動生產率的乘數效應。通篇他的論述里,都不去討論這個勞動生產率是不是會進步的問題。

而且他也不懂的是經濟增長率和經濟自然增長率是不同的。因為假設技術不再進步,經濟也會自然增長(隨著人口增加),這就是經濟自然增長率。

但是,我們經濟學上看重的是經濟增長率,這個概念必須引入「資本:儲蓄和投資」。

因為宏觀經濟中,有個最基本的假設就是:資本和勞動本身是有一定替代關係的。

所以我們要討論「萬事通」的經濟模型成立與否之前,我們必須簡化地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資本效率是充分的。(至於是不是,大家自己猜。)

勞動力減少,導致生產力降低,消費降低。經濟自然減速。別指望勞動力減少的時候,勞動生產率會有多大提升。因為勞動力減少意味著能投入科研開發的資源和人力都減少了,所以勞動力生產率也會停滯。另外,如果勞動力減少速度過快,那麼很多產業鏈由於人力不足會直接崩潰。

「萬事通」先生這個論述在中國要成立,拋開我上面說的資本效率以及技術進步不談,他的的前提假設還有一個:中國是一個充分就業的國家。充分就業代表市場上除了自然失業(不想找工作的+正在跳槽期間的)的失業人口之外,所有人都找到了工作。(再次呵呵)

中國的就業市場現狀只能說:在中國,勞動力供給現階段超過了市場需求。那麼現在自然就不會出現他所說的,勞動力減少導致生產力降低這種在事情在中國發生,也不會出現產業鏈人力不足直接崩潰了。

其實說到這裡就知道他的人口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至少現階段的前提都不滿足。

當然,「萬事通」說的某些產業鏈因為人力不足直接崩潰的,也是有的。比如他從事的鞋子行業,他也基本上據此在唱衰中國。所以不同的人,視界不一樣,看到的中國也不一樣。他看到的中國,就是個只能做代工鞋廠的中國。我看到的中國,是個能研發四代機、航空母艦、商用最快高鐵、投建6代OLED生產線,12寸晶圓廠,3D NAND的中國,是個能夠在全世界收購半導體設計公司、工業機器人公司的中國。因為某些低附加值的產業鏈在中國沿海城市的淘汰來臆斷中國經濟的衰敗,真是可悲可嘆。

套一句某院士的話:這就是一個本質問題了,外國人是人,中國人就不是人了?

你要想代工鞋廠不衰敗,要麼中國人永遠拿低薪,要麼大家的衣服鞋子漲價翻倍。

———————————————

回答類似這種宏觀經濟問題的時候,麻煩「萬事通」一類的人,先接受基礎的宏觀經濟學訓練,比如至少弄明白Cobb-Douglas生產函數、Solow Growth Model之類的本科宏觀經濟學常識。

如果翻開勞動經濟學的課本,誰也無法忽視教育在勞動因素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簡單的來說,經濟環境是勞動經濟學的外在影響因子的話,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內在影響因子。脫離教育程度談人口紅利的人,基本可以說就是個文盲了。

比如印度,就算擁有更年輕的人口結構。如果無法解決人口問題中的飢餓和教育問題,那麼人口將不是什麼紅利,而是經濟發展的負擔。

———————————————

我在最後談談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自1978年以來就沒有低於過世界平均水平,當然也不可能低於美國的水平。

但是我還是要明確一點,GDP的計算方式是有問題的。

GDP增長在很多角度無法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情況。所以人均GDP也只有參考價值。但是你硬要問我一個人均GDP中國到什麼水平。如果用ppp(國際元購買力計價),現在是1萬5左右,和馬爾地夫一個水平。 我可以大膽的預測在2025年,中國的人均GDP,ppp計價不會低於2萬5~2萬8的水平,也就是俄羅斯的水平。

以我淺薄的知識,我認為中國在未來達到這一目標的方式不限於:1、繼續發展工業化農業;2、繼續城鎮化建設,建立內需服務業市場;3、快速發展高新產業替代低附加值產業;4、繼續完善建設社會福利制度,通過轉移支付減緩貧富差距。

這些措施里,3,會提高中國經濟總量,但是會拉大貧富差距。4,則是為了彌合措施措施3產生的社會裂縫,同時讓被淘汰的低素質人口依然有最基本的消費能力。1,是為了引導更多的農業人口變成製造業人口或者服務業人口。2,是為了擴大服務業市場,提高資本效率。

———————————————


其實很好算,日本30000+,韓台20000+,考慮到中國人口多,內陸生產要素比較弱,如果能到20000就算偉大復興了,人口是美國四倍,人均是美國1/3到1/2,那GDP已經穩穩地碾壓美國了。8000到20000按每年4%-5%的增速大概需要20年,差不多就是第二個100年的時間節點


如上方答主所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取決於幾個支柱產業。

那中國目前的支柱產業呢?

說整個第二產業也不為過,互聯網、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也很發達,不過其根基立足於發達的工業。

中國是一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幾乎涵蓋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一方面正在吞噬歐美去工業化留下的市場,另一方面正努力發展真正的高端製造業來奪取市場,並且必然在一些新興產業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再這樣搞下去如果依靠科技革命在本世紀內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大家都學過,勞動價值無法再用也不必再用貨幣計算了……那GDP的理論基礎就崩壞了。

按題主的意思是想問中國經濟相對於世界經濟能達到如何規模,那得看全世界有多少人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至於共產主義社會內部的比較,那咱們怎麼知道啊……


要有信心!

中國

2030年達到2.5萬美元。

2050年達到4萬美元。

2100年達到10萬美元。

美國

2030年達到5萬美元。

2050年達到4萬美元。

2100年達到2.5萬美元。


以我國目前經濟的粗放程度來看,到人均兩萬問題不大。

當你看到超市裡飲品的種類和細分程度,你會發現,現在中國離發達還很遠。

當你看到日化產品的種類和細分程度,你會發現,現在中國離發達還很遠。

當你看到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你會發現,現在中國離發達還很遠。

當你看到我國運動康復的發展與普及水平,你會發現,現在中國離發達還很遠。

當你看到我國體育運動商品和設施的發展水平,你會發現,現在中國離發達還很遠。

大boss說了,我國求富求強的目標已經達到,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為了這個目標,人均gdp一定會很快翻番的。


???最後將達到【世界人均的5/3】和【日本人均的1/2】:這個是最基本肯定會達到的!達到後其實還有上升的空間???

(這個我早就詳細研究過)

◎達到【世界人均GDP的1/0.618(黃金分割率)】是肯定的:

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

經濟佔世界三分之一,

人均就是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五】,也即1/0.618

中國GDP能佔到世界1/3已經頂天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一般就這樣。目前中國的製造業生產也是佔世界製造業生產的1/3。

◎達到【日本人均GDP的一半】也是肯定的

——意味著中國GDP是日本五倍(雖然增長放慢,但是目前已近3倍,5倍正在招手。中國人口又是日本10倍,那我們人均就能達到日本一半,這已經很了不起,想想以前那是幾十分之一),也意味著中國成為入門級發達國家

到時候全國平均是美歐日一半的水平,但是發達地區會接近美歐日的水平。目前中國發達地區也是全國平均水平的約2倍。

到時候【東方經濟圈】:【西方經濟圈】:【其他】=1:1:1


繼續加大教育投入

繼續加大基礎建設

繼續加大國防建設

我們從窮屌絲干到人均世界前十,不是問題。

工作原因,我會走很多地方去看。

上周去了南方某市,住了一個酒店,計程車司機告訴我說,你這個酒店,是以前廠房改造的。

我問他,這個廠以前幹什麼的,他說,做紡織的。

再看看周圍一片一片興起的電子廠商代替了傳統的織布製鞋輕工製造。

這不是產業升級是什麼?

中國經濟停滯5年了

哥們你大概是鍊鋼工人吧


我可以肯定的說30年內你可以看到中國人均GDP超越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在現在8000美金的基礎上實際性的翻一翻是沒有任何問題。就算實現不了,中國統計部門一定會實現這個目標的(完全開統計部門的玩笑)。

1.基礎積累才剛剛開始爆發,你們就說停滯了,開什麼國際玩笑。未來30年,創新看中國。這句話不是瞎BB的,隨著中國經濟基礎、教育基礎、科技基礎的積累,目前才剛開始爆發。拿個農產品舉例,80年代到現在台灣農產品幾乎佔據了我們國家的主要市場,但是現在我們在各行業慢慢行成了自己的模式,開始超越台灣、日本技術了,規模和產業化效率顯現。拿我一盆友打比方,養螃蟹的,產業化全面佔領中國市場,進軍東南亞和非洲市場開拓海鮮市場,用他的話生產力提高了不止一點點、用30倍計算。光在鄱陽湖一個地方投資20萬畝,農民跟投這幾年年景好,立馬進入發達收入(當然是小範圍啦)。但這個事實告訴你,我們才開始彈起來,說什麼停滯,開什麼國際玩笑。你當中國的轉型是開玩笑的,未來一項項創新會把你的臉打的啪啪響。美的在機械化投入上增加了投入,人均產值提高了40%多。吉利人均產值是5年前的3倍多啊。我們的核電、高鐵、航空、航母都到了爆發期或瓶頸突破期。

2.一帶一路才開始玩起來,而且一定會玩的很H。東盟5.6億人的市場,巴鐵、尼泊爾、不丹加起來3個多億的市場,肯亞為示範的非洲6個多億的市場,還有正在和我們鬧事的印度,這些都是空間。現在歷史的河流里你會發現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起來,是因為我們的玩法和西方不一樣(這個大家可以去系列查看)。

3.虛擬化勢不可擋。虛擬化包括很多、交易的虛擬化、資產的虛擬化等等,虛擬化帶來的就是高發展速度和高度變革。物聯經濟、共享經濟、模塊經濟等各項創新摧枯拉朽。

年輕人要做的只有學習和奮鬥,任何鄙視和認為這個不行那個不可能得人,最後都會被現實狠狠地摔在地下。


推薦閱讀:

涉密的科研工作者,或軍人,官員平時生活會受哪些限制?
天天聽別人說的暴利的項目到底怎麼操作?
常年裝逼的你養成了哪些不自覺的習慣?
18歲確診乾燥性綜合征,還有必要活下去嗎?

TAG:生活 | 經濟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