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產力的附庸嗎?

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時期的意識形態。而一個時期的意識形態又決定著人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那麼就意識形態而言。人是否是生產力的附庸?在這個意義上,又該如何理解人是生產力的主體?


生產力對人的束縛,根本上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建立在社會異化——特別是異化勞動的基礎上的,人類屈服於盲目力量的束縛;另一個方面是生產力所象徵著自然關係對社會關係的決定作用。前者是可以消滅的,後者是不可以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必然」到「自由」理論模式的重要體現,也是對人與社會關係動態分析的產物。

首先;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人首先是社會的產物,繼而去改造社會。也就說,人不可能在社會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約束。我們如今看到的人,其首先是社會關係的集合。

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採取共同的、同其它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 ——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而我在我的另一個答案里(你對馬哲的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怎麼看?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72855/answer/182104412 )里說明了,生產力作為自然關係的代表與生產方式內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對這個社會關係與人的生活、「處境」(阿倫特)起到決定作用。無論人的消費內容與生活方式、他們的交際範圍與方式、生產關係與生產方式、他們的社會生活的盲目或自覺地位等等,都不可避免地由生產力水平決定與制約著。這個角度出發,人必然受制於生產力,人不可能避免生產力對人的決定性影響——畢竟人的本質就是勞動。所以說——生產力對人的決定性作用包括在人是生產力主體的命題之中,這兩者是不衝突反而是是統一的。

然後說異化的方面——即人淪落為生產力附庸的方面:傳統的生產力定義中,包括了三個層面的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我們這裡不必討論生產力多要素論的觀點與其合理性的分析,姑且用這個就夠)既然這個定義中包括了「勞動者」,那意味著至少在有一部分人不應該是生產力的附庸——勞動者自身怎麼可能是生產力的附庸呢?首先他不能是自己的附庸,其次他理應不是自己所有的工具與其他生產資料的附庸。

但顯然的是在歷史中的一切以勞動為生的階級成為了生產力的附庸。我們強調他不一定是成為勞動工具的附庸——這是我們今天機械化大生產下的異化特徵,正如《資本論》所說:

機器上面的一切勞動,都要求訓練工人從小就學會使自己的動作適應自動機的劃一的連續的運動。只要總機器本身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同時動作並結合在一起的機器構成的體系,以它為基礎的協作也就要求把各種不同的工人小組分配到各種不同的機器上去。

…… 濫用機器的目的是要使工人自己從小就變成局部機器的一部分

…… 在工場手工業和手工業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廠中,是工人服侍機器。在前一種場合,勞動資料的運動從工人出發,在後一種場合,則是工人跟隨勞動資料的運動。在工場手工業中,工人是一個活機構的肢體。在工廠中,死機構獨立於工人而存在,工人被當作活的附屬物併入死機構。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三章、機器與大工業·4.工廠》

他們還有可能是勞動對象的附庸。生產資料本身包括勞動對象——特別是封建時代的土地要素,是整個社會階級劃分與財富的核心要素——也同樣是無數農民委身於地主時的所求。而今天社會化大生產下(大部分)勞動者更不直接佔有生產資料,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流動是由資產者直接支配的。(這點其實不準確,但我們姑且這樣說)

不僅如此,勞動者還往往是自己所駕馭的生產力的產物的奴隸——及自己勞動產品的奴隸。還可能是生產過程本身的附庸——即蛻化為一種簡單的生產資料。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他們被抽象為一種自然力的出賣者,這也是物化的體現。

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賤的商品。 

……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產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不僅生產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

——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

人是生產力及生產力產物的奴隸,這在當代是顯然的故事,這就是異化勞動的產物,是拜物教的土壤之一。

但同時非勞動的階級,客觀上也是生產力的附庸。生產力的水平直接制約了剝削者們的謀生方式——一旦它用了違背當下生產力水平的生產關係,他就必然面對收入的減少、其他剝削者的競爭以及革命等暴力手段的威脅。甚至社會化生產下分工對他們的制約等也同樣存在。

社會異化是普遍的。當社會存在異化現象時,沒有任何人能躲避被異化的命運。也正是異化這個概念的應用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方面側重強調人對社會的影響。那麼,消滅異化勞動、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而讓人與人的關係復歸,從而盲目的力量變為自覺的歷史主體的應用,就可以消滅這種附庸的身份——「自由王國」、自覺的人類歷史的開端。

我們把這兩個方面也就統一了:我們所說人是生產力的附庸不是指人不可避免的受自己所在時代的生產力的制約與影響——而是說這種影響是盲目的,並且在人操縱生產與勞動的前提下,體現了一種有人創造但超越與統治的力量。我們讓人不再是生產力的附庸,不是消滅生產力對人的影響,而是使其成為人自覺的認識與利用的必然性。即讓與人的主體性所容納的生產力對人的作用保留而消滅人主體性的作用被克服——歷史的辯證法。


時間不是很多,簡要的回答一下。

  生產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簡單的說生產力就是機器、科學技術;人並非是生產力的附庸,但商品生產中人是資本的附庸,儘管資本品很多是機器,但資本本身並非機器、生產資料,而是支配勞動的社會關係。工人勞動生產出來的資本,單位勞動力下資本增值意味著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因而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是資本、金錢增值時,意味著工人的勞動本根本就異化勞動。不僅如此,在資本主義中生產什麼?以什麼規模進行生產都是依附於以利潤為重心的運動,因而當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佔據統治地位時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便已死亡,所謂的經濟學就成為一種維護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隨著資本主義支配關係的擴張,利潤率不斷的下降,社會矛盾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自然存在一種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因而資本主義中一直存在一種雙向的意識形態鬥爭,它本質上是階級鬥爭的表現形式。

對資本主義,複雜問題,不想多說,僅是失業問題,社會福利、公共開支的等問題,便讓人產生一種非商品化的意識形態,正如一切環節都要利潤,這意味著政府的公共開支、社會福利、軍備、退休養老等都如同反過來要向資本的利潤上稅,隨著資本的積累越來越難以維持,只有大量的資本破產,社會關係才能重組,資本主義才會重新迎來黃金期,但該誰破產,這對資產階級內部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種鬥爭直接引發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戰。並且一次世界大戰後,直接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能爆發本身就是社會產生的非商品化的意識形態在起推動作用。對於今天的資本主義而言,要嘛發生革命,要嘛人類社會遭到巨大破壞,如果說資本主義不滅亡,那麼人類社會將因為資本主義而滅亡。

 單純就生產力而言,馬克思時代,馬克思認為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就是蒸汽機,19世紀資本上升期時,意味著資本的擴張也使蒸汽機為基礎的大工業得到擴張,這使得即便是在19世紀生產力的基礎上都可以形成全球範圍的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現在的生產力要比19世的生產力發達得多,然而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反資本主義、反商品化的意識形態事實上19世紀就已形成。就革命消滅資本主義而言無需更高的生產力,即便一兩百年前的生產力也能勝任,只是一國能否單獨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問題,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分工越來越密切,如果脫離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意味著要重建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20世紀、21世紀的資本主義,只不過是一種危機——危機後的重組——危機——危機後重組的不斷循環,用托洛茨基的話說,社會主義革命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很多時候成熟得已經發爛。


生產行為的主體是人,別抽象生產力的概念。

這一切概念,都是以人為核心的。


【人】:個體的,個人。

【人】:人類,人群。

根據語境,同一個字應當有不同的含義。

人是生產力的附庸,這句話需要分析生產力。

生產力應該分成三部分來看待: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

勞動者作為「人」,自然不可能是自己的附庸,而勞動對象作為物質和原材料也不可能附庸「人」。

問題就在生產工具上,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對此有所描述:

工人成了機器的一部分,也就是勞動者被成為生產工具的組成。。。

人成了生產力的附庸。

但是,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

隨著資產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當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賣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所以他們同樣地受到競爭的一切變化、市場的一切波動的影響。

由於推廣機器和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極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於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商品的價格,從而勞動的價格,是同它的生產費用相等的。因此,勞動越使人感到厭惡,工資也就越少。不僅如此,機器越推廣,分工越細緻,勞動量出就越增加,這或者是由於工作時間的延長,或者是由於在一定時間內所要求的勞動的增加,機器運轉的加速,等等。

現代工業已經把家長式的師傅的小作坊變成了工業資本家的大工廠。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他們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他們每日每時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經營工廠的資產者本人的奴役。這種專制制度越是公開地把營利宣布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惡。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氣力越少,換句話說,現代工業越發達,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擠。對工人階級來說,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再沒有什麼社會意義了。他們都只是勞動工具,不過因為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費用罷了。

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有人反駁說,私有制一消滅,一切活動就會停止,懶惰之風就會興起。
這樣說來,資產階級社會早就應該因懶惰而滅亡了,因為在這個社會裡勞者不獲,獲者不勞。所有這些顧慮,都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同義反覆:一旦沒有資本,也就不再有僱傭勞動了。
所有這些對共產主義的物質產品的佔有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責備,也被擴及到精神產品的佔有和生產方面。正如階級的所有制的終止在資產者看來是生產本身的終止一樣,階級的教育的終止在他們看來就等於一切教育的終止。
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


我的理解生產力

生產力 是人類改造自然、轉換物質能量的方式,即人類文明發展程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 ,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是人文藝術的發展

甚至是人類自身對於人權意識的提高,都是生產力的表現形式

因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來說 人是生產力的主體

因為只有人才能創造發展生產力

至於人是生產力的附庸嗎?

我不知道這個附庸如何理解

至於我的看法嘛

你看了這幾個圖就理解了


這更像是個哲學問題。

就像生活一樣,人是生活的主角,但人在大多時候看起來就像是生活的附庸。

生產力就是人使用工具時產生的東西。人是生產力的原動力,但有時候人會被生產力帶著走。就像騎自行車一樣,人是驅動自行車的原動力,但有下坡的時候自行車會帶著你走,你覺得你是自行車的附庸嗎?很像,但不是。


人是財富的附庸


不是,永遠不是。

人的主體性永遠不是物體性的附庸。

不懂專業理論,但可以這麼說:人的主體性也許在某個時期某個偶在個體的實踐中或有缺失,但它(人的主體性)永恆存在。

我話說得不好,具體請參閱馬克思的異化論。


生產力是資本市場的附庸。

人是資本的附庸。


推薦閱讀:

馬克思的價值概念究竟代表什麼含義?如果說它是代表權力,那麼如果從單個商品價值的生產推論出這個總量?
談談你對《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策略》的看法?
如何評價馬前卒對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質疑?他的理論有沒有邏輯錯誤?
中產階級有原罪嗎?
共產主義內部有什麼派別?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TAG:生產力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