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的形成時間?
地圖出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05期
曾有學者提出過誇張的猜想,他們認為7000多年前華北平原還沒有誕生,那時的海岸線距離今天的太行山、大別山並不遙遠。隨著黃河源源不斷地將黃土高原的泥沙帶到下游,留下大面積的衝擊扇,華北平原也逐漸淤積形成。數千年來,黃河經常決口改道,其擺動範圍北至天津,南抵江蘇淮河流域,幾乎縱貫了整個華北大平原。改道期間,黃河水侵入海河、淮河與其他河流的流域之中,與這些河流一起沖積,合力營造了今天的華北平原。(引自《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出自《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
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的遺址分布圖上也有一條明顯的沿著太行山東麓的遺址分布帶,是否間接說明這是當時的海岸線?
【1】薛春汀. 7000年來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線變遷[J]. 地理科學, 2009, 29(2):217-222.
【2】 肖嗣榮, 李慶辰, 張穩,等. 河北沿海全新世海侵與岸線變遷探討[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1997(2):47-52.
【3】 祁雅莉.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線重建[D].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今天知乎的回答編輯窗口一定是出了bug,我在電腦端回車都按了沒反應。
可以肯定的說,渤海在全新世發生過海退和海侵。但海侵時淹沒過華北平原全境嗎?沒有。
根據海相地層的分布、貝殼堤及牡蠣礁的分布、探地雷達研究海相地層的尖滅線、遙感技術測量海蝕邊界、土壤鹽度等地質、地理研究,渤海海侵最大範圍不超過寶坻—武清—滄州一線。
在過去(八九十年代及以前),對海相層的判斷依據之一是觀察鑽孔沉積物里有沒有有孔蟲,有的話判定為海相,否則為陸相。但後來這個方法被認為有問題:陸相環境也生活一些有孔蟲。所以在第二張圖上,紅線左側存在「含海相層鑽孔」——這些認識現在已經被證實是過時了——在平均海拔500米上下的北京延慶也在一些第四紀沉積物里發現了有孔蟲,難不成第四紀海侵竟然超過五百多米?然後還沒有在全中國的第三階梯上留下大量的深海沉積證據?這顯然是不對的。
還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古人類學研究者,通過史前人類活動遺址連線的方式推斷最大海侵邊界(即第二張圖裡的紅線左側的黑色虛線),但並不被地質、地理學界承認。海岸線確實會影響古人類活動範圍,並在某些情況下起到帶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反過來用人類活動遺址反推海岸線位置——因為影響人類活動遺址的因素太多。
至於中國國家地理製作的那個圖,我表示震驚——這不是扯淡嗎?
我感覺更有可能的是,當時的華北平原並非全部處在汪洋之中,中間應該間隔分布有眾多的半島和海島,今天發現的一些諸如大汶口文化一類的遺存,可能就是當時的半島區域,孤立的島嶼很難發展出先進的文明的
題主說的沿太行山一線的地區叫河內,有大量遺址的原因是人口密集,黃河兩岸直到戰國初都是人口稀疏區域(楊寬戰國史)……
根據實際生活地區來看,此話有理,並且我爸爸也這麼說過,我家附近的山上遠古的時候是一片汪洋,其他就不懂了,畢竟我爸也只是說說,我們當時忙著開採價值四塊五人民幣一噸的石灰岩哈哈哈
推薦閱讀:
※有哪些城市歷史上極其顯赫,如今衰敗不堪?
※中國有哪些低調的卻也曾經很有歷史的地方?
※亢父道究竟險在何處?
※文藝復興的北方南方之分有無具體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