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教如何看待西方哲學?


我認識一位師父,目前在寧波某大寺擔任一定的職務(具體職位我忘了),在佛學界也有一定名聲了。他就是學習西方哲學出身,出家前的碩士論文是關於維特根斯坦的,幾年前我和他聊過,他會比較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和佛學中關於符號和語用的關係的不同看法,卻從來沒聽他從如來藏之類的角度去批評西方哲學。他不排斥西方哲學,但這並不影響他自己的信仰。

大概這代表了一個同時熟悉西方哲學和佛學的出家人對西方哲學的看法吧。


謝邀,還真問出這樣奇葩的問題了。

我一向的觀點是,在佛學和哲學不同的語境下,絕不存在誰「闡釋」(interpretation)誰的問題,只存在誰「誤讀」(misreading)誰的問題。我不認為存在一個所謂「佛教哲學」的論域,因為無論從起源的問題意識上看,還是從論證的話語系統上看,二者有著根本的不同。通常意義上我們方便說「佛教哲學」,只因我們今天的話語完全是被西方世界引導佔據的,「哲學」(philosophy)本來就是西方話語的產物,中印文明都不存在一個類似於古希臘式的「哲學」(philosophia)傳統。故這套話語是西方文明通過物質手段強行「征服」建構出來的話語,並非佛學和哲學平等對話溝通出來的話語。

所以,「西方哲學如何看待佛教」這是一個常規問題,反過來問「佛教如何看待西方哲學」,就顯得很奇葩了,這背後反映的是權力對話語的滲透和建構問題,「哲學」借著西方話語霸權介入我們的思維,這個話語權力是我們不易覺察的,以至於讓我們覺得「佛教哲學」這樣的提法是成立的,而「哲學佛教」這樣的提法就會很奇葩。但邏輯上講,佛學和哲學是同等概念,如果前者成立,那反過來同樣是可成立的。

所以,儘管佛學和哲學二者不能兼容的,但出於矯枉過正的需要,我們必須提「佛學如何看待西方哲學」這樣的問題。關於這方面的話語不多,一心鑽研佛學者,沒有回應西方哲學問題的需要和必要;而半吊子研究佛學者,一進入這套話語,又是「以哲學支離佛學」。我看過的文獻似乎只有談錫永《細說如來藏》中間部分「哲學東西」,最能切近「以佛學支離哲學」這個問題。

這一部分寫得很好,比如文中如下觀點——

這對於研究佛學和哲學者,都當是一個警醒。

另附導論如下,如需後面以「如來藏」判攝具體哲學家的分析,可聯繫我發送全書。


這個問題非常常見,就好像關羽如何看令狐沖的劍法……


該講的都講了,但是沒有畫重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 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 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教講究的是出世與禁慾

我覺得真正的佛家子弟心境空明如水,不會去主觀的深入了解和評論西方哲學


有個哲學上的京都學派(Kyoto School),做的工作主要是現象學和大乘佛教的東西。似乎這個學派的有些學者還在胡塞爾/海德格爾處求過學。

The Kyoto School(SEP條目)

Kyoto School - Wikipedia


相似不相同的觀點很多,比如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

看不懂佛經,看看哲學也是好的。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還有必要去看待(著相)?


試問在這裡回答的人又對西方哲學了解多少了?


現代哲學默認意識是我,我即意識,與佛法相悖。


推薦閱讀:

如來藏與梵我、神我、外道之我的區別是什麼?
佛家怎麼知道自己「實證」到的東西不是幻覺?
三自性是指三種不同的本體論嗎?
現在的佛弟子還需要修習禪定嗎?
什麼樣的機緣開始接觸,了解,學習心理學和佛法的?

TAG:哲學 | 佛教 | 禪宗 | 佛法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