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跟孩子去溝通他身體上的缺陷而不會讓他自卑?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殘障:我和少數人的生活,更多「身障人士(殘疾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孩子現在兩歲,還不懂自己身體缺陷,但總會長大然後問父母自己的身體部位為什麼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如何跟他解釋或者說怎麼樣引導他不那麼在意自身缺陷?需要做什麼樣的心理輔導?希望有專業人士能看到這個提問並答疑,萬分感謝。(補充提問:上學階段也許會受到同學的歧視或偏見,甚至可能會有欺凌,如何應對?)


謝@劉柯邀。
和少數派的小夥伴頭腦風暴之後,發現我們的家長是習慣掖著藏著,或者拒絕承認殘障的教育方式。殘障成長體驗是一個複雜而受各個方面社會因素影響的,單純的由家長遮掩並不能阻止孩子對自己身體的不同的好奇。在孩子好奇的基礎上, 家長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孩子就更有可能對自己的身體有積極的認同。

殘疾是孩子身體的一部分,也是他/她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伴隨孩子成長!

孩子身體的不同如果是明顯的殘障(visible disability),那麼不可避免的孩子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從Erick Erickson的兒童發育不同階段來看,孩子的殘障從2歲開始到18歲都會和孩子的心理發育相互互動。下圖是Erickson 發育階段的直觀圖:

(圖片來自:https://m.simplypsychology.org/Erik-Erikson.html)

1歲半-3歲階段:Autonony Vs Shame(自主相對羞恥感和自我懷疑)

在這一階段孩子會探索自己的環境。開始自己走路,挑選玩具,拿勺子吃自己喜歡的食物。這些技能在正常發育的孩子身上順其自然的進行著。這階段孩子會發展出做事的意願。但對於有小運動,大運動障礙的孩子來說也許需要掙扎和家長的更多鼓勵支持才能實現。這時候如果家長不鼓勵孩子獨立,不斷嘗試,會影響孩子的自信,併產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羞恥感。作為家長,此階段應該想辦法幫助有大小運動障礙或可以通過物理康復提高的技能得到提高,對殘障幼兒每一次小進步給予鼓勵。即時獎勵對強化孩子行為發育有所幫助,不建議在沒有行為溝通障礙孩子身上使用太多。

3-6歲階段:Initiative Vs Guilt(主動性相對愧疚)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玩想像遊戲,和其他兒童一起玩耍,並開始有計劃的能力。此時如果家長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孩子會更加主動自信的探索世界,更有目的性,如果家長諷刺孩子的想像力和主動性,孩子會變得自卑和愧疚。

對於身體障礙嚴重的孩子,此時可能很難融入其他兒童的集體玩耍中去。其他正常發育的孩子由於不懂為什麼有殘障的孩子和自己不同,為什麼不一起玩耍就會產生本能的排斥不同的群體成員。家長可以通過安排play date(玩耍約會)幫助孩子融入其他孩子的玩耍中去。對正常發育和有殘障的孩子孩子解釋清楚他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以及需要注意安全的地方。此時不需要特地感謝正常孩子願意和有殘障的孩子玩耍,避免孩子覺得是其他人同情自己才願意和他玩的。把這個玩耍約會弄的很有吸引力,並引入殘障兒童可以參與到的遊戲,玩耍中去,讓正常發育孩子了解殘障兒童的性格。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教育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過分誇大殘障過渡保護,也不能完全不承認殘障而讓孩子感到困惑。同時還是要不斷鼓勵孩子培養自信,想像力,嘗試新事物。

6歲-12歲階段: Industry vs Inferiority(勤奮相對自卑)

這個階段屬於學齡,孩子的同齡同學,老師會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此時孩子會拿自己和其他同學對比並希望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能夠更勝一籌。開始更加勤奮的超自己設立的目標努力,並因此越來越自信。如果孩子的努力和希望是最好的主動性被鼓勵對孩子的競爭能力建立,反之會使得孩子更加明顯的自卑。

對於有肢體障礙或小運動障礙的孩子,這階段可能遇到不能參加體育課,教室和操場之間因為有樓梯不方便出去玩耍,以及寫字不清楚的困難。此時因為孩子更進一步的接觸其他兒童,並開始接觸老師給的「評估」,會感到自己和其他孩子更多的不同。此時家長需要積極主動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在孩子的小學生涯里起到積極而非消極的作用。向老師解釋孩子的情況並告知老師孩子需要哪些額外的輔助,以及老師該如何引導其他正常發育的孩子與有殘障的孩子互動。現在很多國內消小學也許還做不到,但是很多老師還是有自己的「初心」的, 你如果不問,永遠不會知道老師會不會幫助你和孩子。這時家長也應該給孩子一個「最壞打算」,也就是如果老師同學不配合,有條件可以轉學,沒有條件就有專註於孩子自身的強項學科和個性發展,並給孩子解釋這個社會上會有人因為你不同而欺負你,歧視你,但是你不該單純的仇恨。要學會教育他人,和寬容,並學會珍惜理解和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如果學校不配合且不能轉學的情況下,家長要在放學後給孩子大量支持,幫助孩子完成作業,並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課後興趣(這是針對學校支持的對比),當然即使學校支持,家長也需要花時間幫助和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

12-18歲階段: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身份認同或角色迷惑)

此時青春期對所有孩子來說都會是一個艱難的階段。除了要面臨更重的學業,更需要想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和想要做的工作,再加上出懵懂的戀愛或暗戀,這階段可以說是人生最風雨飄搖的階段。在Erickson的理論中,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將自己受信於他人,比如,去完成一項重要任務或投入一段感情。

這個階段孩子很希望自己合群,有自己的身份:我很酷, 還是書蟲,數學大牛,靠顏值還是靠智商? 這些身份上的探索加上孩子這個階段獨立性更強,身體已經成熟,會不希望家長過多介入。一旦角色困惑,孩子很可能作出對自己未來不好的選擇,或者對自己及未來沒有自信。

這個年齡段對於有殘障的青年來說也是十分關鍵的轉折期,生理上的變化,以及希望合群的狀態,開始有喜歡的人或自己想做的事情或專業時候,都會自己問自己,我有殘疾可以嗎?這時候家長要拿孩子當一個成年人深度對話,當然建立在孩子和家長友善的關係基礎上。

很多家長在此時都會不知所措,到底該不該教孩子關於性的知識,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和其他朋友出去玩。這些困惑對於殘障青年人的家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家長們糾結自己是否放心和是否影響孩子的自主決定之間還是需要平衡利弊的。如果家長長期不讓孩子與同伴出門,後面的成年過度期(18-25歲)孩子的社交能力相比其他未成年人,由於家長長期的庇護,可能會更加缺乏。

性教育在這個年齡階段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最近爆發的青年女作家因為性侵留下心理創傷自殺事件給性教育又打上了一次鎂光燈。性教育的缺乏,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性心理發育,更有可能讓孩子成為性侵者的獵物。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有殘疾的孩子和成年人比其他同齡人更容易受到性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性侵者知道有殘疾的兒童身體上不會太費力控制,心理上由於家長的長期庇護也會天真更容易欺壓。所以在性教育的基礎上,家長們一定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技能。

利用Erickson的年齡階段分析是因為讀起來更加直觀,很多評論者認為他的年齡分段只針對歐美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的兒童發育,不適用集體主義的文化中成長的兒童。還有人認為這個年齡的劃分點不是絕對的,每個人的發育里程不同所以達到每個階段的節點只能作為參考。

關於心智障礙兒童的性教育的回答:知乎 - 知乎

知乎專欄:殘障學討論 - 知乎專欄

「少數派」是一個我和其他幾位殘障知友創建的殘障青年人社交平台,全國各種線上線下活動

感興趣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少數派說


樓主你好,雖然我不是專家,可是作為親歷者可以給點小建議。所謂親歷者,是因為我就是那個有缺陷的孩子。

其實比起成人後,在兒童時期才是最敏感的時期。因為那個時候,他自己的三觀正在建設中,所有的建設卻是來自外界的給予和反饋。這個時候,他不可避免要和別的社會人產生接觸,總會有些不禮貌的人會對他的這個缺陷指指點點,尤其是來自同齡人。小朋友的世界可沒那麼「友好」,他們很有可能直接對他的缺陷進行嘲笑,更有甚者是直接校園欺凌。我能說我就經歷過嗎?那種滋味一定是不好受的。

我建議父母第一,要很小的時候就交會他如何去面對這樣的情況,這樣的人,當然,父母首先要自己學會,如果自己都敏感的要死,不是發怒就是自憐,你讓孩子怎麼辦。無論如何,建立強大的內心和正確的自我認識是非常重要的。這裡我不建議,孩子小就隱瞞他的病情,這樣他面對不友好的態度時會非常迷茫,認為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可以告訴他,用科普的角度,比如,用畫圖的方式,告訴他,寶貝,你看人的大腦像個核桃,這裡語言區,就是負責讓你說話的機器,它每天運轉很辛苦,也很聰明,但是因為它小時候調皮,天天看電視,導致這一塊區域近視啦!(不要迴避專用醫學用詞)blabla……用故事的方式進行引導,孩子有問題時,也要盡量回答。讓他對自己的缺陷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對自己的缺陷不知所措。

當然,其它方面要以鼓勵為主,父母這裡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要因為他的「慢」和」笨」而責怪他,他會非常難受且記一輩子。(我到現在都無法擺脫來自父母的苛責和責罵帶來的心理陰影)。多帶他接觸世界,接觸人,如果發現他的情緒有異常要和他溝通,但是不要逼問,循循善導為主。

我還建議,家長在送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要有選擇,不一定選最貴的,要選校園氛圍是寬容,對校園欺凌0容忍的學校。而且,提前和班主任進行溝通,讓他能給班裡的同學一定的教育,要友善對待別人,要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的帶著他玩,甚至保護他,幫助他。因為你之前已經給孩子進行了科普和教育,所以孩子不會因此而感到尷尬和自卑。小朋友對老師的崇拜感是很強的,他們需要別人給他們灌輸正確的三觀,不然,他們就會在和別的小朋友相處中很容易沒有道德的約束感。讓孩子在集體中感到溫暖和友好,不會被孤立和欺負,是在幼兒園,小學學齡段最重要的事情。

可以讓孩子學點小技能,不需要多複雜,但是要相比別的孩子小打小鬧的專業點,這樣可以讓他建立自信,也可以俘獲別的小朋友,老師,家長的尊重。

不知不覺說了那麼多,是因為我明白一個有缺陷的小孩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挫折,是多麼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指導,希望你們能在他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他更多的精神支持和交會他智慧地對待人生。他在成人後,是可以過得很精彩的!共勉!


先跟少數派的朋友們道個歉,這半年事情太多,連續加班,都沒時間好好看微信了。抱歉啊。

我到忘了小時候是怎麼意識到殘障這個問題的,實在是太久了。但想來沒有什麼大問題。小時候我第一次深刻的思索人生,思索的主題是關於死亡的。當時大概四五歲,第一次真正想清楚死亡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想到自己也會死,難過的一個下午都沒心情吃蘋果,直到晚飯發現有炒米飯才開心起來。在這個終極命題前面,殘障什麼的不值一提。

不過現在我有女兒了。小傢伙兩三歲,非常驚奇的指著電視說:「看,他爸爸不拄拐杖!」所以我得跟她解釋解釋這是怎麼回事。

「寶貝,爸爸腿有病,就跟你生病了會發燒一樣,爸爸生的是不能走路的病。我是病人,所以你不能欺負我。」

然後她就知道了,她爸爸生病了。生病嗎,沒什麼奇怪的,她們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有人生病。當然後半句她沒聽到心裡去。我在家裡的地位始終不高。

她們幼兒園在我單位對面,每天都是我送她去上學。她的小朋友們也都認識我了。剛開始小朋友們很好奇,會問:「叔叔你怎麼這麼走路啊?」

我女兒就告訴他們:「我爸爸生病了不能走路,所以我是自己走進來的,不用爸爸抱。我長大了。」

小朋友們就明白了。然後他們就去玩了。

我這個爸爸不能走路,諾諾的爸爸很高,張恆宇的還有兩個姐姐,譚鶴鳴家又生小妹妹了。孩子們天天在一起嘰嘰喳喳的,我這個特徵只是他們的眾多瑣事之一,孩子們除了一開始好奇以外,並不特別關心。他們更關心的是爸爸們有沒有買新的奇趣蛋,還有迪斯尼公主王冠。買了就是好爸爸,不買就不是好爸爸。

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一些。如果他們沒見過殘疾人,他們理所當然會好奇,也可能會害怕。但如果我天天出現在他們面前,像其他人的爸爸一樣跟他們打招呼,請他們一起去吃快餐,他們也就會知道,我只是他們一個小朋友的爸爸,跟其他爸爸一樣,殘疾只是我的一個特徵,很顯眼,但並不重要。

現在孩子還小,我主要就是告訴她,殘障是一種狀態,沒什麼特別的。

以後,她會接觸到社會上的觀念,會意識到殘障意味著自卑或者恥辱。當那個時候,我會告訴她: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凡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事物,自己無需對其負責,更不用因此感到自卑或者恥辱。

比如出身、種族、性別、膚色,

比如殘障,

比如自己的父母,

比如國籍,

比如信仰。

以上這些,很多都是無法選擇的。為什麼要為這些事自卑呢?

當然,也不應該沾沾自喜。


借用@公小路的開頭用一下——

樓主你好,雖然我不是專家,可是作為親歷者可以給點小建議。所謂親歷者,是因為我就是那個有缺陷的孩子。

===========================

我代表「微殘疾」的孩子說點話。

我的右眼是弱視,視力接近於無(只能分辨顏色和形狀,基本上等於無視力),也能勉強算一個「殘疾人」。外表上,小時候比較明顯,現在如果仔細看的也能看出來——右眼其實是無神的,而且因為右眼基本沒用過,眼皮比較無力的原因,我的右眼會小一些(眼睛本來就小啊!)

我照片很少,在知乎也從來沒爆過照,今天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破個例——

這張比較明顯一點,我的右眼和左眼大小不一樣。

我的右眼和左眼大小不一樣。

這種比較大一點,可以看出我的右眼沒有神——實際是眼睛沒有聚焦(雖然都很無神)

右眼無神。

這一點點外貌上的不便,在我已經長大成人的現在,困擾並不大,實際上,除了在看3D電影之外的情況,我已經忘記了我右眼幾乎不能視物的事實。

但是在小時候,並不是這樣的。

我是在學了走路一段時間後,大概2、3歲吧,已經開始跑起來的時候,被父母發現不對勁的——小孩子不喜歡走直線,總是往左邊偏,而且右邊有東西的話基本看不見,會撞上去。

這一點誇誇我爸媽——比較細心,我身邊也有通過在左邊喊孩子孩子總是不自覺扭頭用右耳來聽東西這種細節,來發現孩子左耳聽覺障礙的例子,對這種沒有外在特徵又不好檢測的殘障,父母的細心是「早發現早治療」保障。

去醫院驗光,大概的意思是右眼很低的視力加上高度散光——弱視。需要治療和矯正。

弱視——眼球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相應年齡的視力時稱為弱視(amblyopia),或雙眼視力相差2行及以上,視力較低眼為弱視。本病是與視覺發育緊密相關的眼病,表現為視覺系統發育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視力喪失,通常為單眼受累。單眼斜視、屈光參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覺剝奪是其常見的致病因素。弱視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視功能的眼病,部分弱視可以通過治療恢復正常,發現越早,治療越及時,預後越好,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弱視加重,甚至失明。

這裡是我要說明的第一點。

第一點: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在嬰幼兒時期就要做全面的體檢——因為有些身體殘障是沒有顯性外在特徵的。

這些身體殘障有的體現在五官發育上,有的體現在臟器上,有的體現在運動神經上,有的體現在精神方面(比如自閉症)。這些殘障,很多是能夠在早期有所緩解甚至治癒的,嬰幼兒是身體和神經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能夠早發現一點,就多了一分緩解的希望。

當然,像「兔唇」、「六指」等這樣有明顯外部特徵又可以通過手術修復的身體缺陷,也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儘早動手術比較好。

第二點:治療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父母要狠下心來遵循醫囑。

這是我的個人體會。

當時因為年紀小(可能吧,記不太清原因了),在6歲左右才開始採用外部干預+用藥(印象中有多巴胺?)的方法治療,吃藥還沒什麼,最痛苦的就是——遮蓋療法!

遮蓋療法

即遮蓋優勢眼,強迫弱視眼使用,是使用最為廣泛、療效最肯定的治療單眼弱視的方法。

網上搜的示意圖,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療法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器官的「用進廢退」嘛。

但是對我來說很痛苦——我的右眼視力太低了,眼鏡也沒有改善這一點,遮住了左眼,我基本上成了個只能看見光線和顏色的失明人士,小男孩又最是活潑淘氣,這種讓我基本上看不見東西的療法讓我很痛苦,小時後不懂事,用兩個方法對抗——

1,在小學學校里,我就把眼鏡摘下來,用左眼看東西。

2,在家長和老師(父母拜託過老師看著我帶眼罩)面前,實在沒辦法,我就從眼鏡上方看人看黑板——大致就是圖片的樣子,小小年紀,幾個月就有了抬頭紋了

我的父母很無奈,拗不過我的哀求和對抗,最後去掉了我的眼罩,只是用藥——我的右眼視力,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改善過。

所以,在矯正殘障的過程中,孩子很有可能是痛苦的,對抗的,消極的,家長一定要堅定——什麼是真正的對孩子好,把正規醫生定下的醫囑執行下去(這個時候就不要用楊永信豫章書院來抬杠了哈)。

第三點:心裡建設。

長大後,我對我朋友坦言我的右眼看不見,大家問我有什麼影響的時候,我說:「沒有辦法打快速小球,打籃球只能搶籃板,還有沒有辦法欣賞3D電影,這是我最大的幾個遺憾了哈哈」~

看起來很豁達,但是小時候我不是這樣的,我是很自卑的。

小學一二年級我都是帶著怪怪的遮眼鏡片的,比常規的「四眼田雞」還怪,小孩子嘴也毒,經常開我玩笑,這也是我最後沒有堅持帶眼罩的重要原因。

所以家長一定要和老師,親戚,同班學生家長做好溝通——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殘障孩子只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盡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善不歧視的氛圍。

在我摘下眼睛後,看東西正常了(我的左眼視力很好,我很感激它),但是右眼斜視很厲害,看起來怪怪的,小孩子因為之前的經歷,對自己的外貌比較自卑,會不自覺的閉住自己的右眼,有點掩耳盜鈴的味道。

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和身體缺陷有光的心理狀態,進行疏導和教育,多進行鼓勵和讚美,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事物上,同時也慢慢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狀態——我們不一定是最美的,但是我們是獨特的,有價值的。

高中之後,我已經很坦然的面對自己一隻眼睛看不見的事實了,只有偶爾會想起它——只用左眼看東西,我的距離感很差,籃球投籃總是歪,還有快速的小球(乒乓球和網球)我都會距離判斷失誤導致漏接……所以玩籃球我只能做大前鋒搶籃板,很喜歡看網球比賽但是也不能自己上手去玩……我以為這就是全部的遺憾了,直到《阿凡達》上映……

現在的3D電影,還是「使用兩個投放源然後通過偏光鏡進入人眼形成立體圖像」這樣的原理,所以,我是沒辦法看出3D立體感的,這對我一個影迷來說,也算是相當的遺憾了,期待裸眼3D技術的進步。

我深知,我的這個身體缺陷其實是比較小的——在生活上,沒有給我造成比較大的不便,在學業工作和擇偶上,也並不是障礙,這和很多先天後天的殘障孩子比,我是幸運的,所以我只能貢獻我一點微薄的經驗和心得,希望能夠幫到題主,也希望天下所有的殘障人士,能夠生活在一個有善意的社會裡。

以上。


我也是個身體有缺陷的孩子(現在好像不是孩子了???),雖不是殘疾,但也嚴重影響外貌。

我媽的方式簡單粗暴,打我上育紅班起,就告訴我,誰要問你胳膊咋回事你就罵他!

家裡並沒有人會爆粗口,我媽的「罵」也就是很兇地告訴對方「這關你什麼事」。

小學時,我媽告訴我,「某某家的也長了這個,幾年後就消了」,估計是想騙我,讓我認為它自己會消失。

除此之外,我媽很注意培養我的自信心。三歲之前很怕生,見到生人就往我媽後面藏。三歲時候家裡開了小飯店,我媽就讓我搬著板凳給客人講故事。客人大多是附近的熟人,倒也願意陪我玩,所以膽子慢慢大了起來。

讀書之後,由於學校小,學習倒可以,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我的信心。我媽鼓勵我做班幹部、投稿、參加辯論賽,只要是「出頭露面」的事,都鼓勵我去做。

從小到大,倒也沒受過欺凌。但我的性格對人際交往並沒有好處,因為我在和朋輩群體中的相處中,總是被有惡意地對待。小時候體現在所有人都不和我玩,長大了之後,我也在反思自己性格哪裡出了問題,但和人相處得也不好,有的人,總是莫名其妙不理我了。或者,有的人在經歷過一段實習後,收穫了很好的朋友,可以一起逛街吃飯的那種,而我卻沒有,一個都沒有。

好像跑題了哎……

總之,我認為,對待有身體缺陷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她樹立自信心,悅納自己的不同。另外,如果擔心被欺凌的話,我覺得沒有身體缺陷的小孩子也會遇到這個問題,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受了欺負有爸媽給你撐腰」的觀念,這樣才能在發現問題時,第一時間給予孩子最大程度的保護。

話說我現在已經放棄治療了,最近在醫院實習,主任說了好幾次讓我掛個號看看去,我都懶得去,大概是「坦然接受」了吧。


瀉藥,你是你孩子的起跑線和靠山。

第一次修改如下

前幾天的答案不夠理智

我是一個不入流的心理諮詢師,末流的文字工作者,三流的微信公眾號作者,二流的大學畢業生,一流的殘疾人。

我不想以一個專業的角度去跟你探討殘疾人面臨「校園霸凌」、「集體排斥」,我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去跟你聊聊如果我有了一個殘疾孩子,我將要如何教育他。

1、我會像我爸爸那樣努力掙錢,給他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居住環境,不會讓他在身體殘障的情況下還體會貧窮的感覺。

2、當他第一次問我,為什麼他和其他人不一樣時,我會像我父親告訴我一樣,以後會有一些好的機器幫助你走路,你的生活不會跟人不一樣。而且每個人和別人都不一樣,我喜歡你這種不一樣呢。

3、我不會事事都為我的兒子操心,就像我的父親會托著我的屁股讓我上公交車,會給我四處托關係,只為了讓我有份教師的工作。我會照顧我的孩子,但我不會讓他依賴我,因為我並沒有力氣托著他。

4、當我的兒子和我吵架時,我不會罵他「你就是個廢物,我養了30年,你就個廢物」

我希望啊,假如我有一個殘疾兒子,當他長到我現在這個歲數,不至於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不至於對我感到失望,不至於把殘疾當成生活中的唯一主題。


還沒有人~~~拋磚引玉說一句

好朋友說只要小時候沒有人提就沒關係。

她腿上有一塊很大的胎記,但是她家裡人都不把這當一回事,她自己也就覺得這是正常的。

相反看我,從小就被說皮膚黑,到了現在,已經是正常膚色了,還是會覺得自己很黑。而且回頭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也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黑啊。可是我就是覺得自己特別黑,而且比別人更加渴望白皙的皮膚。


我是一個身體有「缺陷」的成年人,已經記不得當時爹娘如何跟我溝通身體缺陷的了。

雖然我有自卑,但是我認為我的自卑並不源於身體的障礙,而是源於沒有能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題主問的是: 怎麼跟孩子去溝通他身體上的缺陷而不會讓他自卑

如果我有了孩子,他的身體也有缺陷,當有一天他仰起臉問我:媽媽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時。

我會顫顫巍巍蹲下來(並不是因為我老了,而是因為殘障),先用力抱一抱他,再親親他,然後看著他的眼睛認真的告訴他:

寶貝,正是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你才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是最特別的存在。英雄,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看到題主補充了題目,於是就想多說兩句,一是讓孩子,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二是,正義和理想不因為現實的不完美而褪色。

第一句話的這個別人,可以是單獨的人,也可以是社會。第二句話也許不那麼生動,但是可以搭配故事來講,以塑造孩子的人格。

-------------原答案分界線----------------

謝邀,首先這個題目就很好。

怎麼去跟孩子溝通他身體上的缺陷而不會讓他自卑?

抓住兩個點,一是溝通,二是自卑。

隨著孩子年齡越長越大,他難免會注意到自己的世界跟別人的有些不同。這時候他會對自己發出疑問,也難免會問自己的家長。

「我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

令我開心的是,題主這位家長,沒有採用說教、灌輸的方式,更別說是一句話搪塞的敷衍。而選擇去正視,去發問,這很棒。

很多家長沒有做出很好的示範,他們知道跟孩子說,也知道想讓孩子不自卑,但是沒有溝通。

讓我設想一下,如果我是家長,我大概會這樣溝通。

「我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

這個問題終於來了,也許我早在心中設想了1000遍,要怎麼跟我親愛的寶貝說這個事情,但終於到來的時候,我也許會再想一想。我看著他的眼睛,讓他感受到我是在重視他,讓他知道,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跟他交流,我想知道他的感受……但不要著急,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發問。

「寶貝,我希望你說一說,你覺得你自己和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呢?」

也許我的寶貝性格像我,什麼都可以說出來,也坦然地說他自己的缺陷;也許他會被我的問話問得毫無頭緒,說不出個所以然。

「你是覺得你的髮型跟別人不一樣嗎?還是覺得你的衣服跟別人不一樣呢?或者是說不一樣在你的想法?還是其他的事情?」

我不是在裝傻,我覺得要讓他注意到,除了他的缺陷,還有很多的不一樣。於是,我會告訴他: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不一樣,所以就有那麼多的精彩。因為你的媽媽和別人的媽媽不一樣,所以你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認出你的媽媽。每個人的愛好不一樣,小紅愛畫畫,小雨愛唱歌,正因為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不一樣,也就會有很多人以後會做不一樣的工作。大家學習的速度也不一樣,有些人用兩天就能學會算數,有些人用很久,但這並不妨礙你跟他們成為朋友。也許你能理解,也許你現在還不知道,世界就是因為這些不一樣而變得美麗的。你或許因為某些不一樣而經歷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但這並不妨礙你去成為一個很棒的人。所有一樣的不一樣的,最終如此有緣分的構成一個你,我希望你能像我愛你那樣,愛你自己,愛你自己的生活,帶著愛,過得快樂。」

我會告訴他,他身體的缺陷不是他的錯,並用科技彌補他身體上的遺憾,更不會拿補償行為當成恩惠,給他壓力。如果他要用工具得到更好的生活,我不會讓他覺得使用輔具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我會關注他的行為和情感,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如果他有一天長大,遇見他喜歡的人,我會告訴他,怎樣變得更有吸引力,怎樣和喜歡的人創造美好的回憶。

我希望他能在自己不一樣的人生中,過得別樣的幸福。


謝邀。關於怎麼樣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缺陷問題,前面的幾位答主都已經說得非常好了。

這裡主要回答一下將來孩子可能會面對的校園霸凌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校園霸凌是無處不在的。

因此,在我們的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教會他們怎樣有效保護自己。

孩子們應該知道,當他們遭受不公正的惡意霸凌時,他們要保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身體,還有自己的尊嚴

面對已經出現的霸凌行為,家長可以做的事是:

  1. 堅定的站在自己的孩子這一邊

大多數家長,相信都能做到這一點。可是事實上,也不乏一些怕事的家長,標榜自己是老實人,其實就是懦弱。

他們總會教導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求孩子: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為啥小混蛋不欺負別人,專門欺負你?」

這些家長的思維模式也很簡單:

「不就是孩子打架嘛,沒什麼大不了的。」

「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住就不錯了,哪來那麼一大堆矯情的破事。」

「老子小時候還不是那麼過來的,可不像你這樣哭哭啼啼的!」

「老在學校惹麻煩,要不去找老師,要不去找你媽,找我哭有啥用?」

在國內外的工作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通常家長越怕事,孩子就越自卑。

越是自卑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越容易被嘲笑和欺凌。如此這般,惡性循環。

校園暴力確實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容易盤根錯節的引發其他問題。

一些家長平時工作忙,或者根本就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我不用操心」。他們本著「怕麻煩」的心理,暗自期望「霸凌」事件會隨著時間淡化。

很可惜,那是不可能的。

這個麻煩如果不及時處理,只會像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大,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會愈來愈深。

2. 「你被欺負了,不是你的錯」

在霸凌事件後,最重要的事並不是討回公道,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以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受影響。

我們可以將孩子摟在懷裡,不由分說的對孩子說一句話:

「寶貝兒,這件事不是你的錯(This is not your fault)。」

因為此時大多數孩子正處於心靈最脆弱的階段,父母的這一句話,正是穩定軍心的「定心丸」,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仍然是值得被愛的。這對於重建他們的自尊自信很有幫助。

一方面,家長們會告訴孩子,「霸凌」行為是可恥的,錯不在孩子這裡,他們不能因為自己被霸凌而看輕自己;

另一方面,家長們還是會和孩子一起,回顧整件事發生的過程。他們會針對此事找出原因,並想好對策,以防同樣的事再次發生。

霸凌除了造成身體上的傷痕,更多的是為孩子帶來一種心靈上的傷害。這個時候,家長們需要陪伴在他們身邊,用行動堅定的告訴他們:

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爸爸媽媽也站在你這一邊。

3. 面對「霸凌」行為,一定要「零容忍」,全力反擊

忍了這一次,還會有下一次。

「霸凌」這種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揀軟柿子捏。你不反抗?好,那我就打你打得再狠一點。

而「霸凌者」通常是色厲內荏的草包,只敢欺負弱小。一旦被害者團結起來,有理有節的進行反擊,他們反而會害怕起來。

注意,這裡指的反擊,不是指和「霸凌者」同樣的暴力反擊。如果為了反擊校園霸凌,而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霸凌者」,那是很可悲的。

何況如果孩子被霸凌,說明他/她在身體素質上並不佔優勢。強行要求孩子一定要「打回去」,這擺明了是讓孩子吃虧的。

那麼,應該怎樣教孩子反擊校園暴力呢?

當然是用孩子本身的強項碾壓啊!

孩子聰明成績好,就用智力碾壓,並尋求老師和校方的幫助;

孩子人緣好,那就更簡單了,通過社交手段進行輿論造勢,聯合同盟反擊霸凌者……

只要有家長和校方的支持,想收拾幾個(很有可能心智極不成熟)的校園小混混,方法多的是。

下面有一個教科書式的「反霸凌」案例,這個加拿大小姑娘就發揮了自己在社交上的優勢進行反擊。

加拿大紐芬蘭省的高中女生坎特韋爾,經歷了一件典型的「網路校園霸凌」。

她因為長得不美,在網上被人惡意投票選為「12年級最醜女生」。 她說,她在周二數學課時聽到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才得知這個歧視性的投票。

她說,她與另外幾個上榜的女生一樣,感到自己被孤立,非常難堪和憤怒。

她說,大家可能都以為她會大哭一場,然後轉學。但是她不能就這樣被擊潰,因為這麼一來,想毀掉她人生的「霸凌者」就真的贏了。

坎特韋爾在同一天,就在自己的Facebook主頁上發出反擊,直接炮轟匿名的欺凌者。她寫道:

「我真替你難過,你過著糟糕的日子,只好去貶低別人。」

「我知道我有雙下巴,穿特大號衣服,沒有完美的臉和完美的微笑。但我不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只為你們感到傷心。你們的生活多麼空虛,只能靠著傷害別人取樂。」

「你們永遠沒有機會了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也許外表不好看,但是我風趣、善良、腳踏實地、寬容隨和、願意幫助別人。其他被你們放進這個侮辱名單的姑娘們也都是一樣的。我們的外貌不完美,不代表我們丑。」

許多認識她和不認識她的人們紛紛點贊和轉發,還有許多人給坎特韋爾寫信,大力讚美她,說她很漂亮,很勇敢。

有些信息甚至來自幾千里外的阿爾伯塔,還有許多的鮮花送到了她的家。她的支持者,幾乎都曾經是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

坎特韋爾害羞的說:「太奇妙了,全是正面鼓舞……他們說,我很美,我的行為鼓勵了他們,也幫助了他們。」

她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毫不掩飾對女兒的自豪:

「我為她驕傲。她把這樣一件醜陋的事變成了一件美麗的事。」

坎特韋爾成功的建立了一個「反霸凌」聯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世界,遇到霸凌,絕不要忍氣吞聲,要挺身而出,全世界都會支持你。

4. 平時就為孩子打好「反霸凌」預防針

這一條的意思是,平時就要隨時保持警惕,要讓孩子建立一種「永遠都全心全意的保護自己的姿態」。

預防,永遠比事後補救有效。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里就有這麼一個情節:

青豆是一名體育聚樂部的女教練,專門教授女子防身術。她的防身課程太過有效了(專教女性在被襲擊時怎樣快准狠的攻擊男性睾丸),以至於引發了來參觀的男會員的不快,於是防身課程被迫取消了。

她的會員里有一位70歲左右的老夫人。老夫人對青豆說:

「在我這個年紀,恐怕也沒什麼學防身術的必要。」

而青豆爽快的回答說:

「這並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人生態度的問題。重要的是永遠維持一種認真保護自己的姿態。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擊不反抗,我們就只能止步不前。慢性的無力感是會腐蝕人的。」

面對霸凌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有必要知道,這世界不總是友好的。

也許會有人欺負自己,也許自己會被一些事情傷害。

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每一種困難後面都有相應的解決辦法。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孩子如果真的遇上了霸凌事件就不會手足無措,任人宰割。

心中有空洞的孩子,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受外界的傷害。內心光明完整的孩子,相對來說會更堅強一些。

5. 推動構建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

有一位專門研究「校園霸凌」和「性暴力」的學者Robinson,在他的書中呼籲,要大家注意中學校園中「男子氣概」的構建與對女學生性騷擾之間的關聯性。

他說,學生之間產生的紛爭和霸凌,看起來是由於性意識的萌發,但更主要的是跟社會文化對性別的歧視有關,而不僅僅是學生的個人問題。

因此,處理校園霸凌和性騷擾事件,不能只是處理這個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推廣性別平等教育,改變社會風氣中性別歧視的部分。

的確如他所說,容易遭受校園霸凌的,往往是通常意義上的弱勢群體:

身體殘疾的孩子、同性戀和雙性戀、性別障礙患者、長得不符合男權審美的女性。

面對和主流審美不同的「少數派」,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教會孩子: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的人,你可以不喜歡,但你沒有權力去傷害他們。

希望每個人都能儘力去理解他們。不一定要和他們做朋友,但起碼要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們。這是基本的修養和禮貌。

即使從自己的立場上無法提供幫助,至少不要成為校園霸凌中助紂為虐的一分子。

最後,以前文案例中被霸凌的加拿大小姑娘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我知道,有時你對別人做這樣的事,是因為你不自信,或者你過的不好。我想告訴他們(霸凌者),假如他們需要什麼協助,增加自信,我願意幫助他們。」

每一個孩子都是落入人間的小天使。祝您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蟹妖 @YoviaXU

我是腦癱引起的肢體殘障二級,印象里父母沒有針對殘障有過特別的溝通,但是他們不止一次的在跟我說,有缺陷不可怕,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補齊短板。一路升學上來,他們和老師說的最多的就是「像對其他孩子一樣要求他」。我覺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正是我現在可以很融洽的融入大家的原因之一。那些說殘障人肯定敏感不好說話的人你過來,保證不用拐杖打死你(逃)


您好,有心的家長!

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心上的「不一樣」會有一些負面社會心理影響的可能,

但是同樣也有正向的影響可能性,你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有自己的父母從小就開始關注ta的心理成長。

瀏覽了一些留言,非常贊同大多數朋友的觀點,我也受益良多。

他們說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就不一一給上面的大神們點贊咯)

同時,如果看了上述的文字,特別是有所實踐之後,若是你覺得還不夠,

那我會進一步推薦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協助,

例如兒童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等。

因為我在想,其實你問的問題,涉及到一個挺難以「做到」的方面,

那就是類似理念的塑造或者影響,

這種影響不是行為層面和認知層面的,更多涉及到情感和潛意識層面,

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最重要的是

家長的「理念」。

如果你做到了上面朋友們留言的具體教育行為,但是仍然感覺效果不好,很可能是你自身的理念問題。

這只是一種可能,我就是來補充這種可能。

如果你自身認為殘疾是負面的,那怎麼可能讓最敏感的兒童感受你想要給他的理念呢,例如對身體障礙的「不自卑」。

或許你會說你的理念是正面的,但是,你的潛意識或者說內隱認知是被過去的文化塑造的,

你的父母,你的過去經驗,對殘疾是怎麼認知的?

過去的這些都會影響 你,雖然你把他們「掩飾」起來,

但是真的難免,

我自身成為盲人,也會察覺到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見,這些都是正常的,

成人可以自我理性調節,但是兒童就相對難。

啰嗦到這裡,如果你認可我的猜測,

那不妨在思考如何影響孩子的同時,

思考一下,如何修正一些自己對殘疾人的固有負面認知。

建議閱讀一下當今最前沿的殘障學理論,

從最新的視角來建構對殘障的認識,

然後反思自己原有的信條,

例如,殘疾人是需要被社會關愛的、殘疾人是弱勢群體、殘疾人……

沒有對錯,只不過多一些角度的反訴思考,

才會對這個領域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經驗所給你建構的框架之中。

或許,這樣的理念學習和自我成長,會對你自身有幫助,

到了這個時候,你的教育行為就會自然而然的生長出來,你的孩子就能充分受益。

因為,

這樣的家長,是知行合一的。

寫出上面四個字的時候,我終於知道我想要表達什麼了,哈哈,感謝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感謝少數派里朋友的問題分享。最近正好也在整理這方面的思路,希望能對你有一點點額外的幫助。

祝好


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不請自來回答,作為一個身體上有缺陷的小孩來講講我自身的經歷和我父母當年怎麼做的。

我的一隻腳有比較嚴重的先天畸形,幸運的是小時候手術成功保留了全部功能,但是外觀沒有辦法修復,所以日常穿鞋可以明顯看出兩隻腳的區別,大部分好看的鞋子都不能穿,如果腳露在外面,別人看到以後的反應基本都是「天哪你的腳怎麼了???」

最高贊的答案說的很好,最大的挑戰來自兒童時期和青春期別人(特別是同齡人)的反饋,因為對於小孩來說這種先天缺陷其實是我們已經接受的「正常」樣子(可能因人而異),反而是別人的反應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和別人不一樣,這是不正常的」。而且大部分時候這些反應不那麼友好,甚至帶有惡意,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做父母的應該意識到這些是孩子成長經歷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一方面要保護孩子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另一方面也不要過分地保護孩子,幫助孩子有準備地面對可能的惡意。

我父母一方面對我的腳比較關注,因為需要在成長中觀察有沒有後續的問題,但是除此以外就沒有額外的注意力,這樣一來帶給我的反饋是這件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我父母非常注意讓我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一方面鍛煉身體,一方面也是通過體育帶來的信心讓我意識到雖然我有一隻不太一樣的腳,但是我可以和別人一樣做我所有想做的事,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

父母對我的教育一直算是鬆弛有度,該管的要管,同時也給了我很多的信任和自由,做得好的時候及時表揚鼓勵,所以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缺陷懷疑父母對我的愛,一直以來也知道我的家人是我最大的支持。對於因為我的腳帶來的生活上的不便,我父母從來沒有表示過不耐煩。儘管小時候買鞋經常是把鞋城從頭逛到尾,每次試鞋都要告訴店員要先試有問題的那隻腳,但是我父母的態度就像這一切都是正常的一樣,所以我沒有因為我的缺陷給我們一家的生活帶來了麻煩而自卑。

但即使是這樣,也不可能避免所有的傷害。小時候學跳舞,老師說沒有適合我的腳的舞蹈鞋(事實證明根本不是,不然我現在怎麼學芭蕾),所以別人上課都穿舞蹈鞋只有我沒有,這種被迫和別人不一樣對一個小孩來說是非常難受的。我曾經夏天穿涼鞋在公園裡玩,被不認識的小男孩看見以後用非常難聽的話嘲笑,我吼回去以後被他奶奶聽見了,告訴我活該,誰叫我把腳露出來的。在這種時候,我父母也很無奈,他們畢竟不能時時刻刻守著我替我打跑所有欺負我的人。他們選擇的是告訴我我的腳先天畸形不是我的錯,碰上這樣的人更不是我的錯,是他們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我可以大聲反駁回去,也可以扭頭離開,但是無論如何要記住,碰上這樣的人不是我的錯。

我另一方面很幸運的是在小學因為成績好,所以基本沒有被欺負過。中學進入了自己最想去的學校,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和同學。我初中開始住校,最開始非常擔心室友們怎麼看待我的腳,一直努力遮掩。但是我的室友在發現以後只是問了我是怎麼回事,我回答了以後他們既沒有不停地追問,也沒有區別對待我,直到現在我們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中學的經歷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看淡我先天的缺陷。

我小時候也問過我媽為什麼我的腳和別人不一樣,我媽媽的回答大意是「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只是你特別的地方在於這隻腳,而且因為這樣媽媽在你小時候從來不擔心抱錯孩子,所以你看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還幫了爸爸媽媽呢。」這個回答比較雞湯,但確實是我的情況醫學上至今也沒有明確的解釋。如果題主孩子的情況在醫學上有明確的解釋,那我覺得儘可能用讓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回答更好。

現在回顧我成長的經歷,我因為先天的缺陷遇到了別的孩子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也有時候會自卑,但是我逐漸學會了接受這一缺陷,認可這是我的一部分,it made me who I am today. 我現在想想當年那個大家不知道能不能正常走路的小孩,如今羽毛球在州青少年比賽上拿過名次,得過大學給優秀運動員的獎,在冰場上能跳能轉,也會在心裡有小小的驕傲。我不知道題主的孩子具體是怎樣的情況,但是我覺得如果父母為孩子提供充滿愛的家庭,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對可能的挑戰,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選擇合適的學校和老師,身體上的缺陷不會成為小朋友健康成長的陰影。


小學時代的班長是一個有兔唇的男生。不太記得同學們是不是有欺負過他,不過印象當中覺得他是個不太愛說話的男生,抿著嘴,很有威嚴;從一年級開始就能寫一筆很漂亮的字,也常在書法比賽獲獎;曾經代表班級參加過朗誦比賽和演講比賽;在班級排演的兒童劇中擔任過男一號;很多同學都羨慕他有個美若天仙的妹妹。

小學時代有一個好朋友是個兔唇的女生。很文靜,個子也非常矮,學習很好,是個非常老實的女孩子。她的姑姑是學校里的老師,所以沒有人敢欺負她。也有很多同學羨慕她有一個美若天仙的妹妹。

小學時代另一個好朋友,兒時做過大手術,胸前有一道巨大的傷疤。她在夏天的時候總會穿一些胸前有著複雜花樣的衣服,有些是她媽媽親手幫她做的。在沒看到她的傷疤之前,一直都很羨慕她的漂亮衣服;看到她的傷疤之後,還是羨慕她的漂亮衣服。

小學時代我個子非常矮,除了數學語文以外,其他的課程都有點跟不上學習的進度,一直覺得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去,很受排擠。後來上了初中之後才發現,原來我比我的同班同學們都要小一歲左右。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被安排和一個智障的同學同桌。那個年齡段里,我們對傻子這個字眼都非常介意。為了不被同學們叫「傻子的同桌」,所以對同桌避之唯恐不及。現在想想,如果老師能夠提前告訴我們這位同學的特殊情況,或許我們大家都能夠諒解他和更好的接納他。後來他轉學走了。


這個我還真經歷過。

小學同學是兔唇。上學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兒。

但是他足球踢得好,而我又是校隊的守門員。所以我還是很喜歡和他玩兒的。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我們倆加上一個初中的同學(這個同學和他小學的時候也認識)一起吃飯的時候,就說起小時候的事兒。

他曾經問過我的小學同學為什麼嘴和別人不一樣。

「因為我是小兔子呀~」

雖然他是個男孩子,但是我覺得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一定很萌。


首先聲明,以下是一家之言。如有冒犯,抱歉。

我的建議是:第一,給孩子買,買,買。第二,給孩子送一所好點的學校,跟老師溝通好。此答案適用於各種可能會被欺負歧視的孩子,比如殘疾、肥胖、單親。

有「欺負歧視點」的孩子,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不受欺負歧視,也不可能感受不到因他與其他人的不同而導致的不便。傷心、痛苦也是必然有的反應。家長非要讓他接受自己、擁抱自己,這才是用條條框框拘著孩子發展呢。實話實說,我覺得這是白左小清新。

作為一路因為成績好基本沒有受到過老師同學學校歧視的我,到什麼時候接納了自己呢?34歲。再怎麼做孩子的心理建設,孩子身體上的痛苦,孩子將來面臨愛情、婚姻、家庭時的艱難,孩子求職時的困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折磨孩子的殘忍現實。不是米國一句殘障驕傲就能改變的。

長遠來說,好好培養孩子讀書,爭取出國,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裡的各種無障礙建設更成熟,歧視更少一些,相當於給孩子選擇了一條easy的遊戲模式,這肯定最理想。

講眼前的話,給孩子買買買,和幫孩子找一個好一點的學校(不要最好的,不要那種學業特緊張特拼升學率的),這兩條都有助於孩子自信的培養。

知乎上有一個著名問題吧,具體是什麼我不記得了,有位答主講自己家境優越的爺爺奶奶怎麼在小時候窮養她,讓她過得非常痛苦,心裡只想嫁給小賣店老闆兒子,長大以後陰影仍然揮之不去的故事。對於小孩子以及小孩子社交來說,一個漂亮文具、一包零食有多大意義,成年人是難以想像的。給孩子一個相對充裕的童年,能夠幫助他扛過很多傷痛。

為了避免成為那種有錢有零食然後被同學欺負勒索的弱雞,給他找個中上級別的學校。同學、老師素質都會比較好些。前幾年,我跟初中班主任打電話,才知道,在我剛剛致殘然後上初中的時候,我爸原來經常跟班主任交流我的教育問題,這我都不知道。家長用平和的態度,爭取老師的配合關注(你這是求人辦事),對孩子的成長會非常有利。


不要經常提,不要老是跟孩子強調不要自卑。當不存在一樣就好。

我都二十多了,我父母還整天說我這地中海貧血沒有什麼,叫我不要自卑。

前提就錯了啊,我的確跟別人不太一樣,不管外表還是內在,但是我真不覺得我自己自卑,叫我別自卑前提就是我已經在自卑。


我媽那時和我說:你總有一天會走路的,

到時候她會請所有她認識的人吃飯。。。

補充:藍鵝,她到現在都沒有請過(捂臉)……

我的蜜汁自信就是這樣得來的。


最近非常關注教育的話題。我今年剛剛考上研究生,還沒有進入社會打拚,所以我感覺自己在處理一些事情上非常幼稚不成熟。從大一開始,我就隱約發現自己人格上的不足,通過四年的磨合,也改變了很多。但是相對於已經步入社會的同齡人來說,我還是稚嫩了很多。

家庭的環境決定人的一生。

有人認為太過絕對。

家庭的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性格,影響其一生。前18年靠家庭教育,過了18歲以後就看孩子自己造化了。

在一個教育極其不成功下出來的小孩,要在社會上重新學會做人。這可能要比常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下次有時間再慢慢寫一寫自己的感想。


菲利普的臉一直紅到頸脖子,每逢有人稍一提及他的跛足,他總是這樣。珀金斯先生神情嚴肅地望著他。

「不知道你對自己的不幸是否過於敏感了。你可曾想到過要為此感謝上帝?」

菲利普猛然抬起頭來。他雙唇緊閉,想著自己如何聽信了別人的言詞,一連好幾個月,祈求上帝能像治癒麻風病人和盲人那樣治癒自己的跛足。

「只要你在接受這種不幸時稍有違抗之意,那它就只能給你帶來恥辱。要是你把它看作是上帝恩寵的表示,看作是因為見你雙肩強壯,足以承受,才賜予你佩帶的一枚十字架,那麼它就不再是你痛苦的根由,而會成為你幸福的源泉。」


推薦閱讀:

如果帶小孩子體驗日本、韓國或者英格蘭的足球青訓,最好去什麼地方,怎麼去?
有哪些有愛的周末親子活動?
如何設計一款移動互聯網產品來幫助尋找失蹤的孩子?
古代的兒童有那些有意思的玩具?
怎樣教一個幼兒自己上廁所?有什麼好建議或方法?

TAG:兒童 | 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兒童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