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哈佛和清華舉辦的 China Thinks Big 中國大智匯創新研究挑戰賽?

如題,CTB是一個針對高中生的創新研究挑戰賽,學生要選擇由大學教授提出的100個挑戰之一,組建小隊,有研究(Think Big)和行動(Do Small)兩個階段。我目前是一名參賽者,正在Do Small階段,開始對CTB的賽程、計分方式、意義等有些質疑...

首先,組織方給出的研究和行動的時間是否過於倉促?從提交行動計划到提交行動成果之間只隔了12天,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組建小隊、宣傳、設計小站、做調查問卷、寫研究報告...最後終於要實踐了,卻只給了12天的時間... 覺得這樣設計賽程實在是不合適,本來對話題還挺有興趣的,但現在深感無力...難道是在鼓勵我們在比賽結束之後也要繼續這項活動嗎...

其次,通過計算小站、開題宣言點擊量的方式來衡量影響力真的合適嗎?參賽期間我也見了不少在朋友圈裡轉發的小站,甚至有人在群里發紅包就為讓人們點開小站,增加點擊量... 我平時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幫我轉發、點贊之類的,但這樣一來真的迫不得已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開始刷屏,本來挺有意義的事情,泛濫起來就沒有什麼吸引力了。我承認可以找到更好的宣傳方式,也明白在如此多人的參加的比賽中很難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但是還是認為計算點擊量實在是不太有說服力。

第三,我也開始懷疑舉辦方的一些動機。每個人參賽時都要交一千多元的報名費,但是專家指導在哪?資料庫在哪?花了許多課餘時間做這麼多事情,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進入複賽?另外,官網上的許多信息都不怎麼明確,在比賽開始前的簡介上,並沒有提到是用中文還是英文、答辯是什麼形式之類的,雖然感覺在官網上讀了半天,但參賽的時候還是一頭霧水,全靠自己琢磨。

第四,這個比賽真的那麼有意義嗎?我覺得它可能為高中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如果我沒有看到ctb,可能也根本不會想到現在在做的這個話題;它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研究、實踐的機會,十分考驗學生宣傳組織等能力等等。但是參加這個比賽真的有必要嗎?對於占多數的沒有進入複賽的小組,努力了半天,但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辦法取得自己覺得最好的成果,難道不就是一事無成了嗎?如果你真的有想法、有志向,那又何必要參加ctb,難道要借舉辦方的名氣為你增加一些關注度、提供一些機會?參加這個比賽的人大多都是想要申請美國大學的高中生,然而考慮到參賽的人數如此之多,這個比賽的經歷對於大學招生官來說也就不是什麼亮點了吧?況且參加比賽還會花費掉很多的課餘時間,實在覺得有點不值得,想做什麼事還不如自己好好做。。。

只是一些想法,畢竟比賽還沒有結束,我應該也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過於苛刻,聊一聊你們的看法... 也可能是因為我個人沒有安排好時間、沒有認真閱讀過ctb給的材料等原因...

3月14日更新:上個周末去參加了在北大斯坦福中心進行的路演組全國複賽,總體感覺整個賽場的布置和比賽的設計還是挺良心的,對評審和志願者的印象也都不錯。見到了很多非常厲害的小隊,覺得還是挺值得的。唯一的疑點就是頒發獎章、獲得兩枚獎章自動晉級北美路演和總決賽的賽制。裁判有時會不會過於主觀,不詳細參考項目的質量,而是主要看主題是否新穎、隊員演講是否有深度?看到不少人在群里說比賽不公平、有違規現象等。


謝邀…

我參加是參加過 沒進決賽 費時費力 別的進了決賽的小組我覺得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探索過程有意義 但這個比賽的意義並不大 功利點來說 那個獎也並不是很值錢

當時我寫了很多篇論文 自己剪視頻 宣傳 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我覺得其實如果想搞研究並不需要非參加CTB 你可以去實習 或者和別的志同道合的同學合作 有一部分同學可以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 但如果題主是想真心挖掘這個課題的話 大可不必為了迎合比賽日程 自己把速度拉慢 事情做細 就算在你畢業的時候只是打下了一個基礎 這也是非常有用的

但如果僅僅是參加完比賽就擱置下來 熱情消退 我覺得沒有必要花冤枉錢


瀉藥。確實有點變味了。我覺得主要看看能否提升能力,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吧!含金量確實現在越來越低了。

1000多報名費相比托福也算是良心價了。這背後組織實在是「撲朔迷離」。感覺絕對有很大的利益鏈條在後面。

美國申請的遊戲就是那麼好玩。你永遠無法判斷一個大型活動的含金量到底怎麼樣。因為參加了這個活動你可能進哈佛,也可以進社區。算了,還是刷刷標化,寫好文書更加靠譜!


知乎居然給我推送了這個問題……

演算法大法好

利益相關:PX小隊隊員,已進上海複賽

個人觀點:不功利地去對待是挺好的機會

100個挑戰給人的思路很好,很實際,不要去想著拿成績藉此機會做一個喜歡的研究挺好的

課題是公共急救普及,剛好和今年新民法總則相匹配

這是目前的微信

至於影響力嘛,下面這些比較實在的:

認識了心喚醒基金的幾個做公益的姐姐

很費時間,但很有成就感,以後也不會放棄

可以看看之前的冠軍現在怎麼樣:小翅膀


忍不住來說一下

我是參加的第二屆CTB,轉過身看看也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記得特別清楚,當時在老師辦公室里偷偷上網,還是從我郵箱里的垃圾箱把宣傳郵件扒出來的.....

當時在學校里其他社團有點失意,一氣之下(???)號召了一群學霸來和我搞事情

開始的時候雄赳赳氣昂昂,但是尷尬的是,很快,同屆的人都看不好著個項目於是紛紛離開,只有兩個高一的和我一個人留了下來。

我們後來止步複賽,不過也看了東方明珠的夜景,吃了國金樓下的外婆家(我的重點......)

其實中間好多波波折折,當時只是五百多的報名費,我已經一臉慌張的給我爸媽打電話要錢,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想做,這只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你去實實在在的做點事情,給你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社會的問題。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哦,我可以靠這個刷刷簡歷,

那CTB真的不如很多其他什麼支教啊,模聯啊,來的好聽。

我承認,現在有太多的活動都是打著什麼有意義的牌子在收斂錢財,雖然有點痛心但是這是社會導向無法改變

活動什麼的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想做什麼。


16-17剛參加過ctb,北京路演每個環節都拿到了勳章

想說這個比賽付了一千多報名費號稱專家指導答疑,其實就和自己一路向前沒啥差別,大作業的反饋十分籠統,基本毫無幫助

此外組委會的拖拉真是比參賽者還嚴重,公布晉級名單能從「晚飯前」拖到11點

但怎麼說呢,雖然自己對項目很熱情真心想把它做好,但參加比賽期待拿獎還是給了我更多一層的激勵,在無數個清晨埋在電腦前,甚至把ctb的priority排在了複習期末前233

很享受這個過程,最後的一點點do small很有成就感,真的是從未有過的開心,認識了很棒的人一起奮鬥,會一直繼續下去

in short如果你對你的項目有激情並且願意努力,參加比賽(無論是ctb或是別的)的功效就像是給你的項目加了catalyst,至於參加ctb在實質性上的幫助我打個問號?


我覺得上面的回答都不甚中肯吧...

看來題主是想把自己的拖延和不努力歸結到賽制的問題上...

首先,組織方給出的研究和行動的時間是否過於倉促?從提交行動計划到提交行動成果之間只隔了12天,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組建小隊、宣傳、設計小站、做調查問卷、寫研究報告...最後終於要實踐了,卻只給了12天的時間... 覺得這樣設計賽程實在是不合適,本來對話題還挺有興趣的,但現在深感無力...難道是在鼓勵我們在比賽結束之後也要繼續這項活動嗎...

如果你壓著DDL來交行動計劃,你的確只剩下12天,但組委會也提醒了大家中間只剩下十二天,鼓勵大家提前提交行動計劃,而且對於EB隊伍,行動計劃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來準備,那麼你非要拖到最後一天再來責怪組委會給的時間太少是否有些可笑了?

(對於本人來說Think Big階段其實更加有吸引力,這個尚且不提哈。)

其次題主說:

難道是在鼓勵我們在比賽結束之後也要繼續這項活動嗎...

難道不是嗎?你有一個喜愛的項目,CTB也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啊,CTB只是給你一個規範的起點,以活動的形式讓你開始思考啊...

順便說一句,影響力根本不重要,只要你認真填表,基本不需要刻意宣傳最後也能有10000+的影響力。

懶得繼續寫了,不知道答主進複賽沒用,應該幾率還是挺大的,反正我覺得這個比賽挺好,起碼我是有收穫的。

當天更新:我覺得CTB一點都不耗時間好么...

港真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自己決定做的事什麼結果都認了2333(我這種渣渣說這種話會被打死的吧233

利益相關:2016CTB複賽入圍隊伍隊長


北美路演賽這麼貴?21600五個晚上還不包括機票和接機?啊? 這和之前說的完全不一樣啊!!!

內心崩潰中


參加了CTB,剛剛結束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的全國邀請賽。原本沒有獲得兩個勳章,因此小隊成員心情都比較低落。前幾天收到郵件被告知我們進入了北美總決賽,那一刻我欣喜若狂,在公交車上都忍不住歡呼 。但隨之而來的也是擔心,因為我知道想讓家長同意我去美國比賽是非常困難並且幾乎不可能的事。糾結了三天,昨天聽了老師的一席話,終於做出決定放棄這個機會。其實真正下定決心後有那麼一刻輕鬆,但心裡還是挺傷心的,不能參加總決賽真的好遺憾。

這幾個月為了CTB而奮鬥努力,也想放棄過,但還是堅持下來了,最後卻不得不因為學業、家長的反對以及費用而放棄。


謝邀,我也參加了CTB活動,感覺CTB本身不是讓參賽者去解決問題的,而是對參賽者的一個綜合評價。(我去向學校老師諮詢自己選的課題時,老師說我們做不出什麼)

剛開始的時候對這個比賽很有激情,我認為是因為CTB的宣傳工作很到位。大概10月或11月CTB來學校做宣講會,到處都是海報,而且CTB要求的小隊宣傳活動也是對這個活動本身做宣傳。

CTB的定位是一個美國高校舉辦的比賽,記得宣傳時說拿到top20或top10(記不清了)可以讓舉辦方為自己給國內外大學寫推薦信,這樣的機會吸引了很多想去頂尖高校的學生。

這樣的宣傳與定位已經讓這個比賽在各個高中非常popular了,至於它的內容與目標其實並不像各類科創大賽那樣要求高,我想它門檻不高也是一個它受歡迎的原因吧。

最後,CTB不乏很多高手,據我所知有來自美國大學的報名參加。參加了一段時間會發現還是好好學習吧…當然,參加比賽還是很開心的。


樓主別聽他們的 我們小組是進了決賽 他們那是自己安排不好時間沒能力所以就嫉妒 這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加油


2017的北京路演金獎的Singularity,我先佔個坑,有時間來填。

姑且不評論這個比賽背後是不是有些利益相關的成分,我想分享的是我在參加CTB過程中的體驗。

我們的課題跟上面一位答主他們組是一樣的,也是公共急救的普及。也許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組在參加CTB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急救項目的調查、實踐等工作,而且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提案上兩會)。所以在參賽之前我們就有了很好的基礎。這個比賽確實鍛煉了我很多的能力,時間安排,策劃活動,外聯能力,演講技巧,還有各種處理突髮狀況的能力。

接下來講一些參賽過程。描述比較主觀,畢竟回想那麼多個月的努力,真的很自豪。

我們是臨近報名截止的前一周,才組好的小隊。但是為什麼我們隊能快速跟上任務進度並且完成得很出色呢?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好的基礎

我們組十位同學中有三位同學是在同年暑假中參加了政協比賽,並且獲得了冠軍。他們提交的提案內容就是急救普及,最後被提交到兩會上討論。也就是說,在開始ctb的比賽前,我們就已經有了重量級的研究成果。

2. 優秀隊員

我們學校當時有很多支隊伍,但是作為一個幾乎是最晚集結成型的隊伍,我們的組員名單一公布,就被大多數同學們說陣型太強大了。裡面都有些什麼人呢?學生會成員五位,兩屆副主席兩屆宣傳部部長一屆文娛部部長;社團領導人七位,其中包括辯論社正副社長;其中還有哈佛峰會成員、哈佛夏令營成員等等。

可以說,學校里最有領導力、最有執行力、最「跳」的人都被集結到了一起。

3. 完美效率

雖然我們隊伍中每個隊員的個人素質都極高,但是組成一個隊伍的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是極獨立極有想法的人,每個人身上都自帶一種排他的光環,自然會有碰撞。我們一開始真的花了很長時間磨合,總是會就著一個方向爭論很久。更何況,就算有政協比賽作為基礎,ctb每次的作業要求都不一樣,而杭二的課業壓力並不算輕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小隊最突出的就是效率。確定下來要做的事情,交給指定的人,最後絕對都能高質量地完成。

先更新這麼多,有時間再補。有問題可以私信么么噠。


我參加的是2016CTB 進了答辯日拿了最佳才藝展示獎……很難形容吧我總覺得對賽制雲里霧裡的……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拼人脈(家長的)以及經濟實力(買宣傳啊專家啊什麼的)

2017的賽制總體感覺比16得讓人感覺好很多 沒參加不做評價

總體來說有點圈錢的嫌疑

但是CTB給了我帶來的不是一個獎 因為確實也沒有什麼大用處

他給我的是一種體會,一種對自己的渣渣赤裸裸的正視

看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同齡人,他們在做什麼,而我又在做什麼。

其他的扯不到,修仙去了。


感覺今年確實比較水,無數隊伍都進了決賽,沒有統計過北美路演的能有多少。真的是為含金量感到擔憂...


嗯......今年我們也參賽了。感覺超級累。超級超級累。的確像樓上說的,可能沒有一些科研比賽來得有含金量。但是對於高中生來說,好像的確又是很厲害的樣子。啊........下次應該不會再參加這個比賽了吧。但是不後悔。畢竟學會了寫論文和電梯演說。


參加過hsylc和hweek,ctb沒參加但認識很多很多人在做 簡單說說我對ctb以及auscr的了解

1.非常非常的商業化 首先auscr這個組織在中國從辦hsylc到辦hweek和ctb不知道圈了多少錢 打著哈佛的名頭到處舉辦各種活動收錢

hsylc,如果從一個夏令營的角度看辦的還是不錯的,而所謂的hweek只不過是深度旅行團,到了哈佛根本也沒有多少聽課的機會,住的也不是哈佛宿舍,每天主要任務就是和知名教授合影

2.ctb從某種意義上是另一種形式的拼爹 很多參加過的人都反應ctb很喜歡你的項目有一個知名大學教授的指導 所以 如果沒有這樣的資源其實就是很大的劣勢


推薦閱讀:

請問英G5本科申北美top10的研究生的前景如何?
怎樣撩哈佛一名時悶時high的美國小哥哥?
如何看待哈佛大學醫學院設置針灸課程?

TAG:教育 | 科研 | 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 高中生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