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把」和「將」在語法和語用上分別有什麼區別?

作為介詞的「把」和「將」經常被混用。兩者是否總是可以互換呢?如果語法上功能並不相同,具體區別何在?如果可以互換,語用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謝邀。簡單說幾句吧。(~~~~(&>_&<)~~~~忙~。。。)

大家都提到了它們在口語和書面語上的差別,在此不多說。

「兩者是否總是可以互換」這個問題,單從句法上講,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實際上語義又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由於在一些情況下,它們替換之後表意上可能出現差異,因而,「兩者是否總是可以互換」,我認為不總是可以互換的。

陸老今年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了一篇關於「把」字句的文章,如果我們把「將」也考慮進來,其中有這樣幾個例子頗值得玩味,「那一大盆衣服把姐姐洗得累壞了」,「孩子把爺爺哭醒了」,「他把錢包丟了」。其中,前兩句,替換成「將」以後似乎很難成立,或者至少聽著十分彆扭:「那一盆衣服將姐姐洗得累壞了」、「孩子將爺爺哭醒了」。

對於第三句,由於「把」具有「不如意」義,「他把錢包丟了」,我們往往優先理解為「他丟失了錢包」,而「他主動扔掉錢包」這個意義往往是放在後面被考慮的,即當被告知「丟失」義不成立時,我們才會轉而理解成「主動扔掉」;但「他將錢包丟了」,「將」更為中性,雖然我們一般也會優先理解成「他丟失了錢包」,但個人認為這句話似乎更容易出現歧義。兩者大概如8:2、6:4的差異吧。。。

此外,個人覺得一個最明顯的地方,是在祈使句中。在祈使句中,說話人指定受話人執行一項行為或動作,我們用「把」表達一些指令的時候,「將」卻難以實現這一效果,或者說,替換為「將」後,直接導致了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喪失。如「把腳拿開!」、「將腳拿開!」;「把書給我!」、「將書給我」。

因而,至於語用上的區別,到此應該不言自明了吧。

===================================

陸儉明 2016 從語言信息結構視角重新認識「把」字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把」和「將」在句法功能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可以互換。「把」和「將」在語法上的相似性,一般文獻中都是將「把」作為典型來研究。「把」的句法功能可以看做是本應出現在動詞後的賓語卻出現在動詞前的賓語標記(Chappell Shi,
2016)。

「把」和「將」二者最大的區別是,「把」的口語色彩大於「將」,因此「把」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範圍更廣。「把」的一些例句(北方方言口語色彩很重,南方人不一定的接受程度可能較低),如:把個北京城走了一多半(呂叔湘, 1999),如這類句子,用「將」恐怕不合適。這個區別可歸納為,,二者「語法價值相等,用法有別」(崔希亮, 1995)。

在漢語學界也將「把字句」稱為漢語處置式(disposal
construction)。漢語處置式除了「把」和「將」,還有「給」、「拿」、「捉」等標記。漢語各方言的處置式標記也各不相同,關於漢語方言中的處置式可見(李藍 曹茜蕾, 2013)。

對於「把」字句的語義特徵,最大的特徵就是「處置」,可以理解為「施事對受事做了什麼」,但詳細的語義特徵及處置式的類型,各家的具體表述不一,在此不做贅述。

另,關於「把」的分類歸屬,也有許多的分歧(Bender, 2000):直接賓語的格標記、介詞、動詞、副動詞(coverb),具體參考文獻見Bender(2000)。

參考文獻:

崔希亮. (1995). 「把」 字句的若干句法語義問題. 世界漢語教學, 3, 15.

李藍, 曹茜蕾. (2013). 漢語方言中的處置式和 「把. 方言(2), 97-110.

呂叔湘. (1999). 現代漢語八百詞: (Vol. 609): 商務印書館.

Bender, E. (2000). The Syntax of Mandarin
ba: Reconsidering the Verbal Analysi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9
(2), 105-145.

Chappell, H., Shi, D. (2016). Major
non-canonical clause types: ba and bei (pp. 451-48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把」偏口語,「將」偏書面語。

我在說話的時候用的都是「把」,不會用「將」。


你將我帶入愛情的聖地,使我不勝流連。

你把我帶到愛情的溝里,我tm爬不出來。


「把」和「將」都是表示主動語態的助詞,後面接賓語名詞,語序結構由「主謂賓」變成了「主賓謂」

我把/將飯吃了。

我把/將他打了。

我把/將車撞壞了。

從語境我們可以感覺到,「把」比「將」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強烈,對賓語名詞的施動程度更深,我想這應該就是它們的細微差別。

另外,「把字句」在古代漢語中應該是沒有這種表達形式的,我感覺是受了阿爾泰語系的影響,比如日語(阿爾泰語系?)的影響:

我把中午飯吃了。

watashiwa shirukohan o tabemashita.

watashiwa 我

shirukohan 午飯

o 表示賓語名詞(把?)

tabemashita 吃過了

翻譯成日語式中文,就是抗日片里日本人說中文的方式:

我地午飯地吃過了。

助詞都替換成了「地」,其實就是:

我把午飯吃過了。

以上僅為猜測


「將」似乎能表明主觀意圖,而且語法化程度似乎更低?


「把」字作為介詞時,更口語化,義為拿,處置,致使:你能把他怎麼樣。

「將」字比較書面化,做介詞時,和把其實是通用的。

一般來說可以混用的,例如:

把他叫來/將他叫來。

反正中國人都能聽得懂是同一個意思。


推薦閱讀:

泰語里的一到十的發音是怎麼被漢語發音替換掉的?
在書寫拼音時,是否該書寫變調?
漢語族諸語之間的差別與隔閡,包括書面和口語,同拉丁語族諸語之間比如何?
姓、氏、名的由來,或者說近代姓氏名是經過如何的演化而來的?
為什麼可以說「我爸爸」、「我媽媽」,卻不能說「我狗」?

TAG:漢語 | 語法 | 語言學 | 語用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