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於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各位大神對於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有哪些預測呢?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2016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強烈資瓷給Good Enough 先生,可循環充放電的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請大家拿起正用來刷知乎的智能手機,看看隔壁老王買的特斯拉,再摸摸自己的良心,近十年還有啥比這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的么。
鋰離子電池再不給...說不定就給不出去了...終身成就獎就不要講究什麼領域了吧?
不管怎麼說,不管跟誰比,發明鋰離子充電電池的這位老教授絕對good enough。
以上是講個笑話。我衷心希望頒給杜克的Wiley教授,以慶祝他今年拿到tenure以及喜得貴女。
瀉藥
我就得可以改成,如果你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應該頒給誰,這樣大家就可以聊聊自己的領域了。我的領域應該是;DNA nanotechnology
Prof. Nadrian SeemanProf. Chad MirkinProf. Paul Alivisatos再發給生物方向就太不科學了(
順便隨意預測一下。。Stoddart(???
雖然說還是看不到什麼應用前景但是再不發說不定就發不到了((私以為雖然說不鋒利教授已經有一個了,但是有可能再來一發???
=========================分割線=============================2016.10.5難道回答裡面就我一個猜對了???
那麼作為補充,來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無所不能吧
大自然的「分子機器」——ATP合成酶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在生物體的絕大多數細胞裡面發揮著能量轉換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生物體中的發動機。此外,通過可逆的ATP水解過程,可以完成離子的主動運輸,進一步調控生物體的離子平衡等重要的生化過程。某種程度上,沒有ATP合成酶,生物體的所有正常生理機能都無法進行。
ATP Synthase是一個蛋白質複合酶,是由很多個微小的、運動的蛋白質部件構成的,各部件大體上呈同心圓環狀排列。結構上,ATPase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蛋白質排列拼合成的孔道,這個孔道直接從膜內穿透到膜外。孔道的內端是另一個部件:一個軸樣的旋轉頭。這個旋轉頭像鐘錶里的齒輪一樣,有三個固定刻度。每個刻度之間角度相差120度。外部的高濃度質子「水庫」產生的勢能促使質子從孔道內滑落,大致每三個質子的滑落的能量會讓旋轉頭轉過120度,即一個刻度,10個質子穿過完成一個循環。這個蛋白質旋轉頭每次轉動一個刻度,它的分子張力都讓跟它接觸的ATP、ADP分子化學鍵生成或者打破。第一個刻度處結合ADP分子,第二個刻度處俘獲一個磷酸基團(Pi)並把它附著到ADP上,變成ATP,在生成這個化學鍵的同時鎖定了能量(來自質子的滑落)。第三個刻度處打破結合鍵釋放ATP分子。
動圖見下ATP Synthase上面這個鏈接是精美的ATP Synthase精細結構動態圖(下部模糊部分是線粒體內膜,H+從下方湧入),你可以看見整個機械的旋轉,上部轉子部分在每120度處蛋白結構形狀和張力改變,ADP和Pi被「吸入」,ATP被釋放。每個360度循環製造3個ATP。人體內ATPase的旋轉每秒大致150次,每天一個人的全身ATP更新量要超過自己的體重。當然,這些分子都是循環使用的。
這是一個自然界最微小的輪軸系統,一部細微精巧藐視所有人類技術的納米機器。自己本身就是一條複雜而高效率的分子生產線。而且這個機器隨時可以反向工作,即消耗內環境已有的ATP,把它們分解成ADP和Pi,利用釋放的能量把質子泵向膜外。最初發現ATP Synthase的時候,實際上發現的是它的後一種工作狀態,也因此得名。最初的發現者驚奇的是這個微小的酶工廠好像無所不在,所有真核生物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內膜,所有細菌的內膜上,都有基本相同的ATPase。當時的發現者說「ATP Synthase的普遍,看起來就像生命的基本粒子」。遠遠在化學滲透發現之前,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他說得有多麼正確和深刻。
(上文一直躺在我的日誌裡面QAQ
詳細的分步反應視頻請見Molecular Animations of ATP Synthase
=============================================================
大自然通過億萬年的演化和實踐,雖然有過慘痛的失敗,但終於造就了世間萬物。在此之下,化學進化,或者某種程度上說,無數超分子體系的合成與自組裝的嘗試,終於實現了高度功能化以至於智能化的生命體系。大自然一定沒有想過,在創造了無數基於自組裝的超分子體系中,終於出現了一種這樣的超分子體系,它可以探索世間萬物和大自然本身以及背後隱藏的自然法則,以至於現在,終於可以自己設計並製造超分子和分子機器,來完成和大自然相同的使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我們人類本身。最後,向J. Fraser Stoddart、Jean-Pierre Sauvage和Bernard L. Feringa和他們的開創性工作致敬!DFT和多尺度計算前幾年剛拿了獎估計近幾年都不會給計算化學領域的了。現在很多人都在積極推進QM+Machine Learning,如果能搞出來的話很有可能再拿一個諾獎。
老爺子57歲為我們帶來了陰極的突破性進展,今年93了,目前對下一代電池概念還抱著弘願。如果還能在工作幾年,見證新一代電池的誕生也不是沒有可能。回到諾貝爾獎上,今年應該是沒跑了。雖然商業型鋰電池是在1991年才被Sony推廣,但和1947年誕生於 Bell 實驗室的晶體管一樣被認為是電子工業和當代文明最偉大的發現。不過不同於晶體管,鋰電池研究至今還未獲過諾貝爾獎。這次要是還沒拿到,那就...
純化學領域依然沒有足夠競爭力的成果,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把生物裝進來,比如很多預測已經想當然的把CRISPR算作化學獎了,這個思路下藥物領域的很多突出成果都可以算作化學獎,這樣似乎還更合理一些。印象里近年來最漂亮的得獎的化學工作是准晶體,再往前Heck,Suzuki以及Sahrpless,Noyori都是經典的化學工作,Pople拿的計算化學也是名至實歸。
不太熟悉,所以沒想到Goodenough先生,鋰電池不拿一次實在是沒天理的事情:
現階段最火熱的研究與化學相關的,材料領域炒作太多,真正的科學發現不夠重大,方法學領域也有很多有意義的方向,比如碳氫鍵活化,但是這類工作要靠長時間的應用證明它的價值。能源方向如果有重大的突破,未來可能會得獎。這些東西跟生命科學一比,無論研究熱度,科學價值還是實用價值,都遜色太多。
點擊反應,再不給老夏估計就撐不住了!
其實實話實說,點擊反應雖然應用極廣,但是我並不看好。希望點擊化學憑諾獎我是有私心的,有機化學在這個時代彷彿已經走向了一條死胡同,走的還是上個世紀人走過的老路,只不過現在有的人跳著走,有的人踩高蹺走,有的人翻空翻走。我想是否能夠有一個諾貝爾獎,能夠刺激一下有機化學領域,讓有機化學再次回到上個世紀末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這種問題邀請我來回答難道是要我說自己老闆么。。反正也沒人提到,我就順便提一下好了,雖然我覺得今年希望還是不大其實我更看好click chemistry啦
謝邀。求Richard Zare得獎。激光誘導熒光方法的發明者,在化學物理學領域對於分子反應原理做出了很多巨大的貢獻。幾年前就有很高的呼聲拿獎,也被預測過。說實在的,其實挺懸,這年頭生物還是熱點,納米材料的熱度也沒有退,搞基本理論的獲獎還是有難度的。
剛剛揭曉的 2016 年 Nobel 化學獎授予了三位超分子科學家,法國的 Jean-Pierre Sauvage、美國西北大學的 J. Fraser Stoddart 和荷蘭的 Bernard L. Feringa,理由是其在分子機器領域做出的貢獻。
雖然與原答案預測的有所區別,但方向是一致的:有機和高分子。。。不過這樣無鋒、白邊尤其是好夠老先生就還要再等下去了。。。
原答案見下。
=============
謝邀。
之前寫過一篇博文談這個問題:科學網—誰最可能拿諾貝爾化學獎。近日也有朋友們問起此事,我給的預測是有機化學或化學生物學方向,最可能的是點擊化學的 Barry Sharpless 和 Carolyne R. Bertozzi。
這個推測的基本假定是 Nobel 化學獎考慮到各個二級學科的輪流坐莊和獲獎頻率。我在那篇博文中間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平均起來,近年來獲獎頻率最高的是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每三到四年就會有一次得獎。其後是有機合成方法學(平均七年)。物理化學也是平均七年左右會得到一次,其中量子化學自從 1954 年 Pauling 得獎以來平均每十年就會得到一次。分析化學在二十世紀前半葉表現不俗,但近年來也要平均十二年才能得到一次。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獲獎頻率都在二十年以上,但如果考慮到無機化學還有物理獎、以及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發展,可能無機化學行情上漲的趨勢還要略勝高分子化學一籌。
那麼這個規律到底準確性如何?可以看看本世紀以來的化學獎歸屬:
- 2000 年:導電高分子(有機、高分子)
- 2001 年:不對稱催化(有機)
- 2002 年:大分子的質譜和核磁(分析)
- 2003 年:離子通道與水通道蛋白(結構生物學)
- 2004 年:泛素(生物化學)
- 2005 年:烯烴複分解(有機)
- 2006 年:轉錄酶(生物化學)
- 2007 年:表面催化(物化)
- 2008 年:綠色熒光蛋白(生物化學)
- 2009 年:核糖體(結構生物學)
- 2010 年:交叉偶聯(有機)
- 2011 年:准晶(無機)
- 2012 年:GPCR(結構生物學)
- 2013 年:QM/MM 計算(物化)
- 2014 年:超分辨熒光顯微(分析)
- 2015 年:DNA 修復(生物化學)
從 2003 年起,生物化學與結構生物學每三年得獎的規律是很顯著的(2006、2009、2012)。去年寫博文時,諾獎尚未公布,但按照規律,2015 年應當發給生物化學,結果正如預測。因此,今年生物連莊的概率就降低了。CRISPR-cas9 雖然是大熱門,但所有權爭議還沒有停止,估計諾獎不會趟這趟渾水。
無機只有準晶一次,並且 2011 年發獎,距今不遠,況且考慮到石墨烯(2010 年)和 LED (2014 年)的物理獎,化學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再發給無機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喬治 · 白邊(George Whitesides)等做納米的還得再等幾年,做鋰離子電池的約翰 · 好夠(John Goodenough)老爺子估計也還要再等下去【不過他老人家運氣好,沒準就是能等到。
物化大約每七年一次的規律一直沒變,1992 年的 Marcus 速率理論,1998 年密度泛函和從頭算,2007 年催化,2013 年又是計算化學,因此下一個物化領域的諾獎很可能是在 2019 ~ 2021 年間產生。今年可能性也不大。
分析的規律也很明確,1991 年的核磁,2002 年的質譜,2014 年超分辨,平均十二年一次,今年可能性更小。不過冷凍電鏡倒是很有可能打破這個規律的。
之所以預測有機,是考慮到本世紀以來平均五六年就會給一次有機,2001、2005、2010 很明確。按此規律,去年應當給有機,但由於和結構生物學衝突了,沒有競爭得過,那麼今年再給有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並且,高分子自從導電高分子以來已經 16 年無諾獎了,這個時候給生物正交和點擊反應,也可算作高分子領域的諾獎。
因此綜合考慮之下,巴里 · 無鋒(Barry Sharpless)梅開二度、Bertozzi 或者再加上其他人共同分享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冷凍電鏡和結構生物學連莊,再次是白邊或好夠先生勝利等到。Joanna S. Fowler
額,謝邀,最近化學上實在是沒聽說什麼重大的成果,不過么,去年醫學上屠奶奶那個成果,前兩年化學的單分子熒光和計算化學都是多年的成果,就不著眼於近期的工作了。
其實呢,扯了這麼大一堆,就我了解的範圍內,還是沒有什麼贏面較大的,最近很忙也沒有去翻過各類預測,就說說自己稍微懂點的,和有點希望人家得上的吧。最近納米孔的爭論還是比較激烈的,幾位巨牛已經各種在Science, Nature上灌水爭論誰是第一位提概念的人很久了,雖然不是很了解,但這個緊扣生物單分子檢測,號稱下一代最有前景的基因測序的技術,也挺合生物的胃口,這些年也是牛文不斷,所以在此矜持地下一注。
掃描電化學顯微鏡,20世紀80年代左右出現,都三十幾年了,仍然木有看見其他的測單個分子電化學性質的技術出現(最近倒是號稱有,但個人覺得虛,編輯也覺得虛吧,文章沒發到那個層次),當年它的出現可是一舉為Bard老爺子拿下多篇Science,目前仍在發展,也延伸出了SICM, SECCM等幾個不錯的技術,不過這項牛逼的技術之前一直呼聲很高,但三十幾年了也沒拿到獎,Bard老爺爺都八十幾了,不過據說精神仍然很好,還在講台上講課,拜服,還是很希望老爺子能拿獎的。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這個說出來我自己也不怎麼信,,,卡在那個最高效率的瓶頸上都十幾年了,此領域的人近幾年紛紛轉戰鈣鈦礦,能源是永恆熱門的話題,這方面的牛文就不用我提了,就問問他們說的那些你信不信,,,
十一堵在路上無聊隨手寫的,歡迎隨手糾錯,估計要半夜到家了,只見拖車不斷,,,大家十一出行注意安全!看好多人說鋰電,作為本科電化學專業學生,其實真心期望鋰電能拿這個獎。
瀉藥 ThomsonReuters 又給了賠率,又要把化學獎發給ChemBio這方面的人了...鑒於他們的預測一貫不準以及化學領域去年內並沒有像LIGO一樣震驚世界的結果,我決定follow一下ACS的預測,把可能性第一的給一直以來呼聲最高的金屬鋰儲電現象的發現者Akira Yoshino, John Goodenough Stanley Whittingham,備選繼續支持納米材料的宗師Charles Lieber和Paul Alivisatos,至於培東的nanowires還需要突破性的發展來說明它具體可以做一些事情而且...他是Lieber的學生...張鋒和Doudna的事兒還沒完結呢,諾貝爾獎給了任何一個人然後事情反轉了豈不是污點,不知道湯森路透怎麼想的。
我感覺結構生物學有幾年沒拿化學獎了,上次還是Kobilka和他老闆因為GPCR獲獎,貌似是2012年?
差不多可以再給結構生物學發一次了。
而結構生物學最近幾年剛好有一個公認的突破性進展,就是冷凍電鏡。這個技術早已有之,然而解析度一直很低,甚至被認為「就這解析度也敢自稱結構生物學家?」。然而有幾位科學家卻在這個領域裡默默耕耘著,直到前幾年迎來了偉大的突破,達到了原子級解析度。
至於我們敬愛的施一公老師,固然這幾年成果相當多,有一些也被認為是所謂的「諾獎級」。我當然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獲獎,然而如果先給施老師發獎後給冷凍電鏡的改進者發獎……打個比方,好比去年的諾獎沒有給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先生而給了實現青蒿素大規模合成的Keasling。
但要我點出具體哪幾位科學家卻做不到,一是我對該領域的了解限於科普,其次是諾獎人選有限,選三個人對我來說太困難。過去已頒發的15年化學獎中,生物相關的竟高達10次(佔2/3),其情況如下。
2002年,生物學方法(核磁共振和質譜)
2003年,離子通道(也有關晶體結構)
2004年,蛋白質泛素降解
2006年,晶體結構(轉錄複合物)
2008年,生物學方法(GFP定位)
2009年,具體結構(翻譯複合物)
2012年,具體結構(G蛋白偶聯受體)
2013年,複雜生物學系統分析(算以物理化學名義的生物領域)
2014年,超高分辨顯微鏡
2015年,DNA修復機制
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化學只有5次,分別如下:
2001年,有機化學(手型催化)
2005年,有機化學
2007年,表面化學(物理化學領域)
2010年,有機化學
2011年,准晶體(應該算無極化學)
最終比例2:1,用「完全碾壓」描述應該無異議吧?雖然我也是搞生物的,但個人期待,希望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能照顧一下傳統化學,讓生物化學「四連莊」暫時停一下,明後年繼續哦(畢竟發展大趨勢難改),哈哈。
就等Li-ion battery和SERS誰能先拿了。
嗯,謝邀。
不過學化學的不可能知道諾貝爾化學獎給誰。我個人呢,希望不是給搞物理的,生物的還不錯,畢竟21世紀是__ __的世紀(geng can)嘛。(我建議你多邀請幾個搞生物的啊、物理的啊、&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我
八成是發給物理學家或者生物學家
村上春樹諾獎呼聲很多年了,再不發也不合適,可以湊合一下把化學獎給他
比給化學家的概率還大一點推薦閱讀:
※做化學科研要學LaTeX嗎?
※豬油真的比植物油更加不健康嗎?
※你在基礎學科中得到哪些感悟?
※如何理解OF-DFT(Orbital-Fre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數學在化學中的有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