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讓你感覺哲學很有用?
和同學聊天,同學說我混到現在是運氣好,我,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萬事都有因果。看似偶然,其實必然。感覺偶然,是沒有看到其中的聯繫。
我可能要掃掃諸位的興。對我個人來說,通常是兩個時候:
1.有時候能俘獲一些偽文青的艷羨。這種艷羨,在本質上和追星族對明星的艷羨等同,量上則稍遜幾分。2.有資格在不必要的寒暄之時接連拋出驚人之語,令場面迅速降溫。——「你讀什麼專業啊?」「哲學」——「這專業好像不賺錢啊」「不但不賺錢,還敗家」
——「那你畢業以後準備幹什麼啊?」「送外賣」其實,我時常在想,到底是因為我學了哲學,所以思維能力變強了,閱讀範圍廣了,能和大妹子談笑風生了呢,還是說,恰恰是因為我思維廣了,閱讀能力強了,和大妹子談笑風生了,所以我才讀懂了哲學??還是說,答案竟會是「都對,都對」??
我很疑惑。我很希望哲學能給我從口袋裡憑空變出十張毛爺爺的技能,讓我不勞而獲,配台新電腦讓我爽爽戰錘全面戰爭,但事與願違,我學了哲學以後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媽的,我每個月買書居然花了這麼多錢!——別和我說圖書館什麼的,我要看的書圖書館根本不會有——我的開銷居然還增多了!我還希望哲學帶給我把妹的技能,令人悲傷的是,哲學反倒讓我更不受異性歡迎了。這絕非危言聳聽:相信我,這世界上沒幾個妹子願意聽你大談意志、認知或存在;女文青更不會容忍你用理論破壞她們臆想出來的小安樂窩和小感傷。正如尼采所說,哲學自帶「不育」的特質,誰說不是呢?想著什麼學了哲學就能提高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辨別、歸納能力之類的……我覺得是相當狗屁的,很小資情調的。持這種憧憬的人,請轉回去看第一條。我在下面列舉的內容,既非通過哲學必定能夠提升的能力,也非只有通過哲學才能鍛煉的素質。它們只是我自己通過哲學訓練感到有所進步的方面,題目本身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但是我相信,哲學是一個不錯的場地來訓練這些能力。
第一,文本閱讀能力,包括各類公文和文件,會抓關鍵重點,分得清主次,理得清邏輯線索。這能力很實用,尤其是在做行政工作時,但普遍都有所欠缺。
第二,凝神的能力,或者說注意力。這以對哲學文本的長期閱讀和對論證的反覆推演的前提條件。任何專業工作都不可或缺專註的精神。
第三,邏輯論證能力。哲學觀點在反駁和論辯中得到澄清。這點在做古典(希臘,羅馬,中世紀)哲學體現得不那麼明顯。最明顯的我以為是分析哲學那一塊。
第四,宏觀視角和反思能力。同樣可以通過閱讀哲學文本來加以鍛煉,因為你需要將細節論證和文本的整體線索勾連起來,作者這裡在說什麼,之前說了什麼,打算說什麼都要放在視域當中。另外,同時也要想到,作者此處的論證對不對,自己可不可以加以反駁?作者的前提和立場是什麼,自己是否贊同?自己的立場是什麼,如何捍衛?
第五,寫作能力。哲學研究的成果現今都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它要求作者對抽象的想法進行具體、清晰、明確、有序而緊湊的展示,這可以為作者的表達能力帶來極大提升。
第六,激情與自信。哲學是一門事業,是需要為之燃燒生命的。哲學理論會幫助你建立起嚴密論證過的三觀,面對紛繁複雜的現象你終將舉重若輕,因為一切的發生都已在你的概念理解能力之內,就如結好了網的蜘蛛靜靜等待獵物的投入。於是在每個時刻,只要輔以適當的經驗知識你都能知道,為了能按照事情本身的邏輯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你當下的任務是什麼,故你將得定其心,以應天下之變。別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很開心。
這就夠了。謝邀。
1. 裝X的時候。
2. 討論哲學話題的時候。
3. 深入思考幾乎所有問題的時候。
4. 其實以上都不是關鍵。在我看來,哲學之用是「無用之大用」。若是給個稍微明確的表述,我想說:哲學在審視人生、世界和價值的時候最有用。
以上。
---------------
補充:哲學的某幾種特別具體用處(相較於其他學科)在於:
1. 哲學是唯一能研究自身的學科:對於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研究物理學的學科即元物理學屬於哲學。元哲學也屬於哲學。(關於元數學的討論見評論區。這句話更嚴謹一點可能應該這樣表述: 哲學是唯一能不附加限制地研究自身的學科:對於其他學科,比如科學,研究科學的學科即科學哲學(元科學)屬於哲學。「哲學哲學」(元哲學)也屬於哲學。)
2. 哲學(可能)是唯一能(從根本上)研究(或說明)什麼是「有用」、為什麼「有用」的學科(私以為神學也會討論這些,但不是從根本上):這裡的「有用」不是「有影響」(實然表述)而是「有價值」(應然表述)。「有用」這一表述是一種基於價值觀的評價,而對價值觀的研究屬於哲學範疇。
3. 對上一點的引申,或者說是換一種表述方式:哲學(可能)是唯一能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有什麼用)」「人為什麼要研究各種學科(研究這些學科有什麼用)」等問題的學科。
4. 當討論「有用」的時候,哲學的神奇在於:假如有人用理性的方式說明哲學「無用」,其使用的方式一定歸根究底是哲學的。
5. 私以為,哲學的「無用之用」中,最直接、最顯然、最有力的,還是審視人生(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個人比較認同)。到底有多少直接當下的用處這暫且不表,但至少當別人跟我說「使這個吧絕對有用」的時候,我會多問一嘴:為啥有用啊?
不會被一些空泛的「道理」忽悠。
就拿題主的這個問題描述來說明吧。如果我是題主的同學,那就會這麼說: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請問事物A光錐之外的事物B要如何和事物A聯繫?
就算我們把視角放到光錐之內,認為「光錐之內的事物普遍聯繫」,那麼這種聯繫能夠推出所謂的「萬事都有因果」么?「看似偶然,其實必然」,請問如何解釋量子層面的偶然,也就是隨機性?貝爾不等式證明了不存在所謂的「其實必然」,對此如何解釋?尤其是最近的研究: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不再涇渭分明,科學家最新發現混沌現象和量子糾纏之間的聯繫 - DeepTech深科技 - 知乎專欄 將量子層面的偶然和宏觀的偶然聯繫了起來,即使是在宏觀世界,「其實必然」的必然性在哪裡?所以題主又是如何保證自己混到現在,不是因為某些量子骰子扔到了一而沒扔出六?
純粹的,沒有隱函數的隨機,這不就是運氣么?
——所以你混到今天,就是運氣好。
真的,看到題主,就會明白為什麼哲學很有用:沒有一點用。
哲學學的好會有很強的思辨能力。如果哲學學的對,沒跑偏。就回獲得世界觀加成,氣運爆棚。遇到不是很了解的事情、不太好解決的難題時你儘管蒙一個答案基本上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在做決定命運轉折的選擇時,哲學不好的人會受他看過的某些名言警句的影響而跑偏,哲學學的好的人就能夠更全面理性的分析局面從而作出最佳選擇。
舉個例子:一個我認識的某人,在畢業後決定事業第一站的時候想起了「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然後就去了一個奇葩的小鎮工作。結果當然是一頭包。
我認識的另一個人,理解不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句話,拒絕了在房價大漲之前賣房。等到放假漲起來了,他覺得無論如何也要買個房子了。我認識的又一個人,理解不了辨證唯物主義。大學畢業後選擇回歸家庭回歸宗教,帶起了頭巾。不好意思,看到這麼多答案,我感覺我有必要把你們都得罪一下......
學習哲學就能提高文本閱讀能力,邏輯論證能力,反思能力和寫作能力?不好意思,這分明就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嗎?首先,不充分是指,哲學專業的學生邏輯一坨翔,寫作能力低下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考試時想著作弊,畢業論文東平西湊的現象在本科時期我是見得多啦。其次,不必要是指,非哲學專業的學生難道文本閱讀能力,邏輯論證能力就都會比哲學專業的弱嗎?似乎也說不過去。事實上,任何一個專業能學好,文本閱讀能力,邏輯論證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必備技能,和學不學哲學關係不是很大。所以,不要給哲學戴諸如此類的高帽子了,因為與其說這是哲學能夠專門培養出來的能力不如說是高等教育能培養出來的能力。
吐槽部分結束,那麼,什麼時候讓人能感覺到哲學的用處呢?以下為嚴肅向回答:
一類事物的作用,我將其理解為通過這類事物所能達到的效果或者功能。舉一個例子:「鳥類中空的骨頭能使得鳥類重量更輕,有利於飛行」。在這個例子里,有用的東西是中空的骨頭,而它的作用是減輕重量,從而利於飛行,而因為這種種利於鳥類生存的好處,中空的骨頭通過自然演化被選擇並保留了下來。這種根據事物作用來證明其存在必要性的解釋我們一般可以稱為「功能解釋」(functional explanation),其形式化表述為:
如果一個物體或者事件X的功能是達到φ,那麼為了達到φ,X必然存在或者發生。
這種功能解釋對於各種學科的出現和發展是具有很強的解釋作用的,比如幾何學最早就是出於人們丈量土地的需要而產生的,化學的源頭鍊金術也是來源於人們對於點石成金的渴望,醫學為的是治病救人。同樣的,後世新的需求出現也會激發新的學科產生,比如石油工程,工業設計,建築等等功能和作用十分明顯的工科。(當然,功能解釋的局限很明顯,比如幾何學剛剛出現的時候作用就是丈量土地,但現如今幾何學的發展跟其最初的作用已經毫無關係了,這種發展變化功能解釋很難刻畫出來)
那麼,如果我們將X設定為哲學,那麼它的功能φ又可以是什麼呢?如果追溯到哲學的源頭的話,我們可以說哲學源自人們對於世界的驚奇以及了解世界的渴望,這確實能很好的說明哲學這個學科為什麼會出現。但是就如同幾何學的例子一樣,現在已經21世紀了,哲學現如今的樣子已經和它剛出現時相比已經天差地別了。另外,就「了解世界,認識世界」這個作用來看,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哪個學科沒有?還是那句話,不要給哲學這個學科帶本來不專屬於它的高帽子,這既是對哲學的捧殺也是對其他學科的貶低。
那麼,如果我們把X設定為「我要學習哲學專業」這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事件的功能φ又可以是什麼呢?在文青面前裝13釣妹子?額,個人感覺哲學這方面的功能遠沒樂器,藝術來得強大,故此不算。讓自己成為一個更道德的人?沒看出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培養自己理性批判的能力?還是根據之前的吐槽,這對於學習哲學而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因此,思來想去,如果非要用功能解釋來為一個人非得學哲學來辯護的話,那麼學哲學專有的作用,就我而言,我只能想到以下兩個:
第一,學哲學可以以後教哲學。
這確實是其他專業很難擁有的作用,因為一般地大學哲學系的教職招的基本上是本專業的畢業生。所以,這是一種學哲學的可能的作用,特別適用於一口氣讀到PHD的哲學僧。為什麼要一直讀哲學讀到博士呢?因為這是我以後的飯碗呀;但是這種解釋的弱點是,一,似乎只能給哲學博士辯護,但也確實有以後不想再高校任職卻又確實發自內心的喜歡學這個專業的人存在。二,即使是哲學博士,它也解釋不了他們為什麼學哲學學到博士而不是其他專業,因為畢竟哲學專業在高校里待遇也一般油水也不多,如果是為了高校里的一份工作的話,哲學也不是什麼特別好的準則。考慮到這些因素的話,我個人覺得下一個作用可能更為有力。
第二,學哲學可以了解哲學問題。
每一個學科都有每個學科專屬的學科主題和問題。這也是不同學科之間區分彼此的一個重要標識。因此,如果你是對哲學專屬的主題和問題所吸引,希望能做深入的了解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學哲學。這也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功能。
綜上所述,就我個人而言,當我回憶起自己當初被各種哲學問題困惑並且吸引,然後如今已經對於這些問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並且能開始有自己的見解的時候。我是真心覺得,學習哲學作用還是蠻大的。哲學是個很廣的概念,實際上我們在不同的時候會涉及到他其中的某一部分:
在閱讀和寫作的時候,邏輯是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像三段論這種邏輯推導可以幫助你快速整理你的思路,或者理清你面前的文本在說什麼。
其次,大多數以認識論角度出發的觀點非常適合孤單的時候和自己玩。因為我們在忙碌的時候大多數在被動接受世界給我們的認識方式,但輪到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閑下來首先我就開始反思,我看到的世界是否真的就是這樣去看去想去感知的呢,然後基本上認識論的所有相關都會有事沒事的在腦子中間轉悠。(現象學,懷疑論都類似,屬於和自己玩的東西)
存在主義,解構結構非常適合理解現代文學藝術和建築。這個大概沒人反對,他們和現代文學,繪畫,雕塑,建築,行為藝術等多個方向息息相關,你TM不知道就是看不懂啊。
形而上學最適合裝逼和爭論裝逼類問題(比如上帝是否存在這種),因為形而上學本來就是希臘那幫子人吃飽了撐的沒事裝逼用的,而且,因為這門學問反求一切的前提,存在之為的存在,所以一切邏輯,體系在他面前全部失效,立於不敗之地啊有么有,這尼瑪就是終極裝逼利器。
哲學史是個很重要的財富,人類的歷史和一個人思考的發展境界有諸多相似之處,早期我們喜歡探討世界的組成,煉金啦,以太啦,這類是最先玩的(希臘早期哲學)(現在小學初中生還是喜歡玩這個)。然後開始了撕逼大戰,完全本本主義的純邏輯大戰(希臘黃金時期)(這種高中大學特別喜歡搞貌似很高深的辯論,實際完全不知所云)。然後開始進入大學後期上班早期現在知乎微博貼吧豆瓣同志們最喜歡的信仰站隊撕逼大戰(教父哲學)(奧古斯丁最喜歡搞這些,他們覺得自己開始需要一點堅持的東西了)。然後再成熟一些,有些人發現不但要信仰站隊和到處維護信仰,東西還是要查一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阿奎那的經院哲學)。然後查的多了自然就有些牛人,這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是大神了,要不就DIY做東西開始出視頻了(這走的是培根一類),還有一種開始在論壇把自己搞成大神玩懸的自成一套體系(德國古典主義那套),還有一群表示,MD知道的越多就越不靠譜,果斷開始退燒並且到處更人家說你們的那堆不靠譜(走懷疑論了)。一般到了30-40歲,大多數人認識方式都比較固定了,看問題通常會有N多個面(解構和解構),很多事情也知道一味糾結三段論式邏輯沒啥意思(開始走新形而上學和小邏輯之類的了)。等到了再後面,首先就是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境遇(存在主義)因為生活越來越瑣碎(結婚了嘛,通常都比較慘),越來越發現扯淡這種事其實沒啥意思,表達不出個啥(語言哲學)。等等等等。總之啊,人類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你會從一部哲學史發現你所有中二的源泉,然後你會發現,MD人類其實作為一個整體非常中二。
我自己覺得哲學大概分為幾個大類分別干幾個事情,總結一下:
純方法論大類(邏輯,現象學,小邏輯,各種分析實證哲學):這種就是實用目的,一般做無主動目的解讀,閱讀材料,寫作的好幫手。
認識論大類(笛卡爾那套,康德的一部分,柏拉圖的很多,懷疑論等等):他們的特點就是非常適合和自己玩,平時自己和自己頭腦風暴一下,適合強制跳開思維,類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形而上學大類:這類絕對的春秋筆法撕逼利器,反正他們可以否認任何體系的前提,像黑洞一樣,只要我想,你和我談什麼我都和你談形而上學,你不談是吧,不談你連前提都沒搞懂你有什麼資格和我談,其實超級無恥。(我說1+1=2就是胡扯,因為你知道+號為什麼是作為+號存在的嗎,你對面的人數學100分也瞬間無語)
境遇大類:(存在主義啦,解構啦,懷疑論啦)這一類非常適合你想不開的時候做夢用的,所以搞這群的好多去寫小說,搞喜劇,搞建築去了)他們的好處就是做夢做的都非常成體系,並且好像幻想著幻想著還不叫白日夢了,叫一種學問了。
就扯這麼多吧,其實我這裡胡扯成分非常多,好多概念也是很籠統的,拋磚引玉而已,你們搞哲學的不要糾結不放和我辯論啊,我知道學哲學的妮瑪辯論起來都是天才,我是沒空和你們玩,我就是來逗逼一下而已,你們大人大量嘴下留德,我先謝謝了。自我認知或反省的時候。
活著的任何時候。
魯迅先生曾以打牌作比來講讀書的問題——
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是這樣。他在每一葉每一葉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的,但這些倒都不計及,一計及,便等於意在贏錢的博徒了,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魯迅:《讀書雜談》)
想來,讀哲學也是如此。
這也就是 @王昱洲 所說的,為的只是自己開心。熟讀柏拉圖對話錄,再也不用擔心文章開頭。 大到寫書,小到作文,通通拿下。
很多時候都有用的
1,首先不知道有用是什麼,所以懂哲學的人會進行概念澄清
2,在認識任何判斷過程中總會做事實和價值的區分,從而關注事實,並且有目的選擇工具來認識3關注事實的時候,關注自己的認識基礎,認識方法和過程,是否客觀,是否可證偽,是否邏輯一致,是否實用等等的標準4,通過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論和改善邏輯思維,5,對於最終的人生目的,或者認識世界,都有一定的價值觀做出發點或者基礎6,那些價值觀以概念形式表達出來,那麼關於價值的語言概念怎麼來的?必須對哲學做範疇的分析,然後明白達到理性的是非理性7,是否關於生活世界的非理性的活動作為基礎?是否技術和資本是社會基礎等等,然後不斷追尋世界的真相和意義……8,以上追問就意味著哲學是不斷批判的,哲學在於追尋智慧,Philosophie bedeutet "streben nach Wahrheit.……反正我是不會給別人講哲學的,但是有時候即使是日常說話也還是會涉及那一兩個哲學問題的,反正那些不是聽過哲學課或者哲學系的學生一般 看不出來也不知道,~反正我們知道他們觀念的前提和推論,嘿嘿…精神分析心理學,背後是弗洛伊德的哲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背後是行為主義哲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背後是存在主義哲學。
敘事心理學,背後是後現代主義哲學。
正念心理學,背後是禪宗的哲學。
哲學能解決心理問題,你說它有沒有用?原諒我的不請自答。(鞠躬)答主目前是個高中生,四周的同學對馬哲不屑一顧,認為完全無用。可答主並不這麼認為。處理人際關係,判斷身邊的人和事物,馬哲…真是很好用。 以前一直不理解的問題突然明了無比明了。利用哲學能夠預測了事物的發展方向。不偏激 保持冷靜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其實基本到了對雞湯免疫的狀態,但當你自己的人生經歷真正與所看到的話出現那麼神似的時候,有種感慨會油然而生。一如叔本華所說,痛苦和無聊是雙重對立關係。有點深澀,自己一點點感觸吧。
謝邀。本人非哲學專業,也沒看過哲學方面的書籍。不過,這類問題還真的想要回答一下。哲學的思辨過程,對一般人恐怕意義不大。這個論斷有些偏激,但我想很接近現實。但是,哲學的結論對人類的作用真的是毋庸置疑。比如,唯物主義如今已經深入人心。在幾百年前的世界,這樣的世界觀還很渺茫。
什麼時候都用,哲學之用已入我髓
推薦閱讀:
※什麼叫對自己負責?
※閱讀總是帶著一種強烈的功利心,要怎麼改善?
※你會用哪些詩句總結自己的 2015 年?
※為什麼那麼多人強調邏輯思維的重要性?邏輯思維的本質又是什麼?它有什麼功用?
※發現自己不願意思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