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持續念一句話會達到很平靜的境界?

今天在走路的時候,突然想念綠度母心經,於是在心裡默念,念著念著突然腦子很平靜,心也很平靜,眼前的一切彷彿都清晰明亮起來,平時縈繞心頭得憂愁好想也褪去了,就是想問下這是為什麼?是綠度母心經的作用,還是持續念一句話使得腦子得雜念消失的結果?還有就是平時生活中怎樣能維持這種平靜?因為我一不念不久心又會亂了。


在這個一切萬有里,具足一切可能性里,一念三千里,綠度母在你的心識內容定義中,代表著善用、凈用、光、喜悅、愛、解脫、自在、圓滿無礙的這一面,當你的意識關注這一面,其他的內容就分別不出來了。

關注什麼,就顯化什麼;

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

念佛是因,與佛結緣是果;

守一是因,平靜是果;

平時心亂這種事,看看埃克哈特.托利說的:

寧靜在說話

Chapter 5 第五章

Who You Truly Are 真正的你

在最深的層面上,當下與真正的你不可分離。

***

你生命中有許多事情都很緊要,但只有一件事是絕對重要的。

無論你是成功的,還是在世人眼裡你失敗了,這件事都很重要。無論你的身體好或不好,無論你是有學問或是沒學問,它都很重要。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它都很重要。它毫無疑問將為你的生活帶來改變。

是的,相對來說,以上這些事情都重要。但是它們卻不是絕對地重要。有比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重要得多的事,那就是去發現你的本質是超越這短暫的身軀的,真正的你是超越這短暫的被貼上個人標籤的自我感的。

你無法通過改變你的生活情境來獲得平靜,只有當你在最深的層次上意識到你真正是誰的時候,才能感到平安。

***

如果你下一世還是不知道你是誰,即使是轉世輪迴也幫不了你。

***

這星球上所有的痛苦都是源於一種貼上個人標籤的我或我們的感覺。它掩蓋了你的真正本質。當你最終還是對你的內在本質一無所知時,你免不了會製造痛苦。就是這麼簡單。當你不知道你是誰,你創造出一個頭腦製造的我作為你那美麗神聖的本我的替代品,你依附於這個充滿恐懼和貪婪的自我。你不停地保護和強化它,這個錯誤的自我成了你主要的驅動力。

***

很多日常的表達,有時甚至是語言結構本身,揭示了一個事實:人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你說:「他失去了他的生命」,或者「我的生命」,彷彿生命是什麼你可以擁有或失去的東西似的。

真相是你並不擁有一個生命,你就是生命,這合一的生命,這合一的意識,它遍布整個宇宙,它通過短暫的有形之物來經驗它自己,比如一塊石頭、一片草葉、一隻動物、一個人、一顆星星或是整個銀河系。你能否在內在深處感到你已經知曉它?你能否感到你已經就是它?

***

對生命中大多數事情來說,你需要時間: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建造一所房屋、成為一名專家、泡一杯茶。

然而,對於生命中最核心的事情來說,你並不需要時間。這件真正至關重要的事 - 自我實現 – 指的是去了悟真正的你是超越表面的小我的,它超越了你的名字、你的身體、你的歷史、你的故事。

你無法在過去或未來找到你自己。你只能在當下找到你自己。靈性追求者總是在未來尋求自我實現或是開悟。成為一個追尋者意味著你需要未來。如果這就是你以為的,它對你來說就變成了真的。你會一直需要時間來找尋,直到你發現要成為真正的你並不需要時間。

***

當你看著一棵樹,你覺察到這棵樹。當你有一個念頭或者感受,你覺察到那個念頭或感受。當你有一次愉悅或者痛苦的經歷,你覺察到那個經歷。這些看上去似乎都是真實明顯的表述。然而,如果你非常仔細地觀察它們,你會發現在它們的這個結構里,微妙地包含了一個基本的幻象,一旦你使用語言,這個幻象就不可避免。思維和語言創造了一種顯而易見的二元對立,和一個分離的人,而它們並不真的存在。

事實的真相是你不是那個覺察到樹、念頭、感受或經歷的人。你就是那個覺知或意識,這些事物在這意識之中,並經由這意識,而顯現。當你忙忙碌碌生活時,你能否意識到你自己是那個覺知,你的整個生命內容正是在它之中展開?

***

你說:「我想要認識我自己。」你是主語我( the I )。你是那個知曉。你是那個意識本身,萬物通過這意識被知曉,而這意識不能知道它自己。它就是它自己。沒有什麼會超越它被知道。而所有的知曉都是來自於它。主語我不能將自己變成一個知識或者意識的客體。

所以你不能成為你自己的客體。這正是小我身份的幻象產生的原因,在頭腦里你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客體。「這是我」,你說,然後你開始發展出一個與你自己的關係,並告訴別人以及你自己關於你的故事。

***

藉著了悟你就是那純粹的意識,而所有表面存在的事物都是在它之內發生,你開始從對現象的依賴之中解脫出來,你不再在情境、地位和外在條件之中尋求自我。換句話說,發生了的或者沒有發生的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事情不再那麼沉重,那麼嚴肅。一種遊戲的感覺來到你的生命里。你將這世界看作是一場宇宙之舞,形式之舞。它不多也不少。

***

當你知道真正的你是誰,你感到一種持續的充滿活力的寧靜。你可以稱它為喜悅,因為喜悅正是這種感覺,生動的充滿活力的寧靜。這是知道自己就是生命的本質的喜悅,在生命背上形式的負擔之前。這是存在的喜悅,這是成為真正的你的喜悅。

***

就像水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水蒸氣一樣,意識也能以不同形式呈現,它可以如物體一般堅固,如頭腦和思維一般流動,或者如純粹的意識一般無形。純粹的意識正是生命在它顯化之前的狀態,這個生命通過你的眼睛看著這個有形世界,因為意識就是你。當你了悟自己就是意識時,你就能在萬物之中認出你自己。你的感知是如此清晰。你再也不是那個有著承重的過去的人,一直以來這個過去成了你的概念的屏障,你用它來解讀你的每一個經歷。當你不再帶著頭腦的解讀來感知一切時,你能夠直接感知那個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能找到的最恰當的語言是,在一個警覺寧靜的場域中,感知發生了。經由你,無形的意識覺知到了它自己。

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由慾望和恐懼驅使的。慾望是想要給你自己添加點兒什麼,好讓你感到更完整。而所有的恐懼是害怕失去什麼,以免你被貶低或縮小了。這兩方面的行為都掩蓋了一個事實,存在是無法被給予或拿走的。完美無缺的存在就在你之中,就在當下之中


謝邀。

念頭就像種子一樣,如果你讓它在海上漂來漂去,它永遠不會發芽。

一旦讓它停下里,落地生根,很快就會開出花來。


喔。。心經啊。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你知道了真相,所以什麼都不慌了吧!什麼都是假的,又有什麼可煩心、害怕、苦惱等任何情緒呢?就連情緒都是假的。如果說世界是什麼 無非就是眼睛一睜一閉而已。


所有的語言都是都有咒語的作用,您恰巧使用了一個佛陀開示的法門,證到一心不亂也不足為怪^ω^

相傳,佛有個弟子學習能力超差的,剛教後一句就忘了前一句,什麼佛的名字也記不住,幾乎所有同門都認為這個師兄學佛沒戲了,但是有一天,佛陀看到他在掃地,就問他:「掃把」兩個字能記住嗎?

「能啊」。

「那你就專念'掃把'吧」。

從此以後,這位師兄就專念「掃把」,後來居然也證得了羅漢果...

《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到了一個原始部落的村子,村中人見這個行者氣宇不凡,就來向他請教,因為原始人沒什麼文化,無法深入交流,尊者就開示了一個簡單的法門,教他們專念「佛德」二字,沒過幾天,村中居然有人證得了「他心通」!

還有《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這本神奇的書中,也開示的很多類似的方法。一直在潛意識中都感覺老師開示的法門是佛法,但就是說不出屬於哪一門,感覺和南傳有點像,但區別也很明顯,後來終於悟到,念念當下,不就是十二因緣嗎?!

佛早就說過,自悟成佛的都是靠十二因緣,一心不亂,念念當下,這已經接近破除「無明」的境界了,從十二因緣法可知,一切輪迴緣起於無明,無明即盡怎能不成就,默念一句話起到的也是這個效果,既然每一句都是自當下念出,那麼念念不斷的重複,不就把自己拉回到當下了嗎...

當然同時也要捨棄一切的觀念,比如我的「無明」盡了,或覺得自己證到了什麼等,自認為成聖的都是著魔,不著一切相才見真相,這且不說。

就說語言本身吧,如果念任何一句都能開悟(當然如果這句能讓你起心動念,或造惡業的除外),那麼如果念「南無阿彌陀佛」還了得,這句的背後還有聖人的大願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專念此句的凈土宗,能在眾生缺福少德的末法時期大顯身手,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確實是有其內在原因和理由的...

仔細讀了一下問題,發現還有一個問題沒回答,那就是如何在生活中保持這份平靜?我的回答就是:請不要著平靜相!那樣你已經落入一邊,變成二元對立的了(有一種舒服的想要達到,還有一種不舒服的想要捨棄,這就是二元對立,就是「有所得」之心)。

在念念不斷的功課中獲得了專註力和觀察力,這就足夠了,在生活中,無論出現了什麼思維、感覺或狀態,把它納入觀察和感知就好(可參考《大念處經》中的開示,定心來了知道心很平靜,亂心來了知道心很煩亂,就這麼簡單),我的總結就是保持關注、無所作為、當下解脫。

當然,不是說生活中的煩惱不能改變,或者沒有改變的方法,但一切的方法,都離不開觀察和覺知這個前提,這兩種力提升了,改變的方法你自己會找到的。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前三種都是提升觀察力(其實也隱含了提升忍耐力的意思,所以大乘小乘在個人自修方面是一致的),最後一個觀法,就是觀察自己找到的轉變的方法...


古來至今,世界各地所傳承下來的「靜心方法」五花八門,各有千秋,但總離不開至少運用一種「感官」以疏導我們的注意力,當中可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任何一個,透過感官功能,將心靈注意聚焦一個點上~「攝心」。

如果能將所有注意力全神貫注於一個神經傳導路徑~「專註於一」,長期緊張的心智負荷便得到釋放,我們便能感到暫時的平靜、安寧,重新回到平衡。將六種感知功能同攝於一,可使人暫時處於世俗的平靜中,忘卻世俗煩憂,但這只是「治標」。

佛法上的真正平靜,並非處於獃頭獃腦、不思不想的狀態,而是於清醒中能是破除「二元對立」的執取去面對人生,這種平等心是體現於日常生活的語、默、動、靜之中,叫「禪定」,這是「治本」。

閣下此刻所做的只是「鎖心」的技巧,借「萬念歸一念」,將暫時其他念頭壓制而已,純麻醉功能,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麻醉力一過,便原形畢露,並非真正平靜。

故此,當將六根感知功能回復面對世間,煩惱就會再次出現,因為靜不在念什麼,靜亦不在坐,靜心方法是先以靜心切入,再禪心而活,用禪心去生活。

P.S 幽默一點,閣下唸1234,只要集中,都能夠達到你最近效果。補充一點,以上本人說話並未涉及深入禪門的具體修行領域,只是給予閣下一個雛形,概括而說,希望以上說話能啟發閣下。


因為那一刻你相信,當你意識到自己很平靜時,你的心就有了波動,就出了那個狀態,念經達到平靜不是因為功德,我曾經也試過,是別人告訴的,說什麼功法,其實就是道德經里的一段話,邊默念,邊想像天地不斷有氣進入體內,練了一個小時後,確實有點進入一種很平靜的狀態,後面那個還問我效果怎麼樣,我說挺好的,然後再刻意想進入那個狀態就很難了,所以下次有機會進入那個狀態,不要想這是因為什麼,?是佛陀的功德還是什麼原理?而是去盡量感受那一刻的感受,修行最重要的是實證,而不是為什麼?那是雜念?只會讓你的心被各種念頭帶來帶去


El psy congroo?


祈禱一千遍,就可以把任何理性的東西從大腦中清除掉。——吉姆·西格爾曼


謝邀。

然而我並不知道綠度母心經是什麼。

我只知道綠度母心咒,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者簡稱心經。

佛法中的咒語和佛菩薩聖號,以及經典中的句子,如果持續不斷讀誦,確實可以讓自己紛紜複雜的思緒平靜下來,讓如同翻滾不休的沸水一般的心境變得淡然安定,平穩,有力量。

但是,我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我相信這裡有佛菩薩的功德加成。

但是又很難把這種相信傳遞給你。

我覺得可以打個比方來說明。

就好像是,你對媽媽說,我想吃橘子。

橘子是個簡簡單單的名詞,這句話是個簡簡單單的句子。

但是你就可以吃到橘子了,這是不是很神奇呢?

可能你會覺得很平常。

是啊。吃個橘子哪裡神奇呢?

可是我們想一想,一個橘子的種子,要經過多少時光,需要多少條件,度過多少困境,藉助多少人的心血和辛勤勞動,艱苦付出,才能長成一棵會開花,會結果的橘子樹呢?

這棵樹結的橘子,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能來到你所在城市的市場上呢?

你的媽媽又是經歷了多少歲月,多少奮鬥,才成為一個母親,並且能賺到足夠的收入,不僅能撫養你還能給你買來橘子?

橘子這個簡簡單單的名詞背後,有如此紛紜複雜的因緣。

我要吃橘子這句簡簡單單的話背後,牽動了如此紛紜複雜的條件與流轉。

其實佛法也是這個樣子的啊。

佛菩薩的聖號,咒語,經典,就是橘子。

你直接享受到甘美的果實,就是因為他們曾經無數劫來,從未停過的修行。

所以,這聖號,咒語,經典,讓我們受益,就是這樣簡單,就是這樣平平常常,但是也就是這樣,經歷過無數人的努力,背後有無數的紛紜複雜的因緣。

以上。

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何必故弄玄虛。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就只是一個同義反覆。

能「持續念一句話」,本身就是一種平靜嘛。「持續念」這個雜念,壓制、取代了其它雜念與情緒。

CPU都讓這句話給搶佔了,能分配給其它雜念的時間片當然就很少。(這裡也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同一狀況的兩種表達。)這個進程結束之後,各種雜念與情緒自然又獲得資源重新激活。

更深的靜,是讓CPU降頻休眠,連「持續念」這個雜念也消失。

想要覺悟,則是讓CPU高速運轉,全部用來作純粹的觀察。

以上,不要太當真,打個比方而已。


當你念經的時候,第六識會專註於經這個所緣境,對於前五識和第七識的分別都會減輕,甚至不發生作用。而第七識是染凈依,當然就煩惱減輕了。


具體看哪句話了。

佟湘玉一直念叨:"我就不該到這個地方來,不到這個地方來我就不會XXXXXX"

嗯,估計要自殺的節奏

祥林嫂一直念叨:"我的阿毛XXXX"

被視為某種神經病的典型

上初中過夏天沒空調,一直念叨:"心靜自然涼"

舒服了不少

其實都是通過一句話寄託某種信念,然後不斷重複加強。

不一定有效,反作用最明顯的:"我叫不緊張"


哈庫吶瑪塔塔~


貌似是自我催眠的結果吧


還是比較隨喜題主的境遇的。

鄙人一般也是從早到晚堅持持咒的。

不過鄙人覺得普通的一句話,恐怕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左右。

而經咒之類的,力量就不可思議了。

但是也不一定,有些人念經,心裡的念頭反而層出不窮。

鄙人以前就是這樣。現在偶爾念頭也特彆強烈。

關鍵在於,您能不能專註於所念的經咒,如果非常專註,想必定有所得。

願吉祥!


聲明

調用


來跟我念數學定理


煩惱升起得經過意識起作用,現在是意識被佔用了,不起作用。住在了上面。

想做到意識靈動依然不升煩惱,簡單說就是無所住嘛。開悟了嘛。

實際修行需要堅持,可以從第一個有所住的階段量變積累到第二個階段的質變。念無所念的時候體會到究竟無我,我執可破,其後法執再破,可不無所住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你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沒法聯想,而且經文拗口,需專註。


推薦閱讀:

廢物弟想請教怎樣改掉不順就罵的習慣?
為什麼有些年薪幾十上百萬的人出家?
楞嚴經中世尊教導阿難的七處征心問題?
如來藏和佛性就是【我】嗎?
在佛教中,為什麼驕傲不是正念?

TAG:心理學 |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