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鑒別要買的茶葉是否是農藥茶,或者說是農藥超標的茶?從品牌?產地?口感?茶湯或茶葉顏色?或哪個維度?

如果已熟普或鐵觀音為例呢。


1、題主所說的哪一個維度都不是。

2、對於非專業人士,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在購買時鑒別茶葉農殘是否超標。

3、所有憑口感判別是否農殘超標的都是大忽悠。所有坊間流傳的農殘超標茶的指標性口感,基本都可以由原料品質、工藝、沖泡等方面的不當導致。

4、若以題主提到的熟普和鐵觀音為例。

熟普洱實際上應該是同一種原料加工出的茶葉中農殘最低的茶類(姑且假定鮮葉農殘超標,且忽略一些茶類特有的地理辨識),因為超長時間的發酵(相對於紅茶、黑茶)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降解部分農藥殘留。雲南學界做過相關研究,或可引為佐證。

至於鐵觀音,以茶類而論,絕對是中國茶葉各類別中產區生態惡化最嚴重、農藥濫用最惡劣、農殘超標最嚴重的——沒有之一。

黑過這麼多販子,也不差鐵觀音一個了o(╯□╰)o反正安溪縣委宣傳部都瓦卒過了,就不差知乎上這些個爸爸做茶我賣茶的了。

5、於我而言,茶葉種植沒有使用農藥(而不是所謂農殘「達標」)是好茶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上好原料做成爛貨的也是所在多有,此邏輯需要釐清。


既然是關於茶的農藥問題,我建議看到的人都去了解一下,中國唯一的茶葉方面的專家,中科院院士,陳宗懋先生關於茶葉農殘農藥方面的內容。或許你會有更全面的認識。回到原題,必須要告訴大家:

1)幾乎所有栽培茶都會用農藥(有機茶也一樣,種的人自己知道),只是農殘高低問題;

2)農藥是脂溶性的,它們不溶解於水,所以理論上茶葉上的農殘你是喝不到肚子里去的,除非你連茶渣都吃下去。

3)還是不放心,那就注意,盡量買春茶喝。因為按照我們(龍井)的栽培經驗,從頭年冬天10月份開始,到第二年春天3月中後旬春茶開採到4月中下旬春茶結束,這段時間溫度很低,蟲子都死了,沒有茶農神經一樣沒事去給茶樹打葯。我想其他的茶,包括安徽、江西、河南等他們的情況也跟龍井一樣。試想,我們能喝到一個東西,大半年都沒打過葯,算不算萬幸? 我們吃的青菜白菜,豆芽,去了解一下,從播種到上市銷售,時間是多久要噴幾次葯,想想是不是覺得茶葉頓時安全太多太多了,哈哈

4)我不打算回答題主說的,從品牌、產地、口感、茶湯或茶葉顏色等來判定,因為這一個都沒用。用我上面的第三條來判斷足以,切記切記,春茶,什麼類型無所謂,春茶,要喝春茶。


不打農藥的茶


春茶春茶,更確切的說是早春綠茶,清明前採摘的,也叫明前茶,時至暮春才採摘的都未必算春茶了。因春季天氣寒冷,害蟲少,還無需打農藥。春茶不一定完全都沒有農藥,但是情況會好一點。


高山茶由於海拔高,溫度低,蟲子無法生存繁衍,因此,理論上來說,高山茶不需要打農藥。茶葉的品質與海拔高度會有一定的關係。其相應海拔高度,目前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生長於海拔一千米以上茶園所產制的茶葉為高山茶。
學界已有共識,普遍意義上來說,高山茶會比普通茶要好。比如說,如果要求有機茶不發生或少發生病蟲害,在溫度條件上,只有高山地區產出的才可以;低海拔地區因為害蟲多很難做到不施用農藥。大面積、大規模種植在低海拔地區也易發生病蟲害,如果不使用農藥,茶農的收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如果能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或使用生物農藥,農殘也不易超標。
從這個角度說,高山地區的條件相對較好,不需要小心規避農業的使用,因為相對於低海拔地區的茶樹,對農藥的需求本來就小。

野生茶野生茶,是指存在於天然林中的茶樹,沒有經過栽培馴化、大面積或大量利用的茶樹。科學意義上的"野茶",是農學裡"茶系"以外的近緣茶樹植物,沒有經過人工馴化栽培。該茶是有別於人工栽培的自然生長的茶,一般生長在原始森林中。說其是生態的,因其無農藥、化學的污染,也沒人工施肥。
綜上所述,春茶是因為清明前蟲害情況輕,因此還無需打農藥;高山茶是因為氣溫低,蟲害少,所以基本不需要打農藥;野生茶是因為幾乎沒有人為干預,所以天然,綠色健康。


上述幾種茶都是蟲害較少因而不需要打農藥,而有一類茶是需要昆蟲侵害的,即蟲是寶而不是害。
東方美人虞美人虞美人和東方美人都是將小綠葉蟬叮咬後的金萱品種,經特殊工藝加工,最終製成具有獨特花果香、蜜香的有機茶。
茶的好壞、醇厚的果蜜滋味的特徵的形成決定於小綠葉蟬的叮咬程度。
要想茶園小綠葉蟬生長良好,健康活躍,就絕對不能施用農藥,但是不用農藥,其他害蟲也就同樣能夠繁衍生息,造成茶園的全年產量極低,所以一般農戶皆捨不得讓茶樹被蟲盯咬。因此,生產較為不易,也更顯其珍貴。也說明虞美人茶是自然狀態的高品質有機茶。


先說結論:無論是茶葉還是其它農產品,想要通過外觀和品嘗口感來鑒別農殘都是不可能的,誰教你都別信;通過產地、農產品種類來判斷農殘超標概率是有道理的,下面講具體方法。

1,即便是農殘超標的茶葉、農產品,其農藥殘留量都是以ppm為計量單位的,也就是百萬分之XX,甭管你是人類還是動物、昆蟲,都是嘗不出味道差別的。

除非……除非是噴施了高濃度臭味農藥(比如某些有機磷農藥)之後馬上採摘,我們才有可能聞到味道,但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不是因為農民有良心,而是這樣的農產品不會有人買。

2,通過產地和品類兩個維度相結合來推測農殘超標的概率,可以幫助我們避免一部分高農殘的農產品,並對可能超標的農產品謹慎料理(例如多浸泡)。

首先要明確的是,給農產品打農藥是合法、合理的行為,正常範圍內不會傷害人體健康,不要去妖魔化農藥,人類目前也不可能離開農藥。要反對和懲處的是超量使用農藥、超範圍使用農藥的違法違規行為,這些做法真的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講這一點是想告訴大家,打農藥是一個普遍行為,甭管包裝上寫什麼有機、綠色、無公害、農家自產,我就明確告訴你,統統都是打過農藥的!別幻想你有錢能買到完全不打農藥的茶葉、蔬菜,也別相信所謂「鄉下親戚種給自己吃的」,別相信所謂「這裡落後閉塞民風淳樸」,我就明確告訴你,越窮越閉塞的地方用的農藥越毒(落後的農藥成分)。所以,農殘只有多和少的區別,安全和危險的區別,(幾乎)不存在有和無的區別。

通過產地判斷農殘,可以參考兩方面因素。

A是看產地的自然氣候環境。一般來說,溫度高濕度大雨水多的地方,害蟲,病菌和雜草也越多,相對應的,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用量也會更大、打葯更頻繁。例如中國靠近熱帶的華南幾個省份,病蟲草害發生都偏重,例如蔬菜大省山東的蔬菜溫棚,其大棚內的小環境也是高溫高濕,同樣是病蟲草害發生偏重的。這些地區的農產品,農殘超標概率相對西北、西南、東北地區會稍高一點。特別需要補充的是,這裡只講統計學的概率,具體到兩地不同批次的農產品不能粗暴地下定論。

B是看產地的種植歷史。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種植某種農產品歷史越長、規模越大,品種越單一,其病蟲害的發生就會越重,相對應的,打農藥也會越多。這是因為連續多年、連片種植同一類作物的地區,害蟲的騰挪空間大,病菌的傳播面廣,不容易被農藥控制,而且還會隨著時間累積抗藥性。

例如,原本是香蕉第一大省的廣東,在連續多年連片種植香蕉後,枯萎病、黃葉病這些病害越來越重,到了農藥都控制不住的程度,只好往廣西、雲南甚至東南亞遷移。類似的還有柑橘黃化,讓廣東的砂糖橘少了一半,現在江西的臍橙也面臨著巨大威脅。之前媒體報道的「毒生薑」也是發生在家家戶戶年年種生薑的所謂「大姜之鄉」。

病蟲害重了,農民肯定是優先用加大農藥用量來解決,而不是想著換作物,換地方,那個成本太高。這一點,是我們作為消費者,在享受穩定、低價農產品供應的同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補充一句:連年、連片種植的產區里,農民也會積累更豐富的病蟲害防治經驗,這是有利於食品安全的一個因素。不過,從我此前的觀察來看,經驗提升總還是滯後於病蟲害的變化。

通過農作物品類來判斷農殘概率,可以參考兩方面因素。

C是看農作物的收穫周期與病蟲害周期是否吻合。絕大部分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是半個月,也就是說,打葯半個月之後收穫的農產品就可以認為對人體是安全的。實踐中,這個安全間隔期還是留有冗餘量的,如果打葯後有下雨,通常一個星期就流失+分解到安全值了。

那麼,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如果某種農產品的收穫期和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重合,那就很容易導致農民突破農藥安全間隔期,把打葯後才過幾天的蔬果賣到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綠葉蔬菜的農殘超標可能性就相對較高。以生菜為例,其全生育期可短至40天,生長全程都是嫩葉很招蟲子,打完葯後可能三五天就會採收上市。而水稻等糧食作物則相反,其生長前期、中期病蟲害重,生長後期莖葉變老變黃,病蟲會少很多,前期中期打的農藥到糧食收穫時早都達到安全間隔期了。

D是重點留意「連續採收」的作物。所謂連續採收作物,通俗來說就是邊摘邊長的,例如黃瓜、豇豆、韭菜(割完接著長),相對的就是小麥、柑橘、大白菜這些一次性採收的作物。

以海南種植的豇豆為例,其連續採收期可以超過1個月,在這段時間裡,農民每隔一天就可以摘一批豇豆(生長真的非常快)。然而,摘豇豆的這一個月,也是蟲害高發的時間,如果不打農藥,豇豆就會有很多蟲洞,並且減產很多。所以農民的做法是:昨天摘豆,今天打葯,明天摘豆,後天再打葯……這樣的豇豆,您說能安全嗎?

韭菜是另一類案例。大家都知道韭菜割完一茬再長一茬,那麼留在地里的是什麼呢?是韭菜根,也是地下害蟲賴以為生的部位。韭菜生長很密集,噴霧殺蟲劑也打不到根部,所以農民通常選擇用農藥灌根的方式防治韭菜地下害蟲,有些農民為了省錢就會買劇毒高毒農藥來用,因為真的是便宜又高效,除了會違法會害人……

差不多就是這些,有其他心得歡迎探討。

順便糾正一個流傳很廣的誤解:

蟲眼多的蔬菜是沒打過農藥的。

這種判斷方法顯然是脫離農業生產實際的。現實恰恰相反,農民要是看到菜葉上被蟲子咬出了蟲眼,你猜他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當然是趕緊噴殺蟲劑啊!如果不噴殺蟲劑會怎樣?那可就不是幾個蟲眼的問題了,菜葉會變成「漁網」,甚至「葉脈書籤」。蠶吃完的桑葉見過么?嗯,就是那樣。


交給專業服務品牌商就好了,只需認準品牌。


這個你只能是往春茶買,基本春茶是不會打農藥的,因為過了一個嚴寒,春天基本蟲子什麼的還沒出來,所以這個時候的茶葉不可能會打農藥的,只要記牢別買夏秋茶就是


家鄉主產綠茶,加工過程不複述。盡量買春茶,春天蟲子少,一般不會打農藥,成本太高。


為什麼要通過氣味判斷啊!!!!

有農殘的喝進去身體會有反應的好么?!

當然,前提有兩個

1.身體乾淨

2.知道不同農藥的作用機理


雨前茶可人頭保證!!

過了穀雨,看天氣,氣溫升高,就得不定時打葯!

對其他人的茶不做保證


有檢測機構的呀,SGS,不是政府的檢測機構,是瑞士的。鄉土鄉親,自嘉茶,都有他們的認證。


口感的話基本上是沒有辦法的,就像你吃蘋果的時候也無法從口感上品嘗出來是否使用農藥或者超標,但是國家對農藥使用劑量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一般都沒有太大問題。

茶農私人販賣的茶葉一般來說不建議購買,茶葉從鮮葉的採摘到最後的出廠是有一整套工序的(如攤晾,殺青,揉捻,炒制,提香),個人茶商很難承擔如此多的加工器械所以很多工藝達不到要求。手工炒茶基本上只是一種表演形式了,四斤左右鮮葉才能出一斤成茶我們廠里一小時的產量就夠手工炒幾天的了= =。

要避開農藥的話建議選擇正規品牌的有機茶,因為有機茶的鮮葉是不允許打農藥的。


無法從題主提到的任何一個因素判斷一個茶是否有農藥或者是農藥過多,一般低海拔的台地茶和夏茶才比較需要噴農藥,只要是藥量合理,問題都不大,借用知乎大牛的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藏茶是什麼?
初入普洱坑,請問大益普洱茶7542適不適合入門?求指點迷津?
如何區分茶葉的優劣?
這種濕茶為什麼這麼好喝,市面上卻不是很多見?
中國為什麼進口茶葉?

TAG: | 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