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印度街邊食物使用報紙打包?還有印度食物真的是美食嗎?

題主最近在B站看了很多印度食物的介紹。突然對這個神奇的國度起了興趣。但是,講真,印度食物的賣相感覺不是很好。還有就是報紙打包食物,是真還是假..


猶記國產某電視劇中:

諸位好漢圍坐一桌,只見李逵大步流星來到桌前,從懷中取出一物,板磚大小包裹油膩,李逵一把摁於桌上,一邊打開口中一邊念叨:給諸位兄弟帶了些牛肉下酒!

眾好漢定睛觀瞧,真真是一塊一塊熟牛肉!

下面還有四個大字:

法制日報!


現在一些老人還有塑料袋不捨得丟的習慣,因為他們還在殘留過去塑料製品缺乏的記憶。

塑料袋這種小東西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化工產業水平。

中國曾經的熟肉和糕點都是用報紙和牛皮紙包裹的。


在印度出差住了一個月,每天的食物,早餐:poori(原理和油條類似,油炸之後鼓起的包狀薄餅)配咖喱腌土豆塊,豆子,帶香菜蔥花的酸奶當蘸醬。

平時還會被朋友帶出去吃路邊攤什麼的,有一種像油麵筋似的空心脆球,給你灌上酸湯和洋蔥沫檸檬汁蔥花,用手吃。十盧比三個。還有路邊攤的檸檬鹽汽水簡直神物,在那又熱又累喝什麼都沒用必須喝那個,他們還喜歡放胡椒粉!他們吃酸奶吃芒果都放辣椒面!不過接受這種設定的話也很excited。這些應該是樓主問的「小吃類」食物,街邊攤,一般都不打包,直接手遞給你了,一群人圍著小推車站那兒吃,喝茶也是,奶茶攤子,拿兩塊曲奇,站一旁吃,至於包著報紙沿街走著吃,這種吃法我覺得那得是城建好的城市人有心情逛街才這樣吃吧。至於外賣打包,我遇到的都是錫紙袋子外面給個塑料袋。這種是給你打包了帶回去吃的。

午飯和晚飯那特么就是每天咖喱。

由菜類(咖喱雞,咖喱羊肉等),薄餅pandoori(非常香啊!),米飯類(白米飯或者咖喱飯biryani)三部分構成。

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咖喱不一樣,我們見得多的咖喱,你好歹還能分辨那些是肉那些是菜那些是咖喱的醬汁。這種就是娘炮咖喱!

然而印度阿三的霸氣咖喱厲害之處就在於一個碗里你根本分不清哪裡是肉哪裡是咖喱,它就是一團糊糊!他們直接自己用各種香料碾,炒,這樣。什麼咖喱粉咖喱塊都是異端。

說難聽點你最好別去看你吃的食物的樣子。

但是!但是!但是!出乎意料的好吃!

就是說你撈一勺子,把那碗里連肉帶咖喱形狀不明的舀出來放自己碟子里,用右手撕著薄餅蘸著吃,簡直太他媽香了!

印度咖喱吃的真的是咖喱,而不是「咖喱調味的肉」

根本停不下來啊!

吃完薄餅之後,開始就著咖喱吃米飯或者biryani。到這我是死活沒法用手抓了,就用勺子。

我最喜歡的一個菜是Kadai Mutton 辣到飛起,裡面有洋蔥青椒芥末子還有什麼香料樹葉屌名字我也記不住,還有羊肉。

有一周每天吃這個,印度朋友嚇得縮卵了他說lin, even Indian cannot eat kadai mutton everyday. r u ok with your stomach.

然後他第二天推薦我吃了他所謂的清淡食物,酸奶拌飯,太尼瑪酸爽,哪裡清淡了。

而且印度人對於中餐也是有種固執的愛,幾乎大小餐館的菜單上都有一欄中國菜,都是他們風格的中國菜,大蒜雞,檸檬雞,四川雞……長得都差不多,油炸雞塊面目全非然後在調味上略有不同,四川炒飯,雞肉炒飯,客家炒麵這些他們也很喜歡,第一次看見菜單上寫Szwechuan我還以為是德語,結果三哥問我這個一團紅色很多辣椒的炒飯正宗不正宗,我說印度航空上有個小哥問我是不是British,你現在覺得我是德國人嗎?這是啥啊!中餐廳有逼格很高的連鎖叫mainland china. China就算了還要強調是大陸,三哥簡直可愛。

最重要的事情來了!

我的親身體會是:印度菜太特么催情壯陽了……去之前我是15cm,回來後量了一下16cm,而且飽滿細膩光滑紅潤。

在那住著第二周之後就覺得整個人開始不對勁,特別容易躁動,每天經常莫名其妙就特別石更。而且因為無聊看小黃站都特么久不繳槍!最後只能沖澡作罷。

到了第三周之後開始覺得虛了,這玩意兒太壯陽火太旺把我燒的整個人很虛,經常困,無力!於是從那開始就強制自己每周吃兩天中餐。

印度人食素的非常多,普通人家日常吃的素食叫thari 發音是搭理這樣,就是米飯,配上咖喱蔬菜,還有些咖喱腌土豆和豆子,口味不重,但是特別好吃,我特么第一次整整就著吃了一湯盆米飯,公寓里的僕人(是啊我也很想說服務員然而事實上是僕人,對此不想論述,很悲哀,感慨良多)都驚呆了。

最後附上一些照片。


引用之前一個回答的說法,印度菜是不折不扣的美食。

貼上一篇之前寫的,發在公眾號上的舊文。這是我在結束了於印度烏代普爾為期十天的志願活動之後寫的關於印度飲食方面的感受。

關於印度料理的那些故事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之後的那一段時間,必然是拿著手機繼續躺在床上度過的。朋友圈總有刷完的時候,但又不想起床,於是通常我都會打開知乎日報,看看每天的吐槽,再看看一大早又有什麼新鮮古怪的冷門知識或者文章。

慣例是先看每日吐槽的,但今天早上卻被這樣一篇文章吸引了注意力:《一個玩的停不下來的Google神器:Ngram》。

這篇文章大體上介紹了Google最新研發的一個項目:他們掃描了從1500年到2008年間總共8116746本出版物,對其進行數據提取,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書資料庫與詞語語料庫,總共統計了八門語言,包括漢語文獻。而這個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系統內查詢任何一個或幾個詞過去500年內在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變化趨勢。(圖片來源:知乎專欄: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作者:雨亦奇 侵刪)

以上兩張趨勢圖給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對於同樣的三個詞語:吃、喝、睡而言,在英語世界裡,它們的使用率在過去兩百年間呈現了基本相同的趨勢,也就是說,對於英語為第一語言的人們而言,基本上是把這三項作為同等重要的人類基本需要討論的,且睡眠最為重要,吃喝基本一致。而讓我們回到熟悉的漢語世界,趨勢的變化如此明顯,大家看了圖恐怕都樂了:「吃」在漢語文獻中的出現次數在二十世紀之後呈現一種爆炸式發展趨勢,而對照鮮明的是,「喝」和「睡」從始至終提及次數都不算很多。

顯然,對於中國人而言,「吃」是世界上的頭等大事,遠遠重要於其他的生理基本需求。

這也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我不敢斷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如此,但至少基本上來說,中國人在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下,第一關注的重點,一定是吃的條件。

在前往印度之前,當我們還集中在北京的酒店裡做著各種集體遊戲的時候,我們就互相了解過真正前往志願城市之後的食宿條件如何。團里不乏參加過曾經Me to We項目的人,比如F。

她在兩年前去了肯亞,根據她的描述,在整個志願過程中,就沒有吃到過肉。到了行程後期,當「有團員從包里拿出了速食麵的時候,其他的團員眼睛都綠了,最後連湯都分的一滴不剩了」。此番描述是晚上休息的時候,F告訴我們的,並沒有公之於眾,要不然肯定會引起全團恐慌。

於是我和S過了午夜,偷偷摸摸溜出酒店與百鬼一起夜行,在酒店附近的便利店買了足足一百塊錢的零食,包括各種速食麵、薯片、薯條和不知所稱的小食。F自然也托我們買了許多,第二天打包時,稀里糊塗的全都裝進袋子里塞進書包,也不管會不會壓碎,總之,一切的目標都是,到了烏代普爾之後不至於因為飢腸轆轆而大打出手。

↑我和S半夜三更跑出去買了這些東西。

在機場度過的那幾乎三天時光自是不必多說,等到我們於烏代普爾落地,我們的旅途才宣告正式開始。而全方位體驗烏代普爾的第一項內容,除去怎麼開也開不盡的山路以外,就是在我們坐了兩個小時大巴車以後,在營地等著我們享受的午餐了。

我們連房間都還沒分,就直接背著包來到了營地的大廳。在我們到達的時候,大廳里已然只剩下給我們團留下來的十數座位,其他的桌子都已歸屬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志願團了。我們中國團是最晚到達營地的,也是當時大廳里唯一不了解情況的志願團。

當是時,我們對於營地的伙食仍然心存疑慮。一直到營地的廚師長從後廚現身之後,大廳里掀起此起彼伏的歡呼聲。

這陣歡呼聲把我們聽的雲里霧裡。我們也附和著和其他人一起鼓掌,看著廚師長慢慢走出來。他是典型的印度人,皮膚黝黑,毛髮像是塗了濃墨重彩一樣,臉是渾圓的,一直是一副笑嘻嘻的喜慶表情,年齡雖然不小,但看著卻總讓人覺得十分可愛。

他開口了,是典型的印度英語:「今天的早飯怎麼樣?」

又是全場高呼。「好極了!」

每次山呼海嘯都是一次洗禮。我們面面相覷,無形之中對於伙食的疑慮已經消除了一些。

接下來就是廚師長以後每頓飯之前的例行工作:介紹這頓飯的菜品。我們自然是聽的一知半解,第一次親身接觸印度口音,總是很不習慣的。等到了他介紹完,我們端著盤子走到了菜品前時,才開始能夠明白大家的歡呼從何而來。

首先是湯。橙紅色的湯汁十分誘人,具體的食材根據介紹來自番茄、胡蘿蔔等蔬菜。湯入口的第一感覺是甜味滿盈,接下來就是酸味,酸甜在口中交織,帶著胡蘿蔔等蔬菜的清香,當真是欲罷不能,在第一碗之後,大家紛紛就又都乘上了第二碗。

接下來就是各種主菜,乘完了特有的南亞長粒米飯後,就是印度料理最大的特色——咖喱了。

我們此時此刻眼前所見的咖喱與從前在中國通常所見的不太一樣。之前在大陸最常見的咖喱,醬色較重,整體比較粘稠,土豆與肉都切成較大的方塊,鹹味佔主導。而烏代普爾本地的咖喱,至少由我們營地廚師長的團隊所製成的咖喱,醬汁顏色比較淡,而且食材更加豐富,胡蘿蔔、土豆、幾種豆子,香味四溢,還沒將盤子端到桌上,就已經胃口大開了。

還有土豆。在接下來的數天行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人變著花樣的創新土豆的製作方法,從大塊到土豆泥,從澆上熱滾滾的醬汁到炸土豆塊,花樣百出,沒有一種做法不讓人感到驚艷,也沒有一種做法不是「好吃到哭」的。

相比較於中國調製蔬菜的千百種方式,印度自是不能相提並論。然而對比一下歐美國家可憐的煮菜與拌菜,我們所品嘗到的印度料理已然豐富至極了。說到蔬菜的製作方法,最讓我們感到驚艷的顯然是我們所換的第二個營地中一道番茄的做法——將番茄做成丸子的形狀,在內部填充進芝士,外面澆上蔬菜製作的咖喱汁,入口甜香四溢,番茄的酸度恰到好處,即使是作為口感十分刁鑽的中國人,此時此刻也完全拜倒在廚師的石榴裙之下了。

不能忽視的當然還有印度飛餅。將滾燙濃厚的咖喱汁裹緊餅內,輔以無刺多肉的魚肉、微微有些辣味的雞肉,入口以後的味道層次感分明,中華料理中餅的種類沒有一百也有幾十,印度飛餅卻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獨特味道,回味長久。

甜品則是點綴,總為一頓飯收一個完美的尾。不過都沒有太大的印度特色,比如慕斯與冰激凌。在第二個營地,喝到了一種甜粥,極為驚艷,只可惜也是向中華料理的甜品看齊,便也就不必多提了。(事實上是已經寫不下去了,我已經饞的要死了)

第一頓午飯下來,大家恨不得立刻打開書包把所有的零食都扔進湖裡。比起這裡的伙食,這些零食簡直都不能入口了。F一邊吃一邊笑著說,乾脆我們一直吃到晚上吧,然後睡在這裡,第二天早飯繼續吃。

於是,等待下一頓飯成為了我們在烏代普爾的一個重要動力。早起?沒問題,馬上就要吃早飯了!上午去工地?沒問題,馬上就要吃午飯了!下午坐四個小時大巴去參觀?沒問題,馬上就要吃晚飯了!晚飯之後呢?反正馬上就要睡覺,睡醒了不就又吃早飯了嘛!

在旅途中間的一天,在廚師長的帶領下,我們還親自製作了咖喱角——通俗的解釋,也就是印度的餃子。將翻炒完成的咖喱食材捲入麵餅,包成三角形,再煎炸一番,即是成型的咖喱角。這也是印度的傳統美食之一,口感勁脆,餡料溢香,即使仍然很燙,大家也如狼似虎的將所有咖喱角一掃而空。

在製作完成了咖喱角之後,廚師長帶領我們參觀了後廚,並介紹了自己的履歷。他在印度一家知名的酒店裡訓練掌廚了十五年,之後便一直擔任Me to We與另外一個項目Free the Children的主廚。廚師這樣的職業,經驗越豐富必然越吃香,更何況是Chef KK——我們主廚莫名有些萌的稱呼——這樣身經百戰、見得多了的大廚呢?

於是,在烏代普爾的十天,我們不但沒能完成通過搬磚減肥的目標,反而一個個都變得更加富態,當真是一把辛酸淚,不知道往哪裡撒。


50年前的東京小吃和30年前的北京小吃也是用報紙包的謝謝

現在用塑料袋的都不正宗。

就跟咸豆沙糕一樣


的確是這樣的。

我看到過印度很多地方的食品用報紙打包,那些店多半是一些街邊的中小型雜貨店,順帶放兩櫃檯經營點熟食,當然也有些是純粹賣熟食的店。這些店相比於中國很寒酸,但是在印度是挺流行的。

食品主要是各類的面製品,形狀較多,而且多半被油炸過。當顧客從櫃檯挑選好後會用報紙包成荷包的樣子,再用繩子捆起來。會有咖喱之類的做醬料,味道勉勉強強,但是我覺得挺不健康的。至於為什麼用報紙包我猜可能還是和節約袋子有關吧,當地人習慣了也不在乎,畢竟很多情況下印度的食物衛生和中國比的確算差的。 但給我的感覺是,食品本身的油和報紙上的油墨接觸在一起…實在是有點噁心。

因為這個不衛生當時沒吃過幾次,也沒怎麼留意拍照,所以可能暫時沒有圖啦。


題主提了兩個問題 作為在印度生活過得人就解答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印度在歷史上的文化是層積式累計出來的,什麼意思,除了英國人等殖民統治者是從海上打過來的之外。其他文明諸如雅利安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是從北方打過來的,他們一般統一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中部,德干高原以南的地區因為是丘陵,所以無法征服,一些原住民就會遷移到南方。等下一波侵略者從北方殺過來的時候,這一波統治者就會再遷到南方。因此印度文明其實受到了很多文明的影響。在烹飪手法上我們看到了咖喱。這是因為印度產香料,天氣炎熱為了促進食慾。開始使用咖喱烹飪。但是北方地區我們開能看到他們受到了很多土耳其菜系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延伸到了新疆菜。比如我們說印度的唐杜里烤雞。 做TandooriChicken的重點是要二度腌雞,這亦是提味的關鍵。傳統印度人做法是先以薑黃粉、蒜、檸檬汁和鹽把雞塊醃上30分鐘,為肉添加基本味道。之後再用加入薑黃粉、辣椒粉、芥末油、香茴葉、蒜粒與檸檬汁的純乳酪醬,做出橙紅色的傑身汁醬。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要令雞塊變成奪目的橙紅色,一定要用DeggiMirch辣椒粉和含有喀什米爾紅辣椒等多種印度香料。至於乳酪醬的做法比較簡單,只是將煲滾了的牛奶保持暖和,加入之前剩下的乳酪底,待上一晚,讓其自行發酵便成。然後還要好好替雞肉按摩,令醬汁均勻地掛滿雞塊,燒出來的顏色才會平均。 經過一晚腌制,便可將雞塊穿在鐵枝上烤。串起雞塊時鐵枝要緊貼骨頭,否則在爐中就會「吊吊揈」,甚至一邊熟透了另一邊還是帶血。雞串需要傾斜放入Tandoor內,脂肪會隨燒烤過程滴下,為炭助燃。因為炭爐內壁是由黏土製成,保溫效果一流,只要不時轉動雞串,大概10至12分鐘便烤制而成。由於以攝氏400度高溫鎖住肉汁,雞肉外表焦脆、肉心嫩口Juicy,咬下去帶有濃烈香料味道。吃TandooriChicken不需要配太多醬汁,簡單地灑點檸檬汁,配以薄荷葉、乳酪、薑、蒜、青椒製成的薄荷醬,就能為烤雞增添味道層次。

而在新疆菜里使用饢坑烤肉的手法也很常見。但是腌制調味不會做到這麼精細,畢竟其實游牧民族不會使用那麼多的香料。 因此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印度人在烹飪上既吸取了外來文化的烹飪技法,也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然後我們說說咖喱,其實在印度學習烹飪的時候,我發現印度人本身對咖喱的認識不一樣的,不同地區的咖喱風味各有不同,南部地區的咖喱會比較辣,吃完之後肚子會燒。但是北方邦,中央邦地區的咖喱吃起來會濃郁敦實,五味調和,甚至會偏甜。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炒制咖喱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說有一定的配比。薑黃粉 小茴香 孜然 黑胡椒 白鬍椒 辣椒面 小香葉 八角 辣椒面 藏紅花 檸檬 酸奶 香菜 放入的次序,調料的配比。家家戶戶的認識都不一樣,面對不同的食材,使用的方式也不一樣。

不要小看這一個,因為不同的香料特色不一樣。如何把握各種香料之間的平衡,使其能夠相互和諧的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釋放潛能。同時不會掩蓋食材本身的味道。讓整道菜肴的口味更加出眾,其實是一件很難也很美妙的事情,因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一種口味掩蓋了整體的情況。甚至各種味道相互打架。所以做出一道成功的咖喱其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國內教程各種亂放什麼 咖喱塊咖喱粉啥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為什麼菜肴看起來是糊糊的呢,這個,竊以為印度吃飯的主食其實是餅,小麥餅啊饢啊什麼的。因此他們的吃法是用米飯和伴著菜和咖喱,然後撕一點小餅裹著吃。所以可能需要吧,但是印度菜也不全是稀的。也有乾的。比如前面說到的那道菜。 恩,最後說說廚師這個問題,其實和中國強調君子遠庖廚不一樣。在印度的種姓制度裡面。廚師是婆羅門種姓,即最高種姓才能擔當的職業。因為他們認為其他種姓做的東西是不幹凈的,婆羅門不能吃的,所以只能有婆羅門擔任。因此在印度傳統廚師的地位應該不低。

為什麼用報紙包著,這其實很簡單,印度的工業能力和基礎設施差嘛,所以不僅僅是這個,一般的廚房的廚具其實很差的。我在那裡做飯的時候發現他們的刀就是一個小鐵片。想要切胡蘿蔔都特別費勁。但是那幫子印度廚師放著寶萊塢音樂動起來手上特別麻利,真心是藝高人膽大。

恩,所以綜上,印度菜受到了很多文化的影響。自成一體,私以為不輸給中華菜系很多。比韓國菜,日本菜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還有甜品,小吃啥的沒說。恩,如果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提問,然後我再更新。就醬。


在印度出差三個月了,street food沒敢吃,只吃公司食堂和酒店餐廳,包括各種乳製品、當地飲料神馬的,腸胃從未出過問題。至於美味程度嘛,比在歐洲出差時日常吃到的好吃太多了。

公司午飯基本是全素,蔬菜種類非常多樣,在國內很少吃到秋葵Okra在這算是過了癮。有客人來每頓會專門給做雞腿加餐,後來我也請他們去掉了。酒店裡開葷的話,羊肉雞肉用咖喱一燉口味上佳,魚的品種少不過差不多的酒店都能做出不錯的fish chips。牛肉、豬肉都叫得到但價格相對高昂,一塊烤豬排的要價跟一份king prawn差不多,你說我選誰呢?

(沒怎麼想起來拍照,隨便上一張證明牛肉是有的。以後隨拍隨貼好了)


在印度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於這個國家算是有近距離的觀感,說不上正經的吃貨老饕,對於印度食物本著嘗試就是一種很好體驗的態度總是儘力接觸,後來發現確實驚喜不斷。我不太喜歡那種「隨便拿出我國八大菜系中的一個分分鐘秒殺某國食物」的論調,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食物本身就是帶給我們美好享受的,沒有必要在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中洋洋自得,否則跟我煌煌天朝無所不有的古人沒什麼區別。

羅里吧嗦一大堆,入正題:

題主所說的印度的許多食物都是用報紙包的。沒錯,許多小餐館在打包外帶的時候會使用報紙。但是,一般不會單獨使用報紙。在報紙中間會放以張透明塑料紙,材料跟塑料袋差不多,也是一次性使用,是專門用來包食物的。因為無論是露天早餐攤,還是蒼蠅小館都見使用,所以這東西成本應該不高,而且在食物打開食用的時候確實比塑料袋方便。否則的話,你腦補一下報紙如此強的吸油吸水的能力包上一包牙籤肉(為什麼是牙籤肉,這個我一會兒再講),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但是,凡是無絕對,下面是直播畫面,照片中是答主本人,是在一個瀑布裡面遊玩的時候拍的,沒錯是裡面,準確說是瀑布下面,淋的渾身濕透,頭髮還沒全乾,吃的是從河裡撈上來的魚,後面一張是烤魚的照片。這是印象中唯一直接用報紙接觸食物的經歷。

印度美食

印度好吃的東西不少,而且也很多元化,相信無論是誰總能找到適合你的口味。題主說賣相不好,如果撇開成見的話其實會發現並非如此,畢竟以相同的眼光再看看煎餅果子鹵煮之類的是不是也要歸於賣相不好類的啦。不做搬運工,憑印象介紹一下我覺得好吃的東西,因為當時智能手機並沒有普及,也沒有見什麼拍什麼的習慣,所以並沒有留下太多照片,我就把照片貼在最後,許多東西的名稱也記不得了,我只能靠讀音揣測一下拼寫了,現在後悔沒拍個菜單什麼的了。

餅類

印度的餅可以說是名聲在外,各種餅類真的是讓人驚艷,首先是種類繁多,光我吃過的就有roti、naan、dosa、prata、chapati每一種又有許多個小類,原諒我貧乏的辭彙,我只能說我吃到過味道最好的餅在印度。再次請大家原諒我沒有太多的圖片,如果想了解的話,我會在網上找一些它們的圖片放上去。

Masala

之所以把它單獨列出來,是因為這貨的地位太重要了,我在的是南印度,masala相當於是所有調料的總稱,同時也是一中烹飪方式,同時也是一類食物。關於masala與咖喱的關係,眾說紛紜,甚至我問印度人,印度人也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masala就是咖喱;還有一種說法是咖喱是masala的一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在印度沒有吃過咖喱,甚至都極少見到。但masala是絕對的餐桌上的帝王,甚至連茶和檸檬水裡都放這貨,在印度有種說法叫做一百個主婦能作出一百種masala,因為masala是多種香料的混合,所以各家主婦用自己的獨門秘訣守衛著家族成員的味蕾。同時masala也是一類食物,比如 Chicken Masala 、Mutton Masala 就是把肉燉的特別爛湯汁特別濃稠,後面的圖中會出現。無論配米飯還是各種餅都會讓你欲罷不能。

Briyani

用香料肉菜燜制的米飯,關於此種米飯的做法也是眾說紛紜,有說蒸的又說先蒸後炒的有說焗的,我吃到的幾種貌似都是蒸的。最有名的叫做Hyderabad(海德拉巴) biryani 。端上桌後,顏色金黃,米飯軟糯,肉菜酥爛,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陪著肉湯或者椰奶,每次我都妥妥的吃一大碗。

Kebab

Chicken Kebab,Mutton Kebab,Fish Kebab(上面圖中烤魚就是)甚至還有Beef kebab 別慌是在穆斯林區吃的。與網上說的不同,kebab有烤的也有油炸的,但有一個相似點是都用一種紅色的醬料塗抹腌制然後烹飪,所以我理解的kebab應該是所有被kebab調料烹制的都叫這個名字。其中我的最愛是Beef Kebab,炸的,味道跟牙籤肉類似,但有筋更有嚼勁兒。用報紙包了當然裡面有塑料紙,現在想想還是口水直流。

Manchurian

Manchurian是滿洲的意思,是一種只國外有,中國沒有的中國菜。我吃過的Gobi(菜花) Manchurian 和Paneer (奶豆腐)Manchurian 無論是路邊攤還是飯店,味道全部很棒。把菜花或者奶豆腐切成小塊,裹面衣,下油鍋炸老點,然後用番茄醬醬油香菜翻炒,唇齒留香。

餐具:

印度的瓷器比較貴所以只有檔次較高的飯店會使用瓷器的餐具。普通餐館一般使用的是塑料或者不鏽鋼的餐盤,當然用的最多的還是純天然的芭蕉葉。印度人相信只有純天然的才是乾淨的,所以碩大防水的芭蕉葉子就是最好的選擇,別提用手的事兒,下面開始上圖


報紙包的,才是正宗,大家都是從窮時候出來的。

英國特色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一份風靡英國本土和歐美的快餐食品。據報道,近些年,炸魚薯條取代了女王,成為了最能代表英國的元素。

用報紙包裝的炸魚薯條,是英國街頭隨處可見的美食。

  怎麼包裝?報紙!?對,就是報紙。

  直到20世紀80年代,炸魚薯條都是用報紙來包裝,便於攜帶。據說,在英國,最早選用包薯條的報紙一定是當天的泰晤士報,這樣就可以一邊吃著炸魚一邊看報紙新聞了。不過,後來,因為報紙的油墨太多,不健康,被禁止。現今的薯條早已經改用乾淨的白紙或者紙盒裝。


其實我很想體驗,看著花花綠綠的各種香料感覺味道很濃郁很好吃呀~

但是聽說衛生不好,吃了會拉肚子……嗯,有點心理陰影……


https://www.zhihu.com/zhi/messages/733638429811675136

這是我關於印度食物的回答

我在印度吃的好吃的 基本上都是和中餐口味近似的東西 比如唐度里烤雞 還有西藏餃子

但是印度奶製品 雪糕 乳酪 奶茶都超贊


印度素食者的比重很大,就算吃葷,大多也都限於雞、魚、羊,一說是因為印度教的神有三億多,大多數的動物都是神或者有神罩著(牛就是濕婆的坐騎),這就沒法吃了,你想我早上還出門兒拜這個神,回家就紅燒了,這說不過去啊;另一說是印度物動植物礦產水資源豐富,理論上遍地都是食物,遍地都是資源,想想,只有真正不缺吃的富饒國家才有本事一輩子只吃這麼幾種,中國人歷史上饑荒不斷,你看咱們啥不吃。

印度餐館雖然菜名鬼畫桃符,但種類不多,各個restaurant也大都差不多,沒有中國川粵魯淮那麼複雜,圖樣圖森破,只說我吃過的也是常見的。

一是麵餅,它會以Roti、Dosa、Naam、Puri、Chapati、Paratha的形式出現(印度飛餅只在中國才有好嗎),會有差別,但尼瑪就都是餅,大多數時候用餅蘸著一碗咖喱吃(齋普爾火車站有家店的咖喱太好吃了我光Chapati就吃了8個),Dosa是裡面卷了菜的大薄餅;

二是麵食,有Fried Rice、Noodle和Chowmain(對,丫就炒麵),Makaroni和Spaghetti一些餐館也是有的,做成什麼樣子主要和廚師的想像力有關,Pancake是甜餅,各種水果口味,Omlete是蛋餅,一般配點吐司和醬,Momo屬於藏餐了,就餃子,一般蒸或煎;

三是主食,Dal/Dhal是幾種豆子和香料一起熬的濃湯,主要素菜,當地人用來蘸餅,我喜歡下飯吃,挺香,大多數餐館做出來都比較靠譜,Biryani是混了堅果和香料的咖喱飯,一般配著肉吃,份量足,連我都沒吃完,Tandoori是一種烘烤方式,後面加什麼就是烤什麼,比如Tandoori Chicken,Thaili算是一種套餐,給你一個順旺基那樣的餐盤,然後什麼飯啊豆子啊咖喱啊乳酪啊都來一點,Masala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把它當成一種口味就好了,別和Massage搞混就行;

四是點心,Lassi可以理解為印度酸奶,Panipuri是一個中空的炸酥球裡面填上一種叫「pani」的調料水以及羅望子醬、土豆、洋蔥、chaat masala和鷹嘴豆等(我幹嘛要搞得這麼清楚,而且碼到這裡還不爭氣的留下了晶瑩剔透的哈喇子),Samosa是印度粽子,油炸的咖喱餡面糕,這些都是常見的街邊小吃,我吃過最好的Lassi和Panipuri都在瓦拉納西Assi Ghat附近,那家Lassi的老闆從不按時開店,喝完Lassi的杯子是必須要摔碎的,Lassi後來還遇到幾家不錯的,但Panipuri的美味卻永遠留在了瓦拉納西,也許無關口味,和彼時彼景關係更大一些吧。在印度街邊,有時能見到門口放著一口碩大的鍋,溫著滿滿一鍋牛奶,上面還浮著厚厚一層奶皮,老闆用鋁製的兩個大勺來回傾倒數次,將牛奶盛在瓦罐中,再舀一片奶皮放進去,遞給我,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才有的那股純正的奶香;

最後說說Masala Tea,也叫chai,首選,幾乎每天都喝的,一般都是現煮,根據茶客多少,放適量水和茶葉在鍋里煮,煮沸後加奶再稍煮片刻,用金屬網兜接著將茶倒入一個個茶杯中,網兜中茶葉往往還會被接著利用,所以有時喝到茶不是很濃。在瓦拉納西時是一個行人稀少的冬季清晨,老闆仔細的磨了些生薑放進奶茶里,喝上一杯,渾身暖洋洋 。

微信ID: wanglidingding

世界裸騎日參加裸騎是什麼體驗? - 王粒丁的回答

接納自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王粒丁的回答

「熵」是什麼? 怎樣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其他人解釋? - 王粒丁的回答

讓你感動到哭的電影是什麼? - 王粒丁的回答

男生長發是怎麼的體驗? - 王粒丁的回答

為什麼要創業? - 王粒丁的回答


印度食物我不敢評價,畢竟我是一個太挑食(貶義)的人,當年唯一一次訪印時,能吃的很少,咖喱吃到吐,回國第一頓西北菜,一行十幾人一掃而空,只留下了一盤幾乎沒有動過的大盤雞。

我想說的是報紙包吃的這事兒。不能因為現在生活好了,就把這個當什麼天大的罪惡吧。小時候,每天早上在生煎包子鋪,用一張報紙捲成漏斗形,裡面裝上2兩熱氣騰騰,皮枯面軟餡香的生煎包,撒上店家秘制的豆瓣辣醬,然後一路吃著去學校,是我永遠最鮮活、美好的人生記憶。

是的,報紙包的不幹凈,但是什麼條件說什麼話啊。


不光拿報紙包還用畫報報,還用一次性發泡餐盤,那又怎樣啊!圖一,孜然味道的小玉米片,混合著各種香料,香脆無比,吃的時候撒上辣椒面和檸檬汁,拌上番茄碎和洋蔥碎,香菜末,反正是腦洞大開的味道,但是不難吃。第三張圖是街邊份飯,主食管夠。我想了想,沒吃!


題主年紀再大出生時間也絕對不會早於95年。以前我們街邊買東西也都是拿報紙包的,好點的可能會用類似牛皮紙的紙張來包(我記不得那個紙叫什麼了)。除此之外還有用荷葉包的、樹葉包的。另外買肉和魚是用稻草穿著提著走的。


很久很久之前買過一次烤腸,火腿腸烤好了,報紙一包,竹籤一抽(真節約),就完事了。起碼有12年了,依然記得我吃了一嘴報紙。


我覺得應該是一般油炸的東西都會包起來吧

畢竟塑料袋什麼的還要買 而自家看完的報紙隨手就可以扯來用

尼泊爾和印度很近 街頭也都是這樣隨意一包

可是我也不太懂為什麼盤子下面也要墊報紙

還有東南亞有些不發達的地方也會有很多這樣的包食物的報紙 這個是我吃完一個油餅還是什麼 定眼一看 數學題有木有


幾十年前,中國也有這樣的。同時也有用麻紙、油紙的。


萬物皆糊糊,你說是美食嗎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西方美食和中國美食的差別?
雞蛋有哪些美味的吃法?
為什麼零食泡麵會吃厭而白米飯不會?
第一個知道牛奶可以喝的人是怎麼發現的?
昆布和海帶是一個東西嗎?

TAG:生活 | 食物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