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學研究生導師不讓學生讀歷史學的通俗讀物?

比如《明朝那些事》。我在讀歷史的研究生,老師多次強調不要讀通俗讀物,還嚴厲地說看都不要看,是因為學術要嚴謹嗎,還是學術圈的自我封閉。


謝邀。這個問題得看具體你處於什麼過程。

如果你對一個大領域尚不清楚,那麼確實不應該讀通俗讀物,而應該去讀專業的入門讀物,或選擇一些大家的研究來讀。

但如果你對這個領域已經比較清楚了,那麼是可以讀通俗讀物來尋找問題和感覺的。

通俗讀物的主要問題有兩點。

1. 作者由於知識結構、寫作目的等原因,會生造歷史事實,或作出與學術史不相干的論斷與歷史書寫。

大多數通俗讀物,面向的都是對歷史實際情況所知甚少、為了看故事或者學點人生哲理(心靈雞湯、帝王術等等)而讀書的人。這類人對歷史研究中「史料」、「歷史書寫」等等常見概念所知甚少,而總是希望故事能講圓一些。為此,通俗讀物的寫作者的發力點一般在講故事談道理髮思古幽情上,而不會追求史料運用得當、歷史事實「有一說一」。還有部分通俗讀物作者自己功底就不一定過關。這些都導致作者會隨便編造歷史事實,或者對歷史事實在歷史書寫中的地位作出錯誤評估(或者說,把不重要的事情抬得很高,忽視重要的事情)。這方面 @白如冰 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在我比較熟悉的清史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王朝》中朝廷各部的尚書只有一人、侍郎只有兩人(實則應該是尚書2人、侍郎4人),這顯然就是相關人士沒搞清楚基本歷史事實的結果。

2. 通俗讀物往往掩蔽那些歷史學研究中的典型問題。

由於通俗讀物面向的是非學術研究群體,他們所關注的歷史知識往往並非歷史學研究的重點。如果你只看這些東西,經常忽略重要的歷史過程,也就是歷史研究的「問題意識」。例如,只看通俗讀物的話,你很難會產生對明清江南、華南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興趣吧?而這正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啊!

然而如果你已經基本搞清這一時期歷史脈絡了,那麼通俗讀物又能成為你研究的重要幫手。這方面可以展開的東西就很多了,不過如果你達到了這一層,那麼悟性大概也不會太差,不用我說也能自己想明白。

最後對你老師的態度給點解釋。很多老先生對各式通俗讀物嗤之以鼻,是一種「專業人士對非專業人士的習慣性鄙夷」。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近些年學術界之外的人士中,不斷出現對歷史學理解很到位、觀點很深刻、思辨能力不亞於專業研究者的人,換句話說通俗讀物的寫作者水準確實是提高了。同時,很多不太拘執的老師,也都是會推薦學生們去讀一些不太典型的雜書的。例如我之前基礎差的時候,老師會要求我不要獵奇、先從蕭一山《清代通史》看起,打打基礎;爾後開始做實際研究了,圍繞京官群體尋找「問題」了,老師便要我先去看《兒女英雄傳》和《官場現形記》。楊念群先生已經指出,歷史學研究不僅要看「規律」,也要看「感覺」;而小說、文學作品、通俗讀物,往往正反映著人們(彼時的人或者此時的人,彼處的人或此處的人,彼樣的人或此樣的人)的「感覺」。只要你知道你在做什麼,看什麼書其實是一件很無所謂的事情。


如果你不是學明史的,那就算了。

如果你是,而且還能看得進去,那就是他高估你了……這書就是寫給完全不懂明朝歷史的人看的,懂的人也看不進去,要是拿來揣摩如何騙錢還行。你隨便找本《明史新編》、《明史十講》等等教科書、學術普及書入門都比它強多了。

我們來看看當年明月是怎麼寫「天泉證道」的。

嘉靖六年(1527)五月 天泉橋

王守仁站在橋上,看著站在他眼前的錢德洪與王畿。

這兩個人是他的嫡傳弟子,也是他的心學傳人。他之所以此時召集他們前來,是因為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了。……

王守仁卻笑著搖搖頭:

"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數,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別無牽掛,只是有一件事情還要交代。"

錢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頭。

"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學,已經全部教給了你們,但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寧靜,大風拂過了空曠的天泉橋,在四周傳來的陣陣風聲中,王守仁高聲吟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錢德洪與王畿一言不發,摒氣凝神,記下了這四句話。

此即為所謂心學四決,流傳千古,至今不衰。

這尼瑪是天泉證道嗎!

這尼瑪是三個精神病在河邊開賽詩會好嗎!

我們來看看王畿(王龍溪)自己是怎麼記載此事的。

原文可見此處,以下略加翻譯

14-卷一 語錄

王陽明的確有四句口號作為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個被稱為「四有之教」。

錢德洪說:"此是師門教人的定本,一點兒也不能改。"

王畿說:"夫子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解釋了一通(這我實在不想翻譯)這個是所謂「四無之教」。

錢德洪:"你這是敗壞師門教法,不是正學。"

王畿:"學問要自己體悟,不能跟著人家腳後跟跑。認定四句口號,那是執著於形式,也不是正學。"

於是兩人在王守仁南行之前,跑去向老師求證。

王守仁說:「我正希望你們倆能問出這個問題。其實我的教法,本來就分這兩種。王畿所說的四無之教,是為上等悟性的人設的。錢德洪所說四有之教,是為中等悟性以下的人設的。blablablabla……王畿的說法,我早就想闡發了,只怕人沒這個自信,反倒敗壞了進學的次第。這是我的秘傳,現在既然已經說破,就不繼續隱藏了。只是王畿你的說法不應該輕易向人揭示。你們倆應該相互取益,讓我們的心學能夠接引更多的人。」

以上就是所謂的天泉證道的故事(當然另一個王門弟子鄒守益關於此事的記載還有細節差別,這裡不展開討論了)。所謂證道,講是王畿、錢德洪各有所悟,以己見向老師求證,王守仁加以講解,希望兩人也向對方學習,共興王學的事。此事是王學內部產生不同流派的一個早期表現。這「四有」版的「四句教」早就已經流傳,王陽明還特意念它作什麼!這幾年都白學啦?

其實這事情並不是秘聞,講王陽明的讀物里都會講,當年明月當然也看得到。然而他還是要故意講一個幼兒園小朋友聽阿姨唱兒歌的故事給你聽,為什麼呢?

我看,因為你都可以堅持追著他讀到這兒了,說明你八成也不會知道這個故事的本來面目。他寫連載也好辛苦的,今天省省精神,豈不美哉?


明史學家顧誠在《從李自成的詩談起》一文中提到了兩件事:

一次看到有人在歷史論文中引用了一首李自成的《商洛雜憶》:

收拾殘破費經營,暫駐商洛苦練兵。

月夜貪看擊劍晚,星晨風送馬蹄輕。

顧誠先生經過考證,發現歷史上李自成並未寫過這首詩,這首詩的最早出處是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然而姚雪垠再創作的這首詩居然被很多學術論文所引用。

還有一次,是顧誠先生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有人做了一篇關於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抗清事迹的報告。

顧誠先生不得不再次打臉:李自成的最後一位夫人是姓高,歷史上確有記載,但是高桂英這個名字實際上還是姚雪垠給取的。

關於歷史的文學作品、通俗讀物在一些細節上會有一些虛構,這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但是對研究歷史的學者而言,史料、細節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閱讀這些作品難免會受到不恰當的干擾。


@溫體仁 答案里有:

其實我的教法,本來就分這兩種。王畿所說的四無之教,是為上等悟性的人設的。錢德洪所說四有之教,是為中等悟性以下的人設的。

你的導師覺得你是中等悟性以下的人,故不准你看通俗讀物,亂了心性;但是如果你是上等悟性之人,那麼別說看歷史通俗讀物,你就是天天在家扶乩作法降符殺狗也不管你了。

釋迦牟尼當年講佛法也是這麼說的。


你的導師沒有大錯。

我經常反覆強調的就是:「歷史」不等於「歷史學」。

「歷史」本身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

既然,所謂歷史通俗讀物,對於學術,價值近於零。歷史本身沒有範式,因為它是科學、哲學甚至於神學的交織體,所以你可以看到網上很多人例如逼乎的某雞跳大神;但是,歷史學則是跨越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一門嚴謹的學科,現代歷史學有它的研究範式,這也是謂某雞等為民科的原因。

譬如:《明朝那些事兒》作為一部所謂歷史通俗讀物,姑且不論其內容,單從寫作模式上來看,它就是一本故事書,僅此而已。這種純粹的敘史流,根本不夠格稱為「歷史學著作」。(不理解可以試想:哪怕是權威的官方高中物理教科書,可以稱為「物理學著作」嗎?)無意貶低是書,此處只想闡明:它是一本不錯的歷史故事書,但是在學術絲毫無用。

受過一定教育的大多數人,都能輕易分辨民科與官科;但至於歷史學,他們便改頭換面了。民間歷史愛好者和歷史普及化沒有任何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民間歷史愛好者跨越了愛好而轉向論斷,這就顯然無異於民科了。但是公眾卻不願承認這個事實。誠然,歷史學者未必就要科班,但好史和治史是截然不同的。「研究」歷史,就要遵守它的規則與方法。

但是很遺憾,大多數所謂通俗讀物卻並未能恪守於此。本身是故事書,卻非要以一種「論斷精闢」的面目呈現,那它於歷史學的價值便不僅為零,甚至要趨負了。

所以,讓你不要看通俗讀物是建立在學術意義上的。離開了這個條件,此問題就不成立了。


是這樣的,如果你寫一篇論文,裡面的論據引自《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明故進階鎮國將軍、都指揮同知張貴墓志銘》《嘉興府志》《明太祖實錄》一類的東西,我會覺得你很嚴謹。但如果你要把豆子歷史類回答里的內容當論據,我會替我感到害臊,同時深深懷疑你為學的能力。


歷史是個很講「梗」的學科。看了小說,一時分不清引錯,你做的學術就完蛋。

好比鍋里那個老鼠屎。

你導師意思是,你煮粥,就別去碰老鼠。

你導師是對的,但是我的看法相反,歷史是個人文學科,人文學科對普羅大眾還是要有人文關懷的。搞科研的,對民科完全沒必要理會,搞歷史的,跟大眾良性互動下還是有必要的,這其中當然包括去了解下歷史類的通俗讀物。

但是對題主來說,還是別看了, 「學術圈的自我封閉。」太搞笑,看幾本小說你的學術圈就不封閉了?

缺乏基本的學術素養,真心別看那些小說,有空看論文去啊。


就是因為你讀到歷史專業研究生了還會來知乎問這種水平的問題,你們導師才會這樣叮囑的吧…對別人無害的通俗讀物,對你說不定會非常有害,真的。


某些知乎用戶連正史和演義都傻傻分不清,讀過幾頁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便奉之為圭臬,更有甚者只看過幾篇陰謀論網文,然後就敢在三國話題下自信饒舌,結果三國正史話題下的回答很多都不能看了。

郭嘉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有了他曹操赤壁就贏了。

賈詡則是三國第一毒士,明哲保身可謂智商最高。

張遼軍事是魏國第一,八百兵馬便把孫權十萬給全殲了。

司馬懿老謀深算,早就想端掉曹家,所以一直隱忍,當初不肯出山裝病就是怕曹操弄死他。

司馬懿打仗比諸葛亮厲害多了,他空城計完全是放水,養寇自重,擔心諸葛亮死了魏國皇帝就把他殺了。

諸葛亮其實不受劉備信任,軍事根本不行,所以劉備打仗不帶他,也就內政不錯。

龐統法正才是心腹,謀略甩諸葛幾條街,他倆死後諸葛才上台。

關羽能力很是一般,打仗基本靠演義吹,華雄是孫堅殺的,文丑也不是他殺的,什麼過五關斬六將都是假的。

劉備和諸葛亮當年不支援荊州,其實就是想借吳國魏國把關羽害死,因為他威脅太大。

張飛被演義黑過了,其實他是個帥哥,又會書法還會畫畫。

趙雲不過是個侍衛隊長,保鏢而已,終身也就雜號將軍,也是個演義吹。

魏延才是蜀國第一,子午谷奇謀可惜了,因為他被諸葛亮完全壓制了。

赤壁火攻子虛烏有,全是羅貫中杜撰的,周瑜也就一水貨。

孫策要是不死的話,奇襲許昌成功沒準就和周瑜統一三國了。

陳宮的謀略也很是厲害,呂布要是聽他的至少不用敗給曹操。

徐榮的軍事能力才是三國第一,打敗了曹操和孫堅兩大軍事家,可惜被隊友坑了。

這位歷史教授說不能看歷史通俗讀物,就是這個道理。


關鍵不是你導師的水平,而是你的水平!!我自己做明清的經濟史研究,我完全可以看任何明清史的通俗讀物,因為我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瞎掰的。我還能從通俗讀物中找到自己觀點的不足,也一樣可以吸取其有用的部分,提高自己。(但是,關於民國史的通俗作品特別多,而且還引人入勝,我都不敢多讀,怕把腦子裡的知識弄亂了。)

——僅以明史而論,如果你沒有把《明史新編》、《南明史》、孟森鄧之誠李洵這些人的教材看過四五遍以上,明史紀事本末看過兩遍以上,那麼,你很有可能被通俗讀物中錯的東西帶跑了。。同意 @溫體仁 的說法。如果是做宋代以前斷代的 ,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也無妨。但不論你做哪個時段的歷史,如果被那種通俗讀物吸引,還覺得自己特入戲,那你基本就是廢了。

都研究生了,還不知道什麼叫學術,也夠愁人的。你先從期刊網上下載最近十年的《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這些刊物的論文,至少把所有論文的摘要過一遍,然後相關領域的論文熟讀兩三遍再說吧。——你又不是我的研究生,我為什麼要管那麼多。 ╮(-_-)╭ !!!


歷史學從來就不是一個大眾可以理解的學科。

你明白沒?

哪天你的世界觀跟金融精英、外賣小弟都一樣了,那你就完蛋了。

你就對不起這整個學科的積累跟你受過的教育。

--

通俗讀物的最大問題不是不嚴謹——它可以嚴謹得很。

但是,他是寫給「大眾」看的。

作者是在迎合讀者——趣味、觀念、情節、風格,莫不如此。

--

所以才叫你不要讀,不要讀,不要讀。

因為就你這糊塗樣,讀了不僅沒好處,分分鐘就被洗腦了。

--

客問:「通俗的作品最大問題的確是史識。要麼輕佻,要麼激烈,要麼簡單化,要麼以後見之明把歷史上的人物低估。缺乏敬畏,非常明顯的,最不舒服的就是在此…當然,
我覺得一般科班出身的可以分辨,娛樂歸娛樂,研究歸研究。被通俗讀物拉過去的,的確不適合混學術界。早點鑒別出來,節省自己時間也節約學術資源。"

答:"你忽視了一點,我們時代的整體智識狀況前所未有地糟糕,而人民群眾識文斷字的能力又前所未有地高,鑒別一個作品通俗與否容易,反省自己是否日益萎縮,卻難極了。
"


我猜你本科不是歷史學?

其實這事兒要怪,不能怪你導師,也跟什麼逼格啊、封閉啊沒多大關係。只能說目前國內的歷史學研究還是偏向於實證主義的,所以那些提出論點,不談論據,論據說了,卻沒出處,有了出處,卻不是取自正史的作品,在這一套方法論的影響下,簡直沒法看。

如果你本科就開始受到這種訓練,相信我,你想看也看不進去,看通俗作品會痛苦得淚流滿面。你會不停的提問:「這話真的假的,有出處么?」,「誒我去,這論據不成立啊!」,「你妹,這道具穿越了吧……」


一個真正進行歷史研究的人,只會把精力投入到第一手史料的收集、整理、運用中去,這才是正道,這才是搞學術。

通俗讀物算什麼?根本上不得檯面。


二更:

基本上屬於第一次知乎回答,看到有人點贊、評論這感覺好神奇。

然後回頭看看自己寫的內容,分分鐘想撞牆。第一次寫又是用手機碼,超級多錯別字。如果讓我那連標點符號錯誤都不能容忍,幫我糾正過來的本科畢業論文老師看到.........嗯,他應該不會承認我是他的學生的(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師的研究性吧),為了對得起老師的教導,馬上開電腦改錯別字

正文:

差不多把所有的回答都看了,給很多答案點了贊,也有看了想罵人的,有的好的回答的很專業性,我就用簡單的話總結補充一下吧

1.首先,《明朝那些事》屬於歷史學通俗讀物嗎,那明明是歷史小說,請不要侮辱 「學"這個字,歷史學是講究邏輯的,實證的,你知道《萬曆十五年》(如果不知道這本書,請繞道)需要查閱多少資料才能做出來嗎,他花個一兩年把整個明朝寫出來,你覺得是歷史學的東西?

2.不僅僅那些歷史小說不是歷史學,包括易中天品三國那些也都最多屬於歷史知識普及(不要覺得那是大學教授講的就是權威)不是歷史學,請感受那個 「學」字,研究生不再只是學習歷史知識普及,你是幫老師做研究的(就算是本科生學習歷史知識也不要從那些書中學習,畢竟那些不是真正的史實)

3.很多人說不是不讓看,是怕被能力有限被帶偏了之類的。首先,確實不是不能看,我的大學歷史老師和會我們一起聊歷史古裝劇,然後一起吐槽怎麼不符合史實什麼的,不過看這種東西多是為了娛樂放鬆。我也挺喜歡看古裝劇的,不過看了之後,會對那段歷史感興趣後,自己去查真正的史料,來玩,挺有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看著那些歷史小說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對於知道這段歷史的人分分鐘想摔書。所以,題主你想去看《明朝那些事》,說明對那段真實的歷史的了解還不夠哦

4.每次看到人家學科下面那麼多大牛回答,那麼多點贊,然後遇到我歷史學問題,回答者寥寥無幾,一陣心痛。更可氣的是我歷史學被人那樣誤會,甚至是侮辱,無人為其正名,那真的是........不說髒話了。

雖然反對網路暴力,支持正常討論,可是,我還是暴脾氣一次吧

這位朋友,首先對於歷史小說沒有人看不起,畢竟是不同領域。歷史學也不會想著和歷史小說搶飯碗,畢竟歷史是隱學,不要求全部人關注它的全部成果,我尊重我所有做歷史研究的老師,他們把歷史研究作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拿著稀薄的工資,潛心學術,如果為了你嘴裡所說的利益,估計中國就沒什麼學者了。

其次,把《明朝那些事》和《史記》比,我真的是.....司馬遷,抱歉,你一生查閱資料走訪田野得出成果,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

最後我認為,圖片上那位答主不僅不懂歷史學,連什麼叫做學術研究都不懂吧,大學有好好讀過書嗎,真的是,竟然還有人點贊!!!

最後,推薦幾本歷史學的通俗讀物,《萬曆十五年》,《天朝的崩潰》

最後的最後:認同大多數回答,只是看到一些答案太讓人生氣了,才忍不住回答了,有一些說法可能有點情緒化了。

本科歷史,應該只能說是歷史小白,如有不對請見諒。只是看不慣一些人這樣曲解甚至是侮辱我歷史學


講個不算偏題的故事。

讀本科的時候,有天上陳文海老師的課,循例回答學生郵件的提問。

那天的問題是,如何評價義大利這個國家孩子氣十足的表現(大意如此)。

陳老師指出,這個說法來源於黑塔利亞,並且是以該作者為代表的一批人的偏見,與歷史事實無關。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題主的導師不讓你去讀通俗讀物的原因吧。

順便說一句,《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問題不是史實上的錯誤,而是在提倡多角度解讀歷史的今天仍然採用一元化的英雄史觀。

補充問一句,題主是哪個學校的研究生?


我曾經那位老師還自己動手寫歷史小說呢。你導師的個人觀點怎麼被就上升到學術封閉了哦。

我猜你可能是以下兩種心態之一。

一是真覺得那些書觀點新穎史實翔實。那我真沒話說了。這些書定位對象不同,追求通俗易懂,觀點怎麼可能適合專業人士。

而要看史實的話,看那些書幹啥。你老師是對的。

二是覺得學界沒人做科普。那就自己好好學,學出來自己科普,別沒入門先學了野狐禪的功夫。何況不是沒人在做。


我某個老師的立場剛好相反啊,他支持學生看通俗作品。當然,這不是針對同一段的研究生,比如研究唐史的,到了研究生階段還在看《大唐雙龍傳》,這就僅僅是娛樂了,對學術沒啥幫助。但是也不反對大家看。

對一般人來說,如果要在自己不太了解的方向上寫論文的話,最好的方法是先看一本以這個朝代為背景的通俗作品。《明朝那些事》、《三國演義》、《大唐英雄傳》啥玩意都行。並不要求多嚴謹,只是要求歷史人物能在上面出現。這樣就有了感性認識,一個個陌生的歷史人物,就變成了親切可感,活靈活現的人物,甚至對他們有了感情,這個時候再去看正史就事半功倍。正史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非常枯燥的,可是如果你對裡面的人物有興趣,有感情,那再枯燥的書,也會顯得生動,也能從字裡行間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東西。看完一代正史(或者部分看完,不需要都看,比如《宋史》這麼長的,更加沒必要),就知道了那個時代的基本史實,但這還都只是了解歷史,並非研究。接下來就去看前代大家學者的專著文章,每個領域總有幾個繞不過的大家。把他們的著作看了,基本對那個時代的大致研究情況就了解了。再接下來就是看當代主流學者的文章,學術會議的文章,這些就是了解學術前沿。等到這部做完了,基本就能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然後嘗試寫論文了。所以,循序漸進么。相信大家的基本分辨能力,不會被通俗作品帶跑的。


我倒是很好奇為什麼樓主都讀到歷史學研究生了,竟然還會對明朝那些事兒這種嘮嗑專用的通俗讀物感興趣,你的學術素養哪去了。


小時候的我,覺得大學生也是要看《藍貓淘氣三千問》來學習科學的。


我猜是這樣的,你導師估計是碰到幾個人看了通俗讀物,然後拿通俗讀物當證據和你導師討論歷史問題,於是你導師就怒了。這就跟我們在知乎聊三國歷史,然後有個傢伙跑出來拿著《三國演義》說呂布如何了得,虎牢關斗敗了劉關張一樣的感覺。題主你感受一下。


推薦閱讀:

留學加拿大研究生 GRE成績是不是唯一的考核標準?
對積極心理學方向研究生抱有好奇,如何了解相關信息?
廣東工業自動化研究生和浙工大哪個好點?
感覺自己沒有學術天賦,很自卑怎麼辦?
想考華南理工結構工程的研究生應該注意些什麼?

TAG:學術 | 研究生 | 歷史學 | 研究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