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族諸語之間的差別與隔閡,包括書面和口語,同拉丁語族諸語之間比如何?

我不懂第二種拉丁語言,但用英文來比較,很多地方法語也是能看懂的,比如je suis surprise,再比如vous êtes très petits et très simples,何況英文屬於另一種語族,感覺諸拉丁語言差別並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麼大。而漢語族諸語也有自己的文字,比如「亻巨口系我嘅朋友」(粵語)「伊是我嗰朋友」(吳語),感覺與英法語個別相似處類似。有些書面感覺也與官話有一定隔閡,例如「長時勿見,儂嗰牆奈能」(吳)「好耐冇見,過得幾好啊? 」(粵)。口語更不用說了。。。兩語族內部差別究竟如何呢?然後漢語族官話外諸語言該如何定位呢?


由於缺乏研究條件和必要數據支持,我只談一下我看法和猜想。其中有一些內容是基於對無數據支持的假設的承認而成立的,歡迎有研究過或者了解相關數據的朋友指正。

我給出一個否定的猜測,因此我只片面地舉一些常見例子佐證之,漢語以普通話、廣州話、蘇州話、福州話為例子,羅曼語族以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西班牙)為例子,英語、拉丁語只作為說明的輔助,不參與比較。

我們幾乎不可能量化統計,甚至宏觀估計這種差別。這種不可能有兩個原因:設計的不可能和數據採集的不可能。

數據採集的不可能一方面也源於設計的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就是數據量的問題,因此我只談設計的不可能。

設計不可能中最首要的就是難以釐定比較標準。我們從語音、語法、語料三個方面來考慮。

語音方面,除了普通話以外各門漢語及其方言很多都明顯分為老中青三派、城鄉兩類。一般地,中派是在老派的基礎上增加了懶音、某些聲韻母發生合併,比如蘇州話里老派有翹舌音,中青派則沒有,比如福州話里的杯韻和輝韻的合併,比如廣州話里疑母的畸變和脫落。城鄉區別主要是聲韻調的對應區別,比如福州話里漳-泉是否區分,比如蘇州話里效攝字的讀法。

福州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僅有複雜的連續變調,其單字的聲母在詞句中也會改變,這是其他漢語所不具備的。

漢語方言間就有很多明顯的差異,更何況語言之間音系更是具有巨大的差別。

羅曼語族都使用拉丁字母,而且與英語不同的是,羅曼語族語言(以下簡稱羅曼語)的字母、字母組合都有固定的發音和拼讀規則。而且這些規則之間的差別多數是很小的,我有幸做過幾個試驗,我用義大利語的拼讀規則讀西班牙語給我一個會西語的朋友聽,對方明確表示,儘管聽起來怪怪地,但是完全能聽懂(不是指所有詞,而指所有句子)所有內容。在西語、葡語、意語、羅馬尼亞語之間這個結果都成立,而法語則不成立,這說明法語的拼讀規則比較特殊,而且差異和其他羅曼語較大。

通過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嘗試得出一個結論:在語音方面,漢語之間的差異遠大於羅曼語之間的差異。

不過,這種差異的量化比較是難以完成的。尤其是在漢語方面,前文所述的差別中,我們是應以哪種音作為標準參與比較,還是讓它們都參與比較是一個問題,讓它們都參與比較的話,採樣點密度設置也是一個問題。

語法方面。所有漢語都由古漢語一脈相承而來,因此語法的主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是毋庸置疑的,對於羅曼語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對語法的差異的討論是對語法細節的差異的討論。

(未完待續。。。編輯完成之前暫時關閉評論)

最後,關於普通話、廣州話, etc.之間是方言關係還是語言關係,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我們的討論是基於對題主問題的承認的,那麼我們就承認了假設它們之間是語言關係。


你確定漢語是語族?那麼言之鑿鑿,不改了?漢語是語族的話,那都有哪些語支啊?語支下面才是語言,語系-語族-語支-語言-方言,自己數數幾級結構。方言一門心思想上位,也不怕自己先被肢解了。我看漢語算語族還不夠,算語系才好呢,一街一語言,一戶一方言。你家獨立,普天同慶。


看了樓下的評論看來我原來對於粵語字的認識確實過於偏激了,也沒有了解過造字本身就有的一種方法,假借,就在放厥詞,確實十分不妥 (我承認我還是圖樣圖森破,上湯拿逸夫了)。刪除了我覺得比較過激的文字,算是認個錯把。也向 @笙哥 道個歉。多謝你和 @喻甄 賜教。不過還是希望各大語言都能夠發展起具有各自特色但又使用本字盡量不失原意的書寫系統。雖然現在看來這應該實現不了咯。

----------------------------------------------------------------------------------------------------------------------

先說拉丁語就口語而言,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之間似乎是可以互通的,貼個鏈接。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的差別有多大? - 語言,其他拉丁語之間不清楚。書面語么,幾種拉丁語族語言相似但是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再說漢語。漢語族有七大語言。語音方面全部不能互通。而書面語方面,私以為漢語族是一個基於相同(起碼是大體相同)書寫體系的語族。漢語和現在世界上其他所有語言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漢語是唯一一種語素文字。意思就是漢語的文字不僅表音,本身還有一部分表意的功能在裡面。而歷史上歷朝歷代,雖然中華大地的語音不盡相同,卻都能使用同一種文字,漢字,進行交流,這不得不說是漢字的偉大之處。僅是一家之間,但本人認為香港人在平時生活中所寫的那種東西,不大算是中文。因為就如我上面寫的而言,中文是一種語素文字,他不僅表音,而且表意。而香港人所寫的所謂「粵語」,強行把漢字的表意功能取消了,很多地方使用漢字僅僅是使用漢字的表音功能,更有甚者還在行文中夾雜英語字母d等。如此寫出來的文字,不三不四,還能算是中文么?反正我認為不算。

其實,中國的七大語言,官,吳,閩,粵,贛,湘,客家。大部分的用字是相似的。而少部分的方言用詞,都是有自己的正字的,比如粵語本字,並不是如香港人那樣寫的。 例如,粵語里所謂的「佢」字,其實真正的本字是「渠」,表示的意思是第三人稱。吳語的第三人稱本字也是這個,而不是所謂的」伊「。至於為什麼是這兩個呢,因為,這是沿用了古文中的用法 渠_百度百科。同理,其他所有的與現代標準漢語不同的用詞,肯定都有自己的正字。而用那些正字所寫出來的文字,才是粵語或者吳語,或是閩語等等對應的文字。只有當我們能用這些文字來書寫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比較漢語族不同語言文字的差別。而私以為,那樣的語言文字,任何人只要經過極短時間的學習,便可以在七大語言的書面語之間實現互通。很可惜,現在除了官話之外,剩下的六種漢語的書寫系統,都已經不存在了(唯一可能保存粵語自身書寫系統的香港,傳媒用的書寫系統是官話,而平民用的則是前文所說的四不像),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

而至於漢語族官話外各語言的定位。我作為一個吳語區人士,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吧。我始終認為,正如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統一文字與度量衡一樣,現代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有自己的一個統一的口頭語確實是必要的。這也方便了祖國人民相互之間的交流。然而,七大語言,每種語言都是中古漢語的向不同方向發展演變而來,都部分繼承保存了中古漢語的不同特色。比如,官話保留了翹舌音和後鼻音,吳語保留了全濁輔音,粵語完整的保留了三個入聲韻尾,閩語甚至保留了一些上古漢語的特色(如被黑了無數遍的 h,f 不分。。。),贛語湘語恕我不了解。而很多古詩,若是官話讀不押韻,換一種語言,說不定就朗朗上口。因此,每種語言都是古漢語的化石,我們應該如保護文物一樣保護我們的方言。

如今,因為政策的原因,學校中已經在也見不到方言的身影,因此,除了官話之外其他六大語言區的人們,我認為,都更加用心的在生活中,盡自己的最大 努力,保護好自己的方言母語。起碼,我不希望看到有一天,我們的很多古詩再也讀不押韻,而我們也只能在想像中感受中古漢語的古色古香。


漢語族??又長見識了


推薦閱讀:

姓、氏、名的由來,或者說近代姓氏名是經過如何的演化而來的?
為什麼可以說「我爸爸」、「我媽媽」,卻不能說「我狗」?
唐朝的官方語言是什麼?
假設中英文水平都達到母語的層次,那麼在閱讀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時,閱讀的習慣和速率有明顯的差異嗎?
北方各個官話是何時分化的?

TAG:文化差異 | 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