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go 的過去式是 went?
大部分英語單詞的時態變化是規則的,但是went這個詞卻絲毫不與一般現在時go相似,這是有什麼原因(列如歷史淵源)嗎?
那是因為語言學上所用的一個術語 suppletion 所歸類描寫的一種語言現象所致。
這是不限於英語才有的現象。以這題目的範疇動詞來說, 因為語詞在歷史演進過程裡, 一個動詞的時態變位形當中,
有了來自 不同的詞幹(stem)/不同的詞的變位形的現象。go 的時態變位就是經歷了這種過程。
我們現在所見所用的, go的過去時went, 原本是另一個意義很接近的詞, 現在仍有使用的詞,
wend的過去時 -- 它本是跟 bend/bent, send/sent, spend/spent, lend/lent 一樣模式的變位。但是, 約在中古英語時期(Middle English, 大致十二到十五世紀), 不知怎的,
wend的過去時went, 被 go 給"篡奪/劫掠"了, 併在一起填了go的過去時的位置。以致有我們現在可見, 動詞go 的 go/went/gone 這套時態變位。至於wend, 在現代通行英語文, 多隻見用於 wend one"s way 這個固定套詞的動詞wend,
它的過去時(跟過去分詞)的變位形, 便只能跟著其它許多動詞一樣, 作規則變化, 而成了 wend, wended, wended, 例:---1/And so he wended his way home to be rewarded with a passionate hug and kiss, from his lovely Caitie, and that made every hurt of the day disappear.2/Antony, in the mean while, had wended his way eastward again; and, instead of attending to his business in Asia, he once more joined Cleopatra in Egypt.
------另一個同樣有上述那種suppletion現象的英語動詞, 是be動詞。
在古英語時期(第五到十一世紀), 原本是意義很接近, 而且有在不同地方的英語使用的三個動詞,
也是約在中古英語時期, 合併成了一個動詞, 並各自填補了不同的變位位置。 be, been, being &<= beonam, are, is &<= esanwas, were &<= wesan---至於英語裡面, 經歷suppletion作用的形容詞, 其例:
good, better, best
bad, worse, worst------------------------------------------------------------------------------查了一下, suppletion這個詞, 有人將其漢譯作「異幹互補」。在日報上看到了這個問題,這多久之前的了都被日報挖出來了...sapereaude的答案是正確的,陳默的答案有誤。並不是所有的不規則變化都是一種變化。go的過去式是went是suppletion的體現,指的是一個單詞(go)借用了另一個不同源的單詞(wend)的屈折變化形式(went)。羅曼語我不了解,但德語的gehen-ging是強變化的體現,指的是通過改變自己的詞根來進行屈折變化(也比如wend-went),並不是使用別的詞的屈折變化,所以不是suppletion。因此,說「從go-went是這種變化是絕大部分歐洲語言的普遍狀態」是完全錯誤的歸納。
英語減少變格變位也不是去複雜化,是分析化,並不代表英語更簡單了。當然這和英語為什麼能征服世界更八竿子打不著了。
Went 是wend 的過去式,這樣看是不是舒服多了?Wend有走,行的意思。
這類問題我覺得你需要以下網站: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suppletion這個概念前面答案講的非常細緻了。我來補充一點歷史的視角。
古代的語言一般都帶有比較強的綜合性質,詞性變化比較複雜,傾向於用詞的變化而非語序、動詞來表達信息。現代語言更多的像分析語的方向發展 - 詞形變化更加簡單、虛詞增多、詞序慢慢固定。不僅是英語,現代法語的變格也在慢慢簡化,漢語更是幾乎徹底的發展成為了分析語。在這個趨勢之下,古代的變格規則慢慢被拋棄。現代英語當中有大量的引入辭彙。這些辭彙就不再遵守古英語的變形規則。但是仍然剩餘一些常用詞,保留了它們的傳統用法。只是在今天看來,它們反倒成為了不再符合規則的辭彙。
古英語(Old English)屬於日耳曼語系的分支,有兩種動詞,強動詞(strong verb)和弱動詞(weak verb), 前者通過改變詞根來成為過去時,比如gān(go),最初的過去式是ēode,再比如singan(sing),過去式是sang. 而後者通過改變詞綴來改變過去式,比如說fremman(do)的現在式是fremme, 過去式是fremede. 這一點和德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兩類變化在古英語和德語當中實際上都是有規則可循的,例如強動詞變成過去式有七種變化規則。
我們現在討論的現代英語的不規則動詞,基本上可以歸結為這兩類(有例外,比如說情態動詞,也包括be動詞和go兩個suppletion現象),前者像sing, forbid, 後者像cost, keep. 這類動詞, 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原來的古英語/日耳曼語系的詞源,當然也有變化,比如說keept就由長母音變成了短母音,成了kept. 現代英語當中也有一些不規則動詞今天慢慢消失,或者轉化為規則用法,比如說burn, help。
但是現代英語的-ed形式的過去式,也可以看出來源於日耳曼語弱動詞的詞綴-d.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注意到很多不規則名詞也可以追溯到中古英語,比如tooth.說起互補,日語中的ず和ぬ也是這樣的,通常被看作同一個詞的不同活用形,但是歷史上也曾經是兩個詞。
其實題主可以更深的想想,為什麼be的過去時是was和were,英語有極個別的這種詞語,能讓我們窺斑見豹的看到歐洲語言的秩序體系。
在法語中英語辭彙go對應的是aller,僅這個詞的直陳式現在時就分(vais, vas, va, allons, allez, vont )六種分別指代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的走這個動作,是不是每一個都跟go-went一樣變得面目全非,而這才是一種時態,再推廣至直陳式的過去時,簡單將來時等等,以及條件式和虛擬式兩種語態,aller變得面目全非。以直陳式將來時為例,六種人稱代詞分別對應(irai, iras, ira, irons, irez, iront).而這才是這一個詞,法語中這種不規則式變化多如牛毛,越常用的詞變化越離譜,有avoir,來venir,看voir,等等不勝枚舉都是這種例子。
再看同處羅曼語系的義大利語,go對應的是andare,這個詞的現在時六種形態分別是(vado, vai va, andiamo, andate, vanno),和原型(應該叫不定式)也感覺八竿子打不到。
和英語同處日耳曼語系的德語,go對應的是gehen,這是個幾乎規則變化的動詞,六種人稱分別對應(gehe, gehst, geht, gehen, geht, gehen),但它的過去時是(ging,gingst, ging, gingen, gingt, gingen), 同gehen的變化也非常巨大。
以上的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從go-went的這種變化才是絕大部分歐陸語言的普遍狀態, 而英語正是從這裡起源的,在演進的過程中英語逐漸變得去複雜化,捨棄了絕大部分的變格變位(單三人稱變化是最後一條底褲),我想這就是英語能征服世界的另一個理由——簡單。所有的詞源問題,都可以先查韋氏詞典。
動詞原形是wend,好像與wind(繞)同源
推薦閱讀:
※看美劇學習英語,《老友記》是最佳選擇嗎?
※"Love me like you do" 這句話應該怎麼翻譯?
※即將步入大學學習英語專業的人適合讀哪些英語書籍?
※英文名字的歷史及由來?
※請問Labrador parka是一種怎樣的服裝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