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從業者都是怎麼進入這個行業的?
期間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沒有?
1、去融資:盲打莽撞
大概2004年,自己在互聯網公司的時候,有融資的需要,金額差不多在A輪和B輪之間吧,有這筆資金的話公司可以快速發展佔領市場,否則自有資金滾動就會慢。但當時完全不認識VC,兩眼一抹黑,就先寫了商業計劃書,帶著去參加清科等一些投融資論壇,大會,換名片,去認識一些投資人,給BP,去談判,不亦樂乎,發現和VC打交道,有時候能學到不少東西,聽到一些觀點很有意思,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2、投著玩:無心插柳
當時也有身邊的朋友要創業,自己屬於幫忙性質放點錢,有的發展也不錯。自己的一些經驗,資源,人脈能幫助到那些創業的朋友,覺得挺開心。3、全職干:機緣巧合
2010年下半年,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帶的各個部門負責人也都很成熟了,公司另外一個合伙人也在轉型做另一件事情,於是就考慮全職去做投資。只能說機緣巧合,正好碰到04年融資時候見過的戈壁合伙人徐晨Ken,他07年建立了戈壁北京辦公室,當時Ken準備搬回上海,需要找一個北京負責人,於是聊了幾輪,11年1月1日加入了戈壁,負責北京辦公室。4、小總結:運氣不錯
全職做投資,到現在也已經三年多的時間,投資的Camera360,大姨嗎兩個項目估值過億美金,自己投資的所有項目,大概二十多個,全部拿到了下一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家死掉,總體是運氣不錯。5、看未來:保持善良做投資是自己最後一份工作,繼續保持良好心態,保持高強度學習,保持善良,希望繼續運氣不錯:)我1998年在北大讀大三的時候參加了清華的第一屆商業計劃大賽,當時遇到了策源的馮波,當時他應該還是在成為基金;還有清科的倪正東,當時他還在讀博士。我們的團隊最後排名第二,但是整個過程讓我非常興奮,第一次了解到雅虎思科這些公司的成長故事和後面這些所謂VC的人和機構。不明覺厲。於是從那時起我就希望能夠成為一名VC。
2005年我從Piper Jaffray互聯網股票研究團隊加入了中經合,開始了漫長的創業投資工作。至今為止,蘑菇街可能是我參與過的投資中第一個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公司。很多非常早期參與的投資很多仍然戰鬥在第一線,還在努力尋找方向。這個工作是一個永遠需要有足夠好奇心和戰鬥力的崗位,而且TMT的投資還不像醫療服務,它是一個越老越沒有競爭力的行業,所以必須保持充足的學習動力才勉強能夠保持原地不退步。而回報已經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說點有意思的事情……
大學和研究生的專業叫技術經濟學,核心課程:技術經濟學;教了倆東西:IRR和NPV;
我們這個學科之前沿襲自前蘇聯那套非市場經濟的工程建設理論框架;
所以學科之前最大的貢獻是寫可研報告;可問題是中國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之後,這套理論本身就和市場格格不入;但這個學科已經由來已久,學科的理論探討不能停滯不前,那怎麼辦呢?學科內的這幫「導師」們就開始找新的方向,找到哪了呢?風險投資/創業學;英文翻譯就是:Entrepreneurship;理論基礎和發展比較好的就是斯坦福、哈佛商學院的MBA課程。
創業學研究的是各種因素對創業成功與否的影響效應有多大;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因為美國VC行業發展了幾十年,相關數據成熟,案例茫茫多;也有產業聚集地,比如矽谷;從事這個學科研究的人可能之前就是VC。但在國內,呵呵……呵呵……呵呵……
這套東西到國內就變了味兒,我就不展開了。我干VC是專業最對口的工作選擇,對口到不能再對口;不過悲劇的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從來就沒想過以後會幹這個……因為從我們學科學的東西以及學科內「知名學術界大拿」的研究課題上看,我覺得創業學就是大忽悠啊!
而且我興趣愛好也在互聯網上,畢業找工作也是一水兒投的互聯網公司的簡歷;不過最後結果都悲劇了……說多了都是淚!
後來感謝盛大以管培的名義把我招了進去,也讓我圓了進互聯網公司的夢;再然後就要感謝10年開始爆發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那時候在盛大投資部一直看這個「新興」的行業,當時下「重注」賭這個行業的只有三家機構:創新工場、經緯創投和盛大投資。最後再就感謝 @王華東 拉我入伙經緯了……曾經,在我年少無知的時候,風險投資在我心目中是遠在電視里的熊曉鴿、章蘇陽。。那時候的我,雖不至於把「VC」當成「維生素C」,但我也完全沒有搞明白VC/PE/投行各是幹嘛的。他們與我的距離之遠,讓我都不曾想去進一步了解。
第一次感覺到VC離我並不遠,源於我得到了國內規模最大的獵頭公司「科銳國際」的面試機會。在準備面試時,我通過搜索得知這個獵頭公司的投資方是「經緯創投」。瀏覽了科銳的主頁後我又去經緯的主頁逛了逛,主頁上的張穎和邵亦波看著和藹可親。那是我第一次主動去了解投資人。現在想起來,我對VC的認識和了解,還多虧了經緯投資了科銳,我對經緯的好印象,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的。
第一次親眼見到投資人,是我進入科銳不久。我的座位靠近辦公區域的門,抬頭可以看見走廊上的會議室。有天突然抬頭看著5個人的背影從會議室往外出去,4個齊刷刷地中國男子典型體型,但另一個卻高大威猛。我好奇地問我旁邊的領導,那個人是誰?他頭也不抬地說:「Harry,我們投資人。」這時候我才把這個人跟科銳牆上的顯示屏中閃過的萬浩基的照片划上等號。之後我換座位了,沒怎麼再看到過Harry來開董事會,但他每次來我基本都能知道,因為總有新來的小女生會問他是誰,我的反應就跟我當初的領導一樣,頭也不抬地說:「Harry,我們投資方。」她要是還失著魂,就再補一句「已婚已育」。。。總之,投資人的初印象,連背影都是那麼高大上。(雖然我男神是張穎。。。這是後話,么么噠)
我在科銳所待的部門是操作「人事、財務、法務」這幾個行業相關度不高的通用崗。大家基本都喜歡服務需求明確的外企客戶,但我是被劃分在內資企業客戶的,除了大型民企就是創業型公司,我的工作就是把在外企待膩了的中高層往內資企業送。找人並不難,「拿什麼吸引候選人」是關鍵。我開始分析客戶,這個過程跟TMT分析師寫分析報告的思路是一樣一樣的,「行業」、「團隊」、「資源」、「產品」、「營收」、「估值」,當然我也會看到「問題」,那就再去找可以反駁的點,反正最後一定會得出總結:這個客戶值得候選人加入(投資)的。如果談到後期offer階段,我還會參考行業內已有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及市盈率等等,幫候選人估算承諾的期權的價值。我雖然沒有分析師那樣的細緻及深入,但我越來越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我對商業開始有感覺,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我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收集商業資訊和研究報告上,雖說是為了做單,但更多的是興趣。
這時候的風險投資,對我而言是天使,是金主。只要是有他們參與,我就一定拿來做吸引候選人之用。彷彿他們投資了,客戶公司就能開出高一點的工資,候選人就能飛黃騰達的日子也更近一點了。我甚至打BD call 都是按所披露投資案例來的,把經緯近一年投的項目打一遍電話,然後把IDG近一年投的項目打一遍電話。。。
但事實卻沒有那麼美好。接內資企業的case最多的就是「變化」。職位操作得好好的,行業格局變了職位取消;職位操作得好好的,投資人介紹了高管進駐職位取消;候選人跟CEO聊得好好的,投資方要求加一輪面試,之後就是waiting,waiting,或者面試了不滿意。。。我可以跟HR溝通順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繞開HR直接去跟CEO溝通,但我實在不知道投資人在用人方面是怎麼思考的,我甚至連
make decision 的人是誰都不知道。。。這種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使我倍感失落。這時候的風險投資人,對我而言是炸彈,不光隱形,還隨時會爆炸。我在情感上也更偏向創業者,有時他們會數落投資人的不是,表達他們的不滿,我在半信半疑中還是信的居多。
然後我就有了個大膽的想法,也付諸了實施,就是主動去認識投資人。只要是我知道有投資人出現的地方,我就去現場交換名片。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知道我也許沒辦法讓他們對我有印象,但至少我交換到聯繫方式就能直接找到他們,不至於讓自己處於信息嚴重不對稱的位置。這中間逗逼的事情多了去了,比如我穿著12公分的高跟鞋去跟坐嘉賓席上的童士豪交換名片,他蹭的一下站起來,我只到他胸口。。怎麼沒人告訴我身高近2米呢?嚇得我往後退啊。。。還有那個投了小米YY迅雷的大佬,曾壞我一張200萬年薪的offer,我往他座機打了十幾個電話(真是初生牛圖不怕虎啊),可惜他沒接到。。。還有某個大佬,我是想避開人群再跟他互相認識的,結果眼看他一拐彎他就跟年輕漂亮的MM相擁離去。。。
不過,隨著我對投資人和創業者的了解越來越多,倒是越來越能換位思考。我心中對於投資人及創業者的天平也越來越公正。我也的確通過認識投資人,有了轉介紹過來的創業公司客戶。。再後來我因為組織架構調整換了老闆,我又是個挑老闆的員工,於是就離開了科銳。那時候的我已經基本明確我想去VC工作的想法了,正好一個相識的投資人交給我一個很重要的職位,我也完成的很好。他覺得我還有點用,就交給我的事越來越多,遠遠超過獵頭的工作範圍。。。。後來他真成了我老闆。我也由此進入了這個行業。
哦,對了,下次要是有機會見到harry,我一定要告訴他,科銳把他照片掛牆上(其實是牆上的顯示屏上),哈哈哈哈前幾年,在BAT做的很沒勁,想找一個新興的我看好的領域,一頭扎進去。因為一直堅信一句話:「好的人生需要很滑的雪和很長的坡」。我覺得滑不滑取決於自己有多努力,但我真真正正需要找一個很長的坡。
此外,當時也透徹思考過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適合做60%分析+40%事務的事,VC是我能找到的最能延續我的積累的工作。
於是,我選擇了當時剛開始做早期風險投資沒兩年的創新工場,在這裡學會了許多。。。性格也由偏內向變成了一個有點像銷售的人。
遺憾的是,我也發現了之前忽略的一件事:阿里巴巴那個坡是從2000年開始的,很長,但是後期天然是偏壟斷的;早期投資那個坡是從2010年開始的,也很長,但是後期天然是分散的。
但我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我覺得小的早期投資從業者,最重要的是幫助基金開拓一個未來的領域,並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player。所以,即便有的領域很熱,投融資市場供銷兩旺,競爭激烈,但最好這個階段和你無關,因為你的局已經布好了,只需要時間推動這些公司發酵。那一刻,真可以用峰迴路轉來形容。
99年的時候開始接觸互聯網創業,也接觸過VC,在見識到了泡沫破滅時北京中關村的哀鴻遍野之後,整整10年再沒有和風險投資有任何交集。
最終選擇做投資完全是興趣使然,因為在經過了畢業10年,跳槽6次的不斷嘗試之後,發覺只有早期投資才最適合自己的性格,就是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又不求甚解;與自己驗證一個猜想的可行性相比,看到別人在自己的幫助下獲得成功更加滿足。
曾經以為在廣告公司做戰略企劃可以指點江山,實現自己的理想。告訴那些傳統公司什麼都不懂的老闆們應該怎樣做市場,做產品,做用戶,做戰略,後來才發現,原來出錢的才是老闆,不管有多牛的創意,最終決定一個廣告戰略的優秀程度的,完全取決於甲方決策人的水平,通常這個人又是整個環節中水平最差的。
做了2年之後,決定跳槽到甲方,決定靠一己之力改變這個短板,然後用不到1年的時間,把傳統零售行業所有marketing能夠涉及到的領域全都做了一遍,廣告/PR/促銷/POP製作/促銷員培訓/零售店VI/線下活動/市場預算管理 etc. 然後才發現,決定原來水平最差的不是品牌經理,而是最高決策者。結果也做了不到2年,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可以重回互聯網懷抱,憑藉日語/計算機/Marketing三項全能的優勢,借著一個叫優衣庫的品牌要開淘寶店的機會擠進了電商圈,結果做了才不到1年,就明顯的感覺到了電子商務知識結構的淺薄,其實絕大多數的原理都是傳統marketing理論中都驗證過的,只是增加了互聯網的手段,大部分電商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也僅僅掌握了一些並不難懂的流量獲取的手法,實在和想像中的互聯網創業大相徑庭。於是,又過了2年,終於找到一個機會,藉助自己在電商領域的一點點淺薄的認識和經驗,成功的滲透進了VC行業,也是在經歷了這麼多行業之後,唯一我認為可以當作一輩子的事業去做的一個。其實仔細想來,現在做的很多事情跟在廣告公司時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用管理諮詢的思路在幫助企業,只不過一個是給別人錢,一個是從別人兜里拿錢,位置的變化導致了效果的巨大差異。
也許每個人對投資的理解都不同,但是能夠將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結合起來,本身就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我原來在一家總部位於矽谷的高技術公司工作,這個公司的股票是NASDAQ1985年到2005年漲幅最高的幾家公司之一。對這家公司的投資是風險投資的經典案例之一。我也曾經在半導體行業工作過很多年,由於半導體行業是和風險投資行業並肩發展起來的,相互成就了彼此,所以對風險投資行業並不陌生。
我原來感覺自己蠻喜歡投資這個行當,不過確實也沒有什麼機會進到投資這個行業,半導體的風險投資期已經過去了。所以歷程比較複雜一點。
我在矽谷的這家公司負責的是供應鏈方面的工作,需要和很多公司的CEO打交道。其實供應商的選擇過程和投資很相似。整個供應鏈的過程包括找到潛在的供應商,密切合作,以及管理供應商。這和風險投資的做案子的過程非常相似,只不過挑選的標準有些不同罷了。
後來,我去了一家為風險投資企業提供投後管理的諮詢公司,就和風險投資人接觸的更多了。但是那時候還是沒有機會直接進入這個行業。不過我的兩個做風險投資的好朋友自己出來融自己的基金,問我是否有興趣加入,我就比較自然而然的加入了這個行業。其實可能算是運氣比較好,研究生期間就在VC公司做過實習,也許是因為之前有投行實習的經歷。之後畢業以後去合資券商,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跳槽順利到投資權,做VC/PE投資。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順利。我自己認為,加入這個行業或圈子,除了必要的知識、人脈的儲備,邁進去的第一步非常重要,這裡面可能需要一些運氣。
不是我主動應聘的。不要誤解。
------------------
本來是拿投資的,不知怎的就轉成做投資了。
其實非常難以抉擇,因為換行相當於重新做新人。我給各大基金的副總都發去了私信,顯而易見,沒有人關注屌絲,也是意料之中。不過……經緯回復了。短短几個字,讓我更有勇氣地邁出了這一步。PS:幾個月以後,紅杉HR也回復了:「加個聯繫方式吧。」^o^
本科上海財經大學,大一的目標是:進入四大會計所;到了大三,知道了大摩高盛之類的投行,決定進IBD;大四,股票大牛市,想去大投行做trader;出國,到了倫敦政經,見識了career fair的盛況,發現投行並不是最熱門的,大家都想去KKR,WP,黑石,了解到那是一個非常體面而且能夠拓展人脈的職業。畢業拿了某知名大投行中台的工作,然後回國,去了某外資諮詢公司,剛好家鄉(某二線計劃單列市)政府要成立一個大型PE基金,然後作為本地人具有很大的優勢,踏足了這一行。2012年ipo停的時候,pre-ipo的基金日子很不好過,慢慢轉向VC和天使階段。現在是某個基金合伙人,發了幾個基金投了一些天使輪到A輪的項目,覺得比起以前大型PE的工作,能夠見識到更多腦洞大開和有趣的BP。
熊曉鴿勸我來的(笑),我走了一個很大的圈最終來到了這個行當。
上一張老照片
(07年我最鮮肉的時候)在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還獲了獎。現在來看,當時的商業計劃(BP)做的真的很幼稚(捂臉),但是不乏一些好的想法。我們團隊項目就是現在非常常見的工業品O2O項目,事實證明我們提出計劃的那個模式是可行的,在現實中有了成功案例。
畢業後第一年我參加了當時火的創業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僥倖入圍,跑到杭州阿里巴巴參加複賽錄節目。我項目的點評人是IDG的熊曉鴿。熊曉鴿質詢完了以後對我說:『你的項目不錯,但是你現在是太年輕了,我們做投資的,並不是投資項目,而是投資人。如果說我要給什麼建議,我會建議你先在業界做幾年,等你有了更強烈的衝動和更加深厚的積澱,不光創業,我覺得你更有做投資的潛質』。
感謝熊老師這番客套話,大概意思是我太年輕了還搞不定,但是其內容對我起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我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想到,要辦成什麼事情,最重要的是人,這並不僅僅是投資界的原則。
在那之後我在機器人行業里工作了十年,崗位從技術逐漸後移到市場銷售和戰略併購,分別在業界頂級外資企業合計8年,中國內上市公司2年,主導了4起合資/併購案,和業界投資人,創業者,基金管理人打了無數交道,覺得時間點差不多了,去創業。
慚愧慚愧,創業沒能成功。
這個時候我遇到了復旦的前輩,他作為founding patner管理著一個10億規模的VC/PE基金,並且要在在我很熟悉的行業:工業機器人,工業4.0,智能裝備,物聯網領域進行投資,也了解我在業界的名聲,於是向我伸出了橄欖枝,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熊曉鴿的話——『我覺得你更有做投資的潛質』,就這樣我進入了投資界。
一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我還很擔心,這行都是很優秀的聰明人,平庸如我是否能在這個行業里立足。但是慢慢的,憑藉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也慢慢適應了。進入這個行業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是要在這個行業里長久的立足,我想,除了智慧,勇氣,最重要的是同理心。
作為一個未能成功的創業者,我親身了解創業者們的痛點:資金不足,名聲不響,客戶不信任,現金只夠維持幾個月,招不到能人,連水平一般的人都不願來你的公司……
我最高興的事情是我們基金投資了我在ABB的時候的老同事的企業——能夠幫助實現別人的夢想,其滿足感一點也不亞於自己親手實現。之前都沒有想過自己現在會在工作,更沒想過自己會在VC工作。
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一度十分糾結要不要讀博士,在父母眼裡讀博是最穩妥的路徑,以後回了國怎麼的都可以活的不錯。在實驗室幹了一年以後,我發現自己實在對研究50年以後才能用上的東西沒有太大的激情(我那時候的研究是把污水廠變成發電廠),再加上教授手頭沒什麼科研經費,我就不再考慮博士了。受矽谷創業氛圍的影響,我那時候和婷在做棕櫚大道,每天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覺得創業相關的東西真的很有意思,為了留在美國我就申請了第二個碩士,在MSE讀創業和風投相關的項目。
到14年暑假,我在棕櫚的工作告一段落,想要回國實習。一開始朋友介紹了一家很不錯的美元基金,是我喜歡的小團隊,在國內投的也能很好。和S Asso(朋友的鐵哥們,據說面試只是走個形式)面試過了以後他說幫忙介紹合伙人面試,結果合伙人一直在跑募新基金的事兒,約了一個多月也沒約上(我對錶面和潛在的意思都很接受,那時候我對VC的了解確實太少了)。再後來為了暑假有事做,我找了兩份其他類型的實習(我只是單純的想嘗試一下不同類型的工作),一份在一個外資諮詢公司,另一份在一個國企投行,計劃一邊做兩個月然後滾回美國繼續念書。第一份實習結束以後我將諮詢公司在未來的職業選擇里叉掉了,那兩個月不太開心,碰到了XX的甲方,不強硬的Team Leader,所以經常把方案改回一個禮拜前的樣子,雖然生活在三里屯附近,但沒有任何life。在這份實習結束之前,我看到校友群里有人發我司招人的廣告,如果不是在清華上學且參加思源計劃且Mentor是啟迪創投的薛軍,我可能也不會聽說過這家相對傳統—主要投2B業務—非常低調的人民幣基金。當時抱著再次聯繫和VC面試的心態我投了簡歷,見了公司里的老闆們,聊的很開心。他們並沒有問我類似之前面試中,「你對國內互聯網投資怎麼看」這種問題,但問了很多我的興趣,我以前的經歷,為什麼想干這行。或許在那時候我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張白紙,白紙的話可能只需要看看是什麼材質的就好了。
面試到一半,老闆問我,那你那邊還在念書怎麼辦。我說我願意休學或者退學,這事兒其實我說之前都沒仔細想過,因為我沒想過自己這樣一個完全沒有生產力的人會被錄取。不過後來我覺得這個選擇挺好的,學校里的生活相對來說舒服容易(特別是不做thesis的碩士),我已經念了太久的書,需要在實戰中成長成長。實在實在乾的不開心,我還給自己留了後路,可以回學校再爽一年。再後來就收到了啟迪創投的offer,Cancel下一份實習,辦理休學手續,十一入職。9個月過去了,工作並不好做,peer pressure比在學校裡面大太多,有些時候真的很難熬,但我開始樂於周末泡在辦公室里寫PPT,開始上手投一些項目,開始對行業和商業有更深入理解,投資的興趣點也發生了變化。
最重要的是我準備繼續辦休學了。我非常感謝引薦我和錄取我的師兄和老闆們,謝謝你們願意培養我,對我進行風險投資。相對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吧:1:好奇,持續的好奇心2:運氣,趕在至今移動互聯網還未成熟時,投資部/基金有需求3:貴人,感謝崔老闆。。。拉我進大數字投資部4:如果還有其他的要素,就是在之前的職業軌道上攢了人品
地方7個高層領導被中紀委處理,降職了,跟著其中兩個領導出來做風投了。
挺有感觸的。想起兩年前我也是在知乎上搜類似的題目,覺得VC比較有意思,想跳槽。然後各種求學問道。
我是正統的方法,但是有一部分運氣成分: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互聯網企業經歷——美元VC
VC基本不會招收應屆生。這是我所知道的國內VC的現狀。VC一般都會找做過產品,或者懂技術,或者懂行業的人(主要互聯網企業出身)做投資經理。
部分VC會招收一些懂財務的投資經理,或者一些比較大的VC需要懂財務的投後管理的人,所以這就給了非產品非技術出身的人機會,比如四大出身。
四大裡面不同的領域又分情況:做TMT行業審計的》》做TMT行業財務諮詢或者商業諮詢的》》做傳統行業審計的》》做技術比如IT,風控諮詢的》》》》稅務諮詢。但我本身是稅務諮詢出身,比較悲催,出路很窄。所以小夥伴們沒事別做稅務,除非你真的想為中國稅收制度和稅務實務做貢獻。
所以開始了蛋疼的VC求職經歷。。。
先後經歷了搜CV投中集團和清科出具的PE/VC排名報告,然後一家一家登他們的主頁,搜職位招聘,看有沒有合適的崗位招聘,然後投簡歷;
在知乎上搜在VC工作的投資經理,私信他們求聯繫方式和自薦;
在微博上搜VC工作的投資經理,私信他們求聯繫方式和自薦;
在朋友圈打聽誰在做獵頭,求聯繫方式問問有沒有相關聯繫方式求推薦;等等
我是運氣比較好,在四大期間正好有一個項目是相關互聯網企業:亞馬遜中國
雖然做的事情還是財務方面,但好在起碼在亞馬遜中國呆了半年多,再不懂業務起碼也見識過互聯網電商是長得什麼樣子的,稍微有點好奇心從內部問問各個部門的人,打聽打聽產品銷售怎麼個思路,再查查網上關於亞馬遜的分析文章,怎麼也能知其一二了。所以之後的求職經歷首先簡歷因此加分了,其次面試的時候起碼能吐出點東西,而正好對方又想找一個懂財務又懂TMT行業的人,找項目的同時幫忙做做報表。所以機緣巧合就去了。
所以個人感覺還是應該在平時接觸的項目中盡量多接觸TMT行業,盡量多往這方面靠吧。
進star VC純機緣巧合,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會做風險投資這一行當。2013年畢業後拿到一筆天使開始創業。當時做的明星粉絲經濟相關產品,到了15年開始尋找A輪融資,當時經歷各種被投資人干。。當然也聯繫了我現在的老闆。他當時的說法是:你做的事挺不靠譜,但你要是創業失敗,來我這裡吧。8月感覺做不下去了,領導發信息問我考慮的怎麼樣。當時很猶豫是否去上班,經歷了各種思考就這樣進來了。現在工作剛一個月,感覺自己挺適合做這個行業的,哈哈~每天忙的很開心,領導還有任老闆人都很好!
陪小夥伴面試~~~因為公司成立4個月不到小夥伴擔心是皮條公司(事實證明我司貌似沒有超過8個人過~)~下了地鐵走了好久好久好久~印象老闆面試問的全部專業無關:問了我爸做啥我媽做啥我做啥~然後寫了性格測試的問卷以及回家做了一個比畢業論文還用心的ppt(其他小夥伴做了10頁左右,我光參考文獻就2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開始進行數不盡的查項目 找項目 聊項目 寫報告~(事實證明誤打誤撞進這現在的公司進入這一行可能真的是老天爺對我的賞賜吧,老闆是領域內的絕對大牛,小夥伴又nice~~)
這裡寫下知乎里的第一個回答其實是看了其他小夥伴的回答讓我突然在寫報告寫到絕望的晚上重新開始了對於工作的熱愛~~~
進公司的第一天看到比我小4~5屆的實習生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她對於某幾個細分領域的看法的時候~其實我連傷心都說不上,因為我一直想知道BAT到底是啥~騰訊不就是個企鵝嘛~阿里巴巴我以為就是賣假貨的地方~百度可能是最熟悉的~
聊的第一個項目是做股票配資的~百度+問同學之後終於搞清楚了配資倆字啥意思~那個時候為了聊每個項目~事先要做2~3個小時的準備~~一天3個~一周15個項目~每周一篇報告~~整整過了3個月我才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可以出門見面聊項目,之前都是不斷地寫報告,改報告,電話聊項目,寫訪談記錄~~
現在想想從最開始壓力大到睡不著覺~到後來一度什麼項目都不想聊~到現在開始學會慢慢適應這個行業的生活節奏~雖然才工作1年8個月~~但是覺得自己學到好多~需要學的更多~~~而且自己的感覺就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原因可能千種萬種~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有激情肯刻苦會努力的聰明人吧~集團閑錢多,要成立這個部門,找不到合適的人,然後我就硬著頭皮上了
本人,學曆本科B類,理工專業,工作經歷5年,做過設計師,近幾年從事互聯網產品運營,跟朋友小打小鬧,創過幾次業,每次都是因為缺少糧草,至今待業四個月,近期有些感悟,想從事VC,和PE方面的行業,作為一個創過業的人來過,感覺資本的支持太重要了,因為基友仍然在堅持做項目,不知道像我這樣情況的人,想入門VC或者PE,應該怎麼做起呢?
機緣巧合的機會。從US遊學回來,剛好找一個有IT背景的人幫忙寫寫ppt、做做訪談、跑跑腿交材料之類的,算是實習生吧。
然後一直到現在,做過幾個case,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況下。
現在環境都很熱,想做VC應該並不難。
關鍵找好方向、堅持下去,加上老天給的一點運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現在的機械類研究生就業以後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諸如畫圖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
※材料學碩士畢業,找了份地產的工作,如何轉型?
※提出辭職後,公司給加薪,要不要留下?
※在微軟工作,如何保持在行業的競爭力?
※女生計算機研究生方向選擇,及職業規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