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工作會逐漸消失嗎?如果不會,那麼圖書編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編工作的編輯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編輯權的本質是讀者選擇權的一種讓渡,讀者把選擇一本好書的權利讓渡給了編輯,花錢請編輯為他服務。在傳統的出版框架下,讀者之所以讓度選擇權一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讀者不掌握作者資源,只有仰仗編輯代自己尋找好作者;二是由於出版權被壟斷——特別是在我國,讀者沒有針對一本好書的出版權,只有請擁有出版權的出版機構的編輯替自己出版某一本好書。於是所謂編輯優勢只是緣於編輯在整個圖書生產流程中的職位設置。
而現在,移動互聯技術從根本上動搖或消解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局面,編輯的位置感不復存在,似乎成了多餘的人。出版權也在讀者付費閱讀、作者與平台分成的時候被瓦解。我感覺這個結論下的略武斷了,我覺得傳統圖書編輯工作是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的。
其實,這是一個關乎產業升級的問題昂。
我覺得捏,在增強信息的有效性上,編輯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當代,人人皆可獲取的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速度,藉由技術手段,快於以往任何時候。
而二代網路應用的特點就在於,人人皆可發布或「圍觀」不少信息的生死全過程。
簡言之,二代網路應用出現在信息的製造和傳播的一端。
帶來了信息傳播中,看似平權的方式和可能性。
故而,大眾對信息製造和傳播的參與度和參與熱情,貌似也明顯提高。
同時,這些技術平台也提供了對篩選機制的構建,對繁雜的信息進行初步的自我把關的可能性。
譬如微博啦。來自我的畢業論文。 0.0
微博集合了第一代網路傳播公開而匿名的社區性和手機簡訊的個性化即時人際傳播的優勢,以人為節點和中心,構成了向外輻射的弱連帶人際圈,並通過圈子間的勾連疊嵌,和傳統的社會結構有極大的相似,並通過對在場感的營造,模擬了傳統人際傳播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給信息的製造和傳播帶來了極大便利。
看起來……
似乎不管是製造的一端,傳播的一端和選擇的一端,都不再需要「作者」和編輯的參與了?
竊以為不然。
目前的信息製造鏈條中,快速化、數量化、碎片化是其特點。
那麼,我們對紙媒和圖書的要求也相應地不同於以往。
我們要的不是快,不是信息本身。
我們要的是邏輯化、系統化,或者是有深度、有思想。
總而言之,要有質量。
這裡先不管是抖機靈、耍嘴皮,適應快時代的閱讀節奏,還是條分縷析、深層剖析哈。
這時,編輯就起作用了。編輯類似於一個圖書經紀人的工作。
也可初步理解成中介,協調和共同生產者。
他參與制造端,發現信源(作者),幫助作品的反覆打磨,並理順邏輯,啟發思路;
參與流通端,在宏觀把握圖書本身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圖書的魅力,協調推廣圖書,協作宣傳等各方職能;
參與營銷端,探求和作者的深度、長期的合作,並促進讀者和作者的互動和反饋,協調營銷活動的策劃包裝環節。
故而好的編輯是全能的,又是「全不能」的。
樓主所提,
編輯權的本質是讀者選擇權的一種讓渡,讀者把選擇一本好書的權利讓渡給了編輯,花錢請編輯為他服務。在傳統的出版框架下,讀者之所以讓度選擇權一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讀者不掌握作者資源,只有仰仗編輯代自己尋找好作者;二是由於出版權被壟斷——特別是在我國,讀者沒有針對一本好書的出版權,只有請擁有出版權的出版機構的編輯替自己出版某一本好書。於是所謂編輯優勢只是緣於編輯在整個圖書生產流程中的職位設置。
其實是沒有錯,也沒看起來那麼悲觀的說法啦。
首先,編輯的專業性:包括專業技能和圈子。
專業技能前面提到了。而圈子就是,雖然你看似有直接接觸作者的渠道,但是作者真的肯直接接觸你咩?其次,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真的解決了么?互聯網帶來的,到底是信息對稱的可能,還是更大的信息鴻溝呢?對於編輯或者任何一個職業而言,專業性是不是就更重要了呢?第三,花錢買服務也是一種趨勢嘛。技術發展了,編輯自然也「升級"了。內核不變,外延和方式不斷地變化、拓展,這才帶來時代的發展。千萬注意!!不要把編輯單純地想成第二產業。
生產重要,生產中,編輯的【想法、思維和創意】也很重要。我們要時刻記得,在現在和未來,【人自身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也會越來越重要。不論什麼行業,皆是如此。所以,這個時代,是對編輯,乃至任何一種職業的挑戰。而編輯們,就更要進一步增強其專業性,跟上時代的步伐,將圖書【不管何種形式的閱讀方式】做精,做好!(麻麻,我再也不想看到好書被淹沒的樣子了TT)--------------------------------------------------------------------------------------------------------------------------------------------貼豆瓣上一個做編輯的友鄰最新兩篇文章的鏈接。有相關興趣的可以看看。
一個編輯的碎碎念(上)一個編輯的碎碎念(下)以下是上述兩篇文章中的引文。編輯的難處
我常常想,一個人選擇做編輯實在是要很大的勇氣——如果他真的是了解這個這個職業和行業的話。為什麼呢?要會寫、會編輯、會推廣、會外文,還要懂市場、懂經營、
善交際。而且編輯工作是一個持久戰,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和積累,最終所獲得經濟效益也並不是很高。在如今這個「出版大崩潰」的時代,就更加考驗一個編輯能
力和自信心了。所以,現在做書就更難,更要考慮一本書的內容的價值。2010-8-16編輯「四力」 1、編輯力:編輯基本功夫。2、經營力:項目管理的能力;3、創新力:產品策劃、執行力;4、思想力:對人、對世界的總體把握與思考判斷力。2011-5-30系統工程做書是一個系統工程,內容是基礎,編輯方案是提升,呈現方式是添彩。關鍵是,一開頭編輯就要想明白賣點、怎麼賣,否則,後面的營銷不好發力,前期編輯構想基本上決定了書以後的命運。2011-6-1
@方十一 姑娘說,好回答是要多分段滴。學習了。
最後,向編輯們敬禮(^o^)┘,並致以崇高的敬意!!!不想說那麼多專業的東西,就對行業的了解簡單說,如果你知道其實有眾多超級暢銷書不是自然選擇出來的而是打造出來的,並且了解了圖書也是項目或產品的一種,就明白真正意義上的編輯工作是什麼,以及為何不可替代了。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出版人的一句話:編輯的核心力在於解決信息的不對等,也就是常說的把關人的角色。我覺得這是不可替代的。
我猜題主主要還是想知道第二個問題「圖書編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哪些方面?」不過我想給第一個問題「圖書編輯工作會逐漸消失嗎?」提供一種可能性,因為事實上已經有人這麼做了:Philip M. Parker 同志靠編寫計算機演算法,通過他自己的公司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現自動化地出版了超過200,000書了,不過他出版的書都是niche產品(長尾的尾巴),而且都是按需印刷或者直接出售電子版。他強調這麼做主要是給那些懶得上網搜索做功課的人,「自動化出版」主要是為了把重複機械的工作交給電腦演算法。http://www.nytimes.com/2008/04/14/business/media/14link.html?pagewanted=all_r=0雖然有點扯,但是應該能看出未來哪些書籍確實可以不靠編輯就直接出版。
只要還有看書的人,圖書編輯就不會消亡。
就像@拉鹿來回答的:一個真正優秀的編輯,在一本書出版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同一部稿子在不同的編輯手中,極有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那麼針對不同的書,自動化出版在某一層面上會降低書中文字的味道。使之喪失該有的價值。
雖然電子閱讀對傳統閱讀市場有巨大的打擊,使出版業大大縮水。但是鄙人認為這也正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中國不可能沒有讀書的人,只要有一個人閱讀,編輯的工作就會繼續做下去。
個人意見,不甚成熟。我想說的是,首先,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電子圖書的興起和規範化,大家看到書店的沒落,這是個客觀事實。然而沒落的只是紙質書籍(逐漸被電子書取代這是歷史的潮流,就像紙替代竹簡、絹布一樣),沒落的不是出版行業。尤其在我們國家,對言論有所控制的國家,出版權的開放似乎十分遙遠,出版行業是個劃分好的蛋糕,並且被國家保護,所以出版行業不會沒落,只不過因為一直保護著,我國的出版行業因為缺少市場競爭看起來十分平庸罷了,但這並不能成為出版將會沒落的原因。似乎看起來離題很遠,但我認為這是編輯們的作用被提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大家也都同意了編輯算是「把關人」的一種了,其實事實上也是如此,雖然互聯網文學的興起,各種信息的充斥,但我覺得在這樣的社會裡,更需要編輯的存在。簡單來說,看網文大片的錯別字最好不要有吧,病句和語法錯誤還是不能忍受的吧,邏輯和知識性的錯誤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吧?專業的編輯會避免大部分這些錯誤的出現。更何況,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學習型的社會,我們個人知道的東西不少,但是不知道的知識更多,我們很多時候的不知道哪些知識或者信息是真,哪些信息是假的情況下,編輯真的不可缺少,尤其是專業知識方面的編輯。所以,你是不是也覺得在網上看到某個知識或這信息你會半信半疑,如果是在專業的報紙、雜誌、書籍上看到的知識或者信息就會相信吧!這就是編輯的作用。最後,電子書終將會取代紙質書,而我們將會見證這個變化,終結紙質書的將會是一次技術革命——電子書的載體的技術變革。我們因為小時候接觸的都是紙質書,所以現在看著電子書難免會很不適應(電子書確實沒紙質書看著舒服,眼睛啊,手感啊什麼的),但是00後們、05後們、10後們都會是看著電子書長大,對他們來說電子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歸根結底,書籍也只是換了個載體而已,出版行業的出版模式還是還是沒有什麼多大變化的,最起碼現在還是這樣。
說說一個細緻的編輯的工作吧。
在一本圖書的編輯過程整個業務模塊中,所涉及到的環節有: 版權方,編輯團隊,出版團隊,推廣團隊,發行團隊,紙廠、布廠、印廠,膠盒廠、物流公司等,甚至有時會有光碟廠、光碟審批部門,演員、錄音師,攝影師等等。一個編輯需要把以上所有環節涉及到的這些人,自己做到心裡有數,以備日後溝通交流,這就涉及資源配置的問題。在資源配置上,往往不同的編輯又有不同的側重。比如選擇用紙,可能對某一個編輯來說非常簡單,幾分鐘就能決定要用什麼紙,可對另外一個編輯來說,他要找合適的紙,可能要花很長時間。而在別的環節,有人要花很長時間,但對一個有相關經驗和良好感覺的編輯來說,可能分分鐘就能搞定。所以資源配置是特別考量編輯執行力的一點。不可能平均用力,不是說在所有的環節都耗得油枯燈干,有的可能兩個電話就能搞定了,有的就需要你廢寢忘食殫精竭慮。
前面提到的環節,有的屬於承接關係,有先有後,有的屬於平行關係,同時進行。你怎麼來掌控這些進度,其實一個編輯就是一個項目的執行經理。出版不是一個我給你好多錢,你就可以盡情地花的事情。所以千萬注意不要掛一漏萬,最後也許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環節,耽誤整個出版進程。一個編輯的智商,高就高在這兒,最後當你能夠收官的時候,全部齊清定,不至於做到最後,忽然發現有件事一開始就給忘了。
書出來之後並不是說編輯馬上就可以喝慶功酒了,或者是投入到下一本書的編輯中,編輯應該為這本書做好善後。善後是什麼呢?善後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和作者、版權方的善後,寄樣書、寄稿費,還包括做出版報表,以及和印廠、紙廠的結算,推廣銷售的善後等等。
為什麼很多書、很多項目,版權協議里規定的是三年,三年後雙方提起對方都是非常不耐煩,甚至不屑一顧的樣子?版權合作只維持在第一個協議周期內,大部分就結束了,老六認為這就是善後工作沒有做好。一個編輯現在能夠做到一本書出廠之後,能夠給版權方、合作方、作者一個非常完備的報表,讓作者六天內收到樣書和稿費,這幾點就足以讓作者捨不得離開他們。
對編輯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老六張立憲的一個視頻:編輯的執行力
如果沒有編輯,那跟在網上發個帖子有何區別?天涯上的故事帖難道就不能打包出售?
之前在一篇論文中看到現在是互動式圖書的時代,互動式圖書最大的又是就是增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使內容生產向知識服務轉變,在"內容"為核心的構架上增加了"關係"要素,這種社交+內容傳播等等方式一改過去單純依靠內容構建平台的方式,增加了受眾主體的構建。
在我看來,"內容+關係"的模式在擁有優勢的同時將作者推向了市場的風口浪尖上,直面來自讀者的腥風血雨。
我們先來看看這種模式的優勢把:
①讓作者越過編輯直接接觸讀者,了解讀者的想法
②給了書迷可以更接近作者的渠道,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和忠誠度
③提高了作品推廣和傳播的效率且降低了成本,甚至使零成本
然而,相對高度緊密的社交關係織起了一張圍繞作者的大網:
①對作者創作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影響
看似作者能更加了解讀者的需求,實際上讀者群體對作品的討論和交流性再創作常常會影響作者的創作思路,比如《盜墓筆記》走上了賣腐的道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只得匆匆完結;再比如《三體X》似乎導致了《三體4》難以問世。一方面讀者的期望眾口難調,另一方面由於創作過程中對讀者意見都不恰當把握,使得無論怎樣完結都無法保證作品都完整性。
②讀者群體之間都爭論時常會上升到戰爭的高度,所引發的血雨腥風也會波及作者的創作狀態從而影響作品的質量。
反觀傳統的圖書編輯,其與數量眾多的讀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專業性,這種專業性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編輯能站在圖書整體的高度審視、分析讀者的反應,準確傳達讀者的願望,並不使其影響到圖書的整體性。
②編輯工作的實質應該是協助作者,這體現在收集、整理市場信息和讀者意見供作者參考,這個整合信息的過程一定是將混雜在信息中的各種情緒剔除掉的,因為讀者大體上是感性的、關注局部的。在這個過程中,編輯形成了一道屏障,為作者構建了一個可以安心創作的環境。若把圖書創作比作雕刻,試想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雕刻與在一個安靜的小屋裡雕刻的心態差異,前者必然是浮躁的。
③平台創作如同大浪淘沙,能發光的畢竟是少數,圖書編輯專業性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其挖潛,在大眾追捧大家名家的時候保持冷靜,發現有潛力的作者和作品,幫助其大放異彩,《林海雪原》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編輯學家格羅斯曾說"最好的編輯是讓作者的才華髮揮得淋漓盡致"。
④最後,在一些知識性圖書的編輯過程中,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編輯可以起到把關的作用,儘可能防止錯誤的知識傳播向大眾。
我一直認為,能夠流芳千古的圖書無論誕生在何處,最終都要走上傳統的圖書出版道路,編輯這一職業確實是不可取代的。
參考:
「圖書」《編輯閱讀與校對閱讀之比較研究》周奇
「論文」《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八大趨勢解讀》湯雪梅
題外話時間:
我覺得現在數字時代編輯的作用被過分看輕了,確實,可能圖書質量整體比較差,好書總是淹沒在各種成功學、心靈雞湯這類的暢銷書里,但是這是一個文化大生產的時代,出版業為了生存下去,似乎不可避免地要以較短的周期出一些文化垃圾,以此來養活好書,畢竟好書的製作周期要長得多。。。
同是編輯出版學專業的 畢業後雖然從事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但同學中不乏編輯 編輯這個肯定不會消失 雖然互聯網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衝擊,但是依然還有編輯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傳統產業近些年己遭受到強力的衝擊,想要逆境求生存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但是互聯網將完全取代編輯部的工作是不合理的,我們想閱讀優質的文章還是要靠她們的付出。
可以參見網上購物的方法,互聯網的發展,對於傳統出版物來講有很大的衝擊力,著書寫文的門檻降低了,必然會導致泛濫。所以,編輯工作也可以向互聯網發展,如同先有淘寶,後有美麗說、蘑菇街這類的細分網站。圖書同樣也具備這樣的條件。
好的編輯擁有非常好的內容視野定位及選題經驗,媒介再發達也是工具,碎片化得信息消費時代中,主要線性的深層內容作為人們持續學習和進步,編輯在裡面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文學類是沒轍了,寫作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這一類別的圖書編輯最好轉網編。但是,對於非虛構類圖書而言,從選題到內容策劃,很大部分作者沒有編輯的幫助是沒有辦法寫作的,這一塊圖書編輯的參與度最高,無論圖書載體怎麼變化都改變不了編輯的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士被稱為牛鼻子?
※女生喝醉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孔子思想比法家墨家更受推崇的原因是?
※對於思想和自己反差強烈的他人,該不該拉黑?
※日本果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