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是一個好的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么?
個人認為,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但看待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只看GDP。因為GDP衡量的是經濟總量,但不能衡量經濟質量。比如,物價和收入的比例關係、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環境的質量等等都無法從單純的GDP上看出。而這些重要的指標,都直接描繪了一個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方面。
如果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GDP無疑是一個好的指標。首先,什麼是指標?A是衡量B的指標的說法,指的是B是內在的抽象的綜合的不可測的,A是外在的具體的片面的可測的。我們可以通過A來獲得一個對B的認知或者說估計。比如流動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沒有一個指標是無偏的,能夠完全反映我們心中的B的全部的,否則的話,A就等同於B了,在語言上講沒有必要區分A和B,只用一個詞表達出來就完了。在這個問題中,B是"經濟發展",是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考察,當我們再說"經濟發展"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我們大概指的是商品豐富,收入增加一類的事情。注意"經濟"是一個名詞,可以用貨幣來統一衡量,"發展"是一動詞,是個過程,與時間相關,而GDP的單位就是$/year,我認為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指標。
我們當然知道,經濟發展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是為了增加人類的總效用。但是這已經是"GDP是不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好的指標"之外的問題了。比如我們說,"不能片面追求GDP而損害了環境",我們把句子中的GDP換成"經濟發展",意思有變么?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GDP不是一個好的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上",而是出在"經濟發展不是一個好的衡量人類發展的指標"上。批評GDP作為一個經濟發展指標的言論,多數在批評"經濟發展"本身,而不是在批評GDP作為一個指標的有效性。而世人多把這一問題混淆,還有上面舉的替換的例子,恰恰表明GDP是一個很好的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以上,在被窩中用手機打出,起床咯@徐惟能 已經說得很在點了,我往細了講講。
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使人民生活幸福,而GDP是一段時間內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和。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這毋庸置疑。但以GDP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的邏輯是:如果你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那麼你的生活會更好。這個邏輯看似比較合理,但單以GDP衡量發展則存在幾個比較大的漏洞:
1. GDP是商品和服務,是生活工具,卻不是生活結果
比如,你買了車,你並不會因為你有車而幸福,而是車可以幫你實現的功能。如果你買了一輛車而不能開,那麼車這件商品給你的幸福造成的影響就很小(使用功能沒有,倒是可以炫耀一下)。GDP是商品,而不是商品實際實現的功能,而後者才是對人民生活真正重要的東西。買了房子漏水、買了車限號、牛奶不敢喝、鴨蛋不能吃。。。這些東西雖然都生產出來,都成為了商品,但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未必都是正的。商品多不代表幸福多。(反覆修同一條路的例子也是一個道理,路修了,但沒有增加使用效用)2. GDP是數量和價值,卻沒有種類
就算GDP可以揭示生產的總價值,但卻沒有說明我們都生產了什麼樣的商品。假如我們五十萬億左右的GDP都是自行車,你覺得人民生活會幸福嗎?當然,GDP的數據也可以分類統計,但即使如此,市場的發達程度、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的豐富程度、以及人民因豐富的選擇而獲得的滿足,這些都無法從GDP中得出。3. GDP是總和,卻沒有分配
情況A:一個人收入11,剩下九個人是1,GDP=20,人均GDP是2;情況B:10個人每個人收入2,GDP=20,人均GDP是2。情況A和情況B,在常見的數據指標上都相同,卻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收入分配的差距,對經濟體的健康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很多非洲國家,發生饑荒時,糧食的收成並沒有降低,但人們卻大量餓死,為什麼?因為即使糧食(商品)生產出來,也沒有分配到需要它們的人手裡。4. GDP忽略了環境
18大以後環境問題被頻繁曝光,山東濰坊工廠將污水注入地下更是聳人聽聞。我們國家的GDP在增長,但生態環境也在急劇惡化,十幾年前的沙塵暴、如今的霧霾;很多地方地下水枯竭,現在有水也不安全。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的過程,比如我們的鄰居日本,比如「倫敦殺人煙霧」,很遺憾,我們又走了老路。5. GDP忽略了人民健康
公民A:年均收入30萬,活80年。公民B:年均收入100萬,活45年。
誰更幸福?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但我們必須看到,後者雖然收入更高,但他的高收入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他很可能為了賺錢而起早貪黑,結果忙活半輩子,人死了,錢沒花完。悲劇啊!GDP是以年為單位的,卻不是以人生為單位的。你可以每年賺得更多,GDP更高,但每個人的生命有可能更短,更惡劣。我們常常過分強調商品、服務、生產力的發展,卻忽視了「人」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健康、快樂、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沒有安全的生產環境,沒有保障公民生活的醫保、社保、養老機制,經濟發展就是有缺陷的。如果將環境損失、人力損失、資源浪費折入GDP中,我們的經濟形勢並不好看。
6. HDI為了彌補GDP做為衡量經濟發展指標的缺陷,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這是一個用壽命期待、教育和人均收入計算的指數(計算方法:http://hdr.undp.org/en/media/HDR_2011_EN_TechNotes.pdf),是對GDP的良好補充(各國數據可以從 http://hdr.undp.org/en/statistics/data/ 查看。可以看出,這裡得出的數據還是比較能反應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符合常識。當然,HDI也不是完美的計算方法,從他的計算公式中就可以看出,但依然很有幫助。經濟周期里,處於復甦但快要接近頂峰時,銷售增長開始減少,庫存開始增多。 (存貨銷售率=庫存除以銷售 ,高於常值時)。企業於是減少生產,這是經濟開始衰退的原因之一。
庫存的增長是算到GDP里的。只看GDP不看存貨銷售率,就還以為經濟好著呢。
上面說的這些都對,不過我覺得似乎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缺陷是肯定的,但是這裡我反倒是覺得(在別的場合通常嗤之以鼻的)可以用一下某流行語「you can you up」
什麼意思呢?指標這個東西,當然不是一種精確刻畫——比如體重之於身體輕重程度,身高之於一個人的高矮程度。一個指標,必定是不完美的,因為他只能去間接刻畫某種性質。更何況對於「發展」這麼複雜的概念來說,更不可能有一個一維的概念能令所有人滿意。因此,衡量GDP是不是一個好指標,不應該看它有沒有缺點(當然有,這是廢話),而首先看有沒有很好的替代品?當然沒有,這也是廢話,否則怎麼可能其他指標別說替代,大家一般聽都沒聽說過呢(GNP和GDP差不多是一回事)?除了沒有更好的替代品,我們還應該看看,GDP的排序與我們心目中發達程度的排序相關性如何。我個人的意見,還是相當吻合的,至少95%吧。除了海灣幾個石油國家,靠天賜的資源,不算是真正發達以外。看到有人提到「幸福」,忍不住吐個槽,且不論幸福是不是發展的目標(我認為不是,目標應該是自由的擴展,此觀點類似阿瑪蒂亞森),就算是,那又和題目有什麼關係呢?舉個例子,日本人在同等級的國家群中,算是比較不「幸福」的(自殺率全球最高),但是誰能否定日本的發達呢?GDP只是一個衡量一個地區生產水平的指標,即生產多少產品出來!但這些產品有沒有被消費,就是另一回事了經濟發展是GDP,生活水平是消費到的GDP(當然也有產品質量相關)財富只是GDP的分配法則:誰的財富多,誰可分享的GDP就多。但是占社會大多數的中低層卻沒有很多的財富
稍微了解一下GDP是如何計算的, 這個問題不需要長篇大論。 GDP 通常有3種計算方式, 1 是將所有的花費加在一起, 宏觀經濟中著名的公式就是這麼來的:GDP=C+I+G+(IM-EP) GDP 是消費家投資加政府加進出口的總和; 2. 將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 3. 有些複雜, 叫production model, 需要先將最終產品的找出來, 計算出它們的價值, 再將中間產品和服務找出來, 增加的價值是最終產品減掉中間產品,價值的總和是GDP。通常一個國家三種方法都用,用統計方法找到準確值。
了解這些後,我們就可以看幾個GDP不靠譜的例子了。 比方說我在街上挖了個坑, 花了100元; 後來看不順眼, 又花了100元給填上了。 這個過程會產生200元的GDP, 但是不創造任何價值。 如果這個例子極端, 我們換一個更普遍的。 我開個工廠花了100萬, 但是工程把附近的湖水污染了, 花了200萬治理。 這裡共產生300萬GDP! 所以GDP是不是真正反應經濟的發展, 我們應該很清楚了。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雖然以上的例子存在, 但是假設整個社會是理性的, 市場化運作的, 以上的例子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因為理性的個體不會做挖坑填坑的事兒。 污染的例子里, 把它看做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以理解。然而在非市場化經濟里, 尤其是政府花費和投資花費佔很大比重的經濟體中, 上述問題會嚴重的多, 消費行為未必理性, 而中國的經濟正是如此, 會被政府消費和低價值的投資嚴重扭曲。 這樣的經濟體中, GDP是要被大打折扣的。衡量經濟的指標之一。就好比場均籃板數是衡量球員防守好不好的指標之一。這些都是經濟學的東西,行外人要分析,也是膚淺。
但基於這幾年網上的輿論,尤其是中國那幾位「良心經濟評論員」的言論來看,
當中國GDP小於歐美強國時,GDP就是好指標。
當中國GDP大於歐美強國時,GDP就不是好指標。在現代社會,政府都注重gdp 的產值,卻忽視了gdp 是為了什麼才會產生的,它的產生是有什麼用?
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市場不是萬能的,要求國家出面進行干預,這標誌著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在以前,人們只關注個人和企業的市場行為,這以後才有了政府。而為了政府進行統計的方便,後來的經濟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找出這種工具, 直到Simon Kuznets提出gdp 的概念,1934年由 Simon Kuznets 創造出GDP的概念。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正式將GDP作為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數,這才為政府干預提供了數據支持。
而以後政府卻歪曲了gdp 的本意,將gdp 當做目標,把其他的一切東西都拋開,一切都以創造gdp為前提,殊不知當初gdp只是為了能作為一種結果。
Simon Kuznets說:國民生產總值是對經濟活動的一個全面的衡量,也是企業和政府決策的基礎。
而現在的中國政府可以說是「以gdp 為綱」的典型國家,聽說我們終於實現了經濟「超英趕美」的目標,但是我們老百姓卻並不感到興奮,
因為這種經濟增長是以老百姓生活成本為代價的,我們忍受著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勞工被剝削的代價,這種不照顧老百姓的經濟增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美國總統候選人羅伯特 肯尼迪說:gdp告訴了我們關於美國的一切,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因為生在美國而感到驕傲。
同樣的,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中國。Gdp的總量第一其實也代表不了什麼,1894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總量雄霸世界首位,可結果呢,被日本打敗,喪失東亞霸主地位。
按照教科書上說的,gdp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全部商品的市場價格的總和。這個概念只是為了統計的便利。因為在以前,各國統一的標準不一樣,各種商品的差別很大,而各種商品的共性就是都可以用貨幣表示,所以才發明了gdp。
Gdp只是經濟發展的產物,而絕對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中國一味追求gdp的後果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的動力越來越貧乏,沒法形成後勁力。現代的西方國家早已經不再考慮gdp了,因為他們知道國民的幸福不是唯一的決定於gdp,何況為了創造gdp,有大量的浪費資源,例如道路,開始修的時候創造gdp,後來道路破壞後又投入資金勞動,又有了gdp的產生,同樣結婚離婚也創造兩倍gdp,疾病災難一樣創造gdp,這種計量是不是太單一了,太荒唐了呢?
現在中國正處於真正的轉型期,如果再這樣單純追求gdp的話,不把這匹脫韁的野馬拉回來,那麼將來受害的就不只是中國經濟,而是整體中國人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舉個例子,2012年中國的gdp為52萬億,而根據2013年6月審計署的統計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的負債金額已經超過68萬億,什麼意思,說明我國的資產負債已達到125%,每一元的gdp要用1.25元負債來支撐,而這又意味著人們來為政府的債務買單。
現在地方官的升遷只看gdp,一切看數字,只是因為方便好考核,卻沒有關注百姓的真實想法,這是何其荒謬的,這又是極其不公平的。
舉例子,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如青海,西藏,甘肅,這些地方掌握著長江黃河的源頭,大部分森林在這裡,政府給他們的任務就是要保護好河流源頭和森林,這種使命和長江下游的地區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必然使得經濟發展受到制約。而如果僅僅以gdp考核官員,是不是對這些官員不公平的?目前中國處於痛苦的轉型期,中國不能再被gdp綁架了,否則很可能調入各種陷阱。
所以現在考核社會的目標不應該是gdp,應該還有比如人們的滿意程度,當地的教育水平,周圍的環境等等。
我是搬運工。
我目前完全贊成此言論。
個人覺得GDP不算是很好的衡量經濟的指標。
下面的文章是我從一本書上看到的,覺得能答覆這個問題,分享給大家看看。
——————————————————————————————————————
GDP荒謬的另一面
黃秋元
世界各國習慣了以GDP排座次,由此確定江湖老大、老二、老三……就好像一些國家的高考以考試總分排名次一樣。
細看GDP,你會不可思議地發現人為災難竟然能提升GDP。
比如污染。
如果水源受到污染,人們就必須購買價格昂貴的瓶裝水,GDP也會隨之提高。如果石油被泄露,隨之而來的是巨額的清理費用,比泄露的石油的價值多得多。在美國,每清理價值100美元的石油,可能要花費數萬美元。也就是為GDP的提升貢獻了數萬美元。
比如健康損害。
吸煙會導致肺癌。研究表明,霧霾雖然對肺癌有一定影響,但其效應低於吸煙。上海的男性肺癌患者中,不吸煙者僅佔1/3,這個調查直接證明了上面的觀點。雖然吸煙損害了國民健康,降低了國民壽命,但吸煙卻從煙草銷售、肺癌治療兩個方面大大促進了GDP的提升。2006年美國銷售了3500億根香煙,而同年用於治療肺癌的費用超過100億美元,這些都算在了GDP中。在GDP眼中,煙草的貢獻和生產銷售小麥一樣,都是讓GDP增加的正貢獻。
細看GDP,你還會發現很多綠色的生活竟然與GDP毫無關係。
比如自然資源。美國西達河上游的水經過了森林的過濾,成為西雅圖的飲用水來源,而且這些水源遠遠超過飲用水的標準。經過了森林的過濾,政府就不必建造過濾工廠,從而節省了2億美元,但GDP卻不能將這些計算在內。如果大自然沒有這麼清新美好,而是讓政府建造過濾工廠,提高飲用水的價格,反而能提高GDP。
再比如鍛煉。我們都知道鍛煉有益於身體健康,但是只有當人們花錢鍛煉(比如去健身房)時,GDP才將鍛煉計算在內。所有不花錢的健身,如在大自然中散步、跑步、游泳等,對於GDP來說,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對GDP沒有任何貢獻。
還有家務勞動。如果我們聘請了保姆、女傭、園丁或木匠,我們就是在為GDP作貢獻。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動手,那麼就對GDP一點貢獻也沒有。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GDP的另一面。
GDP無法準確衡量經濟成就,就像高考無法準確衡量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未來成就一樣。
——————————————————————————————————————
如有侵權立即刪除老師上課講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GDP is easy to measure across countries; government are motivated to collect accurate data ( for tax reassures ); related to many other measures of quality of life.
如果GDP能以25年為周期來衡量,就是好的指標。
GDP是一個衡量經濟規模的指標,這個指標很重要,有多重要呢?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標總共有1450之多,和金額相關的指標有384個,和GDP直接相關的指標有84個,也就是說在描述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時,有將近1/3的指標和GDP相關,由此說明GDP的重要性。
GDP為什麼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呢?因為我們現在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商品交易全球化使得我們可以用相對統一的標準來比較各國的經濟規模。而圍繞經濟規模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收入結構等衡量體系,又可以為更加細分的指標進行參考。
舉一個例子,中國的GDP規模世界第二,中國的人口規模世界第一,所以中國的人均GDP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G7(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的第三產業佔比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GDP的70%,而中國到現在也就不過50%。從GDP的構成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和G7國家的差距,這個差距反映到時間上就是60年。換句話說,我們的現代化水平僅相當於G7國家60年前的水平,這些國家60年前存在的問題,也會是我們現在遇到的主要問題。
再舉個例子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例為45%,世界平均水平是22.4%,G7國家的水平持在15-18%左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GDP增長是靠投資進行驅動的,因此為了促進GDP的增長,國家只能不斷進行固定資產的投資。投資的錢從哪裡來呢?出口創匯的節育、國家的稅收、土地開發收入等都是固定資產投入的收入來源。
GDP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但不是描述經濟好壞的指標,圍繞這個指標所產生直接和間接性指標共同,以及這些指標的變化共同構成了描述經濟好壞的體系。單一的GDP指標,是不足以描述經濟好壞的。
gdp多少,直接影響國家稅收多少,影響國家財政有沒有錢,影響國家能夠做多少事情,特別是軍隊能不能強大。
中國gdp世界第二,所以中國經濟實力還是很牛逼的。
至於人均gdp,個人覺得意義不大,中國逃稅漏稅嚴重,灰色收入很多,很不準確。一個人每天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心情鬱悶無所事事,但查體什麼病都沒有指標樣樣都好,你認為他是一個健康人嗎
反正我知道GDP可以造假,而且前一段時間,東北三省各地大肆造假GDP,例如黑龍江的某些縣城的GDP超過香港,遼寧岫岩縣GDP虛報8個多億。而且GDP是總值或平均值,只能表現其各個子地區的共性,不能表現任何子地區的個性,但是子地區之間的數據差異有多有少,國家不應該只看GDP等數據,還應該經常實地考察核實
中或輸。
推薦閱讀:
※從夜景圖、汽車普及程度來看,龍城柳州不輸洛杉磯,可為什麼都說柳州沒有洛杉磯發達?
※傳聞優先股將在近期推出,實質性的好處是什麼?對我們普通百姓有什麼好的投資建議嗎?
※柯震東涉毒將會造成多大經濟損失?
※中國會出現類似美國 1929 年的金融危機嗎?
※美國造船業發達嗎?同中日韓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