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黑人的外貌不符合部分中國人的審美?

  • 一般來講白人更符合國人的審美標準化而黑人不符合,既然都非我族類為何會有此差異?
  • 是由於進化而先天形成的還是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我覺得衣索比亞人不少還蠻漂亮的,可能我是假的中國人吧?

愛笑的人看上去總不會太挫~

誒。。不對不對,可能我看的是假的黑人!看來事情並不簡單~那麼問題就來了~挖掘機技術哪家強?(誤)其實問題應該是--黑人到底是哪些人?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黑人下定義。

截圖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_^

通過百度百科,可知,黑人是陳建州(誤)。其實近代所謂的黑人這一稱呼的誕生,和西方世界的崛起及近代科學的產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世界崛起之後,探險家甚至平民得以見到和自己相差甚遠的族群,這時就有進行區分的必要性了,而近代科學的產生,動植物分類方法的形成也使得博物學家能夠以相對統一的手法進行分來。表面上,這種分類活動是科學研究行為,而其背後,人種分類也有通過區分他者,確立和建構本身(白人)優越性的考慮。

關於人種這一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參見這裡:亞洲東部各人群的典型外貌,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吧! - 知乎專欄

那麼根據通常的人種分類,黑人指的就是尼格羅人種,這也就是南印度人雖然黑,我們卻不把他當做黑人的原因。

但是,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限往往並不那麼明確,隨著學者們姿勢水平的提高,東方哪個國家他們都去過了,過去的分類標準就顯得不適合了。所以現在這些傢伙們已經很少提人種這一名詞了。

我們回到衣索比亞,衣索比亞和肯亞一帶是智人的發源地,智人走出非洲後,因為基因變異和對環境的適應(也有可能混合了各地土著人類的成分)產生了今日各地不同的外形。在班圖人開始擴張之前,非洲的人種分布大概是這樣的:北非--原住民柏柏爾人,閃米特人(阿拉伯人、腓尼基移民等),都屬於通常所說的白人;撒哈拉沙漠--柏柏爾人和蘇丹尼格羅人的混合類型;西非和蘇丹:蘇丹尼格羅人,尼羅特人(特徵是膚色特別黑,身材細長高大,可以參見雄鹿隊的索恩梅克);非洲之角(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利亞、吉布地):南阿拉伯人和東非原住民的混合類型,偏南阿拉伯人;非洲東部和南部:科伊桑人;非洲中部(剛果附近):俾格米人,總之,作為人類的發源地,非洲的人類多樣性其實是最豐富的~

一群俾格米人,我們可以發現,俾格米人的五官和尼格羅人很像,事實上,他們可能是同源的,主要區別在於俾格米人的身高特別矮小(BBC人類星球中采蜂蜜的一家就屬於俾格米人)

科伊桑人,可以看到他們的五官、膚色和尼格羅人相差很大。科伊桑人的語言非常特殊,有一種奇特的吸氣音(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所屬的科薩人屬於班圖人和科伊桑人的混合類型,語言也有這種特徵),上帝也瘋狂的主角就屬於科伊桑人。

這也是科伊桑人,他的長相甚至能讓我們想到中國的老伯

班圖人擴張:大約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西非黑人中的一支,班圖人開始往南擴張,此時非洲南部的俾格米人和桑人都還處於狩獵採集社會,而班圖人已經發展出了農業,之後鐵器的普及更是令他們如魚得水,所以在歐洲人到來前,班圖人已經成為了非洲南部的主流人群(過程的細節有爭議)。各地的班圖人多少也融合了當地原住民的成分,所以西非和東非的黑人外貌其實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具體差別我們可以看平均臉(平均臉一般會比普通人漂亮)。

Bantu expansion - Wikipedia

那麼在班圖人擴張之後,非洲的人群分布大概是這樣,北非依舊以通常意義上的白人為主,但除了柏柏爾人以外,還來了許多阿拉伯人,此外,原本以蘇丹尼格羅人為主的蘇丹北部,現在也來了很多阿拉伯人。撒哈拉沙漠一帶,依舊是蘇丹尼格羅人和柏柏爾人(或者阿拉伯人)的混合類型,這種混合在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查德和奈及利亞北部更為顯著。俾格米人生活區域壓縮到了非洲中部少數森林地區,他們也開始用起了班圖語;科伊桑人的生活區域被壓縮到了非洲南部的沙漠等乾旱地帶(卡拉哈里沙漠等);而除此之外的地區,則以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為主,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黑人。最為典型的「黑人」大約分布於蘇丹南部,非洲中部,西非大部分地區,其他地區的則多有混血,所以這也大概就是東非和西非黑人體質優勢和外形體型差別很大的原因?(西非黑人後裔擅長短跑,東非人擅長長跑,西非人無論身體還是五官都顯得比較粗壯,偏寬,東非人則顯得相對纖細,偏窄)

言歸正傳,這個回答里,我們就不糾結南印度人,衣索比亞人是否屬於黑人的問題了。既然我們叫他們黑人,那「黑」就是首位的標準。

說到黑的典範,那就應該看尼羅特人了,尼羅特人分布於非洲中部,多以農牧混合經濟為主,身材特別高大細長,nba中不少來自南蘇丹的球星就屬於尼羅特人。舉個例子:

以前的蘇丹長人馬努特波爾

現在的雄鹿中鋒索恩梅克

西非常見的蘇丹類型人的平均臉,和我們印象中的黑人形象是不是很符合?

分布於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伊博類型人的平均臉,雖然長得白了很多,但五官和上圖蘇丹類型還是很類似。

非洲中部和南部班圖人的平均臉

東非肯亞的游牧民,馬賽人的平均臉,雖然長得黑,但是五官和上圖西非類型尼格羅人有所差別~多少有點類似科伊桑人。

衣索比亞東部地區人的平均臉~混合了許多閃米特成分的原住民(原住民可能包括尼格羅人和科伊桑人),五官顯得比阿拉伯人更為柔和,所以除了膚色較深,反而可能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衣索比亞的提格雷人、阿姆哈拉人、奧羅莫人(不要把他和衣索比亞奧莫河谷的原住民搞混)以及索馬利亞的索馬利亞人都屬於這種混合類型。

南衣索比亞人的平均臉,相對來說更類似尼格羅人,很多美國黑人長相與此類似(男子鼻子放大點是不是很像快船隊的保羅)

這是現在南阿拉伯地區人的平均臉~絲綢之路的棲居者:中東、印度和非洲東北部人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這裡是更多中東北非東非人的平均臉

馬爾加什人的平均臉,馬爾加什人是馬達加斯加的主體民族。這種類型可能混合了原始馬來人,科伊桑人,班圖人和阿拉伯人的成分。形態不太穩定,各種類型都有。馬達加斯加的土著可能是科伊桑人,之後大批印尼的南島人來到此地,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到來,並且也帶來了不少班圖黑人奴隸,所以形成了如今複雜的混合狀態。

馬達加斯加的前總統,一張圖就展示了馬達加斯加人的多樣性~

讓我們來看看非洲之外的「黑」人~

印度達羅毗荼人的平均臉,通常把它列入白人或者暗白人種,但其實五官和衣索比亞人相比更接近尼格羅人(個人感覺)。一般認為屬於印歐人和澳大利亞人的混合。達羅毗荼人可能是輝煌的古印度文化的創造者,如今的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印度人中有不少是來自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拉姆人都屬於達羅毗荼人。

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的土著-維達人的平均臉,有時被分為澳大利亞人種,他們是早期離開非洲,在南亞、東南亞停留的智人們的後代。

印度和緬甸海域之間的安達曼群島原住民的平均臉,安達曼群島比較與世隔絕,所以島民保留了比較原生態的文化,現代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數量已經很少了

澳大利亞西部原住民的平均臉,雖然膚色深,但是發達的眉弓,極為狹窄的眉眼距離和更為短寬的鼻子將他們與西非黑人區分出來。日本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和他們可能有親緣關係

巴布亞紐幾內亞常見的類型,雖然黑,但五官和西非黑人差別還是很大的(鼻子形狀,眉眼間距等~)

美拉尼西亞人的平均臉,美拉尼西亞人通常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到斐濟的群島之間

滿頭金髮的一定是白人嘛?naive,這是索羅門群島的原住民,他們在分類上屬於美拉尼西亞人,但有不少長著金髮(特別是在孩子中,長大了發色可能會變深)

你看~雖然膚色都很深,但是五官各有不同,這些類型的「黑」人都不太常見,是否符合國人的審美呢?見仁見智啦~

之後關於是否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問題,這就牽涉到美是多元還是有統一標準的問題。如果美是多元的,那麼丑是什麼?難道只要能自圓其說,任何事物就都可以稱為美嘛?個人以為,審美還是有一定客觀標準的,比例的和諧,以及觀感上的整潔是最重要的因素,這可能在先天就已決定,而後天受文化傳媒影響,會對先天審美進行一定修正,此外還有與自身種群相似性的因素,如果相差太大,又遠離本民族傳統審美標準,那估計不會有什麼好印象。不能因強調多元和平等就否認一切的差異和標準~我想真正的政治正確,並不是放棄是非,迎合所有的人,而是將每人當做獨立個體,在理解他的時候拋棄預設的偏見、立場,用平等客觀的態度的審視他(她)。

「研究表明人類從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分辨美醜(嬰兒的審美觀是不可能受到文化影響的),那麼審美作為一種人為的標準,應該是有一定標準的,來看看舊聞:

新華網倫敦9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人對美的感覺由何而來也許是困惑許多人的難題。英國科學家最近對新生兒進行的一項測試表明,美感其實在子宮中就開始孕育,哪怕是剛出生的孩子也能辨別漂亮與醜陋。

發育心理學家多年前就證實,嬰兒偏好一些特定的物體,比如說對比度高的、彎曲的生物造型。他們喜歡觀看移動的物體,不喜歡靜止的物體。但是,這種喜好由何而來一直讓人琢磨不透。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證明了一種流行的觀點,即人生來並非如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一個發育完好的審美系統來到人間的。

英國媒體6日報道,該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中使用了很多女性的臉部照片。首先,他們讓一些成年人給每一張照片打分,分數按照漂亮程度依次從1到5。然後,科學家在這些照片中挑選了對比度、亮度類似,平均得分分別為1和5的對比照片。

接著,他們將這些對比照片展示給剛出生1到7天的新生兒。一名研究者抱著新生兒站在離兩幅照片1英尺(合0.305米)的位置,另一名研究者記錄嬰兒眼睛注視的位置。測試結果表明,嬰兒更多地注視兩幅照片中較為漂亮的一幅。

此項研究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估計新生兒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為相貌漂亮的人本身就有一張標準化的人臉。而人在出生時,其大腦中便具備了標準人臉的詳細信息,因此很容易辨別出與之類似的相貌。(完)

生來並非如一張「白紙」 人的美感與生俱來

嬰兒偏好對比度高的造型,高對比度往往意味著更高的清晰度。膚色如果過深,則五官就會顯得模糊,對比度不足。

關於膚色的重要性~一個老梗

一個新梗

此外還有五官的因素,可能影響更大,我們知道數學中有黃金分割這一概念,如果一個物體符合黃金分割,我們通常會覺得它是美的,所以古往今來有許多研究人體黃金比例的研究,最著名的成果,可能就是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了。所以有人說美的人都長得類似,而醜人各有各的丑。。也許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維特魯威人,也許這就是模特需要九頭身女(男)子的原因吧?東非人大多身材細長,頭身比例符合維特魯威人的標準,因為混合了閃米特人的成分,五官按通常的標準也長得不錯,所以適合做模特

至於五官,美國整形外科醫生Stephen R. Marquardt建立了被稱為馬夸特面具的理想人臉模型,他發現漂亮的人基本都符合馬夸特面具的比例,不分種族,無論年代,從古埃及的納菲爾提蒂雕像到米洛的維納斯和當代明星。這位醫生的網站中有很詳細的介紹:Homepage - Marquardt Beauty Analysi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總結,人類的審美多少是類似的,只要五官協調,膚色均勻,不要太誇張(太白或太黑),那都符合「美」的標準,符合的程度則受文化傳媒的影響。

最後,推薦一個回答,有興趣可以看看: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白人比黑人好看?這種審美觀的形成與潛在種族歧視有關嗎? - 知乎


不請自來。

從先秦到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數次更替,對女性的審美觀自然也有過數次巨變,不過有趣的是對「白」的追求卻從來沒變過。

古代沒有照相機,當然沒法直觀的告訴我們當時的美人都長什麼樣。不過幸好當時的文字記載已經不少。《詩經》里說美女是「白茅純束, 有女如玉」、「有女如荼」、「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白玉、荼、月亮,一個比一個白,後來《碩人》說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人,用凝脂做比,就更形象了。《莊子·逍遙遊》里說藐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洛神賦》里說洛神「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我不好說莊子和曹植見沒見過神人,不過美人想必他們是見過不少的,既然肌膚皓白,那當時以白為美的習俗自然也就能夠坐實了。

中國人不僅喜歡白皙的美女,連男子也以面色白皙為美。漢代《陌上桑》里羅敷對自己丈夫的描述是「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而對醜女的定義是什麼呢?劉安在《淮南子》里乾淨利落的下了個定義:「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悅者,西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就差直接說長得黑的是醜女了。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人,有意思的是也有一個「四大丑女」的排行榜:嫫母、鍾離春、孟光、許允妻阮女。其中阮氏女比較幸運,史書中完全沒有對此人容貌的描寫,只有「醜女」二字的評價。而《琱玉集·醜人篇》說嫫母「形粗色黑」;《列女傳》說鍾離春「皮膚若漆」;《後漢書》載孟光「狀肥丑而黑」,所以看來「一白遮百丑」的俗語也不能算是空穴來風。

「一白遮百丑」這話出自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原文是 「燈前月下,人無正色,所謂『一白能遮百丑』者,粉之力也」。女人們從先秦時期就開始熱衷此道,《戰國策·楚策三》中張儀謂楚王曰「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只不過那時候沒現代這些高科技,白粉大抵只有兩種:一種是米粉研碎而成,調和暴晒後塗到臉上;另一種則比較驚悚:將白鉛——這玩意學名叫鹼式碳酸鉛——以水調和化為糊狀塗到臉上,因此也叫「鉛華」,長期使用必然導致重金屬中毒。不過這也擋不住女性的愛美之心,哪怕《天工開物》里明確指出「擦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也不為所動,正所謂為了青春美,毒死不後悔。。

更可怕的是不僅女人如此,男人也在美白自己的道路上努力不輟。三國時何晏面色潔白,以至於魏明帝懷疑他臉上常年塗粉,專門叫他進宮哄他吃了碗熱湯麵,逼他擦汗以自證清白,還創造了一個成語叫「傅粉何郎「,可見當時已有男人擦粉。這惡習一傳就是幾千年,大清入關後原本舞刀弄槍架鷹走狗的八旗子弟迅速被漢化,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已經沾染了漢人的各種惡習,往臉上塗粉就是其中之一。《清稗類鈔》記載乾隆時「一日, 乾清宮演禮,王大臣咸集,中有熏香傅粉之少年,珅笑曰:『今日正如孫武子教演女兒兵矣』。」

由此看來,對「白「的追求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審美文化中的一種本能。女人要白,男人也要白,為了美白哪怕是有性命之憂也在所不惜。這幾千年的審美本能,豈是短短百十年的文化衝擊就能改變的?所以說黑人兄弟啊,倒霉就倒在「黑」這個字上面,只要中國的主流審美裡面對白的追求不發生變化,恐怕大家就不會覺得這種外形看著順眼……

以上。


因為印堂發黑


答:因為黑人平均而言的確長得不咋地

要說黑人為什麼不符合審美,我得先定義一下什麼樣的臉才符合審美:

上一張圖

世界各地女星的平均臉

看了這張圖發現什麼了么?

有沒有發現圖上的幾個小姐姐雖然膚色不同,五官的形狀也各有各自種族的特色(黑人的厚嘴唇,白人的大雙眼皮直鼻樑,亞洲人的小嘴巴,韓國人的單眼皮),但是臉部的結構比例卻是差不多的?

那是因為,所有人類,無論人種,對於什麼樣的臉蛋好看,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的:簡單得說,就是符合「馬夸特面具」的臉:

關於馬夸特面具具體是啥就勞煩各位自己百度啦,我就不具體展開了

總之大家公認覺得好看的人,基本都符合這個套路

無論種族

無論性別

再放長

側臉

為什麼人類會覺得這樣的臉好看呢?

因為一個人要是能長這樣一張臉的話,說明這個人的基因十分的健康,沒有缺陷,所以大家看到這樣的臉就會忍不住被吸引,進而想和長著這樣臉的人類piapiapia,讓自己的後代也擁有這樣的基因。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於「好看的臉」的定義了,接下來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黑人平均長得不咋地:

因為典型的黑人大都長這樣:

大鼻孔,厚嘴唇,突頜

即使除開膚色,這樣的長相也談不上好看

簡而言之,黑人中很少有符合馬夸特面具的臉

當然嘍,黑人中也有好看的

不過像這位小姐姐一樣的好看的黑人,我不說你也能看出來是混血的。非洲原裝的黑叔叔黑姐姐里基本沒有這樣的長相(衣索比亞人索馬利亞人這種和閃米特人混血嚴重的除外)

以上是第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膚色咯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白為美,黑叔叔黑姐姐們的膚色天生就不受東亞文化圈的人待見。


我就看個別答主在這裡瞎裝逼。

兩千多年前,「鄒忌修八尺而形貌昳麗」,這個「昳」字,你們識得唔識得啊?那時候的古人,見過黑人白人嗎?

皮膚白嫩,說明不事勞作,是統治階級的象徵。挺鼻樑和薄嘴唇小嘴則是漢族本身的特徵,尤其是相對於東南亞各民族。恰好黑人的特徵是黑皮膚,塌鼻樑,厚嘴唇,所以在中國人眼裡難看。這事就這麼簡單,跟黑人的歷史沒有任何關係。

============================================

我混知乎這麼久,這個答案是我得贊最莫名其妙的一個回答。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麼個沒什麼意思的回答又會像之前的很多回答一樣獲得最多五六十個贊,沒想到莫名其妙就獲得了六七百個贊。既然這樣,我就推薦一下我比較得意的一個回答吧,希望大家看了也能去點贊,因為那個回答有點預言性質的,而且似乎在不斷實現...

那個回答的鏈接在此: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我本來也沒覺得這答案有什麼厲害的,畢竟當時我把一些事想得太理想化了。但是後來新聞一個一個出來,我才發現,當時自己隨便打的幾個字其實有點道理,甚至與某些事實不謀而合:

朝鮮局勢未來會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還有其他幾個自己比較得意的回答,都獲得了比較多的贊,這裡就不貼出來了,大家去翻我的回答即可。


不管五官的形狀,單從頭臉部膚色來說的話,先看圖說話,白色的范爺和黑色的范爺你喜歡哪張? (網圖,侵刪)

有答案了嗎?^_^

從視覺上來說,五官的灰階過渡和色彩的豐富性對人的視覺感受影響很大。在美學中,人臉部視覺上的表現力主要通過其灰度和色彩的豐富度來體現。

先說結論:

從灰階分布的均勻性:典型黃種人>典型白人>典型黑人。

色彩豐富度排序:典型白人>典型黃種人>典型黑人。

灰階

單看灰階時,黑種人臉部以純黑和純白(眼白,和牙齒)為主,中間調過渡灰階較少,對比過強,不夠豐富,在美學上表達過於直白、強烈,相當於版畫。黃種人和白人比黑人在中間調的豐富上更有優勢。見下面兩張頭臉部灰階分析圖(原創分析圖),可以看出黑色范爺中間調太少了。

當然有些黑人灰階過渡豐富的,也是挺美的。灰階過渡不好時,其實純白的底色和純黑的都會形成強烈對比,容易疲勞,還是要靠過渡的豐富性的。如果有純白的白人,在美學上也是不好看的,比如看起來像這種 :

所以從灰階分布的均勻性看:典型黃種人>典型白人>典型黑人。

色彩

從色彩上分析時,黑人只有三種主色調:頭髮、瞳孔、膚色都是黑色為主,加上白色的眼白和牙齒,紅色的嘴唇;黃種人有黑色頭髮和瞳孔,黃色皮膚和紅色嘴唇加白色的眼白和牙齒,四種主色調。白種人可能會有金黃色的頭髮和淺色瞳孔,以及紅白色的皮膚(區別於眼白的那種白),紅唇,白牙齒和眼白,共5種主色調,比黃種人色彩更加豐富。

所以色彩豐富度排序的話是:典型白人>典型黃種人>典型黑人。

北歐人種大多擁有亮色發色(典型為金色),亮色瞳色(典型為藍色),和白裡透紅的膚色。其他被稱為「白人」的高加索人種的地中海人種和阿爾卑斯人種,膚色和發色接近黃種人。 「金髮碧眼的北歐人種至今依然是西方社會所謂「俊男」與「美女」的主流審美標準」。可見高加索人種內部在審美上也是傾向於頭臉部色彩豐富度更高的人群的。

我的回答只考慮了膚色,其他方面不探究。

後面我根據維基百科匯總編輯了一下膚色差別的生物學原因,參考文獻也是維基提供的,我沒看過(沒看也搞參考文獻啊,太裝了你(^o^)/~)。

先看一張人類膚色分布圖:

R. Biasutti於1940左右收集製作。

從圖中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顏色分布,都能明顯看出生活在緯度越高的地方的人膚色越淺。

膚色的色調決定於黑色素的在皮膚中的含量。黑色素的分布和人群及其祖先離赤道的距離有關,越遠就越少。

人類的膚色黑色素含量的多樣性是一種數量性狀(quantitative trait),是由許多基因共同決定的遺傳性狀,以外表來看,是由深色逐漸到淺色的連續性差異。膚色基因很複雜,基因目前了解較多的有兩個,分別是MC1R和SLC24A5。其中一個淡色基因SLC24A5大約起源於6000到12000年前的歐洲地區。非歐混血者若是擁有兩個源自歐洲的SLC24A5等位基因,會顯得更白。SLC24A5基因可解釋了大約25%到38%的非歐混血者在皮膚黑色素含量上的差異。

黑色素共分為兩種:pheomelanin(呈現紅色的)及 eumelanin(呈現褐色的),它們的數量取決於基因是否為顯性(一般情況下,它們為不完全顯性基因)。同時,吸收紫外線也可將黑色素呈現在皮膚中,因此,曬太陽後皮膚會變得更深色。

參考文獻:

Gibbons 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meeting. European skin turned pale only recently, gene suggests. Science. 2007, 316 (5823): 364.

Heather L. Norton, Rick A. Kittles, Esteban Parra, et al. (December 11, 2006) 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ght Skin in Europeans and East Asians Oxford Journals

Lamason RL, Mohideen MA, Mest JR, et al. SLC24A5, a putative cation exchanger, affects pigmentation in zebrafish and humans. Science. 2005, 310 (5755): 1782–6.

Heather L. Norton, Rick A. Kittles, Esteban Parra, et al. (December 11, 2006) 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ght Skin in Europeans and East Asians Oxford Journal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9%A1%9E%E8%86%9A%E8%89%B2

另外推薦一個鏈接,這人寫的比較全面:

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白人比黑人好看?這種審美觀的形成與潛在種族歧視有關嗎?


中國古代形容美女是「膚如凝脂」「肌膚勝雪」「面白唇紅」,形容醜女多半會有一句說她黑的,什麼「面色發黑如碳」之類。

我們一直以來就是以白為美的審美呀。

至於說胡姬貌美,與我們接觸多的「胡姬」多來自哪裡呢?大概今天俄羅斯、新疆、蒙古這些地方吧,基本上滿足眼睛大身材好膚色白。這些地方都沒有黑種人,對不對?跟他們老早就有交流,對他們的審美也很早就有了【直到今天白俄羅斯等地方的姑娘也是公認的美人兒啊】

黑人嘛,首先就不符合「白」。


和國外朋友探討過 探討的結果是

他們和我們長的太不一樣了

雖然其他人種長得也和我們不一樣

但是和黑人朋友們相比

差別沒有這麼大


因為黑啊!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就是以白為美,所謂「一白遮百丑」嘛。中國古代對於美人的形容,「膚如凝脂」「面如冠玉」就是古人對美麗相貌的描述,無論男女都是如此。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對於我們黃種人來說,經常曬太陽就會變黑。所以,在農業時代,皮膚白代表不需要在戶外勞作,進而也代表了這個人殷實的家境。畢竟,在以前的中國,能夠完全脫離戶外勞動的人,無論男女,都是少數。這樣,以白為美的審美觀念就流傳了下來。


高票回答就是扯淡,先不說我國女子嚮往膚白如皎,什麼皓腕凝霜,什麼冰肌玉骨,什麼面若凝脂,什麼面若銀盤(沒人說鉛盤),就是古代女子往臉上糊一堆粉,而不是塗炭灰就能說明問題了。

男子也是啊,沒看過哪個詩詞形容美人是黑人的。

對黑色種人到是有描寫,矮黑人或者是被販賣過來的奴隸,被稱為崑崙奴,也沒有形容他們漂亮的什麼文章,看過的幾個還是說他們矮小丑陋,性格忠厚什麼的。

還有受西方影響更是無稽之談,古時候我們管白人叫夜叉,羅剎鬼,好看的白人被我們稱為胡姬美女,相關詩句也有不少,只能說明白人是貼合我們的審美,而不是白人帶領我們的審美。

……………………………………………………………………………

我說的高票是遲飛那個答案,大談外族引領論,現在他把答案改了,加上了一堆別人之前反駁他的話譬如階級和古代也好白云云,誰能截到他以前的回答請發上來。


多圖福利!警告!多圖福利!用圖片說明問題,我覺得丑是不分膚色的,美也是不分膚色的

微黑的:

民族風黑的

古典黑的

超級黑的

老司機黑的


我覺得吧

是不是有這個因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中,黑(深色)常常會跟臟、夜裡(光對生物很重要)、腐敗、破舊等等聯繫起來,而且自然界也確實存在這種聯繫,所以對黑的厭惡,應該是一種生物本能。

至於說黑人,我不是很了解黑人兄弟們的審美情況,但是我總覺得其實黑人的審美其實和我們是一致的。古時候交通不發達信息交流也不暢,黑人之間可能會形成一些獨特的審美觀,因為天生黑嘛,沒辦法,只好去接受了。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黑人走出非洲了,信息交流空前通達,黑人的審美觀似乎正在被我們「掰」正……

網上有一些黑人的化妝視頻,他們也會喜歡用淺色(比自己膚色稍淺)的粉底來讓自己「更漂亮」一些,不用白的只是因為過於違和而已,並不是他們不喜歡。

so……


白人其實也不符合


當然,奧巴馬是黑白混血的黑人,沒有這麼黑。互換膚色不該把普京搞得這麼黑。


真是看不下去一排答案。泛泛而談那些文化心理有意思么?就不能老老實實從「美」的角度談?

工作原因,身邊很多黑人。黑人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五官模糊化」

比如在白紙上,各種線條和顏色能清晰顯現。但是在黑紙上,同樣的顏色就被「糊掉」。

是的,他們五官普遍比亞洲人大。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也還好是五官大,不然「糊」得更厲害。

評論里說「美圖秀秀」也模糊,可這完全不是一件事情。美圖秀秀是通過磨皮磨掉不好看的肌肉走向和面部線條(下垂的紋路和面部溝壑)從而使面部平滑,而這種平滑是建立在「白」的基礎上。而黑是糊掉五官的同時糊掉了顏色。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女性塗完粉底後一定要塗口紅?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眉毛很淡會顯得沒精神?這能扯到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嗎?

不行,因為這是美的共性。美的東西本來就是相似的。

共性是:只有臉上有合適的「顏色搭配」才會讓人覺得美。而黑人在這點上就很吃虧。

評論里說談美就要談文化。omg,為什麼談美就要談文化?或者還扯到經濟?

美分外在美和內在美,分析藝術作品時(音樂繪畫文學)可以從文化經濟社會背景等各方面談。

但皮相是外在美,如此直接而又「膚淺」。扯那麼些「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意思?真是看著頭疼。

最後,審美有共性不等於審美同一性。我只是說在「色彩搭配」和「五官糊掉」這兩點上各民族是共通的(參見女性化妝要點),所以黑人外貌有劣勢。我並沒有否定審美差異,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是不符合現代國人審美而已

在古代中國,對外國人的容貌都表示欣賞不來,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 。

普通民眾見了高鼻深目的白種人的第一反應是「哇!妖怪!」 是害怕。

沒人覺得美 而稍有見識的統治階級雖不至於害怕 但會覺得西方人的長相非常羞恥 很醜很怪

摘錄一段:

太子詹事孫珍病目,求方於侍中崔約,約戲之曰:「溺中則愈」。珍曰:「目何可溺?」約曰:「卿目睕睕,正耐溺中。」珍恨之,以白宣。宣於兄弟中最胡狀,目深,聞之怒,誅約父子。於是公卿以下畏珍側目。

摘自資治通鑒。大意就是這個孫珍高鼻深目的胡人相貌,被崔約嘲笑(尼瑪嘲笑人家眼窩深的可以盛尿)了非常生氣,懷恨在心,就給同病相憐的「最胡狀」的石宣打了小報告,石宣被揭了短非常憤怒,直接把崔約殺了。可見「最胡狀」擱古代是非常羞恥的事,比今天嘲笑人家胖還嚴重,拿這個說人家真能neng死你。

那為什麼現代國人覺得白種人美了?因為…

現代西方有錢…

就是這麼殘酷

因為他們經濟發達 所以他們源源不斷的進行著價值觀輸出

你穿的衣服是西式的 你住的房子是西式的 你看的電影也是他們的 你接受的審美教育 也是他們的

現代社會的一切物質基礎都是西方文明創造出來的 潛移默化你接受了他們這一套 自然而然認為他們認為美的事物美 所以你當然覺得他們美啦

審美就是這樣。是一種價值觀。是可以改造的,可以培養的。你覺得西方白種人美,因為你被他們的審美觀洗腦了。


說歷史的,難道你們不知道中國在商朝就已經有黑人了?

中國沒有美國式種族歧視,你們為什麼就不敢承認大多數黑人就是不好看。

人是動物,審美都是傾向於鮮艷、辨識度高的。

你覺得是黑色的烏鴉好看還是色彩艷麗的金剛鸚鵡?

你是喜歡烏黑的冷水魚還是顏色各異的海水魚?

很明顯好不好?說出事實有沒有黑叔叔打你。為什麼都睜眼說瞎話?


膚色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主要看面部特徵。

這是lolita.

雖然她是黑人但是看起來也不是那麼難看。

~~~~~~~分 割 線~~~~~~~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黃種人是一種人種分類。黃種人大多分布於東亞和東南亞。黃色人種或蒙古利亞人種是歷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人種。其膚色呈黃色。頭髮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捲髮;少數為淺色發。鬍鬚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樑中等;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於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像北亞蒙古人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白色人種又稱高加索人種或歐羅巴人種,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廣的人,其中以凱爾特、日耳曼、斯拉夫亞支(波羅的海類型)為代表。膚色較淺,柔軟波狀的頭髮,眼窩較深,毛髮較為發達,顴骨低,顎骨較平,鼻樑高挺,嘴唇較薄。毛髮顏色主要分為:白、金、紅、棕、黑等五種大色調。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美洲。

  黑色人種即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赤道人種,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黑種人一般膚色黝黑,頭髮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嘴唇厚,鬍子和體毛較少。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覺得白為美。

民間有俗語一白遮三丑, 也叫「一白遮百丑」,原始出處無法考證,明朝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之《二十四橋風月》中有記載「燈前月下,人無正色,所謂『一白能遮百丑』者,粉之力也」,提到古代女人用粉塗抹皮膚,致使看上去膚白貌美,可視為出處之一。

白色作為背景色能夠更好的突出主題,且可以展示更加豐富多彩的顏色。然而如果以黑色作為背景,其對主題的展現力受到很大局限。

人臉好比一張畫布,以白色作為背景,能夠更好的刻畫和表現眉毛、眼睛、鼻子、嘴等五官。特別是眉毛和眼睛本來就是黑色,嘴唇是深色,如果以白色背景能夠顯得更加突出。而以黑色為背景,就容易淹沒了。

下面這張照片有些誇張,但還是說明了一個問題,黑色背景確實不容易展現更加豐富多彩的細節。你找到圓圈內的外教老師了嗎?

@西湖天下景 找的這張圖不錯

白冰冰和黑冰冰,大家更喜歡哪一個?

這張圖片里,三位妹子面容焦點完全在牙齒,眼睛幾乎被背景色掩蓋。

印度社會更是對白的追求到了變態的地步。印度人對「白」的狂熱追求,真真是超出了國人的想像。據說,為了迎合印度消費者, vivo 和 oppo 投放印度市場的所有手機,相機都自帶美白功能。 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以白為美的形成,可能主要有兩個因素:種姓制度和外來侵略。印度特有的「種姓」一詞,在梵語中叫做 varna, 最初的意思是「顏色,外表,外在」。種姓在歷史上由高到低的劃分,也就是膚色由淺到深的區別。總體來說,最為尊貴的婆羅門是白皙的,紅色意味著剎帝利階層,黃色代表著第三等級的吠舍,黑色是勞動人民——首陀羅的象徵。至於賤民,「他們太不純潔,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以白為美:印度社會的膚色危機-搜狐)


有人證明了白比黑漂亮,有人舉了很多漂亮的黑人,也有人指出黑人實際上是各種各樣的

其實把這些答案總結一下,就會明白到底是什麼不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審美,也可以說不符合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審美。或者說是什麼是丑的

主要是三點,黑皮膚、寬鼻翼、厚嘴唇

這三點的共同點在哪裡?體力勞動者很可能具有這三點。

陽光下暴晒下容易引起皮膚黑,

陽光更多的地方會更熱。寬鼻翼和厚嘴唇有利於空氣交換、熱量散發,而且用口呼吸、食物質量差,都會加劇牙齒外凸,從而造成嘴唇外翻,看起來嘴唇變得更厚。

隨著階級的出現,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化,體力勞動這些特點自然會被認為是丑的。

所以不光是中國,全世界的審美,或者說審丑都差不多。

這三點外貌不符合審美觀,不是種族歧視,也不是地域歧視,而是階級導致的。

隨著社會的變化,階級標識也會變化,現在歐美出現的皮膚黑為美,就是因為現在窮人往往居於室內工作,缺乏陽光照射,皮膚比較白。

有錢人有時間休閑,在室外曬太陽皮膚變黑。

於是皮膚顏色美醜,也發生了變化。

身軀的纖弱與健美變化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現在還有哪些國家的人名是沒有姓的?
人類有哪些常見的短視行為?
如果人類被人工智慧滅亡了,算是進化嗎?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特別怕冷?

TAG:心理學 | 文化 | 審美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