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歉收的時候受損失,而豐收的時候則賣不出去。農民的出路在哪裡?如果農民都進城務工,那人們吃什麼?政府該怎樣作為?


農產品需求彈性係數小。糧食類,儲備時間不能太長,如大家都喜歡吃新米,陳米不好吃,儲放超過三年的穀子,不僅增加成本,還可能成為陳化糧。一旦多了,市價就下來了。而時鮮類的蔬菜,更不便儲放,一旦成熟,就要採摘上市,地要騰出種下一季。這就是最近河南那位農民,因蘿蔔價太低,乾脆免費讓市民到地里采蘿蔔的道理,但後來有市民趁機偷拔地里的紅薯,和要說的問題無關。這就是常說的增產不增收的道理所在。


如歉收在一定區域內是普遍的,農民的收入不一定會減少,此時,農產品的價格會上去,農民的收入不一定會減少。但如果這種歉收,導致了農民必須購買的一些物品價格上揚,比如農民自己都不夠吃了,要購買糧食吃,則意味著農民減收。如歉收是局部的,農產品總體價格沒變,局部範圍內的農民因歉收沒有多餘的出售,也會減少收入。


中國人均一畝多耕地。假定一戶農民有4口人,只有4畝地,畝產干穀子1000斤,每斤市價1元錢,穀子的出米率大體為70%,農民自用600斤,按出米率算,為420斤。出售400斤,是400元,剛夠購買農資。當農民人均只種一畝地時,農民稱為口糧田,一畝只夠養活一口人。農民想要在其他方面用錢時,只能另想辦法了。


但是,由於除草劑、拋秧等新辦法的使用,種田已經很簡便了,一畝地從種到收一季水稻的純勞作時間,大體只需10天。


因此,在許多地方農民的窮,和隱性失業有關,所謂隱性失業,主要就是地不夠種。這樣就有許多農民外出打工了。為了穩住糧食產量,國家對農民有多項補貼,每畝糧地大體在100元左右,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理解為是對農民的隱性失業補貼。


在中國農村,目前的基本矛盾之一,或者說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


地越少越沒人願種,地越多越有人種。超越了人均一畝地,多的部分就是商品田,產出可全部用於出售,收入就上來了。我曾在湖北了解過一位種地大戶,種了1300畝地,種兩季,年凈收入達100多萬元。


所以,農民不可能全部進城務工。現在進城農民工不少,是農戶對家庭勞力的自我分工安排。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農村還有許多勞力可以外出,據我了解,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在鄉農民,一般都流轉了一些地種,種上10多畝20多畝地的農民很多,通常他們還要照顧自己的或者進城親戚的老人、小孩,看起來在鄉的農民還不少,實際上雖然還能走出一些,但規模化的走出已經不太可能。就算他們在地里的時間還不飽滿,但相互間打打工,或者做點小生意,也需要時間。這就是為什麼發生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如果城裡的就業機會多,收入上得去,還會有些農民進城。但不必擔心沒人種地,特別不要聽信一些媒體瞎掰,許多記者,根本不了解農村的情況。農村要真正到了地多人少時,農民的收入就上去了。也不要擔心農民種不過來,就是在山區,現在新式的山地耕作機、插秧機等不少,而且常常是閑置的。


真正讓人發愁的是,現在所謂的城市化,對於大量的農民工來說,只能是半城市化,他們的收入少,買不起房,大批的農民真要舉家入城,困難。同時,由於農時的季節性,外出打工不太遠的農民工,農忙時,會回家忙幾天,或者請人代種代收。農民工進城,大體是年青時出去,到四五十歲時返鄉,呈現出一種輪換狀態。這些也都影響了農地的進一步流轉。


最近有報道認為,中國目前因戶籍及不能享受市民待遇的半城市化人口達1億多人。如果他們能真正成為市民,如果再增加一些農村人口進城,土地向在鄉農民的手上流轉多了,農民種田的日子就會好過得多,手上有錢了,抗災減災的能力都會增強,儲備糧食的手段也會增加,而且還可以公司化運作。


要說政府能做什麼,能解決好1億多人半城市化的問題,促進能進城的農民都進城,就功莫大焉了。


土地私有化。由農民自主選擇土地的經營方式。一來糧食依市場需求供應,二來農民若轉投他營也有了資本。


不存在人吃什麼的問題,只要市場是充分自由的,資源的配置就會達到最優。中國農民如果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為什麼要囿於農田。糧食不夠,完全可以從國外進口。所謂的耕地十八億畝紅線也很值得商榷。如果充分競爭,糧價自然會上漲到一個合理的價格。至於歉收問題,應該給予農村人口普遍的社會保障,而不是去干預糧價的市場機制。


隨著農業效率的提升,年輕人離開農村才是大多數青年農民的真正出路。所有發達地區的農村發展道路都是這樣走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中國也不會特殊。

只可惜種種原因,目前的城市水平還無法讓足夠多的農村人就業,所以有相當一段時間廣大農村依然會是維持目前這種層次的生活。這是與很多發達地區的農村不太一樣的地方。


我認為中國農業發展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差異化、物流成本過高。

提一個時下最熱門的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村有很多大量的純天然無污染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城裡的居民卻在為每天吃的東西的安全性而擔心。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有機農業如何成功的答案。

我相信只有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能夠較好的創造一個新型的機構形態來解決這一個問題。

這個機構不是單純的公司、也不是單純的公益組織,而更多的像是兩者的結合之物。

這或許就是在以信息化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會誕生的」新商業模式「的典範吧。

BTW,如果要創業,有機農業大有可為。


開放民間借貸限制,利於資金流動;

進一步減少徵收各項雜費和隱性收費,降低農業經營成本;

取消企業最低工資政策,降低城市務工就業門檻;

開放民辦教育限制,提高適於就業的實用知識教育質量;

允許土地私有和交易,為進入城市生活提供基本資金,間接降低城市房價;

逐步取消以地域為單位的福利制度,代之以開放的社會保險產品市場。


一家一戶的種植經濟難以抗衡所謂「大市」。被動的生產不如主動地聯合起來,形成規模。一但規模形成,1,以產量換取一定的定價權;2,可以產生諸如期貨市場的交易行為對衝風險。政府的作為要看兩方面:城市化的進程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戶聯合,農民工進城解決勞動力的問題。


作為一個農大學土壤的碩士畢業生,我慚愧的表示,之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剛看了一本書《中國農業真相》,也看了許多知乎上的大神的回答,整理了一個思路。一家之言,管中窺豹,第一次認真思考,第一次認真回答。。。。歡迎拍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坦言,至少目前為止,中國九億農民並沒有從糧價補貼中獲得實在的好處。

俗話說「穀賤傷農」,這很好理解,農民辛苦勞作一年種出來的糧食,卻賣不出好價錢,對農民來說當然是虧本的。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實,糧食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農民都在虧本,這個現象就怪了。

如果把糧食看作農民生產出的商品,糧食豐收了,農民賣的多,就有錢賺,糧食歉收了,供不應求,糧價就會漲上來,農民少賣點,好歹單價是高了的,應該也不至於虧本,這是我們普通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但現實卻大相徑庭。

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糧食價格不只是個市場問題,而是個政治問題。

首先來明確一個概念,什麼叫「農民」?

在現代化的今天,農民應該成為一種職業,不應該是一種身份。誰種地誰就是農民,而不是農民就該種地。但是由於我們國家現行的戶籍制度,以及牽扯到的很多歷史問題,目前,中國仍有九億人是農村戶籍,都被大家稱為「農民」。

美國的農民只有200萬,就養活了美國的3億人口,我國有九億農民,他們的生活卻得不到保障。因為美國的農業太發達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效率高出我們幾倍都不止,歸結起來,他們發展農業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少地多。而我國恰恰相反,人多地少已成為中國農村最突出的矛盾。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反駁,說現在農村大片的土地都撂荒了,地都快沒人種了,你還說人多地少呢?

我們按中國的耕地紅線18億畝來算,九億農民人均兩畝地。看起來似乎也不少,但我們的耕地有三分之二都是中低產田,這些田,農民要投入更大的成本才能有保證產量,而且我國現在的種糧補貼大概是每畝70元,即使是補貼最多的玉米,算上雜七雜八的其他補貼,一畝地也就300元,三口之家一共就不到2000元。這可是一年的補貼啊,可不是城裡人每個月發的工資!所以,還指望這2000元能改善農民的生活嗎?農民要是不出去打工增收,早就活不下去了。

當然,農民不是只靠國家補貼生活的,他們種的糧食除了自己家留用一部分,其餘都要賣出去的,這是種地的主要收入。

好,這就又回到我們的糧價問題上來了。

為什麼無論糧價高低,農民都賺不了錢?

這與國際市場有很大關係。

我國國內的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要高出一半!

我國國內的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要高出一半!

我國國內的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要高出一半!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拿2013年年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曾提到的數據舉個例子:大米、玉米、大豆、小麥四種穀物的價格都是國內遠高於國際,分別高出73、180、530、103美元/噸。看比例的話,分別高出17%、88%、60%、33%。

上面這四個比例數字的簡單平均是50%,也就是說國內糧價平均比國外高出一半。

因為美國生產糧食的成本比我們低太多了,而且美國給農民高額的補貼來保證糧食的產量,然後以很低的價格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

拿棉花來說,美國的棉價比我們低,國內的紡織企業當然更願意買美國的進口棉了,因為便宜啊!這樣一來,國內的棉花自然就賣不出去。

有人就說了,那就把國內棉花的價格也調低呀!

實際上,國內的棉花價格對棉農來說,已經是很低了,甚至有的地方是虧本在種棉花。因為農民種棉花的成本太高了!就不說種子,肥料,農藥,灌水這些的投入了,單說採收一項就讓很多農戶難以承受。現在采棉花基本還是靠人工采,一畝地要顧25個工人,一個工人一天要50元,還得包一頓午飯。

成本都高成這樣了,要是再把棉價調低,那農民還賺什麼?種的多虧的多啊!這樣下去,當然沒人願意種地了。

為了保證農民種棉花的積極性,也為了儘可能保證農民的利益,國家就會出手干預棉價。國家以一個能給農民最低保障的價格收購棉花。但長此以往,國家收購總有負擔不起的一天,這時就會把囤積的棉花拋售出一部分,市場上棉花多了,棉價就又會降下來。棉農又要虧了。

玉米,小麥,水稻等等糧食都是類似的道理。

看起來是不是很繞?

其實就是一句話,我國的糧價既不能完全脫離政府的調控,又不能完全擺脫國際市場的影響,這中間的差價和損耗,最後都讓我們的農民買單了。無論糧價高或低,農民都會面對一個種地虧本的爛攤子。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專家提出,農民的收入不應該受糧價浮動的影響,要把農民從這個糧價怪圈中脫離出來。不管國內糧價是漲是跌,國家都統一價格收購糧食,並給農民足夠的種糧補貼,讓他們安安心心種地,別再為全國人民做犧牲。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但還是那句話,我國農民,人多地少,人多地少,人多地少!

再多的補貼,被九億人口分攤一下,到手的也所剩無幾!

又有專家提出,歸根到底,是中國不需要那麼多農民,或者說,不需要那麼多人種地。知乎農業大神周曉農曾說:中國必將經歷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轉移,否則農民只會永遠受窮。

這個提議似乎也充滿希望。

讓新一代的農民用現代化技術去種地,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糧食單產,降低人力成本。讓老弱病殘的勞動力退出農業行業。

農民少了,農村的人均耕地可以增加,比如達到人均30畝,農民的總體收入會有顯著增加,種糧積極性也會增加,這時候的補貼是有實際意義的。按上文提到過的賬,一畝玉米補貼300元,一家三口有90畝地,單補貼就有27000元。如果種雙季稻,人均能補貼24000元,一家一年能有7萬左右的收入,這個日子就過的去了。

看起來,這是為農民找到了一條出路。

最近國家開始取消農業戶口,是否也有減少農民人數的意圖,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眼下的問題是,哪些人願意放棄土地?放棄土地進城以後,這些被淘汰的農民該怎麼生存?

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的統計顯示,我國現在有2.7億農民工,將近佔全國人口的兩成。而這些人的生存卻得不到保障,在城市生活,住房,醫療,子女入學都是問題,甚至連最基本的工資都不能保證按時發放,經常要靠媒體幫忙討薪。

國家的政策只有解決了農民工的問題,使農民工的利益得到真正到保障,那些想進城的農民才不會望而卻步。同時,國家也必須保障留在農村的農民的利益,讓他們不再受糧價漲跌的影響,安安心心種糧,豐產能豐收,種糧自然有積極性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今後種地的農民會越來越少,這是大勢所趨,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將是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這個痛苦,將由全國14億人口共同承受,而承受最多的無疑是農民。這是農民做出的犧牲,是這個國家對農民的虧欠,不容否認。

以上。


物流成本,特別是各種稅費、入場費、以及過路費,是阻礙農產品流通的最大障礙。你明明知道隔壁縣的土豆賣不掉,如果你老老實實地送一輛車子過去,會發現每公斤的成本高於你現在的市場價。現在的管理機製造成了很多的地方和全國性的利益集團。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城市化的建設這個問題能得到解決。首先是城市化建設幫助實現土地的集約經營,然後是互聯網的導入幫助實現供需信息的對稱性。

我就拿賣大米舉個例子。在大米還沒成熟的前一兩個星期,在網上已經開始預訂了,營銷的亮點有:新鮮到極致;不拋光更營養。我們的農民呢,也不是以往的農民了,他們手裡拿著更多土地,用的是機器和覆蓋全國篩選出來的優質種子,賣的不是米,是寂寞。

我覺得在十年後,當你對人家說你的職業是農民時,相信他們不會諱莫如深,反而向你豎起大拇指!

題主問農民的出路在哪裡,其實我見覺得更準確的是在問:那些持有土地的沒有什麼核心技能的目前靠種地為生的人,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對於這種人,如果沒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引導,他們永遠是沒有出路的。


我直觀的體會是菜賤傷農,今天早上我媽花1.5元買了5個茄子。在我們那個三線城市,從五十六里外運來的水蜜桃只要1.5元一斤。這點錢能幹什麼?但是這些東西運到上海就完全不是這個價(物流費太恐怖)。我前兩天看了一個「蒜你狠」的調查,因為蒜的價格和產量大起大落以及蒜販控制市場庫存,很多蒜農叫苦不迭,不管價格怎麼漲,真正到農民手裡的利潤都很薄。農產品的價格太低,那些種地的農民看不到出路,所以才去背井離鄉的打工。我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向歐洲政府學習,給農民大量的補貼。還可用半商業半政府補貼的方式推廣農業保險,這樣遭了災的農民就不用喝西北風了。中國是第一重稅國,那麼多稅不用來造福農民真是浪費了。


農民早晚是要進城的,現在80後的人就上過大學,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40歲以下),在農村種地的太少了,他們在城市做什麼都很難再回到農村種地,種地是一項需要日積月累的十幾年經驗的活計。以後農業的發展更大程度上會是,新生代的知識青年將現代化技術更好的應用於農業生產,美國使我們很好的先例,我們的很多道路都是重複著發達國家的進程。看外面就好了。


沒有出路,就像奧巴馬說的中國要有出路世界都要承受災難,如果說世上的人分兩種,剝削與被剝削,如果幾億中國農民有出路了,那從事技術人員、人文學問等其他行業的就是被剝削,但實際上農民往往是被剝削的一 方。

另一個方向來說吧,引自小說《從酋長到球長》的觀點; 作為農民你沒錢我可以無償給錢你比如給你1000元,你拿去買種子種糧食收貨農作物2000斤,我收購你的農作物(注意這裡我有定價權是關鍵)比如給你4000元。但是我做出更加好的工藝或者其他生活必需品,你需要付出6000元來購買,結果就是你生活勞作了一年還欠我2000元。但是帶來的就是更優質的生活。

這個不僅僅是農民了,對於中國大部分農、工等小民、甚至部分家有病人小吏都是欠國家錢,只能大家一起努力。可關註:南太脂硯齋 - 知乎;其文章為什麼中國目前不斷援建亞非各國(如援助非洲600億美元),而不將巨資用於國內落後地區的建設工作上? - 知乎


參見美國


1.工業對土地資源的污染也不可忽視.2.農藥的使用是否合適呢? 3.蔬菜的運輸,是否應該由政府開通一個綠色通道呢.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首先,農民種地歉收時,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造成價格的上漲,或許這只是會讓讓少部分農民得利,政府應該可以給土地歉收的農民給予相應的補助,給他們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而當農民放手時,政府可以採取收購政策,其次再讓農產品流入到市場中,這樣就可以與往年的正常價格相平衡。其次,農民應該提高最自身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家務農的話,依據現在的政策,農民種地有一定補助,而且不會造成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的現象,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將來農民在家務農會是一大趨勢。最後,假如農民都進城的話,政府應該學習美國的大農場的模式,一個區一個大農場模式規範化生產,加強技術的投入,從而實現農產品的可以足夠供給國人。


農民種的農產品在今年越來越是低廉,西瓜今年是連成本都賣不夠,菜價更就不要說了,政府要想農民致富就是要農民的人數少,還有進一步投資補貼,不過這兩樣都做了,棚戶區,糧食直補,低保,精準扶貧,可農民是越發的收入少,話說精準扶貧,有從70年代就是吃救濟到現在的低保精準扶貧,為什麼還是那麼窮苦,各地的政府為本地農民爭取項目,投資,補貼這是好現象,但就棚戶區一個省就多處,致使產量劇增價錢低廉,增產不增收,不考慮銷路,銷路和產量是同樣的重要。比如西瓜,如果政府將本地的西瓜對應外省的幾個市場『有銜接對應的市場費用補貼,總之銷路更重要


作為一個農民的子女,感覺現在的農民或者說是我們那個小地方的農民陷入一種怪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學有所成,有出息能在城市裡面找到一份好的體面的工作,造成種地的永遠都是那些不怎麼理解市場,不了解新型技術的老實巴交的「土農民」(指的是相對知識水平比較缺乏,思想不夠開通的農民)

為什麼現在的市場造成知識分子都不願意去農村,有很大的因素是傳統觀念作祟,另一個就是市場的問題。

土地貧瘠也是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種地的,如何讓合適的地方種合適的東西也比較重要。


穀賤傷農、剪刀差、落後的土地制度、價格壟斷


您聽說過套期保值嗎?在買種子的同時在遠期市場賣出期貨合約,你說的「農民種地歉收的時候受損失,而豐收的時候則賣不出去」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呀。(這裡寫給所以覺得金融不創造價值的人看,金融業最大的意義是幫你規避這種風險。也別抱怨銀行不貸你款,你自己都沒有任何規避風險的操作,人家銀行憑什麼借你錢?)

農民的出路在哪裡?讀書呀。沒文化窮不是活該嗎?要不然幹嘛要讀書呢?

如果農民都進城務工,那人們吃什麼?從上古時代到現在,農業人口比例一直在降低啊,除了戰亂和極權時代,其他時間也沒見把您餓著呀。。。這位爺您急啥?

政府該怎樣作為? 留足三年儲備糧(省得有人說打仗了怎麼辦,三年夠回復農業生產了吧?),開放農產品進口,取消十八億畝,中國的糧食價格比國際糧價高一倍,這樣還要自己生產,這不有病嗎?至於因為糧食價格過低閑置下來的農民,他們自己會進城的。留下來的農民,人均畝數越來越高,開始有條件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這才是中國農業的出路。


農民的出路就是不要當農民。想要「農民」富裕,最好的辦法是消滅農民。

理論上:有本書:陳志武《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致富》(大概是這本)解釋得很清楚。想富裕就是要盡量減少農民的數量。

歷史上:原來讀歷史課本中說「英國的圈地運動是羊吃人,是錯誤的。」其實這個是對的,你能想像英國都是放羊的人,能領導近代的工業革命嗎?只有把英國農民都變成產業工人才行。

現實中:我在德國有親身的體會:地上只種樹和草,保護環境(肯定有偏頗,但是眼睛看的的確如此)不種糧食和蔬菜,看著那些農業機械做的事情就是種草。糧食和蔬菜這些都進口,他們只做機器(汽車也是機器)。

在這件事情上政府的有效作為就是要保證公平的高效率的減少農民的數量。


推薦閱讀:

雜草比莊稼更有生命力么?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
我無任何農業知識,但我熱愛農業,想從事農業,第一步怎麼做?
你是否願意去從事農業?
現在印尼瘋傳中國進口的大米裡面混雜著塑料大米。這是真的嗎?

TAG:經濟 | 農業 | 農民 | 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