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在佛學三講里多次提到,佛教認為人無靈魂,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下文為「聖嚴法師」著述

----------------------------------------------------------------------------------------------------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

  而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末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佛教所說六道輪迴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製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裡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於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於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凈)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恆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於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


設若有靈魂的「實相」存在,就有軀殼的「實相」存在,靈魂與軀殼就是嚴重的二元對立。

佛教不承認二元對立的存在。所以,靈魂和軀殼其實是一碼事。

我們說「靈魂」,說「軀殼」,說的都是「假名」。

打個比方吧:

靈魂好比「鋒」,軀殼好比「刀」,離了刀不會有鋒的實體存在,沒有鋒的刀也不是刀。

慧能在解釋前五識轉為的「成所作智」時說:成所作智同圓鏡。

成所作智,就是鋒;(眼耳鼻舌身識所轉)

大圓鏡智,就是刀;(阿賴耶識所轉)

妙觀察智,就是利;(意識所轉)

平等性智,就是鐵。(末那識所轉)

鐵,可熔鑄成別的器具,這叫「無自性」。

鐵,會生鏽、變鈍、毀壞,這叫「無常」。

凡夫看不到「無常」,認為鐵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就把」鐵「當做」我「。

鐵的具體存在形式,是刀。刀,有鋒,是利的。

故凡夫認為刀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有靈魂「和」無靈魂「的諍論,不過是」鋒「是否真實存在的諍論。

而佛教在根本上,連」刀「的」實有「都是不承認的,而況於」鋒「乎?


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

看清了,否定的是【永恆不變的】,假設有個靈魂今天存在哪裡,明天就消亡了,這種定義上的靈魂,佛教教義里並沒有明確的反對,反對的只是【永恆不變的靈魂】。

這個反對,來自於佛陀為後世弟子留下的鑒別什麼才是真佛法的法寶——三法印。

所謂三法印就是佛教宣揚教法的三個特點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簡單解釋下

所謂諸行無常,就是指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恆常不變的,什麼是有為法?簡單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知道的那些都是有為法,實際上無為法以外的都是有為法。所以若是有個靈魂存在,那一定是有為法範疇里的東西,既然屬於有為法,那麼這個靈魂一定不可能是恆常不變、永恆不滅的,如果有佛教徒宣稱存在一個自無始以來就存在並且也不會毀滅的靈魂?注意了,這位宣講的一定不是佛法,因為他違反了三法印的無常印,直接可判為非佛法。

接下來說諸法無我,這裡的諸法就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所有一切了,都是無我的,沒有一個造作者沒有一個主宰者存在,對於個人來說,自我意思不過是五蘊假和的假象,靈魂如果存在也一定是因緣聚合產生的現象而不是一個根本的/有自我意識的/能自主判斷造作的存在。也就是說不存在什麼本我、真我這一類的東西,所以一旦有人宣揚,靈魂就是本我就是真我就是前百世來輪迴的主體,那麼注意了,這位宣講的一定不是佛法,因為他的言論違反了三法印的無我印,直接可判為非佛法。

根據三法印這個法寶,我們知道所謂永恆不變的靈魂或者作為真我本我的靈魂,這個佛教里是堅決反對的,那麼,接下來有個問題就更讓初學者頭痛了。

問題:如果沒有靈魂的話,那麼是誰在輪迴啊。

其實,這個問題看起來難纏,解答起來卻一點也不複雜。

答案是這樣的,根據無我印,沒有真我存在,自我意識也是假象,那麼是誰在人道里過活?不過是因緣聚合下的假象而已,輪迴的主體也一樣,不過是因緣聚合下的假象而已。並沒有一個真我/本我/靈魂在輪迴,所有的主體造作者不過是各種元素因緣聚合下的假象而已,生死並沒有差異。


大果師兄說的對,原文在這裡http://www.dizang.org/rm/zxdfj/p25.htm

佛教不承認有固定的靈魂,認為有識的變化.


佛講的是眾生平等,體悟自性。靈魂只存在於你的思考之中,你的思考停了,死了,那,你的靈魂也會隨著消失。當你的思想活了,動了,你的靈魂也就活了。靈魂是輪迴的寄託,其實,你的靈魂何嘗不把你也當作他的靈魂一樣,在苦苦尋覓呢?為了那遁去的一,而去輪迴,追尋,當你不在意的時候,靈魂自然和你融為一體,破禪悟道,對自身體悟上到更高境界。

所以,靈魂是否存在,都在於你自身的思想和體悟,而不是絕對的存在。


我以為,這並非是一個基於現象或經驗得出的結論,它是為目的服務而提出的推論。

-----以下是論述-----

參照西哲的一些概念和一些佛教自身現實的需求可能會有所啟發。

佛教的典籍我看得很少,可能全是「偏見」,大神見諒。

-----談論靈魂非實在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般來講,佛教對於宇宙人生的最終意義都指向「無」。在這之上還有一個本體論的問題,既「無」是什麼,佛和禪的解釋都是不同的。

正因為指向「無」,所以產生了一個很現實的需求,或者說是邏輯上的矛盾,「無」和「有」(或稱實在)是對立的。解決這個矛盾很重要,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1.即使是佛教徒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他渴望成佛,或者渴望通往最終意義的「無」。(就像不能有慾望也是一種慾望一樣,對於無的嚮往是一種有,但這種慾望和有卻是通往最終意義前最後一道遮障)

2.通往「無」的我的本質必須是「無」而不能是「有」,否則兩個不同質的事物如何到達本質唯一的彼岸。所以象徵著我的靈魂或心靈不能是一種永恆的「有」(實在),它必須以「無」告終。

3.在最終意義「無」的背後,它事實上被一個「最終目的」所統攝,那就是「超脫」,絕對的自由。佛祖參破「無」並非是出於求知,而是為了普渡眾生。離開了「超脫」的目的談論「無」的本質是過於寬泛的。

-----非實在的特性為什麼這麼重要-----

簡單來講,靈魂的本質是「無」,這是為什麼呢?

我的結論是:這並非是一個基於現象或經驗得出的結論,它是佛教理論體系完善的需要。就像基督教在傳教的過程中與希臘哲學聯姻一樣,佛教的諸多要義也要尋求理性的邏輯,正所謂「信仰尋求理性」「因信稱義」。

其實準確來講,只能說靈魂的本質和佛教的最終意義是同一的,都是「無」。而不能說,靈魂必定是非實在。因為「無」的本質可以是一種「存在」(有),也可以是絕對的虛無。

-----非實在、無的意義(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呢?這其實是一個邏輯遊戲。

西哲在談論存在(是者、be、to be)的時候有一種觀點,「不存在是一種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存在(to be)兼有運動之義,它有從潛在性向現實性運動的趨向,所以「不存在」可以被解釋為一種「不運動的全「有」(完成了所有的運動的存在)」,就是最完滿的存在,所以它是「神」。套用在「無」的定義上,「無」也是一種存在,它是「沒有的有(存在)」。

所以,為何有無可以相生,色可以即空空可以即色呢?因為它們的本質都是「存在」(有),只不過因為它的不存在,所以它不可說、不可感,只能在言語的背後指向一片虛無,但這個虛無是「有意義」的虛無。「無」仍然是一種有,「無」是有意義的。

我想,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禪宗與佛教發正了根本上的分歧。傳統佛教仍然認為「無」是一種絕對枯寂的虛無,禪宗則認為佛的本質是通向「有」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天柱崇惠禪師答門徒 「如何是禪人當下境。」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禪宗崇尚的道即是最完滿、包容一切的有--萬古長空--道。

-----回歸到本源來探討「無」的意義何在-----

這種關於「無」的爭論也反映了一個有趣的動機心理學所描述的現象:滿足目的的手段往往會成為目的本身。

佛祖悟道是為了超脫,因為超脫的目的所以他參破了最終的意義「無」。這種超脫有一種重要的特性--絕對的精神自由。

基於這樣目的,我認為「無」是一種絕對的虛無的解釋是相當合理的。就是說「無」是一種非實在。

這樣的定義實際上是描述什麼呢?用薩特的一句話解釋就是:

「存在先於本質。」

它的世界圖式或意義是這樣的:還未發生的未來里,過去和現在的一切規律、定義、本質都是不存在的,只有一切的存在運動到此刻,實現了事物的存在,定義、規律才發生才成為可能和存在。

這樣的未來是一種「絕對的彼岸」,因為過去和現在不能決定它的本質。人們得以在這個絕對的彼岸中實現一切的可能性而不用擔憂過去和現在的束縛,甚至可以說這個彼岸是和我們當下沒有任何聯繫的世界,因為它不能被現在定義。

它是真正的無,真正的不存在,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是沒有本質的。換句話說,它可以有任何的本質。所以在這樣的彼岸里,每一個靈魂都可以建立一個佛國,人人成佛。

這是真正的彼岸和超脫。

---有空再答---


聖嚴法師並沒有證悟空性,所以他其實還受限於名相。高僧有很多種,一種是持戒僧,一種是學問僧,一種是證悟僧。聖嚴法師更多是學問僧,和社科院的佛學者差別不大。


廬山慧遠和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慧遠執神不滅論,羅什大師反對。斷和常見都是佛陀所破斥的,問題是,本身以文字的概念去表述就落入意識妄想,爭來爭去又有何益處呢?不如自己實際證證看。


我認為靈魂只是一種能量,無色無形,而人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本心後才能體悟這種能量,修身養性,與天地溝通,升華這種能量,跳出五行之力的約束。


可以將靈魂比喻為火焰。念起火起,但火焰本身亦是虛無的,不斷變化的,雖然火焰常在,但並無某一定數。


靈魂的概念若無一個準確的定義,倒是不好直接說了,個人覺得精神世界都有一個核心,而人的六識或八識都是由其衍化,產生了種種功能影響身心。故而識是很容易察覺其存在的,因為一切心理或生理活動都是受其支配的,但其核心卻是極其神秘的。

世間眾生萬物皆有這個核心,然而其衍生的識卻不盡一致,故而才表現出了不同類別,如動物、植物、細菌之類。

當然,這個核心應該象徵著某種本源,它存在於宇宙各處,不停地變化形態,所以形成了種種物種的生死循環,但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與所謂的因果之間的關係,這個過於神秘,不敢妄談。


緣起性空


不可思議

不可思

不可議


額,佛教裡面沒有靈魂這一說吧...有的只是佛教相信世人終歸六道輪迴,所以這一世的所貪所欲都是幻象,所以人不必執著於一世.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道士下山電影主題曲《娑婆世界》?
這個雙手合十圖有何意義 出自哪裡?是不是含宗教意義?
為什麼我會反感甚至討厭年輕的出家人?
墨子號上天了,用佛學或唯識怎麼解釋量子糾緾?
我看到一個學習儒家的人說的,他之前學了四年佛,他最後說一段說佛教看五蘊皆空,是消極。佛教是消極的嗎?

TAG:佛教 | 宗教 | 聖嚴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