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洋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北洋時期政治相對自由,形式上還是有民主共和的架子,但又是個軍閥混戰,充滿混亂的時期。而國民黨統一全國後有了穩定的政權,鑄就了「黃金十年」,但同時也成了「黨國統治」的始作俑者,國民政府治下的政治環境日益敗壞。各位覺得北洋的統治和國民政府的統治,哪種模式更有發展前途?


軍閥時期的狀況的確不是那麼簡單。不過抹黑的也不只是?狼奶?。梁漱溟這類人也對軍閥非常痛恨,相關言論在梁的《鄉村建設理論》里可以找到。

說說民國和外國人是怎麼看北洋的吧。張玉法主編的《中國現代史論集》里有一輯專論軍閥政治的。其中一篇《軍閥的經濟解釋》談到軍閥時代的一些政治、經濟狀況很有意思。文章提到?軍閥軍隊互相攻打的情勢之下,社會並不處於無政府的狀態,即使在沒有中央政府的幾個月期間,不只自然的、地方性的政治系統還是結構分明,而且正式的行政系統也還繼續發揮功能。(例如,稅收和運輸網還是受到維護,有時還改進了。)?

在另一篇文章里談到各地的經濟建設,其中閻錫山的山西相當現代化,鐵路交通發達,工廠林立,教育科技都發展的不錯,唯獨比較失敗的是農業;韓復渠的山東比較保守,反對過分西化,但也建立了市場、證券場,還有農業合作社,一心想發展農業,雖然效果也不算太好;李宗仁、白崇禧的廣西基本上自給自足,有現代化機場,空軍擁有五六十架飛機。官吏只能穿灰制服,不許穿西服。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很嚴。那時候廣西人的生活似乎很受其他地方的羨慕;湖南的何鏈比較差勁,魚肉百姓;四川很亂,小軍閥林立。

美國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W. Pye)認為軍閥實際上是一種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政治的萌芽,因為它打破了忠君、齊一的思想。

內容參考:《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軍閥政治》。


倒退

描述北洋政府時期,不用罵的,就不能凸現其可愛,黑暗、腐敗、民不聊生,軍閥各懷鬼胎、輪流坐莊——這些說的都沒錯,但,「誓死反對,即使予毀家滅身,繼起者亦大有人在,共和國體斷不滅亡」,「限制輿論不適合共和國體,對輿論應採取放任主義。」

前面這段話出自兩任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之口,後面的則是大軍閥段祺瑞的發言,重要的是,他們不僅這樣說了,在一生的多數時間裡也是如此實踐的。軍閥割據,政治博弈與國會矛盾愈演愈烈,但即便如此,北洋的很多軍閥和政客們,依然堅持捍衛共和,反對帝制,並逐步建立起一套資產階級的民主運行框架,這是北洋時期最大的常態。

儘管這一進程最終被打斷,只能依稀看到遠方的樣子,但北洋時期對民主自由的探索和嘗試,依然是中國國民的一面鏡子,還原歷史真相,首先應該為那些「終生守護共和,未嘗更易」的人們翻案,比如段祺瑞,比如黎元洪,所以我很期待即將公映的《建黨大業》,想看看電影中是如何刻畫上面兩個人的,不過想到所有期望要放在本山大叔和范大廚身上,還是不免心酸。

抱歉,現在才開始談提問者的問題,僅舉三例,來說明北洋時期在民主和自由政治方面的進步:

1、上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賦予中國國民空前的政治權力和自由,對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宗教等權利作出細緻規定。下有《新青年》、《東方雜誌》、《民國時報》等開啟民智,對政府輿論監督,甚至參與議政,雖然上述內容沒有做到充分落實,但已經是前無古人了。

2、相對獨立的司法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佛朗案,當時一名地方檢察廳的檢察官翁敬棠,授命調查對法國賠款致中國蒙受巨大損失一案,經過周密調查,認定當時的外交總長、財政總長觸犯刑律,構成外患罪,應判處「無期徒刑」,此後又檢舉昔日上司,司法總長章士釗有罪,當時的北洋政府對此從未公開阻撓或干涉。

3、《獎勵工藝品章程》、《工商保息法》、《商會法》、《商人通例施行細則》、《公司條例施行細則》等法律法規的出台,極大地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由此進入中國工商業的一段黃金時期。

民國時期相較於北洋時期的倒退,到不是教科書中描寫的那些「慘烈情節」,而是在民國之初,當權者顯得搖擺不定,沒有延續北洋時期在政體、司法和鼓勵工商業發展上的一些成功舉措,走了不少彎路,雖然後來逐漸恢復,但總體上錯過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爆發,出現了大倒退。不過,我相信,不管是北洋模式,還是民國模式,就民主和自由而言,應該是殊途同歸的,只可惜,他們都在剛剛準備小跑起來的時候,被各種事件打斷了……

很喜歡也很贊同沁雨兄在評論中的一句話:「雖是武夫當國,卻有文治氣象!」


是倒退,因為從公開政治博弈退回到專制。

兩個簡單的例子:

- 北洋時期民間有發達的商會、行會組織參與制定規則(包括實業、銀行、律師),他們可以存在,是因為沒有一個政府可以做一家獨大的流氓,而且他們都需要拉攏民間。國民黨上台以後和二戰之前,這些團體都受打壓,雖然經濟借過去的勢頭一直增長。這時期和現在有點神似,只是現在民間被打壓的更慘。詳情參閱徐小群的《民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41673/

- 現在教科書給大家洗腦留下的印象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總的來說不是這麼回事。(我們的教科書用歷史學家余英時的話說,導致孩子們「喝著狼奶長大」。據說是這話觸發了幾年前對《中國青年報》的清洗。)軍閥的收入來自當地稅收(這點和只需要控制石油資源的卡扎菲有本質區別),而且資本和商人總的來說是可能流失到其他軍閥的地盤去的(這點和金正日父子的北韓有本質區別),因此有動力維持相對寬鬆的民間的商業環境,因此不少軍閥可以說是多少受尊敬的「明主」。閻錫山、陳炯明都是比較明智的軍閥(但後來不幸讓路給「大一統」專制)。


歷史的進步和倒退究竟以何為基準?如果從自由經濟和民生的角度考慮,似乎北洋末期(北洋時期從廣義上講是不能忽略袁世凱時期的)更加先進,但是從我的歷史觀上講,很難同意自由經濟的發展就是歷史的進步。

遍歷20世紀之前的世界列強,其發展軌跡大多是對內掠奪-》內戰統一-》對外殖民掠奪的過程。當殖民地分配完畢後爆發了一戰,進行了老牌殖民國家的大洗牌。而在內戰統一和對外殖民掠奪期間,這些世界列強也紛紛完成了各自民主建設和民族意識覺醒,從封建國家過渡到了近代民族國家。也就是說,我很難從這些列強的發家史中找到證明自由經濟可以拯救中國的例證。而且,這種經濟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資本主義強國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對中國的掠奪程度,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民主方面,很難講北洋末期和國民黨哪個更好,哪個更差。但是北洋老大袁大頭可的的確確的毀掉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至於後期的北洋軍閥選舉,在我的印象里也沒有哪一次是堂堂正正的民主選舉。由於當時中國的民眾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被滿清的奴化教育統治過久,不能接受這種新興的民主思想,而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北洋軍閥群體當中。我覺得對於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像明治維新時期那樣強勢的中央政權,從頂層開始向下改革,將近代民族意識灌輸到每一個老百姓心中。

從以上兩方面講,我很難同意北洋相對於國民黨是一種進步。即便北洋時期可能部分地區的民生好於國民黨,但是北洋錯失了中國民族現代化的最好機會,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埋下了禍根。

--------------------------------------------------------------------------------------------------------------------------------------------------

看到不少文章都是從民主、言論自由的角度分析的,並且認為北洋到國民政府是一個倒退。這個觀點或許是對的,但是不能僅從這一個方面就斷言北洋到國民政府是歷史倒退。

沒錯,北洋時期的幾個軍閥都把共和的架子保留下來了,那麼,這個共和制度能夠控制的範圍有多大呢?還是說,為了一個共和的名義,可以置東三省,置內外蒙,置青藏,新疆,甚至整個南方於不顧,將中國像奧匈一樣分裂成多個小國?歷史上,我暫時還想不到一個在同一文化熏陶下的大一統民族可以分裂成數個國家和平共處的先例。誠然,北洋的幾個軍閥全盤接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但是無論是黎元洪還是段祺瑞,都沒有像西方一樣組建一個民主政黨,而更多的是利用軍隊這一國家機器來維持其在北京的地位。沒有政黨和執政綱領,這樣的選舉也只能是一幕啞劇罷了。或許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能夠在漫長的內戰和無數的政權更替之後成立自己的黨派,但是那種模式真的能在西方列強的環視下完成所謂的「民族復興」么?而且,從西化程度,接受民主熏陶的程度,蔣介石都不遜於段祺瑞和黎元洪,如果段祺瑞和黎元洪能夠統一中國,他們是否還能保持之前所謂的「開明」政策,也要打上一個問號——爭權奪利,互相攻擊這一點,可是北洋時代的一大特點。

另外,北洋時代的學術風氣之盛,固然是千古佳話,可以媲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但是中華民族的整體民族性,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弱小的動物通過族群行動來獲得安全感,滿足其求生本能。很難想像一個戰火連綿,四分五裂的國家能夠給當時的中華民族帶來什麼思想上的飛躍。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國民政府至少可以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吶喊,面對西方列強,共產黨更是可以驕傲的宣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他們都取得了無法抹殺的功績。而北洋軍閥們在這一方面則乏善可陳。的確,張作霖在東北曾經對抗了日本的滲透,的確,段祺瑞拒絕了偽滿洲國的冊封,的確,吳佩孚在天津慘遭日本人的毒手,我敬佩他們的個人魅力和勇氣,但是,他們的政府沒能為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一次復興和飛躍。


進步的是統一,倒退的是政治,吃苦的是百姓,獲益的是我黨。


這個是進步了

現代專制政體有威權與極權之分,威權政體可分為軍人威權政體與黨國威權政體。

相較而言,黨國威權政體是更接近於現代政治的形式,因為黨國威權政體有更好的思想基礎、政治理念、組織形式、政治體制等,亦更能發動社會資源,在維持黨國權力與利益同時,為國家帶來更好的發展。當然黨國威權政體的弊端就在於更容易利用其手中的鐵路、電話、電報、廣播等資源加強對輿論的控制,一旦黨國威權政體到了極致,便是極權政體。

北洋軍閥在民國,袁世凱、皖系、直系、奉系分別執政了四年,是為軍人威權政體。但各界軍閥領袖均未能領悟到現代政治中政黨的作用(袁世凱在民國建立時居然還在諮詢顧維鈞共和政治),未能實現軍閥與政黨之結合,沒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所顧及的多為眼前利益與軍人私利,導致各路人馬輪流作莊,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四位領袖中,無疑袁世凱最具備執政經驗(畢竟是清末新政的洋務名臣出身)。大清滅亡之後帶來了權力真空,導致了中央大權旁落,地方權力作大。袁世凱充分意識到這點,卻未能利用政黨政治,最後居然想到了「帝制自為」,落得個天怒人怨。此後皖、直、奉軍閥執政能力遠不如袁世凱,更不用多說了。

當然了各路軍閥出於傳統的尊重士大夫的思想,對思想鉗制少得多(也無能力鉗制),這也是事實。

軍人威權政體在當代也不乏例子。

韓國軍政府由於不能與現代民主政治結合,雖然韓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反抗運動與軍事政變仍不斷,最終為由金大中政黨終結,韓國才真正走向政治穩定。

伊拉克薩達姆則是軍人政權與政黨政權結合得比較好的,薩達姆一直重視聯合遜尼派及復興黨,若非利令智昏,要打伊朗和科威特……

蔣中正推翻了北洋軍閥後,建立了一套黨國威權政體,創造了黨軍合一的局面,這套體制相對於北洋軍閥的黨軍分離甚至對面的局面,無疑大大增強了統治力,解決了袁世凱時期的難題。

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統一全國,但其建國法統、道統、政統何在?這位洋務名臣想了許久,搞個帝制起來,結局悲慘。而國民政府成立後,法統——五權憲法;道統——三民主義;政統——國民黨專政(或者國民黨領導下多党參政),徹底解決了問題。

黨國威權相對於軍人威權而言,同是威權,但吃相就好看多了。中國向來講究政治形式之架構,吃相是很重要的。且中國自古以來民眾的政治意識非常低,寧可有一套成熟的黨國政權給你構想好了,省得我還得參與這類破事。

北洋軍閥時期各路軍閥城頭變幻,段祺瑞不行了,吳佩孚曹錕起來;吳曹不行,張鬍子起來。。無疑就是誰拳頭大誰就是中央;爭來爭去都是軍人利益,這種黑幫樣式的戰爭實在提不上檯面。

而蔣中正手握孫文遺留下來的法統、道統、政統,老子就是中央,啥蔣桂大戰、蔣馮大戰、中原大戰、國共十年內戰,全部打趴下了。各路軍閥與共產黨被迫奉蔣中正為天下共主,奉國民政府為正統。

國民政府的黨國威權體制是卓有成效的,建立中央金融體系,國營企業,組織修路開礦等事務,集中練兵引進德械等,所以才有黃金十年。而相較而言,北洋軍閥時期民營企業發展更快一點。在民國混亂階段,黨國威權更利於集中資源。抗日戰爭時期,亦能以國民黨之身份,聯合起各路軍閥,以及所謂的」兄弟「共產黨,共同抗日。而北洋軍閥時期是難以想像的。

黨國威權政體的弊端就在於更容易利用其手中的鐵路、電話、電報、廣播等資源加強對輿論、思想的控制,一旦黨國威權政體到了極致,便是極權政體。例如蔣中正後期法西斯運動,當然還有…………

黨國威權體製成功失敗的例子均有不少。國民政府前十年的統治算是黨國威權成功的範例,而抗戰後的統治則是黨國威權失敗的例子。新加坡李光耀、台灣二蔣時期均是黨國威權體製成功的範例。新加坡那套有效的黨代表制度至今仍有效。


參考下面這些著作: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和《督軍團傳》,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陳志讓《軍紳政權》,王奇生《黨員、黨權、黨爭》和《革命與反革命》。另外可參考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相關部分。

進步

1、軍閥太過稠密,上面各樓舉的都是大軍閥,事實上在當時兵匪不分,一縣之內即可以有兩個甚至更多的軍閥。全國軍閥總數可想而知。

2、在這數量極大的軍閥中,很少有軍閥有治理地方的意識,而是竭澤而漁,廣開稅源。當年徵稅不夠,即預徵到下一年,個別地方甚至直接預徵到了1949年。普通百姓負擔極重。

3、征伐不斷。湖南四川是北伐時期的主戰場,看看歷史即可知,兩省不知易手了多少次,想想就可知,兩省百姓生活如何了?商人階級唯利是圖,為了維持生意,今日奉承這一軍閥,明日逢迎另一軍閥,苦不堪言。

4、地方治安極差。當時各地綁匪橫行,從一般老百姓到鉅賈富賈再到外國人,無有不綁。

4、龐大國力無法統一使用,對外軟弱。北洋政府控制地盤有限,雖然是合法政府,但是在對外收回利權方面作為不大。各地軍閥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典型事件如中東路事件,東北軍海空軍基本被滅。

5、各個軍閥只好投靠各帝國主義勢力。從北洋政府開始,不論何人主政都要向六國銀行團借款墊支軍費。地方軍閥更是如此。

至於各種玫瑰色的故事,大抵需要大家反過來想。因為作惡的軍閥實在太多了,有一點點好事兒就被拿來當成傳奇講。


國民政府時期是進步。

一、腐敗。軍閥階段腐敗更可怕,而且是直接搶燒殺。把戰國時期的競爭套用在軍閥階段是不完全合適的。的確,你可以找到很多軍閥先進文明辦學校的段子,小故事,但是,這並不能改變軍閥本身就是獨裁統治的一種。 競爭的說法太過文雅了,軍閥的獨裁更加野蠻和血腥。同樣,腐敗得更黑。只是人們不太覺得,因為強盜就是要殺人,土皇帝也就理所應當的獨裁腐敗。從任人唯親來說,軍閥主要的力量都是敢屠殺同胞的「自己人」掌握軍隊。

二、因為軍閥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人才,那麼放開部分權利是必然的。而且以前的行會團結是團結,但是不讓新人加入競爭的手段同樣不少。這有點類似於古代皇帝治理地方必須依靠地方宗族家長制度,但是也是更加野蠻和落後的。

三、國民政府時期大部分時候總體還是不錯的,主要是被黑化宣傳多了。xx宣傳是以極端典型案例來讓人們認為是所有地區適用的常態。煽動形式包括故事,戲曲,標語,歌謠等等。現在已知的很多極端經典段子故事都是偽造的。民國時期的官場現形記雖然很黑,但是和現在是不在一個檔次啊。當時的壓迫普遍存在,但是,有很多被誇大的地方。比如著名的什麼什麼稅收到了幾十年後。那麼請問,現在的稅額如果收到20年後,你不破產嗎?你能支撐到交幾十年的稅? 並且把這樣的故事故意塑造為普遍性的宣傳案例。

四、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國民政府,當時的中國必然亡國。儘管當時的國民政府已經有了中央權威,但是對地方軍閥的實際影響還是受到很大的局限。就算這樣,也成功主導了抗戰。指望所有的軍閥能和日本死扛? 指望愛蘇聯的人和日本死扛? 不可能。

所以,是進步。


最終是進步,雖然開始有一些倒退的景象。1947年改組國民政府、行憲以及全國議員直選,足以稱得上了不起事情。


Я

有人拿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心思選舉,來論證北洋沒有民主,你們眼裡只有選票是民主嗎?不愧是民小啊。

北洋有戰亂,有粗魯武夫,有饑荒,但絕對是有民主的,與這之後的所有時代相比(後李登輝時代除外),二者有一關鍵區別:北洋只上層是民主的,處於民主自上往下擴散的過渡階段,或謂「民主的成長階段」,該過程被常校長(不愧是大炮的好學生)在蘇俄的襄助之下強行中斷了;而後的時代則通通沒有民主,最多存在一種最惡劣狀態的共和而已。

其實每個正常國家的民主都是自上而下誕生的。英美也這個路數。

左逼的法國,搞自下而上的民主,說起來好聽,給全世界送出了現代民主的火炬,其實呢,自己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帝制數度復辟;由其思想滋養出來的左逼國家,什麼巴黎公社,什麼國家社會主義,什麼布爾什維克,是些什麼貨色,可見一斑。

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是另一個問題:歷史可以倒退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蠻族席捲,土匪執權,這些並不鮮見吧.....


韓復榘到齊魯大學視察,來到操場上,見學生正打籃球。韓復榘就聲色俱厲地訓斥學校負責人說:「你這個負責人是怎麼當的?我撥給學校的錢是不是你貪污了?你看,球場上十來個人,穿著褲衩子去搶一個皮蛋蛋子,多不像話!明天到我公館再領筆錢,多買幾個皮蛋蛋子,一個人一個不就不搶了嗎!」

你不覺得這樣的軍閥很萌么


從形式上是貌似進步,實質上是倒退。

從袁世凱到張作霖,頭尾去掉,中間的各個執政都是有近代政治理念的。就袁世凱本人也是要立憲的,洪憲皇帝也是君主立憲制。北洋賄選比後來用槍、用紅白恐怖迫選要強很多。段祺瑞被魯迅罵,可打死學生是門衛乾的,段當即出去跪在學生身邊不起,為學生超度(他是佛教徒),這是後來打死學生的各個政權都做不到的。

袁世凱死的不是時候,北洋中沒人能替代。但是都繼承了共和立憲的近現代理念,各位執政基本都留過洋,見過近現代政體,眼界和胸懷夠用。膽識、耐心和手段差點。

北洋論軍力財力都大大強於南方兩個黨,之所以沒有滅了兩黨,是共和政治理念問題,滅了異黨跟誰共和去?!

最後,張家父子(土匪)易幟,顛覆了北洋,出賣了北洋給蔣。少帥換了個海陸空副總司令,在蔣一人之下。結果丟了東北給日本人,副司令也沒能成為副總統。急了,兵諫西安。

要不是張少帥,蔣北伐難以成功。共和之路也許另一天地。

北伐成功後,南方兩黨內戰更甚於軍閥戰爭。最終落得兩黨隔海各自專制,一曰人民共和,一曰軍政、訓政、憲政,百年後方還政於民。

由此看,北洋時期是最接近近現代民主共和整體的時期。而且北洋時期,英雄輩出(收復蒙古)、文化繁榮,出現了不少真豪傑。那是一個自由、解放的大時代。


和突尼西亞模式頗為類似。軍閥割據客觀上實現了對公權力的約束和制衡,特別是構成了對集權的瓦解,經濟、社會的發展全賴於自發秩序。如果不是北伐,或許會出現又一個百花齊放的春秋時代。

楊小凱把憲政制度的產生歸於歐洲諸小國的制度競爭。同樣,在北洋時期,長期的軍閥割據必會產生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正是邁向憲政的第一步。

一家獨大必會產生機會主義,國府共黨概莫能外。


為什麼要把軍閥和民國體制混在一起說?痛恨軍閥痛恨的是民國制度下存在軍閥不是痛恨制度。消滅軍閥的代價是建立黨國體制當然是倒退。


大體來說是倒退。之後能執政的既不是靠選舉,也不是靠自身的高尚。

而是誰更卑鄙、更沒有道德、更沒有底線才會勝利。

這一時期是典型的劣幣逐良幣,逆向淘汰的過程。


個人感覺是退步

國民政府又是清黨又是戒嚴,殺了太多無辜人員,蔣中正無視憲法連任總統並世襲,所謂中華民國憲政在80年代前都是笑話

北洋政府搞建設搞得有聲有色,文化教育快速發展,共和體制也勉強有點樣子,對於一個剛剛脫離帝制的國家來說是很有進步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明朝以來到今天最開明的時期(可能大部分人對於北洋政府的了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紀念劉和珍君以及一戰以後巴黎和會談判的失敗)

可惜袁世凱死的太早,或者說死的不是時候,之後沒有一個人能統領全國,府院派系爭鬥太劇烈,導致國民政府北伐開始後迅速潰敗,國父之名也被孫中山搶去


倒退。

如果孫蔣集團當初沒幹翻北洋政府,那日軍侵華就不會發生,某黨也不可能奪取政權。

北洋政府是個親日政府,和日本關係不錯,日本不可能侵略他,九一八事變主要原因是日本針對張學良的,擔心他收回日本在東北的一些特權。

說賣國,倒未必。外蒙是在北洋手裡收回的,俄國大亂時候北洋還打出過東北保護僑民。說北洋賣國無非是賣給日本,但今天就能看到,日本其實說到底不是中國的對手。那時候賣多少,後來都能收回來。

北洋整體外交策略是親日反俄,從今天看這種政策是絕對正確的。如果中國延續這種政策(日本倒台後改為親美反蘇),不僅今天領土更大,而且不用打那麼多仗,更不用死那麼多人。

如果北洋不倒,中國今天肯定昌盛,連炮黨都沒機會,更不要說某黨了。


進步的

有個軍閥為了搞民主,請了共產黨人,這是多麼偉大的胸襟!!!!!!


鑽個牛角尖吧,歷史一定是進步的,時間不會倒流,但是社會是可以退步的,北洋軍閥統治得還是可圈可點!而民國政府總感覺就更腐敗和政治化了...


如果考慮到之後的八年抗戰,肯定還是國民政府更好,如果還是軍閥割據的北洋時期,那麼,叛變的政府高官絕不僅僅是一個汪精衛。還有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鏈接放在北洋政府的體制下,只會更難。包括之後決定戰後中國名義上國際地位的緬甸作戰,也不是一個多頭政府就能迅速決定的。


推薦閱讀:

如果穿越晚清,慈禧去世成為攝政王載灃,怎麼做才能保大清不亡?
蔡鍔是一個怎樣的人?
鄭碼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為什麼在民國時期和台灣、香港等地區都是用鄭碼?
為什麼維基百科上顯示的台灣明星的國籍都是中華民國?
為什麼大陸在抗戰史的講述上都這麼捧國軍了,那些炮黨和果粉還不滿意?

TAG:歷史 | 政治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北洋軍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