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的 轉發 | 收藏 | 評論 中,為什麼把功能相近的轉發和評論分開放置?


轉發放到第一個因為重要只是為了讓用戶更容易點到,評論放到最後一個是為了方便評論層展開,中間的區域愛放什麼就無所謂了。。。


其實哪有那麼複雜的邏輯,就是靠感覺。


這只是用戶需求,扯不到什麼鋼線。

Twitter系用戶和Twitter系產品,習慣於回復即轉發,用戶是在一個相對閉合的小圈子裡,它的RT會被所有訂閱者知曉。我們有大量的Twitter系產品,飯否和人間做得相對純凈。

可有些東西在中國,要改變。中國人講捭闔,中國人的社交模式不是那麼的公開化,我們國家最牛逼的產品是騰訊QQ,這個工具使我們可以跟每個人單獨聊天,然後按喜好加入各個群,大多數時候你可以潛水。IM的成功在中國是偶然但反觀其並不偶然,它是社交模式的反饋。SNS在中國就那個圈子了你做不大了因為開放溝通的就那麼一圈人,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留學生。

新浪微博只是保留了Follow圈子和RT流之外,給中國用戶更多一個可能:以單條微博為圈子,進行半公開化的群聊或對聊。具體多公開,由用戶對該微博的傳播狀態做判斷。例如微博發布人的粉絲較少或微博發布較早,那麼等同於對聊;例如微博剛發布而且是密友,那麼可能形成短暫的朋友圈群聊。這種設計解放了很多中國人的表達欲,要知道我們骨子裡就捭闔。

有些話就是回復某一人,這條信息只對某人產生價值,你沒有必要RT。這是差異化很大的兩種需求。反推既定事實,@南都周刊 的編輯在微博上跟其它媒體朋友相見恨晚交流那麼幾句微博使用技巧和相互吹捧打照面,Reply了十幾句,如果全當RT發出來,粉絲瘋掉了。再舉一個例子,一個技術宅男經常在微博上跟大家泡技術交流,突然看到位美女加入,點開對方微博主頁隨便選個她發的話題回復聊天,如果這東西被RT了,簡直就是宅男的悲哀。微博很多時候是集成了RSS屬性的,我是說新浪微博。

ET:18日09:43分編輯答案...在最後一段補充一個例子...


微博初創期,國內大部分用戶並不知道Retweet和微博是一種什麼東西,新浪微博剛推出來的時候甚至採用圍脖這麼一個名字,很顯示照顧到了本地化用戶對轉發和微博並不知的情況,國內用戶更習慣於評論,而轉發/retweet。正是推特的價值所在,沒有轉發就沒有微博,所以還是得主推轉發,放在第一的位置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又不想轉發和評論搞混起來,所以分開來了~中間放了一個收藏。


水洋和 mingsheng1 總算出來說話了,這兩個人才是真正決定這個順序的人。

水洋說:「很多只是產品經理5分鐘的思考就做了,時間緊我們很少從產品、交互理論和用戶行為學的高度做設計。做產品,交給用戶之前,很難知道是對還是錯,儘快發布儘快修改是好方法,交貨質量看產品經理個人和團隊的造化」。

mingsheng1 轉發說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搞好了就有n多人分析你哪裡哪裡好(yahoo、myspace、digg也曾經有很多人大家讚許,比如說什麼網感很好),搞砸了就有很多人分析你哪裡哪裡不好」。

—————分割線—————

如果一定要推測一下:新浪微博最早的運營定位和產品設計,就是重信息媒體,「我說你聽」,明星/話語權強的人說,粉絲/普通人看就是了。轉發必然放在第一。評論放在最後,點擊順手,不至於兩個功能太擁擠。收藏的重要性和點擊率次之,放在中間調和一下。


市場需求。

樓上兩位專家回答的很精彩,我說下我的感受,轉發相比評論的意義大多,這麼說吧,我不一定每天原創或評論,但我一定會轉發,一方面是自己留存,另一方面是想分享給我所關注的朋友們。當然,也不排除轉發還有某種宣傳效應。


我覺得把一段沒有區別的語意憑空區分去哪個是主題,哪個是評論是新浪微博的最大敗筆, 例如你和人面對面對話時,需要區分哪句是主題哪句評論嗎? 為什麼要把對話語言憑空劃分等級?, 而且為什麼要分成兩級主題和評論,而不是更多的區別, 評論就不能成為主題嗎?

而且這些直接到導致操作的複雜性, 打勾評論給作者, 發到自己微博上, 這是哪個腦袋有問題的人想出來這麼複雜的東西, 用戶只要說話就夠了,誰會去弄明白主題,評論,自己微博這些無聊難懂的東西.

在繼續討論,微博的目的是什麼,難倒是取代博客,sns? 顯然不是 140字的目的和誕生目的就是信息快速傳播, 阻礙傳播的都應該砍掉.


把兩個重要的功能稍微隔開一些,也許可以減低誤操作吧。


評論是對一條內容的評價,只想給發布者或者有限的人看到。

轉發是對一條內容的廣播形式,可以放大,或者擴展這條內容的傳播,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新內容的形式。


不一定所有的設計都是有想法的,也有可能是頭腦一熱,這麼著就這麼著了。


我感覺是因為,有些信息用戶只想參與討論,未必想傳播出去。就像樹洞機器人的一些話,有些用戶只想跟風討論一下,並非想轉發傳播,有可能怕自己的朋友誤會自己熱衷於某些內容~ 我認為評論按鈕更適合中國用戶的心理


對於不是把微博當做媒體平台來使用的大多數人來說,微博里各種雙向關係的存在,有些話即使想轉發也不敢轉發,只能評論,或者收藏。有的時候誤操作,把評論點成了評論+轉發,還可能會去刪除轉發的內容。

如果全部是類單向關係的存在,估計就會無所顧忌了。

雖然功能相似,但是功能背後的心理動機不同吧。


轉發是一對多或多對多

而評論是一對一

話題傳播對象和方式有差別

是需要分開遠點,畢竟是針對用戶不同的需求而設計的


新浪在轉發中設置了3項,可以直接轉發、轉發到私信、轉發到微群,把轉發和評論合併起來的話,這個選項設置會比較麻煩。轉發與評論分開,用戶可以先做出判斷:直接轉的慾望更大還是寫點評論的慾望更大,從而進入相應的通道。從轉發和評論的窗口來看,設計者也預留了「改變主意」的空間。如果合併,相當於用戶先進一道門,才開始上面的過程,有點畫蛇添足了。

我原來認為顯示轉發人也挺重要,可能有用戶會根據誰轉發了這條微博而對他感興趣,有進一步了解他的可能。但新浪並不能顯示誰轉發了該微博,如果加上,數量眾多的情況下,意思的確大打折扣。但如果真的顯示,並且轉發與評論合併,會出現網易微博的情況(暫時無法訪問,不能確定):即顯示大量XX用戶轉發了該微博,導致看評論的用戶體驗較差。


我覺得新浪微博的@做的不到位。@有無內容的純轉發,比例最大;也有有評論性的轉發比例小。但是轉發量大就不得不屏蔽@,這樣可以過濾掉重複性的空@,然而評論性的@也被過了。


撇開假大空的內容。一般參與微博評論,都是經過自己思維處理的。我們只想跟有類似經驗和相關背景的人討論或者求解,而不希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RT給很多人看。所以,要分開,這樣就方便我們選擇性地暴露自己。


在twitter的系統中,用戶創造的任何信息都是屬於用戶的,都會出現在用戶的Timeline中,這些都是用戶的數字資產,不應該被輕易丟棄。而在國內微博的系統中,評論只是二等公民,這些信息一旦發出,和創造者就沒什麼關係了,創造者很難回溯,這些信息也會隨著原微博作者的刪除和消失。當然,在這些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隨便修改用戶帳號,刪除用戶信息甚至禁言的產品中,讓用戶創造的信息消失從來也不是什麼必須考慮的問題。為什麼twitter沒有評論?我覺得寫的很好~


轉發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信息流,譬如娛樂信息,看著覺得不錯,回應一下,沒有必要轉發。一般只轉發特別有共享價值的信息(帶評論)。


推薦閱讀:

運營知乎機構號是種怎樣的體驗?
相比於國外,為什麼國內微博比SNS還要火?
為什麼我不能在群聊中融入大家?
如何看待「女裝」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的極高熱度?

TAG:新浪微博 | 社交媒體 | 用戶界面設計 | 網頁布局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