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為什麼要「燙一燙」再喝?

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有把白酒熱一熱再喝的習慣。

關羽溫酒斬華雄,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寶釵教訓,水滸里的好漢吃飯都是燙一壺熱酒!

喝白酒怎麼還要再燙一燙再喝呢? 難道只是因為天氣天冷了,喝了容易傷胃嗎?


謝邀

溫至60多度去甲醇

21度去乙醛

涼酒傷胃,熱酒傷肺

看情況而定

冰鎮白酒,必須先溫酒

高於78度酒精揮發


酒精作為一種軟性毒品與任何其它成癮物質一樣,我們如果想保持康復狀態,只有遠離第一劑導致我們所成癮的那種麻醉劑。 

酒精是有害之物,對肝臟的毒害性非常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解剖室,看看那些大部分時候只喝水不喝酒的人的肝臟,再對比一下喝酒如飲水的人的那滿是瘢痕,萎縮的肝臟吧。不需要攻讀任何醫學學位,你就能從中領會到相關的啟示。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看到這樣的現實:「一朝喝上癮,終生成酒徒。」如果清醒了一段時間以後又開始喝酒,過不多久就會一塌糊塗。如果計劃戒酒,就不能有任何保留。也不能藏有「總有一天能正常喝酒」的念頭。

今天,我是一名嗜酒者,明天也不會有所不同。我的嗜酒疾病將伴隨我一生,因此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嗜酒者。如果我不能認識並承認自己疾病的性質,酒精肯定會使我走向死亡。我不能玩那種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挫折的遊戲。我是在對付我的酒癮這種疾病。這種病不可能治癒,只能接受它並時刻對此保持警惕。


謝邀。

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酒做的不是很純,溫以溫,口感會更好。不過熱酒有利於吸收,減少「冷」對胃的刺激,但無法減少乙醇對胃黏膜的傷害。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主流酒都是黃酒,溫酒指的是黃酒,鴉片戰爭之後白酒才開始逐漸流行。北方清香型高度白酒有溫酒一說,主要是去除低級的醇,醛對身體的刺激


謝邀。那時候也沒冰箱啊難道冰一冰?


謝邀。

首先,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酒多為釀造酒,而非當前社會中售賣的蒸餾酒。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段:

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水滸傳中有一段對酒的介紹:

「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崗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崗』。」

那麼關羽喝武松喝的是發酵酒還是蒸餾酒呢?「發酵酒」亦稱「釀造酒」,是一類不經過蒸餾的酒,酒精含量比較低。而蒸餾酒的酒精含量比較高。另外,最關鍵的一點是,歷史考據的結果是,蒸餾酒到元朝才產生。所以三國與水滸裡面的英雄好漢們喝的多是低度的發酵酒。

再說,為什麼低度數的釀造酒非要熱一熱?我們從幾個方面說一下:

1,中國是東方農耕文化,自夏建立,中國有了國家開始,作為農耕文明的後裔,中國人長期以植物類食物為主,生冷飲食就會傷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

2,古時候釀酒技術並不高,人們喝的都是低度酒,包括黃酒、米酒,一應酒類飲品。低度酒燙熱了喝起來會上頭快,一口悶下去立馬會有熏熏然感覺。

3,古人喝酒與喝茶一樣,都有儀式,燙酒就是喝酒的一項重要儀程。儀式感能使活動和人本身升華更高層面,不管味道如何,起碼的禮儀還是要做到的。

最後,說一下當前。當前生活中的白酒很少有先熱後喝的。有一個例外是,日本清酒,多為需要熱一下。清酒其實也是發酵酒,度數多為十幾度。假如在冬天,喝涼的清酒,身體很難喝暖。所以喝熱的清酒最好。而中國的白酒,多為三十多度以上,甚至有六十度的,這一類的白酒無論本身多涼,入肚即熱,所以並沒有用火熱的必要。


三國水滸時代喝的應該是類似現代的米酒、黃酒,不是現代的蒸餾白酒。

(黃酒中還含有極微量的甲醇、醛、醚類等有機化合物,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為了儘可能減少這些物質的殘留量,人們一般將黃酒隔水燙到60--70度左右再喝,因為醛、醚等有機物的沸點較低,一般在20--35度左右)--此部分來源百度。

不知道古代的人們懂不懂這個,黃酒可以暖身驅寒,應該是認為溫了之後效果更好吧,而且黃酒、米酒都確實是燙了之後口感更好,也更易入口。


古代沒有白酒吧,都是水酒呀 水酒加熱喝起來更好喝。


謝邀

白酒燙一燙,冰鎮一下,開了放幾天,都屬於醒酒的一種方式,至於那種更好,看個人愛好,

一般認為溫著喝白酒, 酒的最佳溫度為37℃,這個時候的酒是最香的,能更好地突出白酒特有風格及微妙的口感 。

具體可以看看這個哈喝酒百科|白酒 溫著喝,您喝對了嗎?


推薦閱讀:

喝白酒適合吃什麼樣的下酒菜?

TAG:白酒 | 白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