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劇本後,演員發揮的餘地在哪裡?
給定劇本後,演員的一些小動作,或者台詞的表現方式,是演員自己設定的嗎,如楚留香摸鼻子,文章孫紅雷捋腦袋,郭京飛倪大紅等迥異的台詞風格,或者拍戲的過程又是演員再創造的過程?
舉一個印象很深的例子。郭京飛和錢芳在電視劇《約會專家》里的一個片段。這段兒戲主要是講郭京飛扮演的丁羽和錢芳扮演的蘇杭杭假冒情侶做一些事情來引起單元女主對過去自己的一些行為進行反思。
下圖是電視劇原著對這段兒的刻畫,描述了在假扮的過程中丁羽和蘇杭杭在戲中戲的規定情境里完成的任務。即丁羽給蘇杭杭點了一杯可可,蘇杭杭喝了一小口就不喝了,並開始作妖。
作為對比,我將郭京飛和錢芳在劇中對應這段文字的片段視頻鏈接也貼出來。在視頻中的22:32-24:16 處 http://www.bilibili.com/av1412119
劇本設定錢芳的角色蘇杭杭是一個干吃不胖的大胃王吃貨,逮到好吃的就停不下來。丁羽和蘇杭杭的關係也近乎於還未在一起的戀人,並且丁羽很寵蘇杭杭。
郭京飛和錢芳在呈現的時候加入了一個細節,就是吃貨蘇杭杭趁單元女主不注意,接過可可喝得眼神兒都亮了,丁羽哥用手拱了她一下,蘇杭杭才放下喝的繼續跟丁羽演戲。
並且在鏡頭給到單元女主的時候,還能模糊地看到虛化背景里蘇杭杭一邊裝哭一邊撅嘴朝丁羽要喝的,丁羽又無奈地一邊觀察著不要被發現一邊偷偷拿起可可讓蘇杭杭接著喝。
這段兒戲兩人口中的台詞文本和原文絲毫不差,一句台詞上的變動都沒有,但就這麼兩個動作,既完成了情境規定的任務,又凸顯了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特別生動。
所以我覺著同樣的文本,不同的演員會給出不同的呈現,肢體和神態的加入會傳遞更多的信息,好演員可以給劇本增光添彩。演員拿到劇本是一定要進行二度創作的。
如果劇本是改編自某個已經成型的小說、文學,比如張藝謀《歸來》改編自嚴歌苓《陸犯焉識》,這就是編劇在原著小說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二度創作,也就是問者(或者樓主?不太清楚怎麼稱呼這位提問題的朋友)所說的「再創造」。當導演拿到編劇的劇本兒的時候,他就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根據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進行自己,又在編劇的劇本基礎上進行一次二度創作,這一環節大概就是給出每一個角色應該有的形象是什麼樣子啊、整個戲是什麼基調啊、重頭戲在哪一定要演出彩啊之類,這個二度創作的階段叫做導演劇本分析和導演構思,這個二度創作的過程還包括後面的排練或拍攝過程中的要求。當劇本兒放到演員手裡,演員就要根據劇本的文本內容的限制、在導演的藝術目標的限制、甚至是自己本身的限制下(自己本身是個保養的很好的「奶油小生」,卻接到李逵這個角色),再進行自己的二度創作,「戴著鐐銬跳舞」。其實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幾個現實主義的劇本兒看一看,自己也嘗試著說一說其中的台詞,你們就會理解到一些好演員的強大,他們最後呈現在舞台上或鏡頭前的行雲流水的表演所帶給大家的真實感並非他們稱得上是好演員的全部,當你看完了劇本兒再看這些強大的演員演戲時你會驚呼:「天哪,這句台詞他怎麼會這麼說,我怎麼想不到!」現在大家展開想像:《解救吾先生》里最後王千源扮演的張華和自己的母親在探監室玻璃兩側的那段戲,只有幾句台詞,準確的我記不清了,但是用文本來表示大概就是這樣:
張母:(哭)兒啊,媽對不起你,媽沒教育好你——
張華:兒子對不住你,下輩子再孝敬您。
大概就是這樣了,這是我想像的,可能真實情況真的就打了我的臉,但我平時排演的已經成熟的劇本兒都確實差不多是這樣,舞台提示不會太多。(舞台提示就是除了該說的話,在劇本里告訴演員該做些什麼,現代劇本中的舞台提示都少了很多,所以這給了導演和演員越來越多的二度創作空間,想看舞台提示可以去找曹禺《雷雨》。)而王千源抓住了自己的人物形象,選擇的舞台行動並非懊悔和惋惜地跟著媽一起哭,而是流著淚笑,這段表演是用文字無法形容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最後說一下,一個好演員在演出的時候是一定會根據演出時出現的狀況進行「再創造」的,因為演員不是道具,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即使他是在扮演一個角色,那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就會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狀況下做出不同的反應,每一次演出都是大同小異的,這一點在話劇演出中尤其重要,身為演員要有應變能力,舞台演出沒有導演喊卡。所以說有些演員在電影中十分出彩的小動作有的時候也未必是他故意設計的,說不定他在那個時候僅僅是做出了一個十分合理且帶那麼一點兒詩意的真實反應就讓觀眾記住了這一刻呢。所以嘛何必糾結演員是不是「再創造的」或「設計」之類之類,能夠讓您相信,能夠讓您感動,身為演員就已經很幸福了。拍攝之前,應該是導演和編劇決定一個角色的演繹和走向,真正拍攝時,應該就是導演決定了,我覺得,這時演員的發揮空間決定於導演的標準,同時也取決於演員的咔位和對表演的理解,比如在拍攝時,演員會將自己的一些表演技巧,運用到角色身上,甚至有些是無意的NG鏡頭,導演覺得可以,有助於角色的表現,那就是演員的發揮餘地,如果導演覺得不行,那就得聽導演的。還一種是演員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比如一個鏡頭導演覺得可以過了,但是演員覺得還可以拍得更好,會和導演商量要求再拍一條,當然這種是咔位比較高的演員了,可能也是兼製片方和投資人。
就說最近的「獵場」。胡歌出獄以後回來看望孫紅雷,其間胡歌談到孫紅雷入獄的真相,孫紅雷笑著起身,繼而離開。胡歌喊了一句師父。孫紅雷連續兩下轉身回頭。這顯然是他自己設計的。
然後孫紅雷說了「天知地知」,接著輕聲說道「你知我知」,這很有可能是孫紅雷的個人設計。
最後孫紅雷笑著揮手告別,轉身離開,堪稱經典。同樣是皺眉這個動作,好的演員來詮釋你能看到各種情緒的合理表達。普通演員來表現你以為她什麼時候都是高潮了。例如楊天寶、楊次方。謝邀。
發揮的餘地?
首先請通讀劇本,然後分析一下人物內心和性格。做到自己有個數。這就是你自己發揮的地方啊。
然後和導演溝通你的想法對不對,導演可能會扶正一下你的想法,但是也可能不會。又要自己發揮修改導演給你扶正的部分了。
之後和演員一起讀劇本,碰一下大家的想法有什麼不對,有什麼對。不順的地方要改,自己再一次發揮。
最後,綵排,走位,動作。
導演已經要管很多事了,難道你想連你眨幾次眼他都給你限定好?
不會自由發揮嗎?多做即興表演練習,多讀書。
演員的表演差異可以讓相近的劇本活起來或沉下去。舉例參見《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同是寧財神的編劇,結構與敘事方式類似。但呈現出的效果便有不同~
劇本還不夠詳細 這種事情根本不用演員定
真真好問題。其實,現實中每個人都是在給定劇本下去琢磨推敲,尋求發揮餘地,從而凸顯自我,拉開差距。凡淺嘗輒止,勉強應付,或因天賦不夠,又或定位不準,都難免會淪為平庸或被淘汰,很殘酷!
推薦閱讀:
※電影必須是講故事嗎?
※2016 年發生這麼了多事,能給《紙牌屋》編劇提供哪些新素材?
※可以分享一下藝考編導類的經驗教訓嗎?
※少年熱血漫畫作為一種類型,它的核心是什麼?著重表現的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看這種類型?
※如何從一個小白進入編劇行業?有什麼進入編劇行業可看的書?需要注意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