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2017 無touch bar 13寸怎麼樣?
視覺傳達設計學生,日常ps,ai,arxue,sketch,c4d等軟體,買一個MacBook Pro2017 13寸 無bar版和有bar差在什麼地方? 還是買之前價格更低的2015款MacBook 13寸更好?
已入mbp 2016 touch bar,女票送的。(逃
11.6.更新:
這段時間比較忙,再加上本人也只是個普通用戶,有些專業軟體的問題以及希望推薦淘寶店的問題實在不敢冒昧解答,萬望理解。
續航方面,播放視頻的話基本能夠維持在10個小時左右,這點很滿意。
配件方面,後來購入了蘋果官方的USB-C 數字影音多埠轉換器,Magic Keyboard和Magic Trackpad 2。
官方的這款hub用到目前沒有發現干擾Wi-Fi,但是充電也只能到55w。
Magic Keyboard和Magic Trackpad如果在單台設備的單個系統上用的話還好,但是一旦Boot Camp切換到win或者從一台電腦切到另一台電腦上,大概率要重新配對,很不方便。
此外,用慣touch bar之後再用這個沒有bar的鍵盤有點不方便,打字手感也不如蝴蝶鍵盤。如果有希望購入日版mbp的用戶,我個人覺得日文鍵盤打英文不是很合適。
這段時間除了mbp,還在用mac mini 2012頂配,四核i7+16g內存用起來的感覺和mbp的雙核i5+8g內存差不多,日常使用一般QQ+微信+Safari(20~30個YouTube視頻,10個雜七雜八的圖文網站)+pdf瀏覽論文+迅雷下載+視頻播放器+簡訊照片郵件等,內存用量基本不會超過8g。
此外,可能有人在期待搭載8代Intel cpu的mbp 13『,拭目以待吧。
8.7.更新:在文末增加了幾點關於配件選購、避免Wi-Fi干擾的建議,希望能幫助到正在尋求配件的人。
8.10.更新:在文末嘗試解釋了為什麼2017款續航比2016款差的原因。
8.20.更新:在文末補充了從什麼渠道購入MacBook pro 2016;補充了雷電3(type-c)擴展(選購)的5種方案。
推薦指數:mbp 2016帶bar>mbp 2017不帶bar>mbp 2015。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
一.確定256G為起步容量。如果已經考慮買MacBook pro了,就跳過128g買256g的。要想到,兩年前發布的MacBook起步容量都是256G了。
二.明確每一款機型256G版本的價格。目前(2017.7.25.,現在已經漲價了)2015款的市價9600+,2016款不帶bar的市價9500+,2016款帶bar的市價9800+,2017款不帶bar的市價10200+,2017款帶bar的市價12000+。以上價格皆為256g的價格。
三.將個人關心的因素考慮進來。可能會有以下因素:
1)續航和便攜性。續航和便攜性是兩個互相影響的因素,因此統一考慮。
先說續航。根據notebookcheck的評測,各款的續航時間匯總如下(單位:小時)。同時,2016/2017款可以通過手機充電寶、手機/平板充電器充電器,雖然充的很慢,但也能進一步提高續航。
再說便攜性。2015款的重量為1.58kg,2016/2017款的重量為1.37kg。2015款重量=2016/2017款+充電寶或充電器。
因此,如果續航和便攜性是選購的第一因素的話,首先考慮2016/2017不帶bar款,其次考慮2016/2017帶bar款,最後考慮2015款。
2)性能。
各款的CPU、GPU和跑分匯總如下。
在看跑分的同時,需要考慮兩個事實:
a.不帶bar款只有一個風扇。雖然跑分上來看2017不帶bar款已經和帶bar款持平了。但是,不帶bar款只有一個風扇,散熱不及帶bar款,亦即其性能是暫時性的。
b.CPU性能都夠用。雖然各款CPU在跑分上有一些差距,但在日常使用中基本感覺不出來,2017帶bar款能做的2015款基本也能做。因此,總體上來說,CPU的性能都是過剩的。當然,以上結論都是基於其定位來說的。
因此,如果性能是選購的第一要素的話,首先考慮2017帶bar款,其次考慮2016帶bar款和2017不帶bar款,最後是2016不帶bar款和2015款。但是,說句實話,既然選擇買13寸了,大抵性價比、便攜性才是最大的關心點吧,至於性能,則是在滿足前倆者的基礎上能好則好。
3)擴展性。
2015款擁有magsafe充電口、USB3.0*2、thunderbolt2*2和HDMI1.4介面。
2016/2017不帶bar款擁有2個thunderbolt3介面。
2016/2017帶bar款擁有4個thunderbolt3介面,其中右側介面為thunderbolt2速率。
在介面的便利性上,短時間內是2015款最方便的。但就擴展的便利性上,長期來說是2016/2017款更方便。未來終究是type c介面的天下,一個介面解決充電、數據交換、視頻等需求。這裡假設兩種場景:
a.mbp 2015款的日常。當我辛苦一天回家的時候,我把筆記本往桌子上一放,然後連上充電器、顯示器hdmi、usb擴展塢,一共三根線。當我第二天要出門的時候又需要一根一根的拔掉。
b.mbp 2016/2017款的日常。當我辛苦一天回家的時候,我只要連接一根type-c的線就好了,這根線的另一頭為擴展塢,這個擴展塢上接著充電器、顯示器、usb擴展塢。當我第二天要出門的時候只要拔掉一根線就好了。
配有thunderbolt3的輕薄本的優點就在於,當插上它時,筆記本就瞬間變成工作站;當拔下它時,筆記本又能輕薄隨行。
我在購入MacBook pro 2016之後,將個人的設備介面都換成了type c的,主要出於三個出發點:不需要轉接器、正反都能插和不會干擾Wi-Fi。
此外,請相信我,長遠來看,不帶bar款的MacBook pro的介面肯定是不夠用的。
4)鍵盤、指紋識別、touch bar、logo燈、揚聲器、屏幕及其他。
a.鍵盤。一開始受到中文媒體的影響(貶低蝴蝶鍵盤的手感),我還以為蝴蝶鍵盤真的那麼不堪,但是用了一段時間蝴蝶鍵盤後已經回不去了。新款的鍵盤迴彈迅速,鍵帽更大,打字可以很快。但有一點,2016/2017款的鍵盤存在比較廣泛的品控問題,我個人目前還沒遇到。
b.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的主要應用場景主要有:登陸賬戶、Apple pay、管理員身份驗證。對於這個功能,我的感覺就是有它更好,沒有它也不是不行。
c.touch bar。經過一段時間使用,我很喜歡這個touch bar。下圖為用網易雲音樂聽歌時的touch bar。
下圖為使用Safari瀏覽網頁時的touch bar。
我個人最喜歡的功能是可以設置其顯示當前的輸入法。由於個人原因,我需要在中文、英文、日文之間切換。以前,我經常要打出兩三個字元才能知道我現在所使用的輸入語言(雖然狀態欄上也會有提示,但是第一不是每時每刻都能看到狀態欄的,第二雖然我能盲打但剛摸上鍵盤的第一件事總是先低頭確認一下鍵位),現在,我能在低頭的一瞬間知道我目前使用的輸入法,並且快速切換,如下圖。
此外,touch bar可以調節多個後台運行的音樂、視頻的進度,並且哪怕沒有精確的按到esc鍵也能被識別。
d.logo燈。這個見仁見智,各取所需。
e.揚聲器。在揚聲器上,2016/2017帶bar款&>2016/2017不帶bar款&>2015款。帶bar款為三揚聲器,不帶bar款為雙揚聲器。下圖為兩者的揚聲器區別。
f.屏幕。2016/2017款的屏幕的色域比2015款廣,邊框比2015款窄一點,亮度比2015款的高200nit。感謝評論區的 @牧殤 提醒。
g.其他。不帶bar款在內部做工中幾乎都比帶bar款差一些,2016/2017不帶bar款的網卡甚至比2015款還差。
5)性價比。
前面列出各款的256G的價格,匯總如下(現在2016款全線都在漲價了,約漲了500元。我詢問一位自稱為當地供應商的人,他表示因為2016款性價比高,因此買的人多,庫存越來越少了)。
綜合前面提到的所有因素,我個人得出了最開始的所給出的結論:mbp 2016帶bar>mbp 2017不帶bar>mbp 2015。
有人可能會說,「買新不買舊,為什麼不考慮2017帶bar款?」
我當初等待2017款的原因有兩個:
1.更快的綜合速度。
2.更好的品控。
但在2017帶bar款推出後,我發現這兩個期待都沒有得到滿足。
1.進步甚微的綜合性能。notebookcheck的數據顯示2016帶bar款和2017帶bar款在網卡、硬碟上表現基本一致,而2016帶bar款在續航、雜訊上表現更好一點,2017帶bar款在性能上表現更好一點。其中,2017帶bar比2016帶bar在CPU上提升了13%,在GPU上提升了9%。2016款在輕度辦公下有更好的續航表現,2017款在重度辦公下有更好的性能表現,2016和2017款各有長短。因此「買新不買舊「論點的根基不穩。
2.沒有證據顯示品控得到了提升。2016款存在的鍵盤問題在2017款上沒有得到解決。雖然威鋒上有人說手感好了,但是根據reddit的反饋和ifix的拆解,蘋果應該沒有改進2016款的鍵盤問題。
因此在我看來2017款只是單純的處理器提升。但是平均11%的性能提升值得多花2200元(22%)嗎?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我個人覺得不值得。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買一台Retina版本的「MacBook air」,注重續航,並且不需要太多的擴展性,那麼mbp 2016/2017不帶bar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了。
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者有任何指教歡迎在評論區指出。
謝謝大家的支持。
8.7.增補:
一、Wi-Fi干擾、斷線。
USB3.0設備會干擾Wi-Fi和藍牙,如果對這個不是很明白的話可以在知乎上搜一下,有大神解釋過。
避免Wi-Fi干擾主要有三個方法:
1.購買type-c轉接頭時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如果你能科學上網,可以看這個視頻,鏈接:https://youtu.be/SPwMcC5tyKA
盡量不要買下圖中的tpye-c轉接頭。這種轉接頭在接u盤時有一半的幾率會干擾Wi-Fi,在接移動硬碟時有百分百的幾率干擾Wi-Fi。當然也可能存在可以用的個例,但是誰也不想碰運氣對吧? 評論區@草生不機 提到了可以用金屬架子夾住來達到屏蔽干擾的作用,已經購買的可以試試。我本人沒有金屬架子做實驗/(ㄒoㄒ)/
購買帶線纜的轉接頭。
如下圖這種的
帶線纜的轉接頭是否能避免干擾Wi-Fi主要看保護措施(信號屏蔽)是否做到位和插入體位。保護措施好的話,無論何種體位如何都能爽歪歪。
保護措施沒做好的話,體位如下可能就不行了:
不過哪怕保護措施沒做好,以下體位也還有救:
2.將路由器升級為2.4g和5g雙頻的。
這個方法在家裡有用,但是出門在外就不太管用了。
3.使用有線網。
二、配件選購。
1.雙type-c數據線。
官方自帶的雙type-c的數據線主要是用來充電的,數據傳輸能力只有USB2.0水平,基本不能用來傳數據。
目前雷電3的數據線很貴,0.5m的大概150元左右。如果沒有雷電3擴展塢的話沒必要買。
很多地方都推薦下圖這款,因為是微軟出品的,數據傳輸速率10Gbps,電流最大3A(和官方的一樣),淘寶有賣,約30元。可以用於充電和傳數據。關鍵詞:微軟 type-c。
如果不買這款的話,在挑的時候要注意3點:介面是否規範、電流能否過3A、數據傳輸能否達到10Gbps標準。
2.type-c擴展塢。
如果支持充電的hub一定要注意電源瓦數,13寸為60w的,市面上很多都是30w充電的,不要花冤枉錢。
以下這句話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只是根據使用反饋總結的:hub自帶3個以上usb3.0口的都是坑爹貨,因為同時用的話電流會不夠導致設備斷連(指功耗比較大的設備,如移動硬碟。滑鼠、鍵盤這種設備拖3個是沒問題的)。
3.type-c轉lightning數據線。
淘寶上蘋果官方的售價70,第三方沒mfi認證的30。差價不大,建議還是買官方的。
三、各種充電方式。
顯示沒有充電的原因大概和iPad用5v1a充電顯示不在充電但是實際是在充的一個道理。
8.10.增補:
評論區有人問到,為什麼2017款的續航相比2016款減少了?我在這裡嘗試解釋一下。
與2016款相比,2017款續航減弱的最大原因在於CPU,其他諸如屏幕、電池容量等都是一樣的。
2016款為i5-6267u,6代Skylake處理器,基礎頻率2.9Ghz;
2017款為i5-7267u,7代Kabylake處理器,基礎頻率3.1Ghz。
牙膏廠的6代cpu和7代cpu提升很少。理論上講,製程相同的話,基礎頻率越高越費電。因此,2017款由於基礎頻率高了相應的耗電量也高了,但畢竟相差了一代,具體差異還是實際測量比較好。下圖為兩者實際功耗對比。資料來源。
在低負載狀態下,2017款的功耗比2016款高了30%,因此在輕度辦公下2016款的續航會高60分鐘左右。
在CPU滿負荷運行狀態下,2017款的功耗比2016款低了2%,因此在重度辦公下2017款的續航高了4分鐘。
此外,2016款的發熱量比2017款降低了2%,噪音也相應小一點點。
8.20.補充:
一、購買渠道。
在我購入2016款MacBook pro之後,我也時常會去關注一下價格,7.25.左右是2016款歷史最低價格,下探到了9550,但是8.5.左右上升到了10500,不過8.10.至今一直維持在10050(銀色)左右。
我的建議是在馬雲家找一家在當地有實體店的淘寶店,先橫向比較一下價格,價格差不多的話,看一下商品的評論,之後聯繫賣家去實體店提貨(購買),購買後還不放心的話去蘋果直營店驗機。
當然,如果不差錢的話直接從官網購入2017款,誰也不會反對這一點。只是我們在討論如何在購買到正品的時候兼顧省錢。
我從我第一台蘋果設備(iPod shuffle)開始,所有的蘋果設備都是從當地(杭州)商販和淘寶上買的,到目前為止沒有翻過車,因此我是不介意從淘寶和商販處購入產品的。
二、雷電3擴展方案。
方案1:玩大型遊戲的擴展方案。
購買技嘉的Aorus gtx1070顯卡擴展塢(¥4999),MacBook pro在win10上安裝遊戲。該擴展塢有4個USB3.0介面,4個顯示器介面,gtx1070大約能發揮80%的性能,滿足日常所需了。這種顯卡擴展塢未來會越來越多,性價比也會越來越高,可以持幣觀望一段時間看看。
MacBook pro的低壓cpu夠不夠用?基本夠用。在cpu天梯圖上,i5-6267u的性能接近G4560,而後者是ryzen出現前台式遊戲主機上最具性價比的選擇了。
我個人比較關注顯卡擴展塢。我人生第一台筆記本是i7-3630qm+gt650m的搭配,cpu用到現在甚至未來5年都不會過時,但是gpu卻早就跟不上時代了,更可氣的是我還沒用到顯卡性能的80%筆記本就過熱關機了(好處是我把遊戲給戒了)。因此從此我購買筆記本只買輕薄本,要強勁性能要麼筆記本外接顯卡要麼上台式機。
方案2:購入顯示器的擴展方案。
使用mac之後可能會覺得原來的顯示器解析度不夠,於是購買新顯示器的計劃就被提上來了。在購買時可以選擇雷電3(type-c)介面輸入的顯示器,這些顯示器一般自帶4個USB3.0介面。這種方案的價格很難一概而論。
方案3:最穩定性且最便宜的擴展方案。
USB數據、視頻輸出、充電各使用一個介面,一共¥100左右。如果已經有USB3.0擴展塢的話可以直接將其接到type-c轉USB3.0轉接線上面,解決數據傳輸需求;視頻介面最好使用type-c轉dp/mini dp。
方案4:最方便、較穩定但溢價高的擴展方案。
購入雷電3擴展塢,約¥2500左右。所有需求一根線解決。
方案5:較方便、且價格較便宜的擴展方案。
市面上有小米、方雲出的type-c擴展塢,能夠一個hub解決充電、數據傳輸和視頻需求,價格都是149。兩家的hub都是一個充電口、一個USB3.0和一個hdmi介面。比較下來基本是市面上最實惠但又兼具品牌的選擇了。但是問題也有,比如用一段時間其中一個介面可能就不能用了;USB3.0傳輸速度只能到標準的一半;不支持4k60hz輸出;充電速率到不了60w等。
其他的想到了再補充。
不請自來,本人已入手2017無touch bar快兩個星期,之前用的是2015 13寸2.7Ghz版,所以主要回答下17乞丐版和15款的區別。先從學生比較關心的幾個方面說起吧。
1. 性能。來兩張本人親測的乾貨
兩個不同的評測均表明,2017款的性能還是有了一些提升的。CPU方面2017款單核性能有小幅提升,多核跑分提升明顯,而OpenCL則表明GPU有了大幅提升。此外,我還和我同學用的2016款13寸頂配(帶bar並升級了cpu內存和硬碟,2300刀)比了一把跑分,然後我的17乞丐版完勝,氣的他產生了摔電腦的衝動。總而言之,17款的性能絕對是更好的,然而15款運行絕大多數軟體也非常流暢,絕對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運行PS、AI沒有問題。不過看到題主是設計類的學生,我個人還是建議上17款,畢竟GPU有了不小提升,渲染起來能快不少。YouTube上有一段用Final Cut剪視頻的對比,結果17款還是快了不少的。性能:2017勝出
2. 續航
這就是我機智的選擇不帶bar的原因哈哈哈。17款乞丐版的續航基本和我的15款持平,中度使用能維持在8-10小時之間,但是因為硬體的升級,看4K視頻17款的續航明顯勝出。我同學(是另外一個同學)買了17款帶bar的,回來就跟我吐槽續航怎麼怎麼不行。不過這也沒辦法,帶bar的電池更小而且CPU功耗更高,續航又好那就見鬼了。。。續航:二者持平
3. 介面
T T 我這個習慣插上顯示器用滑鼠鍵盤的已經受不了17款的這個介面了,每次都要接上Type C轉接器才能用。個人覺得蘋果這個做的太超前了,Type C可能是未來的趨勢,但絕對不是當下的流行,一個USB口都不保留給大多數用戶的日常生活製造了很多障礙。如果同學你對SD卡卡槽、HDMI介面以及USB埠的需求大的話,可能考慮一下15款然後那些吐槽乞丐版只有兩個介面的我想說,反正你都要買轉接器,買一個Type C轉4USB口的不就得了:) 在Type C流行起來之前,你電腦有幾個介面取決於轉接器有幾個介面。介面:2015勝出
4. 鍵盤
很多人都在吐槽新mbp的鍵盤怎麼怎麼難用,我個人卻覺得見仁見智。那個比分沒比過我氣的想摔電腦的同學就說,他更喜歡新款清脆的鍵盤,而且鍵程更短打字更快。我個人在使用了一段時間的蝶式鍵盤以後,也漸漸習慣了它的觸感。建議同學去找一個已經買了新mbp的同學試一試鍵盤,然後看看你更喜歡哪一種,反正我敢說肯定都比iPad的smart keyboard好用,用這玩意寫知乎我已經不知道打錯多少字了。鍵盤:見仁見智
5. 尺寸與重量
17款比15款小了一圈,而且稍微輕了一點,也更薄了。現在我的17款乞丐版放進之前的內膽包里,明顯感覺內膽包大了。如果題主對便攜性要求很高,17款是更好的選擇。尺寸與重量:2017勝出
6. 外觀
雖然新款取消了裝逼炫酷的星巴克後燈,但是添加的深空灰顏色為mac更添加了一份高冷神秘感。平心而論,這兩款外觀在我心中的地位平等。
外觀:見仁見智
總而言之,考慮到題主是個注重性能的設計類學生,我個人還是建議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優先考慮新款。如果題主選擇了15款,那麼建議買官方翻新,因為現在15款已經不在蘋果官網上賣了,而官翻版是比較便宜而且靠譜的。
最後再說一下我個人對bar的看法。身邊大多數用過的同學都覺得bar是個雞肋,只是在聊天發表情和看小姐姐影片快進的時候比較有用,而且還佔用了空間導致電池容量縮水。我個人是沒有什麼裝逼需求的,而且帶bar的CPU的那點升級完全無法平衡我對續航的要求,所以就義無反顧的選了乞丐版啦。買了2016款帶Bar和17款不帶Bar版。
看題主的描述,想必對價格較敏感,和我一樣。說一下我的使用體驗:
16年12月份買的帶Bar的256G,淘汰了之前屏幕渣速度慢的Air。結果在6月1日於衣索比亞被盜,同時被盜的還有我的索尼A7M2,深切哀悼。
回國正趕上2017款上市,在猶豫好久後選擇了不帶Bar的次乞丐版。選擇的理由:1.價格比帶Bar便宜(同配置蘋果對2017款又漲價400元),減少再丟的損失;2.續航更佳;3.之前用Touch bar沒感覺多大用處,不值那個價差。
P.S.我本想買13寸MacBook Air的,但價格那麼高還不是Retina屏幕,遂放棄。
用了一個多月,現在來看,不帶Bar2017款相比帶Bar2016款的優點是:
1.續航更佳,但並沒太大提升,大約多出2個小時左右;
2.速度更快,在我使用Excel時差別明顯,原來需要等待2秒的,現在基本秒開。
但,更多的是缺點:
1.散熱,沒想到不帶Bar版本只有一個風扇,這個問題是我始料未及的,如今正值酷暑,山東這邊高溫可到40度,買來不久就發現在使用迅雷或Chrome上看視頻發熱十分明顯,用一會兒CPU溫度可到90多度,然後風扇狂轉到最高7200轉,嚇得我趕緊關掉。這個問題在之前的帶Bar16款上從沒有過,基本沒聽過風扇嘶吼。好在迅雷在更新後如今不再高溫,但Chrome下看視頻依舊溫度上升明顯,不敢看。為了這個問題我都想退貨了,只是已過了無理由退貨時間,只能湊合用。現在都是放床上開著空調才敢看一會兒視頻。
2.音質,剛從Air換到16款帶Bar版本後,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音質了,清麗嘹亮,效果非常贊,低音非常好。結果17款不帶Bar的,音質倒退了幾個檔次,低音更不明顯。這個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可能是出風口減少的緣故,也可能是音箱使用不同。
所以,如對價格不那麼敏感,相比差價2400元,最好還是選擇帶Bar的,為了散熱。看題主可能是用來進行圖像設計等的,Bar可能對於顏色工具選擇方面更加方便一點。如對價格敏感,那還是選擇2016款的帶Bar的吧,犧牲一點點CPU性能,也為了更好的散熱。
無bar版其實是MacBook Air Pro 2017
因為tdp功耗限制被蘋果取消了,理論性能差距並不會太大。
雙風扇,不容易干擾的右側有兩個USB C,touch bar和touch id,這是區別。
因為散熱系統,長時間高負荷應用可能會降頻1、也是經過反覆對比考慮,最終我在17年3月選擇買了MacBook Pro 2016 無touch bar 13寸,而且升級硬碟到512G,官網1.3W入手
2、用下來感覺很不錯,性能完全夠用,集合了Air的輕薄和Pro的性能及屏幕優勢,加上深空灰,堪稱完美的一代機型(PS:手感習慣以後甚至感覺鍵盤比之前的X1 Carbon還要省力舒服)
3、相比之下,帶bar機型多出的介面及性能都是雞肋,反正日常辦公娛樂依然是要買轉換介面,而且多出的那點性能也完成感覺不出來,更不用說帶bar版本的續航更渣;至於老款Pro,過於笨重,唯一的優勢或許就是介面多一點,直接Pass
4、我覺得對於想要一台兼顧輕薄、性能、屏幕的蘋果手提電腦的人來說,MacBook Pro 2017 無touch bar 13寸應當是最具有性價比的好選擇!
5、By the way,因為工作系統原因,我又買了台X1 Carbon (2017),現在閑魚上忍痛出售我的MBP,有意者可以看看,非誠勿擾~
可通過閑魚app掃碼查看購買鏈接:
http://a.fixnone.com/F.25DZ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剛從2014的mba升級到2017的mbp(無bar)。買之前參考了這個問題下的不少回答,在此表示感謝。簡單總結一下個人的想法
- air換pro的理由無非是:屏幕素質、原來128g儲存不夠用、性能、太空灰的高顏值;加上air的充電器最近壞掉了成為了最後的一根稻草(否則的話以air不打折扣的流暢度和續航感覺再湊合一年問題也不太大)
- 不要bar的理由無非是:電池稍大;價格便宜一兩千;bar功能目前稍微雞肋;插口需求小(反正一個口帶拓展就夠用了)
——以上的期待都基本兌現了,可以算是意料之中的優秀吧
可以說讓我比較驚喜的一點,是續航,本來也是之前最擔心的一點:
在相近的文字辦公環境下(page/word+safari+詞典+pdf+wifi定位藍牙全開+微信+evernote/onenote),在電池容量縮水不少的情況下,竟然能夠和前任air保持著幾乎一致的續航水平(平均10%/h的掉電速度),看來軟硬體的優化還是做得不錯的(當然也可能有air老化的緣故了……)。
反正10小時左右的續航我是已經非常滿意,也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主動答題!使用一周左右雖然買的鈣中鈣版本,總會有那麼點遺憾,誰叫它打折呢優點:1.外觀設計確實舒坦,相比我上一台臃腫無比的遊戲本,Mac的設計風格讓人耳目一新,是我見過的最薄的筆記本電腦2.續航長,很難想像這麼薄的機身能剛這麼久,應該跟系統有關係,感覺win本續航就沒這麼好3.蘋果生態,習慣OS X 系統後,配合iCloud 和airdrop等騷操作,可以跟自己的ipad 及iphone無縫連接,有種三位一體的感覺4.觸摸板 最爽的觸摸板沒有之一,用過就離不開缺點:1.發熱 也許是金屬機身散熱,很容易發熱,特別是屏幕下方和背面,跑Lr的時候真是燙手燙腿,據說發熱時鍵盤有點問題不過我還沒遇到2.系統兼容 很多軟體沒有Mac版本,沒辦法使用,當然各種gal也拜拜3.遊戲體驗 泯滅了我用它打遊戲的所有幻想4.介面 有且只有兩個雷電3 必須要轉接頭或者hub,不過另一方面使機子看著很清爽5.死貴
結論:適合習慣蘋果生態環境的人
Ps:別買magic mouse.....第一次用蘋果的本子,來說下使用了3天的感受。不懂那些測評啊跑分之類的,只以一個電腦小白的身份告訴你:只是辦公學習,足夠用了。
蘋果的force touch真的很好用,配合各種快捷鍵相當方便。之前用惠普的筆記本就不愛用滑鼠,雖然速度慢,有時還有誤操作,現在完全不用糾結了。
當初決定買無touch bar版是更看重續航,如果你喜歡揣著電腦出門用,那沒必要為一個目前很雞肋的功能,犧牲本子續航能力。touch bar看起來很炫酷,但是Mac能用的軟體真的非常有限,估計也沒有多少炫酷的空間。
兩個版本除了touch bar、電池容量,還有明顯的區別在於USB-C介面數量,但就目前來看統統沒用,還是要買轉換器擴展塢。
內存容量方面,因為沒有多少應用選擇,所以內存大多是用來存放下載的視頻歌曲之類的,256g足夠了,而且可以官網定製大容量無touch bar版本。
綜上,沒用過touch bar版本,無權評價,只是個人一點粗陋的見解。
剛入手一台MacBook Pro不帶bar,說說我的感受
續航:看視頻5小時左右吧鍵盤:把指甲剪了。。。我並沒有覺得打字很累。發熱:這是我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看視頻時,鍵盤與屏幕之間非常燙,底部幾乎不能放在腿上,因為實在是太燙了,發熱甚至能延伸到觸控板周圍,感覺也有一些熱度,但是還好。可能30度吧?據說是因為國內的視頻軟體多為flash的原因。流暢度:目前為止,普通看視頻,寫文檔,瀏覽網頁,CPU空閑一般80%左右。還是挺好的。文檔的兼容性問題:安裝了Microsoft office for mac,看起來和win系統的是沒有區別的,但我還沒試,問問大家,如果只是使用office,我還需要裝win系統或是虛擬機嗎?順便:我想問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使看視頻時不那麼容易發熱,特別是國內有哪些視頻軟體是支持H5格式的?(據說騰訊???可是視頻資源好少)這個很重要,如果有知道的知乎大神可以告訴我解決辦法嗎?主動答題!六月底17版推出後沒幾天入的,但是很可惜!同行的母上覺得灰色很醜所以我入的是銀色的( ????? )之前也在知乎上問過關於不帶bar的mbp是不是適合我的問題,現在可以自問自答了?(? ? ?ω? ? ?)?
首先對於初嘗試Mac的朋友們,我的感受和建議是:
1.易上手易適應os系統
2.常規軟體都能在應用商店和網站上找到(17版如果要安裝第三方來源的軟體 需要輸入指令 有需要的話我會在評論貼出方法
3.有些軟體是非常非常值得花錢買的 比如clean my Mac(不做贅述
4.移動硬碟插上後可能會顯示只讀 這時候你需要一個軟體(我用的是Tuxera 和clean my Mac一起買的
5.你會慢慢習慣不用滑鼠的,前提是要熟悉觸摸板的使用
6.鐵鍵盤膜保護鍵盤是沒錯的 但是合上蓋子前請把它拿開 否則再薄的鍵盤膜都會留下印子的
對於題主,我的建議是:
1.買什麼電腦都是看自己的需要,17版的肯定比15版的薄、輕,但是借口就少了很多,尤其是17不帶bar的版本
2.我不是學設計的,但是我會用一些adobe的軟體,就ps而言,運行流暢,做的海報和列印出來的實體海報色差很小;pr的話也蠻流暢的,我還安裝了looks的調色插件,渲染速度也尚可(當然和16g的不能比
3.bar的話可能在選顏色的時候比較方便?沒用過不做評論 但是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買新不買舊,但是從為人處事實惠的角度 不帶bar當然也很好用!!
4.【高亮】!!!題主務必務必務必先問清楚 設計專業相關自己要用到的軟體能不能在Mac下運行,身邊很多學設計的同學從Mac換回win,原因就是專業軟體沒有os系統(不建議裝雙系統,以及win的話考慮xps也不錯)
以上完全來自於一個普通Mac用戶的體驗(非專業非果粉非果黑無信仰),玻璃心接受反駁不接受人蔘|( ̄3 ̄)|
我也是在13寸帶把和不帶把的之間糾結了很久,然後做了一下分析後入手了不帶把的,定製了16G內存和512SSD,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以下是我的對與2者之間的對比:
晶元:2.3和3.1,看上去差很多,實際上Touch Bar,Touch ID都是要消耗資源的,我是試用過我朋友那個帶把的,2個實際體驗差別不大,而且2.3的睿頻是3.6,3.1的是3.5。PS:我認為買13就是為了攜帶,如果沒什麼特殊需求沒必要上i7,錢不如花在內存和ssd上,效果提升比較明顯。還有i5和i7的發熱我沒有證實過,如果i5發熱低的話也能提高續航,如果有大神知道請回復我。
電池:不帶把的電池容量大10%,而且2個CPU的功耗也不一樣,不帶把的是15W,帶把的是28W,買13寸的就是為了續航和攜帶,所以續航方面不帶把完勝。
散熱:不帶把的散熱很好,我用到現在最高溫度也就70多,平時溫度在60上下,不過不帶把的13隻有1個風扇,用起來會比較吵,帶把的會好很多。 PS:很多人說macbook散熱不好,太燙,其實燙就是說明散熱好,機器里的熱量都散發出來了。
音效:帶把的音效方面完勝,因為多一個低音。
USB-C擴展:這個看個人需求吧,帶把的多2個殘血的USB-C介面,我覺得2個足夠我用了。
安全性:我本以為TouchID的安全性做的很好,而且有T1晶元加密指紋信息,直到今年蘋果發表會公布了1/50000錯誤率。電腦里有很多重要資料,如果1/50000真的發生了,後果不堪設想。
TouchBar:我認為TouchBar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是你有一個很固定的工作場景,比如剪輯師平常就用那幾個軟體,如果熟悉了TouchBar的功能肯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些說TouchBar沒有用的人基本都是工作場景不穩定,或者是學生。我是做網路方面工作的,平時要接觸很多不一樣的軟體,工作場景也說不上很穩定,而且經常要用Linux虛擬機,所以TouchBar並不適用於我的工作場景。
總結一下:
2017不帶把的優點:續航好,性能夠用。
缺點:吵。
2017帶把的優點:TouchID快速解鎖,TouchBar提高生產效率,音效好,安靜,
擴展性好。
缺點:續航,TouchBar學習成本高。
帶把的續航問題對我來說是致命的,而且TouchBar目前也不適用於我,所以最終選擇了不帶把的。買電腦還是看個人需求,沒必要跟風。
對比之前買的air13,確實小了很多!
2017年10月通過日本的研究所定製了蘋果的512G硬碟、16G內存、無bar版本的mac pro 2017(注意仍然是中國製造)。選擇它的最初原因只是因為它可以讓我選擇美式鍵盤(秘書擔心我用不慣,又給我訂購了一個hhkb pro 2鍵盤),當然還有一個小因素是研究組裡面的同事們只用Linux和mac上的ios系統。用Windows的人,目前可能只有我一個了吧。我是一個深度的Thinkpad用戶,Thinkpad使用年數為五年,平均起來幾乎是每天都需要使用10小時的那種程度。
我沒有用過早期的mac pro,所以不好對比。但是對比x240之後的Thinkpad (假設電池6芯以上),mac pro 2017的續航上要弱很多。
發熱的問題,好些童鞋也提到了。這個無bar版本的可能的確是個問題。比如說,當我打開endnote,只是想把雲端的資料庫同步到我的mac pro上來的時候,裡面的風扇就轉起來了,可能是因為寫入硬碟產生熱量高的緣故,而且這個裡面只有一個風扇。不過電腦底部並不很熱,這說明溫度並不高,散熱性能還是可以的。
內存,可能是ios和Windows區別比較大。我即使打開mac pro,什麼都不做,內存顯示也有4g被佔用了。我不禁慶幸自己選擇了16G的。
任務切換,還算方便。分屏沒有Windows 10方便。在Windows上,大屏幕時候分多個工作區域比較容易。不過在Mac 上, 它選擇了Linux管用的那個模式,即是採用創建多個虛擬桌面的方式,然後把工作窗口丟到不同的虛擬桌面上去。如果同時想讓一張桌面顯示四個不同軟體的工作界面,必須藉助其他的mac軟體才能實現。
安裝軟體方面,相對Windows方便很多,當然卸載也同樣方便。
由於mac和windows系統的不同,mac可以做到想睡眠就睡眠,想走就走,只要我們合上mac即可,而且這樣也不會像Windows那樣由於系統緩存積壓而使得系統變慢,此外這種合上mac不需要關機的方式非常的省電。一個實際的例子是,昨晚我睡覺前合上Mac,當時顯示80%,隔了十個小時早上起來,那個電量還是合上時候的那個電量。
說說缺點:
1、一個風扇可能少了點
2、介面。雖然跟組裡歐洲人討論了介面後,他們支持蘋果的這種前瞻性決定。但是我個人覺得,好歹留個給蘋果手機充電的口吧。我現在拖著Mac,時刻都得拿個adapter,吐槽下這個adapter,雖然結合了usb, vga,價格不菲啊,雖然也不是我出錢,但是個人購買真心貴的說。
3、冬天時候,剛拿出來時候,手放上去,那種金屬的冷感真是刺激。。。
4、 鍵盤不算太好用。有的時候,我的敲擊並不會觸發鍵盤,必須讓手在鍵盤上產生一個較大的壓力才行。這個可能是因為我長期使用機械鍵盤的習慣問題,當然也可能是鍵盤本身確實設計的不算太好。
5、想起來了再說。。。
從12年第一代15寸RMBP轉入13寸乞丐版2017mbp,個人感覺很夠用啊(可能是現在不需要計強力性能了)。鍵盤現在已經習慣了(需要剪指甲。。),感覺挺好。 觸摸板雖然大,不過我發現我的手基本上是懸空在觸摸板的上面,感覺誤操作挺低。8g內存和256硬碟還是看個人需求,雖然我覺得乞丐版上16g內存有點大材小用。13寸mbp本來就不是為了強力計算而服務的,乞丐版更是個高級版的air,主要是輕便和中度性能需求的平衡。過幾天測試一下steam的遊戲性能。
優點:輕便,日常使用性能絕對OK,偶爾跑個計算也還好。相對便宜。
缺點:2個usb口用displayport接4k 60hz顯示器的時候,可能不夠用(一個口接DP,另一個口接hub轉電源+usb擴展+各種擴展)。需要hub,而不是僅僅通過轉接線或者轉接頭就能搞定。
或者可以考慮買16款的帶bar,價格估計就貴一點點
與13寸 有bar相比少了兩個介面少了一個風扇CPU主頻降低
好吧…既然你這麼問了,我就說下。你的問題其實就是touch bar值不值。
我就說bar的優缺點。優點我認為比缺點多。觸感;新功能的體驗;別說你現在不感謝蘋果5s的指紋解鎖。對音樂和視頻編輯的人來說是真好用;我買這機子就是純辦公,看球,美劇。沒別的用了,我不覺得我買個高配帶bar就是浪費,我只是覺得真好用。多說一句,蘋果自帶的keynote真心好用。我買這電腦之前連蘋果os在哪關機都不知道,照樣不沒裝win,兩天學會一周養成習慣,所以你要是擔心裝win需要esc f1-9那我回答不了你。os系統下按fn就跳出 esc平時就會自動出現。bar還可以自定義,添加你覺得能提高效率的東西進去。缺點。比較費電。程度因人而異。我鍵盤亮度,屏幕亮度最高,wifi下看球,五個小時吧。
—————————————————
電腦屏幕人為原因花屏了,去授權點免費換的,服務好評,偷沒偷換我的主板電池啥的就不知道了蘋果本本的質量自然是無可挑剔,輕薄流暢不卡機,
但是也有一個小缺點,那就是溫度高,MAC一隻以來的一個通病,正常待機都有70多度,如果跑程序或者看影視很輕易就衝到80-90度,但是溫度在控制範圍內,正常使用不會有任何問題,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如今新款的MAC新款的蘋果,鍵盤打字很不習慣,充電口和U口公用,
充電就不能連接usb設備,連接usb就不能充電,
超強悍的電池待機是一個亮點,能待機5小時+
選擇touch bar版本的機器還不是為了主頻跟3.1的cpu和四個usb~c的口么。性能肯定不帶bar的差一點點,畢竟3.1和2.3呢。touch bar?我反正天天在AppleStore裡面,我是沒發現具體真的方便多少
我是從外星人m17 換過來MacBook Pro 13的, 最大的感覺就是輕便,才發現這才是筆記本電腦該有的重量。。因為對比了之前的十來斤的電腦 我實在是覺得MacBook就是一種解脫,只要是不玩遊戲的用戶, 用來日常辦公娛樂看視頻聽歌 那是完全夠用的 系統用起來至少我覺得是很舒服的
(補充:Bar那裡和機器表面有一巨大的縫隙,那塞滿了的灰塵,哭)
沒Bar的MacBook Pro可以看做就是老款的外觀改造和基礎升級型,並且因為比MacBook Air都要更薄(沒錯,現在MBA是最厚的Mac筆記本了),相當超值,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說說區別,我有帶Bar的版本,感覺體驗差距最大的地方是Touch ID,散熱和音響。這三個帶Bar的做的都要更好一點,尤其是散熱和音響。兩個USBC口也要考慮進去。
不帶Bar的好處的話,少了一塊高解析度屏幕,續航和價格都會佔優勢吧。
另外,聽說不帶Bar的MBP那一排功能鍵的聲音和普通按鍵有所不同。我肯定不能容忍這個。
還有,帶Bar的可以賣萌。
上周入手一台13in深空灰(深空黑才對), 添加的16G內存,256硬碟。用了一天之後,給退貨了, 重新買了個銀色帶Touch Bar的回來,雖說很多人都說Touch Bar無用,但是帶Touch Bar的電腦整體上CPU,顯卡都會好一些,多了兩個右側低速Type-C (其中有一個要用來充電)。
換購的理由主要是CPU主頻,13寸MacBook Pro均為雙核CPU,作為17款入門款主頻(2.3GHz)相比舊電腦13年末入門款(2.4GHz), 不管什麼原因,主頻降了一些,感覺CPU上的速度並沒有提高多少。據實際不科學測試,我用兩台電腦同時跑自己寫的一個腳本,兩台速度上下不超過3s。瞬間覺得花了1萬多,買了個沒快多少的機器,超級不爽
第二個理由,主要是深空灰(感覺比16年的要黑一些),個人喜好沒啥說的。還是喜歡經典的銀色。哈哈!
對了,在官網買,雖然可能貴一些,但是可以制定配置,14天內可退換
推薦閱讀:
TAG:MacBookPro | MacBook | Mac | 蘋果公司AppleInc | TouchB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