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用必要性論證重要性?
我一直以來的理解是,必要性是存在層面,可以使用缺失性論證;重要性是意義層面,主要是比較性論證。兩個層面無法相互比較更不能循環論證。
但是今天有隊友提出來這麼一個例子:如果一個會議,缺A就無法進行,但是缺B無所謂,那是不是可以論證A比B重要。也就是說一個必要一個不必要是否能說必要的比不必要的重要。這個例子在邏輯上如何解釋?
這個問題很有趣味,我試著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講一下。首先,「必要性」其實是有明確定義的,即,「XX為XX成立之必要條件」,數學公式我就不引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查一下。但是另一方面,「重要性」則在不同的語境之下,有著非常不同的內涵。明確一點說,價值體系的異同會導致我們對一件事物是否「重要」產生截然不同的判斷。
所以,最簡單答案是:往往不能。
用你同學舉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有一個會議,A是公司看門大爺,公司大門鑰匙在他身上,B是會議討論的項目主管。缺了A,會議確實開不了了(當然你要硬說可以換地方或者臨時組織網路會議,我就把時間調到六十年代,情景改成千人大會,沒意思的)。缺了B,還有項目副主管可以臨時頂上,效果雖然差很多,但是好歹會還能開下去。看門大爺更重要,是不是感覺有點不太對?
如果還糾結的話,我們就把看門大爺換成空氣:沒了空氣什麼人類活動都白搭,所以空氣的存在,比項目主管必要多了。空氣比項目主管更重要,是不是更沒意思了。
到這裡,我相信在不涉及更多學術向內容的情況下,已經差不多能回答你的問題了。下面我稍微多談一點,怎麼進行比較標準的初步設定。(鑒於上次的教訓,想討論政策辯的,可以私下交流;想討論「正宗」政策辯的,出門右拐找龍神 @張子龍 ,恕鄙人才疏學淺不奉陪了。)
無疑,在競技辯論的環境現狀下,比較標準的設立,會極大程度上影響比賽的走向。題主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想必是遇到類似「改善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完善制度/提高意識更重要」之類的辯題,感覺難以下手。你說你必不可少,我說我一針見效,誰重要誰不重要,評審頭大自己也難受。
我個人的經驗是,比較標準的選擇,往往關係著所持一方秉承的價值基準。我自己曾經給新國辯題庫上交過這麼一道題:「文藝工作者更需要有出世/入世的情懷」,結果把自己隊給坑了。就以此為例來談談。
出世和入世的概念,在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中,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粗糙的來說,道家思想更偏出世,即反建制,反物質,追尋絕對自由;儒家的思想更偏入世,談綱常,談禮法,談社會改造,談天下大同。在這兩個關鍵定義相對比較清晰的情況下,「更需要」的判斷,恐怕就要建立在雙方對於「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期待之異同了。出世的一方,如果夠激進,是完全不忌諱是否「文藝聯繫大眾」的;入世的一方,如果夠激進,也可以完全不介意談「文藝淪為XX附庸」的,因為畢竟「文以載道」。
到了這一步,可以說,兩邊談不下去了。我認為出世更重要,因為我的持方本身就是在以出世的視角判斷……入世同理。到了這一步,就只剩兩種辦法了:第一種就是拼詮釋,用強大的語言和深入的思考徵服評審的心證,令其接受己方的價值體系。這方面當今華語辯論界做的最好的,我個人認為是黃執中學長。這種辦法,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我不會……
第二種方法,是尋根溯源,尋找雙方最基礎的共識。能夠放開一切的辯論員,畢竟還是極少的。我可以大談文藝的最高價值在於對純粹的美的追求,可我未必敢洗白投身汪偽還怡然作「苦茶文」的周作人;我可以高舉「文以載道」的口號,可我未必敢否認陶淵明的偉大成就。既然有共識,就可以沿著共識理分歧。既然能使得對方不得不面對一個例子,自然也就可以順藤摸瓜找到他默認的我方價值理念。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對方因為立場/選擇原因,就是一條路走到黑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要分情況討論,如果對方水平並沒有那麼高明,只不過態度堅決,那麼就可以用不斷的進攻來尋找他不能自圓其說的環節,或者順著他的邏輯,令其不得不承認越來越難以為人接受的情景/抉擇/結論。在充分揭示了對方的面目後,只要能進行一個有著清晰明確的比較的總結,那麼勝面當不會太低。
如果對方水平極高,對於所採取價值體系的要訣掌握極佳(請參見表演賽「不如成佛/不如成魔」反方,萬華明的表現),如何是好?首先,有的時候技不如人甘拜下風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死中求活的方法,也未必沒有。我個人認為,此時不那麼堅決走到底的一方,最好的朋友,就是「常識」和「現狀」。
價值觀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卻不是這個世界本身。羅素在《西方哲學史》有言,哲學體系往往或者像洛克,符合事實卻難以完全自圓其說;或者像尼采,完全自洽卻不那麼符合事實。競技辯論也有類似的情況。面對高手走極端,求自洽的思路,我個人以為,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用現實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問題、共識、普世思想來將其拉回地面,喚醒評委心中的「常人「思路。
這個答案不太符合我對自己一貫的要求,因為具體的例證和操作的詮釋有些過少。等我整理完,可能在某個時間單獨就「比較標準」寫篇詳實一點的文章,在這就不喧賓奪主了。
謝謝。
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我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先放結論:必要性就是重要性。
邊寫邊整理思路,這個回答可能會很繞。
--------------------理清定義的分割線-----------------
1、邏輯上的「必要」和日常討論中的「必要性」不是一個概念。
邏輯上的必要條件的概念我就不講了,看看數學書應該也能明白:A是B的必要條件或者A不是B的必要條件,不可能出現A既是B的必要條件,又不是B的必要條件。
那麼當我們去討論必要性(比較兩者那個更必要)的時候,除非一個是必要條件,一個不是,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去比較了嗎?
顯然不是,因為當我們去比較必要性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去比較的不可替代性。
-------------------分析問題的分割線-----------------
如果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樣,我們為什麼會得到一些很沒有意思的結論?
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對於討論事物的對象進行了偷換。
二、對於不可替代性的認識不一樣。
比如開會:
借用一下樓上大大開會的栗子:
今天,我要組織一場會議,討論一個我也不知道是個什麼玩意的項目。會議還有五分鐘開始了,我發現,會議室的鑰匙只有一把,保管鑰匙的老大爺不見了,同時項目主管也不見了,但是他說副主管可以代替他。請問,對這場會議來說,什麼最重要?
當然是那個老大爺了。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開會中主管比較重要?
兩個原因:
1,把會議本身完全地偷換成了會議的內容。
2,根本就沒有沒有覺得找不到鑰匙是個問題。
再換一個更為顯而易見的
在前線開誓師大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提起大家的士氣嗎?不,找一個不會被炮打到的地方。
和平時期還那麼重要嗎?
我們覺得不重要的原因是我不需要「專門去找」一個不會被炮打到的地方。
最常見的論斷就是 :吃飯是必要的,但是有很多事都比吃飯更重要。
問題在哪裡?在於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是有飯吃的。饑荒的時候,還有比吃飯更重要的嗎?可能有,但是不多了吧。
-----------------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當我們在比較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發現認識上的不同。
當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如果一方已經潛意識地認為:怎麼可能會找不到開門的人/有空氣的地方 我們想要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就有點困難了。
開個會尚且如此困難,討論一個更複雜的辯題,因為經歷、立場的不一樣,獲得同樣的認知就更難了
其實,
很多時候透過概念的定義看概念的內涵,是不必要的迂迴。你知道「必要」這個概念代表的是「必要」的內涵,
也知道「重要」這個概念代表的是「重要」的內涵,
兩個概念存在區別,可問題是,「必要」的內涵和「重要」的內涵到底該如何定義?如你所說,你覺得是「存在層面」和「意義層面」,也就是說,你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你的定義而改變,那麼之前定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義也就不存在了,概念不存在了,你問題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呢,我們人類的「語言系統」是不可能徹底對應實物的,比如說「燈」,那對應的就是「燈」的實物,可「愛」,如何定義?你可以定義為「愛」是某種情感,那「情感」如何定義?抽象概念你解釋起來會一直用到另一個概念,永遠繞不到實物上,那麼,其實這個概念是沒有徹底定義的,基於這些概念的命題,
也是沒有必要的,你心中有數就行了。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會試圖用一個假的故事來證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
※現存一種思維模式,以「來都來了」「都已經XX這麼久了」作為維持現狀的理由,對此你有何看法與思考?
※星際穿越中 「他們」 到底指誰?
※排中律、無矛盾律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怎麼看這次38評論長城H9的變速箱邏輯混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