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城市規劃應該是什麼樣的?

請注意不要混淆「城市」與「城市規劃」兩者。


理想的城市規劃嗎?我覺得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

就像,每個人的擇偶標準是不一樣的,同一個男孩子/女孩子,不同的異性可能會給出完全相反的評價(不同利益群體訴求不同)。而城市是城市規劃結果的體現,其作為一種空間實體對於城市居民而言是共有的。

意思就是,就算找到了10個人都很喜歡小明/小紅,作為被同時交往的十分之一,你恐怕所關注的已經遠遠超出小明/小紅本身是怎樣了。你會關注,另幾個十分之一在你不在的時候做了些什麼,做過些什麼,將來計劃做些什麼(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存在利益衝突,而城市空間出於其物理特性往往無法兼顧各方利益)。

譬如,對你來說,最好是一月三十一日;而其它十分之一可能想的就是怎樣讓你十二月一日了(土地等資源的有限性)。

而城市規劃,其實做的事情就是讓你盡量感覺不到其他人跟你共享另一半的壞處,儘可能擴大其中的好處(發揮城市物質空間要素規模集聚的優勢,同時注意疏解負外部性)。

所以,如果規划起效了,那麼絕對不是令某一個人覺得完全滿意,而是盡量讓人處在可以容忍的狀態。平衡各方利益,維持秩序,促進發展。

好處就是,小明/小紅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老練,越來越分身有術,他/她現在可以同時談100個朋友了,但是卻只談了99個(城市的實際服務能力增長稍微高於人口負荷增長,人居環境質量提升)。

於是每個人都因為那平均多出來的1/100的專一而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這樣看來,這也能姑且算是一種理想吧。你覺得呢?

有人反映說我總是喜歡作一些晦澀的比喻亦或是反諷,不必要地提高了閱讀門檻,是故加上括弧中的加粗內容。


能夠解決主要矛盾的就是不錯的城市規劃

這已經是個很奢侈的願望。


〇、吐槽

「民主」和「生態」是現在社會的兩種「政治正確」,兩種「思潮」都很類似,在我看來都是「把手段當成目的」的迷思。生態主義的爭議在此不贅述,這裡想談我們現在社會逐漸孕育出來的「民主思想」,因為它時常在城市規劃里產生一種錯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為了「我」。

樓中有一個吐槽專業的回答活靈活現的證實了此事——簡言之,恨不得我的「家—公司—我想去的任何地方」一馬平川,毫無障礙才好——這當然是一種「幻想」而已。

還有一些回答(例如頂樓)也從「有限的資源下不同利益群體衝突的必然性」駁斥了上面的幻想,並得出「根本沒有所謂理想的城市規劃」的觀點。我很同意,但頂樓的這種「觀點」並沒有帶有明顯的「立場」,跟「今天有可能會下雨」一樣,是某種程度上的廢話而已。

所以我想我的回答除了以上的吐槽以外,應該再播報以下兩個主要內容和一個總結:

一、城市規劃的根源目的

城市規劃的根源目的從來都不是「人民」,而是「政權」,政權為了維持其合法性,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背景,城市發展的方針總是會擺盪在「民主的正當性」和「資本的積累」的天平兩端。

從政府的視角來看,就是既要讓我的人民得到合理的勞動所得,形成「公平」的社會和市場,但又要通過資本的積累(攢錢)來擴大生產和建立基礎設施,形成發展,但這又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剝削」,同「公平」產生矛盾。

而從人民的視角來看,就是介於兩種極端的狀態之間:左派更喜歡「躺贏」:我弱我有理,恩格斯說無產階級窮困的原因是「暫時的結構性貧窮」的而已;而右派高唱「愛拼才會贏」:不努力怎麼會有收穫呢。

呵呵,最悲慘的是「中產階級」,被夾在弱勢群體和權貴群體之間,他們就是最有能力,但思想最不堅定,所以也是最容易被操弄的那個。拿我這個「中產階級預備役」來舉例子,現在我的理想就是「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但我生活在北京,北京的社會氛圍中,「工作順利家庭幸福」就被轉化為了「有房有車」,我並沒有意識到這裡有什麼怪怪的,並勤勤懇懇的為此而努力工作——這種「消費文化」的「認同構建」其來有自——上海租界時期的郊區化房地產發展,就是通過衛生和清潔等郊區住宅的特性構建同西方住宅同質的聯結以獲得中產階級認同和購買,既緩解了當時城內的壓力,也讓資本得以流通。

再往外看,還可以追溯到英國在火車通勤逐漸普及之後的郊區化發展,雖然由於一戰和工業革命的影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非常複雜。但當時城市區域結構的變化,是同「郊區化住宅」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而這個過程中,「工人階級」(中產階級的前身)就是當時被資本主義規律「巧妙」的挪到郊區居住的群體。若有興趣,可以從下面這本Richard Reiss的《The Home I Want》(1918)開始了解。

其實已經跑題了,我主要是想說,理想的城市規劃這個詞很模糊,因為一般會把「理想」一詞聯想到結果。但其實也可以當成「初衷」——當一個城市規劃的起初有明確的目的及與之匹配的手段時,我覺得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具有「理想」特質的城市規劃。

二、我認為具有「理想」特質的城市規劃

在以上的論述的基礎上,我來找一些帶有明顯「立場」的城市規劃,無論它們過程如何,結果如何,我都認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理想」特質。

幾乎沒有得到實踐的:柯布的「光輝城市」,他老人家把城市當成一個運轉的機器,批量生產的住宅內居住的大眾被柯布稱為「細胞」,人性完全被抹除卻又有等級制度(黑人懵逼.jpg)。雖然這種傾向於「法西斯左派」式的規劃思想在當時的歐洲收穫了大量的批評,但是在他死後,在印度和巴西卻把規劃思想實踐了出來。更諷刺的是,現在柯布還有一大堆忠實的腦殘粉在讚揚光輝城市中思想的「光輝」。

得到實踐但是完全扭曲的:霍華德的「花園城市」思想,一個根源於「社會的自由與合作」的左派立場下的都市結構的想像,最後卻被官僚和資本主義所操弄成為一個房地產賣點並大肆推廣。

得到實踐一半的:希特勒的柏林城(1930s):一個二戰還沒有開始就開始想像用來慶祝勝利的柏林城市規劃——它只在乎用於閱兵的軸線大街,和用來象徵權力的紀念性建築——這是多麼理想的城市規劃啊~但因為它太貴了,二戰結束的時候,它只實現了一條街而已。

幾乎全部得到實踐的但存在爭議的:耿彥波的大同改造(2008),跟希特勒的柏林不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大拆大建毫無壓力,同樣是「城市美化運動」,雖然耿市長沒有完成任期,但他的「個人理想」在大同市算是基本上實現出來了。類似的改造往前看其實還有伯納姆的芝加哥大規劃(1908),但實現度比起大同人民愛戴的耿市長也差很多,相信伯納姆大爺在九泉之下看到大同現在的樣子應該哭笑不得吧。

得到實踐並且至今受益的:奧斯曼的巴黎改造(1850),巴黎的改造工程出於當時由於工業的發展帶來擁擠、骯髒不堪的城市現況,拿破崙和奧斯曼權力在握,頗有遠見的拆除舊街區、修建大道和公園、修建新的下水道,甚至還規定建築的樣式等等,工程持續到了1920年代才結束。今天巴黎城區的現代和傳統並存的都市風貌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當時奧斯曼的整修。然而這個規劃的成功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年輕的柯布就是被巴黎的「偉大開創」所影響,自己漸漸走火入魔在規劃中泯滅了人性。

四、總結

那些一看到「理想的城市規劃」的這個提問就馬上聯想到「不存在」的答案的人,我非常有同感,他們應該和我一樣,都是在工作中受到過好幾萬點的暴擊的人……

但我的經驗是回看城市史可以找到一些慰藉,因為理想的規劃其實還可以找到很多,以上只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已,他們已經足夠說明問題——這些「理想」的規劃,一般起源於極左或者極右的思想,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目的和手段都過於極端,往往都是在實施過程中被converge到一個中庸的位置。

或許從結果上看,他們都是「不理想」的,但我們並不能因為結果不理想而忽視了他們存在的研究和教育的意義。


在我看來,理想的城市規劃是:能對未來進行完美的預測,能夠完美地應對未來城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能讓城市有序發展的規劃。雖然這個很難實現。

所謂「規劃」,無論是人生規劃、職業規劃,還是交通規劃,產業規劃,城市規劃等等,面向的主體都是「未來」。我們為什麼要規劃?無非是希望未來是可掌控的且能良好發展。而城市規劃希望的是未來中的城市(如未來10年,20年,30年),能發展成某種美好願景,而且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留給意料之外的狀況。

規劃是基於「預判」的,而這樣的預判卻是基於現在的情況,對現在進行充分的研究後,推斷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總規中的人口預測。

但其實,這些預判都是不太準確的,因此對於未來的把握也會有很多偏差。

(個人認為,城市規劃總是會給我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因為規劃面向的是無法立即證偽的未來。你無法立即真正地評價一個城市規劃方案的好壞,因為最好的檢驗方法是,看未來城市是否像規劃方案中所描述的那樣發展,也就是預判是否準確了,是否合理地處理了預判中出現的狀況)

理想的城市規劃是很難實現的,至少現在是。也許未來會有更科學的研究(預測)方法,能讓規劃趨於完美。


最理想的城市規劃是這樣的,解*蜜後我會再更新。

強插我的相關高贊回答:有哪些讓你為之感動的規劃? - 知乎


沒有最理想的,永遠有進步的餘地

城市規劃,就是以公平為基礎,儘可能地改善更多的人的生活現狀,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不存在一個最理想的城市規劃


都讓開!終於等到專業對口的問題了!

就當前科技而言,1,所有的十字路口,左拐和直行都是建成車輛下穿隧道或上穿高架,不用等紅綠燈。行人和非機動車平路穿越,而不是行人走地下通道或上天橋。

2,設立單獨的電動機車道,給電動三輪車和兩輪車、電動滑板、平衡車走,同時配備獨立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人行道可以配備索道一樣的籃筐。

3,繁忙街道的機動車道中間取消綠化帶,採用可左右平移的欄杆,實現上下班高峰潮汐車道變換。(改欄杆可以採用激光燈帶,如果有車輛越線也能即使警告)

4,大塊的城市公園綠地打碎成小塊,置入生活區,商務區,金融區等,讓綠地隨處可得,而不是遠離人群,設置馬路柵欄、物理距離等障礙。

5,遠郊大型綠地,停車位按照翻五倍的數量建設。

6,到處都是共享自行車,像現在的杭州一樣。

7,城際高鐵刷一卡通進站上車。不要每次等車檢票就要花提前半小時,而車上才呆20分鐘!還兩次驗票,不要臉!

8,不要學北京,上海,杭州(抱歉只去過這幾個城市的地鐵)的高鐵轉地鐵,要上下樓,走很遠的路,還要二次安檢!不要臉!要無縫對接!

9,沿江路,江濱路,靠江邊的那一側,不要學杭州和義烏,那麼美麗的河流,硬生生地給柵欄和樹木遮住!河堤矮一點,斜坡草皮植被,要讓你的人民行駛在路上,就能見到家鄉的河流。

10,圖書館不要人民五點下班,你們也五點下班,人民雙休你們也雙休(對,就是說的義烏)

11,銀行,行政服務中心,司法,稅務,和普通企業公司錯時調休。

12,把繞彎的路擼直,把有上下坡的路填平。沒有三岔路和五岔路。

13,取締所有超長的或兩節公交。取締快速公交專用道。

14,購兩座車汽車享受補貼,停車費減半。嚴厲打擊巴鐵非法集資(還有人記得這個笑話嗎 )!

15,小區封閉,不要開放住宅街區。原本只是路上堵,現在響應國家政策,開放式小區,就直接堵到家門口了。

16,公共建設施工,尤其是修路,承諾並公示工程結束時間。

17,對行動不便人士真正友好。而不是表面文章。

對了,本人專業是吐槽噠 (????) ? =????(???*)


瀉藥。這題目,提問者到底是怎麼會提出來的,有何用意???上面那位說的挺多也挺有意思的,可好像變成在描繪理想的城市長什麼,而不是理想的城市規劃。

理想城市有很多人提過,也實踐過。(腦海中浮現出第一個田園城市 Letchworth Garden City)~~~神煩

換個思路,如果我們假定最理想的城市規劃就是規划出最理想的城市,可問題是理想的城市真的是可以被規划出來的么?做規劃方案的人經常會聽到比較貶義的評價就是「方案過於理想化了」 。比如北京著名的梁陳方案,雖然肯定算不上「最理想」,但應該說今天業界對這個規劃方案的評價還是非常正面與肯定的,有人認為當時如果採納了那個方案,城市面貌應該會比今天好。(當然依當時的雙城拉開的距離來看,還是不夠遠,不夠解決問題)這個算不錯的方案,沒有執行,城市失去了一次變好的機會。

又比如陸家嘴的國際徵集方案,作為設計背景的我來看,其實當時羅傑斯、伊東的方案還是很屌的,而且理念也很酷,儘管參選的幾個方案都是概念方案,相比較最後的納百家之長的方式採取的最終方案,實在是有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感覺。陸家嘴糟糕的步行環境,還有顯得不和諧的天際線(其實這兩年看多了也習慣了,就那樣吧)等等。。。如果當時的那些個概念方案,任憑選一個繼續深化,可能都比現在的局面好。Well,又可以說有好的方案的時候,城市沒有往好的方面走。

這裡扯遠了我想到了一個建築方案的case。鳥巢的方案招標,據說最開始的條件有兩個很重要,其一是體育場得坐得下10萬人,其二是得有可開合的頂。我靠這倆要求其實很矛盾啊,坐得下那麼多人的體育場,中間的窟窿得有多大啊,這頂就自然難加了啊。我記得當時看到的方案中,有個國內的團隊的方案真的是煞費苦心,把中間的近似橢圓形的窟窿用一個巨大的移動飛艇給堵上了。太陽好的時候飛艇飛走了,下雨天飛艇飛回來用「肚子」擋雨。技術上我不知道可行與否,可當看到的時候真覺得這個idea好塞雷!當然其實還是有其他的方案中規中矩可選的。但各位知道,最終的方案鳥巢壓根就沒有頂!為什麼?因為方案放在一起比較的時候,大家還是覺得沒有頂的鳥巢好看,牛逼。。。Well,方案好有什麼用,評價規則都變了,就是不用你的。

寫到這裡,差不多了有個小思路。城市規劃考慮的點很多,經常需要取捨,而取捨深究下來經常難免是主觀的。所以即使有好的規划出現,它也未必能實現。但一個不能實現的規劃,即使它再理想,恐怕也就只剩下進教科書的價值了。


謝邀。

就康巴什這樣特別好,我理想中的城市就在現實中。


理想的城市規劃:

1.全民參與規劃,一人一票決定。每年都有一周全市人民公休,參加規劃討論表決大會。公休期間,特殊崗位的工作人員輪流值班。

@萱叔寶 一票頂一萬票!!!

2.道路不得超過單側兩個機動車道,但必須有單獨的電動車道和自行車道。如果道路不夠寬,就取消機動車道。

3.嚴禁單向道。

4.小區、單位、衙門等的內部道路全部開放。

5.高於七層的建築全部拆除。

6.所有住房全部公租,按照工作地點就近分配。

7.禁止所有排放尾氣的機動車。只允許電動車。

8.所有車輛限速50邁。

9.高架道路全部拆除。

10.地鐵全部廢除,現有地下線路可以按照條件改造成停車場。

11.機動車停車場一律在地下。

12.所有綠地免費開放。


最近在複習,翻出老師的lecture錄音聽。在講柯布西耶的時候,老師說:當時人們希望能找出最專業的人士給出最好的城市規劃方法,實際上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反正原話翻譯過來大約這麼個意思。

聽了之後倆感覺,一是聽力真差啊,當時上課還不好好聽,完全不記得有這麼個話;二是說的真對,很多理論是在一種假想的、類似「真空」的狀態下產生的,結合實際的時候必然會產生各種變數迫使理論形變,也就沒有所謂的萬金油,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在買個傢具都要依據戶主情況進行定製,更何況是一個具體城市的城市規劃?

沒有最理想,只有不斷調整和變化,去適應當下的狀況。


初答不認真審題了,不是「最好」而是「最理想」,但內容上區別不大,想說的還是理想時的狀態。

——#——#——#——#——#——#——#——

有沒有最好的規劃?現有的規劃必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誰是完美的,也很難量化來得出誰最好的結論。但如果說的是一個理想的狀態那當然有,不過我們迫於地理、市場、政策等因素往往只能讓我們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褪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最好的規劃是讓規劃隱於無形,「無為而治」,使一切顯得合理而自然。

實際感受應該是:

1.各種交通形式都能有效地組織起來,不產生相互之間的干擾。比如多車走的路便是寬的,多人過的路口則選擇機動車慢行化平交或建設過街地下通道,做到不浪費資源的同時提升主要使用者的體驗,而不是造就了一大批死寂的寬馬路、各種穿越隔離帶的情景;比如軌道交通的建設能夠做到真正服務於市民需求,適當做少量TOD,不要本末倒置,一味地用軌交搞擴張甚至概念炒作。

2.使每個區域的基本功能完備。城市是一個整體而不是若干單一功能區簡單的集合,資源或功能的集聚應該是市場使然的而非政策強制推行,這樣就不會出現嚴重的潮汐現象。所有「居住區」里要設置好商業,提供好就業崗位,做好醫療等配套,就不會產生「睡城」這種不和諧的東西;類似的,城市中心商務區也要設置足夠的住宅,容納不同層次的商業,重視公共空間的建設,支撐非上班時段的城市運作,避免「空城」的出現。

3.從空間分配上體現自然的人文關懷。不再規劃各種大型保障房社區或建設新的單位大院,它們使不同階層的人在空間上遭遇隔離,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不要盲目推進能使樓宇生活質量下降的街區制,應該綜合這個區域預期的交通密度和功能地位來決策,否則容易得不償失。

暫時只想到這麼多。其實答主剛高考完,還沒開始系統地學這些呢......


沒有理想的方案,只有可行的方案。

我們老師說的,深以為然。城市規劃就像人生一樣,沒有完美的時候,永遠是得與失的交易。就像歷史一樣,不是直線上下的,是螺旋上升的。你今天出了一個完美的規劃,明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一隻蝴蝶扇了翅膀,你的城市就下起了雨,規劃就不再完美了。


謝邀,所謂理想的模式是不存在的


城市規劃既是結果,更是過程,不可能完美,能夠即時的根據發展的需要的進行規劃改造就好了


黑客帝國的培養基


個人認為,規劃從來給的不是結果,而是一個動態、持續性的解決問題的協調辦法。所以從時間來看,任何階段的城市規劃都是最理想的城市規劃,也是最不理想的城市規劃,


請理解

規劃二字

規範,劃定


理想方案怕是幾次擴初深化被各部門搞得焦頭爛額。


不存在最理想的規劃。因為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太多,而且現實的?發展往往和計劃的不一樣。


推薦閱讀:

建築設計研究生英國留學回來可以找到工作嗎?
生物本科畢業想研究生讀建築設計,怎麼做準備?
現有一台老移動工作站,想加配一台稍便攜又兼顧性能的筆記本,本人工作景觀設計,請問有哪些推薦?
一棟樓為什麼戶型不一樣外觀卻基本是一致的?
為什麼建築師喜歡在建築外立面設計大量玻璃幕牆?

TAG:城市 | 城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交通規劃 | 城鄉規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