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有分支:密宗 相宗 凈土宗 天台宗 等宗派? 你選擇這一宗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
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
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
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開始覺得南傳好,古樸純粹,更多保留原汁原味的佛法。是跟著人云亦云,追潮流。
後來看《禪關策進》小書,知道咱們中國佛教不是沒有大解脫人。知道都是佛陀之教,因為地域相隔,歷史變化,人文習俗不同,才展現出不一樣的風貌。
雖然禪宗是為上上根人說法,咱爺們只是個鈍根鄙俗愚痴凡夫,也仰慕打破骷髏,放大光明的境界。希冀能夠破除無明,解脫生死。
筠州黃檗運禪師示眾
預前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爾熱亂。有般外道。才見人做工夫。便冷笑。猶有這個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這裡都用不著。只管瞞人。爭知今日自瞞了也。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這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卧。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到這裡。說甚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不信道直有這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玄沙備禪師示眾
夫學般若菩薩,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如喪考妣相似。恁么急切,更得人荷挾,克骨究實,不妨亦得覯去。黃龍死心新禪師小參
諸上座,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爾諸人要參禪么,須是放下著。放下個甚麼。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向自己腳跟下。推窮看,是甚麼道理。推來推去,忽然心華髮明,照十方剎。可謂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豈不暢快平生。莫只管冊子上念言念語,討禪討道。禪道不在冊子上。縱饒念得一大藏教,諸子百家,也只是閑言語,臨死之時,總用不著。 評曰,不可見恁么說,便謗經毀法。蓋此語為著文字。而不修行者戒也。非為不識一丁者。立赤幟也。南傳有坐禪行禪,禪宗也不是沒有。
東山演禪師送徒行腳
須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討取個分曉。如只隨群作隊,打哄過日,他時閻老子打算飯錢,莫道我不曾說與爾來。若是做工夫,須要時時檢點,刻刻提撕。那裡是得力處,那裡是不得力處。那裡是打失處,那裡是不打失處。有一等,才上蒲團,便打瞌睡,及至醒來,胡思亂想。才下蒲團,便說雜話。如此辦道,直至彌勒下生,也未得入手。須是猛著精彩,提個話頭,晝參夜參,與他廝捱。不可坐在無事甲里,又不可蒲團上死坐。若雜念轉斗轉多,輕輕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團,開兩眼。掜兩拳,豎起脊梁,依前提起話頭,便覺清涼。如一鍋沸湯攙一杓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時節。佛跡頤庵真禪師普說
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可將平生所見所聞,惡知惡解,奇言妙句,禪道佛法,貢高我慢等心,徹底傾瀉。只就未明未了的公案上,距定腳頭,豎起脊梁,無分晝夜,直得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如有氣的死人相似。心隨境化,觸著還知。自然念慮內忘,心識路絕。忽然打破髑髏,元來不從他得。那時豈不慶快平生者哉。
徑山大慧杲禪師答問
今時有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諸病,枉用工夫,無有了期。但只存心一處,無有不得者。時節因緣到來,自然觸著磕著,噴地醒去。 ○把自家心識。緣世間塵勞的,回來底在般若上,縱今生打未徹,臨命終時,定不為惡業所牽,來生出頭,定在般若中,見成受用。此是決定的事,無可疑者。 ○但自時時提撕。妄念起時,亦不必將心止遏,只看個話頭。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舍。忽然心華髮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評曰,師自雲,他人先定而後慧,某甲先慧而後定。蓋話頭疑破,所謂休去歇去者,不期然而然矣。蒙山異禪師示眾
某年二十,知有此事。至三十二,請益十七八員長老,問他做工夫,都無端的。後參皖山長老,教看無字。十二時中,要惺惺如貓捕鼠,如雞抱卵,無令間斷。未透徹時,如鼠咬棺材,不可移易。如此做去,定有發明時節。於是晝夜孜孜體究經十八日,吃茶次,忽會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不勝歡喜。求決三四員長老,俱無一語。或教只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余俱莫管。便信此說,過了二載。景定五年六月,在四川重慶府,患痢,晝夜百次。危劇瀕死,全不得力。海印三昧,也用不得。從前解會的,也用不得。有口說不得,有身動不得,有死而已。業緣境界,俱時現前。怕怖慞惶,眾苦交逼。遂強作主宰,分付後事。高著蒲團,裝一爐香,徐起坐定,默禱三寶龍天,悔過從前諸不善業。若大限當盡,願承般若力,正念托生,早早出家。若得病癒,便棄俗為僧,早得悟明,廣度後學。作此願已,提個無字,回光自看。未久之間,臟腑三四回動,只不管他。良久,眼皮不動。又良久,不見有身,只話頭不絕。至晚方起,病退一半。復坐至三更四點,諸病盡退,身心輕安。八月至江陵落髮。一年起單行腳。途中炊飯,悟得工夫須是一氣做成,不可斷續。到黃龍歸堂。第一次睡魔來時,就座抖擻精神,輕輕敵退。第二次亦如是退。第三次睡魔重時,下地禮拜消遣。再上蒲團,規式已定。便趁此時,打併睡魔。初用枕短睡,後用臂,後不放倒身。過二三夜,日夜皆倦,腳下浮逼逼地。忽然眼前如黑雲開,自身如新浴出。一般清快。心下疑團愈盛,不著用力,綿綿現前。一切聲色,五欲八風,皆入不得。清凈如銀盆盛雪相似,如秋空氣肅相似。卻思工夫雖好,無可決擇。起單入浙。在路辛苦,工夫退失。至承天孤蟾和尚處歸堂。自誓,未得悟明,斷不起單。月余工夫復舊。其時遍身生瘡亦不顧,捨命趁逐工夫。自然得力,又做得病中工夫。因赴齋出門,提話頭而行,不覺。行過齋家。又做得動中工。夫到此卻似透水月華,急灘之上,亂波之中,觸不散,盪不失,活鱍鱍地。三月初六日,坐中。正舉無字。首座入堂燒香,打香盒作聲。忽然[囗@力]地一聲,識得自己,捉敗趙州。遂頌雲,沒興路頭窮,踏翻波是水。超群老趙州,面目只如此。秋間,臨安見雪岩、退耕、石坑、虛舟諸大老。舟勸往皖山。山問,光明寂照遍河沙,豈不是張拙秀才語。某開口,山便喝出。自此行坐飲食,皆無意思。經六個月。次年春,因出城回,上石梯子。忽然胸次疑礙冰釋,不知有身在路上行。乃見山。山又問前語。某便掀倒禪床,卻將從前數則。極淆訛公案,一一曉了。諸仁者,參禪大須仔細。山僧若不得重慶一病,幾乎虛度。要緊在遇正知見人。所以古人朝參暮請,決擇身心,孜孜切切,究明此事。 評曰,他人因病而退惰,此老帶病精修,終成大器。豈徒然哉。禪人病中,當以是痛自勉勵。-^-
選擇的唯識宗,因為很簡單,至少能學。
凈土宗,不到死的時候很難看到效果。
凈土宗相當於是打電報回家,「爹,我沒錢了,過來接我回家」,你爹沒來接你的時候,你都不知道電報是不是發過去了。
禪宗,第一需要你是最上乘根器,其次要求找到師傅。禪宗想找到一個法眼具足的師傅難
禪宗這個相當於是找個老司機,指出目的地,然後坐上你的汽車,閉上眼睛開吧。只要保持方向盤不動,一個勁的加油,肯定是最快達到目的地的。至於能不能撞到樹,掉路邊的坑裡,就看你的師傅指路指的對不對了。
密宗。理解不了
估計相當於找GM,「給我50條命」,密碼是「上上下下ABAB」,密碼對不對難說
唯識宗至少能開始學習了
漢地八宗里只有唯識宗和三論宗比較貼近古代印度正規的大乘佛教,雖然這兩宗已經失傳了,但是著作還有。這兩宗自然以玄奘法師的唯識宗更為系統全面,嚴謹性更強。對大乘佛教的理論體系的學習,我認為玄奘法師的唯識宗是一條必經之路,否則難明大乘。
至於出現流派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意見不和或者為搶奪信徒而有的,佛陀還有提婆達多分裂僧團,自然後世同樣有類似的人我修禪!說起禪,達摩祖師到中土後,在中國為什麼可以越來越興盛?因為,有可以互為印證的道家。
就跟肯德基,麥當勞一樣。只有一家時,如印度,就會失去真相,或直接斷層。接觸禪,是先由靜坐,看園覺經。南師寫的。幾年後,才有感覺,再看經典,一一如自己經歷過的過程。由此,不再是信,而是確定就是真的。只是進步的方法太亂,要從經典里一點點找出來,費了十年時間。
每次進步,都是有身心受用出現。不疑有他。而中國禪的精華,就在幾位大德寫的文章里。懂的人,身心受用出現。不懂,覺得有受益,卻沒有身心的變化。比如,清涼,智慧大開,洞察力提高,專註,習氣脫離感。您好。
佛說無量法門,全因眾生根性不同。
眾生選擇法門,全因各自因緣不同。
我選擇創價學會。為什麼呢?你們其他那個宗派能有像創價學會一樣廣泛為人接受的普世價值的?有這麼大能耐,像創價學會一樣,傳一個給美國國會議員看看??
我跟你講哦,毛主席都說創價學會好。
為什麼主食有大米、麵條、米飯、餃子、饅頭?為何佛教會有如此多的派別,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門徑,以滿足不同人修行的需要。
人們修行佛教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標準,此標準就是大皈依,這也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
大皈依不是我們如今平常講的皈依佛、法、僧。佛法傳到現在,大家聽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聽到「皈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意思完全搞錯了。
大皈依是皈依大圓滿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三寶」。
唐朝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擔心後人對三皈依產生誤解,便在《壇經》中傳授三皈依。他從三皈依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使我們耳目一新。然後向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凈也」,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凈,此為「自性三寶」。
「皈依佛」,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凈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意思是:彌陀是自性變現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之佛。佛就是覺,「皈依佛」,就是教導我們從迷惑顛倒中回過頭來,依靠自性覺,做到「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決不能迷惑。
「皈依法」,法是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里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導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中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而是教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
「皈依僧」,僧是清凈的意思,六根清凈。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念,貪就是污染;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瞋恚[chēn huì]心,被瞋恚所污染。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凈的,沒有污染,我們要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凈心。
三皈依總結而言,「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凈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思想、見解、言行的三大要領就是「覺、正、凈」,即「自性三寶」。覺正凈,每一個人都有,皆具足。往昔我們把它忘掉了,從今而後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念念之中想到覺正凈,這才能稱作三皈依,這才是真正的皈依。
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之門,譬如佛堂有三個門,不論你從哪一門進入,也能具備另外二寶。
中國大乘宗派里,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之外,都屬於教下,像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選擇由「正」門而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凈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凈」門入,修清凈心。所謂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其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未進門之時不同(覺正凈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
此時我們便知,法門是平等的,無高下之差別。但是覺門一定要上根利智,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凈的人才能學。六祖在《壇經》中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此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也不會開悟。正門是一般根基都可以學,但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我們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斷學習增進自己。凈門,凈、密兩宗皆由此入,專修清凈心。在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它的道理。凈門就不需要上根利智,也無須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凈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凈心。
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三寶,佛是毗盧遮那佛;法是《華嚴經》;僧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此是我們修學的榜樣,學得跟他們一樣,三皈依也就落實了。
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摩尼為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摩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中所說的菩薩就是「僧寶」。
凈宗依靠的佛寶是阿彌陀佛;法寶是《無量壽經》和凈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始皈依直至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此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修凈業者不需要藉助任何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
總結:佛法所求的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修行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論用何方法、用何手段,都是修覺正凈。因此,方法雖多,目標卻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
須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凈土決不可毀謗禪、密諸宗。他走的門路雖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坐車到此地,他走路來此地,不能說他錯,因為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
PS:以上內容均整理自《認識佛教》一書,凈空法師著,線裝書局出版。
我本人不是佛教徒,但是受一位同學影響而對佛學感興趣,剛開始接觸佛學,第一本書便是此書。此書毫無說教意味,而是心平氣和地向你介紹佛教的基本知識。此書最重要最具啟發意義的內容在第六章《佛法修學五大科目》,讀完讓我受益匪淺,由此我才知道佛教的氣量與內涵。
我們也許不會信佛教,但是佛學中的人生哲理,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朋友,以上這些宗派最終要談的東西,是相通的,只是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契合的宗派的不同,一旦在某一宗派能有所體悟,其他的宗派的內容,也能很快的串聯在一起,佛法是一個整體,如果要想通達全體的佛法,以上的宗派都是要學的。
有喜歡吃米飯的有喜歡吃麵包的。。。。。。能飽就可以了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
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
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
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
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
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
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因為後世弟子對佛法的理解不同。
原始聖典注重自我解脫,而大乘論師不滿足於自我解脫,還想成普度眾生,最終成佛,於是開始寫大乘經。
所以我修正天台宗的「五時判教」,重新分類了五種經論——目的——代表作
阿含時——自我解脫——《巴利三藏》(釋迦牟尼親說)
方等時——發菩提心——《維摩詰經》
般若時——般若智慧——《金剛經》
華嚴時——行菩薩道——《華嚴經》
法華時——究竟圓滿——《妙法蓮華經》
後四者均為大乘論師托佛名號而作的經典,為的是從自覺走向覺他,成為功德圓滿的佛陀。
所謂功德,就是「事功」「德性」的組合。「事功」是依佛的智慧才能而成事,「德性」是依佛的言行而體現的品德。修行人通過六度萬行的修鍊,修得成佛所需的「功德」;當功德圓滿時,菩薩也就成了佛。今人誤解功德,以為六度萬行是為了博取未來的人天福報,甚至相信「舍一得萬報」,實在是顛倒夢想。
佛教有諸多分支法門,是為了契合不同心機的眾生。佛法有八萬六千法門,不同心性的眾生入不同的修行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部哈姆雷特。
佛教每到一個地方都捆綁當地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污染。
比如到了西藏變和苯教結合變成密宗.
到了中土抄襲中華文化,變成大乘佛教和蟾宗。
到了圓谷公司,變成巨乘佛教。
事實證明,巨乘比大乘更殊勝!
大乘佛教不能消滅業力,但是巨乘輕而易舉的就可以消滅業力,怪獸破壞城市的時候,大乘佛教,對此無可奈何,但是奧特曼佛卻能輕而易舉地把怪獸消滅。說明大乘在巨乘面前是不值得一提的。巨乘比大乘功德大1000000倍!
哈哈 這個問題怎麼可以@我呢果斷匿了我學的禪凈密美其名曰:三修
這位高贊回答 @白開心 看完最後一個截屏圖,真心覺得每個禪堂或方丈,最好都裝一個攝像頭。活的時候處處修行,是以身開示,死的時候,乾脆利落,更是以身開示。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嘛。
很簡單。中國的八大宗派。是盲人摸大象摸出來的。全都是外道。全都在謗佛。全都在裝大象。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人有男女老少,色有青黃赤白。佛法有眾多門派,情同此理。
看過禪宗的書,搞了十幾年也沒有搞明白。
看了密宗的書,無法生起觀想次第,就此歇菜。
看過唯識宗的書(好像是《百法明門論淺釋》),似乎有點明白了。
天台的(包括華嚴宗、三論、律宗)沒有看過,不知道。
最後看凈土的書,聽法師講經錄像,花了五年多時間,終於不糊塗了。
一切法以禪定為樞紐,一切法最終匯歸於凈土(非專指西方極樂世界凈土)。
於是一心學習凈土宗了,再也不貪多嚼不爛了,再也不好高騖遠了。
去看金庸的《天龍八部》,逍遙派從逍遙子到函谷八友的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