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通常認為女性應該承擔更多養育下一代的責任?
根據粗淺的觀察和經驗,大部分家庭都自然而然地把養育下一代的責任更多地交給了女性,這種分工合理嗎?形成這種分工的原因是什麼?經濟學和社會學方面有什麼合理的解釋嗎?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當我選擇成為母親,更多「母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有一種觀點可能是,因為孩子就是她們生的啊!生都生了,難道不該養嗎?
之前學統計學,講到統計相關性的時候,老師曾經舉過一個 ,說某地做過統計,到夏天,該地冰激凌的銷量上升,同時,發生溺水事件的數量也會上升。是因為冰激凌導致了溺水嗎?當然不是。冰激凌銷量上升是因為天熱大家願意吃涼的。溺水是因為天熱大家愛去游泳。兩者有關聯,但並沒有因果關係。
看過許多社會學或者人類學的paper,很多研究者也會在paper裡面註明,關聯性並沒有解釋因果性。相關只意味著在發生一件事的時候,另外一件事也傾向於發生。強調這一點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們常常習慣性地將兩件先後發生的有聯繫的事看成因果的關係,而選擇性忽略其他可能是原因的因素。
換到女人生孩子養孩子的事情上也一樣。有生育的能力,並不意味著應該養育下一代。女人看上去確實是在用更多的時間育兒持家,但這可能是因為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傳統和習俗,女性往往有更多的產假,女性長期以來都不是家庭的主要供養者,女性被認為更善於做家務,也可能是決策者本身就犯了一個邏輯錯誤等等。
在美國歷史學家Eleanor Flexner的一本書里,曾經讀到過一句話,
The prejudices these women challenged, the fears they overcome, had their origin in nature"s fiat that woman is the childbearer and, by extension, the childrearer and homemaker. Habit and custom combined to make her a creture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very little else.
( 這些女人們所要挑戰的偏見,她們所要面對的恐懼,都源自於女性生育的生理屬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女人育兒持家的責任。習俗和慣例讓人們覺得一個女人除此之外,什麼別的都做不了。 )
這本書寫的是美國婦女獲得選舉權之前的歷史。這句話里所謂的偏見和恐懼,就是女人不能勝任除了家庭以外的工作,她們會因為走出家門而變得不像女人,她們不能像男人一樣投票、參與政治、決定自己和國家的命運。Flexner認為,她們被束縛於家庭,是因為她們能夠生育的自然屬性。
有意思的是那句by extension。因為生孩子,所以,順理成章的,人們認為她們就應該帶孩子,應該待在家裡,她們的領域是domestic sphere, 不適合拋頭露面,無法從政,也沒有能力進行選舉。
By extension,說的就是這個把關聯當做因果的邏輯錯誤。
在一個女性不參與決策,不接受教育,幾乎所有女性都在相夫教子,甚至婚後財產需要全部交給丈夫的時代,這種順理成章似乎是可以邏輯自洽的。因為她們除了育兒持家,就不再有其他的可能性了。但放到今天來看,這些都顯得很荒謬。特別是,隨著避孕措施的發展,女性甚至可以選擇要不要生育,那麼女性應該成為養育者的結論又從何而來呢?
確實,傳統和習俗還是會告訴我們女人應該回歸家庭,承擔養育的責任。女孩小時候被管教,說不會持家以後連婆家都找不到。但一味遵從傳統,折射出的是一種思維懶惰和缺乏反思吧。因為這種傳統分明是建立在一種邏輯錯誤上的。
第二種觀點,可能是女性更加善於養育下一代,照顧家庭。
甚至有神經科學和生物學數據可以作證這一點。女性在生產後和哺乳期,大腦會釋放催產素,讓母親和嬰兒產生聯結,讓女性有更多的母性行為。懷孕,生產,哺乳等行為也會增強母嬰的聯結,從而讓母親更願意或者更好地照顧孩子。
可是,一個人有把某件事做好的潛質,就一定以為著ta要去做這件事嗎?
就好像,一個人很高,就一定要去做籃球運動員嗎?
這聽上去好像是一個更好的資源配置。可是,首先,有潛質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做好。而且,在一個尊重個體發展和自由選擇的社會,這種強迫的優化資源配置不僅是對權利的侵犯,而且必然帶來對個體的壓迫。
而且,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個體層面,誰能說所有的女人就一定比所有的男人更善於養育和持家呢?
就像問者說的,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女性,似乎從古至今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作為一個女性,甚至從一出生開始,特別在傳統的家庭,我們就會聽到「女兒生下來就是別人家的。」這樣一句話,長大之後,你可能還會聽到「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這一切其實都是跟女性的生育和養育的身份有關的。在傳統的男權社會,女性生下來,就被默認為以後就是要作為別人家的妻子或母親,為某一個男性傳宗接代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一開始就說:「提到女性,人們會說,她是子宮。」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觀點:女人生下來必定有一天要做媽媽,母性是女人的天性。
那麼母性究竟是什麼呢?母性是否真的只是女人的天性呢?
在現實生活中,母性通常被歌頌為雌性的一種天性,具體來說,母性可以被解釋為喜歡小孩,愛護小孩,愛照顧人,想擁有自己的孩子等的行為和想法。
那麼母性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呢?這就要提到母愛荷爾蒙了,這種重要的荷爾蒙叫做催產素,它的主要作用是產前引產,產中催產,產後催乳,止血等。
但催產素其實也是一種愛情激素,也叫做愛的荷爾蒙,它會激發人們去貼近對方,覺得對方更有吸引力,更想要愛護、憐愛對方以及激發人們建立社會聯繫。事實上催產素無論是在雄性還是雌性體中都是廣泛存在的。
催產素與母性之間的聯繫是紐約大學醫院的科學家首先研究發現的。實驗發現:老鼠為了安全會經常更換巢穴,鼠寶寶被落下的時候會發出哀號,母鼠聽到哀號聲就會回頭把鼠寶寶撿回洞穴中去。母鼠的這種行為不單單是對自己生下的鼠寶寶,即便不是自己的孩子,母鼠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這看起來十分符合女性的母性特徵,但是實驗發現,不曾生育過的雌性老鼠對於鼠寶寶的哭聲是沒有反應的,只有在給這些不曾生育過的處女鼠注射催產素之後,這些處女鼠才會開始對鼠寶寶的哭聲有所反應。
通過這個實驗,科學家發現,在跟母性有關的行為中,催產素起著很大的作用,所謂的母性並不是雌性獨有的特徵,而是動物為了保護自己後代經過漫長的演化發展、受身體激素影響的一種行為。
因此,「母性是女性的天性」這種想法其實更多是後天加給我們的。
傳統的觀念常常認為,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很多事情只有母親能做。這種想法將女性束縛在一個道德邊緣,如果不擔任這母親一角色,女性就是違背了天綱常理,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要被道德和倫理譴責。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蘭卡斯特大學的查理教授研究發現,父親與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在雙親家庭,母親能做到的事情,父親其實也是能做到的,母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父親同樣可以扮演,甚至在某些方面,父親的作用更為重要。
過去的很多證據都集中在母親的撫育方式和人格特徵對孩子的影響,比如說,母親一定要強大、穩定,不能過於焦慮等等,但鮮少有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應該做什麼、怎樣做的說法。這主要是由於一直以來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把生育的工作交給了母親,所以大部分的觀察和研究來自於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這其實是一種先入的偏見。事實上,父親和嬰兒的互動模式,比如哄、揉、安撫孩子、給孩子溫暖的體驗等等,跟母親是沒有本質差別的。
從荷爾蒙層面來說,初為人父的男性在和小孩相處過程中,身體荷爾蒙的變化和催產素分泌的增加跟新媽媽其實是同樣水平的,父母親對於孩子行為細節的反應的靈敏度也是沒有區別的。此外,相比媽媽的感性體驗,爸爸更能意識到自己孩子獨特的地方,比如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發現,爸爸在孩子出生後的60分鐘內,通過觸摸孩子的手分辨出哪一個是自己的孩子的正確率要比媽媽更高。
既然父母親在孩子的培養上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是沒有區別的,那麼現實中父母親的角色分工差異又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母親應該這樣做,而父親應該那樣做呢?
生活中,母親通常擔任著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職責,而父親則主要負責充當孩子的玩伴,開發孩子想像力等,這其實主要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受男女的角色不同影響的。
在文化鼓勵男性帶孩子的地方,男性對孩子的照料和起居生活參與程度就更高,也會表現出更多的熟練度,比如法國和瑞典的爸爸對孩子的教養參與程度甚至比媽媽還要高。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角色差異,其實也是由於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自發性扮演的角色不同導致的。
在前幾集《奇葩說》裡面,羅振宇說父親是最沒用的母嬰產品,其實恰恰是傳統認為女性應該完全負責照顧自己生的寶寶的責任,才導致父親似乎是「沒有用」的。這樣的分工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當初決定要生孩子的時候,是夫妻雙方的協商結果,那孩子生出來,當然是需要父母共同承擔養育的職責的呀~
------------------------------------------------------
本文節選自回顧|母愛並不是女人的「天性」,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作者: @柯晗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目前社會主流觀點,養育下一代的責任、每個月的賬單,不都是男性負責嗎……
你見過有幾對夫妻,是女的在外工作付賬單、男的在家照顧小寶寶的?
這樣做的夫妻,丈夫沒有一個例外,絕對會被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諷刺得抬不起頭來。
女性不僅僅被要求要養育下一代,也要求要更多的承擔照顧老人的工作。這和過去公領域、私領域的許可權劃分有關。
跨出了家門,人就進入了一個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中人可以進行教育,可以找工作可以有金錢上的收入,可以自由的遷徙,可以參政有政治權利……
在家門內,是一個私人的領域,私領域活動包括了操持家務,照顧老人,撫養孩子,還有要照顧姑嫂。
女性在過去在公共領域是沒有準入門檻的。從出生開始她就被鎖在自己娘家的家門內,侍奉父母,兄長;等到她結婚了,直接從自家的門口被八抬大轎抬到一個男人家的門口,中間連「公領域」的地都不沾,然後開始行使她在下一個私領域中自己被規定好的義務和責任。
女性,更多的承擔了撫養下一代的角色,和她的行動被牢牢的限制在私領域裡,很大關係。
從社會經濟學中,很多的數據都已經指出,女性不參加工作對於整體的經濟是有負面影響的。包括現在日本,在出生率不到1.5的情況下,政府都感受到了女性不工作所帶來的整個社會的經濟壓力,所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鼓勵女性進入職場。
而從一般的人文學科也可以看出,女性不參加工作,對於整個社會的文明絕不是一個進步的指標。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東亞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幾個受儒家文化孝道影響最深的國家和地區,出生率都在2以下,比歐洲和北美的平均水平都要低。很多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最嚴格的孝道文化對很多現代人來說,是綁架了人性,所以,當人有別的選擇的時候,大家會選擇不繼續被血親綁架。
同樣的,當女性在家庭中承擔了所有或者絕大部分的撫育下一代的責任和壓力時,很多人會選擇不被女性家庭角色所綁架,乾脆就不生。
女性也許在很久遠的過去是採集者,也是哺育者,但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已經造成了人的進化,至少我願意這樣相信,在這幾次大的技術革命後,女性承擔的社會角色也發生了演變,就好像之前母系社會演變成父系社會一樣。
母系社會也好,父系社會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單一性別的霸權社會。如果社會實現了非單一性別的霸權,那麼女性承擔大部分的撫養義務,也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怕的就是前提沒實現,而女性的義務被規定,而且還不是被自己規定的,你覺得合理嗎?我覺得在一夫一妻制的當代,男女在繁殖上的總投入 ∫dt 是相當的。但是男性的投入主要在擇偶期,而女性則是在哺育期。所以你常聽到的是 「男生追妹子」 「寶媽帶孩子」,而不是 「妹子追男生」 「娃爹帶孩子」。
因為女人能百分之百肯定孩子是自己的,而男人卻不能。
正常情況下是誰賺錢少誰管孩子。為什麼人們通常認為女性應該承擔更多?因為女性通常賺錢少。為什麼撕逼這麼嚴重?因為現在很多女性賺的多。
《拜託啦學妹》中有一個問題是分別問男人和女人「離婚後,要孩子還是房子」視頻中大部分男性回答「房子」,女性回答「孩子」。 由於我自己也是一檔街訪欄目的製作者,明白選擇性剪輯,製作者會有意選擇回答「房子」的男性和「孩子」的女性剪到成品中。但不得不說,這份答案能夠代表所謂的「多數」。 歷史不可否認,多少年的傳統延承下來,母性早已融入多數女人的骨血中,多少女人是無意識地自覺承擔了養育下一代的責任? 所以我們得看看,有多少人想跳出、能跳出這個被固定的「枷鎖」。並不是說讓女性不去承擔撫養下一代的責任,而是要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付出了多少,為了什麼。 如果我要成為母親,我會想清楚,如果婚姻出現變故,我是否能夠繼續承擔起孩子的生活;如果我要成為母親,我會考慮好自己即將為它做出的改變並問自己是否能欣然接受;如果我要成為母親,我會做好準備迎接這個生命的到來,也迎接我依舊熱愛的有些不同的生活的到來。
因為母性被制度化以完成父權社會對母性的期待。——女權主義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權社會對母性賦予了一種期待。——由於這種期待,故借社會分工為借口,但這種借口的確成立在男性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如果女性意識不覺醒,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不是附屬品,那麼這樣的「被要求」依然會持續。
為何通常來說人們都認為買房是男人的責任?
我想原因有兩點
1·絕大部分家庭女性比男性掙錢少。讓女性犧牲事業能保障經濟來源。2·女性懷孕對她的職業和體能有一定影響。
回歸工作不容易。3.孩子需要母乳,全天需要。我想如果不是因為生孩子,
大概一些女性都認為自己並不比男性弱的吧。天知道我多麼喜歡自由,我真的很不喜歡在家,即便我很愛孩子。我想也有一些男性不適合在職場拼搏吧……我希望在科技的發展下人們能更舒適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我希望男性能哺乳難道不是因為男人不肯承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媽媽才不得已要多付出一點嗎?
因為女性的選擇很有限。不住其中,你很難了解男權社會對女性有多少約束;不跳出其外,你很難知道許多從小被灌輸的思想都是洗腦。能過得了這兩關的在總人群里很少。有能力自己選擇的更少。女性在產後會更快進入養育者的角色,男性則不。在養育這件事上,很少有男性起步時比女性早,後期能深度參與進來的也少。社會氛圍就在那裡,女性從小就被環境教育要玩布娃娃,男性要勇敢冒險,女性要溫柔、賢惠,男性要獨立、堅強,甚至廣而告之的講,為女則弱,為母則強,很多很多的細節,點滴間的滲透很可怕,朝夕間很難改變。
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這種分工不合理。
形成原因:刻板印象。
印象中,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協商,和共同分擔家庭責任。
家裡的各種事宜,兩人都商量著共同經營承擔克服。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見到,他們中某一人獨自長期承擔某項家庭事務的情況出現。
我小學放學回家,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父母一起在廚房有說有笑的做飯。我非常喜歡這個場景。我媽特別忙的時候,我爸就做家務打掃衛生什麼的,我爸特別忙的時候,我媽負責各項家務。
你們肯定會講一大堆媽媽擅長養育孩子的技能。
那麼我就來描述一下,從我出生到小學畢業這個時期內,我爸的育兒技能:
夏天,在院子里乘涼,我爸教我如何分辨人造衛星和自然星體。
帶我去批發冰棍,非常好玩。可以見到巨大的冷庫和穿得像愛斯基摩人一樣的工作人員。
讓我了解虹吸現象,並和我一起製作虹吸模型。
送我去幼兒園的路上教我吹口哨。
教我繪畫,他在家裡衣櫃的內門上畫了一副油畫草原。
自製葡萄架並帶我採摘葡萄。
每個周末早上都會播放他和我媽喜歡的音樂。我看到他們又說說笑笑開始日常生活,在音樂中。
自製識字卡片,並在幾年的時期內,每天晚飯後堅持輔導我識字和數學。
在院子里一顆大梧桐樹上,為我和鄰居的小夥伴們製作了一個鞦韆。
教只有幾歲的我,獨自撥打公用電話到媽媽的工作單位找她。
在院子里擺設路障,教我如何熟練騎三輪車,在不同情況下避開路障。
帶我到郊外,教我如何用紙片吸引迷惑蝴蝶。
從市場買回小雞,讓我認識養育和愛護動物。
教只有幾歲的我煮麵(我非常喜愛的食物,強烈要求學習 )。
在春天教我如何自製風箏並帶我到江邊放風箏。
讓我學會不少有趣的魔術。
學校文藝表演前,我爸在家幫我和我的幾個好朋友化妝。
過年期間,我爸騎自行車帶我去參加遊園活動。
在個人電腦剛進入中國時,買電腦並教我操作(雖然我學得最好的是如何玩遊戲)。
帶我一起去找他的朋友切磋編程的問題(雖然我只關注了他們互相交換的遊戲卡)。 ……
我爸在教育我的過程中,從不會告訴我,女性應該如何,男性應該如何。
他特彆強調勇敢,面對困難要冷靜和自己獨立解決。任何事只能依靠自己。
所以你們看,爸爸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其實可以提供很多有趣,有力的幫助。
我贊成雙方共同養育,對孩子提供各自擅長的培養技能。
這個問題應該主要從生物學角度解釋,而不是經濟學、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學是人類才涉及的學科類別。
很多哺乳動物的雄性、雌性就已經做出了這樣的分工。
強大的基因控制了動物的絕大多數行為,特別是繁衍下一代,複製、傳承基因的行為,這是基因的終極目的。
兩性繁殖,由生理構造決定,雌性是要承擔生育功能。生育下一代是一個艱難(成本很高,代價很大)、甚至有高度風險的行為,但為了基因的繁衍,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行為。
在性行為和繁衍的過程中,雄性、雌性承擔的功能和付出的代價是完全不對等的。
雄性在享受了性快樂和傳播了基因的時候,付出代價非常小。而雌性要經受懷孕、生產這樣長周期而帶來一定痛苦的負擔,甚至還面臨生育困難而威脅生命。
同樣,在性和生殖這個環節上,男性和女性的付出成本和代價也是完全不對等的。
男性可以很輕易就離開女性,尋找新的性伴侶,傳播自己的基因。而女性必須要在男性的幫助下(特別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才能更好的度過懷孕、生產階段,並且和男性協作,更好的撫養下一代,這樣女性的基因才得以保存下來。
在基因傳承和複製方面,男性和女性這種巨大的差別,帶來彼此行為上的差別。
女性必然在下一代成長過程中,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保證其基因的繁衍。而男性可以輕鬆的更換性伴侶完成基因繁衍的任務。
生物學家的觀察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動物沒有婚姻或「一夫一妻「這種法律、道德約束,很多動物仍然遵循了「一夫一妻」這種約定。
雌性的策略是,在和雄性發生交歡之前,會百般考驗雄性,端架子、擺姿態,需要經過雄性較長時間的」追求「,雌性才會答應雄性求歡的要求,雌性以此來考察雄性的耐心(對方是否值得信賴,可與自己共同撫養下一代),並增加雄性在相處過程中投入成本,盡量減少雄性離開自己的風險。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這種策略的確使很多雄性因為前期投入時間長、機會成本高,怕麻煩,從而減少或者完全避免了去」找外遇「的行為。
人類進化更近了一步,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基因的絕對控制(例如部分人在有條件生小孩的時候,選擇不生小孩)。
社會和生產力在進步,觀念也發生改變,女性雖然還需要承擔生育這個過程,但在腦力時代的今天,女性、男性那種生理構造上的絕對差異性導致的影響,在逐漸減小。很多女性有好的職業能力,能夠獲取相對高的收入,足以一個人養育下一代,減少了對男性外在生存資源上的依賴性。這樣也使得男性、女性在下一代的分工中,逐漸減少由性別帶來的差別,哪一方在下一代撫養上付出更多都是可以的。只是這種觀念被普遍接受,還需要時間。
認真點說,
市場是按照供需關係在不斷變化著的。生物界,活下去是第一要務,留下後代是第二要務。這兩個需求男女都需要。
在古代原始部落中,女性提供子宮和哺育,換取男性為其提供食物是最大的主流。
那個時代的生活物資核心是食物,狩獵是一個部落延續最重要的事兒,繁衍是一個部落延續第二重要的事兒。
女性天生在狩獵能力上有劣勢,但女性在繁衍上有著壟斷能力,於是這種供需關係就建立了:老娘給你生孩子然後負責養大了,你給老娘弄吃的。
(所以男性之間的矛盾以武力解決:勝利表示具有更強的狩獵能力,更有市場;女性之間的矛盾以詆毀為主,罵一個女的沒有節操直接就斷送了她的市場口碑,畢竟誰也不想要一個不好保證孩子血統的子宮。這種現象到了今天依然存在一定基礎)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物資變得多元了,吃飽也不全靠打獵了,可以種植了,一些除了食物之外的生活物資也越來越重要了,然後商業發展起來,人們可以互相交換,於是腦子好的可以通過交易過程積累財富---只用腦子也可以吃飽了。這時候男性的狩獵能力不再成為核心競爭力了,但繁衍還是女性壟斷著。
於是一些女性意識覺醒了:老娘不用你養著,自己能吃飽,不要你給弄吃的。那你要想老娘給你生孩子還要帶大,老娘不樂意。這就是新時代平權主義女性。
但也有一些女性,覺得動腦子賺錢累啊,老娘生育有壟斷能力啊,老娘也需要後代啊,幹嘛不換?
於是這個時代,男人要負責買房子,要比女人賺更多錢,女人要帶孩子,要洗衣做飯伺候爹娘,這種思路也是一批人的思路。
所謂有市場就有供應,一個社會如果女性都覺得我tm不要子宮換食物,我自己賺的錢自己花,那這個社會男人也只能想別的辦法來換子宮了,比如一起做家務,多承擔體力活。
所以為什麼這個社會有這個主流思路?因為有這樣的女人,也有這樣的男人,他們一拍即合!這樣的人還佔了大比例。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有這種觀念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交換方式:吳彥祖娶了羅玉鳳,哪怕吳彥祖一分錢不賺,羅玉鳳負責所有的事兒,大家也都能理解。
西門慶娶了仨女人,讓仨女人每天癱軟在床,也算一個本事。其他的,都不是主流了:
至於有些男人,賺錢沒幾個,長的很一般,只能三分鐘,還要求女人養家生娃端茶遞水,終究還是小眾,如果有女人嫁給他了,那隻能說這姑娘也許眼瞎。
至於有些女人,嫁個老公屁都指不上,我估計可能是智力有殘缺?或者白送也沒人要?
純臆測別自己對號入座。終究少數。
-------------------------
最初隨口說的:
據我觀察大部分要求母親承擔更多生活事務的家庭,也都要求父親承擔更多物質獲取責任,總體來說還是分工明確、責任均攤的。那些既要母親照顧孩子又要母親出去賺錢養家的(注意是賺錢養家,不是只賺個零花錢),我還真沒怎麼遇到過。至於女性負責家庭大部分收入、又負責照顧孩子,負責家庭事務,長的還很好看,男方也沒什麼特別帥。這樣的也不能說沒有,我也理解不了,只能說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從演化學來看,古代部落生活方式上,男性負責出去捕獵,女性負責採集工作和哺育下一代也是主流。這就是為什麼!個人觀點。(只是我個人狹隘的想法)
一來,傳統思想(如帶孩子是女人的事)不是一時間能消失的,而且我國由於有高嫁低娶的習慣,男方的收入會高於女方,同時懷孕以及後續時期,職場形式對女性職工相當不友好,所以相比在職場上不如就呆在家照顧孩子啦。
二來,長期被母性偉大之類的信息洗腦,加上迷一樣的血緣加成,許多女性就這樣挑起生與育的重擔了。說句題外話哈
人類歷史上99%的時間裡,都是視女性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男女平等是個很新的東西,但是就這麼短的時間內也已經深入(一部分)人心了。
所以說呢,這種事慢慢來...
從生物學回答可不可以。。。。
高中的時候我的生物老師講過他的一個理論,我覺得很有道理,也許能夠解答你的疑惑。 生物存在的最終的意義:傳遞(播)基因。 從動物的角度來說,雌性動物承擔孕育後代的任務,雌性的生殖細胞相對較少(一個女人一生排卵只有幾百顆),而雄性生殖細胞相對較多(一個男性一次可以排出上億個生殖細胞)因此,雌性傳播基因的機會相對來說更加珍貴,所以他們對於伴侶的挑選也更加慎重,在這個過程中雄性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必定會產生競爭。雌性選取優秀的異性來保證自己的後代能夠相對安全的存活(所以女生拜金其實算是動物的特性,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 那麼注意了,雌性選取優秀的雄性是為了給自己的後代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而不是要求雄性來撫養自己的後代。原因前面說到了,雌性傳播基因的機會更少,雄性傳播基因的機會很多,對後代的歸屬感更小(屬於廣撒網),所以雌性會更加註重自己後代的安全,有點不放心讓雄性來照顧自己後代的意思。因此,雌性動物會主動爭取後代的撫養權,而雄性則更多的做一些外圍保障工作。又一個直接問「為什麼」而不先問「是不是」的問題。
推薦閱讀:
※父母希望自己找個兄弟姐妹多的對象,而我更傾向於獨生女,怎麼辦?
※丈母娘喜歡上了我哥們的爸爸,媳婦不同意怎麼辦?
※我不想生孩子,老公不同意,我該怎麼辦?
※怎麼對待一個不講理的老人?
※子女多的家庭中,父母為什麼會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