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物哀文化」,韓國有「興盡」和「恨」文化,那麼中國有什麼可以用這種方式概括的典型文化特徵?

如題


中國文化四個字:兼收並蓄。

中國文化的具體內容很難甚至無法用一個詞概括,因中國人不信特定的神,只重視自己的老祖宗。且中國文化中有太多精華,各自成派,無法自然統一。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中國政體始終在專制、共和、以及權威體制之間搖擺。而我個人認為思想意義上的中國最終只能被一個強大的並能夠聯合大部分底層群眾的思想人為地統一。放到今天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是由一系列具體內容組成的:馬列主義、毛鄧三個代表、習大大思想外加中國傳統文化。顯然我們沒辦法把這一串思想的具體內容整合成一個詞。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那麼具體復興的是什麼內容?目前似乎還沒有標準答案。

中國既是一個國家,又是一個超越了單一民族的文化綜合體。中國歷史上太多次因為戰亂而分裂成類似於當今歐洲一樣的小國集合體。就像同樣無法用一個詞概括出歐洲大陸的文化特點一樣,我們無法用一個含具體內容的辭彙來涵蓋中國文化的特點。


本居宣長不一直在批我們這給島國傳的思想都是「漢意」么。

中國也許找不到這類似的代表思想。

韓國不了解,日本的「物哀」思想,根植於所謂的「肉體」思想,就是拒斥形而上學的思想。關於此,可以去看看丸山真男的書。

中國在這點上,和歐洲很像(歐洲有德里達所總結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尤其是宋明理學興起後,儒學也建立起了龐大的形而上學大廈。而這套思想儘管被江戶幕府所接納,但畢竟它出產的環境還是不同於日本的土壤。

從江戶幕府中期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古學派對於傳統朱子學的儒學內部叛逆,經過山鹿素行、伊藤仁齋,到荻生徂徠這裡達到了巔峰,荻生徂徠以「道」為「聖人」的製作品,且分斷了公與私,而徹底顛覆了傳統朱子學用「修齊治平」所構建的儒家形而上理論的連續性。這之後,以徂徠學為基礎,進而演化出了以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的國學派,他們徹底跳出了儒學的框架來論述所謂的「日本思想」,這才出現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物哀」這個概念。

相比之下,中國對於朱子學的反叛,從未跳出過儒學的框架之內。即便是出現了陽明學等等富有挑戰性的新的思想,也並沒有離開儒學本身的體系,且依舊保持著構建形而上學體系的慾望。

丸山真男在「日本の思想」中說日本是一個「沒有相當於坐標軸的思想傳統」的國家;也就是說,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都有極為強大的思想體系一直左右著其本身的思想,而日本不是,日本自古就沒有獨立的、自發的形上思想體系。所以宣長等人強調不能把抽象的「理」實體化,而是用一種在我看來比較原始的觀念去表達日本的思想。其實,我們看日語,就能看出日本文化的混雜無坐標軸,它是假名、漢字、羅馬音組合而成,凡是在歷史上影響過了日本的東西,通通都可以被長期乃至永久的被接納,在它的使用上,也並沒有嚴格的歷史層次感,而是不論古今都能找到這些痕迹。

以上。


-

中國不能。因為你如何用一句話、一個詞來概括天下?

-


標籤是懶人理解世界的絕好方式

你要願意,怎麼貼都行,像不像,是不是就另說了


當然有啊。

就因為對一切都懷疑,中國文學裡瀰漫著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質的細節上,它得到歡悅——因此《金瓶梅》、《紅樓夢》仔仔細細開出整桌的菜單,毫無倦意,不為什麼,就因為喜歡——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
世界各國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覺,中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虛空的空虛,一切都是虛空」的感覺總像個新發現,並且就停留在這階級。一個中國人看見花落水流, 於是臨風灑淚,對月長吁,感到生命之暫,但是他們就到這裡為止,不往前想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們並不因此就灰心,

——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


溫柔敦厚


興亡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屌絲文化?


「中出」,取自「由中而出」:

整齊嚴肅,莫是先制於外否?曰:此正是由中而出。吾心纔欲檢束,四體便自竦然矣,外卽不敢妄動,內亦不敢妄思,交養之道也。

匿了:)


人間正道是滄桑。


【以下內容只針對三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形態不完全相符】

日本是櫻花十日,一期一會,美到極致的蒼涼。

韓國是乖巧溫柔,充盈著細膩與柔和。

中國是含蓄持重,大方無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簡單來說,日本文化是一個絕美的少女,紅色和服如血,妝飾精緻無雙,死在你面前。

韓國文化是鄰家姑娘,不驚艷但親切,乖巧溫柔,勤勞懂事,挎著籃子,沖你微微笑。

中國文化是眉目疏朗,氣質清冽的女子,她安靜,但是一舉一動都驚動著周圍的氣氛;她妝飾簡單,但是美得驚為天人,不可方物。


謝邀

我覺得是

兼容並包,求同存異


興、觀、群、怨。


且盡芳樽戀物華


家和萬事興

以和為貴

和諧社會



安逸


我喜歡的是逍遙


哀其不怨,怒而不爭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永遠掙扎在歷史輪迴的毀滅與重生中,卻永遠堅信自己依然能夠創造永恆。


推薦閱讀:

客觀來說,韓國有什麼地方超越了日本和中國?
為什麼韓國避諱向中國學習的歷史,而日本卻不?

TAG: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東亞 | 韓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