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奇點汽車首款量產車型 iS6?

信息點:

1、純電動中大型SUV,續航400公里;

2、可支持換電模式;

3、快充1小時可行駛320公里;

4、中控大屏;

5、年底與整車廠代工合作實現小批量生產;

6、2018年正式上市,售價20~30萬元。

相關新聞:奇點汽車首款量產車iS6發布:到底顛覆了什麼? 【圖】- 車雲網


看了新聞,感覺不太像「量產車」。
希望大家對這個詞還是尊重一點。
量產車和概念車,是兩回事。個人判斷,這還是一台概念車。

此外有兩個疑問:

1 量產時間2018年,感覺不太可能。工廠在哪裡呢?即使今天開始準備生產線,尋找供應商,18年都可能來不及。

2 小批量生產的這個尺寸的純電SUV,續航400km,20-30萬的售價,吃不消的。小批量的單台成本會很高。

相比之下,好像國有上市公司的傳播,還是嚴謹多了:)不定型的東西,就是概念車。

榮威的新能源概念車:
http://m.autohome.com.cn/share/article/900897?from=pc


外行開發布會完全沒譜啊。

7300顆18650,這是明明白白告訴別人你拆了一輛特斯拉換了個殼啊。

這個級別的bms,除了特斯拉,其他廠商電動車做多了,沒有量產敢用的。你一個互聯網造車上來就量產……。

李想,李斌,賈總都不敢這樣吹啊。

20萬到30萬,不說別的,你算過7300節松下18650多少錢嗎?

互聯網造車,越是懂得越謹慎。

賈總不懂,法拉第未來懂。

李想懂,所以才兩條腿,先有個老年代步車檔次的東西。

威馬懂,所以至今樣車還出不來。

研發出來一款可以量產的車型(先不說能不能賣出去)本身就是一個高難度工作。

國家前一段發新能源證,互聯網造車的一個沒給不是沒有原因的。

互聯網造車,最後還是回到傳統幾家車企合作,互聯網能做做資本遊戲,拉點一流人才,利用資本搞點國外的資源。造車還得幾家國產主機廠來造。

奇點這個車,先上路跑一段,然後一拆,就看出來是什麼貨色了。


有一條有趣的隱藏故事線

奇點汽車老總是360前副總裁—— 瀋海寅

為什麼IS6各項性能這麼牛氣,價格還可以做到20-30萬,他這麼說。

我們的商業模式跟傳統汽車是不一樣的,它首先是智能汽車。在過去軟體的時代,每當賣一個軟體時就會想這個軟體的研發費是多少,一個軟體副本是多少錢。而今天的微信做得這麼好,又有誰花過錢,消費者跟它已經深深地綁定起來了,免費的東西既是最便宜的也是最貴的。」

瀋海寅和他的團隊最早並非想要自己造車,而是做一款汽車的車載系統。

iS6首批量產車型將以代工的形式下線。在接受預定後,奇點iS6計劃於今年底開始進行小批量生產,2018年實現量產。

竟然用360全家桶的思路來造車?不得不承認這是很有創意的想法,畢竟360全家桶是中國賣得最好的全家桶。

其實360也用這個思路在造手機啊,從2012年起,360分別和海爾、華為、酷派(奇酷)換過N家合作商造過手機,一直到現在2017年的360手機,這手機怎樣?大家看看身邊有誰在用?

消費者不傻 ,「免費的東西既是最便宜的也是最貴的。」這道理大家也懂。

低價低門檻的手機行業尚且不易,何況汽車?


這名字起的,也不怕黃了彈藥架

別贊了,我就隨便那麼一說,評論嘮叨嘮叨就得了,好吧?


謝王工邀請~

我幾乎從來沒關注過奇點汽車,他們確實很低調。但是這次發布的奇點 is6 成功的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因為這款車確實有些與傳統車型有些眾不同的地方,讓我花了2個多小時找來分析這個車,和其他的車對比。

不過結論很單調,直接寫出來就沒意思了,所以我把分析過程寫出來。

奇點放出來的資料很少,只有外觀和內飾,車輛平台、底盤結構幾乎沒有提及(抱歉我只看了新聞,沒有看發布會,明天補上再確認下)這是非常奇怪的,因為一般來說,車輛的底盤都是車型的亮點,是幾乎所有的汽車發布過程中都要提及的。

is6 內飾確實看上去很好,官方視頻也透露了很多車聯網之類的配置,但是個人認為,這些科技配置在自動駕駛實現之前,無法從根本上為駕駛員和乘客帶來根本性的使用體驗的改變,因此我也很少關注,這些都不做評論。

而車輛平台和架構才是車輛的靈魂,也是我對現在新發布車型關注的核心。奇點 iS6 給我最大的疑惑點在這裡:

iS6 的車門線到車輪的距離並不長,A柱也不是很靠後,但也不是很靠前,這些都是前驅車平台的特徵。但是前輪的卡鉗是在車軸後部的,這就意味著,車輛採用的應該是後驅平台。就是這個矛盾點讓我非常好奇。

比如上面圖片,分別是漢蘭達 和 寶馬 X5 的前輪卡鉗位置。一般來說,前驅車卡鉗在前部,後驅車卡鉗在後面。這和發動機、轉向機的布置是相關的。當然都是有特例的,比如奧迪的一些車,縱置發動機但是卡鉗在前部,再比如某一代的現代伊蘭特,前橫置但是卡鉗在後部。但這種車型非常非常少見,大家也可以根據這個特徵,來大體判斷一款不熟悉的車是前驅還是後驅的。

有沒有可能奇點汽車自己設計一個汽車平台呢?個人認為,國內的任何汽車製造商和設計公司都沒有這個能力,更何況勢單力薄的奇點。比如泰格魯斯騰風是從國外賽車設計公司購買的底盤。

所以說白了,我就是在找 iS6 的底盤到底是抄的哪款車。

我首先是翻遍了現有的前橫置SUV是否有前輪卡鉗在車軸後部的,畢竟轎車上是有這種特例的。但花了好久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也沒有翻到。

之後找了一些前縱置的大型SUV,但是整車比例和is6差異非常大。

(三款車軸距差異不大,不過為了嚴謹些,還是按照實際比例調整了下大小,而不再前後輪心對齊)

從上圖中,就能看出來,iS6 的Cowl Point 相對一般的傳統動力縱置SUV要靠前很多。一般來說,如此範圍的硬點調整會對內部的人機工程發生顛覆性影響,此外,車身拓撲結構和底盤的轉向硬點也要調整。雖然Cowl 點位置很高,但是對下車體和底盤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就在我快放棄的時候,突然想到了特斯拉model x,才發現,這兩款車軸距非常接近。對比了一下,發現匹配幾乎完美。

卡鉗位置也能完全對應的上,包括細微的角度變化,輪胎直徑也相同。由於特斯拉這個平台的比例非常特殊,所以我有80%的把握,iS6 的底盤參考是特斯拉 model x。軸距雖然差一些,但是在國內,向工信部申報軸距是可以在1%以內進行調整的~ 2960 與 2965,相差 0.16%(這也是國內很多車軸距是2700的原因) 。

model x 是2015年9月上市的,國內交付是16年6月。距離現在不到兩年,但是逆向出樣車來時間還是可以滿足的。20 到 30 萬的model x ,也算值得期待。

如果猜錯了呢?歡迎奇點多發布些信息打臉。


最近在公司校核效果圖,看到了這個題目,就順便答一發:

下圖所示位置,側圍窗的這個夾角,按照我司衝壓的經驗,一般是要大於50°的。後組合燈側圍端那個夾角衝壓建議大於35°,否則側圍外板面品不容易保證。當然,事情是可以挑戰的,別人家的衝壓工藝水平也許就能達到也說不定哦。

另外,這個如果是對開門設計的話,如下圖這樣的後門分縫能不能布置得了鉸鏈跟限位器啊。好神奇,明天請教下我們主管 主任。


說實話 這個品牌不了解,但始終有點PPT造車的感覺……還是先觀望觀望再說吧


攬運前臉、M輪轂、UR-V屁股、DS內飾。

說點認真的吧,我根本就不屑和其他答主一樣噴外形或噴所謂汽車行業壁壘以及能不能量產的問題。我們不妨來梳理下奇點iS6的信息點。

1、純電動中大型SUV,續航400公里;
2、可支持換電模式;
3、快充1小時可行駛320公里;
4、中控大屏;

前4點其實都沒太多可說,不少新能源車企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關於快充1小時320km:說明直流快充的功率應在100kw左右,和特斯拉快充站差不多水平。個人家庭基本不可能實現。

高壓直流快充站的建設成本高,目前無法知曉奇點對快充站的布局,如果也砸大錢建快充站,那要讓大多用戶方便地使用,站點密度必須高(去看看現在城裡那些特斯拉快充站的排隊社交圈就懂了),巨大的投入奇點可能負擔不起。如果只是搞少量試點,那麼與極致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思維相左。所以奇點的主力應該放在換電模式。

關於換電:同樣面臨網點密度和換電速度的問題,不知奇點是否有能力很好地解決。

5、年底與整車廠代工合作實現小批量生產;

年底小批量生產,目前國內的新能源車企們,小批量試製和正式工廠量產SOP之間一般還是要接近一年時間——傳統整車廠是將近兩年——這一年能順利launch的話已經很了不起了。

奇點年底小批量如果=試製的話,那麼正式上市可能要拖到2018年10月。

6、2018年正式上市,售價20~30萬元。

這個區間很大,比較模糊,假設奇點和其他新能源車企一樣以特斯拉為超越目標,那麼價格體系很可能仿照特斯拉。我們看下國內model S的價格體系:

60:73.33萬

P100D:133.39萬

價差非常大,但特斯拉這樣的定價是基於電池容量(60度vs100度)、狂暴模式有無以及驅動方式(後驅vs四驅),奇點初期可能沒有這麼多重配置,所以如果價格跨度真的有10萬(相當於20w的50%),則說明30w的會是一輛帶狂暴模式的頂配版。而主打產品價格應在20-25的區間內。

這個價格貴嗎?用這個價買一輛續航400km的中大型7座SUV,不算貴。整車算上電池的物料費可能都逼近20萬了。

我的意見:太便宜。為什麼?如果奇點後續還想做中型、緊湊型、小型電動SUV,當它把旗艦起步價定在20w的時候,下面的產品售價可能只夠買塊電池了。

所以過低的定價也許能吸引眼球,但不利企業未來產品線的排布——當然新能源車企的盈利模式很可能並非來自賣車的利潤


羅老師準備造個手機還準備了好幾年,現在車廠做一年就能量產?忽悠人都不打草稿


謝邀

先佔坑,去了現場,晚點回答。

現場有個笑點先分享一下,沈老闆說個人賬戶和車互聯的時候有些小激動:我們先從網上下載個PPT...額....先下載個APP...

---補充更新---

更晚了,補充說下一些看法

發布會結束後我本想上去摸一摸,坐一坐,看看這車的細節,畢竟這應該是國內互聯網造車風潮下的一個量產產物!沒想到的是這車2米左右開外圍了一群保安,一點都不讓靠近。

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都說這是量產版了,也說可以接受預定了,沒讓大家近距離的體驗一下總覺的有貓膩,外觀內飾什麼的在發布會PPT上都已經展示了,還有什麼好神秘的?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是這輛所謂的量產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還經不住推敲、細看。

另外你們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這車來的有點快,快到你們還不知道奇點是什麼的時候,這傢伙就把量產版這麼帶來了。一款全新車型的研發,從無到有,四五年是正常的。奇點作為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按照套路第一款車要花很多時間成本,然而這款iS6的量產車從無到有的時間是2年多。

沈老闆15年離職創業,16年概念車出來,17年量產版公布接受預定,18年量產。我們常說5年一大改,3年一小改,這還是建立在現款車型基礎之上的。奇點這速度太快太快.....

你可能說它這是互聯網造車,具備特殊性,研發時間少些也是正常的,那特斯拉成立是2003年,而我們看到特斯拉的第一款量產車Roadster上市時間是2008年。奇點如此快的量產版,讓人覺得這當中一定少了什麼環節?可靠性的測試?耐久性的測試?研發中部分環節是逆向而來?

有人可能會好奇,量產版都出來了,怎麼還18年量產呢?官方的說法是17年底小批量試生產,18年量產,現在這個量產車,其實說白更像是趕出來亮相的,供應商這邊配合你先做出零部件,至於批量生產,質量可靠性等問題可能還要打個問號。先預定再生產,這是互聯網造車的套路,20-30萬的價格目前我是看不懂的..因為我還是不太知道是要賣給誰...泛90後這個目標人群的定位還是太虛

吐槽的地方雖然有不少,但說實話,互聯網造車的產品,呈現出來的看點也有,這輛iS6有碳纖維、模擬引擎、可旋轉的中控大屏、大屏的抬頭顯示、對開門設計、雨傘槽、然後車頭、車尾還有個橫屏,車主可以自定義用來寫一些東西,這個靈感來自「baby In car」、「馬路新手」這些日常經常看到的車尾車貼,算是和外界車輛的一個互動,和之前CES上豐田概念車展示的想法類似。

反正這車上新奇的點也挺多,集成了市面上很多車上的一些小心思,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創新。這應該也是互聯網造車企業的玩法。你要說這類功能集成有多難倒不至於,只是傳統車企不會這麼做罷了,所以才會給我們一些新鮮感,這也算互聯網造車的特色吧。

我們看到這類車會有各種互聯網思維的影子,會有各種人工智慧的場景使用,這是它很棒的地方,讓汽車怎麼看都更像一個科技產品。其實和特斯拉一樣,當大家覺得Model S之後的ModelX亮點沒那麼多之後, Elon Musk 說Model X可以自動開門、自動關門、駕駛座控制車內座椅調節、全景風擋、進化版的鷹翼門等等...給出的亮點遠超於消費者期待。

最後我想說的事奇點的發布會環節總覺的少了點什麼,因為多數時間都在介紹人工智慧、車聯網、一些創意功能,但作為一輛電動車,你的電池管理系統、你的底盤結構、你的後期充電設備如何落地,這些都一帶而過的介紹,總覺的有些怪怪的。很多人不看好奇點也是正常的,因為這些車給人感覺很多都飄在空中,國內互聯網造車我比較期待的還是李想的車和家。


謝邀,當年做開發崗的時候,經常會時不時的有供應商來,這些人里,無論是業務員、銷售經理、區域總代理,甚至是中國區總監,共同的一點就是PPT做的非常漂亮,但只要問起專業問題,對方基本都懵逼,畢竟不是技術人員,了解的少還是能理解的。後續再有供應商聯繫的,能電話郵件溝通的就溝通,當面溝通的有技術人員跟著的談的就時間長一些,單純是業務人員的盡量控制在十分鐘以內。相對來說,技術人員提供的資料要靠譜很多,銷售人員做的東西,看看就好。

再說此產品,如果定價確實如上面所示,動力系統佔大頭,那其它方面勢必就會少,我是做內飾的,很好奇這台車的內飾方面是如何管理的,模具如何開發,資產歸屬哪方,如何管控,產品成本如何計算,內飾材料標準如何確定,供應商會接這種項目么,我真的很好奇。


記得小的時候看過CCTV10的一個節目,講的是一個盲人攝影的故事

我當時就覺得怎麼想怎麼不對,但又不好說什麼,覺得你要是提出質疑,就是踐踏他人偉大的理想..

ppt造車在我眼裡和盲人攝影沒什麼區別


謝邀.....

坦白來說我頭一次聽到這個公司,邀請的時候我還一愣:這是哪家主機廠閑得無聊搗鼓的新牌子?

再一看負責人是誰? 瀋海寅 .....誰來著?哦對,360的前副總。

為免黑的有錯,特意查了下這位大佬的履歷:

1993年任職於上海航天局 。

1995年擔任上海佐竹冷熱空調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軟體事業部經理

2000年到2013年間在日本創業,先後創立3家互聯網公司
2000年在日本創辦JWord INC.,並擔任CEO,該公司後成為日本領先搜索公司,並於2005年被Yahoo Japan和GMO Inc收購;

2005年和金山軟體合資,在日本創辦日本金山軟體,2007年首創殺毒軟體免費模式;

2009---2010年任金山軟體集團副總裁,金山安全總裁;

2013年到2015年任奇虎360公司副總裁。

瀋海寅先生自2013年起任奇虎360公司副總裁,分管過360手機衛士,360雲盤。[7] 360兒童衛士、360安全路由

以天使的身份投資了一群來自互聯網及汽車等不同行業的夥伴,創立了智車優行科技有限公司。這次,他自己也加入團隊,成為自己投資公司的CEO

上海航天局是幹嘛的.....玩火箭的。然後再看履歷,全是一排一排的互聯網公司,得,這又是個來玩資本遊戲的.....不是我瞧不起互聯網這幫人,而是現在互聯網企業,PPT造車太多,要是車這麼簡單就能玩好,那賓士寶馬法拉利一年九位數起步的研發資金..人家傻嗎?

說白了,這個所謂的科技公司,基本上仍然逃不出現在互聯網「車企」的範疇:純粹的PPT資本遊戲,就看哪個倒霉蛋最後接手了。類比兩個博士吃了兩坨排泄物給國家增加了1億GDP這個笑話...沒啥區別

再說車......總有互聯網小青年說我瞎黑人,不懂互聯網顛覆一切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我也不知道這幫手上沒粘過多少機油的白領是怎麼看待汽車工業....反正願意說啥說啥,我這言論自由..不過這個車我還得黑一黑。這車上市就是在給中國汽車行業丟人啊。

一:外形:

剛看第一眼就覺得眼熟,前臉怎麼有點像路虎?後面有點寶馬的意思....側面猛的一看途觀?直到發到群里,有人回了我一句:「你買獵豹了?改裝條從哪買的..」我才意識到他到底是誰:

長豐獵豹CS10,賣得不錯的緊湊型SUV.....得,這是把眾泰的寫輪眼技術學到手了....好歹也走點心,人家本來挺漂亮的一個車,愣生生改出了炸街小踏板的風格,前後倆屏幕幹嘛用?你還準備把車牌號弄上去?

二,內飾

我不想罵人,真的.....但就這個內飾,我覺得要是設計人員在我面前我噴不死他....來你告訴我,中控台這麼大個屏幕有個毛用?!控制音樂?看新聞?看電影?你這是嫌司機分心死的慢是吧?每天這麼多車禍,因為駕駛員分心出事的有多少?!不長腦子么?車內娛樂?!你這又不是房車,4米8的車身你是能放個床還是能放個椅子?誰日常住車上?

三:動力

7300顆18650電池 +主動水冷,你直接說copy的特斯拉就行了,不用在列數據了..........我更好奇的是支持換電....半噸多的電池板,要換也是個大工程....具體沒概念的....給你個例子:

原來的江南奧拓見過吧?

對,就是這貨,他重645公斤.....也就是說,所謂換電版本,基本上每次相當於把這個重量來回搬一下.....

四:底盤

看見7300個18650了...我就知道基本上這個所謂的自主研發底盤估計就是copy的特斯拉 model x 了....阿門。

最後總結:奇點IS6=拿著長豐獵豹的外形裝了前後兩個不明所以的顯示屏+特斯拉的電池板和底盤+一個文藝氣息十足且一眼看過去就是沒怎麼開過車的人設計的內飾+一堆有的沒的東西作為噱頭

講真,別用IS6這個名字了,IS6初次實驗是直接炸了的.....老老實實停留在PPT上吧

-------------------------------------------------------分割線----------------------------------------------------------

車談完了....再說一下這個代工模式....太猛了....能在自己沒有生產線的情況下靠「代工」生產產品.....全中國人民得站起來給他鼓掌!這是典型手機造多了沒數了........

手機平板這種數碼產品,乃至衣服等產品,可以考慮代工貼牌,你汽車也代工?還是沒有自己生產線的時候代工?那問題就來了:

售後誰負責?你自己沒有生產線沒有配件,甚至連日常維護保養都無法負責的時候,怎麼解決?

讓代工廠給你負責?行,一輛整車返廠維修,你先把拖車費結了再說;維修所需要的零配件我就當主機廠是活雷鋒,義務給你多造了一批;

你說啥?主機廠的4S店?先不考慮品牌問題,你這個車能賣幾輛?哪家4S店會備這種小眾配件?

換言之,我代工廠造出來了,然後售後是我負責的,4S店也是能提供維修保養的....那好,我還要你幹嘛?貼個牌分利潤?我為啥不幹脆自己搗鼓一款車?真當主機廠像富士康?

其實說白了,無論是不是代工,包括那個銅陵的生產基地弄起來之後,這個倒霉PPT產物面臨的核心問題就一個:

沒有產品自身,無法替代的核心技術!!

這也就是為啥,主機廠一年七八位數的的往研發項目上投錢。

汽車行業:核心技術=利潤。這個涉及到幾乎數不過來的方面,三大件性能、主被動安全、整車的調教……這個不是說整上一幫新新人類腦內風暴一下,折騰個PPT出來吹吹牛就能解決的。別看特斯拉,這沒有可比性,特斯拉自己的研發實力很強,電池包的安全技術是他們自己的。而所謂的奇點....阿門,這是個悲劇。

續航?堆電池?很簡單,怎麼堆是個學問。

大動力?很簡單,加大電壓就是了,問題是整車平衡怎麼辦?

至於什麼車載互聯網 自動駕駛之類的....請先讓PPT上那個玩意下地跑起來再說行不?


前段時間在做一個新品牌的case,他們老總在內部小規模會上有一段話深有所感,大意就是:我不評價任何其他品牌,我也不太關心他們發布了什麼。現在這個年頭,你脫了衣服站街上都肯定有人圍觀,那有什麼意義呢。車發布再多概念、再好看的數據、再多噱頭都沒用,真正造出來量產車、拿到牌照,開始賣了再說,在這之前什麼都沒用。我們就走自己的路,一步一個腳印就好,看最後誰活下來。

-----他說的不是指奇點,但我覺得這段話適用於很多傳說中的新品牌。


IS-6???電傳動???D-30???


這咋說呢……從何說起呢……

想了半天,還是先從最先看到這新聞時的第一眼感覺開始說起吧!

1:外觀丑。車頭SINGULATO的大夜景顯示LOGO真是城鄉結合部小廣告的感覺。

側麵線條可以,但當看到尾部那……好了,依然是城鄉結合部的小廣告……

內飾方面號稱主打豪華,但從配色方面看……跟豪華一點不沾邊啊。

SUV還要在中國火一段時間,所以這車要趕上這陣風,問題是買車又不是買手機,多少人會為了你羅列出來的一堆牛x的參數嘗鮮?介紹說奇點汽車是北京一個智車什麼科技公司的子品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子品牌,這公司上市都不到三年……之前我們看到一大波互聯網造車的故事了,這次奇點的故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了,真的。

另外多說一段話,我個人認為純電動是不環保的,我想複製一下我在一個討論該內容的帖子里的發言,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繼續看下去。

複製粘貼~

現在新能源車型里還是以混動和電動居多,廠家也會宣傳節能環保,當然性能等方面也有很多品牌與車型有過人之處。這裡我想說絕大多數新能源車型需要外接電源充電,電力從電網獲得,但是在我國大部分發電來源於火力發電,也就是燃煤,雖然火力發電不一定意味著超高污染,可發電過程中的對煤炭的預洗和排出物的脫硫這兩個工作其實很多電廠都遠遠跟不上。我國很多電廠設備都是幾十年前的,優質媒體資源也越來越少,很多電廠都在燃燒劣質煤炭,電力污染已經是非常大的環境問題了,段時間很難得到本質的改善。 然後我想說運輸環節,我們知道能源效率等於製造效率×運輸效率,燃油通過原油提煉,本身污染小於發電廠,運輸環節上電能在幾千上萬公里的線纜傳輸,能源損耗也是巨大的,運輸效率燃油也高於電能。 所以,新能源車在目前的國內大環境下……真的環保么?


又一個PPT造車的典例


我覺得電動車這行要出問題了,也就這幾年時間了。國家補貼在減少,電池壽命和折價的問題在慢慢出現,以後對於北上的剛需一族來說,電動車會變成一個類似於商住房的大雞肋。


先來端正一個可笑的觀點。電並不算新能源,發電難道不產生污染么,就算風力水力發電,不見得現階段完全無污染髮電。之所以電動車橫行汽車市場,是因為政府制定的政策就是要滅絕內燃機。

沒有底線的壓低排量,根本就是可笑至極。同時排量跟油耗完全不成正比,油耗跟污染更不是一個概念,把完全不符合真實路況情況的工信部油耗跟油耗扯上關係,再把油耗跟污染物扯上關係,一系列做法完全就是被迫汽車廠商開發表面上看上去環保的電動車。

不能完全否認電動車,但更不能把電動車跟環保硬扯上關係,也更不要打著環保的旗號貶低傳統內燃機汽車,去盲目吹捧電動車。


只想說兩點:1.這不是量產車, 這只是奇點iS6預覽版,鬼只是預覽版是什麼鬼;2.這家公司選擇落戶銅陵是個讓他們付出長久代價的決定。不信,咱們走著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新能源汽車?

TAG:互聯網 | 汽車 | 電動汽車 | 新能源汽車 | 新能源汽車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