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的徵收需要哪些條件?有哪些可參考的國家或地區?
新聞背景:社科院專家:現在仍是對一二線城市征房地產稅最佳時機
我們一直建議:先在上漲過快的城市開徵房地產稅,再向全國推行。初步建立之時,徵稅起點可以高一些、稅率低一些,門檻寬一些,像其他國家一樣,通過一段時間將房地產稅制度完整地建立起來。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許多創新制度都是在深圳先行先試的。深圳目前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應該更多地用經濟而不是行政手段解決市場問題。內地房地產模式最初學自香港,這個橋樑是深圳,實際上是深圳學香港、全國學深圳。香港房地產模式體系中就有房地產稅,深圳也可配套借鑒香港的經驗,創造適合內地發展的模式,供全國借鑒。什麼樣的情況下適合徵收?怎麼徵收?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嗎?香港是怎麼收的?
房地產稅是一年一年的收,徵收成本高
賣地是一次收夠70年的稅,大幹快上,GDP上的快
你覺得政府會選哪種
PS:反正最終都會轉嫁給買家
2014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就放出房產稅立法的風聲,加上2016年營改增後,在深化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地稅部門被削減了部分權力,一定程度上對地方財政收入也造成了影響,地稅局急需一個主體稅種來正名,重塑地方稅制體系。
房地產誰開徵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肯定就是立法了,從最近消息的披露,估計短則2017年,長則就兩年的時間可能要全面試點房地產稅了。
第二就是不動產登記信息了,這個其實2015年3月《不動產登記條例》的出台就在默默的鋪路以及房管住建部門在努力整合信息系統。木有去過房管局的可能不知道。2010年前的好多房管信息都是紙質資料?excel保存,而隨著信息化的展開,雖然各地都陸續上了房管的信息系統,由於地方政府的屬性,導致全國房管部門的房屋登記信息系統開發商五花八門,金三的上線,實現全國稅收系統大統一,未來信息的的整合上稅務部門已經做好了準備,只要房管部門能夠提供準確的房管信息數據導出文件,開徵的信息導入工作不是特別繁複。但是針對我們的實際情況,不動產信息整合、傳遞到導入稅局將是最麻煩的一個過程,例如同步信息的格式編碼規則轉換,登記人身份證號變更、地址編寫規則不統一,想想也是醉了。
第三就是徵收方式的確認。儘管房產稅的的徵收無非就是房屋原值或者面積,但是個人認為利用房屋面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如果像是二手房轉讓利用第三方機構來評估房屋價格,雖然稅局基礎信息系統都是近四年上線的,評估住房難度也不大,牽扯到納稅人基數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以及從征管成本、行政效率的角度考慮。最適用的徵收方式便是不同城市根據調研計算標準,設定一個人均扣除面積免徵額來進行計算,稅率可能會參照個人所得稅的超額累進?
第四就是後續征管,房地產稅屬於財產稅課目,後續的征管也是個難題,納稅人自行申報的途徑?委託代征以及申報期限(或許是年)、法制都是一系列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征管方面的法制和申報,所以在目前的申報方式前提下,這也是稅務部門亟需考慮的組成部分。
在目前的征管狀況、稅務從業環境以及互聯網稅務的信息聚合實際,只有徵管立法、信息融合、申報簡化以及軟體優化才是王道。
只了解一點點香港的信息
香港與房地產有關的稅收主要有物業稅和差餉
1.物業稅是一種所得稅,只在所有者將物業用於經營時才會徵收,計征方式為從租計征,香港稅務局負責徵收物業稅。
物業稅=(應評稅凈值-差餉-修葺費用)×稅率
2.差餉(房地捐)是一種財產稅,無論物業是否出租或空置,物業所有者和使用人均需繳納差餉,差餉物業估價署負責差餉的征管工作。
差餉=應課差餉租值×差餉徵收率
應課差餉租值:假設某物業在某估價日期出租,全年可得的租金。
應課差餉租值由估價署來評估確定,差餉徵收率由立法會決定。
評估方法主要是租金市場比較法,這是因為香港房地產租賃市場活躍,租金數據豐富。
估價署很早就開始採用計算機批量估價方法(指標物業估價法),即在一棟樓中選一個典型的指標物業,用租金市場比較法確定該指標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再將其他物業和該指標物業的各種指標進行比較,通過計算機系統來計算其他物業的估價。
應課差餉租值每年定期評估一次,以確認物業的最新租金水平。應課差餉租值公布後,所有者不認可估價的,可向土地審裁處提出上訴申請。
一個粗略的栗子:
小明一家三口,有兩套150平方米的住房,市價3萬/平方米,每年預計可收15萬租金
(1)小明家在香港,房地產稅=15×2×稅率
(2)小明家在上海,房地產稅=(150×2-60×3)×3×70%×稅率
—————————————————
日本
1.固定資產稅:對土地、房屋和折舊資產(房地產以外的經營用資產)徵收,納稅人是課稅日期當天市町村區域內固定資產的所有人,由市町村政府負責徵收和支配收入。
固定資產稅採用免稅點制度,免稅點為土地30萬日元,房屋20萬日元,折舊資產150萬日元。宅地課稅標準額會根據面積而有所變化。
小規模住宅用地(200平米以下):標準額×1/6
一般住宅用地(200平米以上):標準額×1/3
固定資產稅=課稅標準額×稅率(標準稅率1.4%)
評估方法大致為在各相似的路段選出標準地和標準田,據此進行估價。宅地、房屋、農田和市區化農田的評估方式實際上是有差異的,在此不表。
2.城市規劃稅(都市規劃稅):對城市化區域和開發區內的房屋和土地徵收(不含折舊資產),收入用於當地的城市規劃事業,其他規定與固定資產稅相似。
—————————————————
英國
英國現行房地產相關稅收源於1990年代英國地方稅制改革,改革後形成了住宅稅與營業稅。
1.住宅稅(Council Tax):對居民住宅徵收,納稅人為住房所有者或承租人,由地方政府徵收和支配收入。
住宅稅=住宅應稅價值×稅額
應稅價值:在假定的某估值日期,該住宅被出售時的市場價值。
(1)中央政府將應稅住宅的價值按地區分為A-H共8個等級;
(2)地方政府將當地的應稅住宅按價值的不同,統計不同等級的應稅住宅數量;
地方政府根據地方財政預算支出確定具體的稅額(住宅稅是英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稅額多少取決於地方財政計劃,而不是完全由住宅估價決定的)。
應稅價值是以D級住宅為基準確定的,某級住宅應稅價值=D級住宅價值×某倍率
e.g. H級(最高級)=D級住宅×2,A級(最低級)= D級住宅×6/9
2.營業稅(Business Rates/Non-domestic Rating):對營業性房地產(寫字樓、工廠、商店等)徵收。營業稅屬中央稅,地方政府徵收營業稅,將其上繳中央財政專戶後,中央政府會根據某種標準再將營業稅轉移給地方財政。
應稅價值:在假定的某估值日期,該房產被出租時的市場租金。
(1)估價由國內收入署的估價部門負責,每5年重估一次;
(2)中央政府確定稅率,各地方政府按這一稅率徵稅。
—————————————————
計稅依據無外乎租金、房屋價值;估價法運用較多。
另外還要處理產權、征管、中央地方收入分配等問題。
從現行房產稅和上海重慶房地產稅試點來看,它們將租金、房產應稅價值作為課稅依據,面積是免減稅的重要指標。
內地若參考香港模式開徵房地產稅,技術上至少要先建立估價系統,完成稅務機關和土地、房產、規劃、銀行等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是吧。技術問題還不是首要問題呢。←_←
P.S.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教。
房產稅可講究了,這基本就是各大利益方糾纏的焦點,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是怎樣,還很難說。1.房產稅目前沒有法理依據,這是法學專家們要解決的,當然也可以改個名字搞成中國特色房產稅。2.房產稅的目的是什麼,範圍怎麼界定,輕重怎麼掂量,怎麼收這些問題要搞清楚,否則結果可能天差地別。3.房產稅是為了控制房價還是為了保障政府收入?哪個是主要目的還沒鬧清楚。輕一點如同上海目前這樣的毛毛雨,隔靴搔癢沒太大意義,聊勝於無。重一點配合遺產稅一起來,去槓桿去泡沫可以如同股災般迅速。收哪些人,以什麼標準收,以什麼方式收也很講究。現在有沒有完成全民的資產登記是關鍵,不僅要登記還要確認排查把假的摳出來,死人、瘋子、山區老農都在北京有幾套房幾套店的要重點排查,這工作和反腐及信息安全都是關聯的。這個稅是跟房還是跟人,是以家庭為單位還是個人為單位,計稅依據是按歷史成本還是公允價值,都要研究。
要搞就是一鼓作氣超准目標做個大新聞,最怕妥協折衷出來個四不像又成了投機分子鑽空子發橫財的工具。
不會徵收的,中央現在維穩房價,不想讓房價轉頭引爆經濟危機。
這是國家外匯儲備,14年6月達到最高峰接近四萬億美金,現在跌破三萬億。
這是廣義貨幣供應量(人民幣),仍然一路狂彪。
正常來說,進來多少外匯,相對應的廣義貨幣以外匯為錨,增加5-6倍是正常的。但現在,是遠超的,而且在外匯急劇減少過程中,M2在狂飆,這叫背離。 這是狹義貨幣供應,從圖中看出,15年6月,開始急速上揚,印刷廠超負荷印錢,這也與全國樓市狂漲,一線翻倍時間點是相吻合的。外匯拐點後,人民幣仍繼續瘋狂印錢,失去錨點的人民幣到底價值幾何!?誰能說得清?
惡性通貨膨脹正在醞釀當中。中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我國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
答:美元進入加息周期!古往今來,加息都是戳破泡沫的利劍,降息都是泡沫產生的溫床。
美聯儲加息,全世界的美元都會迴流,原本大家一同吹起的泡沫,美元走後成了空中樓閣,央行的辦法是拋售美元,穩定匯率,否則人民幣大幅貶值更會讓資本從流出變成逃離,但這招就是飲鳩止渴。只要美聯儲繼續加息,外匯減少將一直繼續,當外匯的儲備無法頂住的時候,就會引爆人民幣惡性貶值。還好,我國的外匯還有接近三萬億,還有迴旋的餘地。如果m1不繼續放水,中國的樓市泡沫,立馬就破,歷來10次經濟危機,9次導火索在樓市。
而前幾天住建部的答記者問也表明了中央的態度:穩定。不能漲也不能跌。住建部沒有騙你!現在通過各種手段的限購與減少土地供應就是通過行政的手段,不讓樓市的拐點出現。
同時為市場上回收流動性,緩慢的減少放水,為去槓桿騰出時間,事緩則圓,一個字「拖」。還接近三萬億的外匯與GDP6.7增速是「拖」的底氣,但這個底氣有多大,要問前天上任的銀監會老大郭樹清。
中國樓市的泡沫相對於中國人的人均GDP,哪怕是以上海人的人均GDP對應上海樓市價格,比值也遠超91年的東京,高於次貸危機前的USA。樓市每多漲一分,就多耗去央行維穩的元氣與底氣,但人性的瘋狂又豈在計劃中。如果美聯儲一年只加一次,25個基點。
「拖」之訣,把槓桿、泡沫通過經濟增長的方式吸掉,可能問題不大。如果今年加三次,很可能「嘭」。中國從17年開始已經進入貨幣緩慢收緊狀況,不能不緊,現在放水是純泡沫,一放就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中國比日本好在迴旋餘地大不少。中國同步加息本是應對資本流出,穩定幣值的最佳方式,16年12月美國加了,咱不加。
咬死不能加息,想想如果兩年內加息3%,社會融資成本會增加多少。中國動測幾百萬的房價下,房奴每月要多出幾千到幾萬的月供。首付早就耗幹了家產,那些買二套房的,一套房又捨不得賣,用抵押拿次貸付首付的,槓桿加到多少,天知道。這種情況下,哪怕市場上沒有一平方米新供土地,也頂不住。說實話,如果早點讓泡沫破裂,哪會到現在如此被動。
泡沫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產物,哪有那麼恐怖,日本91年破裂已算拖得久很慘的了,但經濟結構調整過來了,海外日本建成了。泡沫之所以成了嚴重危機,都是捨不得讓它早點破,到後面想破都不敢。美國也是兩難,美股這些年一直在創新高,已漸漸脫離了基本面,美國經濟並沒有好到天上去。
美元加速迴流,通貨膨脹的壓力很大,加息勢在必行,但加息又會讓美元升值,這與特郞普想維持弱勢美元有利出口的想法不符。加息是節奏的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體量加其它新興經濟體讓美聯儲有多投鼠忌器的問題。市場預測,美聯儲3月半加息的可能性34%,但市場預測這種事從來做不得准。有時候可能需要祈禱一下。偷個懶,直接貼自己的文章吧。
最近,房產稅是個大熱話題,個人也多次被邀請回答房產稅相關問題,索性就房產稅改革,寫點東西。
首先說明一下,房產稅是一個地方性稅種,由於全國各地經濟和房產供求關係差異巨大,中央很有可能會下放較多許可權,各地實施細則可能千差萬別,甚至計稅方式都會有所差異,個人只在稅理上做原理性、無責任猜測。
其次,房產稅是老稅種了,目前所謂的開徵房產稅,其實是房產稅改革,具體一點說,就是對住房的房產稅改革。(以前住房房產稅基本是免的,個人租房雖然有從租計稅,但限於徵管條件,形同虛設)
先看看已經試點的地區,其房產稅大體情況:
2015年10月1日起,重慶市開徵個人住房房產稅,對象是獨棟商品住宅或建面單價超過13192元的住房,以及在此間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第二套(含)以上的普通住房(三無人員後調整為首套房)。
2017年上海房產稅應稅臨界價格為51820元/平方米。自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徵收對象為本市居民新購房且屬於第二套及以上住房(人均60平米超出部分)非本市居民新購房,稅率為0.4%-0.6%。
從兩個地方的房產稅可以看出,其計稅依據有兩條,
一是房屋面積單價,超過一定額度。二是佔有過多房產,特別是外地人佔用房產。同時,不同地區,標準差異巨大。
房產稅改革重點十分明確,是抑制投資/投機需求,和防止房價上漲過快。
我們可以猜測一下,房產稅的全國性改革,其設計和開徵方式,一定是緩和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會「難產」,因為國家沒有把握這一刀下去,會不會助推房價上漲。
再次,國家領導人多次表示,讓房屋回歸其居住屬性,這將成為房產稅設計的總體方針。
所以,可以從政策面看出,政府的工作方向,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這裡一定要注意,這並不是說政府希望房價下跌。房產的崩盤,對社會是災難性的,而房價溫和緩慢的上漲,是正常現象,並對社會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過快的增長,也是不健康的,這就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
但是,房價是一個眾多因素的博弈,具體房價如何變化,也不是政府的調控能單方面決定的,其走向很難預測。
綜上,我來發表下個人觀點。
1.房產稅的開徵,是一個溫和緩慢的過程,大家不必過濾,也不必擔心其助推房價上漲。起碼在其設計初衷上,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
2.各地開徵依據,會差別巨大,個人估計甚至有的地區房產稅改革形同虛設,比如單人200平的起征點,幾萬塊的臨界額。而有的地區,起征點會很低,或將出現懲罰性稅率,也就是超額累進,甚至全額累進稅率。
3.房產稅的落地,及其細則產生,這是一個極其精巧的工作,不但考驗稅務總局的稅收政策能力,更加考驗其對社會治理結構的綜合掌握,任何細節的不合理,或將導致房產稅改革初衷的背離,導致房產稅改革滿盤皆輸。
4.從國家相關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個人改善性住房是支持的,證據是財稅2016 23號,國家對個人二套改善性住房,給予了契稅優惠。而且從TG一貫作風推測,房產稅計稅總體將偏向寬鬆,家裡有兩三套房的同學不用擔心,至於囤房的土財主,難免要流血了。
5.房產稅改革,其稅負轉嫁和征管細節,是寬泛向還是嚴格向很難說,比如個人房產登記的省級,國家級聯網何時實現,這是房產稅征管的重要信息支撐,如果這點未能解決,房產稅改革將形同虛設。(如果我是稅務總局,就將此問題作為開徵房產稅的前提,簡單的,就可以把鍋甩給國土部門)
以上,個人觀點,想到再補充。歡迎大家跟帖討論。國內外土地產權,所處經濟階段,政治體制政黨輪替制度等完全不同,不具有任何可比性,所以國外所徵收的房產稅方式與稅率和國內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然後再來簡單說說房產稅問題,梳理下基本思路:
第一:房產稅不是為了降房價推出的,是為了在可見的將來能長期替代政府的土地出讓金這一稅收大頭。所以有同志按照歷年各地土地出讓金金額占財政收入比例來推導有可能的稅負是正確的。
第二:一線城市,比如北上廣深,如果有人頭或者套數免徵額,房產稅的推出對房價毫無影響。甚至會大幅推高租金和小幅推高房價(絕大部分一線城市房產持有者是剛需,無論是按套數還是面積哪種演算法都不會對其造成影響)。當然如果第一套沒有免徵額,那麼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價。
第三:二三線一般城市如果推出房產稅不管是否有免徵額房價都大概率會走低。這種情況下會對地方財政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四線城市及以下房地產直接崩盤。所以大概率來說以後房產稅會因城設稅,給地方比較大的自主性,防止一刀劃斷。
第四:中央如果要推出房產稅,一定會解決房產稅和土地出入金重疊徵稅的問題,要不然改產權,要不然有抵減。
想問題用點腦子,少傳謠。
中國房價高企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部分地方政府人為製造土地供給緊張與某些城市人口吸引力客觀存在的雙重疊加作用造成的,至於答題區有些答主看到房產稅就對所謂「高等中產階級」幸災樂禍不過就是一群對自己命運無法掌控的人肆意宣洩自己的私憤而已,高房價罪魁禍首就是財政稅基的土地財政,在沒本事移民也沒本事革命之前,還是收起你那套對別人的殘忍吧。
最近的種種信號都暗示房產稅再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必然,已經在加速。經濟會議上,大大提出房子不是用來炒的,住建部副部長說房產稅正在立法中,這屆任期之內出台沒問題。只不過是個契機,以打擊炒房為名,開徵房產稅。16年高位進的,以為自己撿了便宜,其實被套在高位了。
看不到可以參考的國家和地區。在房地產上中國太特殊了,沒有先例可循。
我國的房地產和其他國家根本上的不同在於80年代政府一句話就把全國的土地收為己有,從此賣地賣得不亦樂乎。賣地以及開發商建房過程中的稅收佔到了地方財政收入中相當大的部分,房地產起到了事實上的第二套稅務局的作用。近幾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連年超過10億平米,去年更是達到了15億平米,銷售收入11萬億元以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蓬勃發展有一定的前期壓抑了幾十年造成的報復性的野蠻生長的因素在。現在人均住房面積從3平方米增加到了36平方米,和除美國以外的主要發達國家基本持平了。有能力購買商品房併到城市定居的家庭也買得七七八八了。未來10年、20年是不是每年還能賣出15億平米房子是需要打個問號的。將來這個政府賣地收錢、民眾貸款買房的遊戲如果不能再玩得這麼爽了,少掉的財政收入從哪裡來?向存量房收錢,不管什麼形式、叫不叫「房產稅」這個名字可能都會是不得已的選擇。
美國的「房產稅」實際上是教育經費,是另一種東西這裡不討論。日本的倒和這個目的有點像,都是為政府提供永續穩定的財源。「固定資產稅」和少量的「都市區劃稅」占日本各級地方財政收入的30-40%,和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在日本叫消費稅)一起構成了日本稅收的主要部分,而且受景氣變化影響很小。2008年經濟危機一起,企業所得稅全軍覆沒還得倒給退稅,這幾項就不會這樣。
固定資產稅的稅率是1.4%,幾千萬日元的房子按這個收不是小數目,當然有減稅措施。每個家庭土地部分200平米以下按1/6收,房屋本身剛建好的時候價值最高的幾年按1/3收。這樣五千萬家庭一年收個八九萬億日元,每家一萬人民幣左右。
我國如果按人均60平以下免稅基本上就是首套房不收了。國情在此,一直淡化納稅人意識,如果從增量房地產獲得的財政收入出現比較大的下滑,為了彌補這個缺口恐怕也得是平均每戶每年收一萬的稅,抵觸會很大。沒完成落實到人的全國房產登記,沒有建立權威房產估值體系的情況下稅額是筆糊塗帳,收繳難度也大。
對人來說賺錢是工作的最大動力,對政府來說收錢也是。如果財政缺口實在大,程序上的問題那都不是問題,還是會儘快準備開始收的。畢竟和現行房產政策比起來普遍收持有稅才是國際慣例,也是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式。
對於剛需改善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對於有多套房的會有影響,不過也得看徵稅力度有多大。部分唱衰樓市的不要幸災樂禍哈,對房價不會有啥影響,租房一族租金成本會更高,買房更迫切。
從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角度來看,能賣的地差不多賣完了,當然就要開徵房產稅啦。房產稅到底是國稅還是地稅?大概率事件應該是地稅,現在國稅佔比已經那麼高了,如果房產稅還不給地方,那麼各個地方政府就要活不下去了吧……
既然房產稅大概率會是地稅,那就要配合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有一個常見的說法:中國大城市的房價跌不下去,是因為地方政府不希望房價跌。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大城市房價只漲不跌,第一是因為地方政府控制了土地供應,第二是因為貨幣政策。房價上漲,地方政府是沒有直接好處的,它必須通過賣地來間接享受房價上漲的好處。
就拿北京來說吧,四環以內的房價已經直追香港了,然而對北京市政府的財政並沒有太大幫助,因為四環內能賣的地真不多了,勉強拆遷出來的土地一般也不會蓋住宅了;但是五環乃至六環以外的房價,就直接關係著政府的收入。所以,政府關心房價僅限於它手裡有地可賣、有地想賣的情況。
為什麼房產稅講了那麼多年都沒有實施呢?因為地方政府並不熱心啊,假如房地產稅把房價打下去了,今後還怎麼賣地?當然,一直有學者和分析師鼓吹說房產稅對房價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稅收負擔會完全轉移到買房、租房者的身上云云;不過地方政府肯定是不敢以身試法的,萬一房產稅真的影響了房價怎麼辦,萬一房產稅開徵之後房價真的崩盤了怎麼辦,到時候損失的賣地錢,難道你去賠嗎?所以無論房地產稅的負擔最後轉移給了誰,地方政府都不會熱心的。
為什麼最近一年房產稅又升溫了,很多地方政府又樂意配合了呢?無他,賣地經濟已經越過高峰期了。一方面,前幾年各地瘋狂賣地,有些地方把能賣的都賣了;另一方面,因為經濟下行加上人口紅利減退,賣地的邊際效益也沒那麼大了。一個地方政府的賣地前景越好,就肯定越是不喜歡房產稅;而那些從賣地上賺不到多少錢的地方政府,肯定很熱衷於房產稅。
這就是卸磨殺驢的道理:當我已經無法分到房價上漲的利益的時候,我當然就不在乎房產稅對房價會不會產生壓力了。地方政府真不擔心房產稅最後轉嫁給了誰——是房東承擔、租客承擔還是銀行承擔,反正能搞到財政收入就行。地方政府也不會擔心房價暴漲暴跌會不會引發社會動蕩——在任何一個大城市能買得起房的人,至少也進入中產階級序列了,你見過中產階級造反成功的嗎?地方政府只關心兩件事情,一個是財政收入,一個是GDP。如果轄區內的土地財政收入已經下滑了,而新建設項目已經不足以拉動GDP了,那麼房價關它鳥事,真金白銀的稅收才是事。
最後說一句,很多人到現在還以為房價是中央政府決定的。笑,中央政府能決定的只有貨幣政策和轉移支付,還有一些國家級別的立法;它最多能直接干預一下北京上海的房價,至於某個二線省會城市的房價,中央怎麼管?在任何一個具體的城市,決定任何一個時間段房價的都是當地的土地供應(可能還加上一點限購政策)。為什麼中央一句話就能讓股市上躥下跳,因為中央能夠完美地控制股市的供給;而中央根本不控制地方房地產市場的供給。所以盲目根據中央想法去猜測房價的都可以醒醒了,這事歸根結底是由你在的市一級的經濟狀況和政策決定的。
我得到的消息是,一家每個人有60平還是70平的免徵面積,也就是三口之家200平(也就是兩套房子)免徵,超出部分的面積每年收房產稅,具體就看中央發文吧,都是傳說和猜測。但是我懷疑,收房產稅之後,最慘的就是租房人群,因為房產稅最終肯定要漲房租的,挺坑爹的。
無法借鑒。其一,目的性——西方,包括港澳台的房產稅,本質上都是長期政府財政來源。而我國的房產稅,更近於調控手段,因此,自中國房產稅誕生之初,便是用來調控房價,以保證房價軟著陸的。其二,賣地 @鄭曼達,這位親,中國政府,距離賣地賣完了還早呢。為什麼說還早?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么?打個比方,北京,我們不提數字,各位親去北京,看到的是連綿不斷密布的高樓大廈呢?還是稀稀疏疏的幾百棟大樓以及大樓間大片大片的間隔呢?然後諸位出過國的親,想一下東京城建和紐約的城建,有沒有北京這麼浪費。就知道所謂賣地快賣完了,基本上不可能。這麼說吧,要是按照現在的速度賣地,中國政府,至少還能賣三四十年。因此,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房產稅帶來的收入,不是雪中送炭,頂多就是錦上添花。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房產稅?畢竟如果調控房價,手段很多啊,為什麼要選擇房產稅?第一,快。房產稅見效快,對於那些投機性質買房的人打擊很大,對於那些手中握有大量房產的拆遷戶打擊也很大,因此他們會儘快脫手手中的房子,來避免更大的損失。第二,穩。房產稅誰不受傷害?大部分人,更進一步的說,是沒達到納稅要求的那些人,而和個稅一樣,對於現在公布的房產稅標準,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達不到要求的。而大部分人不受傷害,受傷害的僅僅是投機客和高等中產階級,而這些人,說白了,都是軟弱的小布爾喬亞,讓他們鬧事,難,所以房產稅,並不會帶來更多社會問題。第三,錢。有錢不賺是傻子,雖然房產稅帶來的收益比起賣地來說少很多,但是總歸是一筆錢,用來給地方財政還點債,改善一下當地公務員的收益什麼的還是很好的,所以自然而然的會得到地方支持。最後說一句——別看房產稅一出來一大批觀察員們就如喪考妣的開始批判房產稅,但是事實上——對於大部分人均居住面積不到60平米的家庭來說,房產稅有沒有都一樣,因此,有沒有房產稅,大部分老百姓都一樣的活,只有類似於知乎上的這些有錢人,才會感覺又被政府搶錢了吧。
房產稅在中國的存在意義基本等於無,沒討論的必要。
投機性質的買房是國家鼓勵的,如果你看懂這一點,就不會糾結於房產稅的問題。
房地產當前價格完完全全的屬於國家經濟調控手段,和房產本身的商品屬性無一毛錢關係。
太多不良資金在外面無處安身了,房地產僅僅是用作經濟蓄水池,但其一天沒擺脫蓄水池身份,房價一天不會下滑,出台多少房產稅都一樣。
從源頭降低房價的手段,三個選擇吧現在,一個繼續加印鈔票,稀釋蓄水池,收入50萬一月,還會在乎20萬一平米嗎。當然,這是血洗富人階級的行為,中產階級以上估計大多會移民。第二個,封鎖外匯,一段時間的商品管制,俗稱計劃經濟,不出5年可調控回來,在資源和科技目前都還可以的中國,這是可行的辦法,但估計有路子的上層精英還是會跑。最差的第三種選擇,泡沫直接炸,全民承擔,但這種情況下,多數工廠將關門,無數人員失業,國企挑大樑接攤子。在人口紅利已經不多的今天,這種選擇真的不好。個人房產信息聯網
個人銀行賬戶共享計稅方法確定立法房產稅和房地產稅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東東什麼條件都不如儘快開徵。等房價高到不可控了那就沒戲了。
謝邀,不知道為何要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啊,我隨便說點吧,有謬誤的地方請輕噴,寶寶比較玻璃心。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首先肯定是完善的房地產信息系統啊,目前從產權上來說房屋種類那麼多,商品房,農村自建房,集體產權房,小產權房,軍產房,這些房子的信息先要釐清,然後你才能制定標準啊。第二個就是需要制定可執行的,公平透明可信賴的稅務政策,比如免徵面積,之前看過媒體報道有草案提出是每人60平的免徵額,個人覺得關於免徵額這一政策上不能走個稅政策的老路子,一刀切的免稅額是否真的適用於全國,至少在我看來一二線和三四線以及廣大縣城是情況完全不一樣的,哪怕就拿深圳和其他三個一線比也很不一樣,深圳的房地產開發包括戶型設計上是模仿香港的,戶型極小,三四十平的房子能設計成兩房一廳,七八十平的房子設計成三房的也大把,應該這樣說,在深圳大部分工薪階層買的房子都是六七十平的兩房,在深圳大於90平就屬於「豪宅」了,在交易時適用的政策標準和稅費標準都不一樣,這在其他城市甚至其他三個一線都還是比較少見的現象。所以說制定房產稅標準時應該因地制宜。第三還是需要成功的經驗,可以在研究參照一些國外的成功經驗來在國內先試點一些城市,據我所知,重慶和上海在好幾年前就開始試點了,但是貌似並沒有什麼大的反響或是效果,至於得出了什麼經驗教訓大概只有住建部還有其他相關部門的人清楚了。
至於你提的第二點可借鑒的國家和地區,這個沒有研究過,也不太清楚香港的房產稅是怎樣的,只是知道歐美國家徵收房產稅是很主流的做法,比如美國的年繳稅額大概是房屋總價的1.5%左右,前提是人家的房子是永久產權,而大陸是70年,這些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不過既然提到香港,倒是可以多提兩句他們的房屋政策,香港平均房價全球第一這是全世界人所共知的,但這統計的僅僅是香港商品房的價格,而香港有類似於新加坡的公屋制度,包括類似於國內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這樣的福利房,這類福利房估計容納了超過香港一半的戶籍人口,所以雖然香港房價高,人均居住面積小,但實際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而國內的話關於福利房,包括經適房,人才安居房,公租房,廉租房相關政策施行也不到20年,只佔整個住房市場的很小一部分,尤其一線城市來說,肯定供需嚴重不平衡。
最後提下關於房產稅施行以後效果的看法吧,個人是持悲觀立場的,尤其一二線城市的房產壓根不愁租不出去,既然徵收房產稅提高了持有大戶型或者多套房的成本,那我就把這塊成本轉嫁到租客頭上去嘍,很顯然,房東不會自己吃這虧,在一線租過房子的都知道怎麼回事,至於真正施行後效果怎樣,大家靜觀其變吧。
偷偷問下:房產證上的土地只有70年使用權,然後每年交房地產稅,這是為什麼。
噓噓~
房產稅該不該征?絕對該征.房產稅什麼時候開始征好?立刻馬上.房產稅怎麼征好?全國開徵.房產稅稅率多少好?3%最好.
房產在中國,還是會上行的,中國人多,城市化需要更多的住房,現有條件不滿足,供不應求。
推薦閱讀:
※徵收房地產稅,會給多房的人帶來什麼影響?
※查找稅法相關知識上什麼網站好?
※中國的哪些稅收非常的不合理?
※對富人徵收更多稅收的社會依據是什麼?
※各地方制定的個人所得稅核定徵收率為什麼比個人所得稅法的稅率低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