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For an Indian, China will never be as good as India, for a Chinese, India will never be as good as China.

It all depends on your perspective, for me India is in a better state than it ever was.

Why? you"d ask,

Today we have more job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han we ever had. Our nation"s foreign relations are improving. Even our Tier-II cities like my hometown Indore, Ahmedabad, Chandigarh are advancing with world-class lifestyle and infrastructure.

Today, we have a strong government which listens to the people and isn"t afraid to take strong reform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nation. Our media is more independent than it ever was. India is moving beyond the caste system which is almost invisible today. Non-residential Indians abroad take pride in taking the name of their motherland. And there"s so much I can add, but I"ll let you off with an example.

I recently travelled to Gandhinagar, Gujarat to attend the Vibrant Gujarat Business Summit, there, we signed an MoU for our upcoming Hyperloop project in India. Why am I mentioning that? Gandhinagar is a small town, it merely stretches to 150km^2. But despite being such a small town, I was amazed to see that Gandhinagar has an amazing infrastructure.

These are the pictures of Mahatma Mandir (Mahatma Temple) in Gandhinagar and similarly many Tier-II and Tier-III cities in India are seeing massive development.

So to all my Chinese brothers, my India is changing, maybe not now but I promise you that one day it will be as good as China.

Thanks


這個問題不嚴謹性在於,在時間上沒有限定,是哪個時代「印度不如中國」。

如果默認為現代(1945年至今)社會的話。一句話,印度根本沒有實現「現代化」,甚至是「近代化」的國家治理機能。

一個落後國家,若想在短時間內以」硬實力「忽然崛起的話。從目前來看,唯一可行的道路是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以國家力量,以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主導經濟發展。這種所謂後發崛起模式一再被歷史所證明。如今,完成後發崛起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以及將要完成後發崛起的國家,韓國,我國,俄國。無一不是走」類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這條道路雖然各有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必須擁有強大的中央與政府集權。由政府主導國家經濟發展導向。當然,這會帶來大量權力尋租。但唯有這樣,才能集中國家有限資源,以一種完全強力方式推進國家經濟迅速發展。那麼,這當然需要強力的中央集權。因此,在後發崛起的道路上,擁有一個強大的,核心的中央集權,相當重要。這也是後發國家實現崛起的,所需要的第一個,乃至最重要的一個」現代化「國家治理機能。

可是,印度完全不是這樣一個,擁有強大中央集權的國家。印度共和國,準確來說,是一個聯邦國家。它成立的歷史,其實就是英屬印度殖民地分裂的歷史。因此,印度共和國能保持統一,更多在於印巴分治時期的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對巴基斯坦之厭惡。因此,可以很大程度說,印度共和國能保有現在的疆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巴基斯坦獨立。

正因為如此,印度行政系統中,中央與地方之間,本來存在諸多不合理的權力分配。這些分配不均,造成的內耗,大大降低行政有效性。

同時,在中央與地方關係沒有形成「現代化」治理關係的時候,中央層面內部也矛盾叢生。原本,印度開國之父尼赫魯。是準備依託國大黨來實現現代治理的。但是,首先他對國大黨的改造就不夠。直到他去世,國大黨依舊只是一個,鬆散的,憑藉個人威信維持的俱樂部式政黨,而非是高度組織化,如「腳手架」般的政黨。由於國大黨內部就是鬆散的。因此,不能夠形成壓倒性優勢。其他政治派別,經歷了印巴分治時絕對支持國大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自己山頭。同時,為了能和國大黨抗衡,這些政治派別越發宗教化。例如,現在發展為印度執政黨的印度人民黨的「印度人民同盟」,還是「世界印度教大會」,「濕婆神軍黨」等


謝邀

如果要說印度不如中國,那也要看是哪兒跟哪兒比比較好,當然總體來看目前確實是遠不如中國,要說原因那也很簡單:

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印度,是偽裝成國家的世界。


謝邀。這個問題很大,我也不太了解。只能說點很主觀的看法。

知乎傳統,問為什麼之前,先要確定是不是。印度不如中國嗎?這個論斷缺少時間的條件。要知道在上個世紀,印度在某些時間段是強過中國的。焉知本世紀或更遠的將來,印度不會再強過中國?

就目前來看,印度不如中國。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印度還沒有實現現代化。從意識到制度,都是如此。民主制度保證了現代化在印度很難完成,印度的國家制度、社會意識、宗教傳統、等級觀念、分裂傳統中的糟粕,將在民主制度的保護下繼續頑固地存在下去,阻止其成為現代化國家。

我黨通過持續的革命,不斷掃蕩傳統,完成了社會意識和國家制度的現代化。我們現在的國家制度,無論我黨持何種意識形態,進行了何種改造,其本質上還是繼承自兩千年以來的官僚精英統治,這種制度是獨一無二的,和歐洲傳統的封建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歐式民主代議制度,以及美國的無封建傳統但建立在殖民地基礎上的美式民主代議制度都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官僚精英統治制度在多數的時間裡是行之有效的,中國也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比印度要強。但這種制度的缺陷在於,它有周期性,需要經過大的社會動蕩來進行修正。我黨的現代化改造是否成功,能否解決這一周期性缺陷,目前還難以預測,我個人對此並不樂觀。而印度的種種缺陷卻保證了它很難出現大面積的劇烈社會動蕩,因此在我們出現周期性動蕩時,我們很可能會被印度趕上,而在其他時間段,中國總是會比印度要強。


幾乎自列印度文明形成起,南亞次大陸都長期處在政治分裂的格局中。儘管這期間有著孔雀王朝、莫卧兒帝國等大一統政權,但在絕大部分時候,印度的政治都處在四分五裂,邦國割據的「春秋時代」。基於這種特點,很多從事古代印度史研究的學者看來:「印度」更多的是用來指代一個文明體系,而非政治層面的國家。

當然,現在印度,政治上已經實現整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但在統一的外表下,印度的內部政治格局仍舊支離破碎,各邦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力,甚至劃地為牢,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這在降低印度政治體系運行效率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國內構建統一經濟體系的努力。

印度怎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雲石君看倆,原因主要有三:

首當其衝的,是地緣環境的相對封閉

在上一節《地緣政治17:印度為何「畏懼」中國》中,雲石君曾分析過南亞的地緣格局:次大陸東有巴坎——若開山脈阻截;北受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壓制;西有興都庫什山脈封堵,南面則直面浩瀚的印度洋。

毫無疑問,這種地緣環境是相對封閉的。這種格局,從好的講是大幅削弱了外部文明對次大陸滲透能力,進而確保了印度文明的獨立性;壞處則是因為不存在根本性威脅,所以印度文明的內在凝聚力不強。因為印度不跟古代中國那般,不得不持續面臨來自塞外的強大游牧壓力,故而有必要採取中央集權這種高凝聚力模式,以最大限度集中自身資源,應對外部威脅。

當然,次大陸也並不是絕對封閉。比如在西面,中亞游牧勢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大舉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向印度文明發起攻擊。

不過,中亞對印度入侵,其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政治上頭,並未從文明體系層面,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致命威脅。這種局面之所以形成,除了印度文明自身規模龐大,底蘊深厚外,也跟中亞這個版塊的自身地緣實力以及區位有著很大的關聯。

中亞號稱亞歐大陸交通島,地處各大權力路徑之交匯。犬牙交錯的地緣環境,以及自身生產潛力的有限,意味著中亞無法長期作為一個獨立地緣政治勢力存在,多半是在周邊列強火併之後,淪為得勝方的附庸。

只是,不管東亞之中國、蒙古,抑或西亞之伊朗、阿拉伯,這些地緣勢力的中心地帶都跟中亞隔著千山萬水;地緣距離的過於遙遠,使得就算某個周邊勢力在中亞一時得手,其之統治基礎也十分薄弱,且極不穩定。一旦它實力稍減,中亞就會最先脫離或被其他勢力奪走。

中亞的四戰之地的地緣區位和太過普通的地緣潛力,既減少了它入侵印度的次數,更使得以中亞為後方基地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勢力,都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鑒於身後沒有強大穩定板塊可以依託,所以它們沒法獲得強大且持續的能量,對印度文明進行結構層面的改造,相反,為了保住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他們反倒要對自身做一番調整,以適應南亞的地緣環境。這種妥協體現在文化層面,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地緣環境的特殊性,使印度文明既缺乏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也極少會面臨覆亡之憂。鑒於這種界面,次大陸的內部矛盾自然就會相應放大,窩裡鬥成為主旋律。

二、地緣核心慘遭肢解

政治上要中央集權,則意味各次級地緣板塊必須要將諸多自主權利上繳中央。不過謀利乃人之本性。因此各個次級地緣板塊的勢力,自然而然的會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至於這種最大化不會會傷害其它板塊、乃至整個印度文明的利益,這些地方勢力並不太在乎。

基於這種局面,南亞次大陸若要實現高度政治整合,塑造出一個大一統式國家,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的強勢本部核心區,就十分關鍵。唯有本部核心區足夠強大,才可以對各邊緣板塊形成強大的引誘力乃至威懾,哪怕它們真的心有不願,但鑒於實力對比的懸殊,所以也不敢輕易對抗中央。而中央則可依託本部的強大實力,輻射出一個廣闊的勢力範圍,並以此為基,打造出一個大型國家體系。

中國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是全球第一流的強勢地緣板塊。以這個超強本部為依託,華夏文明主導下的中原王朝,才有能力把四川、雲貴、關外這些相對獨立邊緣的板塊;乃至青藏、西域此類極端邊緣之地,相繼納入自家範圍

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兩河流域——印度河跟恆河。儘管這個兩河流域的地緣實力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差了老大一截,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故而依託此二者,統御南亞也勉強夠用了。

但現實卻與設想南轅北轍。印度非但未能憑藉印度河跟恆河統御南亞,反倒是印度河流域,這塊古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後來卻逐漸伊斯蘭化。及至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跟印度徹底分道揚鑣,成為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巴基斯坦國。

泱泱數千年文明古國,印度咋混到連老巢都保不住的地步?

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在印度河跟恆河兩大流域中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多達60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詞,是因為這裡在早先並不是沙漠。只不過隨著氣候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的過度開發,該板塊才逐漸荒漠化。而這種地緣環境的變遷,也對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的存在,等於印度河、恆河兩大流域之間形成了一道地緣屏障,嚴重的影響了兩大板塊的交流。這使得雙方不僅無法像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那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而有機融合為一體,反倒日漸疏離,彼此間的獨立性越來越強。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雙方對立進一步加劇。印度河流域是南亞次大陸與中亞板塊關係最為密切的部分,而中西亞則是伊斯蘭文明的大本營。伊斯蘭較興起後大舉東擴,印度跟它緊密相連,自然而然的受到它的深度輻射。而中亞土著勢力的伊斯蘭化,以及他們對南亞次大陸隔山差五的入侵,使得伊斯蘭文明對印度河流域的影響越來越大。

伊斯蘭世界的近水樓台,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文明其他部分對印度河流域的影響,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塊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轉投伊斯蘭文明的懷抱。

隨著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印度文明原先的二元核心,就只剩下恆河流域一部,這能量自然是大不如前。而且隨著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它跟恆河流域又逐漸形成文明衝突,這更進一步限制了恆河本部的能量釋放。這種情況下,單靠恆河流域單極核心,印度文明非但無法從伊斯蘭那裡重奪印度河故土,甚至連威懾孟加拉、德干高原的能力因此受到嚴重削弱,其結果就是印度中央政權難以實現對次大陸各邊緣板塊的強力壓制,想建立牢固政治統治,有些力有不逮。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印度的種姓制度算是聞名全球,根據種姓制度,印度人(印度教徒)被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而其之下還有連種姓資格都沒有的賤民。其中,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大都由膚色相對偏白的雅利安人佔據,隨著時間的演化,逐漸發展為後來的印度白人;至於犬舍、首陀羅這兩個低種姓,以及賤民,則基本上是膚色較黑的達羅毗荼人。因為高低種姓之間有著明顯的膚色差異,故而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顯著的種族歧視色彩。

不用說,這種劃分會遭到印度黑人的強烈反抗。為了避免這些印度黑人揭竿而起,印度白人大力宣揚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就能享福」的教義,從精神上磨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進而從思想層面讓他們完全奴化。

這種奴化教義確實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印度文明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印度白人始終牢牢把持了統治階級的地位,印度社會秩序在這種階級、種族歧視如此嚴重的環境下,竟然神奇的維持了大體的穩定。

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

由於一輩子註定卑賤,印度黑人對國家幾乎沒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宗教影響力的過分強大,也在相當程度上,使得政治權力受到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充當祭司的婆羅門高居第一等級,國王、官吏等世俗權力行使者組成的剎帝利,僅僅屈居第二登基)。

這種架構下,中央朝廷派到地方的職業官僚,根本無法依靠自己基於世俗組織架構而生的權力,對當地實施有效管理。唯有紮根當地,鉗制民眾思想和婆羅門僧侶,以及擁有土地,使民眾對其產生直接物質依附關係的土邦貴族,才有可能獲得百姓的畏服。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重要基礎。既然流官的權力被世襲貴族與婆羅門僧略架空,中央朝廷的權力自然也就在地方上唄分隔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繫印度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石,但同時也是消解中央集權的尖刀。既然種姓制度不能清除(清除就意味著民眾失控,進而激發階級戰爭與革命),那麼中央對地方的統御也就自然成了鏡花水月。

封閉的地緣環境、慘遭肢解的地緣核心、以及種姓制度下宗教對世俗權力的限制,這三大原因,一起鑄就了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而印度文明的高度分裂,非但使其陷入嚴重的內耗,而且鑒於政治整合無法推進,所以自然也無法突破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打造出一個全國性的統一高效經濟體系。這種情況下,印度想發展壯大,成就大國偉業,當然是困難重重。

不過,印度人對此肯定是萬分不甘。故而進入現代後,印度希望通過改革,來逐漸清除這些負面影響。但改革的實施,又會讓印度文明陷入更深得困境,致使印度政府投鼠忌器,現代化改革步履維艱。

印度的現代化改革會帶來哪些負面效應?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在下一節《地緣政治19:印度改革的風險》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第18節——印度之第3章。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朋友,可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閱讀全部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知友這個問題其實很模糊,印度其實不是全都不如中國的,比如軟體業、電影業都是世界領先的行業,甚至遠超中國。但如果是從政治經濟方面來看的話,印度的的確確是不如中國的。2011年,印度是與日本並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也基本與中國不相上下。但印度存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10%的人口掌握了33%的收入,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貧富差距,主要是因為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印度的種姓制度蔓延一千多年,貴賤不通婚,直到現在印度社會依舊存在這種偏見。印度有世界10%的可耕土地,72%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但是由於氣候,印度的糧食收成極其不穩定,所以導致印度的大部分人口收入不穩定,再加上印度並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導致社會財富無法合理再分配,所以印度貧富差距過大。

戰略忽悠局局座曾經在一檔軍事節目上嘲笑印度的武器是「萬國牌武器」。局座這麼嘲笑,也不是沒有道理。印度工業基礎薄弱,雖然有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一套工業體系,但是印度獨立後工業遠遠落後於中國,到現在,印度軍方使用的武器大多都是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印度人引以為傲的第一艘「航母」上的各種裝備也是湊齊了數十個國家的裝備。印度的嚴重依賴進口和中國的自主創新比起來還差了很遠,而印度政府一直高唱的「超越中國」的口號大概一時半會兒還實現不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古代三哥至少宗教哲學領先中國沒問題


武力是個重要原因,印度的武力比不上中國。中國屢次戰勝了來自蒙古高原的侵略勢力,中國沒有被蒙古化,反倒蒙古高原漸漸被漢化;但是而印度卻一直沒能戰勝西部伊朗高原上的侵略者,造成印度西部、北部不斷被波斯化。


沒有主體民族,最大的民族才三億。其實本來就是數個王朝國家硬性撮合的後果

如果把印度分裂為無數邦國,北部的印度斯坦邦國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部的基本和現在的印度差不多可能好一點,南部則是非洲水平,印度能把白黃黑人種全湊齊也是不容易,中國也是。


在某些方面中國還不如印度呢,比如說領土擴張,印度可是二戰後領土擴張最多的國家,不管它正不正義合不合法,土地總在它手裡攥著。還有電影行業,根本沒法比。


1.印度不是大一統文明。

有諸多邦。

2.印度如果也經歷一次共產主義改革

像中國破除了這個家族制度一樣破了種姓

要比中國發達的多。

3.印度人的體育永遠不會比中國好。

4.印度人挺難的。但是自然環境來說,比中國強不到哪裡去

5.我選擇用紙擦屁股。


推薦閱讀:

東巴基斯坦是怎麼和巴基斯坦散夥,變成孟加拉的?

TAG:政治 | 印度 | 印度文化 | 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