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顯影液原液和稀釋液的效果有和異同?
拿D23舉例,有原液,1+1稀釋液,1+3稀釋液,請問他們除了在顯影時間上不同以外,對最終膠片成像,亮部暗部表現,反差有何異同。
理論上,對於米吐爾(M)、對苯二酚(Q)、菲尼酮(P)中一種或者兩種並用體系的顯影液而言,有兩個特性是隨稀釋程度不同而改變的。
1、顆粒與銳度
就MQ或者PQ顯影液,隨著稀釋比例的增大,銳度會增加,顆粒感會增加,顯影時間當然是延長的。Rodinal體系則不同,隨著稀釋比例增加,銳度會增加,顆粒感會降低。這就是為啥有人喜歡1:100這種稀釋比例的關係…
切記,稀釋比例太高很容易玩脫。原因在於亞硫酸鈉的溶鹽(柔化顆粒)作用隨著稀釋比例增加而減弱;以及稀釋對於ph值的改變影響乳劑的膨脹,膨脹越慢銳度越好(這一點我得去翻下書)翻書的結果是這樣,不論酸工藝還是鹼工藝生產的明膠,其融脹最小pH大約都在5.5-6左右。只要稀釋後pH朝這個方向移動,那麼膨脹就會變小,銳度就會增提高。
查資料好像D76原液pH大約在8.5左右,D23也是鹼性的,Rodinal亦然。所以理論上稀釋後pH都會降低,這與部分網上說法不符。
2、反差表現
稀釋比例越大,反差越低,或者更具體的說,(通過延長顯影時間保證)亮部密度不變的情況下,暗部密度(比未稀釋的原液)有一定提高。由於某個區域顯影液中有效成分的量是一定的(在不晃動的情況下),而高潛影密度區會更快的將【周圍】的顯影劑消耗完畢,在得不到補充或者補充不及時,高潛影密度區(亮部)的反應會被抑制,而低潛影密度區則持續反應。顯影劑稀釋的越厲害,這種效果越明顯。
相當於暗部顯影得到了「補償」
所以實際使用中當碰到大光比的場景時,可以嘗試稀釋顯影液使用,或者使用D23/D25這種本身就帶有一定補償特性的顯影液,可以在不顯著提高亮部的情況下增加暗部細節。
國外有討論認為D23起碼要1:3稀釋才算是正經的補償顯影液,國內沒怎麼看到(都討論Rodinal去了)相關資料推薦閱讀:
※軍用相機為什麼依然大量使用手動膠片機?
※求日本東京膠片機購買指南?
※請問 鳳凰205B的膠片相機好用嗎?或者推薦一下同等價位的 想入一個玩一下 可以提供一些拍攝的照片嗎?
※傻瓜膠片相機是否可以滿足日常大部分場景的拍攝?
※用EPSON 2400掃描135底片還是用賓得百微腳架拍攝觀片器效果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