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日本的戰國時代,實際上是日本鎌倉幕府滅亡以後的動蕩混亂時期逐步走向穩定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是地方勢力整合逐漸轉向整個國家體系的建立。
日本的地理環境,多山,而且缺乏像中國的長三角、華北、關中這樣的足以整合周圍地區的核心發達地區。幕府往往在關東就管不住關西,在關西就管不住關東。
鎌倉幕府一百多年的太平歲月,人口增長,人地矛盾增加。幕府打退了蒙古入侵,但是無力犒賞武士。很多幕府的御家人破產,而不屬於幕府的地方野武士勢力也開始抬頭。鎌倉幕府後期,社會矛盾尖銳。後醍醐天皇一聲號召,鎌倉幕府哄然完蛋。
但是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是要公家一統,而幫他推翻幕府的是武士,武士的利益沒有照顧到,於是足利尊氏振臂一呼,天皇只好男扮女裝逃到山裡面另立朝廷。足利尊氏草創的室町幕府,從頭到尾就沒有看住過場子。
鎌倉幕府的統治基礎是直屬於幕府的御家人,而室町幕府的統治基礎是在推翻幕府過程中崛起的割據一方的幾十個守護大名(包括關東管領等)家族,幕府將軍事實上只是守護大名們名義上的盟主而已。天皇分成了南北朝,幕府自己也兄弟鬩牆,父子相爭,連將軍都倒戈改投南朝。幕府自己如此沒節操,武士們自然也有樣學樣,為了爭奪莊園領地,各地戰亂不斷。關東公方和關東管領和京都的幕府也在應仁之亂前很早就若即若離了。當時的日本還盛行諸子析產的繼承製度,各路封建主的領地越分越細,大家族下面的分支越來越多,領地糾紛也越來越多,為了給自己爭一塊地盤,根本不會顧及那早已分家上百年的親情。那個時候的戰爭,打個比方,雙方下棋,可是每個棋子都是有思想的,你未必挪得動,而且某個棋子啥時候說不準就投靠了對方,或者自己的士和相反過來把自己的將給取而代之了。室町幕府嫡系力量薄弱,直轄領地很小,奉公眾最多不過幾千人,控制局面主要依靠地方上的守護大名還有關東將軍和關東管領。但是守護大名勢力太強了,又會威脅到本來就不怎麼強大的幕府。幕府將軍一直熱衷於通過干涉守護大名的內部繼承問題,挑唆守護大名家族內部矛盾,以此來削弱守護大名的勢力,玩這種危險的平衡遊戲玩到最後幕府將軍自己都在宴會上被赤松家做掉。
和幕府關係密切、離京都比較近的幾個守護大名家族,畠山、斯波、細川、赤松、土岐、山名、京極等幾大家族一直是幕府的拉攏和削弱對象(視情況而定),同時也極其熱衷於參與幕府的政治鬥爭,為自己家族爭取更大的地盤,也為自己家族下一輪分裂內訌做好準備。各種戰亂內訌,毫無節操、毫無條理、毫無頭緒,除了利益之外別無原則。樂此不疲的打來打去,是整個世界歷史上的奇葩。地方上由於長年戰亂,各個村寨寺社普遍的武裝化,野武士集團到處結寨自保。到處都在上演村委會居委會大(群)戰(毆)。和幕府關係密切的有些守護大名家族,其領地往往還分成互不連接的幾塊:比如斯波家的越前、尾張、陸奧,畠山家的能登、河內、二本松,京極家的近江、出雲……能有效管理那才是見鬼,更加劇了混亂程度。南北朝分立雖然結束了但是掛靠在南北朝旗下的各路武士之間的戰亂從來沒有停止過。應仁之亂只是矛盾的總爆發,各路早就打了N久的武士集團各自掛靠在山名和細川兩面大旗之下而已。這之前,斯波家、畠山家的內亂早就打成了豬頭。
各路守護大名打成豬頭的同時,很多由於精力都放在幕府陰謀和京都戰場之上,對於地方的管理漸漸鬆懈,對於徵兵征糧、地方管理逐漸委派給手下的各路地頭蛇,各種地頭蛇逐漸以守護代的身份崛起,逐步架空了守護大名,尤其是那些地盤還分成互不連接的幾塊的。山名和細川到最後也自己打不動了,講和了事。
上杉家下面的長尾家,斯波家下面的朝倉、織田家,細川家下面的三好家,畠山家下面的椎名、神保家,大內家下面的陶、毛利家,赤松家下面的浦上家……都逐漸把原來的主家架空,不過自己內部也往往分成很多分支,打來打去,最後獲勝者成為強有力的戰國大名。一般來說,本州島大部的守護大名們,很多都被守護代或者家臣甚至浪人下克上:斯波、細川、畠山、土岐、赤松、山名、大內、兩家上杉等,而在比較偏遠的奧羽、九州、關東大部分地區,舊的守護大名們對於京都事務並不熱心,而是埋頭於家族內訌和領地整合,逐漸完成了自己地盤的統一,變成了戰國大名:武田、伊達、南部、島津、大友、佐竹等。遊戲中就可以看出,一直到16世紀前期,能力值高的武將寥寥無幾,而且一片混亂,離京都比較近的大大名:斯波、細川、畠山、土岐、赤松、山名、兩家上杉等基本上勢力都瓦解了。但是到了16世紀前中期,一大批嚴密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出現,能力值高的武將開始大批湧現。
16世紀以前人才寥寥,到了16世紀前期以後,突然猛將如雲,雄才大略的風雲人物噴涌而出。這並不是人才集中於某個時刻,而是毫無頭緒的混亂年代逐漸過去,地方武士集團開始整合,從一郡一國開始,最後到附近幾國,時來天地皆同力,英雄豪傑紛紛湧現。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大名和家族分支、家臣、附屬、還有地方野武士之間的權力博弈。能夠有效控制部下的逐漸嶄露頭角,不能控制部下的逐漸被淘汰。以武田家為例,武田信繩的年代,甲斐國內各種叛亂不斷,最後被武田信虎擺平,並且有能力出兵信濃上野,武田信虎據說殘暴不仁,被家臣們流放,武田信玄在家臣們的擁護下提前接班,但是到了武田義信時,還想提前接班就遭到了家臣們的一致反對,只好自盡。武田信玄死後,過繼給諏訪的武田勝賴即使有長筱大敗,也仍然對領國和家臣們擁有足夠的控制力,同族內部也沒有叛亂。最後才在織田德川壓倒性的武力優勢面前滅亡。而控制不了家臣和家族內部分支的三好家逐漸衰敗下去。戰國大名和舊的守護大名的區別在於守護大名對於地盤上控制鬆散,大名的各個庶流分家隨時準備內訌;戰國大名對於地盤控制嚴密,家族庶流和家臣一樣,通過賜名、人質、各種法度、土地重新分配、提拔下級武士等手段加強控制,將領地和部下整合起來,這個過程,本州島大部地區最快,奧羽、四國、九州要慢一拍。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戰國時期,尤其是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的後期,反而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土地開墾、商貿繁榮,主要原因就是室町幕府以來的地方混亂局面得到根治,大名們為了增強實力大力發展領地的經濟。鐵炮傳入,極大加快了統一整合的進程,鐵炮可以輕鬆射穿武士的鎧甲,大名地盤越大,越有錢購置鐵炮,也越能夠對內壓服部下,對外擴張。
在本州島,武田、朝倉、北條、齋藤等最早在16世紀前期統一一國地盤,稱霸一方,大約60-70年代,織田、北條、武田、上杉、毛利、德川等都控制了幾國的地盤,開始逐鹿爭霸;伊達、南部在奧羽,島津在九州,長宗我部在四國,大約在80年代完成局部統一。到了16世紀後期,刀狩、檢地、建設城下町等措施開始普及,兵農分離,農村逐漸非武裝化,由於地方勢力的普遍整合,各種野武士集團要麼被剿滅,要麼被收編。
織田信長死後,統一進程並沒有放慢,豐臣秀吉幾次戰爭,很快取得成功,沒有陷入戰爭泥潭,使整個日本統一起來。雖然豐臣秀吉的統治並不鞏固,二世而亡,但是他已經建立起了足夠的權威,能夠對各路大名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移封、轉封、剝奪領地。到了16世紀後期,當時社會已經普遍厭戰:織田老部下們從尾張美濃的小領主變成了一方大名,真的想過太平日子享福了,德川家康旗幟上也寫著「厭離穢土,欣求凈土」,普通百姓更是渴望和平。殘暴著稱的織田信長死於非命,但是明智光秀遭到了普遍的反對。賤岳之戰以後,織田老部下們紛紛改投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出征朝鮮,遭到了很多大名的反對,關原之戰以後,豐臣老部下們也紛紛改投德川家康。除了一些被大幅減封的大名、下崗的浪人,真的沒人希望再來一次天下大亂。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之後,更是通過大規模的沒收領地、移封、轉封、一國一城、參覲交代等制度,強幹弱枝,建立了穩定的統治。當然到了這個階段,偃武修文,武將的能力值普遍比不上16世紀中期了~
@安國大將軍 突然想起打臉的最好方式是在他的問題里寫個好的,壓住雲石,糾他錯誤。(笑)
占坑,星期五放學再寫。(*^ω^*)原因:
1底下土豪太多,沒人管。室町時代朝廷管不了幕府,幕府管不了大名,大名管不了豪族,豪族管不了村民。人人都能夠在一定區域內稱王稱霸。大的打小的,小的抱團,雙方啃不下對方。戰國時代就是上層壓力全部消失,鬥爭由小變大。2農民頻繁的一揆,衝擊了莊園主的統治,在地方形成或大或小的割據政權。3寺社勢力憑藉亂世中百姓精神依賴崛起,並且憑藉財富和特殊地位做大做強。
4百姓領主的出現,蠶食大名的基層利益,割據一方。5商人實力膨脹,越發在亂世中用財富和資源尋求利益。6幕府本身制度的不完整和妥協性。室町幕府比於鎌倉幕府對大名的控制更為薄弱,統治模式依靠三管四職和關東公方的輔助,常常需要通過大名間的互相征伐穩固自己。但同時,大名的貌合神離讓幕府寸步難行。只要在這一堆草原上的火藥桶上放火星,整個日本都會燒起來。(幕府極弱時)不管寫得如何,讓雲石泯然眾人矣我就開心了........本來這個話題就是 @雲石先生又在自娛自樂
所以即便是 @豐臣清同志邀請了我還是覺得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吼的
但是後來看到 @伊勢早苗也來回答,日戰吧的長者們也來了
看你們那麼熱情,一句話也不說也不好所以就說點吧=============================
日本戰國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直接原因是室町幕府的制度性缺陷
其一、室町幕府放給御家人太多的權利
可能是出於對抗南朝的需要,室町幕府給御家人的權力,比之前的鎌倉幕府、之後的江戶幕府,都要大得多實力派御家人,在室町幕府裡面,可以「出將入相」,內可為管領侍所,外可為守護大名例如
1、三管之一斯波氏的斯波義將就做了越前越中信濃三國守護;2、而四職之山名氏一度掌控了西日本11個令制國(所謂六分之一殿,全日本共66個令制國);3、其他實力派御家人如大內氏並非三管四職,但也佔據了大片土地(如大內義弘曾兼直接控制6個令制國)這樣導致一個後果,就是這幫守護大名們一言不合就撕逼,且他們有的是實力來撕逼即使是足利義滿——他算是室町幕府最強大的將軍——其任內也是御家人叛亂不斷,甚至到了後期(此時幕府已統一南朝,威望空前)仍發生了御家人上洛造反的嚴重事件(應永之亂,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個大內義弘搞的大新聞)——事實上,直接引發戰國時代的應仁之亂,起因就是三管之一的細川勝元和四職之一的山名持豐在撕逼,撕著撕著就戰國了其二、室町幕府的二元政治
自源賴朝開始,武士們便把關東鎌倉視為武家的大本營但是出於對抗南朝的需要,足利尊氏將幕府大本營設在京都,以便更好地控制公家朝廷這導致一系列問題:如武家棟樑不在關東,室町幕府的正統性受到質疑;關東奧州的北條餘黨和親南朝勢力依舊強大,對幕府在關東的地位構成威脅;而對幕府而言,關東和關西皆所欲也,但不可兼得
在這種情況下,足利尊氏先後派其弟足利直義、其子足利義詮、足利基氏鎮守關東,而這逐步演化為後來的鎌倉(關東)公方制度——鎌倉(關東)公方,就是幕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將軍鎮守關八州和甲斐伊豆共10個令制國,這些令制國的守護大名也只對鎌倉公方負責(如東國御家人蔘集只在鎌倉府進行)可見,在這種制度下,鎌倉公方儼然國中之國,跟幕府中央的對立撕逼也就不可避免了例如,前面提到的應永之亂,裡面就有三代鎌倉公方足利滿兼的影子;而四代公方足利持氏、五代公方足利成氏乾脆直接起兵對抗幕府(永享之亂、享德之亂),嚴重消耗了幕府的實力——特別是享德之亂時,足利成氏公然在下總古河另立門戶(古河公方)並得到東國守護大名的支持,而幕府長時間無力鎮壓(最後還不得不承認古河公方的正統性),這使得幕府威信喪盡其三、室町幕府轉型失敗
畢竟室町幕府建立於戰火之中,所以其守護大名制度和關東公方制度,其實都有很濃厚的戰時色彩因為要打仗,一線的指揮官(守護大名)就需要得到統帥機關最大程度的授權,重要方向還需要派出統帥部代表(鎌倉公方)——自平氏滅亡之後,源賴朝就基本獨霸天下,有的是時間慢慢去建章立制:我們看後來源氏將軍絕嗣,北條家名不正言不順仍可以掌權百年之久,這顯然與鎌倉幕府制度相對完善是分不開的(如御恩奉公制、守護地頭制)——自關原之戰後,德川也是獨霸天下,戰後更是花了十五年時間裡來休養生息,因此大坂之戰後進入元和偃武也就順理成章了
反觀室町幕府,當天下太平之後,幕府依舊保留這些戰時制度而沒有轉型(足利義滿忙著做「日本國王」呢),這導致了上述的各種問題上述幾點算是導致戰國時代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在於日本一直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缺乏中央集權的思維——這個就不細說了這問題有點複雜
一般說戰國時代那是指室町時代後期應仁之亂1467 開始到 1592 (豐臣) or 1600 (關原之戰) or 1614 (大阪之戰) 這段時間,但是要能理解這段的形成至少也必須到平安時代後期才看得懂。
簡單來說就是:
日本學了唐朝的制度想搞中央政府,但是一來唐朝制度連唐朝自己都出了中央集權不足的問題,更別說是學半套的日本。 由於日本制度基本上是完全走貴族制度的路線,時間久了導致權責分離,貴族架空天皇,武士又架空貴族的奇怪現象。
其中又有一個更重要的大議題是在大化革新的時候大和朝廷的實際控制範圍大致上最東只到了名古屋一帶,可是接下來數百年間由於中央化有幫助而且他們原本的技術實力就高於蝦夷人,所以天皇的領土持續往東擴張。
(大化革新時代後天皇實際領土,這恐怕還是樂觀的看法)
實際上,一直到1200前後的源平之亂 (武士掌權的起點) 時,大和朝廷最北的據點大約在今天仙台市北方一些的地方,也就是非常出名的世界遺產 平泉。
(平泉的位置,有去仙台旅遊的人非常建議繞過去。)
要擴張就要有軍隊,而長期擴張就是長期有大軍在外, 這大軍的主要駐地就是今天的東京地區,所謂的關東平原。
大軍在外而且內部鬥爭不斷,這一定出事的。
最後就是鬧出了源平之亂,而勝利者就是上面這位源賴朝, 但有趣的是源賴朝決定不取而代之天皇,反而是用了世襲征夷大將軍這招讓本家綁住軍權。 徹底架空了大和朝廷,這就是鎌倉幕府 (鎌倉最有名人物,櫻木花道 XD)但鎌倉幕府好景不長,原因諸多,但最核心大概還是源賴朝老婆北條政子根本就是日本武則天,她把源家本家男人很快就搞掉了,結果鎌倉時代大部分都是北條家作主。
而且不論是源家還是北條家, 都跟大和朝廷還是糾纏不清,多有親戚關係。 由於源家本系的男人死光,所以後來實際上有將軍頭銜的人反而是公卿 (京都傳統貴族) 到後面更歡樂直接立親王了。
這段時間天皇還是有想要奪回權力,不止一次企圖利用朝廷的力量發動政變對抗鎌倉政權 (天皇軍事政變打將軍真是個歡樂的概念)前面1221 年就已經試過一次失敗,但後來大和朝廷等到 一個大好時機就是後來蒙古打日本這件事情,這事情雖然日本守下來了,但問題是幾乎沒有得到任何的財寶,更別說土地,沒東西可以用來獎賞武士,這讓聯倉幕府的威信一落千丈,剛好這時候的後醒醐天皇看機不可失,就開始發動與幕府的對抗。而一來有天皇號招二來是不滿本來就高了,所以北條家就被滅了.....
問題是最後贏家是足利尊氏,他先背叛了北條家,再來背叛後醒醐天皇,搞成天皇家自己分裂,最後贏家就是建立了室町幕府的他了。
但是這二代幕府比一代更糟,首先是更名不正言不順,二來是他還定都在京都,因此不能像北條家挾著關東過人的生產力自重。
再來就是武士與貴族間的隔閡越來越小,可是卻是越來越糟,也就是許多京都大職位是由在京都外有相當封地的武士的家族出任,京都宮廷中的發言權取決於誰的拳頭大,當喬不攏的時候大家就回家烙人來準備打架。
這種情況跟民國初年軍閥非常類似,大家在爭北京的位置,但用的是地方的軍隊。
結果就是搞出了應仁之亂,最後連將軍家都架空,而周圍本來在爭京都位子的家族大多實力差不多打不出結果,但長期在外結果往往被家裡更下面的代官家族翻掉了,這些完全地方化的武士家族,與京都沒有任何實際的利益關係的,就是戰國時代的主角們了。
其實本來不論天皇時代或是幕府時代,地方也會像中國一樣派官,但是隨著連倉幕府跟朝廷關係越來越惡化,朝廷派的文官有名無實被鎌倉的武官取代,但後面連幕府的實力都不足導致這些地方官基本上就自立為王了,萬一有人吃掉他們那就承認實際繼承者,因為有不少次發生這種事情,結果幕府號招討伐失敗還事後承認 ,那就更是讓幕府的威信無存。
本來幕府在各地設立"守護" 官職,這些人通常是京都大官家族兼任,很多一家兼任好幾個國(縣) 的職務,根本不可能實際到職,結果就是培養更下一層的"守護代" 來幫他們管理,他們需要烙人去京都打架的時候這些守護代負責軍事。
結果時間久了當然大部分守護代發現他們幹嘛要聽守護的,取而代之,有些情況下守護家成功地保住了位置 (通常是家格比較低,原本就很少在京都爭的) 如武田家,今川家,島津,伊達家等,有些則是守護代奪權,最有名的當然就是織田家 ,織田家架空了守護斯波家一段時間了,但一直到信長時其實都還是名義上奉斯波家為主。 (直到信長已經很強大了才完全拋棄) 有些像是上衫謙信本來是長尾景虎 ,是該區的守護代,但實際上權力都是他的了所以後來逼迫本來有更高官銜但已經沒有實權的上衫家主收他為義子來名利雙收。
這些時候,名分雖然不一定有實際效果,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另外還有就是連守護代都不是的家族,可能本來只是地方土豪,莊園管理人之類的情況,例如毛利家大概就是,其實戰國最後的勝利者德川家大概也是這樣。日本平安時代是最後的集權時代
而平安時代學的就是唐朝的制度唐朝後期是什麼樣子?安史之亂後開始藩鎮割據,往後軍閥林立五代十國混戰到宋日本出現同樣的局面有什麼奇怪的呢?在古代,統治一個國家的難度在於武力和文明和經濟如何輻射到偏遠地區
一個君主如何保證邊疆不分裂呢如今世界上的面積較大的國家
除了中國是自清朝延續下的比較大的版圖其他大版圖的國家都是現代形成的交通阻礙了大國的形成,文化的不同提高了邊疆的離心力再回來說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外敵但是沒有外敵就會有另外的問題,內憂就算是在集權的平安時代,日本外戚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
中國王朝幾大問題 外戚,藩鎮,黨爭(和太監),每一個都足以覆滅一個王朝東漢的覆滅就是皇權衰亡,外戚干政(太監上位)然後藩鎮割據唐朝的覆滅對比東漢,外戚沒那沒嚴重,(太監又上來了),然後藩鎮割據唐朝比東漢先進的原因在於科舉沒有科舉的制度必然形成外戚,(所謂權臣也是外戚,霍光王莽都是皇帝老丈人,唐宋以後的權臣性質才有改變),沒有科舉,皇帝要維持統治必然要用自己的親戚朋友來當政外戚的強大就導致政治權利轉移,天皇的政治經濟權益被竊取但是竊權的鎌倉幕府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他一樣只能用親戚朋友,一用就會出現和天皇同樣的局面另外地方上的豪族也會形成,天皇的權力被貴族竊取,豪族在頂著貴族的壓力萌生這三者之間的微妙平衡一旦被打破,戰國的割據就形成了南北朝就是這個打破平衡的節點天皇在政令不出近畿的情況下,雖然斗敗了幕府,地方的割據並沒有改變,豪族去了貴族的壓力反而茁壯成長,尾大不掉天皇沒有經濟勢力,沒有政治利益,拿什麼聘用臣子呢?沒有實際的好處,那麼只有名義上的臣子拿不到政治經濟權益的豪族,那就只好自己去搶了,所以戰國形成手機碼字,盡量簡單說,見諒。
1.在一個國家裡,中央政府要想實現對地方的直接行政管轄需要極高的成本。
2.古代中國和古典時代的羅馬能夠直接控制全國都因為他們控制了大片富庶地區,能源源不斷產出財政收入(後來查理曼時代由於沒有了埃及,北非,小亞,敘利亞這些古典時代的富庶地區作為支撐後,西歐迅速退化回封建割據)。
3.古代日本因為多山,緯度也較高,適宜農業生產的地區不多。而古代世界的絕大部分財政收入是農業提供的。
4. 簡單的說古代日本就是窮。無法承擔直接管轄全國(或者說大部分)造成的財務壓力。
5. 正因為如此,日本照搬中國建立的中央政府反而加速了地方行政管理上的迅速崩潰。
6. 因為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崩潰,導致各地方上實質上變成了無政府狀態。盜匪橫行。
7. 地方上的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尋求自治,招募武裝力量對抗盜匪。但私募武裝是非法的。
8. 為了合法化,一些武裝莊園主以許諾年貢的方式向把持朝廷的公卿家族(主要是藤原氏諸家)政治獻金,換取朝廷授予的"書狀",實現政治上的合法化。從此他們擁有了一個合法的政治身份:武士。從此這些自治武裝莊園主和他們的私人武裝就成了實質上控制一方的武士集團。
9. 武士集團坐大之後,不在滿足坐鎮一方,開始有了更多更高的政治追求。於是各大武士集團紛紛希望能參與到中央朝廷的政治中去。後來就逐漸形成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集團。
10. 源平兩大武士集團直接介入到中央朝廷的政治中,發現朝廷彼時只是一個空殼。後來一番大戰,源氏得勝,撇開朝廷在關東另立了一個中央政府:鎌倉幕府。
11. 鎌倉幕府的建立者源氏武士集團本身是一個以源氏家族(賴朝)為首,加上許多大大小小的依附於源氏的關東武士集團所組成的聯合體。這些依附源氏的武士集團是關東各地實質上的控制者。因此另立中央的源氏不可能再照搬朝廷的那一套。於是源氏通過御家人制度明確了各武士集團首領為各地方的領主,幕府則是所有領主的領主。日本從此正式成為一個領主附庸制的封建國家。
12. 鎌倉開幕之後,就有了朝廷和幕府漫長的撕逼。源氏自己又不爭氣,沒有留下後代,導致外戚北條家做大專權,成為幕府實質上的控制者。鎌倉的這一段略過。只說鎌倉的御家人制度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當幕府強大,各地領主自然莫敢不從。但一旦幕府衰弱或陷入內亂,實力諸侯難免不起二心。後來室町應仁之亂終於導致百年戰國,以及江戶幕末風起雲湧,全都如此。
手機快沒電了,等充電再更,抱歉。說起日本歷史,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幕府時代。在長達千年的歲月里,日本諸侯林立,豪強竊取政權,天皇成為任人擺布的木偶。
不過,在幕府時代到來之前,日本還有過一段中央集權的歷史。在那時候,天皇真正執掌大權,全國上下皆由其掌控。
可能有些讀者朋友會奇怪了?因為雲石君在之前的《為什麼古代日本四分五裂》一篇中,已經說到,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決定了古代日本必然四分五裂。既然如此,日本為什麼還能有中央集權的時候呢?
這其實多得感謝中國。
為什麼這麼說?雲石君在這裡做個解讀。
日本比較可信的發展史,源於中古時期的大和國。
早期的日本邦國(或者說是部族)林立,既不存在統一文明,更沒有統一的國家。不過到四世紀時,大和國取得了關西平原的統治權。而大和國的大王,也就是日本天皇的前身,大和國亦是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淵藪。
大和國這次對關西平原佔領,對日本後來的歷史至關重要。因為無論在傳統的農耕時代,水量豐沛的低地平原,都是文明發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日本境內多山,平原本就不多。而這為數不多的低地平原中,以後來的京都——大阪為核心的關西平原,與以東京——橫濱為主軸關東平原體量最大,地緣實力遠在其他板塊之上。是日本僅有的具備統攝全國能力的兩大核心地緣板塊。
而在當時,關西的地緣價值又遠在關東之上。因為相較於關東,關西平原更為靠西,能更好的接受來自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輻射,還天然輻射瀨戶內海的高價值低地。由於日本整體地緣實力有限,本土文明發展相當落後。所以接受當時世界最強文明的輻射,能大幅提升關西平原的地緣價值,從而使它獲得壓倒關東平原的現實實力。
在此基礎上,大和國開始了它的擴張征程,並最終在5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佔領了除北海道外的日本大部分地區。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所謂的佔領,絕不是秦始皇式的大一統中央集權,而是周朝式的分封諸侯。除了關西核心區外,其他部分的土地都被分封給皇室和大貴族,他們雖臣服於中央,但在內部均保留相當自主權。
為什麼會這樣?這還是文明發展水平決定的。要實現大一統,物質上有個基本條件,就是內部各板塊之間的地緣聯繫必須緊密到一定程度——形象點說,就是必須有便捷的水陸通道相連接。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各板塊才能在文化和經濟上連為一體,中央政權也才能對各個地方實現有效直接掌控。
但是,陸路上修驛道是要花錢的;至於水路,要能適應近海航行,低級的獨木舟肯定不行,同樣需要建造像樣的樓船。
可是,此時日本文明發展水平依舊不高,仍處奴隸社會,跟中國的西周時差不多,沒那麼多資源來辦這些事兒,所以只能跟西周一樣採取分封,各家自管一塊,政治上臣服於大和國就成。雲石微信公眾號:yunshi911 這時候的大和國大王,也就相當於西周天子,雖能號令天下,但除了本部核心區,其他地方卻只能借諸侯之手間接掌控。
到6世紀時,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經過百年經營,其他地緣板塊的實力大有提升,大和國本部的實力優勢相對縮小;另一方面,當時文明水平下可以開發的土地已被瓜分殆盡,再想通過擴張獲得地盤已不可能。
於是,有實力的諸侯開始挑戰大和國;朝廷內部,有資格獲得封地的皇族和貴族也開始鬧事,大家都希望通過挖大和國的牆角,以壯大自身。
這基本上就是中國西周末年的態勢。分封制已無以為繼,皇室統治面臨巨大威脅。如果繼續下去,大和國最好的結局也就是淪為東周,稍有不慎,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就在此終結了。
不過大和國和皇室卻避免了這種命運。而之所以能做到,原因還在中國。
此時的中國,正好進入隋唐時代,文明發展水平在這一時期大幅提升。
作為最容易承接中國輻射的主體地緣板塊,關西這一次又借了中國的東風。在吸收中國新式文明的成果後,大和國的實力又一次明顯上升,進而獲得了對其他地緣板塊的明顯優勢。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正因為本部的實力驟增,大和國才能壓制住來自各方諸侯的威脅。
而大化革新的意義還遠不在於此,由於此時日本文明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已有一定的資源,來構建起碼的內部交通體系;再加上中國新式文明的熏陶,使日本在技術和政治體制層面都獲得了躍進,這一系列客觀條件,加上大和國本部的超強實力,使得日本第一次有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可能。
首先被削除的是本部內部的豪族。通過內部集權,本部可以凝聚出一統天下的實力,進而帶來巨大的整體收益。所以大和國本部的集權派迅速壯大,最後壓制住舊貴族——這與秦國的商鞅變法類似。
而在完成內部整合後,憑藉強大的實力,本部成功壓制四方,最後完成了統一,歷史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權。正是這一時期,「日本」這個名稱正式出現,至於大和國大王的稱謂,也被「天皇」所取代。 在大化革新大功告成後,日本由分封制的飛鳥時代,進入中央集權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對天皇家族來說,中央集權當然是他們最希望的政治體制。如果能在這個體制下萬世一系,那才是最為完美的——至少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早期的天皇們,肯定做過這樣的春秋大夢。
但是,這樣的美好歲月並沒有持續太久,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日本進入攝關政治,天皇被架空。而再往後,隨著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在長達千年的歲月里,日本重回割據,再也沒有出現過中央集權,天皇更是實權喪盡。
在這裡,大家肯定有個疑惑:為什麼日本的中央集權無法持續?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中央集權之所以能出現,有一個內部的地緣條件,就是本部的核心地緣板塊,有著壓制其他次級地緣板塊的絕對實力。
在大化革新後,以關西平原為核心的日本本部,確實取得了壓倒各方的絕對實力。但是,這份超強的現實實力,並不完全是基於關西平原本身的地緣實力而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了中國的東風,憑藉先發優勢取得。換句話說,這種優勢只是技術上的,而非與生俱來的。
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關西平原技術上的優勢逐漸擴散,其他地緣板塊的文明程度也追了上來。隨著先發優勢被填平,關西平原在體量上又沒有明顯優勢——尤其是關東平原,地緣實力還在關西之上。這麼一來,再想憑藉關西壓制全國可就難了。
這就是日本和中國的不同之處。作為中央集權的集大成者,早期中國憑藉著黃河流域的地緣實力,便足以壓制各方。後來,雖然隨著文明發展和技術擴散,長江流域的地緣實力充分釋放,並超越黃河流域;但二者在地緣關係上卻十分緊密,所以不僅不構成衝突,反而整合成了超強版的長江——黃河文明,進而為中央集權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支持。
可日本沒有這等條件。關西平原不僅實力有限,而且還和關東平原構成地緣衝突,而以農耕時代日本的文明水平,又無法將二者予以整合。
所以,在中國紅利消耗殆盡後,關西不僅再無力控制全國,與關東的衝突亦日趨激烈,最終導致了日本中央集權的崩潰——而且,終整個農耕時代,無法再次統一。
地緣結構決定了,中央集權的崩潰,是古代日本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可是,又一個問題來了,天皇為什麼還能存在?而且,在諸侯割據,紛爭不休的千年時光里,天皇家族一直仍保留著名義上的統治權;那麼多掌權者,沒有一個想過廢除這一制度。
難道軍閥們都是活雷鋒?還是他們天生賤命,就喜歡留個大爺當自己的主子?當然都不是,他們這麼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這其中內幕,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30章——日本之第9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修改
從應仁之亂開始,將軍足利義政和弟弟足利義視反目成仇,從此以山名持豐和西川政元為首的東西軍集團開始角力,各地大名實力上洛勤王原本就鬆散的集權制度成了擺設,大名守護都成了割據勢力然後爆發嘉吉之亂,然後就開始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啰真要說太多了,從足利尊氏開府到足利義滿結束南北朝,到應仁之亂,到太田道灌和朝倉孝景,再到後早條氏早雲,到尾張大傻瓜崛起,到本能寺,到關原合戰,到江戶開府太多了根本說不完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室町幕府採用的類似去分封制,各地大名擁兵自重是形成割據勢力的苗床,而且室町幕府開府時日本分裂成南北朝,足利氏是北朝,直到第三代將軍才完成統一,為了對抗南朝,移動了首都,然後在關東設了個關東管領,這也是形成割據的根源
訂正一下。
第一代將軍叫足利尊氏 asikaga takauzi七代祖先自殺貌似是後人(日本人)杜撰的,他爺爺自殺是史實。日本的戰國時代是室町幕府(將軍家姓足利)里的一段時期,開始於應仁之亂,終結於關原合戰或者是大阪夏季戰役。 要說戰國時代如何開始的,一定要說翻翻室町幕府的老帳。日本三個武士政權中,室町幕府公認最弱。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原本是鎌倉幕府的大員。說起來足利氏和鎌倉幕府的實際控制者,北條氏家族有親戚關係,但是北條氏長期實行獨裁統治,排除異己,使足利氏非常不滿。足利義尊的七代祖先一天晚上磨刀,想起自己高貴的血統(源氏)和目前的不得志的境遇,憤憤然留下一句希望子孫能夠有出息,出人頭地,然後就剖腹自殺了(思路不太懂,不應該是奮發圖強,為子孫的崛起留下遺產么)。儘管老爺子以死明志,但是足利家還是不死不活的,到了足利尊氏的爺爺的時候,一天晚上,他也拿出了刀,是的,你猜對了,他覺得對不起祖先,也自殺了。到了足利尊氏這代,抓住鎌倉幕府末期政治動蕩的機會上位。本來他被幕府任命為軍事行動的負責人,帶領軍隊鎮壓京都的造反派,結果到了京都立馬攻下了幕府設在京都的六波羅探提,算是幕府設在京都的總督衙門。一直看鎌倉幕府不爽的朝廷喜出望外,雙方合作把鎌倉幕府推翻了。隨後在京都不遠的室町開了幕府。可見,足利家靠著政治投機上位,這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足利家無法獨立對政治做出改革,更多的要依靠與朝廷以及地方實力派比方說山名氏,細川氏等的合作才能統治,其統治力的薄弱導致在初代足利尊氏時期,政治的分裂導致朝廷分裂,日本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同時出現兩個天皇,形成南北朝的形勢,朝廷的分裂要到第三代足利義滿將軍才結束。其次在京都附近開幕府,導致足利家族日益貴族化,整天寫徘句喝拉菲(誤),逐漸脫離武士階層的同時也逐漸不能被武士階層認同。 累死了,終於要到戰國時代了。 執政能力的弱化在應仁之亂的前夜達到高潮,由於內部政治力量的對立導致六代將軍的人選是靠抽籤決定(最後還被家臣暗殺),八代將軍的老婆愛財如命,收了錢就吹枕頭風,政治日益黑暗。最後,幕府的重要家臣和將軍家先後發生了繼承人的問題,當然了靠政治協調無法解決,慘烈的應仁之亂爆發,日本歷史翻開了戰國時代這一頁,沾滿獻血的一頁。詭異的是,很多參與戰爭的地方豪強對於繼承人紛爭不持立場,只是因為親戚關係或者朋友關係出頭,往往是「我親家被打了我要是不出手,我怎麼在兒媳婦面前抬頭啊」 或者是「拜把子兄弟要去打仗了,我不去幫忙還是人么」這種,這也導致戰爭急劇升級,連京都也毀於戰火,當然了,幕府無力制止這一切,七年後雙方流枯了血,主要當事人死亡的狀況下,惡鬥終於停止了。但是幕府的權威被完全踐踏,地方豪強看將軍就像看吉祥物一樣,幕府的政令基本上只能在二條城和山城這樣的將軍直屬地才有效,地方豪強之間爭鬥不止,史稱日本戰國時代。現在日本發達所以有人去關注它以前的歷史,其實相較於古代大國,日本古代沒什麼研究價值。日本戰國戰爭,差不多古代我們村寨級別。畢竟人數在哪
推薦閱讀:
※日本江戶時代的「警察機構」是怎樣的?
※抗戰八年,國共兩黨戰績到底如何?
※何為「無頭封建制」?
※伊麗莎白一世和維多利亞女王為什麼能夠成為時代的代名詞?
※天津作為直轄市為什麼高等教育十分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