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風景園林)區別於其他建築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好問題。
這個問題是我大二時綠地系統規劃課的老師問的。當時老師說他自己沒找到答案(十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這位老師有找到沒,下次問問),也困擾了我多年。當時覺得中國景觀弱,國外應該好一點。問了一個德國設計師,說德國景觀師行業地位也不高,美國比較好。所以追著這個問題去美國做了博士論文。
首先,我不認為景觀行業有真正意義上足以抵抗其他專業競爭的核心知識,換句話說就是門檻低,容易被搶飯碗。美國當年做了一個比較有規模的LABOK(Landscape architecture body of knowledge)研究,其中一個計劃就是尋找核心知識。但當年參加該研究的老闆說還是沒有回答清楚景觀的核心知識(那個BLA core不具備行業核心知識的特徵,只是預備基礎知識)。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模糊直接導致了這幾十年景觀知識體的迅速低質量擴張,北美本科碩士教育差異一再縮小。
其次,這個問題我目前為止問下來得到最好答案來自2006年時任IFLA主席的Martha Fajardo:景觀沒有集體核心,只有個人核心。你要發揮自己所長。
最後,個人覺得景觀行業在現實社會中的真正優勢在於它販賣的這個綠色夢想,但其實景觀師提供的方案往往不能保證實現這個夢想。這就像護膚品保健品一樣,從來都是賣夢想(找個漂亮的明星,給人錯覺彷彿用了就像她/他一樣),兜售理念(**新成分,其實療效根本沒有保證,還不提劑量),還有就是文案創新。但就像護膚品保健品一樣,即使大部分都不能實現廣告上的效果,仍然趨之若鶩。
博士做問卷調研時,一個asla會員的評論很打動我,大概是:we should not only hope our design MAY work; we need to know it WILL work. 如果我們做不到,總會有其他做得到的學科淘汰我們。十多二十年前,規劃建築的大部分還忙不過來做景觀。現在蛋糕縮小,做的比景觀出身還好的比比皆是。這種恐慌和不安,一直推動著我繼續尋找這個行業具有競爭力的知識核心,為此貢獻自己綿薄的力量。謝李安邀。師姐 @東竹謙驗的回答很有啟發。混搭規劃、景觀的個人從業經驗,和我笨鳥多思的習慣,對於風景園林學科的區別於其他建築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從目前的從業狀況和行業發展來看,還是有些實踐視角下的個人看法。行業的從業狀況決定了學科的大部分的實踐競爭力。如果建築學的同志隨便就能做個景觀,說明景觀的技術壁壘薄弱,反之,景觀設計師隨便能做個建築項目,說明建築行業的技術壁壘低。事實上,行業間的流動還確實存在很多,拋開純技術的部分,單單設計的來看,建築師可以做景觀設計,景觀師用點心,可以做建築設計。單純的設計角度談這些,會發現誰也不一定有太強的技術壁壘,無非就是設計感的差異。那麼兩者真正存在壁壘或者根深蒂固差異的地方可能就在技術領域與觀念領域。所以能找到風景園林(景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於觀念與技術的差異。說句大不敬的話,國內的風景園林實踐發展還停留在歐美十幾年前的水平,領域也更為狹窄。大部分人的設計師在觀念上會認為美觀才是景觀的核心,殊不知,美觀怎麼能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當然也許美觀很重要。而景觀師的工作領域也往往在小尺度居多,尤以居住區景觀設計見長。如果看歐美國家的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會發現,景觀設計師的從業範圍已經不單單在景觀設計領域,城市設計的主要從業者並不是規劃師,而是景觀師與建築師在前線奮戰、拼殺。從國內前沿的實踐看,如果說前幾年建築師在城市設計、城市規劃領域有所建樹,恐怕不能不說黑川紀章在國內的鄭東新區概念,來自迪拜棕櫚島的建築設計師師在上海設計的上海之魚。再來看最近的深圳前海規劃、目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北京副中心(通州)的規劃。前海水城的概念來自景觀設計師JamesCorner,而北京的目前還未能有結果(相信設計的方法必定不同於建築師)。景觀主導的sasaki在國內詳細規劃、景觀設計、城市設計領域已開始頗有建樹。而我理解的景觀師主導的設計與建築師主導的設計存在幾個關鍵的差別。這幾個差別也會成為我們風景園林學科的核心競爭力。差別一:建築學是基於圖底關係中「圖繪」出發的設計,景觀學則基於圖底關係中「底繪」出發的設計。
早年實踐領域對同樣關注「圖繪」遠大於「底繪」,所以有了以上黑川等建築師在國際舞台、實踐領域大放光彩,而近年的變化,是隨著大眾觀念對於自然過程的關注,認識到好大喜功的圖形、美學設計,在自然過程面前,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底繪」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圖與底正是建築師與景觀師的分界線。
(前海水城的概念方案)
差別二:建築學更多以人工視角來審視設計的作為,景觀學則更多以自然視角來審視設計該有的作為。在黑川規劃設計的鄭東新區規劃方案中,對於圖形、隱喻的作用顯然遠遠大於他對城市空間自然過程的理解與設計。sasaki 的設計則更注重自然過程對方案設計的影響(下圖),而這個自然過程包括自然環境中水流、氣流、生物流等多因子的過程。如果真從土地倫理、科學合理的角度來看,以自然過程來主導設計,是目前相對於圖形設計更為合理的方法。這也像極了中國傳統的堪輿理論。規劃快題設計中好的綠地景觀設計需要注意哪些? - 呂聖東的回答 - 知乎這也是兩個不同學科背景在時間領域反映出來設計觀的本質差異。
差別三:建築學注重高技術、人工技術的運用,景觀學則更關注自然過程引致的高技術、低技術運用。而且,這樣的設計思維已經開始從景觀領域傳導向建築領域。不能不說是景觀學觀念的一個大勝利,可惜國內很多景觀從業者根本沒看到這些,也不care。世界著名的建築公司、城市設計公司SOM,在國內的設計競賽中曾多次借鑒了此類方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光谷中心區的規劃。最後一個問題與看法:未來如何更好的發揮核心競爭力1 進一步強化自然生態優先的設計價值觀必須轉變景觀學以空間美學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從科學上、自然觀上建立新的與時俱進的價值體系,這個完全可以以景觀三元論為基礎來逐步充實擴展。2 更深入關注自然過程與人居環境的關係景觀學的生態觀念優先意識是強於任何人居建設專業的,但是相對與真正的生態學,在此領域仍然難以服眾,進一步深入自然過程的掌握是景觀學領軍於人居建設學科領域的制勝法寶。3 強化設計方法領域中技術的科學性提升科學性發展其實對於任何學科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專業技術壁壘,而設計學領域的科學性壁壘往往較為薄弱,所以無論景觀、建築,應該都是需要著力加強的,不然不久的未來,隨便的一個跨界也許就把這些專業都消滅了。我們需要做的還是蠻多的。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就在成為優秀景觀設計師的路上,邁進了一步。So,這是一個好問題。
為什麼?
我們大雪天請朋友吃飯:粵菜,川菜,杭幫菜,你問朋友,朋友最後選火鍋。對了,某些時候,我們就該是那盆寒天里熱騰騰的火鍋啊!
為什麼?
這裡有兩個點:
1.內在的:天寒地凍下大雪,火鍋驅寒。2.外在的:請別人吃飯,至少看看別人想吃什麼。所以,搞清這個問題,是同時搞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以及別人覺得你擅長什麼。知道前者容易一些,有助做事,知道後者略難,有助做人。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自家造車。
1.植物:做景觀的同學都知道,在工作以後,尤其是設計或者景觀工程這類最對口崗位,大家會很容易把景觀分為:軟景硬景。兩條大腿,權重相仿,平起平坐。其中植物這條大腿,由於我們學生時代劃分科目的側重不同,成為各位景觀同仁得以與眾不同的利器。我就不細表為什麼植物能成為各位核心競爭力之一了。你什麼時候見過大自然的瑰麗會令人失望呢?
2.寬泛的尺度感: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一個景觀設計師並不能在所有尺度中如魚得水,然而相比於其他建築行業同行而言,景觀設計師所接觸的尺度等級畢竟要寬泛的多,從以平方公里計數的風景區規劃至以個位平米計數的私家陽台,這也給了諸位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更多嘗試和選擇適合自己方向的機會。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會讓逆境多一個堅持的理由。
3.基本能自己做主:在一些領域,景觀是完全獨立自主的體系;即使是在房地產這類複合類型的企業,景觀也屬於交叉較小的工種。隨著地產開發越來越成熟,景觀對項目的介入時間越來越早,很多時候,景觀開始在規劃階段與建築通力合作,從不同的領域對項目進行有力的支撐。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和權重是景觀的另一特性。
講到地產,再來說第二塊:客戶眼中的你。
在下是做地產的,也算是客戶。
一般我們研發配那麼6-7個常用建築類專業:建築,景觀,室內,水,電,結構,材料。
所以你看到了:但凡我們認為有必要單拎出來說事兒的,那一定該專業是獨特專業領域,以至於別的專業不可以完全替代。
景觀在客戶眼裡的獨特性又是什麼?
1.低成本高溢價:無論是銷售溢價,口碑溢價還是績效溢價,只要說花了相對少的錢,得到了更好的回報,就是一筆划算的買賣。所以大家能看到,政府在努力做綠化,地產商在建設更美的社區。所以,相比而言,景觀在建設領域還算性價比不錯的行業。
2.面子活:與不少專業不同,景觀往往是整個項目的最後工序之一,卡著項目的竣工時間節點與面世的第一印象。所以也因此有助於設計師們提升這些能力:展示效果,即時效果,客戶需求,工作周期;當然,如果希望修鍊成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幫其他一些專業繕後的思維方式,也更是客戶所急。不用覺得委屈,多一個修鍊心境的機會並不壞。幫客戶臉上貼金貼久了,不知覺自己已是金字招牌一塊。
3.說辭:沿著面子活接著說,就是描述,很多建築相關專業的內容是隱蔽工程,變成圖片不惹眼,變成文字不易懂。然而景觀不應該。許多設計師圖紙畫完,PPT做完,就算大功告成。其實對客戶而言,能聽明白做的有多美很重要,能聽過後再描述給客戶的客戶,讓客戶的客戶感受到更重要。所以如何簡單而卓越的描述自己的設計,對景觀設計師而言,是一件有成就感的工作。
以上的幾點,是一些多年工作的小見解,每一種設計工作都是用智慧創造價值。所有的設計也都具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優秀而獨特的景觀設計師?
總結一下:
熱愛專業樂於跨專業的合作懂得聆聽客戶的聲音懂得如何替客戶解決問題以及會將故事和需求講出來。先這樣,祝各位都有美好的未來!(想交流,加微信也OK:Alwoo_z)謝邀
答之前先看了下其他回答,總體感覺還是太一廂情願了。如果純說理論,那風景園林簡直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不過一旦結合到實際工作,會發現風景園林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因為市場是殘酷也是誠實的。如果硬要說競爭力,其實就是兩條:
一、植物。
很多學生乃至從業者都不願意去承認植物其實是風景園林唯一的一塊遮羞布。很多人可能覺得大尺度的景觀規劃,多學科的合作融合才是真正的核心,但實際若不是懂幾顆植物怎麼配,連入景觀規劃的門檻都沒有。基本沒有哪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是風景園林的人做的,在城鄉規劃面前分分鐘被教做人。玩空間不如建築,學科合作不如規劃,玩修復更是有環境和生態虎視眈眈。不客氣的說,一個景觀項目里除了植物配置其他所有工作都可以由其他專業的人來完成,就是因為懂植物,才得以讓風景園林人能夠有一項別人都不會的技能,才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錢。
二、低性價比。
這個競爭力真是讓人悲傷,如果說植物讓風景園林人有個吃飯的一技之長,那麼景觀項目較低的性價比則保證了沒有大批的建築、規劃、生態人員進來搶飯吃。投入相同的時間精力,建築和規劃獲得的回報的要高的多。但是,綠地系統規劃,旅遊規劃,生態河道修復,工礦區改造等這些相對較好的項目馬上就有大批多學科背景的人湧來。曾經看過康輝做的旅遊開發策劃,其思路之開闊,策劃之專業真是風景園林難以望其項背的。
說核心競爭力,就不得不提到俞孔堅。可以說,如果沒有俞孔堅風景園林的地位估計還不如現在。老俞的項目先拋開是不是漂亮不提,他確實做到了對傳統園林的顛覆,也做到了足夠的吸引眼球,對社會關注風景園林,提升地位做出了很大貢獻。很多老園林人不認可俞孔堅的項目,這是非常可怕的一點,故步自封的設計思維比一個失敗的設計項目更加可怕。提到俞孔堅主要是想說,植物給了你保命的武器,但是除了保命外想致富的話,還是需要多拓展一下,不要被那些傳統的東西束縛住。東竹謙驗說的對,風景園林這行本身沒有什麼核心,全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針對到個人而言,你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永遠不滿足風景園林弱逼的現狀,儘可能把一切新事物融入進風景園林,這才是永不過時競爭力。
拋磚吧。陳老師還沒有回答。
景觀風景園林,實際上有三層含義。
景觀(landscape)這個概念很大了,也是個中性詞。你所見到的一切,山川是景觀,岩石是景觀,田野是景觀,建築是景觀,城市也是景觀,院子也是景觀。風景(scenery),美的景色。所以可以理解為美的景觀稱之為風景。園林(garden)就很小了,我們說的綠化植物,亭台樓閣,才是園林。所以說相比建築,風景園林專業著手在天地間繪製,而非在某一特定空間中繪製。
舉個例子,同樣是一個景區要修一個酒店。風景園林專業更多的會考慮整個景區的協調性,建築在此的意義。而建築專業更多的會考慮建築本身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看起來相似是吧,主語不一樣。其實以上都是裝逼,說點實戰中的東西。
現在風景園林專業大部分畢業生應該都轟轟烈烈參與到當下的旅遊開發和鄉村規劃項目中去了。做市政公園的反而更多是傳統的園林專業。在規劃項目中,考慮的更多是分區,交通,整個環境的協調性。而建築專業,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細分專業之複雜程度。所以兩者說白了就是越往深,分得越細,專業方向越不同。作為從業人員來說,會感覺建築專業的人對風景區這種大尺度的空間把控還是存在缺乏和短板。但現在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也沒法真正地把控大尺度場地的規劃,所以題主才會提出這個問題。不過總的來說,其專業目的的確是比建築更大尺度,更多專業交叉融合的一個專業。重新發表意見,因為看了一圈答案,覺得還是撓不到癢處。
跟做園林的不同專業出身的同行打了快十年交道,我也因為運氣好,剛畢業能進到從院長到所長到同事老中青三代北林人的設計院,受益匪淺,到現在,還是認為,農林出身的植物底子,是其它專業學不來的,學,不,來。
奉勸園林新人,園林的根本,還是植物,這是要琢磨一輩子的,是看家本事。所有專業的設計師,唯獨風景園林師,我們的設計材料,是活的。風景園林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如何將建築與植物組合成和諧的居住環境。而就個人而言。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多看多聽。而我也是個大二風景園林學生。觀點難免有些幼稚,歡迎指出。
我的學長是景觀轉建築的碩士。他跟我說,他做方案和咱們建築的做方案有個本質區別:場景優化的很細緻。我們建築做總圖,都是比較生硬的,要麼就是千篇一律種樹,然後就是大片廣場硬地,毫無場景感。景觀的來做,就會把樹種劃分的很細緻,小品很精緻,比如花式路燈,鋪地也很多樣化。
建築系學生怒答。歪個樓勿怪 。風景園林的學長們都好棒,比建築系的不知道厲害到哪裡去了。因!為!他們能告訴我什麼植物能吃。在撩妹上,一般搞建築的完全比不上風園的 ( ?? ) !
用我們曾經採訪的一些大師的話:
1. Laurie Olin觀點:
(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系前系主任、清華大學景觀系創始人)
景觀是我們所處的世界與環境的構架,換句話說,它是組成環境的所有零件與元素之間的那種關係。「公園是景觀,城市是景觀,花園也是景觀。」
所以景觀建築是在塑造,促動,調適著我們環境的要素,既包括建築、橋樑和道路,也包括樹木和河流這類元素。它體現在不同尺度上,既發生在後院和花園的尺度上,也發生在流域和區域尺度上。對我而言,景觀分很多種,有自然景觀、農業景觀、郊區景觀和城市景觀。城市其實就是一種非常都市化的景觀形態,雖然布滿了建築物,但它仍然是一種景觀,它有地形和動態,像一片森林,事物在其中來來去去,次第上演著零零總總。所以關於景觀的其中一點是,沒有人可以控制或者設計其中所有的一切。如果你對景觀設計感興趣,你必須學會與其他人、其他領域、其他學科合作,並讓人們幫助你。然後你需要面對的是處理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製造和塑造空間。當然我們確實會設計並塑造一些物體,我們也會設計並塑造景觀中的某些場所,但完整的景觀是超出我們的能力、控制、引導範圍的。這個解釋有點繞,我會這樣簡單地來概括:公園是景觀,城市是景觀,花園也是景觀。
說到自然,自然的意義是,我們是它的一部分。自然並不一定需要我們,但我們需要自然,因為我們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很多城市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我們要有公園,為什麼我們會擔心城市的設計和組織,是因為這些城市很可能會是對我們而言非常惡劣的環境。它們能對人們產生危害,不僅體現在治安上,也體現在對居民健康的影響上。我們需要陽光,需要新鮮空氣,我們需要鍛煉,我們需要能夠調節眼睛的焦距——我們需要自然世界的刺激,因為我們從自然世界而來,並仍然身在其中,即便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此刻就在自然之中,熱力學和物理定律在作用著這個屋子,也在作用著我。這正是東西方先哲們領悟到的共識:我們是宏大的、流動著的力與能量的一部分,與其他的動植物殊無二致。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5bxxrnFrhXRR0HxCRLWGJA
2. 俞孔堅的觀點
GARLIC問:請問我們這些景觀師或者說廣大設計師如何對如今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俞孔堅答:我認為這視不同情況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從前,你們會把設計這個學科理解得比較狹隘,那景觀學就是其中更小的一個學科分支。但如今我認為,景觀學已經變得極具影響力,並且與社會福利和政策制定有緊密聯繫,同時也與我們正面臨著的嚴峻問題, 如洪澇、乾旱、食物、社會問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息息相關。當你們認為景觀學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時,你們就能讓其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就像如今你會發現,海綿城市正對中國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所以,這個問題討論的是這樣一種力量,你們需要具備這種能力去將這門學科研究的內容轉嫁到當今社會所關心的民族問題和全球化等問題上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將景觀學定義為生存的藝術,又有什麼問題能大於生存問題呢?生存是個大問題,所以如果景觀學能幫助民眾、國家和所有城市居民解決生存問題,那這個學科就是有巨大影響力的。這完全取決於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定位,對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如果你們只把自己定義成園藝師,那這個身份的影響力就很小了。所以我覺得如果想讓景觀學有更大的影響力,應該改變你們的視角,改變你們對未來的願景,甚至應該帶領我們這個學科再向前邁進。而追溯過往,回看早期的先驅者們對學科的定義,伊恩·麥克哈格將這門學科定義為生存的工具。我們應當去繼承並以此為綱領。以上算是我對我們學科的一些理解。
GARLIC問:你可以基於你在中國的實踐談談設計師們應該怎樣得到更多的政治影響力嗎?
俞孔堅答:確實。從政治的角度上說,我將景觀學及其根本定義為國王管理的藝術(King"s Art of Stewardship)。大禹是華夏大地第一個開國君王,我認為他也是一位景觀師,因為他是第一個用一定的章程和尺規去丈量和規劃景觀,布設文化空間,居民聚落和道路的。所以他是一個有能力對土地進行規劃和設計的人,他是中國景觀師的先鋒,而不是一個園丁或者只會設計美麗花圃的人。所以你要知道,第一位景觀師是一名政治家。同時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伊恩·麥克哈格是一位電影製作者和電視節目製作者。他對媒體發聲,在公眾面前大聲演講,也向決策者和商人慷慨陳詞,因此他也是個政治家。所以,景觀師需要被賦予這種力量,需要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一席之地。所以作為一名景觀師,應該努力去爭取政治家所擁有的力量,變成政策的制定者,或者力量強大到足以影響政策制定者或公眾的思想。這樣我們才能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GARLIC問:你覺得景觀建築師在與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等進行的多學科合作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
俞孔堅答:景觀師從一開始幾乎就與幾乎一切事物相關,從治理洪水、應對乾旱,到農業、工廠布局、工業區劃和社區規劃,甚至更早期的土地規劃,包括森林和水系。所以這關乎的是你怎麼管理景觀,你怎麼規劃這塊土地,怎麼創造和諧的環境,怎麼修復或設計人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的關係。所以城市規划起初也是景觀學的一部分。在哈佛,你會同時學習景觀學和城市規劃。因此景觀學究其根源就是一門跨越不同尺度,統領著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生態規劃的學科。現在由於專業的細劃,城市規劃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景觀師重新開始處理場地設計,某種程度上說變成了園丁。但我們需要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考慮場地,水系,國家的,區域的,當然還有城市的景觀規劃。
我從沒把我自己的工作與城市規劃割裂開。實際上在中國,我是一名註冊規劃師。但當然,建築學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因為建築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物體上,放在室內或者建築項目的空間體驗上,因此,物件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是景觀學需要考慮的了。而這也是為什麼就城市規劃而言,你們有城市,也有建築,街道和樹。這樣,當你們將物件看作系統中的一部分時,你們就會思考城市應該在哪,怎麼處理城市中的河道系統、山體和農業的布局,這實際也是景觀規劃。你們會發現,城市規劃基本上就是關於建成系統和自然系統的關係,就是思考怎麼將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建成環境融為一體。而這一系列的關係要處理好,還是需要經過培訓的景觀師。因此,我從來都不會將建築,城市和景觀分開來看,它們應該始終被當作一個整體。
GARLIC問:我們和其他的專業之間存在 一條明顯的界線。有的時候其他的專業並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他們認為我們只會種樹和填土。景觀建築如何向科學、政策、技術和經濟建立更多的橫向聯繫?
俞孔堅答:讓民眾和社會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很重要。
首先,你需要告訴媒體,不是雜誌,期刊這些,而是應該告訴大眾媒體我們到底在做什麼。人們需要了解現在的生存環境,而這些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認為向媒體展示我們正在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其次,你需要有案例。你們將案例建造出來,展示給媒體,描述這些案例,進而向大眾展示它們,一個公園,一個廊道,一條綠道甚至一個城市範本。告訴他們這些案例已經被景觀師做到了。接著,你們需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你們需要有能力使用相同相似的語言,或是為案例「設計」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給你的鄰居、建築師、視覺設計師、環境藝術家甚至時尚設計師們聽,因為我們具有相同的學科基礎。作為設計師我們有相似的背景,我們都需要創造力,需要有創新的想法,這都是關於設計的。我們不是科學家,不是生態學家,我們是設計師,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對視覺上的美感興趣,需要有創造力。因此,我認為跟我們相近的學科一同努力是合情合理的。但無論如何,你還是需要讓大眾媒體知道我們正在做著些什麼。
GARLIC問:為了使學生具備更好的技能和心態,以及更好地適應中國新的城市化挑戰,在設計教育行業中需要什麼關鍵的轉變?
俞孔堅答:任何職業和學科都需要時間去改變,需要幾代人的改變。這可能需要至少20年去改變大家的想法,因為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一代人將會真正理解什麼是景觀學。但年長的一輩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人們都把景觀學簡單地理解成了做園藝,理解成一種設計花園的藝術。那時的人們太容易滿足,覺得給花園設計假山,花圃和小型水景就十分自豪,這也是取決於根源上對這個學科的定位。人們認為這些就是景觀學的全部內容。我也是被這樣教育的,我所經歷的教育都是關注表象的美,學過的是像頤和園、蘇州園林這樣的經典園林案例。我為什麼會從這種定式中走出來呢?可能是因為我對今天我們要面對的事物有更好的認知:環境問題、氣候變化、洪水、生態問題、空氣污染、土壤污染、能源危機,所有的這些大問題。誰會來關注它們?至少有人要明白我們景觀設計師需要去考慮和處理它們,因為這些問題存在於景觀的場地之中。如果你將自己定位成景觀建築師,也就是說景觀設計師和規劃師,你就應當有能力處理這些大問題。
我覺得現在我會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早期的覺醒者、先驅者,因為我更了解今天面向世界、面向中國的大問題。我們需要去改變下一代,也就是你們這一代,去重新定義我們的專業,這樣他人才會知道我們的專業知識可以改變當今的景觀現狀,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需要發掘自己的文化,去學習大禹,去學習中國的勞動人民,早期的農民們,因為他們知道怎麼治理水,怎麼處理土地,他們知道如何利用不同的技能生存。如何讓土地變得更加高產?如何使營養物質得以循環利用?如何處理乾旱問題使人得以繼續生存?這些需要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技能。教育需要回到傳授人們賴以生存的這些生存技能、生態學智慧、生存智慧的路上。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j5zP54TPalAAByx1Do1lBA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GARLICidealab, 微博:GARLIC咖林
本人是四川本土的一枚普通景觀設計師,從業6年。一直以來堅持做景觀的同時也做些小型景觀建築。這個問題從我的角度來看,在我接觸的普通建築師(注意,是普通建築師)中,做建築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到建築和環境,地形,文脈的最大舒適度,更多的是考慮規範,合理性。而我在做建築,甚至一些較大規劃性質的建築時,更多的會去考慮場地空間的藝術性利用,風景環境的美觀與最大舒適度,這個舒適度包含了空間舒適度,視覺美觀,環境整體性。如何讓建築長於環境,讓建築空間內外環境更美,更具有空間藝術創造力,我想,這是我個人現階段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感性的去創造,改造空間而非理性的去規劃空間,這就是我對景觀在這行業夾縫中生存的一點思考。
今天同事跟頭兒抱怨:咱們到底是景觀設計還是規劃設計,啥都咱幹了。頭兒說:咱是建築景觀規劃設計。全室皆笑。
事後一想,突然覺得這三位一體是遲早的事,現在都在互相滲透,你說景觀門檻低,其他門檻未必高,你非要往深了說,建築門檻多高,規劃多難入門,那我反問,你怎麼知道,你景觀入門了?而且,既然能和另外兩大行業三足鼎立,就算沒有核心競爭力,也得有點競爭力,景觀這行的老一輩總說,乾的越久不會的不懂的越多,那我姑且認為,那些連他們都不會的,都不懂得,而我們這些小白想都沒想過的東西,就是景觀的核心競爭力吧。謝邀。
吳良鏞先生在關於園林學重組時提出過幾個基本原則,即:面向人居環境、以生物學為基礎、以生態學為綱、以多學科為整體架構、以發展人居環境設計為手段等,並著重強調園林學的發展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面對新形勢,應努力建立綜合的"地景學"。可見風景園林學科作為人居環境科學三大支柱之一的獨特之處。2011年風景園林學同城規和建築學一同被評為學科後,更是印證了其重要性無可替代。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得清楚,關於風景園林(以下簡稱LA)發展的基本情況。LA的知識基礎是在變化發展中的,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以風景美學作為核心來統籌應用植物、水利、土壤、建築等其他領域的知識,後來又開始應用生態學和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總體而言,大部分時候,LA不是一個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科,主要是創造性的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
建築、城規、景觀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依託而存在,也存在功能及不同價值的區別。在做項目時,也需三者同時進行。因此,一個合格的風景園林師需要掌握一定的規劃和建築學的知識和能力,而思考的角度與側重點與規劃師、建築師不同。與其他建築行業相比,LA要做的是綜合應用綠色戶外空間要素相關的知識,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呈現的結果應該達到一定美學水準。大到整個綠地系統的統籌規劃,小到某個景觀細部的設計,都體現著LA設計師對場地使用的思考和個人的設計風格。單憑傳統的規劃或建築學知識是無法解決整個項目從整體到局部的全部問題的。20世紀後期,LA越來越關注生態學和其他應用科學與設計的結合,鑒於LA面對的對象就是大地,塑造的是landscape,可以說是建築類里最「接地氣」的學科。再加上學科一直具有的植物、生態知識基礎,往往在生態修復、自然環境改造等項目上,建築師、規劃師們就會顯得無能為力了。
綜上所述,與LA相比,建築學缺乏對生態環境和整體性的掌控,城規缺乏設計手法和細部處理的運用,生命科學缺乏藝術性和場地與人的交互。其實,我認為,對於一個LA設計師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得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深入下去,提高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相較於建築、城規,景觀最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也是景觀的宗旨吧。
看了一些回答,不明白作為人居環境的三大支柱性學科(城鄉規劃、建築、風景園林)之一,為什麼要懷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風景園林獨一無二的存在本身就具備其他行業學科所沒有的核心內容:中國古典園林(及其所包含的園林藝術文化價值觀等外延)、城鄉綠地系統(系統及風景區公園等各類綠地)、水系、濕地、林地等。與建築、城鄉規劃(設計)確實有一些交叉,但不影響風景園林核心。對自然與人類的終極關懷(建築少有的自然觀),切實創造和改善人居室外環境(城規少有的中微尺度的操作性、建築難以拿下的軟性材料、偏自然區域、圖底格局)都是風園擅長的看家本領。隨著現代風園的發展,它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都是最好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非得說栽花種樹農民工老大爺都能幹,那…………
看到這個問題—心驚肉跳!
開始瘋狂的自我檢視與反省。其實內心確實覺得我們學科沒什麼屬於自己的可以被稱之為核心的知識亦或者說我們的核心知識是其他學科核心知識的組合
反正就是各種拿來用嘍。至少答主本人的知識體系是在建築規劃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至於題目說的競爭力,審美的訓練?空間尺度的把控?設計的思維?自學的能力?可能還是體現在現有景觀學知識體系下不同個人內化的過程吧!或者簡單說就是,不斷的去交叉,學別的學科的知識,然後去體會設計是相通的。不腰自達,比較贊同 @如意 的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扯開可以寫好幾部書來論述,但我感覺最最關鍵的——風景園林區別於建築、規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研究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如何利用好人類所能掌握的自然資源來構築一個提升人類生活水平的外部環境;同時給人以美的體驗與情感的升華。我們所依賴的主要材料以及改造的主要環境均是自然造物,這既不同於建築追求的封閉環境與自我欣賞,也不同於規劃追求的宏大目標和綜合視野。我們只關注人與自然,而唯有自然,在可見的將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也無法工業化製造或模擬,或許這就是風景園林的核心競爭力吧。
再額外說下我對風景園林和景觀這兩個詞的看法,結合我上面的回答,我始終認為風景園林這個詞比景觀設計(或景觀建築學)更有生命力的地方在於如下幾個方面:1.風景園林能夠體現這個專業與自然生命的關係,風景可以大致等同於景觀這個詞,而園林——園代表人的工作和營建;林就是植物以及由植物為主構建的自然環境。2.從詞意來說,景觀是個中性詞,是不帶感情色彩的,景觀既可好也可壞,可以是不毛之地人間煉獄也可以是世外桃源迦南美地,因此缺少一種人的體驗和情感;而風景,中國人經常說觸景生情,因此風景首先會給人以情感的體驗,是一種有指向性的明確的含義。園林——在風景中的園林或園林塑造的風景,很明顯具有人的參與和體驗。以上,是我認為風景園林大大優於景觀(或景觀建築學),更能體現我們這個專業特色的地方。利益不相關,我既非某圈大師門下走狗,也不是體制內五斗米派,只是一個從事這行有點年頭的小繪圖員而已。- 從來不覺得什麼行業有什麼核心,也沒有什麼是其他人不能做的,可能大家都比較懶,不想多涉獵,可能大家都比較好心腸,不忍心互相殘殺。
- 核心,不是跟別人對比划出界限,也不是抱團強行拋售概念,信息的透明,廣泛的交流,與其說是做專業,不如說是大家一起做事。
我們學校園林學院男女生比例是1;2.建工學院那邊有女生嗎???沒見過~~~~
你又不是俞老師、又不是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行業核心競爭力跟你有什麼關係……
設計類專業只有個人核心競爭力,不存在專業核心競爭力。只要把某些方面(不限專業內外)做到極致並在實踐中能夠很好的平衡,都可以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一定要在專業內發掘的話就在風景園林這四個字上下功夫。
1.風:時間。生境變化。文脈(受人影響的信息流?)
2.景:空間。布局組合。觀點(觀賞點,能感受風景的位置-多為人工建築)
3.園:意願。邊界藏納。交互(人與自然的情感關係)
4.林:庇護。比德。循環,基質。光彩-聲-味-觸。(泉林、山林應在此範圍;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也算是吧;另外只要是你家的地,當菜地種大白菜胡蘿蔔那也算)
一點微小的思考,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即將進入建築學專業的女生,應該做哪些準備和計劃?
※不是建築類專業並且一點基礎都沒,想學習建築工程造價並從事相關工作,該從哪裡做起?
※興趣與利益相比,是否還應選擇學建築?
※建築設計行業還會再次雄起嗎?五年十年後的走勢是什麼樣子?
※建築學學生畫圖有什麼大大提高效率,縮短時間的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