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傳統文藝無法在年輕人當中呈現流行之勢?如何合理地改變?
傳統文藝,如:各種戲曲、《大鬧天宮》風格的水墨動/漫畫、各種紋樣各種錦(織品)、傳統手工藝等等
感覺中華傳統文藝存在力度越來越弱,擔憂會被西方審美蠶食乾淨。感覺西方文化特別受西方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如果傳統藝術在年輕人當中得以流行開來形成追捧之勢,會不會得以繼承下來甚至發揚光大?其實問題可以延伸成:如何讓傳統藝術變得流行起來,而不會讓人感到不倫不類?
要緊跟時代,現代化,才有生命力,但這是很難的,尤其是中國傳統藝術,譬如繪畫,音樂,戲曲,要現代化,得傳統現代都融會貫通的高手才能做到。西方的歌劇,你看這部瓦格納的唐豪瑟,就完全現代化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28780
音樂,台詞不變。舞美,劇情,布景都現代化了,重新詮釋,絕對是要功力的,背後都是學舞美的,舞台設計的,一整套教育體系在那撐著才能出來這樣的東西,學的人可不少。只有這樣,同樣的一部劇,不停地搞新製作,搞新詮釋,才會一直有人看,這種劇新製作一出來,都是追著看的,票根本訂不到,要提前三個月排隊的。演上三五年,又得來新的。
想想吧,瓦格納這個唐豪瑟,如果一直是古典的舞美,舞台設計,看不了幾次就膩了,像這種提前三個月排隊預約等搖號的盛景,肯定是不可能的。
要搞這個,要有各方面人才和評論家配合,很龐大的一個生態系統,都是錢 ,錢,錢。哪怕是這種檔次的歌劇院,這麼火,也是要拿巨額政府補貼才能維持的。其實錢倒是其次,建立這個從專業教育一直到評論圈甚至理論界的生態系統是最難的。
有了生態系統,就不愁沒內容,會有大量的內容製作出來,地鐵里,街邊海報,鋪天蓋地的都是音樂會,歌劇,芭蕾的宣傳。
所以下一個問題就是受眾培養了,也就是普及教育。德國的中學,音樂史是要學的,從古代到20世紀一直到現代的爵士一套全的,試聽訓練當然也有的。歌劇院也有所謂年輕人專場,便宜,面向年輕人,還有主持人帶節奏。。。什麼學生打折就更不用說了,還是很爽的。總之各種條件都給你配套齊了,基本沒什麼阻礙。
即便如此,歌劇院里還是老年人巨多,中年人次之,年輕人最少。。。
小孩子偶爾有,聖誕節前夕的例行胡桃夾子場次小孩子會集中湧現。。。
中國傳統藝術,比如繪畫吧,那個生態系統,美協,我就不說了。。。受眾培養,高考指揮棒的淫威令人膽寒,也是捉急的很,可以說是要啥沒啥。東西再好又如何呢,要搞大那是要隊友配合的。
在以現代為主流的背景下下,傳統實際上是一種亞文化。傳統的特點是反工業文化的,所以無法提供量產的文化產品使價格足夠便宜,此外傳統的入門需要特別的訓練,所以傳統的流行基本上是小圈子式的,不容易為被外界感知。而一些流行的看似是傳統的文化現象,譬如漢服、國學、古風、飾品、養生,其實都是披著傳統皮的流行文化。
但傳統對大眾文化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這種影響往往通過審美來實現,就中國來說,傳統還參與了現代中華民族心態的構建,這兩個過程中公共文化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功不可沒,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依然會行使這種文化功能。所以,現代社會一般把傳統塑造為物化的、甚至是符號化的文化資本,在一定情境下還可以和其他的資本形式進行交換以實現再生產,只要這一層意義不喪失,傳統就不會徹底滅亡。
我用一個問題開始:如果有這樣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你願意回到宇宙誕生原初,洞悉所有一切物質和生命起源的秘密,還是願意去到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親見科技文明高度發展或毀滅的景象,甚至可以得知是否有外星文明……
你選哪個?
根據我跟周圍人聊天的經驗,選後者,即對「我們到哪裡去」更感興趣的人偏多,而對「我們從哪裡來」更感興趣的人相對較少。我猜想,這可以片面地解釋人對於「未來、未知、新」和「過去、傳統、舊」兩種不同興趣取向的喜好,喜歡「舊」的人是占人群少數的。
在對「舊」的文化有興趣的人中,又可以大概分成兩類,一類喜歡歐洲的舊風俗文化,比如喜歡維多利亞宮廷風、凱爾特文化、騎士文化等,另一些就是喜歡東方的舊風俗文化,比如喜歡日本的和服和玩偶、韓國的(劃掉),中國的各種傳統文藝等。
所以你看,「喜歡中國傳統文藝的年輕人」這個條件限定,本身就是少數中的少數,註定流行不起來的。能流行起來的,大都是「帶有中國傳統文藝元素」的東西,掛羊頭賣狗肉。再說了,就算是古風黨漢服黨,跟龐大的人口基數比起來也不算流行,只不過他們蹦躂得比較歡存在感比較高而已。
我是一個在廣州成長起來的80後。身在粵港文化圈,年輕人一直是潮得不要不要的,上初中的時候,我身邊同學穿的牌子不要說Nike、Adidas這些能讓二三線城市學生艷羨不已的貨色,要搞到Bathing Ape、Obey這種廣州「潮流前線」有賣的牌子才夠有型(這兩個牌子今天想起來其實也還很潮)。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很神奇地並沒有成長為追逐潮流的年輕人,而是畫風一變變成了一個喜歡中國傳統文藝的初中生……現在想起來,可能可以算是一種反向裝逼,玩少數派嘛。
至於一個人是喜歡外國的風俗文化還是中國的風俗文化,我認為這是一個身份認同問題,起碼在我身上是這樣的:我雖然在廣州出生長大,但是我的雙親來自一南一北,在成長過程中,我對「北方的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同感。可能又是「少數派比較酷」的心理在作祟吧,我身在廣州卻對小格局小市民的文化嗤之以鼻,轉而追求所謂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大氣、正統」的感覺。
講一件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吧。初中時語文課有那種課前演講,按照學號輪著安排,每天一個學生在語文課上課後走上講台,對全班就一個話題演講幾分鐘。輪到我的那天,我特意穿了一件在北京「朝聖」時候買的一件T恤,黃色的底色印著幾句草書的書法詩詞,就這麼超級中二地上台演講題目「書法」。講了什麼早不記得了,只記得台下第一排幾個「潮男」一直在低聲嘲笑我,大概就是說我「老土」之類的。
近二十年了,現在的我,在美國從事手工工藝美術品製作,一直「守舊」,客人要求產品做舊質感;「潮男」之一,在法國做潮牌買手兼自營潮牌店,想必客人都是追求「新」的人兒吧。
你看,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呢~
我覺得,在一個好的社會環境里,審美應該是極其豐富多樣化的。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極客文化、流行文化還是地下文化,都應該有它們的死忠群體,進而推論到大大小小的興趣愛好,都應該有各自的表達渠道和配套的消費系統。
比如說在美國,無論多少人買新款車,總有人不辭辛苦地維護著他們的寶貝老爺車(我見過一個爺們租個拖車把老爺車放在上面去車展,這樣輪子不沾地……);無論多少人買新款衣服,總有人終日埋首中古二手店樂此不疲地淘「古著」……針對特定群體的生意也很多,流行的Forever 21生意很好,隔壁賣非主流二次元年輕人服飾的Hot Topic也人頭聳動,連Hot Topic也嫌太「主流」的Hipster們還可以選擇更加Geeky的Box Lunch……
無論你選擇喜歡「新」還是「舊」,都很好,都有渠道讓你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就是最吼的。
總而言之,「喜歡中國傳統文藝的年輕人」,就像「喜歡開哈雷摩托車的女生」,」「喜歡Hello Kitty的黑人大媽」(不要笑,真的有這麼一個群體)一樣,它不需要多,只需要始終在人群里佔據一定的數量,足夠形成一個小圈子,有自己的表達渠道、消費系統,這樣就可以視作是正常的,不需要特別寶貝地去保護它。
哦對了,如果你喜歡的是那些古風歌和雪紡漢服一類的東西,還是早點散了去追求點真·文化吧。一個肌肉男單槍匹馬的衝到敵方陣營里跟boss互懟;
一群士兵,穿著草鞋,爬雪山,過草地。
這兩個哪個更酷炫?明顯是第一個,如果不談愛國情操,是個年輕人都喜歡第一類的熱血。
水墨風格的小蝌蚪找媽媽,葫蘆娃,大鬧天空跟聖鬥士星矢,高達,灌籃高手相比,你們平時看的都是哪些?不否認大鬧天宮什麼的是經典,但是你天天看的是啥?穿盔甲,放大招;坐機甲里炸地球,哐哐哐的灌籃,搶球明顯比國產動畫那點不痛不癢的pk要熱血的多,更別說某些根本沒有pk屬性的蝌蚪了。這種熱血和暴力,理解起來明顯比國產的那些所謂的寓教於樂要強的多,更何況,國產動漫很多真的不上檔次啊,僅有的幾個經典能撐幾天?
至於京劇之類的傳統曲目,你要理解劇情,要懂得其中每個角色都代表這什麼,要學大量的京劇知識才能知道如何欣賞,沒點基礎真玩不來這個。哪像現在的流行歌曲,張口是愛,閉口是愁,時時刻刻都是我忘不了你之類通俗易懂的詞句,再加上點勁爆或者好聽點的音樂,年輕人喜歡哪個自然也不用我多說。
再加上,科技,現代經濟體系,有多少跟西方文化沒有牽連?在科技,現在經濟社會體系來自於西方的時代,喜歡西方白人文化的數不勝數,你還想要中國文化能夠成為流行?等哪天中國的年輕人覺得懂得中國文化非常酷炫的時候,或者懂得中國文化能夠證明自己很牛逼的時候,中國文化或許才會有成為流行的可能。
另外,記住,現在西服是正裝,漏胸漏背的禮服是正裝!而漢服什麼的都是歷史。這代表什麼?在現代人眼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埋進土堆了,你還要讓傳統文化流行?別的不說,先讓中國傳統的東西能夠完整的繼承下來再說吧,連繼承都談不上還談發揚光大?呵呵,只能呵呵了。
我有一個粗俗的回答…搞文化創作藝術創作,什麼時候可以不為政治服務?不受政治約束?能不能適當的向流行文化妥協或者說接洽現代的,年輕人會樂意接受的東西?比如畫糖人的除了十二生肖以外能不能來點別的?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傳統藝術年輕人受眾少,西方的,當代的藝術年輕人受眾就多了么?說到底就是年輕人既沒有時間探究文化底蘊也沒有精力放在這些文化產品上,倉稟足而知禮節,現在大家錢都沒賺到,誰有功夫研究這個?
盲目的把東西方文化藝術對立起來是很原始的思維方式,表面上題主察覺到的傳統文化式微是更先進的文化工業衝擊的結果,這裡的文化或者說藝術本質上是現代化的工業產品,在同一個位面里,現代化體系對前現代體系的碾壓和吸納簡直再正常不過,比如用來做肖像寫實傳統油畫因照相術衝擊而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大幅下降。
文化產業的問題大家或多或少心裡有數,前面的答主說的也非常詳細了。但即使在純藝術領域傳統的式微也的確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在這裡我粗略的把「接受度」這個概念換成公認的行業自身的發展水平和我所看到的一些問題(因為年輕人消費不起,所以談不上接受不接受)。事實上,傳統藝術最大的問題是發展方向和定位問題並沒有解決。以我的學校我大約接觸過的幾個與傳統有關的專業來說,陶瓷和漆藝很難跳出材料的限制,在藝術和技藝的糾結中搖擺不定,就漆畫來說,追求的是最傳統的工藝方法,使用的材料都是漆樹的汁液(有輕微毒性,很容易讓人過敏),成型後的打磨也需要純手工製作(磨光一幅漆畫最終需要上7000目的砂紙哦,人的皮膚粗糙程度也只有3000目左右)這樣巨大的人力成本製作的作品的確精美,但似乎又缺少作為藝術的引發人思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淪為有錢人的玩物。
這些是東藝大的教授來我們學校做日本漆藝講座的時候帶的自己的作品,實物比照片漂亮多了,就價格而言,普通人基本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教授在講座中抱怨這種藝術在西方的語境下僅僅是手藝(craft)然而我覺得其實並沒有什麼錯:P國畫和書法是學院里的大系,相對的思路豐富,求新求變者要多一些,屬於把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比較好的門類,這樣的融會貫通其實就是藝術生命力的體現。
你沒進去藝術工藝品這個圈而已,很多90後在做文創產品,金屬陶瓷繪畫漆器都有人在做。這兩年流行茶道,各類精緻的手藝活兒都很旺銷的,優秀匠人的訂單都排好久。年輕人的問題還是消費能力,經濟和審美是相關的。年輕人經濟還不穩定,等房車都解決,到了30,40了,玩的人就更多了,現在市場的消費主力還是70後。
流行來源於時代下的意識與心態,不管中西方都是據此而從歷史中尋找切合點。
我黨立身揚名於反傳統並反西方之間,凡是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該反對,這就很尷尬。
就像是立了牌坊再想跟男人買瓶醋都會束手束腳。
美國人給威廉華萊士造反安上個Freedom,都強行綁定自古以來給民主燈塔美化一波。
而我們歷史中無論引用哪個故事,都捆不上個特色化社會主義,只好作罷。
傳統等於封建必須反對,自由未來什麼的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方。
最後只好就都別發揚了,管制之下豈有文化立足之地。
本來我家挺有錢,結果我朋友圈喊了一句做人要靠自己,全家點贊,之後就不好意思伸手了。
我研究了一下發現我特長賺錢,結果隔壁傻小子發了,因為我之前各種瞧不起這小子,那他走過的路我也不能走。
不能要錢也不能去賺錢,大概是這樣的狀態吧。
可以以鄰國日本為借鑒
日本武士本來沒有那麼帥,日本刀也沒那麼神。是電玩和動漫把這些本來平平無奇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吹上天)的。而電玩和動漫是日本西化的產物。
日本的傳統紋飾,日本的浮世繪,日本的神話傳說,相當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影響的產物。在明治維新之前,連日本人自己都認為跟水墨畫比浮世繪是不入流的。隨後日本全盤拋棄傳統學習西方文化,當各方面都接近西方水平,需要新的思路尋求突破的時候,西方已經沒有可以效仿的了,他們又反過來從傳統中汲取靈感。現代的和風設計跟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美學其實是不同的,它是全盤吸收了西方藝術理念之後再發展起來的,因此也容易被世界所接受。
一個人要先能夠融入社會,才能談個性,否則那些個性都叫怪癖。在本土都不再時興的傳統怎麼可能在世界流行呢。所以還是先跟現在流行的文化虛心學習,追上了再想走自己的風格,這才是創新。現在中國還沒建立起西方式的電影和電玩工業,西方的現代音樂理念在中國還沒被普遍接受,19世紀之後西方的繪畫流派中國大多數民眾就看不懂了。那麼多東西要學,談個性還早。
我00後,從小就非常喜歡這類傳統手工藝,也很願意去學,但是我根本沒時間也沒機會去接觸啊...
因為人類文明進入了新時代,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形態組織和經濟結構都不同了,而他們必然有新的文化藝術與其對應。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文化傳不下來,是因為我們的文藝界缺乏推陳出新,轉化傳統文化的能力
傳統文藝在年親人中還不流行么?喜歡書法國畫的有多少?喜歡漢服的有多少?喜歡古琴的有多少?喜歡戲曲的有多少?
這些傳統文藝近些年來都是突飛猛進地發展。
答題人好崑曲,曾經看到國寶級大師在訪談時侯說:以前(八九十年代)演崑曲沒人看,都是稀稀落落的白色頭髮。而今觀眾大多數都是年親人,黑壓壓一大片座無虛席。一次演出散場,答題人在散場後發現他也在席中看,就好像大多數女孩子見到EXO的興奮,問他要簽名,他老人家笑呵呵的給我。認出他的人越來越多,立馬有工作人員幫他脫身。
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於這一類國粹的藝術的熱情,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縱然不是主流,也較日本喜歡能樂狂言者,較歐美之喜愛歌劇者相當,大有趕超之勢。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相信這一群體會不斷龐大,傳統藝術會不斷發展。
時代不同了,審美都變了。不強求,對兩邊都好。
因為本質上來講都是過時的技術
從創作者角度的主觀感受是,傳統文化是在追求境界,很靜,努力試圖把自己和周圍浮躁環境隔離開來,製造一個結界,著眼於未來。國外是在釋放感情,愛動,要對周圍世界做出即時的感情回饋,喜怒哀樂都可以自由揮灑,著眼於當下。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傳統文化的門檻更高,但不接地氣,我也是更喜歡不那麼含蓄的感情,愛哭哭愛笑笑,至於精神境界或許可以一勞永逸但解決不了我現在的燃眉之急,總之就是太禁慾了,我需要釋放,,
我們喜歡的也不是西方的傳統文化,我們喜歡的是西方的流行文化。相比於流行文化,傳統文化是高逼格的,同時也是小眾的,除了在裝13的時候,大眾都喜歡不費腦子的、俗的東西。
回報率低;
傳統技法,如果不入門,一毛不值,強行出師,反而容易有花虎不成反類貓的尷尬處境。入行難;老行當,要麼傳男不傳女,傳近不傳疏,即使有興趣,有毅力,也很難有老師教,比如李玉剛~還傳出過梅蘭芳後人不認同他的新聞;經濟效益差;傳統技法,大多只有文藝價值,歷史價值,很難提供很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沒人學也是正常。說不定,以後哪一天,程序員也成傳統行業了~~只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優秀文化傳播的環境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是有關從業者或愛好者,沒必要刻意推廣傳統文化,更不應該讓公權力介入。
反過來,沒有好的環境,推廣也沒什麼用。所以重點還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尊重文化行業、打擊低俗文化、去政治化管理、放鬆言論出版等等。
我舉個例子,上個世紀末期左右的相聲,像牛群馮鞏的《小偷公司》和馬季唐傑忠的《多層飯店》,是諷刺官僚主義作風的佳作;《巧立名目》諷刺公款吃喝;《特殊關係》諷刺拉關係辦事,這種相聲湧現很多。如今的相聲,你還能找到類似方向的嗎?是藝術家沒水平創作不出來了,還是我們的社會完美無瑕找不到缺點了?還是某些原因?附:原題里「感覺西方文化特別受西方年輕人的喜愛」,這裡的西方文化是單指西方傳統文化嗎?恐怕不是吧。中國文化產業的孱弱現狀不能只靠復興傳統文化來改變。中國文化更不能等於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恐怕更重要一些,因為現代文化的宣傳方式和技術的發展很容易幫助傳統文化的復興,而反過來很難。主要是文化方式和審美水平。
由於西方人狂點科技樹,不僅帶來了近現代的生活,還創造了很多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方式,因此現代文化也和西方文化一脈相承;在過去,像京劇等都是達官貴人才能欣賞的;而我們研習文化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對京劇的鑒賞能力在過去與平民無異,君不見二人轉依舊紅火。回答一下應該有的世界觀。就是推陳出新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一些喜歡把「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類的話作為自己社交平台簽名和簡介的人呢?
※一人來一句文藝的話吧?
※電影《美麗人生》里,德國軍醫的謎語是什麼意思?在電影里表達什麼?
※你說過最裝逼的話有哪些?
※蘇打綠的歌你最喜歡的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