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分析哲學在美歐學界的強勢地位?

在今天,無論是分析哲學的代表英美還是曾經孕育過輝煌思想的法德,分析哲學的學界關注度都超過了古典哲學、馬主義及其變種、現當代大陸哲學等各個其他學派。那麼這種現象真的普遍存在嗎?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此類現象?這會對哲學理論界造成什麼影響?今後哲學界依舊會向著這個趨勢發展嗎?


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其實擁有共同的問題,是與傳統西方哲學一脈相承的,而傳統哲學的核心問題可以概括為巴門尼德、柏拉圖所主張的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表現在靈魂與物質、心靈與世界、意識與對象、主觀和客觀、精神與物理等一系類重要的爭論中。從笛卡爾開始、經過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直到康德這一過程完成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論轉向,但認識論的框架依舊無法擺脫二元論以及伴生的懷疑論、不可知論等等。為了突破傳統哲學的問題,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分別對之做出回答。總之說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區分不是因為哲學上的問題,二者都是試圖對最根本的這哲學問題進行解答。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二者在世界範圍上的分裂呢?是哲學之外的問題,即社會和歷史的問題。

確切的說,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所謂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分庭抗禮的這種現象。系統地學過現代哲學的人都知道,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在誕生之初便有著很密切的交往,如弗雷格批評過胡塞爾的心理主義,羅素批評過邁農(布倫塔諾的學生)等等。而且不止這兩派,還有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生命哲學·······在二戰之前,20世紀初的偉大哲學家們幾乎都集中在歐洲大陸上,各門各派相互之間的思想交流十分頻繁,有很多人對不同的哲學都有研究,比如說分析哲學創世人之一的紐拉特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波普爾以前給阿德勒當過助手。想想當時,維也納、柏林、巴黎這些思想中心聚集著各種學者,而且很多都懂相同的語言、可以直接交流,因此,發生思想的碰撞實在是太常見了(估計那個時候的大學學生經常看到老師們之間相互撕逼,他們也對別的門派的思想有所了解)。

一個確切的例子就是1929年的達沃斯論壇,海德格爾、卡西爾、卡爾納普進行了交談與討論。 這一事件被弗里德曼考證並寫了《分到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海德格爾》,從其中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三人分別對另外兩個人的思想路數、研究方式、理論問題等知根知底,而且他們的討論相當深入,根本不是後來流俗中的雙方互罵「文字遊戲」、「胡言亂語」。這可以說是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麼密集和深入的跨學派討論下,本來是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直到1933年納粹上台,海德格爾成為大學校長,公開支持納粹,而卡爾納普、卡西爾等人都跑到英國、美國去了。

從此到1945年以及戰後的蕭條期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交流就很少很少了。

我覺得可以總結為如下幾點:1、地域的分離。作為戰後分析哲學大本營的美國與歐洲隔著大西洋,相隔甚遠。2、語言的分離。英美世界裡的人主要以英語為主,而歐陸以德語法語為主,語言的不同使思想的交流難上加難;3、社會氛圍的差異,即便到了戰後,兩地的社會環境也不一樣,美國作為戰勝方,沒有什麼損失,人們不是反省戰爭本身,而是對推動戰爭結束的科學產生了巨大的熱情,本來就強調科學性、客觀性的分析哲學趁這股東風扶搖直上了,成為英語世界的主流,而歐洲受到了戰爭的巨大破壞,人們更多的是對戰爭本身進行深刻反省,對人生、社會進行反思。4、大哲學家的個人影響,美國之前本來沒什麼思想深度,誰來誰就可以影響到它,假想海德格爾如果是個猶太人,估計也得跑到美國,那麼存在主義必然也會在美國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但事實恰恰是,跑到美國的都是卡爾納普這些分析哲學家,所以······

最終,各自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各自學派扎堆一起(畢竟流亡海外的人湊一起還能相互照應),形成一些較為封閉的學術圈子,也有了相對穩定的範式。在戰時以及戰後的初期交流不便,所以各個學術共同體較為封閉,在這期間里所培養出來的新一批的學者們,幾乎都只是在一個學術共同體的思想下成型,看不到那麼多不同門派的老師撕逼。所以,在地域、語言、文化氛圍、哲學家個人影響等因素之下,英美與歐陸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共同體。

當我們了解到了為什麼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分立,那麼也就知道了為什麼分析哲學更具強勢地位。我認為主要是社會載體的不同,主要表現為:1、美國的世界影響力。2、英語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統治地位。3、戰後的科技熱潮。4、全球化要求語言的精確性等因素造成了分析哲學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

所以,造成了分析哲學在英美與歐陸哲學分立,以及分析哲學相對強勢的現象的原因不是哲學本身問題,而是所處的社會、歷史造成的。

經 @Andy Lee 再補充一點,就是分析哲學從誕生一開始就是關注科學的,這從維也納學派的宣言《科學的世界概念:維也納學派》就可以看出來,所以說後來的自然主義、科學哲學的興起是必然的,因為二戰以後科技主導了世界的發展模式。一個理論的深度、構架如何是理論本身的問題,而選擇一個理論則是一個社會問題。分析哲學的本身傾向是內因,而社會的科技發展是外因,內外一結合,就水到渠成了。

不過我認為,哲學既要關注科學維度又要關注倫理維度,在康德哲學就可以看出,即強調「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來為科學辯護,又強調人有自身的自由。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分庭抗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哲學的兩個維度的分裂。如果沒有二戰,也許兩個學派會在不斷地相互交流中推動思想向更高水平的發展。

——————————

補充幾點:

對科學的看法:

我看來,科學是人自身的延伸,而非外在的東西。如果不是猿人在工具使用上的突破,它們也不能成完成從猿猴像人類的轉變。所以,科技與人有著本質的關聯,它是人本質的外化,同時又是引導、促進或制約人發展的存在物。人與科技是相互塑造的,所以說對科學的研究不光是對「科學」這一對象的研究,而同時也是對必須以科技為存在方式而展現自身的人的研究。這也是為什麼形而上學」metaphysics「被稱為物理學」physics「之後」meta-「。

我說的「選擇一個理論是社會問題」指的是:

至於我所說的「社會選擇」,是因為一個理論的水平並不以它的社會流行程度為唯一標準。叔本華二十多歲寫的書到八十多歲才火起來,並不是這六十年里他的理論有改變,而是時代變了,時代會選擇更切合它的思想。所以題主的問題「分哲更流行」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社會問題,而非斷定孰優孰劣的理論問題。但是大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上當的,混淆了理論自身的水平問題與社會對它的評價問題(題主可能自己都沒分清楚,也可能是故意的),然後發起了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撕逼大戰。所以,如果連問題都分析不清楚上來就大談大論,那也真該好好學習一下分析哲學了。

關於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在國內地位的看法:

至於說在教職、經費等問題上,我感覺明明是分哲很弱勢,復旦哲院四五十個教職,嚴格的說就三個老師可以說是搞分析哲學的。在國內,歐陸哲學的話語權要比分哲大多了。因為不管你是搞中哲馬哲、還是搞倫理美學的老師,都可以引用一些海德格爾、福柯、德里達的文獻,但是沒幾個能引蒯因、卡爾納普、戴維森的東西。因為分析哲學確實需要紮實系統的訓練,比如說邏輯的訓練,術語的訓練。沒經過哲學訓練的人可能都會從福柯的《詞與物》中有所收穫,但是如果換成蒯因的《word and object》,估計看到「開語句」「謂述」「量詞」「模態」這些詞就凌亂了(我剛開始的時候就很凌亂)。每年跑來學西哲的新生,要麼就是要搞歐陸、要麼就是德國古典或古希臘,一開始就打算從事分析哲學的絕對是稀有動物。還有很多人看不懂分哲就否定它作為哲學的地位,之前就有同學就當著我的面說:你們分析哲學不就處理語詞么,算什麼哲學。雖然很想扇他,但是想到:一個人看不看得懂是智商和毅力的問題,看不懂還亂說就是態度問題,他既然已經暴露了自己的智商和態度問題,咱也就沒必要去在意他。


我不是不喜歡分析哲學,我很尊敬很多學分析哲學的學長和老師,也在業餘時間關注一點分析哲學的當代進展。至於某些人唯我獨尊一統江湖的態度,——如果不是我玻璃心,那我覺得可以省省了。畢竟在這個問題上,我已經在知乎中撕逼很多次了。

在如今,非要區分出純粹的「分析哲學」和純粹的「現象學」,很不現實——你以為哲學是什麼?立山頭?當學霸?然後對面的不管研究什麼我都不看?

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仍然有對話,只是多少的問題。很多哲學大牛也是身兼兩家之長,只有少數小XX,沒錯,就是很多出現在知乎上的學哲學還不到五年的大學生,會抱著某種優越感來強調XXX已經沒落了云云。我覺得這種優越感完全沒必要,暴露的純粹是某些人的無知。

哲學不是時裝秀,有含金量的東西永遠有人發掘,有生命力的學說永遠不會斷絕。現象學運動在二十世紀照樣如火如荼。用「邏輯必然性」這種理由來辯護簡直是神棍。其實正如第一名的答案所云,政治等哲學學科本身之外的因素的影響,在這件事上遠大於哲學內部。

總之,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過二十年乃至五十年,我倒要親眼目睹一下世界哲學界的版圖會變成什麼樣。


第一次被邀請我好激動啊。工作了沒有及時回答,抱歉。@Jack Sein

??????*??*??????-??-??????*??*?-??-?我們是分界線

首先,這種現象在歐美的確很普遍,國內先不表,大家自己品。

諸君已經從純學術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我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跳出純學術的圈子外來回答問題。

引領哲學學術潮流的人,是哲學家。哲學家在今天幾乎都是大學教授(至於為何不像古代乃至那樣是些別的職業是另一個問題)

顯而易見,哲學學科得到的經費支持沒有工科,物理等學科得到的經費支持多,尤其是公立大學。所以按照一名美國分析哲學老師的說法,哲學學者們,在面對理工科的研究經費時,都不免有「physics envy」

而分析哲學,科學哲學離那些理工學科較近(至少在官員們看來)因此相對於其他哲學學科,就相對來說更容易得到經費支持。因此分析哲學,科學哲學成為哲學中的顯學就不奇怪啦。有些分析哲學學者甚至會在題目,研究報表上略微修飾,使它們更「像」科學。

就醬。


謝瑤

雖然分析流派比起古典、馬哲系是比較新比較潮,但是也是有百年歷史了,冷戰後哲學已經越來越邊緣化和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學界老大爺不那麼講究自己屬於什麼流派,或者說大佬們都很希望能自創一派?呵呵,其實分析哲學後期就已經分化了很多多元化的見解了,具體不表,說起來會過於複雜麻煩還不一定說得靠譜

總之分析哲學仍然佔有很大權重,但研究古典或馬哲的學術資源也不少,包括其它方向的,不論是康德休謨黑格爾孔孟老莊物理生物文學藝術OOXX,各種元素都不乏人插科打諢,而且有用分析哲學研究這些元素的,也有從其中一個元素評價分析哲學或者套近乎的,總之,分析流派早已不像冷戰前那麼小圈子純粹和單一了

所以,分析哲學的地位只能說還算穩定,談不上強勢,比較準確的形容是【仍然在世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徒子徒孫略多,但是子孫已經出現和其它元素交配繁殖變異的傾向,這種多元化博弈會逐漸淡化這個祖師爺的影響,至博弈出下一個有顯著特色的哲學流派的興起就會徹底把【祖師爺】劃為【先帝爺】,這也算歷史發展規律啦

不過私以為在全球化進程結束前,這種多元雜交趨勢才是文史哲類學術界必然境遇

咱不好意思說如今學術界已然一鍋煮亂燉,雖然看得越多越像那麼回事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

1、古典的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都已經被比較充分的討論過了,或得出了結論或得出無法解決的結論。所以普遍的繼續研究無法進行,除非哪位天才發現全新的大問題。

2、認識論、知識論、方法論、工具論等帶有很強的反形而上學的性質,其基本問題是我們究竟能確切的知道些什麼?分析哲學是其分支之一,其基本問題是語言究竟能確切的表達什麼?因為思考、研究、表達幾乎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人類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值得首先被反思。換句話說,語言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甚至一切知識)的基礎,在完成語言的分析以前,進一步的思考、研究和表述都顯得不夠嚴肅。

3、古典哲學的一些極有意義的分支已經由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生物學、腦科學等)、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接手。哲學更善於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題外話:在理性主義下反思哲學問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能知的是如此之少,以至於可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小。這幾乎可以被看成是必然的趨勢。只要理性主義依然強勢,情況就不會有大的改觀。神秘主義的、獨斷論的哲學(即我所理解的傳統和古典哲學)就不會大規模的復興。


在英語國家比如美國,分析哲學基本上已經成為哲學的同義詞了。一般說的「哲學」就是指的分析哲學,哲學的特點就是嚴密的邏輯,分析性的思維方式。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呀,注重邏輯性和分析性,把問題探討得清清楚楚,不正是哲學應該做的嗎?


美國很強勢,英語很強勢,科學很強勢,所以分析哲學很強勢


在中國有很多分析哲學的學徒,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區分開來,但如今分析哲學在英美也是大雜燴,不過分析哲學的那些理論起作用。但你其實我覺得分析哲學更像科學分支了,而且跟不上科學的腳步了。

後分析哲學時代與英美—歐陸的哲學對話:http://site.douban.com/176797/widget/notes/9982721/note/249476792/

相對的德法哲學更加傳統些,不過其中像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還有知名度很廣的法蘭克福學派,影響也是很深遠。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的「人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與叔本華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中,你更贊同哪一個?
老婆下班總是抱怨工作怎麼辦?
如何做到思想自由?
你們的入黨動機是什麼?
如果回到奴隸社會,要如何向古人證明,把人當奴隸是錯誤的?

TAG:哲學 | 學術 | 思想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 歐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