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張靚穎參加《我是歌手》的策略看我們職業生涯不同選擇策略的正確性?

張靚穎參加《我是歌手》的策略惹來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就應該像很多其他歌手一樣,選自己擅長的歌曲,發揮自己的優勢,拿好的名次,多吸粉,更好的奠定自己的地位才是王道。像張靚穎這樣玩突破玩挑戰,避長揚短,結果名次很差不說,還掉粉,惹黑,實在是很失敗。

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固步自封,就算拿到好名次,但由於張靚穎並不是需要靠這個節目打開知名度的歌手,因此長久來說也只是在一個短時間內有好的效果。因此還不如把這個節目當成一次多多嘗試的機會,更好的了解自己也了解受眾,為自己未來能力的提升多沉澱一些東西。

聯想到我們對職業生涯的選擇策略。

有人偏好在自己熟悉的崗位上做深做精,爭取一路做上去,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家或者領導。好處在於你專註在某個領域有很大可能可以把事情做極致,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壞處在於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別的領域可以做得更好,而且老是做同一件事情也會使得自己的能力無法得到全面發展。

有人則是偏好在某個細分領域學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動崗位,在相關領域多做些不同的工作。好處在於你積累了更豐富的能力和經歷,這些有可能成為你將來厚積薄發融會貫通的資本。壞處在於你由於頻繁換崗位可能就不如前一種人升職的快,而且也可能由於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而陷於迷茫。

那大家又偏向於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謝邀。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兩條觀點可以大致概括:1.不同的發展階段要做不同的事;2.人要向前看。

我是歌手的造星能力毋庸置疑,但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擴大知名度的場子。一個歌手可以在這裡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做有質量的音樂。試想,一個歌手想轉型,其實是很盲目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聽眾是否認可、市場是否認可,他只能知道業內人士或專家的意見。但顯然再懂市場的專家也不能百分百命中市場;我們所看到的命中,其實不知道歌手和團隊在其中做過多少無意義的妥協(也許一開始更激進,而且更激進更有商業價值也未可知,這就是所謂的「無意義」的妥協)。而命不中,其實是唱片工業的常態。

所以,正常歌手都會試水,譬如布蘭妮在發行電音舞曲神磚《blackout》(她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之前,在第四張專輯《in the zone》裡面加上了《toxic》《breathe on me》等幾首電音舞曲做試水;再譬如瑪利亞凱莉經常會把自己新專輯的首單提前好久(一兩個月,對於別人並不常見)發行出來,比如《it"s like that》《obsessed》,其實都是在試探市場的反映。如果不試水的話,萬一不成功,專輯的製作發行費用、宣傳費用就統統打了水漂,甚至可能連歌手在接下來幾年的形象和吸金能力都會大打折扣,這是公司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步子邁大了會扯到蛋並不是嚇唬人的。你們看王力宏前兩年的《火力全開》,超詭異吧?其實這也就是一次試水,一隻單曲總比一張專輯省錢,但失敗了也可能會被人不齒;而參加這個節目,很多錢就都省了,而且你做嘗試失敗了也不會有人完全以成品的標準去苛責。這就是這個舞台的另一番價值。

回到我是歌手的賽場,各人的目標不同,做出來的事情自然也不同。譬如韓磊,他沒什麼目的,一開始就是作為前輩請過來壓場子的,所以就是要玩,所以你看到《嫂子頌》那樣冷門的改編(說實話這首歌我超喜歡,後來聽到李娜原唱也喜歡,之前真的從來沒聽過);後來發現自己擅長的爵士、民歌觀眾都很買賬,於是後期的韓磊就是以自己熟悉的東西為主,出現了《愛的箴言》《天邊》《送別》《掀起你的頭蓋骨》《在那遙遠的地方》一系列爵士、民歌佳作(顯然民歌更多)。不過韓磊畢竟屬於有追求時,玩得越來越高級,段落、變速、發聲位置、假聲。。中間還玩了兩次搖滾(花房、北京)。可以說韓磊是以玩和展示為主、名利上的企圖心有限的類型。這種類型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林志炫。

林志炫與韓磊有一點不同,他的比賽意識要更重一點。所以他會準備一些自己早年翻唱得爛熟的作品,《沒離開過》《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還包括讓給黃綺珊的《the power of love》等幾個作品都是林志炫的熟歌。但他也敢玩絕的,比如opera就是很冒險的曲目,沒想到觀眾會買賬。但綜合起來,韓和林都是玩心更強,都是樂壇前輩,借節目玩一玩、推廣推廣自己的理念、提高提高身價也就是了,商業任務並不繁重。

像黃綺珊和鄧紫棋就是另外一個類型。他們以展示為主。之前認識她們的人不多(我之前只知道鄧紫棋,還不知道黃綺珊,恕我當時太年輕),所以她們從一開始就以亮絕活為主(林志炫也有點相似),唱大歌、秀唱功,反正有絕活,秀起來毫不含糊。從頭至尾,拼的全是過去的積累。鄧的泡沫、灌醉、我要都是唱熟了的,fallin也是懂音樂的人的入門歌曲(我是指欣賞的層面,操作上絕非入門),甚至有人說鄧紫棋過去在香港就是「三板斧」(不代表我個人觀點),的確每次用上都是效果極好,但熟招用完後就會弱勢一些,中間幾場被唱衰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好在後期一首《龍捲風》,雖然似乎是有備而來,但很長臉。而黃綺珊就不會有這種塌腰,她翻唱過的歌太多了,而且團隊也不錯(她應該是第一個請Nickii pyo老師編曲的),所以名次不好的時候基本都是自己作死(用力過猛或是選歌注重情感表達)。整體還是以亮絕活為主的。

她們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她們在大陸上演唱事業要麼是從零開始(鄧),要麼是群眾基礎有限的復出(黃)。起步階段不適合冒險,既然有絕活,那自然是怎麼穩怎麼來。而這兩位也不完全拋棄自己的追求,只不過和其他人相比,更加偏重於比賽一點而已。

與這兩位不同,有些人就已經走在了事業的中期,她們就是周筆暢和張靚穎。她們參加比賽,即使拿到冠軍也並不能太多的提高她們的地位,所以與其與其他歌手刺刀見紅,不如藉此機會試探市場尋求突破。每個歌手都會遇到這個問題。21世紀初的一批青少年偶像譬如布蘭妮、擦媽、JTimberlake,都是在teen pop玩得風生水起的時候轉型的,麥奶奶、mc也是幾次轉型。你們看當年同期爆紅的后街、JT以外的nsync,後期過得都不算很好。人要向前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張靚穎和周筆暢如果和當年超女一個勁頭,那一季下來無非就是賺了關注度、鞏固了粉絲(其實對他們來講,無論怎麼比賽,只要認真比,都會有鞏固粉絲的作用,吸粉效果差距不會很大,畢竟基礎在)。從這個好舞台去探索市場的需求,無疑是件更有利的事。雖然累些,但對於歌手來講,一旦找准了市場,未來的三到五年註定風光無限。這是到了周筆暢張靚穎這個階段必須要考慮的事情,沒有遠見,早晚會死得很難看。

不過這裡就要說一說張靚穎和周筆暢之間的差距。周筆暢其實也很能折騰,但起碼打到了最後。從這點來說,四場墊底的張靚穎的確要有反思。要知道,十年以來,我們都認為張靚穎是2005超女中唱得最好的一個,起碼比冠軍李宇春、亞軍周筆暢要好。但周筆暢在面對韓磊、鄧紫棋、張傑、羅琦等一大票實力派的時候一路衝殺到最後,說句我的心裡話,這一季的競爭強度遠不如上一季,有幾位歌手的確很強,但密度沒有上一季那麼高。所以啊,我現在認為當年超女總決賽周筆暢領先張靚穎二十多萬票不是偶然,至於李宇春就不太清楚了,沒數據不敢瞎說。

從第三季開始,我一直在分析張靚穎各場的表現,也很想搞清楚最終她被淘汰的原因。這個問題我會在有結論的時候看心情更新到下面的答案里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看在我辛辛苦苦碼了這麼多字的份上順便點個贊啥的我也沒意見( ̄▽ ̄)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678352/answer/28640950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古巨基在我是歌手的表現?
如何評價《我是歌手》第三季決賽中胡彥斌演唱的周杰倫的《娘子》?
如何評價張靚穎在《我是歌手》上演唱的《Bang Bang》這首歌?
如何評價古巨基在香港樂壇的地位?
《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現場的攝影、音響等軟硬體在國際上是個什麼水平?

TAG:職業生涯 | 張靚穎 | 我是歌手第三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