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是否有類似「經濟學十大原理」這樣的基礎理論?

類似貨幣超發會導致通貨膨脹。

就學術層面而言,學習金融學是否要先以經濟學為基礎?像分析金融熱點事件時,如何從央行,財政部,國務院等公布的文件描述中得出某些結論,比如央行降息這類事件


我個人覺得,金融原理只是描述博弈,而不是一種精確的法則。我用土掉渣語言解釋幾個原理:

註:本文在細節上是不夠準確的,為了可讀性降低了可靠性。如需了解更多準確的信息,請看其它答案或經濟學教材

1. 風險和收益比較原則

如果路上有個陌生人攔住你非要請你吃頓午飯,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欣然赴約的,因為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同時又有個熟識的人請你吃飯,你會去,因為相比同樣的獲利,風險小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又來個陌生人是個大帥/大美,相比較同樣的風險,明顯會有更高的獲益,因此即便去吃飯,也不會去和丑的那個吃。

因此,收益相同時,人們總會選風險低的那個,而風險相同時,人們總會選收益高的那個。但實際上,人們往往並不能完全識別風險和預期收益,而是以他所得到的信息作出判斷的。

很多塞到居民小區信箱里的所謂「理財產品」,打著12%甚至更高的利率,一次買10萬元還送個iphone6。當然如果真的去買了,那結局無非就是10萬塊買個iphone6而已。所以,大家對於不會立即到來的風險往往缺乏清醒的認識,而對立即到來的好處往往估計過高。以前看過一個科普文,說這樣的心理是因為人類在原始時代也往往面臨著抉擇,而由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惡劣環境,選擇眼下更容易獲得生存優勢(大意如此)。因此,在很多常見的金融現象中,結果有時是反直覺的。這是第一個點,下面還會提到。

回過來看,一項金融資產的風險和預期收益(是指所有情況的回報對概率加權後得到的平均值)是存在著關聯的,而且一定是越高收益的資產風險越高。如果有人告訴你,有個高回報低風險的資產,那麼最好拒絕他。因為他為什麼要告訴你呢?自己向銀行貸款買這個資產不就行了嗎?因此這種所謂的「機會」,都隱藏著你未能估計到的風險。

人們對於大部分時間掙大錢,而小概率一下子把前面賺的一把全輸光的產品其實有著濃厚的興趣,儘管它的對預期收益率並不高。這也是某一部分普通人會被引誘參與到賭博,甚至是販毒這樣的巨大風險的行為當中去博自己不是那個倒霉蛋。同時,人們又對大部分時間損失微少金錢,但是有很低概率獲取極大回報的產品也有興趣,即便這樣的活動預期收益率甚至是負的。嗯哼,你們知道我要說什麼。我們的大腦大多情況不能正確認識小概率事件,這也是產生反直覺結果的原因之二。

2. 不存在無風險套利原則

前面說到風險越高,為什麼預期收益越高,而不是其他情況呢?

首先需要引入「無風險收益」的概念,無風險收益的含義是資金的最低價格。我們向他人借貸資金時需要收付利息,而借款者是存在還不出錢(違約)的風險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越可能還不出錢的人,我們需要冒的風險是不一樣的,而如果同時有兩個人向你借錢,一個人還款能力很強很靠譜,另一個家裡窮的響叮噹很差勁,不考慮個人感情等因素,那麼他們在願意承擔同樣的貸款利息時,必定選擇那個還款能力強的是理性的。而如果將全世界任意的兩個借款方相比較,最終存在一個還款能力最強的,一般我們認為目前是美聯儲,因為美鈔可以算是他們家發的,欠你多少印了發給你就是,地球上目前還沒有不要美元的人。因此,美聯儲公布的利率可以看做(幾乎)無風險利率。在中國由於各種現實的原因,也可以把RMB資產的無風險利率看作中國央行的基準存款利率。

得到這個無風險利率以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比較,假設中國央行願意給2.5%一年期利率,那麼工行建行這樣的,即便隱含國家擔保的銀行存款利率一定不會比2.5%低,因為假設工行這樣的話,大家都不會存在工行,而去存在建行,建行可以直接將錢存給央行獲得更高的利息。由此推論,如果是一個信譽較差的個人向你借款,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要計算利率的話,你不可能接受比基準利率低的利率,也不會接受比四大行低的利率,也不會接受比餘額寶低的利率,因為風險明顯和收益不匹配,大家會選擇同樣收益但是更低風險的產品。

同理,反過來說,如果存在收益高風險低的產品,那麼對出售方來說是不划算的,因為他為較少的獲益付出了較多的代價,我們會認為這個行為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如果長期存在這樣的門道,便宜不賺白不賺,很快就被大媽們搬光吃盡了,要麼就是這個門道因為太多人湧入導致出售方發現了自己價錢定錯了,於是漲價或者不賣了。

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偶爾會在路邊撿到錢。但是不會靠撿錢過活,因為碰巧撿到錢是小概率事件。而如果專門耗費時間去撿錢,時間也是有成本的。因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會天天有,即便有也不會存在很久。如果要靠掉餡餅過活,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反而不菲(比如被騙)。

3. 風險定價原則

根據前面的推論我們得出:通常情況下風險如果為0,那麼收益應該等於央行給我們的利率。

那麼風險和收益如果畫個圖:

虛線位置及下面的部分,根本不會有人買。如果有人買,可以看做是被人吃了免費午餐。原因請讀者自行思考。

而在虛線以上的區域,則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我們把同一時間整個市場的所有產品風險和收益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平均的風險和收益畫成實線的線條,有可能是曲線也有可能是直線。凡是處於實線下方的,稱為「跑輸市場平均」,而在上方的「跑贏市場平均」。而這個風險和收益的實線,就標誌著人們在平均而言為單位風險要求的單位回報。因此如果是處於實線下方,應該賣出這樣的產品,買入上方的產品,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又來了,風險往往是(其實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能預見的,因此無法根據事後測算結果預先知道什麼樣的產品能掙錢。所以我們買賣金融產品,實際上買賣的是風險。

先說這些吧,如果有人想看更多,抽時間寫在專欄和公眾號里。

廣告時間,免費企業和創業者諮詢,微信號:zhishuiinfo。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券商、律師、會計師、私募基金從業人員,隨著關注數達到更多以後還會解鎖更多功能哦!

http://weixin.qq.com/r/oUhBWQ3EUFAvrUk69x2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幾個基石理論:

  • Harry Markowitz:馬克維茲的有效邊界模型,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是風險厭惡(risk-averse),多樣化(diversification)。經常用到的Sharpe Ratio基於此理論。

  • William Forsyth Sharpe,大名鼎鼎的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模型,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開坦克的貝塔(Beta)來自這裡。

  •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有效市場假說如果是真的,那麼職業投資人就該失業了。。。

  •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兩人分別於1985和1990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待完善)

  • Black-Scholes Model,黑壽司期權定價模型,Scholes和Merton二人因此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利用無套利假設(no-arbitrage)以及風險中性原則(risk-neutral)的神奇偏微分方程。正態分布的假設與現實的偏差使人們觀察到波動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的現象。然後,希臘字母(Greeks (finance))也被玩壞了,Delta,Gamma,Theta,Vega,Rho。。另外,Merton模型也被天才地應用到了公司信用風險的度量上。

  • 研究表明,投資者資產組合的收益與當日點出的贊數呈顯著正相關。

掃碼關注紐約老聞

http://weixin.qq.com/r/Tjk2LqzEzvGxrehN92xc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說的這些:貨幣,央行,國家調控等,應該還是在經濟學的體系下看待金融的,我覺得可以算是貨幣經濟學或者貨幣銀行學。更加狹義的金融學更靠近管理學的範疇,研究企業內部資金的流動和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律,金融產品的價格和收益機制。

我是學金融市場的,這個領域比較重要的有 證券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 Markowitz 195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簡稱CAPM, Sharp 1964, Lintner 1965);有效市場假說 (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Fama 1970s);Fama-French 三因素模型 (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 Fama, French 1996)。 這條線都是均衡模型 (equilibrium model)。另一條線是無套利模型:套利定價模型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簡稱APT, Ross 1976)。另外90年代以來又開了一條新線:行為金融 (Behavior Finance)但是還不成系統。


這個題目好大的。。。大晚上的,試著學術層面來答一下題吧。。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肯定是要學點基本的經濟學的,雖然感覺金融學裡和宏微觀有不少重複的地方。。

不過題主似乎沒學過經濟學,我還是試著給個框架的鋪墊吧,框架鋪墊完了估計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了。。具體可以自己去深入了解。。

首先 金融市場是啥?時常可以看到學CS啊,工科的對金融有一種異樣的眼光,憑啥這貨不創造東西還賺這麼多錢。。不知道學數理的怎麼想,可能他們早已看淡了名利,雖然很多都直接跑去金融行當。。(身為文科生的我表示對以上四個都很羨慕。。)

好了,既然不生成實物,簡單說呢,金融市場就是一個借錢的地方,有的人手頭有餘錢,有的人手頭沒錢又想做事,於是就冒出來這麼一個市場。。比方互聯網行業大熱你想創業但手頭沒錢,而很多投資人手頭鈔票花不掉就是這樣子。。這裡面先提醒一點,既然借錢就有利率,沒錯,這玩意十分重要,下文會細說。。

金融市場下面可以分為 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 和外匯市場,外匯市場我們先不考慮(其實就是我覺得這個太麻煩了自己講不好,不過它真的怪麻煩的。。),而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不用太多解釋,前者比如國債什麼的,後者大家天天見。。

繼續說市場,市場是怎樣運行的,只有借方和貸方就可以了嗎?看起來是可以了,但實際上我們有著非常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銀行,銀行是啥?就是一個一方面吸納存款一方面貸出去錢的地方,當然還有別的機構,比如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等,它們都有和銀行類似的作用,吸納資金,然後投資證券啥的盈利。

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借錢的人不直接向有錢人借錢而是要通過這麼一個中介呢?這個問題其實相當大,簡直可以開一門課了,簡單說是信息的不對稱,比如你不知道誰有錢,比如你有錢但不知道借你錢的人值不值得信賴,借出去拿不回來怎麼辦等等。。而金融機構可以說就是專門干這個的,能夠很好的評估風險,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人們憑什麼去信賴這些金融機構呢?比如像近100年前美國那樣銀行一家接一家的破產怎麼辦,勞資辛苦血汗錢存進去取不出來了,你特么在逗我呢?這裡可以說的內容又太多了,最簡單的就是加強監管,然後給所有的銀行再找一家銀行,也就是我們說的央行,其它銀行沒錢快破產就找它要錢,用黑話說就是最後貸款人,而它平時呢會對這些小傢伙嚴嚴實實的管著,免得它們一淘氣把借來的錢(都是人們存進去的血汗錢。。)亂花,全部拿去瞎做投資然後賠了又可憐巴巴找自己要錢來,管的方式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準備金率,你每借來的一百萬,都得給我老老實實的留著20萬不能動,免得大家一擠兌錢都沒了。。其它的方式還有給我認認真真披露你的營業信息等等。。

當然央行作為一個關鍵部門當然不會只從事這些看起來像保姆管小屁孩的活兒,它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執行貨幣政策。為什麼要關心貨幣呢?想想啊,市場上借來借去的都是錢吶,錢才是一切的命根子,央行需要關心市場上應該有多少錢,至於怎麼決定市場上該有多少錢,額,這又是一個老大的問題(我簡直開始後悔答題了。。)

應該有多少錢實際上就是貨幣需求的理論,這裡武林中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凱恩斯創立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人們持有貨幣主要出於三個動機,一是用於交易,比如現在經濟發展很好,大夥人跑去創業賣東西,那麼市場上交易量就會很大,需要的錢就多,另一是預防動機,比如突然生病了沒錢怎麼辦,還有一個就是投資動機,凱恩斯呢把財富分成了兩種形式,一是貨幣,一是債券,如果錢存銀行利率比債券收益利率高,顯然大家都持有貨幣,反之亦然。所以貨幣總量除以價格就應該是這三個動機的函數。為什麼要除以價格呢?因為人們做交易時買的畢竟是實物,故而貨幣超發的話就會通脹了。江湖裡另一個後起之秀也是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則認為貨幣需求和存銀行利率沒啥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銀行要吸收存款,公司也要靠發債券股票拉錢來自己發展,如果人們把錢借給兩邊收益不一樣肯定有一邊會吃大虧,但是你看我們市場運行這麼穩定說明兩者之間收益沒太大區別,所以啊,貨幣總量除以價格之後只應該和社會的財富總量,也就經濟狀況相關。 當然了,理論歸理論,就像理論物理學一樣,調調參數後直接就扔給搞實驗(這裡我們管它叫實證分析)的讓他們去驗證吧,啥?歷史周期上數據和我的理論不大一樣,嗯我再調調參數你們再看看吧,感覺做實驗的和做實證的都好可憐。。。

好了說完了貨幣需求再回到央行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簡單說就是為了調節貨幣供給的。其中政策有不少,我們挑幾個重要的來說吧。

第一個叫公開市場操作。打個簡單比方,央行從A銀行(當然也可以從工資那裡買,情況是類似的)那裡買了100塊債券,於是給了它張100塊支票。這樣一來銀行的資產中少了100塊的證券,但是多了出來100塊的存款準備金,就是那張支票。記得前面說準備金率是相對存款而言的,於是這裡100塊準備金銀行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嗯,所謂有錢任性大概就是這樣。(對應公眾手裡拿到的銀行給的錢可以花也可以存銀行。。)假設A把錢全部存入B銀行來賺利息,B呢按住10塊準備金不能動拿出90C存入C。。這麼循環下去最終整個銀行體系里多出來遠比剛開始100塊多的存款,也就是說中間出現了貨幣多倍創造的過程,當然上面例子很簡約,說不定錢半途貸了出去種種,但大體意思是這樣。

我想如果你看到這裡肯定就想到了第二個調節政策,沒錯就是調節準備金率,這樣B銀行就可以把更多的錢放進別的銀行,然後又以此類推。。這一招美國的央行也就是美聯儲一般少用,因為這個政策老是變動銀行心裡會不安穩,說不定哪天就發現自己準備金不夠了怎麼破。。不過至於中國。。大家想想我們高層做其它政策時候的特性。。嗯,就明白了。。

還有些別的政策比如貼現貸款什麼的我就不寫了,畢竟是給個框架嘛,大致知道就好(其實真相就是答主學了就忘,老翻書好辛苦)。。

最後我們再回到金融市場來,我們先按照凱恩斯的路子來,在他那裡,他把財富看成貨幣加債券(我不知道他為啥沒算上股票。。不過分析都是一樣的。。)。因此呢,只要貨幣市場均衡了,剩下一邊也就均衡了。

這裡跑個題,為什麼經濟金融里老是出現均衡兩個字,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是逐利的嘛,比如供不應求怎麼辦,漲價啊這樣可以圖更多利。供大於求呢?那隻好降價來賣了免得虧損。總之因為大家一定要把該逐都利全部逐完心裡才會開心。然後就均衡了。實際上這一條在經濟金融里扮演非常重要角色,不過要說它是理論感覺又不像,這明明就是常識嘛。。

回到貨幣市場來,凱恩斯那會錢存銀行是沒啥利息的,所以呢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只和債券的利率也就是其預期收益率相關,現在銀行有利息也沒關係嘛,做個減法就好了。從教材上盜一張圖:

橫軸是貨幣的需求量,顯然債券如果收益利率很高,那麼人們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貨幣放在手裡,利率低的話需求量增加。而縱軸則是央行發行的貨幣供給量,兩條線一交叉,ok這就均衡了。

我們可以對它進行一點簡單的分析,比如經濟運行的很棒,人們收入增加,貨幣需求增加,比如用於交易,如果不增發貨幣,那麼就會導致利率增加,這就要求債券回報率增加,這會給企業增加額外的負擔。因此我們會看到經濟運行的好的時候增發些貨幣啥的,運行的不好的時候就是叫做刺激了,因為這樣可以降低企業負擔鼓勵發展。

同樣道理,物價上漲的時候貨幣需求也增加,對於斜線上移。。

其實還可以做更多分析。。比如預期通貨膨脹等等,我就不做了。。

然後需要指出來的一點是 我們也可以去直接考慮債券市場,只要它均衡了,貨幣市場也就均衡了。我就不寫了,有興趣的自己查一下。。

最後再來說一下利率和股票。對於預期利率而言,怎麼給它定值呢?這裡有一個利率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不要看起來名詞嚇人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債券風險越大,流動性越差(不容易轉手賣掉套現)那麼它給的利率就會越高,不然不容易賣出去啊。。期限結構呢?則是說幾年期的債券,一般債券脫的時間越久,人們越不喜歡它,因為各種不確定啊。。對應的其實有一個理論叫做流動性溢價理論,專門分析並解釋為啥長期債券利率更高些。。

至於股票呢,大家都很熟悉的,也有一個它自己的理論 叫理性預期理論和有效市場假定

前者說白了就是你通過理性判斷對一隻股票的收益做出的預測和最優的預測是相同的。預期的誤差平均值是0。這一點反映到股票市場上就變成了所有能被賺走的錢都已經被市場賺走了。不過這個假設基於一個很強的假設就是信息是對稱的,不過在中國。。。嗯大家都懂的。。

差不多框架到這裡就搭建完了。。題主第二個問題可以留作作業題回去思考了。。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個答案真心真心非常簡陋,想要學的話還是自己認真去看教材比較好。。

然後關於題主問的理論,我都用黑字標了下,其實。。大部分都蠻常識的。。樓上有些答案討論一些很深入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用數學工具來做投資組合怎麼獲得最好的收益,本質上還是逐利而已。。


經濟學也沒有公認的十大原理~題主說的是曼昆書裡的吧?


經濟學沒有十大原理,所謂的經濟學十大原理只是曼昆書里自己提出來的。


學了四年了,我就想問一句: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里倒是有個「十大原理」,但畢竟不是那種廣泛流傳的公理。因為經濟學至今都沒有人可以證明誰對誰錯。我們學習經濟學,不像學習數學物理那樣有一條條公認的定理,而是學習各個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他們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麼感腳這樣說怪怪的==),還常常相互矛盾相互吵架,所以其實個人一直都覺得經濟學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因而也就不存在像諸如「牛頓三大定律」這類定理。不過也有像國富論這種很經典的。如果你真的感興趣,不妨看看前輩們掐架撕逼,也是蠻有意思的。

至於金融學是不是需要經濟學基礎,本人今年大三金融狗,個人覺得如果題主指的是學術上的金融研究,那必須要經濟學的基礎啊;如果是practical的金融嘛……中國多少大媽都在炒股票呢,你說呢?中國的金融市場非常非常不成熟,不完善,所以關鍵就是一個市場感覺。

然後呢,關於分析金融熱點事件。之前在券商實習的時候,老闆跟我說的,「你看到的那些賣方報告都是扯淡,全、是、扯、淡……」 真正有用的是買方報告,可是買方報告你又看不到。換句話說你在市場上看到的那些金融分析報告看著很高霸上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水份很大。「降息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也不排除……」諸如此類balabala。Realistically,想要真正在中國的市場上出色,不是靠自己「從央行,財政部,國務院等公布的文件描述中得出某些結論」,而是信息。Information is everything. 其實說起來也挺可悲的,你的能力不在於通過分析什麼文件得出多麼準確的結論,而是你有更多的人脈更多的信息比市場先知道央行要降息了。


從金融創新歷史發展來看,金融有三個重要基礎。

1.價值的跨時期轉移。就金融領域來說,涉及到利率延伸出fixed income。time value of money延伸出corporate finance。

2.就未來的偶然結果達成契約,即或有權力。這延伸出derivatives 和保險。

3.可轉讓性。這是資本市場的基礎,也是投資組合理論,law of one price等等的前提。

基本上金融領域所有的學科都建立在這三個基礎上。

題主有興趣可以去看《價值起源》


「金融學很多理論在實踐中完全是兩回事,比如這幾條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金融學理論***,***,***,實踐起來根本不管用,因為模型的假設前提和真實情形完全不符!」

中國某頂級學院金融學教授,當他在課堂上宛若自言自語般說出來這番話,當時我心下意識一咯噔,又多了一位政客,少了一位學者,後來果如是。


無套利假設,簡單的說,兩個半杯水和一杯水的價格是一樣的。


金融學基本原理:定價體系存在當且僅當沒有套利機會。


貨幣銀行

1.貨幣理論

2.利率的決定

3.信用

4.政策的傳導機制

國際金融:

1.匯率制度

2.匯率的決定因素

3.匯率的傳導機制

公司金融:

1.MM理論

2.最優資本結構

3.公司理財的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

4.NPV

投資學

1.有效市場假說(很多理論的前提)

2.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

3.CAPM模型

4.APT模型

5.貨幣的時間價值(各種金融工具定價的基本)

6.無套利定價理論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sset pricing:

1)市場無無風險套利iff 存在risk neutral probability measure P

2)市場complete iff risk neutral probability measure P unique


???好奇怪,現代金融學三大基礎理論,期權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額,好像不太對,貌似應該是MM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這個怎麼會沒人提到。好吧我錯了,前面有人提到了。。


理性人假設。


要湊十條還是挺容易的。

5條無不確定性的無套利假設定價法則:

5條帶不確定性的無套利假設定價法則:

出處:史樹中,《金融經濟學10講》 2.1, 2.2節


讀一遍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

從宏觀經濟判斷出信息的技能我也很想學啊。。。。不是為了炒股。。。。


所有的原理如果不能和現實經濟+實用結合起來,都是浮雲。

不存在絕對的原理。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基礎的,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小小部分,當然會學到了的。不過最經典的還是美國佬編製的經濟學教材。,


推薦閱讀:

大學選錯專業,花了一年時間準備轉專業。倘若失敗的話,該不該退學復讀?
普通大學的金融和211985的金融(本科)有多大區別?知識和就業方面(主要就業)?
財務管理和金融學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自學金融需要注意什麼?有哪些書籍推薦?
該不該跨考中文系研究生?

TAG:金融學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