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法國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段時間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法國人口出生率令人吃驚地低。到維多利亞時代末期,法國人口已經被俄羅斯 德國 英國 義大利超過。
其實這是社會和經濟問題。
中世紀晚期的法蘭西,因為農業和工商業的發達,我認為是歐洲當時最為富有的國家(義大利已經因為土耳其的崛起而衰落了)。
富有就意味著生產力發達,同時人民普遍相對於其他地方要富裕一些。
這種富裕,前期可以促使農民去多生育,因為可以增加家庭的勞動力,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因為土地的開發已經到了上限,農民反而不願意多生了,因為那就意味著有限的土地無法養活家庭。
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就進入了這樣的時代,當時的法國人口已經達到了兩千萬以上,接近了土地承載的上限,於是法國人以晚婚和其他方式開始降低人口增長。
江戶時代的日本也是這樣,在江戶時代早期,因為告別了戰國時代的戰亂,日本人口在短短几十年內增長了接近一倍(從一千五百萬增加到了三千萬),但是後面二百年卻進入了緩慢增長的時代,兩百年間只增長了兩三百萬。
可以說,這種情況是一個農業社會,在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法在避免馬爾薩斯陷阱。
而到了大革命時代之後,法蘭西很快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然而這個國家的生育率還是萎靡不振。
原因大概有這麼幾個。
從大革命爆發,到1815年滑鐵盧戰役,法國經歷了二十幾年的腥風血雨,期間無數人在斷頭台和戰場上,或者其他地方死於非命,這形成了可怕的人口損失(西部的旺岱等地區,因為保皇黨的叛亂而發生了內戰,持續多年,至少死了20萬人以上,更加不用說拿破崙皇帝的歷次對外戰爭)。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戰亂的話,人口損失是可以很快彌補的,從1840年開始,中國大概經歷了100年的戰亂,結果在共和國成立之後人口很快就恢復了,並且立即進行了爆髮式增長,可見戰亂並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應該是社會性和經濟性的。
在大革命之後,法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而拿破崙的法典取代了封建時代的各種法律開始通行,當時法典規定父親死後家產諸子均分,於是原本最有生育意願的農民們(雖然也習慣晚婚了)也不願意生育了,他們不願意自己在革命當中得到的土地被分割。
同時,大革命後,法國成為了一個金融帝國,大量中產階級通過購買本國和外國債券成為食利階級(即所謂的高利貸帝國主義),而這些食利者們吃的都是利息,因此唯恐損傷到自己的本金,影響生活品質,他們也天然地不願意進行生育。
另外,政府的引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大革命之後,法國進入了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共治的時代,上層當然對大革命心有餘悸,一直在探討「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托克維爾寫《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是這種探討的一部分),而在這種探討當中,除了制度性的反思之外,上層階級的一個論斷就是「我們法國人口太多了,壓力太大,貧民太多,所以容易暴亂」,而他們的對策就是不鼓勵下層階級生育。
因為這些種種因素,法國在進入19世紀之後,生育率一直萎靡不振,從歐洲人口第一大國的寶座上跌落,被俄羅斯和德國先後超過,等到了世界大戰時代,法國人不得不痛苦地發現,不管怎麼徵兵,他們的兵力都只能為德國人的一半,這個人口差距所帶來的國力差距,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主導法國外交的樞軸之一——法國人拚命拉攏俄國,並且最終和英國人達成妥協,以共同應對德國。
把問題歸結於文化其實是一個有偏頗的結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政府執行了鼓勵生育的政策,結果法國人口增長率一直快於德國,現在德國已經老齡化到負增長了,法國人口還在正增長……
就是文化的原因,不光是法國本土,連加拿大的法裔和英裔居住區人口出生率都有很明顯差異,以至於幾百年後,殖民時代英法相爭已經出來最後結局,英語以及英國後裔一騎絕塵,甩了第二名老遠。而在凡爾納時代,法國人還很不服氣呢。
法國更加「自由」「進步」「世俗化」「去宗教化」「享樂主義」,這些每一條,都在跟「繁殖癌」鬥爭,都在與無腦生育爭奪資源。
誰不願意做個富二代呢?既然是富二代,也沒有養老之擔憂,又何必要多生幾個孩子,有人幫助帶孩子都嫌煩。
但是富二代裡面,肯定有人是繁殖癌,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生育數量多,人口出生率這東西,只要幾代就能有驚人的人口替換。
你看什麼人類Y染色體樹狀圖表,實質是什麼?就是再明顯不過的對比。
人口最多的類型,不是平均分布的。以一個時間作為起點,比如今天,有個村子,ABCD,100年後,只剩BCD。500年後,只剩CD。1000年後,只剩D。而D家5兄弟,abcde,只剩bcde,b只有一個後代。c有10個。d有50個。e有900個。而這900個裡面,絕大多數又是e的某一代中有個人的直系後裔。
就好像你畫一棵大樹,結果一條樹枝比整個樹還粗,它越往上長,越新的分叉就比老樹榦粗。
這就是演化。
說一千道一萬,人類的演化道路最後還是一條,怎麼樣在生產力提高社會進步的同時,能夠在人口出生率上不被比自己落後的群體給壓倒。
否則,請看:
無神論者正走向滅絕,因為我們相信科學(避孕)……
3月8日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無神論者/世俗主義者註定走向滅絕,因為宗教人士的繁殖率較高。_(:3」∠)_
由於不相信(或不喜歡)避孕,宗教信徒比無神論者有更多的孩子,研究表明,這可能最終導致無神論的滅亡。
此前的流行觀點和科學家預言都認為,信教人士會越來越少。
然而這項新研究說,呵呵。宗教完全沒有滅亡的風險,恰恰相反,要滅絕的是另一幫人。
來自美國和馬來西亞的科學家研究了4000多名學生,問他們有啥宗教信仰,有多少兄弟姐妹。
他們發現,馬來西亞的無神論者的兄弟姐妹數比平均數少1.5個。
在美國差距倒沒那麼大,美國不信教的學生的兄弟姐妹數比平均數少0.16個—— 非宗教夫婦有3.04個孩子,美國總人口的平均值是3.2。
研究人員說:「有效的避孕方法主要是世俗主義者開發的,這些方法因其有效,而正在緩慢地減少世俗主義者在下一代中的比例,這很諷刺。」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父母信教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長大後會有相同的信仰,但研究已經表明,宗教看起來確實是可遺傳的。
先天遺傳和後天養育都各有貢獻——你的生長環境當然會影響你的世界觀,但事實證明,世界觀也受遺傳影響。
那些更容易信神的的人有著特定基因。
這項研究的作者解釋說,在19世紀之前,不管你有沒有這些基因,繁殖率可能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這個情況改變了。「到了19世紀中葉,科學發現讓我們充分了解了人類生殖,生育率開始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新興工業化國家,」科學家解釋說。
說實話,在那個時代,有效又安全的節育手段還不夠普及。
然而,研究表明,那段時間內最成功地節育的人,是受教育程度最高,宗教信仰率最低的那一群。
於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俗主義者開始比宗教信仰者繁殖得少得多。
結果是,那些令人更可能信教的基因使得攜帶者「獲得了生殖優勢 ——並能更好地在人群中傳播 」,《泰晤士報》如是說。 http://www.thetimes.co.uk/article/atheists-are-doomed-by-their-faith-in-contraception-wdltc35wp?
論文 Ellis, L., Hoskin, A.W., Dutton, E. et al.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7). doi:10.1007/s40806-017-0090-z
Hosie, R. (2017). Atheists are dying out, study finds. The Independent. Retrieved 15 March 2017, from http://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atheists-dying-out-contraception-claims-study-a7626846.html
-------------------
這大概是就一直有。
北美殖民時代清教徒家庭生育十幾個孩子簡直是再平常不過。1700年北美只有幾百萬白人,今天有三億多。除了靠移民,大部分都是生出來的。連加拿大法裔這比起當地英裔生育率低的多可也比留在法國的法裔生的多了。當年一對兄弟一個去加一個留法,都有後代的話,今天可能是1比10那麼誇張.所謂的奠基者效應就是如此。
今天人們恐慌穆斯林的子宮武器,其實歷史上,白人---英國後裔---清教徒的子宮武器才厲害。是他們不斷生育,才把他們的文化變成了壓倒性的主流文化,壓縮了其他人的生存空間。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為什麼穆斯林內部也有生育率高低的差別?
你們知道伊朗實行過控制生育的計劃生育嗎?最低時候2012年只有1.3的生育率,讓毛拉們震驚,然後立刻取消改為大力鼓勵,不過到了去年也沒能升高到2.
-----(聯合國2009年數據指出,從原先一名女性平均生育7個孩子到現在不到兩個孩子,伊朗是全球自1980年以來生育率下挫幅度最大的國家。伊朗的計劃生育政策主要內容是大力提倡避孕,民眾可從政府管理下的藥房免費獲取避孕工具。)
至於呼籲歐洲穆斯林生五個孩子的土耳其領導人埃爾多安,其實他國內的生育率只有2.06,連替換率都不到。
全世界的生育率都在快速降低,包括黑非洲和伊斯蘭國家。
之所以人們會恐懼,不是因為他們生的真的 太多了,是因為他們降低的速度沒有那麼快,我們的生育率實在是太低了。老虎吃人,是最後一名。比起來,基督教保守派生育率在整體白人生育率低下的掩護中顯得很不引人注目,但他們才是真中堅力量。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最大的家庭超級父母Sue和Noel即將迎來他們第20個孩子。
在美國阿肯色州一對夫妻倆走過了一條不平常的生育之路。 2008年出版的書「The Duggars: 20 andCounting"中,介紹自己生育19名子女的經驗。
以上兩個家庭都是不依賴社會福利自力更生養孩子的。
還有更多更多,像韓國生10個全國轟動的放在美國連個水花都不會飄因為太多了。
如果還有未來的人類,肯定還是「繁殖癌」的後代,不過自由派也不會消失,思想這東西不一定需要血緣才可以傳承,對於這個度么,就像談戀愛一樣,不作無趣,小作怡情,大作傷身,強作灰飛煙滅。。。
轉一篇博文----研究說:
-自主選擇不生育(childless by choice),為什麼我們選擇不生育?
作者:
KY主創們
因版權原因不能轉載,連微博鏈接也貼不上。只能把豆瓣討論組地址貼一下:
社會--研究說:越聰明的女人越大概率沒孩子
應該是和所為「人口転換」 (demographic transition)所致。法國乃是歐洲最早發生人口轉換的國家。其原因可能是,法國領導了現代西方醫學的起源和發展。法國也是近代女性地位最早得到提升的歐洲國家。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工業化和收入提高,人口出生率會隨之下降,這個現象就叫人口轉換。但因為社會工業化和收入提高的同時也有諸多經濟社會文化變化,帶來出生率下降的具體因素很難準確確定。現代流行的對人口轉換的解釋,正巧與與此問題相關: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和女性識字率和社會地位的上升,直接導致出生率下降。法國是個特例,實際上法國人口歷史上增長就很慢,十八世紀就可以說乏力了,當時法國還在農業時代,特別奇怪的是各國進入工業化初期人口都會有一個人口增長加速的過程,而法國此階段人口居然增長更緩慢了,對此,即使法國自己的專家學者至今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公認的研究成果我個人思考是多種因素結合的結果,法國的民風,當時隔一二十年就動蕩一下的社會局面都是原因,但根本上和法國的社會制度與結構有關。法國是一個農業條件較好的國家,此階段本土的荒地不多了,靠增加勞動力來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不合算了,而大革命分取教會貴族土地更是造成了一個小土地所有者階層,當時拿破崙民法實行以後,靠完全取消長子以外的子女的繼承權保住家業的做法也不大行得通了,那麼為了保證家族的社會地位不下降,就只好少生了
同意高票答案的說法,宗教迷信與生育率之間有相關性。弗雷澤在《魔鬼的律師:為迷信辯護》中也提到,宗教迷信加強了人們對婚姻的尊重,從而大大有利於建立嚴格的兩性道德規範,鼓勵生育。
政治經濟層面的原因里,當然是法國社會穩定性好,流離失所的焦慮不大,多生多育的要求與習俗壓力不大。
技術層面里,做不做得到啊,30郎當歲,一周起碼三次吧,那個沒有保鮮膜的年代,怎麼做到十幾發也不中標的?
法餐里一定有什麼妨礙了精子活力,卻能維持住性慾的好東東,我猜,還是:Blue Cheese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圈」(Imperial Circle)制度?
※為什麼撒克遜國家的名字叫做『盎格魯人的領地?』?
※法王在最初領地只有全國1/15的情況下是怎麼逐步統一全國的?路易十四在此過程的具體貢獻是什麼?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普遍採用封建制度,而不是由中央指派官員進行管理?
※誰能比較一下克倫威爾(Cromwell),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和拿破崙(Napoléon)這三個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