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為什麼?


先說我是個台灣人,本來就有立場。

台灣科學家「憂鬱的臺灣烏龜」實驗完全道聽途說,根本就是不知大陸哪網友瞎編。

再來我要先說支持簡體字好的論證哪些是站不住腳的:

1. 因為中國政府推廣簡體使得識字率大大上升-&>簡體好認

識字率上升是因為現代化教育,不是因為推廣簡體字,同樣時間台灣香港識字率也大大上升,為什麼不說繁體好認。不說中文,韓國同樣時期也識字率大大上升,所以韓文好學?

2. 繁體字排版不好看 太密看著累

是你不習慣以及電腦字型不同,不是繁體問題。英文不好說看英文累,這邏輯...

3. 學簡體看繁體比較容易,大部分台灣人看不懂簡體

這答案也是莫名其妙,有做過統計?我不敢說學繁體看簡體比較容易,但至少我身邊沒一個人看不懂簡體。另外學過數學就知道,函數只有多對一,沒有一對多,簡體同型多義字遠多於繁體,這就是為什麼簡轉繁電腦比較會出現錯誤,「由繁入簡易,由簡入繁難」。

4. 簡體是現代改革進步,繁體已落伍,為何不學甲骨文?

不好意思喔,楷書這東西在南北朝至隋唐差不多就確定了,之前演化了這麼久,變化如此多,為何隋唐之後變化如此少?有腦袋的請想想。

現代改革?我是不知道一群發動文革的主事者對於漢字的瞭解及教育有多少研究,即使他們請了他們所謂的漢字學者(我不知道這些人專業程度跟來台灣的比起來如何,但可想見的受政治力干涉不少)。

我也不反對簡體,因為簡體很多只是俗異字或是行書楷化(雖然我對行書楷化不是很認同),但我反對新造字,護 鑰 憲 隊 等等。你們這些學者何德何能自以為可以改字然後強迫大家學習?

很多人以行書楷化的簡體字來支持簡體,問題是你一開始學英文會直接認草寫體字母還是學正常字母(印刷體)?英美人正常打字會常用草寫體還是用印刷體?歐美哪國把草寫體字母定為規範字母?你看歐美誰把公文用草寫體書寫?行書草書就是行書草書,把行書草書的字改成規範字根本莫名其妙。

事已至此,我也不是說簡體繁體孰優,只是我看到知乎上一堆腦袋不清楚地回答,不得已噴一下。


以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繁體字的,因為它表達出來的語感,細膩程度是簡體中文望塵莫及的。從字形來看,繁體中文顯得更漂亮。如果在網際網路上,使用繁體中文我並沒有異議,但是如果讓我用手寫繁體字,估計沒寫幾個,手就酸了。

繁體字有時的確能更準確的表達字面含義,台灣的痞子蔡就舉過這樣的例子:繁體中文的「干」和「幹」在簡體中文裡都寫作「干」,那麼如果有一本書的名字叫做《我乾妹妹的故事》,那隻從書名來看,就無法直觀的判斷這本小說到底是青春文學還是情色文學。另外在百度貼吧也有這樣的整人帖子「我女朋友下面的味道怪怪的」,點進去後帖子寫著「可能是因為醬油放多了」。繁體字中的「下面」的「面」和「麵條」的「麵」,在簡體中文裡都是「面」。如果這個帖子的標題用繁體字來寫:「我女朋友下麵的味道怪怪的」,就不會發生歧義了。

任何問題都要一分為二的思考,如果作為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那麼推廣、提倡、繼承繁體字無可厚非。可如果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對於大陸人來說,簡體字的便捷和高效是繁體中文無法做到的。而一些簡體字也在慢慢的在大陸周邊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里普及。比如「臺灣」常常被寫作「台灣」。


以前我也是相信說簡體使用者自帶簡繁轉換器這種說法,直到我到了這邊發現我有不少的大陸同學無法跟台灣同學正常的進行msg交流。

聲稱自帶簡繁轉換的根本原因是其生活在沿海等一類教育和資訊較發達的地區,從小或多或少都有接觸繁體,而不是所有簡體使用者一開始就認繁體的。

但是繁體認簡體其實要簡單得多,原因是簡體的簡化也是依託於繁體字形的。


現在將繁簡字對立的提法其實是有問題的,這很大程度上是兩岸對立所引發出來的偽問題,單從文字上看,繁體簡體從來也沒有對立過,兩者是傳承的關係。

首先從文字上看,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8105個漢字中,有2000多個有繁簡的差別,在這2000個漢字中,只有400個是字形有區別,其他的都是類推簡化字,比如說因為偏旁簡化,導致屬於這個偏旁的所有漢字都簡化。也就是說8105個漢字中只有400個有繁簡的問題。

《通用規範漢字表》是現在漢語的基礎字表,涵蓋了現代漢語中常用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漢字。而且國家規定,在此之外的漢字,不類推簡化。也就是說,在56000個漢字(《漢語大字典》收字)中,只有400個字是簡化字。很難將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立起來。

豐子愷繪

其次,中國大陸並不是一味推行簡化字,台灣也不是一味地使用繁體字。大陸的做法是:現代漢語和古代典籍用字既分開處理又加以溝通。在古籍整理方面,大陸是保留了傳承字的,中國大陸的古籍校訂之精良,比台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點校本《二十四史》仍然是兩岸三地最精良的版本。古籍用字沒有簡化字,全部是傳承字。另一方面,在社會用字的層面,大陸推行了簡化字。中國大陸之所以分兩條路走,也是考慮到文化傳承和大眾普及的多元需求。而台灣則是採取古今一致的原則,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歷史繼承有利,但在現代應用領域負擔會比較重。因此,這兩種處理辦法各有利弊。台灣在書面語方面,也規範一些異體字,比如台灣國語字典中就沒有回字的四種寫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的頻率也很高,比如「台灣」,還有蔡英文的題籤,也就不多舉例了。

最後,將繁體、簡體對立起來,根本是個偽命題,這根本不是一個文字問題,而是政治問題,當兩岸統一的時候,繁體簡體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2009年,馬英九曾建議「識正書簡」,即印刷體採用繁體字,一般書寫可用簡體字,希望兩岸就此達成共識。綠營立馬藉機抨擊他「棄守文化主權」,把祖先所用的文字都丟了。

  2011年,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許多商家將招牌、菜單和說明都改為簡體字,簡體字書籍也佔到台灣新書的20%,這引起一些島內保守人士的擔憂。為安撫情緒,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出面聲明,推廣繁體字是「行政院」一貫立場,未來不會改變。

  日前,馬英九參加台「教育部」主辦的2015年青年政策論壇。他在與學生聊起「華語文推廣」話題時說,「簡繁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他還建議,商家不要為了大陸觀光客改用簡體字,這樣反而使陸客失去認識繁體字的機會。

事實上,不少台灣民眾都認為簡體字、繁體字系出同源,不難認,若不是意識形態的因素,其實沒有不能並存的道理。

當下的繁簡之爭,和民國時代的性質完全不同,說白了,現在的就是政治之爭,意識形態之爭。

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容易 @Jialong Qian ,以為只要願意教,願意投入,識字率是很容易提高的。民國時候,知識界為了能夠提高中國人的識字率,可是費盡了心思。當時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手頭字」,什麼是「手頭字」?就是老百姓自己寫的字,一般是簡單、便捷的文字。同樣一個人,寫字和認字時的心態是不同的,對文字的繁簡要求不一樣。在寫字的時候,人們希望越單、越快越好。而在認字的時候,人們希望信息量大一些,區別律高一些,容易分辨,不易出錯。1935年,以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郁達夫為代表的200多位文化教育界的名人,共同發起的聲勢浩大的「手頭字」運動。以便於提高人們的識字率,國民政府教育部也接受了這一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批簡體字表》正式頒布。

下面是民國時期不完全的統計的各種簡化字方案:

國共兩黨都是反傳統起家,客觀來講,是國民黨自己背叛了文字改革的方向,在退回台灣後,為了在意識形態上和共產黨對抗,而重新回歸了古典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下的繁簡之爭,和民國時期的本質根本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現在沒有識字率的壓力,沒有文盲的問題,你可以在這裡隨便說,但是在民國時期,在建國初,這涉及到國家和人種的存續,你簡簡單單一句,反正總會學會的,這恰恰是當時的人們所不能接受的。

還有你的自然演化論,這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小清新話語。漢字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異體字,加上清代又有一股復古的潮流,導致異體字更多。你可以看看李慈銘(死於1894年)的《越縵堂日記》,就算你學的是繁體字,裡面很多字你也不認得。如此嚴重的文字形勢,你所推崇的慢慢教、自然演化,在民國年間和建國初的背景下,根本沒有任何市場。

憑良心講,TG的文字改革方案還是比較良心的。文字只是一個交流的媒介和工具,不應該承受太多的文化意涵,這是很多世界性語言的共同特點。但是因為中文的特殊性,文字即是文化,所以TG對簡化字做了很多限定,只用在社會交流中,書法、古籍並不做要求。這就將承載文化和作為交流工具的兩項功能分開了,既提高了交流效率,也讓文字改革對傳統文化的傷害達到最小。

我們再來看看簡化字,大約400個簡化字,它們並不是TG自己造的,其中基本上都是由上面提到的「手頭字」挪用而來的。下面是從388個簡化字中測查這些字在漢字書寫的典籍文本中時間的年代(見張書岩、王鐵琨、李青梅、安寧所作《簡化字溯源》一書)

所謂簡化字,只是將一些「俗字」「手頭字」扶正,做了正式的字而已。

簡化字其實是作為白話文的附屬改革而存在的,以這個邏輯反觀台灣,就會覺得推行白話文卻使用繁體字很奇怪。古代用文言作為書面交流,文言簡潔,同樣多的字,信息量要比白話文大得多。用了白話,卻用繁體字書寫,就會發現書寫的任務很繁重,你現在用電腦不覺得怎樣,小時候上課被罰抄課文的時候,簡體字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台灣還有一個更為離譜的現象是,學了繁體字,卻縮減了文言文比例,這不就是如寶山空手而回嗎?

@Jialong Qian 我還是忍不住說一下,強詞奪理也要有個限度。簡體字好寫好認好教這有什麼爭議嗎?不能說我覺得好認好寫就沒問題,就像你們的立委管碧玲,自己不會的就不適合讓孩子學。

另外,400萬兩黃金,這些可是實打實的外匯,怎麼就沒給台灣帶來任何好處,難道沒有花在台灣嗎?就算都給美國人買武器也算保衛了台灣啊。一百萬人來台,這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知識技能的人怎麼就成了百萬難民?他們沒有建設台灣,沒有培養人才,沒有保衛台灣嗎?


個人認為,在剛開始學習階段,兩種都應該學,常用的字詞繁體和簡體都要能夠認識和書寫,常用以外的繁體字,不要求會書寫,但是一定要認識。除常用以外,學習新的字詞時,以簡體為主,但要在簡體後面括弧里註明繁體字。平常書寫上以簡體為主,繁體為輔,至於為什麼,因為簡體書寫起來真的比繁體方便的多。還有所有的正式場合全部使用繁體字。


由於先前網友們從繁簡字體的討論中提及紅樓夢,剛好在下對紅學很有興趣,所以想就古典文學這部份再說說,曹雪芹先生可能也沒有想到,作品在兩百多年後,居然會有繁簡字的分別吧?

簡體字版的紅樓夢會不會減損其文學價值,這就要提到我先前說的繁簡之間的彈性運用了。中文字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藝術叫作拆字法,對聯部份先前已舉例給朋友們參考過,而拆字法也可以用來玩字謎,所以我才說若曹雪芹用簡體字寫『紅樓』,必造成其思路的侷限。說到「拆字」,可以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其八為例: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這是鳳姐的判詞。凡鳥可合為一「鳳」字, 所以這判詞斷不能寫成

  幾又偏從末世來。(音義全不對) (註:鳳的簡體字是鳳)

若曹雪琴自小未學過「鳳」字,他如何可從拆字法去寫這一首判詞呢?這就是繁體字的藝術性,也就是周兄所言我們中文字的「武功」。

再來是一從二令三人木,此關係到鳳姐的結局。以脂硯齋評曰「拆字法」,至於要怎麼拆,他沒有說,後人也廢了好大的心思在猜,吳恩裕先生《有關曹雪芹十種.考稗小記》中說:「鳳姐對賈璉最初是言聽計「從」,繼而對賈璉可以發號施「令」,最後事敗終不免於「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研究脂批提供的線索,鳳姐後來被賈璉所休是可信的。

也有人說三人木是「秦」、「來」,可能是最後跟著秦可卿「去了」,或是最後跟了家僕來旺兒也未可知。不過秦下為禾非木,來只二人非三人也,這二字都有說不通的地方,若真為「來」字,那簡化後的「來」就不能用了,所以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絕非一個按鈕轉換,或是換一種字體來印就可以的。

還有其他拆字判詞麼?當然有,關於副冊香菱的判詞: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兩地生孤木,指「桂」字,是指害死香菱的薛蟠妻夏金桂。不過桂字似無簡化字,倒無傷。 所以不用繁體字就寫不出紅樓夢嗎?倒也未必。其云: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如果用簡體字來寫這部小說,或可為

  字字看來皆是淚,五年辛苦不尋常。

簡化後的字體大大增加了書寫與傳抄的便利性,他可能花一半時間就寫好了,既省時又省墨水兼環保,或許身為我們的後人,能目睹一部完整的紅樓夢也未可知,當然我自己也會對「鳳」這一字的簡化感到惋惜,卻不能不稱道簡體字的便利性。要緊的是,我們不能把會寫繁體字當成一種享受古典文學的優越感,我也曾聽說過大陸網友故意以繁體字發表文章以表其素養,後被人家點破是用轉換軟體,這樣就太矯情。

其實我們今日使用的楷書,也是從小篆和隸書簡化來的,比如「雷」這個字,小篆在雨下面要寫三個田,今天我們只要寫一個田字就好,若李斯生在今日,看兩岸的文字之爭,會笑我們在爭什麼。或許先秦諸子也會認為,用楷書能寫出什麼好作品?

繁體字之所以會繁化,是因為形聲字來的,當一個字要當很多用途的時候,難免會搞混,才衍生出許多同音字,比如「其」這個字是指畚箕,單因為其被借去外用非本意字,「其他」、「其中」、「其實」……,反而還要再造一個「箕」字才能還原本來的意思,像不像乞丐趕廟公呢?

會意字「婦」,女生要拿著掃帚掃地,當賢妻良母方為婦,那變成「婦」字,一個女人只拿著畚箕沒了掃帚,還能當婦人嗎?我想應該可以吧,畢竟小篆到隸書的過程中,也有經過相當的簡化,比如「友」這個字,在小篆要寫成「手手」的,手牽手才是好朋友啊,可是簡化後的隸書,誰看得出是兩隻手牽在一起哩?如果要站在楷書的立場去批評簡體字,還要先問問小篆大篆,甚至金文甲骨文這些大老同不同意吧?


簡體較之於繁體,是進步。好認好寫,有利於傳播。我其實認為繁體字不錯,但是有時候看到有些人覺得寫繁體字就高人一等,上升到「繁體是文化傳承,不可丟棄,繁體才是正統」等等,這樣的人我就想扇一巴掌。


簡體字挺好的。我不喜歡大白話,都用文言文可以省多少紙筆呀!言歸正傳,文字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誌,越簡單,越抽象,水平越高,效果越好。也許從簡體字你看不到該字的由來了,從繁體字還能看出一些來,但是字體化簡不是對由來、對歷史文化的拋棄,而是濃縮,將一見即知的事情變成一個更簡單的符號,但要通過學習才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可以照樣使用這個符號來表達。

堅持繁體字的人,跟抱著大屁股的顯示器不肯換超薄液晶屏的守舊派沒有多少差別吧。


在繁體字具有基礎地位的前提下允許簡化字形最好。


以前一直用簡體字習慣了,突然看到繁體字瞬間有種高大上的感覺。但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繁體字似乎更能表示出一個字甚至一句話的意思(象形文字)。簡體字故名思議就是簡化了的文字,對於當今時代快速的辦公社會,已經習慣了這種簡單的中文!~

綜上所述,無法去評論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各有各的用處。看個人習慣,愛自己所愛的??!


本人寫書法的。

繁體確實比較好看,那種有政治立場放那收了錢研究出一套「簡體字優越」的官方專家的言論沒有價值,中國專家什麼樣你們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和東亞中華文化圈這幾個國家和地區講起這些能很有話題,很有中國人的自豪感。

簡體好寫點吧,而且更方便,更適合現代社會,當年為了減少文盲的產物,如今中國強大了,但已經形成這種格局兩千,所以拿簡體字寫文書這些倒隨意,但我個人認為文藝文化工作中應該保留繁體。不然太可惜了。


說個簡體字最大的優點

大大節省了從小學乃至高中生的寫作業時間

尤其是語文閱讀和作文

哦對 還有 少用了很多筆水


繁體字沒有簡體字排版好看!以前我看到台灣的幾本繁體字書,他們把字體印刷的比簡體字大,否則會感覺每頁紙都黑壓壓的一片。包括網頁排版也一樣,不能把字體印的太小,否則有壓抑感!



我喜歡甲骨文


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醜無鬼,只不過臺無吉,灣無言


台灣科學家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讓大陸的小朋友抄寫憂鬱的台灣烏龜100次,經過觀察,他們發現台灣的小朋友抄了幾十遍就不耐煩了,而大陸的小朋友每次都能堅持抄完,科學家由此斷定,在幾十年的簡體字熏陶下,大陸的小朋友逐漸失去了對獨裁的抗。

一隻憂鬱的台灣烏龜

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


沒什麼可討論的,認為繁體字優越的,都和回子認為古蘭經是完美的一樣。

回答里幾個吹噓玩藝術就是要用繁體的更是蠢到家,就你們那玩意兒也配叫藝術


時間就是生命,讓妳寫字妳遠簡體還是繁體?明明一分鐘搞定的事情妳非要花十分鐘?繁體字沒事的時候寫寫還行。


我們不評價繁體字和簡化字,

讓未來的人去評價,怎麼樣?

我們似乎沒有用「縱貫古今」這個角度來評價兩者。繁體字做到了縱貫古今,簡化字能不能,現在還不知道。

時間是最好的提純裝置。其實每個朝代都有簡化漢字的個人和團體。不過最終留下來的,我們可以看看歷朝歷代的最精華的文字記錄,其實留下來的還是繁體字。

如果不滿足,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幾百年後,當本朝結束後,肯定有下一個新興朝代(承認不承認、它也是歷史必然的。就是多少年的問題。想像一下盛唐、北宋、明朝、都被新興朝代更迭掉了),而它們肯定會高舉「恢復正統」的旗幟來重新扶正繁體字的。這時簡化字會逐漸被邊緣化。過一些年他們有可能也會推出他們那個朝代的新簡化字,可是等再下一個朝代來了,也會恢復到繁體字,而不是本朝(只是幾千年以來的幾十個朝代之一)推廣的那一套簡化字的。

鍾張羲獻,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等等,都是史上最懂漢字的這些人。他們的帖子、碑的拓片等等上面的原字(繁體及多種異體),再過一千年,甚至一萬年,未來的人們依然會臨習。這是與政治無關的。

可是最近這幾十年推廣的簡化字,未來的書法愛好者會不會臨習?大家心中應該有答案了。

現代人沒有什麼自大的理由的。現代人通用的簡化字,只是史上多少個朝代的被淘汰的,只在某個朝代,某個地區的各種簡寫方案之一罷了。現在的支持簡化字能取代繁體字的一群人,和北魏時期的支持那個年代通行的手寫體人的思維沒有區別。結局依然是被時代淘汰。

估計幾百年後的人在考古的時候,看到了本時代的文章,他們會混淆某些碑別字、簡化字、簡體字、二簡字、火星文、吙曐炆,而把它們統稱一個類(史上存在過的已不通用的字)吧。

這個碑上的字《九成宮醴泉銘》,讓人臨習了1300多年了。這是繁體字的事實成績。這種碑帖,我們能找到成千上萬種。

如果再立一個碑,上面刻滿簡化字,讓1300年後,大家還能臨習上面的簡化字。

你說這能不能做到?

對於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寫一下自己的答案。然後在後面寫上你有沒有學過書法。

我想答案一定會很有趣。


推薦閱讀:

漢字會重新變成繁體嗎?
香港人、台灣人對大陸規範字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肖」姓是否由「蕭」簡化而來?其來歷及在全國人口佔比如何?
由漢字簡化帶來的姓氏錯亂,是不是會有不好的後果?
繁體字是否較簡化字要美觀?

TAG: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