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為什麼不將車漆做厚一點?
01-02
常常聽車主抱怨自己買的日系車車漆太薄,日系車企也知道消費者在抱怨這個,奇怪的是他們為什麼不做的像德系美系車那樣厚呢?
題主需要先知道一個概念叫漆膜硬度。對於目前GB的硬度要求為不低於H(「真」中華鉛筆,H號,媽蛋假的鉛筆裡面的鉛芯硬得跟鋼絲一樣)。檢測方法簡述就是鉛筆芯磨成圓頭,手持鉛筆與被測漆膜成固定45度夾角,給鉛筆施加1kg下壓力,向前推行1cm。用橡皮擦掉鉛筆印記後看漆膜是否被劃傷。如無劃傷,則該漆的硬度滿足H這個級別。(有專業的工具專門檢測這個,有興趣可以自行某度科普)
OK,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車漆的硬度基本都為H這個級別,也有部分車企用3H這個硬度級別的罩光清漆。成本肯定會有很大區別,目前北京賓士的罩光清漆硬度就是3H(逼格高啊,人家賣車的利潤也高啊,所以用得起。)大部分車企在某款車量產之後都會有降本的任務,利潤是王道。個人認為題主說的日系車大部分還是處於代步買菜車這個級別,保證質量的前提肯定是成本越低越好。所以選擇H這個級別的清漆是理所當然的。德系品牌的車很多也是H這個級別,只不過很多輿論誤導了消費者,導致大家不停的在認為日系車漆不耐刮。 漆膜薄實際上是塗裝工藝的區別,傳統工藝有一道中塗工藝,厚度大約在40微米左右。新工藝基本上把這道工序砍掉了,整車的塗裝就變成PT+ED+(老工藝這地方加入中塗工藝)base coat+clear coat。 中塗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ED塗層因紫外線的照射而粉化。後來通過base coat的配方不斷優化,已經能提供中塗的效果了,所以免中塗工藝已經成近些年的趨勢。新建的很多塗裝生產線都是新工藝,只不過是消費者不知道而已。 免中塗會給塗裝成本又節約一筆費用,並非是日系車特有,這是很多車企的一個趨勢。所以不要再去抱怨車漆薄這個問題,如果題主手裡有專門檢測膜厚的儀器,那這個問題自然不攻自破。這是一個典型的預置前提的提問。回答提問的同時就接受了題主日系車漆比歐系美系薄這個前提。問題是這種說法有依據么?是有數據對比(大量樣本的平均數據比較而不是個別車型的數據),還是又是論壇傳說啊?
我開車幾年,為了買車換車也常年泡用戶論壇,選車時日,德,美都對比過關注過。有意思的是三十萬以下的車,不分品牌,抱怨車漆薄車漆軟是普遍現象。並沒有題主說的品牌趨勢。其實也有答主分析過了,這個價位的車工藝上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分日系,美系,歐系。我的觀點是:可以不喜歡日系,堅決不買日系,這是個人選擇。但不要為了抹黑而抹黑,這是個人素質。其實我更加想知道的是,這種論點有數據支撐嗎?
````````````````````好像都是別人抱怨啊
紙糊的垃圾鬼子車,漆薄點都沒什麼,關鍵是底盤也飄的不得了,倒個庫都差點翻車!一點都不如捷達穩!高速180甩尾后座的狗都晃不醒!
汽車產業的技術全球化,透明化很高。
題主這個問題就是偽命題。雖然德系,美系,日系,各有特點。技術基礎和目標基本是基本一致的。
1.技術基礎,汽車產業是沒有航空航天那些高科技,都是成熟的技術,並且是開放的。拿油漆為例德系油漆的霸主BASF一樣給豐田本田供貨。那個車選擇什麼油漆更多是成本,自己歷史慣性的原因。
2.技術目標,因為不存在技術瓶頸,選擇什麼樣的油漆就是成本考慮了。所以同級別車大家選擇差不多,比如我最近接觸的日系油漆品牌Onwings,他們的油漆都是可以過大眾標準的,研發時就有考慮。
請大家遠離什麼日系車鋼板薄,油漆薄之類的謠言。那是因為買日本車的人都是務實的呀,拿車當工具的,看重的低故障率,實惠等,不是某牌車用什麼激光焊接,空腔注蠟,車門鉸鏈,鐵皮厚薄,車身重量,先進技術,德國品質等信仰來賣車的。
有啊,我賣中東車的,中東霸道 陸巡漆面厚的一逼...杠的住中東的炎熱天氣和太陽暴晒..
這是一個暴露智商的問題
其實歸根結底就一個原因----控制成本。德國車厚重的同時價格也高啊,日本車主打就是經濟實惠的。知乎上有這麼一個現象,喜歡日本車的人恨不得把日本車說成世界上最完美的車,日本人簡直是普惠眾生的觀世音。反而日常喜聞樂見的德系車粉基本銷聲匿跡,一部分原因是其針對日系車的黑點比較低級,在知乎比較沒有市場。其實各類車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有自己的目標客戶,不能自己認為好,就認為不喜歡的就是傻逼。有些人看重質量穩定性、經濟性,有些人喜歡品質感,駕駛品質,有些人就是喜歡鐵皮厚,喜歡所謂套娃,喜歡漆厚,喜歡鉸鏈,喜歡各種營銷帶來的心裡感覺,喜歡大眾認同帶來的心裡滿足感。買車就是為了自己開心,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愛好、環境等,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比如,馬自達有幾款車是好車,自己周邊人卻認為大眾車外形上檔次,不認識什麼馬自達,對於一個人內心比較渴望周圍認可的人,你能苛求他買個大家都不認識的馬自達嗎?經常辯解幫襯自己有多累?汽車的實用性很重要,每個人不同的心理滿足感也很重要,花錢買的不僅僅是車。我第一輛車買的是高爾夫6,不巧的是遇到了dsg故障,剛爆發時,被召回了三遍,但除了這個事,高爾夫還是非常好的,平順,省油,動力強,空間不頂頭,隔音非常好,內飾做工很出色,駕駛起來特別舒服,我很建議買高爾夫7,非常好的一輛精品小車。第二輛車是翼虎,開起來與高爾夫有差距,但是實用性好點,湊合著開吧。也曾考慮crv,家裡不接受其外形,現在看到crv我還會多打量幾眼,但是對於普通家庭,買車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歸根結底,我給大家的買車建議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喜歡哪輛就買哪輛,自己的錢自己做主。
因為成本啊,油漆是一個案例。
知乎上被嘲笑更多的車門厚重感是另一個:
日本車關門聲,piapia的,不如其他系別厚重的時候,日粉辯解說這個東西其實是可調的,只需要裝配時候怎麼調整阻尼,多安裝密封條云云。但是啊,我說但是,消費者就喜歡厚重感你丫怎麼就不學習其他廠商也調一下呢,其他廠商調一下增加密封條增加人手,直接影響是多用了人力+物料,這都是可見的增加的成本啊,你丫為了省錢不願意加,回頭還能為廉價的關門聲辯解的冠冕堂皇也真是呵呵,關鍵還敢拿出來嘲笑別人,也真是也就日粉幹得出。有過國產,有過大眾,現在開日系,個人來說,國產和日系各有優缺點,大眾沒發現優點,說漆更是無稽之談。
我有一種感覺,為了區別自己和網易啊新浪微博等low用戶的區別,知乎有強行給日系車點贊的趨勢,過猶不及啊。
車漆的作用主要是防鏽和美觀。防鏽功能主要由最底層的電泳漆實現,打開車子前後蓋看金屬面,可以看到黃綠色的就是電泳漆。美觀功能又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顏色,平整度(橘皮),光亮度(鮮映性),硬度,耐酸雨,耐光照,自修復,耐污等等。一般車漆總膜厚在130-150u,但有次去本田的4S店測過白色的膜厚在95-110u。但除了膜厚有差別,其他與膜厚本身直接關聯的方面,包括橘皮,鮮映性,沒有差別。硬度當時沒有測,不得而知。抱怨日系車漆膜薄的車主,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說到底是哪方面性能不足。但一般而言,這些國際品牌的車型,性能上差異不會有本質的差別。
講真,你可以搜搜,寶馬皮薄,賓士皮薄,大眾皮薄。
什麼途銳,輝騰也一個德行,時間一長也不都花了,能牛B到哪裡去,這個話題不過被某些車系公關給炒起來了
節省本田整車可以回收
漆要那麼厚幹嘛(⊙o⊙?)
成本控制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
推薦閱讀:
※求20歲落地15W車推薦?
※準備買車,甲殼蟲和mini應該買哪個?
※為什麼 RS 系列要推旅行車且只推旅行車呢?
※單縱臂和雙橫臂懸掛哪個好?
※美規車進口需要做哪些適應性改裝?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