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壇經裡面慧能為什麼要黑他的師兄神秀?
弘忍讓徒弟比試,選出一個繼承衣缽。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慧能打敗了神秀,為什麼還要羞辱神秀?
惠能大師講的是果位上的見地,神秀大師講的是修行過程的見地。兩個偈語合在一起,是一個完整的修鍊次第,可惜很多人都是顧此失彼,捨近求遠,各執一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入手處,修鍊的過程,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善護念」而已。楞嚴經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覺。」論語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古語闡述的「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乃果地境界,沒有究竟證道,不要空談誤國,搞理論遊戲是一無是處的。與圓覺經講的「無修無證,無得無失,入於大寂滅海」是一個境界。【慧能打敗了神秀,為什麼還要羞辱神秀?】謝邀,我認為這裡慧能確實把神秀比了下去,但是沒有羞辱。兩人境界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認識也有差異。近代母音老人對此有精彩的剖析:
神秀說的是漸修,而禪宗是頓悟、頓修、頓證的圓頓法,所以五祖不把衣缽給他。
六祖說:「本來無一物。」這就偏空了。所以五祖說:「也沒有見性!」若真見性了,五祖為什麼還要三更說法,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才大悟呢? 這個偈子改一改:「菩提權做樹,明鏡假作台。」現相妙用啊,暫且做做樹台也不妨!「本來不染污,說凈亦塵埃」。有個清凈,還是塵埃。 本性是不垢不凈,空無一物的,垢既無有,凈又何來!?但現在把這兩個偈子聯合起來亦很當用。因為現代人根鈍,不「常常勤拂拭」,掃除妄習,怎能成道?不作「本來無一物」會,又怎能不著有?所以近人說:六祖與神秀大師合起來,六祖是醢首摩羅一隻眼,而神秀是雙目圓明,信不誣也。
從史學上說, 關於佛教的信息,最可靠的是當時的碑文,其次是&<高僧傳&>,然後才是燈錄系統。
關於神秀,唐朝的宰相張說有&<大通碑&>流傳於世,裡面記載;
"久視年中,禪師春秋高矣,詔請而來,趺坐覲君,肩輿上殿,屈萬乘而稽首,灑九重而宴居。傳聖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遂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這是記載神秀見武則天的情形,武則天向神秀行禮跪拜,即「屈萬乘而稽首」,並解釋了原因;即:「傳聖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神秀在當時的地位相當顯赫,「兩京法主,三帝國師",所謂:「慧能打敗了神秀,為什麼還要羞辱神秀」這種事是不存在的。
從佛學上說,佛澤,釋平象說的都很有道理。
真正的朋友都是在互黑的道路上成長的。
說慧能「黑」神秀,還「羞辱」他,這兩個詞才真正把慧能大師黑到家了。而且還「打敗」了神秀,題主以為這些大師都是好勇鬥狠的惡徒么?本來沒有問題,而是題主用詞太過乖張,給大家製造了一個問題。另外,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再多,都像是一群小屁孩,費盡心思想看懂大人的遊戲,手裡拿著小水槍biubiu,就以為自己真在打仗了,其實還差的遠~~
慧能沒有黑他師兄,是你覺得他黑了他的師兄,至於為什麼,你才是最清楚的。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六祖什麼時候黑神秀了,什麼時候羞辱他了?
這就是講心性的兩個偈語而已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哪裡有慧能黑神秀的地方呢。壇經我看過,我沒看到這一點。
你那隻眼見看到黑了?慧能也沒說對。
各自對硬幣的另一面沒有透徹的認識。都有所偏頗。
壇經另一個法海本是這樣的:
惠能偈曰: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靜,何處惹塵埃!』還少了很多慧能的神跡記錄
並未羞辱,談自己的見地。
後人整理撰寫
並沒有黑神秀,只是有些人覺得是在黑神秀。簡單說,是兩人的修行次第的不一樣。神秀未見到人空(乃至後面的法空),慧能見到了而已。
哪裡羞辱了?
不存在所謂的「黑」,佛教的各位領袖或潛在領袖,一定有傳輸自己對禪的理解和傳播自己思想的內在驅動,要不也不會成為大師。神秀與惠能的兩偈對禪的領悟不在一個層次上。這與漸修還是頓悟沒有關係。就像學霸與學神是智商的差別一樣,這裡的差別是「慧根」的差別。
都是故事 認真就輸了
壇經本是後世弟子整理的,可能並非六祖本意呢?
推薦閱讀: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和「佛性」(buddha-dha^tu)是什麼關係?
※禁欲主義者和節慾主義者是如何消耗自己過剩的精力的?
※有哪些出家前世俗成就比較高的僧人?
※為何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被認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耶穌被認為是「傳說中的人」?
※無想天為什麼低於無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