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系讀書的感受如何?

如題。(排名是分前後的好么.....好多人以為我的重點是數學系的妹子,不是的,重點是 數!學!另外,長見識了,謝謝各位大神和學渣。

-----------------------------------------------------------華麗的分割線--------------------------------------------------------------

(完美地遵循了黃金分割定律...嘿嘿嘿)

歷史上的數學大神對於普通人來講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么.....

「別的系用來掛的課,數學系謂之刷分神器」 這句話看著真傷感......

分享一下你們在數學系的情況和感悟,謝謝!

子問題是,和數學系的妹子談戀愛是什麼感覺....恩,別說她們丑,我們的好幾個數學老師都好看,覺得學數學的美女簡直無解.....恩....是這樣的

姐妹問題在物理系讀書的感受如何?


我只說一點,每次提到這一點時就能看見周圍的人投來奇妙的視線

我!不!學!高!數!

我們院有一年把這句話印在的院系設計的衣服上,滿滿的全是嘲諷....


講幾個我大學時候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個理工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師。我也從小搞奧數。高中畢業後我去美國讀大學,是在一所以治學嚴謹的學校 Swarthmore College。大一大二兩年沒碰數學,遊離於各個系,彷彿神農氏嘗百草。後來大三需要選定專業了,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數學,因為覺得其他科目雖然有趣,但是也有很多扯淡的內容,而唯有數學才是字字都是乾貨。記得當時有一位對我後來產生深遠影響的朋友曾說,」社會學有80%都是扯淡;其餘20%的確有意思,但是自己平時讀讀書也就夠了,犯不著去專門學一個學位。「 就這麼,我進了數學系。

雖然是大學渡過了一半兒才進入數學系,但是憑著以前在國內搞奧數的功底(華羅庚杯,迎春杯,,,這些現在還有么?),開始一個學期還是一路平趟。美國學生完全不是對手。上課時候,我覺得教授都已經講的水晶般透徹了,但是旁邊的美國孩子還是不明白。有時候大家一起自習的時候,還找我來給講解。我有時候實在不知道還能如何再解釋得更清楚,只能把車軲轆話又重複一遍,不知道是否能夠達到」重複百變,其義自現「 的效果。

有一次在線性代數的課上,老師出了一道題,說這題比較難,他每次教這門課的時候,都會出這道題,並設獎$10 給第一個解出的人。至今罕有做出者云云。我居然給做出來了。教授大為 impressed,後來一直跟我保持很好的關係。畢業後6、7年我曾經故地重遊去看望他,又順便回到他的課堂上旁聽。正巧他又在教這門課程。當時教授介紹我時,特別說到我當年做題的壯舉。課後學生過來一一跟我打招呼。原來教授每年教課時候都會提到當初這位中國學生做題的事情,已然成為我系的一個傳奇。

但是彼時我已經了解到美國本科教育的力量。美國本科教育最牛X的一點是,學生有極大的自由,從選擇院繫到選擇課程、教授、研究領域。所以每個系、每堂課,吸引來的都是真正熱愛這門學科的人。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沒過兩個學期,那些開始還怎麼說都說不明白的同學,陡然間都成了學霸。我記得等到學到抽象代數(abstract algebra)的時候,我的同學們在課上和教授往來討論,我已然聽不明白了。。。數學就是這樣。聽不明白就是聽不明白。我和同學們的角色,就這麼翻轉了,也不知是何時發生的。

好在我多少還有些數學的天分,畢業還是不成問題,甚至還有閑暇去布達佩斯做了一個學期的交換生。對於匈牙利我還是頗有神往,除了想換個環境,見識見識歐洲大陸外,我們當年在國內搞奧數的時候,對美國的學生和題是不屑一顧的(當時真幼稚哈),但是對東歐列強(至少在國際奧數賽上他們是列強)還是多少有些敬畏:俄羅斯、羅馬尼亞、。。。也包括匈牙利。所以去匈牙利學習數學也算是園一個小夢。

我當時去的項目是 Budapest Semester in Mathematics (Study Mathematics in Hungary)。在布達佩斯住了幾個月。該項目創始人是匈牙利著名數學家 Erdos,授課的教授是來自包括匈牙利科學院數學所的教授。當時學習了有 combinatorics, 群論等。我後來津津樂道的一道數學題」波斯公主「 (波斯公主)就是在 combinatorics 課上學的。

還有可以樂道一下的就是當時參加 Putnam。這是美國本科最牛的數學競賽,一年舉辦一次,以變態高難著稱。一般參賽選手的平均分是0分,也就是一道題也沒做出來。我知道 Putnam (全稱 William Lowell Putnam 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是來自我所敬仰的美國物理學家費曼。費曼1939年參加第二屆 Putnam, 獲得全美最高分。

不過我經歷了在國內搞奧數的折磨,對於數學競賽可以說已經累覺不愛了。所以在美國讀書時候從未想過去參加。但當時在布達佩斯,和一幫都是學數學在匈牙利做交換生的美國孩子在一起,偶然了解到,只要是美國大學學生,不在美國本土也可以參賽。大家說同去,於是一起報名了。

大家也都沒有任何準備,就裸奔上場了。為了公平,雖然不在美國本土,但是要和美國的同學同一時間考試。於是在匈牙利的考場就是下午和晚上上下兩場,每場數個小時。考試時候很折磨。因為就那麼幾道題,也不知如何解。干坐在那裡,旁邊堆積如山的演算草稿。中間休息的時候,不知誰提議說大家去喝一杯(也是晚上了)。於是同去大喝了一通。回到考場已然暈暈乎乎。下半場更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了。(賜福給那個要審我考卷的教授。)

幾個月後,回到 Swarthmore。一天,系裡叫我去。一位我不太熟的教授神秘兮兮的掏出一份快遞。打開看,赫然是 Putnam 授予我的榮譽證書。沒想到我居然獲得了個人組 Honorable Mention. 雖然不是什麼數得上的名次,但是在全美也算是前五、六十名了。想想吧,運用抽屜原則,我的成績在某個州應該是足以獲得第一名的 :)

其他跟數學擦邊的經歷就是大三暑假時候參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自然語音識別研究項目。雖然這是人工智慧和計算機學科的項目,但我做的主要是構建阿拉伯語語法的基於統計學的模型。也是個有趣的經歷,不過以後再聊吧。

幾個鏈接:

我在 Swarthmore College 數學系的介紹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Early Career Profiles

Putnam 競賽(我的名次很靠後啦) 2002 Putnam Competition Results

約翰霍普金斯自然語音識別項目 Past Workshops


和大多數人的情況不同,我是主動轉到數學系的。

大一悠哉游哉的學著經濟管理,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微積分C平時翹課但考前看兩天就能90分,也沒想清楚將來做金融還是技術,覺得年輕需要一些挑戰,雖然知道「實變函數學十遍」還是覺得要冒險一下,於是決定轉去性價比最高的數學系,彼時T大讀書的哥哥也沒有阻止,就遞交了申請,複印了數學分析備考……面試時還整理了一大本參加活動的照片和心得證明自己動手能力強(笑……),辦理轉系手續的時候數學系的行政老師驚呼「別人都往外轉,你怎麼往火坑跳啊?」,校級的行政老師又同樣驚呼了一次,當時心想「數學系挺好的呀」,就稀里糊塗的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大二之後的生活就和上面各位說的差不多了,羨慕著別人青春蕩漾的大學生活,默默地走進通宵自習室,大一的同窗再也沒有時間一起策劃活動、吃飯、遊玩------這是一生的遺憾,在最浪漫的年紀卻要束縛起自己的手腳,工作後大家雖然能常聚但畢竟開始為生計奔波,心境大不相同,但是我又很幸運,體驗了一年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學科,這讓我再也不會參與網上的文理之爭,門戶之見,甚至更為注意從各行各業的朋友身上吸收優點。同時迫於學習壓力背著良心選了幾門統計學院的課(同一門學科統計專業講的真是淺顯易懂啊)。

更遺憾的是課程順序完全被打亂,學習時間更為窘迫但是大量的課程衝突只能自學,這也導致我的數學基礎和思維深度不夠好,現在只能做些統計相關的工作研究----統計系的朋友輕拍,數學中的統計分支是顯學,工作中用到的比較多,如果一時不知道學數學能做什麼的學弟學妹,統計相關的課要學好,至少保證能有不錯的收入。並且工作中說自己學數學的,總有些缺乏良好教育背景的同事會讓你在飯桌上口算「7個人吃了234.6的午飯平攤多少錢」的事情,煩不勝煩,說自己是學統計的倒沒人好奇了。

仍然記得某個考試周有七門數學要考,通宵在主樓九層自習時先默默的把窗戶關好的心酸場景;也還記得有次寫了3個小時的常微分作業,關門前上趟廁所,回來發現一疊作業紙被清潔工當垃圾收掉了,欲哭無淚卻只能衝進通宵自習室繼續寫------真的太累了,並且累過之後一地的挫敗感,工作後加班、趕項目、被老闆訓都沒覺得生活這麼艱難過。

但回過頭看,這三年的生活讓我具備了很好的抗壓能力和自學能力,生活中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值得煩惱的事情了------不論是討債還是做人生決定,至少能用漢語描述清楚好嗎?!平時碰到一些偏數據的前沿文章、論文也會看看,這依賴於數學系的磨練,提高了自己的閾值,不然也許看到「時間序列」四個字就嚇跑了。另一方面,計算機背景做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理工科背景(不限於數學系)的轉行做金融也同樣出色,這讓同在職場的數學系的人有些尷尬,如果不調整心態,只把當年的辛苦拿來談資,仿若屠龍之術,恐怕在專業性上會被金融和計算機背景的人慢慢的甩在後面,從而更加自怨自艾,這顯然不是很好的事情,因此我目前也在積極的學習R語言等比較務實的技能。

如果說這三年的生活對現在心態有何影響的話,那就是看到媒體、網路上有人大放厥詞的時候,能默默的想起數學這個自己無法完全駕馭的學科,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努力做到最好的,更不敢提「征服」、「精通」、「工匠精神」,這不是消極,而是對生活保持足夠的謙卑,之前有老闆說我「感覺你工作能力也挺強的,但是就是缺少……缺少激情」,對此我只能沉默以對,往好處說是養成了凝神聚氣不喧嘩的處事習慣,往壞處說大概是挫敗多了靈氣漸失、心中難以再起波瀾吧。

對價值觀的影響是不夠自信,看到那些學著微積分C的同學每天出入金融街,事業蒸蒸日上難免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有時候也會在「天道酬勤」和「選擇大於努力」的觀點中搖擺不定。

另一方面,在數學系無暇顧及的個人愛好,工作後都一點點撿起來了,比如家裡人也不理解我為什麼還要買很多書讀,還是會很珍惜時間,老同學的開口有求必應,這大概都是為了彌補當年匆匆路過圖書館、錯過各種講座、拒掉同學聚會邀請趕去通宵自習室而「失去的三年」吧。

話又說回來,如果連當年在數學系都毫無壓力的過關斬將,現在指不定多張狂呢,也不是好事對不對?

當初的一個樸素想法是「如果我現在不主動學數學,我一輩子都不會碰它,但是別的學科我可以自學一些」,扭頭看著書架上密密匝匝的經管、統計、計算機、人文社科的圖書,我至今也覺得這個決定是對的;但是對於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為考試發愁的人來說,慘淡的數學系成績單斷送了我人生的很多可能性,比如出國,比如轉金融,這是一生的痛,名校背景、學生生涯的其他榮譽和工作上取得的成績都不能抹平這一創傷,這並不是因為要貪婪的攫取,而是一個個可能性的喪失打壓了自信心,每每在要交白卷的噩夢中醒來,依稀能想起當年的窘迫,好在家庭和睦,收入尚可,父母健康,與之相比,數學系的一切得失都不重要了。


數學系學習的感受嘛,我覺得主要因人而異。對於被調劑的和不太喜歡數學的人來說,這就是地獄,智商被碾壓很正常。對於真的喜歡數學的孩子來說,這裡過得很幸福。

為什麼我們會幸福,因為我們不用擔心做實驗爆炸起火(話說我們有一次見證了隔壁化學系實驗室爆炸,大家紛紛表示很高興啊^ω^);

我們從不用擔心缺少資源;

我們系對於喜歡裝逼的孩子提升逼格特別快(例如,我室友就被學妹狂追,「啊~⊙▽⊙學長,你好厲害啊,居然學數學,智商好高啊,教我吧……」);

=============================

好吧,正經一點說話。咳咳!

數學系容易出極端,學的好叫思維的樂趣,學的不好就是精神的折磨。依舊記得我教授反覆說的,數學是要嚴肅,嚴格,嚴密,你如果四年下來沒有做到,你就白學了。

數學系課程其實基本大四結束,就到二十世紀了,但是再近一點恐怕就少了。我們學院院長曾經打擊過我:你這數學系,只有博士畢業,才算你基本具備數學科研的能力,在此之前,必須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艱苦思索的學習打基礎。

數學系的日子不算輕鬆,但過得很充實。實話說,在大學之前,我一直以為數學不過如此而已,現在,我覺得,我自己不過如此淺薄。這裡的世界很複雜,這裡的世界也很精彩。

⊙▽⊙更何況,這是難得的純粹的世界啊。(數學系專業很多,此處我僅說我基礎數學方向,數學系真正的正宗直系親生兒子啊。)


從前,有一群本欲前往妓院,不,計院的少年,半路被麥斯麥蒂克絲女王迷惑,擒入魔窟,從此萬劫不復。

————————稍正經回答問題的分割線——————————

我們系有兩個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和信息與計算科學,簡稱應用和信息。應用的人報考之前都知道是數學系,入學時心態相對比較正常;信息班則比較悲劇,在那個網路還不算髮達的年代,很多人因為信息閉塞,誤以為信息與計算科學是計算機系的專業,一頭栽了進來,其中不乏本就對數學毫無興趣甚至一直有抵觸情緒的人,這些人到後來大多混到和補考的監考比和任課老師還熟悉的程度,除去上當受騙的,還有一部分調劑的,明知是數學還一志願報這個專業的,在我的大學同學裡,一個也沒有。這是背景。

高等數學和高中數學相比,幾乎是顛覆性的,對於習慣了高中思維方式的人來說,首先要打破的是原有的思維模式,這一過程讓很多人痛苦不堪。數學分析至多只能畫個示意圖,高等代數則是根本不存在示意圖這種「低端」的東西的,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抽象的定義,抽象的引理,抽象的定理,抽象的推論,隨之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證明。在數學系的學生中間流傳著關於數學分析證明的歸類:

  1. 這特么的也能證?(實數基本定理系列)

  2. 這特么的還用證?(用定義證明sqrt{2} 是無理數)

數學天賦不夠高的人對自己的智商產生懷疑是很正常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情緒一般也不大好,經常出現下課後教室里「卧槽」、「買了個表」之類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的情況。數學分析老師曾經說過,在那些自由選擇專業的國家的高校里,數學系要麼是來不了幾個人,要麼是第一天來很多,不到一個月絕大多數都跑路了。很不幸,天朝的我們沒有跑路的機會,所以只好硬著頭皮混下去。

在自習室遇到過借工科數學分析答案的,只能微笑著回答:「抱歉,我是數學系的,沒有工數這門課。」而每次有其他專業的人抱怨自己的專業課太難,高數太變態的時候,只要一聽說你是數學系的,立馬閉嘴,同時流露出膜拜且仰慕又帶著幾分同情和鄙夷的神色。民間流傳這樣的一條邏輯鏈——生物學到最後是化學,化學學到最後是物理,物理學到最後是數學和哲學,數學和哲學學到最後是瘋子。學數學的人就是不停地試圖突破發瘋最邊緣的人,後來,有的人學瘋了,有的人真瘋了。

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摧殘之後,數學系的人就可以鄙視其他專業人的數學水平了,在我的母校,工科碩士才在選修課中接觸到某些數學系第一學期就玩吐了的內容。還是上面那位數學分析老師曾經說過:「咱們偏證明,工科偏計算,咱們去玩他們那東西也挺費勁,至於他們選修雙學位上我的課的那些人,考試很少有超過20分的。」這並不是很誇張的說法,我曾經批過工科碩士的期末試卷,都是考研三百好幾十分或者保研的,高數的水平不能說差,但是答這種數學系考試模式的考卷答的一塌糊塗,各種邏輯混亂,書寫不規範,同時不乏「老師,我要推博,請手下留情」這種賣萌的存在,如果按照高考或考研的評分標準來的話,能及格的人不超過三分之一。在盡情鄙視答卷者的水平的時候我有一種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快感,同時必須承認的是這是一種很無良的快感。同時鄙視也是守恆的,到找工作的時候,情況就反過來了。

無論經歷什麼樣的開始,什麼樣的過程,結局都是「數學本科」,「數學碩士」,或者「數學博士」,前提是不作死的話。這一點,對其餘專業,亦然。


先說一點,以後想到什麼再不定期更新吧。其實這個問題有千言萬語想講,畢竟本科四年的縮影基本上就落在這個問題上了。。。這段話我在另一個回答裡面說過

如果把學數學比作爬山的話,在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我以為我到了山腳下了,學完數分高代解幾之後我以為我到半山腰了,學了實變復變泛函偏微點拓代拓微拓抽代交代等一大堆的東西之後我懷疑我還不到半山腰,到了大四又學了一些東西以及和很多前輩交流,現在快要畢業的我確信自己終於站在了山腳下了呢(也許過了幾年又將證明我今天做這番言論是多麼的無知)。

至於答主很好奇的那個數學史觀(也就是怎麼看待天才們),其實很簡單,他們做的東西已經被他們做了,就算我們再聰明百倍也無法穿越到過去比他們更早做出那些工作。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站在過去的偉人們的肩膀上,來做出(hopefully。。。)屬於我們自己的工作,而且很可能是過去的那些偉大數學家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我想任何一個ambitious的數學系學生們想到這一點都只會感到幸運與振奮,而非只是沉浸在對古人毫無意義的膜拜情緒之中不可自拔。能令我們不可自拔的只有那雋永的美麗,來自漂亮的數學或者漂亮的妹子,(*^__^*) 嘻嘻。


人和人的智商差距比人和狗還要打大!就醬!!!


我和其他答案不同,我大學是主動轉到數學系的,現在博士畢業。

「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老闆,快十年了」-by 陳永仁。

(當然了,我不覺得自己生活中無間地獄中)

痛並快樂著

在數學系呆著需要愛,否則會很痛苦的,數學帶過我的巨大樂趣,也帶過我等量的痛苦,到了現在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到了這個地步就很難描述了。 對於這份痛並快樂的心情André Weil的描述是最好的:

Every mathematician worthy of the name has experienced … the state of lucid exaltation in which one thought succeeds another as if miraculously… this feeling may last for hours at a time, even for days. Once you have experienced it, you are eager to repeat it but unable to do it at will, unless perhaps by dogged work

(無責任狗血翻譯)每個有資格自稱數學家的人都體驗過一種勢不可擋的超神狀態:想法一個接著一個成功。這種感覺可能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但是一旦體驗過,你就很希望再來一發,可惜常常無法如願,除非你如狗一樣辛勤工作。

我在大四體驗過這個,那時候我開始做科研,然後成功地解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我體會這種感覺,然後再也回不去了,只有研究數學才能繼續滿足我了,畢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聰明不是學數學第一要務,努力才是。

Relying on intelligence alone to pull things off at the last minute may work for a while, but, generally speaking, at the graduate level or higher it doesn』t.----陶哲軒

(無責任翻譯)單靠聰明,在最後的時間臨時抱佛腳這種事情也許一時可行,但是到了研究生水平或者更高就不行了。

為了體會那種high,或者退而求其次的工作的成就感,努力就是一個必須的要素了。在數學系呆著,你總會無時無刻不聽到某個天才的大名,也會覺得自己很蠢,但是這些感情都毫無意義,因為你無法改變你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僅此而已。陶哲軒雖然本人被稱為天才,但是他自己稱這種對於天才的過譽為「天才邪教」,他是把努力放在放在第一位(The Cult of Genius - Cosmic Variance)。我的個人體驗也是如此,我最好的靈感最好的狀態都是需要努力。雖然我很多的努力最後沒有變成實際的結果。

如果你腳踏實地,並且對數學有愛,我覺得學習它,以它為職業是可行的,當然了,如果你被繆斯欽定了,搞不好就能為數學做一點小小的貢獻。

學數學的女生漂亮與否?反正現在我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女神,大家都是這樣叫她(私底下)。但是撩學數學的妹子有幾個禁忌:1.不要說自己喜歡數學(除非你自己就是學數學的),不懂又強撩是很糟糕,2. 不要誇對方聰明,因為搞不好最近她被某學霸,某老師智商碾壓了,正在懷疑人生呢。


不太贊同樓上那些說學數學多麼多麼困難多麼多麼辛苦的答案,真正喜歡數學的人不會有這麼多的抱怨,正如真正享受健身的人不會抱怨健身多麼累一樣(我這種體育渣渣就不說什麼了,淚。。);個人的感受就是因為喜歡數學,所以懂得越多就感覺越充實,但是最近越來越覺得自己懂得太少,有一種空虛感和危機感,感覺實在是愧對math grad student的身份。。

談戀愛什麼的,單身22年,沒什麼好說的。懂數學的妹子可能更好交流,但也可能要求更高,因人而異吧。


先說一下背景。我在某理科見長的學校讀數學。數學院大一大二不分專業,到大三才分方向。目前有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統計四個方向。全校學數學的同學(純統計除外)大概是120左右。同學中至少有一半是保送生,高考進來的也不存在被調劑過來的情況。

課程方面,大一大二大家都差不多。三學期的淑芬,兩學期的線代,實變復變,解幾數論等等,該有的都有。大三的時候分方向了,課就多樣化了。學基礎的大神們開始刷各種研究生課了(記得有大神大學期間涮完了大多數研究生課,後來去高師了)。學計算的目測變身成碼農了,經常看到在編程。學概率統計的同學們默認自己是學統計的了,搗騰R語言什麼的。至於學應用的,愛幹啥幹啥~

大一大二的課程都是數學基礎課,老師要求比較高,掛科什麼就是經常的事(一般期中考的掛科率都在50%以上,期末老師還是會手下留情的,不然。。)學渣看來,有些課還是挺難的,不少課都是考完試還不明白學了什麼東西(比如泛函,pde)。而且作業多學習時間長,大一大二的時候經常圖書館待到11點,可惜還是學不明白,智商啊。當然大神們學習輕鬆愉快無壓力,不過他們大多也一直在學習。 又學霸又大神只能讓人膜拜。數院里同學的水平差距確實很大,大神和學渣都是不能愉快的對話的

大三分方向後,我選了概率統計。然後感覺部分課程變得」實用「了,至少學完後做點事情了。不像實分析那樣,學完不知道能用來幹什麼,只知道自己學過了。當然,實分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因為大多數數學課的」非實用性「,一些同學覺得數學沒什麼意思,比較枯燥。甚至有同學還退學了。確實,對於充滿激情的人來說,數學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學數學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他們能一杯茶,一支筆,靜坐一下午,想我為什麼要學數學。

學了三年的數學的數學了,剛好借知乎這個平台總結一下感受:

  • 數學是一門優美的語音。新晉圖靈獎得主Leslie Lamport表示人類發展的能把事情描述得清晰、準確的最好語言是數學! 確實數學的邏輯之美,數學大氣與細膩都是值得人為之付出的。
  • 學數學後自信心被一次又一次地摧殘,認清了自己智商水平。長時間的努力常常得不到回報,經歷多了心態反而感覺變好了。
  • 學數學後也變自信了(學習知識方面)。有了數學基礎,特別是數學的思維方式,學其他學科的知識都變得輕鬆一些了。常常在心裡想,這麼bt的數學我都學了,還怕學不懂這個?
  • 學數學後感覺有變內向的趨勢,有時候會有孤獨感。大概是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己默默自學課本,做題。與人交流的環節並不是很多。

其他以後再補充~


這個問題把潛在知乎的數學森都調粗來了!


本科數學系,後來轉統計去了。

我有一個著名的「定理」,數學系的美女還是遠觀為好。(我還真遇到過幾個又聰明又標誌的女同學們,對她們一直抱著崇敬orz。)

推理很簡單,讀大學的女生是美女的概率還是比較少的。不妨假設美女在普通女生中服從Poisson distribution。按高中的經驗估算,平均20個人出個班花,200個人出個校花?

數學系本來人就少,我讀的那個一屆也才20來個人。男女比例更是失調,女生三四個。那麼我有班花水準的女生的概率也就1.3個百分點,校花1.3個千分點。

好吧,數學系還是經常出一個女神的(起碼系裡面有一個吧)。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模型是錯的!說明數學系的女美女根本不服從普通高中女生的分部!這個時候你還是要小心了,這不僅是一個比你漂亮,很可能比你聰明的存在。女生追求數學的難度要比男生高多了,她能堅持到本科,估計起碼比班裡少一半的男生聰明。但比你漂亮比你聰明的女生為什麼要讀數學呢?說明她很可能是不普通的比你漂亮比你聰明的存在。貝葉斯一下,這時候posterior distribution就顯得合理了。

所以對數學系的美女還是遠觀為好。當然啦數學系不普通的男生也不少。但是記住curse of dimensionality!奇葩的兩個人的距離往往只有更遠!

ps:還是去外系找崇敬你的妹妹(弟弟)吧!


有誇張成分。

自己學習時:

這也要證?

這咋沒證?

這咋證的?

這也要證?

這咋沒證?

這咋證的?

……

看別人(尤其大神)學習時:

……ORZ

(mb)

給外系同學講高數時

大一:啊對我是數學系的不好意思傅立葉級數我們真沒學到你們高數講太快了

大二:啊對我是數學系的沒問題高數我給你講哎呀這個用Riemann積分咋做我也記不得了算了我給你講Lebesgue積分吧哎你別走啊

大三:……大三沒空出門會客。

聽別人討論高數時

我什麼都不知道_(:з」∠)_

被別人問哪個高數老師給分高時

我什麼都不知道_(:з」∠)_

被別人問高數和數分有什麼區別時

學數分總算錯定積分,高數則不會

給女票講高數時

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數學分析的所有東西記得最清晰的時候

和外系解釋為什麼來數學系的時候

過去:啊就是喜歡嘛,嗯,對沒錯就業方向多得很像金融計算機都可以但我還是想學純數學。沒事的這個我也擔心只好努力了嘛,啊謝謝謝謝。

現在:我當年數競保送不了工科。將來沒想好。

和外系出去吃飯,被眾人強迫算賬。

和系內出去吃飯,強迫學計算的算賬。(23333)

懶得給路人甲解釋什麼是代數幾何。

打liuxing的第一個意項絕。對。不。是。流。行。

偶爾慶幸自己生活在R^3這樣一個強結構里,偶爾抱怨R^3的強結構不是緊的也不是代數閉的。

親眼看著先賢們一百年前搭好的台,先被壯美驚到,再累死累活地爬,上去之後再被驚到。

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理性的偉大。

感覺自己雖然智商低,但是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仍舊是選擇學數學。


胃痛

這是真實的感受,有志於學數學的人要保養好胃。


一本抽象代數50頁,一本初等數論50頁,一本實變函數100頁,一本點集拓撲100頁,特別省錢…

說說我學習大學數學的技巧吧,學了三年的數學了,可以發現一些只用一兩天就可以通過概率統計複變函數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這類偏向計算(當然只是相對分析而言)的考試…很簡單,去圖書館借兩本書,一本比較老舊的大概是2000年之前出版的,最好是九幾年出的習題集,一個是你使用的教科書的習題解答,沒有的話就選復旦人大的習題解答的書,拿到書以後看一遍課本大概知道講什麼就行了,知道基本概念,基本邏輯,整本書的基本構架了解一下就行,然後開始看舊習題集,看解答的程序就夠了,計算全略去,只需要知道遇到這類題應該是先這麼然後這樣最後這樣就行了…看完一章總結一章,一本書過完很快,把你所總結的步驟單獨寫出來,理解一會,開始做書的習題,自己做,按照程序做,如果程序解決不了,看看能不能自己總結出這類題的解題程序,如果還不能就要問學霸了,當然這是後事了,一類題如果你覺得簡單,做了幾道都會並且全做對那就跳過所有的這類題,開始下一類題。。就這樣解決完所有的類型習題,自己總結程序,再問學霸一些題和自己疑惑的課本內容。。搞定!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兩天(早晨下午晚上)這門課拿80+完全沒問題。。。。當然這是像我這樣的學渣為了通過考試才這樣的。。。。。


已被評論區大佬們打死hhhh

(謝評論區揭露真面目)雖然不是數學系的但現在上課玩耍都和數學系一起所以強答一發qwq順序很亂qwq

持續性覺得自己碌碌無為,間歇性覺得自己智商爆表。

身為菜雞,可以很明顯感覺到自己比幾個月前要厲害。

覺得助教實力都很強,人都很好,有時候也在想他們為什麼會還在這裡讀研呢...(A課助教還在意外中押中B課一道期中試題)

老師們都很強,上課的質量的話基本只有非常一般和非常好兩種,幾乎沒上過「還行」的課。

越難的課老師彷彿越不在意答疑什麼的...也可能越難的課越會讓特別忙的非常牛的老師來教...

「妹子」這個身份可能沒什麼太大好處,但是「很會爭取的萌妹子」這個身份暫時看來比較有用。親眼目睹一位同學向不接受補交作業的老師瘋狂賣萌最後得以期末時交一學期的作業,或是拿到學霸整理好並寫好答案的往年試卷,或是出門總有學長carry之類的...不過這和數學系倒是沒什麼關係啦。

心情低落的時候會很渴望上課。

以及,「學基礎的都是方向差不多的會走得近一點。」雖然現在都是在打基礎啥都要好好學,但是還是覺得這句話看上去非常對。當然了我不是學基礎的...

最後,身體真的好重要啊。


是自己跳進這個坑的並且還跳了兩次,高考報志願第一志願是數學結果沒進去了計算機,不死心決定選數學雙專業,這果然是一條不歸路。。。

首先,數學專業的生活讓我真的能靜下來好好的把最基礎的東西學一遍。大一結束學完高數線代的我只對極限的定義有模糊的印象,對向量空間各種變換都分不清楚。。。而大三結束學完數分和高代以後我覺得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極限的定義了。。。以前算個積分做個證明煩得要死,現在再長的證明也會心平氣和的面對。。。

然後,我改掉了看到結論想直接用的習慣。。連證明都沒有命題哪裡敢用呢。。有些證明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有些證明則會揭示這個定理是如何得到的。。

然後,我明白了真正的數學好不是你能做很難的數論題也不是你知道很多神奇的結論,而是你對數學的某一個部分有很深刻的理解,你能明白它抽象成現在這樣的體系的意義,能對各種抽象概念很清楚明白。。

最後,你會遇到一群同樣執著的同學和很多很有魅力的老師,他們會跟你一起討論一個問題以至於忘了已經下課。他們的魅力有時在人格,有時在上課時的激情,會讓人感受到他們真的很喜歡他們正在做的事,不由心生敬佩。正如抽代老師說的:「只要不放棄思考的權利,你永遠有機會很接近真理」。


你知道茴字的八種寫法了,但你知道矩陣的八種分解方法么。你知道什麼叫狄立克雷函數黎曼不可基但勒貝格可基么。你知道什麼叫做柯西收斂準則在有理數上不成立么。你知道什麼叫做測度存在的時候外測度等於測度么。你知道解方程的時候的八種迭代方法么。你知道常微分方程的八種解法么。嗯哼。你認為數學系學習難得時候。


。我們其實無時不在的。。。裝逼。。


數學當然是一門很酷的學科。嗯哼。。每天早上看見別的同學做實驗金工實習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我們學的。你們高等數學是皮毛。我們數學分析才是正統。你們線性代數從名字上來說。。。我們高等代數都不屑於看一眼。。。


別打臉。。。


其實數學系的學習還是有點難度的。但是真的很充實。而且各種牛逼的辭彙。


最重要的是,數學系的三觀每天都在顛覆啊。我記得當時老師證明柯西施瓦茲不等式的時候用二次函數整個人都驚呆了。竟然還能這麼證明。每天的知識幾乎都在推翻前面的。革新前面的。每天毀一次三觀。每天震驚一次。。


至於女生少。。。主要還是看臉。。。。


還雖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實。就醬。

==========================================================================

分割線

關於學數學沒有用這個看法我覺得我要說一下我的看法:

如果你要搞科研,學數學吧,學多少都沒錯;如果你志在本科畢業找工作,數學可能不如別的學科那麼耀眼.

首先,我自身是被選拔到基礎科學強化班而進入數學系的,我們就是大學四年先學數學,要修夠一個數學的學位,其中大三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比如航空航天,自動化,金融等)導師開始雙修!雙修!

然後就是跟著這個導師碩博連讀,讀的就是後來選擇的方向.

按照我們學校很多老師的看法就是,你要做科研,數學是必須的,數學的基礎決定了你以後做科研的成就 ,比如我們如果搞航天,就要計算流體力學,最終還是數學方程,要搞自動化,信息阿,離散數學可以幫你,所以數學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說.

而且,我聽很多工科導師說,他們的都很喜歡數學的學生讀他們的研究生或者做一些項目,因為他們的科研隊伍中往往缺少數學這種核心支撐....


Update

背景介紹:985計算數學系大三(本科叫信息與計算科學)學渣一枚,觀點辯證看待就好

基本情況樓上說的差不多了,我想說一些自己的東西

1.樓上很多人都在妖魔化數學系,數學系的人也是人,也有很多被調劑專業的,很多不好好學的,大神也不是遍地都是(你拿清北科來比是耍流氓。。。),每個系都有大神,沒有任何必然的邏輯推理能導出數學的大神更多

2.學的東西確實「很陳舊」,但是這都是進行現代數學工作必備的基礎

3.對我等學渣而言,數學不是創造,不是靜心思考,而是熟悉一門語言,一門現代科學和工程學約定俗成的語言。嚴謹的證明一直是數學素養的重點,這對平時考慮問題很有好處(雖然有時候他不是那麼嚴密)

4.高數未必就簡單。工程更偏向於計算(或許= =),某些嚴謹性達不到數學的要求,但是數學上的很多東西,比如樣條,都是搞工程的人先搞出來的,覺得這玩意兒好使,然後一幫數學家衝上去把這些東西嚴格化。我們的偏微分方程數值解教科書甚至有「這個方法雖然缺少嚴格的理論支持,但是經驗表明他是十分好用的」。

5.談論數學更「難」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熟悉了這套語言,看懂教材不是問題。當然如果想有一些自己的東西。確實需要靠天賦。(話說回來,哪個學科搞出優異成績的人沒有天賦?玩命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6.學到大三,很多大一的東西都會忘掉,比如曲線曲面積分公式,但是總會有留下來的東西,這些就是「思維方式」了吧

7.自學是十分重要的。我十分感謝這門學科對我自學能力的培養

8.每個主動選擇數學系的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不能說每個人都是真心喜歡數學的,但是渴望通過學習一門「語言」,掌握自學的技巧(對我而言某些課必須進行自學,要麼是學時不夠,要麼是講的太難聽不懂,要麼是講的太慢聽不進去),進而進行其他工作——比如看論文會相對容易一些,搞金融的也一堆數學的東西,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去做這些學科,也是一部分人進數學系的目的。

——————————————————————————————————————————

數學狗怒答,爪機碼字,回頭更新

智商差距有沒有,有

天賦重要不重要,重要

有大神可以輕鬆看GTM,但是一般人還是做個課後習題都覺得比較吃力

看懂書不難,看懂書再有自己的東西,有新想法甚至是新發明,難

另外,學會自學很重要


美麗有兩種:

一是深刻又動人的方程

一是你泛著倦意淡淡的笑容

(作為一個數學的逃兵,在結束自己學生生涯之際,把第一個回答獻給這個問題,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和交待吧)

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下面的問答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談談在國內學習的感受。第二部分集中談在法國學習的感受。第三部分比較一下兩者,外加扯扯淡。

由於篇幅過大,最近又沒有時間,先列個總結。後面再詳細補充吧

國內感受:

  1. 計算是數學的基礎,只有多算才有數學感覺。就像學英語要語感一樣。
  2. 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學科,但是個人覺得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從直觀到範式研究。基本上說,跟直覺派的觀點比較接近,不贊同Bourbaki學派的做法。
  3. 數學其實是一個蠻好的跳板。本科學數學,研究生再轉行是一條光明大道

法國感受:

  1. 法國精英學生的數學底子真是紮實得可怕,這也能解釋為啥法國數學持續輝煌300年,依然燦爛奪目。個人認為這跟法國獨特的prepa制度有直接關係
  2. 課堂做筆記很關鍵,這一點上,中國學生普遍缺乏。(至少在我有限的觀察中)
  3. 反覆理解定義,思考各個定義直接的聯繫和由來,並善於應用前人定理,書寫思路清晰的證明是法國學生或者學者的優勢,這是中國學生比較欠缺的(至少在我有限的觀察中)
  4. 巴黎真的是學數學的天堂,大師太多。

比較感受部分:

  1. 學數學還是得上大師的課。雖然大師的課,怎麼說呢,大多一團狗屎(這不是我說的,大師Pierre-Louis Lions自己說的),但是你要麼能得到大師親切的鼓勵,激發學數學的熱情;要麼能看到原來大師也不是神,自己也能取而代之(其實,真是錯覺),激發強大的自信心。。。
  2. 數學家普遍窮,特別是在中國,簡直到了可恥的地步。他們也普遍特別鄙視金融跟經濟。
  3. 國內的數學系感覺分專業太過籠統,導致大量的學生在本科其實學的是純數。這點上個人感覺是比較浪費資源和耽誤學生的
  4. 好像流傳著一句話,中國學生數學底子強。。。這個吧,跟大國裡面倒數二名米帝,英帝比,差不多是真的。但是我接觸到和感受到的版本好像是,法國和俄羅斯的學生才是真的強。所以覺得中國數學不是教深了,而是教淺了。比如應該把實變推廣到所有理工科基礎課裡面。 @Hainan Qiu
  5. 妹子張得漂亮都無解,跟學不學數學無關。。。另外,London是個冰冷的城市。

-----------分界線------------------------------------華麗麗地開始--------------

我記得,我早上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樓主有問到:國內最好的數學系是不是在清華?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不是。清華最多在10名左右吧。國內最好的數學系是北大,優勢特別明顯(除了偏微方向吧),和第二名的距離特別大。第二名是復旦,後面的就沒關注了。

---------分界線--------------------------------------灰溜溜地結束-------------

有很多人都認為數學是非常依靠天賦的。的確,作為一門純理論學科,在開創性的工作上面,天賦的確占絕對主導的地位,而勤奮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不像物理,沒好好學,不會證,還可以寫篇哲學論文矇混過關--參見路易·德布羅意公爵的例子)。當然到了這個級別,勤奮是先決條件。但是在學習數學的層面上,套用一句流行的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下面以我國內本科的兩三事作為例子:

我肯定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小時候差點被當成腦癱的事情就先不說,我高考數學只考了125分就足以證明我的智商水平非常有限。

我因為高考分數不太夠,被調劑到醫學院學了一年醫,後面才轉入數學系學習的。轉入數學系之後呢,就特別想證明自己,證明自己也能學數學。於是向老師(某位戴茶色玻璃眼鏡的^-^)請教經驗。他就給我講了一個我校數學系的傳統故事:蘇步青老前輩在學微積分的時候做了一萬到積分題,所以你衡量衡量自己的天賦,看看自己大一一年要做多少道題吧。吉米多維奇(數學系專用術語)一套6本,3000多道題,這是基本要求。做完這個之後就可以看看其他書了。

聽完這話,我當晚就買完這六本,雄心勃勃要把他解決掉。頭三個月還好,基本上么,7/11,天天圖書館,做掉了三本。後來覺得裡面的題重複類型過多,有時候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好像對學數學也沒啥幫助就放棄了(---其實吧,這些都是為自己偷懶找借口)。當時吧,真沒覺得這個東西對自己有什麼任何幫助,功利一點講,連考試都幫不到,因為考試考證明,不考計算。但是大四的時候,跟一群學霸聊天,發現每個人都做過這玩藝,而且學霸程度和做過的本數基本高度正相關(當然要剔除某位學神,他就看了一眼)。

於是我想,

反覆地重複地計算,可能可以培養你對數學的某種感覺

怎麼說呢,看多了,你就會覺得那些式子比文字更親切,看到它們你就不會心裡發毛,覺得沒底了。就跟學英語一樣吧,不是人說沒事看看美劇(注意一定是美劇,不是英劇)能培養對英語的語感么。我覺得學數學是同樣的道理,首先要培養感覺。只不過數學培養感覺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給我往死你算。。。(畫外音:遙記得,我在醫學院的時候,我的高數老師為了鼓勵我學數學,送了我有我兩個腦袋厚的草稿紙。告訴我,要想轉到數學系,先把這些草稿紙用完先)。。。當然我這麼說,大家肯定是不信的拉,所以我得找個大牛的例子來幫我壯壯膽

Kodaira(小平邦彥)自己經常說自己天資不好,但是他從中學開始就是那種做事情一絲不苟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回憶自己第一次學習van de Waerden(范·德·瓦爾登)的《代數學》,幾乎學不懂,然後就開始抄書,一直到抄懂為止,可見得Feilds(菲爾茲獎)獎的人的學習方法也不見的先進,唯手熟爾。 」---引用自Heroes in My Heart

數學對我來說,不是科學,而是哲學

科學研究的是可實驗證偽(experimentally falsifiable)的東東。但是數學偏偏是不能實驗證偽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初中大家都學過在歐式幾何裡面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但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劃一個三角形仔細量量它的內角,你會發現,它們內角和一定是大於180度的,因為我們身處的地球是球面幾何(射影幾何的一種)跟歐式幾何根本是兩回事。換句話說,從古希臘開始,我們研究的幾何(歐式幾何)都是在現實中不存在的,不能試驗的各種圖形。這也是為什麼柏拉圖在他創辦的學園大門上鐫刻了一道銘文:不懂幾何者莫入,他的意思就是說,你連理念世界和經驗世界的區別都沒搞清楚,圖樣圖森破,不跟你談笑風生。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一點是在大二的實變函數課上。學數學的人都知道實變函數很難,其實吧,它的確很難,但是也有比較容易理解的教法:從普通函數積分極限開始定義勒貝格側度(Lebesgue measure)然後再一一展開。可惜的是我上大學那會兒,老師覺得這種方法不本質,格調不夠高,所以他從集合論開始講實變。。。(插句話,個人感覺這個「刷牆師傅」有點Nicolas Bourbaki學派的感覺)。。。講集合論就免不了要講勢,講第三次數學危機,講希爾伯特百年第一問:連續統假設。既然都講到這麼高逼格的東西,不提提ZFC公理體系,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就說不過去了。當時吧,第一次聽到這東西,感覺就兩個字,天書!!!感嘆個人的渺小和人類智慧的偉大。

當然也正是這門課摧毀了我對數學的所有信心。因為一學期下來,完全不知道他想幹什麼,這門課講的是什麼。後來我總結原因,主要還不是因為實變太難(因為後來我懂了,以我的智商都能懂,說明真不是天書),而是因為沒有一步一步地走,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所以循序漸進地,順著歷史順序,從形象直覺開始再到抽象的範式研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這個過程急不得,不要總是想著弄一個大新聞。

寫完自己的經歷,現在來點輕鬆的,講講我身邊同學的狀態吧。我本科數學系分數學與應用數學(其實是純數學,我後來才痛快地明白了)和信息與計算科學這兩個專業。整個系么,加起來有200人左右。這兩百人中吧,大概也就20個左右(可能也就10個吧)是打算獻身數學的(注意此處沒有任何文學修飾成分,真的是獻身)。剩下的夥伴呢,都是打算已數學作為跳板,為以後轉行做好準備。畢竟數學是幾乎所有理工科的基礎。說句自大的話,其他理工學科,通通可以看做應用數學下面的一個分支^_^。

我寢室就有一哥們,我們就管他叫毛毛吧。毛毛這個人呢,雖然對學數學不是特別上心,但是特別有意思,看上去就應該是個讀文科的料。字寫得漂亮,手風琴拉得動聽。而且有一個特別愛好:研究世界各地公交線路圖。舉個小例子,我當年大四,確定到巴黎繼續讀書。他知道我學校的地址後,向著天空望了望,然後跟我說,你呀,下了飛機先坐RER B,再做一輛公交就能到你學校了。可要知道他從未去過法國。於是我也盯著同一天空看了好久,發現上面沒有google地圖啊。。。

當然毛毛最擅長的事情還不是這個,他最擅長的是炒股。其他年份不清楚,08年不虧,09年+50%,足見其實力。記得有次我在寢室打遊戲,他看完股票突然大聲抱怨,靠,今天相當於丟了50部iphone。。。於是我沉默地心算了一會兒,然後默默地關上電腦,開始看書。。。

其他毛毛的故事在這就不一一羅列了,我想說的是,毛毛的故事告訴我們:的確數學系的同學普遍比較聰明。 不學數學,轉行做其他事情(通常是那個當口最時髦的行業,比如90年代的計算機,現在的金融,未來的大數據),也常常會做到比較優秀的層次。所以我覺得,如果你還不是特別明確未來要做什麼,那麼數學會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選擇,雖然讀的過程是有那麼一點點痛苦。

明天繼續吧。。。看球了。。。


推薦閱讀:

正整數的平方和公式是什麼?怎麼證明?
如何從邏輯的角度駁倒 Achilles 追龜問題?
如何學習拓撲絕緣體?怎麼樣入門,介紹點相關的文獻和教材。
如何客觀地比較被稱為X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美國前50(比如UCB CMU)的學校?
為什麼求導不從兩邊同時接近?

TAG:學習 | 教育 | 數學 | 大學 | 專業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