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等教育,讀研究生,做學術需要高智商嗎?

我今天做了一個丹麥門薩智商測試http://www.iqtest.dk/main.swf,測試的結果是115,點IQ那個鏈接,說測試智商85—105的人讀小學和中學沒問題,105—115的人可以獲得短期未來深造,115以上的人選擇職業沒有限制,可以獲得高等教育水平。我剛好在115,意思是說我基本與高等教育深造和做學術無緣?高等學術研究的最低限是這個門薩測試智商在115以上?


在此丟一個對智商類問題的統一回答,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以下,來自多元智能理論的維基百科: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標。根據這個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範疇(後來增加至八個):

  1. 語言(Verbal/Linguistic)
  2. 邏輯數學(Logical/Mathematical)
  3. 空間(Visual/Spatial)
  4. 肢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
  5. 音樂(Musical/Rhythmic)
  6. 人際(Inter-personal/Social)
  7. 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 自然觀察(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另外,有其他學者從內省智能分拆出「靈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

這八個範疇的內容如下:

語言智能

包括口頭語言運用及文字書寫的能力,把句法、音韻學、語義學、語言實用學結合併運用自如。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喜歡文字遊戲、閱讀、討論和寫作。

邏輯數學智能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
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即使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也成了他們尋找邏輯缺陷的好地方,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強的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很高,能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圖像來思考的。

空間智能可以劃分為形象的空間智能和抽象的空間智能兩種能力。 形象的空間智能為畫家的特長。抽象的空間智能為幾何學家特長。建築學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間智能都擅長。

肢體動覺智能

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類人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喜歡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他們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

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較具敏感性。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

人際智能

這類人對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較具敏感性,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他們比較喜歡參與團體性質的活動,較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在人群中才感到舒服自在。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饋來思考。

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強的人能自我了解,意識到自己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他們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了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內省智能可以劃分兩個長層次:事件層次和價值層次。事件層次的內省指向對於事件成敗的總結。價值層次的內省將事件的成敗和價值觀聯繫起來自審。

自然觀察智能

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自然觀察智能應當進一步歸結為探索智能。包括對於社會的探索和對於自然的探索兩個方面。

而當前,研究生的招生領域已經如此廣泛。

故而,比起傳統意義上的「智商」來說,找准對的路,才是王道啊!!!!


智商在學術中是重要的,但程度沒有想像的那麼誇張,做學術都有系統的方法,所以沿著這條路,大多數人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你要拔尖,那麼智商可能影響很大,其實各行各業都差不多,頂尖的人一定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

另外想要做好學術,前期的教育基礎非常重要,包括你的英語水平,邏輯推理水平,閱讀能力等等,都是在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培養起來的,打好基礎比智商更重要,這方面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智商的評判本來就很不科學。智商的題目多做幾遍,測試立馬就能提高很多分。

做學術,你比別人多鑽研許多,你就比別人看得深入,不一定比聰明的人差。


謝 @周磊邀請。

我是來吐槽門薩測試的。去年底閑極無聊參加了本地的門薩考試,順利通過了,但我卻拒絕了入會。(好吧,我還是承認是因為要交會費吧=。=)

先說考題,跟網上流傳的丹麥測試以及各種手機APP的題很不一樣,應該說是簡單一些,美國的門薩可以花18刀在網上做樣題,樣題跟真題比較像。但這考題給我一種很low的感覺,題目是60年代出的,試題卷居然是要回收利用的。你不能在上面寫字,用完了得把試題卷還給他們,下一批人接著用。他們到底是有多窮啊。。。。。。一幫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所謂專家在60年代出了一套題就拿來考我要給我測智商,我要是接受了那個分數就真的對不起我的智商了。

再說組織,考完之後成績出來前,當地的門薩邀請我去參加活動,算是潛在會員與現有會員的互動。去了一看,老頭老太居多,還有一幫小孩兒,看上去挺nerdy的。說好的妹子呢?摔!跟他們聊了聊,也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大多做著普普通通的工作,一聽說我是PhD還挺驚詫的。整個組織只有一個社會學PhD,她也是我的考官,據她說,她在外面介紹自己時都會在名字後面加個PhD,看來至少在她眼裡,PhD更唬人。組織內部有各種興趣小組,什麼GayLesbian組,桌游組之類的,廚藝組的,反正一點不高大上,就是個普通的交友組織。好吧,參加了這次活動我就打定主意即使通過了也不參加。過了兩周,門薩發郵件來說我通過了,我禮貌地回復學業繁重參加課餘活動機會不多云云。

書歸正傳,回到題主的問題。

首先,要做科研的話,需要保持基本的批判精神。一個網上的測試說你智商多少你就信么?他這個試題有多大的credential你調查過么?具體的演算法和理論依據你有了解過么?反正,我覺得做為一個PhD,國際頂尖雜誌上的文章我都不會隨便接受,像這樣不知來由的人給我本人下定義我是絕對不願意接受的。

第二,做科研也不一定需要太高的智商(可能數學物理這些真心需要那種吊炸天的天才才能駕馭吧)。我在PhD圈兒混了幾年,也沒見到什麼怪物級別的人存在,反而是有幾個高中同學對我實現智商碾壓,哈哈,往事不堪回首。不過他們現在都不在學術圈。以前和一個Johns Hopkins U的Dr. Linzhao Cheng談過,他說招來的許多學生是too smart for science。因為太聰明,少了做科研需要的專註和踏實,反而沒能在學術路上好好走下去。

題主,言語衝撞之處還望見諒,我說話有時比較直白~

PS: 申明一下, 關於門薩的看法僅限於對本地的門薩組織,其他地方的我可完全不清楚,不敢妄言,冒犯了門薩會員,還請大方原諒我,哈哈。


謝謝邀請,我認為,智商決定學術研究的上限,決定你能走多遠。但並不意味著只有高智商才能做學術。實際上搞研究也好,做學術也好,其實都只是普通的工作而已,只要儘力去做,平庸也罷,傑出也罷,都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不必太在乎智商這個因素。只要經歷了高等教育,智商都不會成為搞學術和研究的障礙。我見過的智商最高的人,反而受不了搞學術的枯燥去搞金融了。

國內部分學術研究,其實就是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實用化。只要是和工程化掛上鉤的東西,智商的高低更是個可以忽略的因素,此時企業最喜歡的兩個字「實幹」就派上用場了,只要花時間耗著就可以,這也是所謂的「吃苦」。

所以我認為題主不必糾結那些不靠譜的智商測試。那些個和專業完全不相干的「智商測試」,怎麼可能決定你的專業發展呢?只要你的專業基本功足夠紮實,何必在乎那些個所謂的測智商試題呢?要考察潛力,恐怕朗道選研究生的辦法更靠譜吧。


感謝邀請。

我在美國上學時做過一些研究工作,跟專業領域的大拿也多有互動。發現做科研,尤其是科研的大拿們,都有一些共性,這些共性有功能性的,題主說的和智商相關,也有非功能性的,也就是和純智商無關。我簡要的展開說下智商無關的。

1.分配時間,統籌計劃的能力。科研是和時間賽跑的活動,在開展一些項目時候,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科研任務,都有sponsor,需要你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點做出某種階段性成果。如果你有強拖延症,最好不要搞科研工作。

2.審時度勢的能力,現在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應用科學的研究,是建立在原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的微創新為主,對於計算機領域來說,一些像幾十年前開創性的成果基本不太可能出現了,那麼一個研究者,需要知道什麼是熱點,什麼是容易出成果的點,儘管這有些投機,但是近年來的應用科學領域的微創新成果顯著,也是跟科研大拿們審時度勢的能力有關。

3.社交技巧。大家可能看生活大爆炸,覺得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和謝耳朵一樣,不善於交際。但是實際的情況,尤其是當了教授之後,你的科研能不能順利開展,能不能取得funding。主要還是看科研工作者本身的networking能力和技巧。

4.虛心。千萬不能有老子天下第一,自以為怎麼樣怎麼樣的精神,即使你是在最優秀的項目,有最優秀的資源,有最好的導師指導,但是也需要虛心的聽取同行的意見,多去閱讀其他人的文章,彌補自己的不足。

5.家庭協調。大多數的教授和科研工作者都是闔家幸福的,很少有drama king在這個圈子裡,混圈子,混的是人品,life drama勢必會影響心性。

其實做科研,和其他領域都是有交集的,可以找到一些所謂成功人士的共性吧,謝謝。


先說結論:需要,也不需要。

有幸就讀於一個好高中,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思考、借鑒。寢室一共八個人,目前四個碩士四個博士,也算是明星寢室了。四個博士都在美國top15的學校做科研,有一個就是歐陽笠提到的Johns
Hopkins。在高中的起跑線上,我們幾個論聰明程度,那是差不多的。後來拉開了差距,都是因為努力。

事件1:高中住校,每周末回家。我的書包是怎麼背回去怎麼背回來,從不開封。牛人A卻能保證周末每天學習6-8小時。

事件2:牛人B和少兒班神童。有一次,少兒班神童和牛人B解數列題,神童10秒,牛人B用了5分鐘後放棄。神童一直年級第一,後來高考前早戀(年齡小點確實不那麼成熟)高考沒有考好。牛人B去了北大,大學比高中時候還累,天天兩點睡覺。現在在UCLA,已經發了兩篇頂級文章了。

這些博士無一例外的年復一年的努力,踏實。

再談門薩題。我以前也是很熱衷與智商測試的。因為專業題總是做不出來,就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就去測智商。後來發現智商測試真是個騙局。第一、廣義的智商:比如baidu給的分類: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分析判斷能力、應變能力等。雖然我不完全認同這個分類,但在我感覺目前對人類大腦的認知程度,這個東西是很難完全抽象量化出來的。門薩只是個測試,只能反映其中的幾個,碰到實際的問題,需要的可能是多方位的能力。第二、智商絕不是固定的。能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和後天教育、已有積累的知識、方法,思考方式有很大關係。第三、思維模式可能更重要。有個研究「winner比loser到底贏在哪」,發現人們大概存在兩種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growth mindset。Loser急於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做事不需要費事,我沒做成只是我不想做,不是我做不好,或者說其他借口。Winner碰到困難缺想著怎麼把問題解決,保持好奇,保持進取。所以說,題主不要把自己fix在什麼地方,給自己一個標籤——「我不聰明,我不可以」,可能不擅長數學,確有藝術細胞,或者善於察言觀色,或者沒有特長卻相信所謂的不擅長可以努力改變。

努力了你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還找借口,就是騙自己了。

Ps.我媽媽做門薩題只有98,老被我說笨,跟不上我思路。不過她工作極為認真,年過半百時依舊有超乎常人的態度和精力。大方向三十多年,專註一個小領域十多年,也發些不錯的文章。

PPs.上面那個神童,高考考砸了,去了浙大……有些人的先天條件是比不上的,但是我們可以更努力一點。

就醬紫。


一開始我和樓主一樣以為大牛都是生出來的,現在我逐漸發現大牛其實大多都是熬出來的.... ...小木蟲上看過一個帖子,大家的每周科研實踐調查,真想有所作為的,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都在45個小時以上。先不考慮你寫的這個測試的準確有效與否,靈感和創新其實往往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嘗試,大家接受知識的快慢確實有差別,但你花了多少努力去琢磨也很重要。

最後說一句:勤奮和專註同樣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能。共勉


不用,只要沒拖延症就好了


首先你得定義多高為 高智商。

另外現代大學研究機構的制度就是為了提供一條培養專門研究者的生產線,或者說規範化了學徒制度;讓許多在古代社會只有小部分天才才會偶然從事的研究工作擴大到一定範圍的,受到專門訓練的人群也能從事的工作; 換句話說,保證了研究工作者的下限。

當然,上限多高其中一個因素是高智商,另有積累,運氣,團隊等等等。。。


需要堅持 認真


網上的智商測試不可盡信。

一些權威的智商測試題保密性很嚴。除了受試者之外,想要得到這些題目,你必須是註冊的心理學家,還得花500美元左右購買。拿來題目的心理學家,受行業規範和知識產權的約束,除了用來測試外,不敢拿來肆意傳播。接受測試者往往要簽署保密協議。道理很簡單,如果測試者先知道題目並有準備,這些題目的有效性就失去了。

5%智商最高的人高於125,基本可以勝任所有職業。在90~110這個段的人佔了人口的一半,基本在高水平的工作中不具備競爭性,但可以通過訓練培養勝任一部分工作。75分是現代智商的入門,大約有5%的人口低於此線,很難完成工作。

舉個例子,小布希總統的智商測試在111到138.5之間,平均125左右。這種智商,在大學裡也算上乘,幾乎可以勝任所有工作。而物理博士的智商普遍達到140以上。

僅僅通過一次網上的測試是不能了解自己的智商的。最好能找到業內的機構進行多次測試再下結論。115總比小布希111高吧,你也不用擔心,哈哈,放鬆。


戳其根本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小的距離是智商,最大的距離是堅持。別的都是廢話!


很大程度上講,學術研究也只是「混飯吃」的一門工作而已,尤其在中國,沒必要把學術工作想像的那麼高深。

這種測試往往是做學術研究的人開發出來的,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為了襯托自己的高大上而已。


謝謝邀請。

網上的智商測試不靠譜,之前的人已經說過了,我就不多說了。

做研究需要高智商么?我認為不是不需要,不過這個「智商」要看如何定義。比如說:做數學的要有數學智商,做物理的要有物理的智商,做化學和生物的也要有相應的智商。具體做的東西不同,需要的能力也不同。能做好數學的未必能搞得好生物的實驗,能做好物理的也未必能搞得好純數學,做生物好的不一定計算機好blahblah...大家各自找准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後在這個框架下去討論能力,這才有意義。當然這是說要做的很好的要求。要是說憑努力和不斷的堅持能做下去,也許並不需要太高的智商,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力、足夠的生存空間和運氣。

所以關鍵的不是做研究要不要那種統一定義之下的「高智商」,而是要找准自己所擅長的、喜歡的事情,儘可能把它發揮出來。不過就算是你擅長做這件事,也不是一定會成功的,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即便會遇到困難也不要輕易的否定自己,尤其不要給自己暗示「我就是笨,所以搞不來」。


做物理,數學和/或計算機要出色可能智商有要求,生物這種,認字就成。


搞學術需要的是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不撞南牆不回頭撞得頭破血流也不回頭的毅力,我身邊的牛老闆們智商怎樣無從判別,但是混得好的情商絕對都不低,而且嚴謹踏實,勤奮較真。我總覺得,判斷自己是否qualify做一件事,就去看那些做的好的人,看看能否像他們一樣。


看到這個答案,環視了我認識的所有研究生學長學姐,同時思考了一下我以後的研究生同學。

我認識一個連4月8日與3月27日中間差幾天的問題要思考3分鐘的在華師讀研的學長。

我認識一個高考數學90分左右的理科生還是在華師讀研,人家還是發了C的。

我認識一個很努力很努力高考總分只有300多,考研拼了命也只有200多分的學長,在地大讀研土地經濟學,依然跟著導師做項目,深得青睞。

雖然把智商等同於分數不太合適,但是我只想說,做學術根本用不著智商啊。

據說啊,就是據說,美國金融行業,成績最好的在華爾街,二等的在政府,美聯儲證監會什麼的,三流才在學校教書做學術。


我覺得除了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人的智商差距是不大的,至少在工程領域,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知識的系統化。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有無數前人提供了系統化的方法,就工程而言,博士生之前,是根本涉及不到最前沿的技術的。即使是到了博士生的階段,真正起作用的,也還是系統化的知識背景,而非超高的智商。而工程領域的創造力,並不取決於智商的高低,而是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所以,與其在意智商高低,不如著眼於知識體系的構建。


如果研究生涯中要做出優秀的成果,那需要智商、努力和運氣。

如果只是想灌水發論文,不管是水會或頂會,不需要智商。


推薦閱讀:

你眼中的高智商是什麼樣的?
如何加入門薩學會?(通過哪些渠道提交申請?)

TAG:學術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 | 智商 | 門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