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由效用決定還是由勞動決定?

本題特指經濟學價值。如果由效用決定,是不是太唯心了?


價值是由你決定的,是你是你只有你,你愛怎麼決定,就怎麼決定。

------------------------------------------------------------------------------------------------------------------------------

我默默地反對一下妹妹 @黃辛 的回答。

題主問的是價值,也就是value,而能用需求和供給決定的,是價格,也就是price.

"Price and value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Price isn"t determined by value -- it"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Value plays into that, by determining what the demand part is. That is, if I value widget X at $10, then I"d be willing to pay anything less than $10 for it. If the interse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prices widget X at $5, it doesn"t mean that I value it at $5, but it does make it likely that I"ll buy it. The same is true if the market prices it at $0. It doesn"t mean I place a $0 value on it. It just means it"s worth getting at that price, since it"s below what I value it at. "

那麼是什麼決定value的呢?說實在的,我沒明白你說的效用決定還是勞動決定具體指的是什麼。效用我大抵理解為這個商品帶給economic actor的marginal utility, 那勞動決定指的是啥?生產一個西瓜投入了多少人力財力?寫到這裡,我明白了。。。。嗯。。你大約就是這麼認為的。。我覺得這個問題,讓我有點難解釋。。我嘗試下。。

我先解釋下什麼是「economic value」吧。

Economic value is a measure of the benefit that an economic actor can gain from either a good or service. It is generally measured relative to units of currenc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therefore "what is the maximum amount of money a specific actor is willing and able to pay for the good or service"?

也就是說,想知道一件商品對於你的價值,你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意為這件商品出多少錢?」一件商品的價值是你個人決定的,因此它一定是主觀的。一個西瓜,你覺得它對你來講只是好吃,那你願意付15塊錢。但是因為它是拋棄你的前女友銷聲匿跡前種下的最後一批西瓜中的一個,那你願意付500塊錢。這500塊錢,就是它對於你的價值。可是對一個不認識你前女友的人又不愛吃西瓜的人來說,這個西瓜就值0塊錢。如果這個西瓜是你種的呢?你覺得你投入的勞動的機會成本值10塊錢,那麼在你心中這個西瓜值十塊錢。如果你種著種著種出感情了呢,那麼這個西瓜就值100塊錢了。你可以用勞動決定,也可以用效用決定, 也可以用亂七八糟的一切決定這個商品對於你的價值,因為它就是主觀的!

但是價格就不一樣了。在我們的(完全競爭)市場里有很多種西瓜的人,也有很多買西瓜的人。假設所有西瓜都是一個品種一個味道一個質量的 (我們這裡忽略前女友)。 那麼在供給和需求決定下的價格若是8塊錢,那麼不愛吃西瓜的認為西瓜價值是0元的人是不會買的,愛吃西瓜認為西瓜值15元的是會買的。對於一個覺得成本是10元的賣西瓜的人來說是不會賣的,對於一個把情感都算到成本里的覺得西瓜值100元的人來說更是不會賣的。因此賣出去的都是成本(亂七八糟的一切成本,或是哪怕只是我不願意這四個字)(自認為的西瓜價值)低於市場價格的賣家,買到的也都是那些認為西瓜效用(自認為的西瓜價值)高於市場價格的買家。

那個前女友的西瓜,你到底能用多少價錢買到,要分類討論。如果老闆不知道那是個特殊的西瓜呢,那你還是8塊錢就可以買到了。如果老闆知道呢,那這就不是完全競爭市場了。老闆處於壟斷地位,你能多少錢買到,就要看你和老闆的bargain ability了。總而言之你不會付超過500價值的價格就對啦。


價值本身就是很唯心的東西,也就是說,某個東西對你來說是有用的,那麼它對你就是有價值的。餓的時候逛超市,不知不覺中買了一推車吃的,大大超過了你的實際進食量。

不同的東西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作用,那麼這些不同的東西的價值,就是不同的。而同一個東西對不同的人來說,價值也是不同的。有人吃一碗飯就飽了,有人要兩碗才能飽。

這就是效用決定價值的理論基礎。

而勞動價值論說的是什麼呢?無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東西,需要的東西有什麼不同,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除了大自然天然賜予的,其他都需要通過勞動來創造。所有的物品和服務,都必須通過或多或少的勞動才能被人所獲得。

這就是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

這兩種觀點本來沒有矛盾之處,因為它們從不同角度各自闡述了商品的不同性質。但為什麼會有兩派的爭辯呢?

原因在於,這兩派並不是不知道對方理論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他們是在爭奪自己觀點的統治性。因為效用價值論的背後是商品生產的主導者,代表資方利益;而勞動價值論的背後是商品的製造者,代表勞方利益。強調效用決定了價值,就必須由效用的發現者創造者和設計者佔有價值的主要部分,而強調勞動決定了價值,就應該讓勞動的主體佔有價值的主要部分。

因此,這種口水仗是打不完的。但我們心裡需要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


這個提問本身就迴避價值是什麼?在這裡不應該討論什麼決定價值,而應討論價值是什麼?它是均衡價格,還是取代了實物(或服務)代表的財富,還是被支配的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

價值不是均衡價格,它是由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資本社會關係決定,只有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成價值(金錢原子),價值是被支配的某種勞動本身,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勞動時間決定的某種被支配勞動(價值)的量。因此爭論勞動還是其它決定價值,是在轉移話題,這不是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針風相對的爭論,而只文宣快餐上的爭論。


題主的問題有一個預先假定,唯心=錯誤,你怎麼知道他是錯誤的呢?另外,唯心和唯物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當然馬克思主義者會說,不是唯物的都是唯心的。。。

二元論:一種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現代漢語詞典

而且,勞動價值論和邊際理論並非水火不容,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價格就等於成本,兩種理論在這種條件下的結論相同,邊際理論之所以替代勞動價值論是因為勞動價值論不能解釋完全競爭市場以外的價格,而邊際理論可以。

雖然不是很恰當,你可以認為勞動價值論和邊際理論是經典力學和相對論的關係,勞動價值論是邊際理論的近似,而且在計算上相對更方便。例如律師,心理醫生這些職業是按時間收費的,這種計費方式事實上就是在計算勞動時間。而且多數職業的加班工資也是按照工作時間計算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商品有內在價值(客觀價值)屬性。其中的內在價值包含商品的內在勞動。

但現代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內在價值(客觀價值)根本不存在。商品只有主觀價值,沒有客觀價值。

當然不論哪種價值,跟價格都是不同的概念。

我想解釋這個問題的成因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這個問題上存有疑問,是因為我們被不符合現代經濟學原理的某理論教育了這麼多年。

主觀價值就是你願意出多少錢去買它,它一定是個唯心的概念。而且同一件商品,對每個不同的購買者來說,其價值是不同的,這是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渠道可以標不同價格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價格儘可能匹配不同人的主觀價值,因此希望對不同人標不同價格。價值本來就是唯心的。

另外,Rainee Jiang 說的完全正確,只是感覺說得略複雜了些。


好吧,我從語義上說一下,看你認同不認同?

價值在語義上含有正向、有意義的內涵,同時在過往與價格同一,所以價值就是正向有意義的價格。

那麼正向有意義應該說明其有效用,故效用論肯定是存在一定道理的。但是效用有可能是由勞動創造的,也許是自然生成的,比如你吃一個野酸梅解渴了,難道是因為你自己的勞動使這個野酸梅產生了價值嗎?價值是效用產生的,效用本身不是唯心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價值的比較才是暗含唯心的。


首先馬克思說,勞動決定價值,就因為這句話,所以不完全對。

效用放到後面再說。

馬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在過渡,工人生活的很辛苦,所以馬覺得工人很辛苦,價值應該很大,但是報酬很少,卻被資本家拿走了,於是就說榨取剩餘價值。可是明明是很客觀的經濟,你為什麼要說「榨取」這種明顯有道德優勢的話。

實際上,馬只是從成本角度看待商品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勞動,所以凝結在物資上,就產生了價值,應該說創造。但是沒有考慮到需求。也就是我們說的稀缺性。我們去看,鑽石有沒有用?你又沒有勞動。但是由於他稀缺,他有競爭性,所以價格高,至於價值大不大,這裡你感受一下,馬經常發明辭彙當擋箭牌。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清潔工。高考的假期,家裡有人住院,我在醫院守夜。早上5點從醫院回家,會在路邊攤吃幾個包子。那是可以看到清潔工開始打掃了,心裡一股心酸。可是他工資就是不高呀。因為沒有競爭力。所以價格不高,至於價值大不大,這裡你感受一下,馬經常發明辭彙當擋箭牌。


價值是關於商品交換的社會共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馬克思認為對於一般商品,人類對於商品價值的社會共識取決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從這種意義上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凝結於商品之中的勞動。但是,既然價值是社會意識,因而也有其主觀性,這取決於社會價值觀。比如中國人普遍認為綠色的翡翠更珍貴,於是綠色翡翠的價值高於凝結了同樣勞動的紅色翡翠。又如中國人近些年普遍認為房屋是值錢的東西,願意傾家蕩產來購買,於是房價上升了。總之,商品價值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取決於商品中凝結的勞動,也受輿論導向的影響。


不要糾結於資本論裡面的關於價值的論述了,你說的沒錯,價值就是效用決定的而不是勞動,它就是主觀的、唯心的。

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認為:一件商品,它的價值多少是由效用決定的,但無論價值多少,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相同的勞動,創造的價值並不相同!舉個荔枝吧,同樣是手機,蘋果就是比小米貴,但供不應求的不是蘋果而是小米。顯然,我們認為蘋果比小米更具價值,所有我們才願意為蘋果出更多的錢而不是因為蘋果不容易買到才願意多出錢。但無論如何,按馬克思的說法,富士康的工人在生產蘋果時被榨取了更多剩餘價值:)好吧,真實的情況是:蘋果手機的效用和附加價值比小米的高。

你要知道,雖然價值和價格是兩碼事,但一般情況下兩者是正相關的。有些人善於發現價值,所以他的勞動總能創造更多價值,而有的人並不善於這一點,他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就很少。這樣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同樣付出勞動,有人富有人窮的問題了,我認為社會的貧富差異根子就在這裡了,雖然這並不是全部。


先貼一個之前看過的問題如何看待「剩餘價值理論」?

高中政治課本裡面對於價值是這樣解釋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個是勞動價值理論。這個觀點也是對國人影響十分之重的觀點,也就是「按勞分配」的基礎。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有「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李嘉圖補充認為只有生產的勞動才能決定商品的交換價值。而我們大多接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商品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只有勞動產生價值。而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需影響上下波動。普通人感受到的其實大多是價格。

而勞動價值論裡頭還有分兩個,一個是交換價值(勞動決定,可衡量),另一個是使用價值(主觀上,不可衡量)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對於困於沙漠中的人來說,水是比金子更有價值的。個人覺得後者意味的價值也就是效用決定的價值。

但是在勞動價值理論下,其他生產要素都對價值不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作用被忽略了。但在現代社會中能創造更多財富的是這些東西。因此現在的普遍觀點是勞動價值理論不是很實用。

而邊際效用價值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於效用,並以稀少性為條件;價值尺度是邊際效用;不能直接滿足人的慾望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由最終消費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物品效用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

這種觀點下的價值是相對價值,一件物品的生產需要有相對應的市場才是有價值的。每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價值判斷是不一樣的,題主問題中的唯心我猜是認為這樣對價值下定義在日常生活中會造成混亂。每個人對商品價值定義不一樣那麼怎樣進行交易。但是現實生活中達成交易運用的是價格,而價格是在交易雙方甚至是普遍大眾認可下決定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歧視定價的例子,例如種種秒殺以及優惠券。

維基百科勞動價值理論 MBA智庫邊際效用價值論

還有一點就是當我們選擇物品時,我們不僅會考慮其當前的效用,也會考慮其未來的效用(保質期,收藏潛力等等)個人很認可的一種觀點是陳志武教授的「價值是由未來的收益而定,不是由過去的成本而定的」

知識有限,歡迎討論O(∩_∩)O


為什麼要問價值呢?價值本身便是一個唯心的詞語,你會否認嗎?

難道把價值說成生產成本?這豈不是又是一個價格?還是要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市場均衡的結果?

還是你打算說價格?這是當前主要的四種價格理論,之前看過的一篇論文中的,你可以參考。

1、供求決定論。商品價格由供求雙方決定。

2、勞動價值論。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3、效用決定論。商品價格取決於對當事人效用。

4、收益決定論。商品價格取決於未來收益和風險。

對我而言,1和3的區別可能在於,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4可能是資產定價。2,只是1的現實情況罷了。

又翻了翻上面的評論,大致都認可否認價值這個詞語。

兩年過去了。狗尾續貂。


你需要竹簡來寫字嗎?


如果你不需要,它對你就沒有價值。


如果你需要,那麼它對你就有價值。


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需要它的人,那麼它的價值也就會存在了。因此價值是一個社會人共同決定的結果。而你的需要其實就是你的效用。


那麼,勞動是什麼呢?


假如竹簡有好多人需要,它有價值,但是沒有能夠生產,那麼這部分價值就不能實現。這也就是所謂的」勞動創造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有一種東西沒有任何人需要,也就沒有任何價值?


中國有個辯證法告訴你這不存在。在商業體系內,有個叫克里斯安德森的人說出了長尾理論,它也告訴你不存在。

因此需求總是有的,它反映了人的效用,決定了事物的價值,而價值有勞動所創造。


唯物與唯心從來的不是非此即彼,它們各自滲透其中。或許,當你現在想要使用竹簡時,你已經改變了它的價值了。


我可以算是 反對大部分人的觀點了,大部分答案說無論效用價值都是唯心的,取決於你心裡想什麼,你覺得它有價值就有價值 你覺得它有多大價值就有多大價值。

可是拜託,經濟學本來就是研究很多人的行為的,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科學,不是研究某個人的,如果都按你們的邏輯來,就以你覺得 他覺得的任意人的心理想法為標準,那效用論、邊際效用什麼的首先就不成立,為什麼?因為你們認定效用是遞減的,這是按常人的心理判斷,然後你們又說每個人心裡的價值都是不一樣的,那有的人愛吃冰淇淋愛到寧願吃到拉肚子,還是要吃的地步,他不覺得自己的效用自己的價值是減少的,寧願吃到撐破肚皮之後還要吃,那你這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不是不成立了嗎?

不是說價值判斷對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嗎?

經濟學本來就是研究群體行為的,即便是小眾也有一堆人吧,然後把他們的行為總結出規律來,如果都那麼有隨意性,那就沒的研究了。

價值在某個歷史階段 肯定是特定的,然後隨著供求關係影響價格在一定區間波動,你不可能說鋼鐵明天突然漲價到一萬塊一斤,那是黑天鵝事件了,你也不能指望每天都是黑天鵝奇葩現象,那世界就混亂了還研究啥?

價格本來就是內在價值的一定體現,你覺得一隻筆一塊錢太貴 你只願花一毛錢,按大多數答主的邏輯來,他就覺得一隻筆不值這個價,可你能花一毛錢給你買到嗎?一支筆的價值 最低多少,最高多少幾乎是一個恆定的區間,不是你覺得怎樣就怎樣。

而這個筆的價值本質上就是勞動決定的,你多買點筆能按批發價便宜點,或者你認為它是寶貝你認為它是垃圾,依然影響不了大多數人的行為。


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是經濟學理論中對價值尺度衡量的不同觀點。

勞動價值論的重點在於勞動,這種學說認為,商品是為了交換而產生,而商品的交換價值取決於生產這件商品其中所蘊含的人類勞動。勞動價值論認為,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一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即社會普遍承認的生產這件商品所需要多少時間的勞動。而這種社會必要時間下的勞動,即是商品價值的衡量尺度。某一件商品需要耗費更多的勞動,它的價值則高,否則,價值就低。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重點在於效用。這種學說認為,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對於消費者有好的用處(效用),因而對於某一件商品價值的衡量,取決於商品使用者對其的感受與評價。評價高感受好的,商品價值就高,否則價值就低。同時,這種學說還認為邊際效用遞減,意思是當人們消費同樣一件商品的時候,消費得越多,每額外消費的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效用逐漸遞減,因此消費者對每一額外單位的商品的價值衡量也遞減,因此有了價格形成的體系,以及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因為這反映了邊際效用遞減的道理。

複習馬經的時候,順便轉的(@徐惟能 )


在一定的地理或者市場區域範圍內(比如歐盟或中國大陸這樣的經濟體)

一件商品的價值由它的「原材料供給、加工勞動的價值「來決定。至於這個商品的價格由他的價值作為參考,經過短期的供需影響,以及渠道的利潤附加來決定商品的最終售價。

原材料的供給價也是根據材料的稀缺性和加工的勞動層次和市場供給緊缺度來決定。加工勞動的技術要求越稀缺,那麼商品的價值可能也會越高。


價值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判斷,因為每個人的感知和判斷都不相同,所以同一個東西對不同的人的價值就是不同的。電腦在小朋友手裡就是遊戲機,在成年人手中是工作必需的設備,自然是價值不同。因此,也就有了撇脂定價的方法,讓估值高的消費者先以高價買入,隨後逐步降低價格。

至於勞動決定價值的說法,實在是自己編織的幻想。製造馬車自然是需要勞動,可是馬車在今天還有價值嗎?如果你在女神心中是個屌絲,你付出再多勞動又有何價值,不過收穫一張好人卡而已。馬克思經濟學這種已經丟到垃圾堆里幾十年的東西,就別拿出來忽悠人了,害人害己。


都不是,價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

一個東西,效用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出現了大量供給,造成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降。因此,效用不能決定價格。

一個東西,勞動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大家都不需要了,需求下降,價格也只能降低。因此,勞動不能決定價格。


又見價值論,不請自來。關於這個問題,特別推薦大家看看李劍芒先生寫的主觀價值論。我是這一理論的擁躉,因此我同意排名第一的@Rainee Jiang 的觀點--也即李先生的觀點--價值是主觀的。你認為一件東西的價值是多少,它對你來說就是多少。

例如,石油對於古人來說不過是可燃燒的黑水,頂多是樹木等可燃物的替代品而已,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則是必不可少的工業命脈;電腦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生活的必需品,對於偏遠山區的人來說也許不如一套新衣服來的實惠;畢加索的《和平鴿》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對於不懂藝術的人來說,「這也叫畫?不就是亂塗么?我也能!」。。。。。。同樣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價值是不一樣的。

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件事物價值評估的差異呢?可以是生活環境的不同(城市中的人需要電腦來求職,工作,社交等,而偏遠山區的人對電腦的需求可能就沒那麼大),可以是受教育的差異(受過教育的現代人知道石油除了燃燒,還是很多日用化工的原料,而古人沒上過大學所以不知道^_^),總之一切可能影響人腦活動的因素我認為都可能導致價值評估出現差異。

非經濟學科班出身,答的不對輕拍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通往地獄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鋪成的」?
目前中國的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的發展現狀如何,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各位涉及過的最複雜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例子是什麼?
如何評價比特幣大跌,ETH和萊特幣大漲?
在某些拍賣中,拍賣商選擇出價第二高的拍賣者成交,這是什麼原理?

TAG:經濟學 | 勞動價值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