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 年有 41 部批片,2013 年卻跌至 25 部,是哪些深層原因導致的?

2013批片較2012年下跌近半 內地上映需「搖號」

據統計,2012年中國的引進片數量高達87部,除去12部港台片,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的影片高達75部,創歷史之最。同時這75部影片中,除去14部特種片和20部普通分賬片,批片多達41部,同樣創歷史之最。2013年的57部進口片,特種片和分賬片加起來為32部,只比2012年少了兩部。但2013年批片只有25部,與2012年的41部相比,差不多少了一半。


你打開2012年的批片票房,就會發現,除開美國的批片之外,非北美批片的票房收益基本都比較慘。印象中只有《大海嘯-鯊口逃生》等少數幾部票房不俗,一大半批片甚至沒有過2000萬人民幣的票房線。這基本上證實了中國市場目前的現狀:只買好萊塢電影的賬。非好萊塢電影,即使進入特種片和分賬片的範疇,最後票房也欲振乏力。一些2012年的數據可以參見:內地票房年度總排行:2012年電影

2013年的批片雖然減少了,但實際上美國產的批片數量卻從4部增加到13部,甚至超過了非北美批片的總和12部。且看來自北美的批片名單:

《奪命追蹤》、《雲圖》、《劫案迷雲》、《生化危機5》、《鋼鐵俠3》、《赤警威龍》、《喬布斯》、《驚天魔盜團》、《精靈旅社》、《金蟬脫殼》、《赤焰戰場2》、《飢餓遊戲2》和《奧林匹斯的陷落》(又名《白宮陷落》)

絕大多數表現不俗。而非北美批片的市場反響明顯要差許多。

批片的減少,主要來自於非美國批片的減少。這純粹是一種市場表現,源於前年非北美批片的無力表現,2013年的市場也證實了這一點。另一個設定,購買好萊塢批片版權的價格遠高於非好萊塢片。因此,同樣的批片購買預算,好萊塢影片增多意味著其他國家的批片變少,也是正常之事。

至於為何好萊塢批片數量成倍增長,這源於這兩年中國公司參與好萊塢電影投資的方式和途徑日益增多,而許多投資的上游回報甚至就是中國區的票房收益。如果細論起來,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有眾多因素可以影響,隨便總結一個

1、分賬大片配額數量增加了;

2、合拍片多了,合拍片不進入配額內,成本低,吸金能力強;

3、批片過了賺大錢的年代,最早是《敢死隊》拉開了批片賺大錢的序幕,但是中國市場一旦有發現可以賺錢的機會,那麼必然蜂擁而至,一方面抬高了批片的買斷價,另一方面,批片的本質是一次性買斷,然後票房有賭博性質,即便再好的買手也會誤判;

4、批片的模式決定了好片子的審核通過概率反而低。一般來說,分賬大片是美國好萊塢五大製作的,而批片大部分都是獨立電影製片商,比如獅門、頂峰娛樂等等,但是獨立電影製片方拍片是有策略的(這個以後有時間單獨開貼說。。。),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喜歡做成本較小收益較高的片子,比如喜劇和驚悚(恐怖游輪和電鋸驚魂),成本低啊,這是由獨立電影製片方融資能力和對投資回報率要求決定的,大家知道,喜劇片是有強烈地域特徵的,所以文化輸出難,大家笑點未必一樣,那麼就剩下驚悚了,驚悚片的審批在天朝。。。。大家懂的。所以其實好的獨立商製作的好片其實很難批片進來,而好萊塢五大進來的渠道較之以前多了,比如分賬配額高了,比如可以合拍片了,所以他們就不願意一次性將版權讓你買斷。

5、台灣、香港電影不進入配額數導致。今天有沒有發現國產電影香港、台灣的不少,尤其是香港,中國香港、台灣地區的片子引進不受限制也是今年批片銳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今年院線引進的片子普遍都是商業片,說實話感覺吸金太厲害了,國產片根本招架不住,比如前一陣的飢餓遊戲,說實話,是一部中下流的片子,但是卻撈了1.7億 。

特別是今年很多國產片也開始走3D版,論技術層面除開狄仁傑的特效能有點水平以外,其他片可以說是就是光打著3D招牌來招搖撞騙罷了,我感覺廣電跟大陸很多導演發現現在拍電影太好賺錢了,都各種找火熱的演員來拍電影,稍微弄點喜劇元素、基本上都能往死里賺。比如私人定製、降魔西遊、西雅圖什麼的。羹是有限的,中國人也不是每天都有閑錢去看30、40塊一場的電影,算上飯錢、房費什麼的。

扯的有點遠,參照今年的吸金排行,可見今年國產片賺得盆滿缽滿,而前幾年不限制進口片的時候基本沒有活路給光有演員陣容的爛片,比如辛亥革命,建國大業、建檔大業、東成西就、臭腳孤島驚魂。

現在不一樣了?富春山居圖,受虐向中國觀眾創造票房2.9億。?小四代,腦殘向中國觀眾創造票房4.8億。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1.9億。真快樂啊?

導演們應該都要跪謝總菊,還是檔的政策好啊?要擱3年前都應該切腹了。所以進口片減少應該效果不言而喻了吧


推薦閱讀:

2013 年你在知乎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2013你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2013年,有哪些電影跟你的預期值相差巨大?具體理由是什麼?
2013年你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TAG:電影 |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