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石田三成?

自從大概十來年前開始玩太閣系列接觸到戰國史以後就對治部少輔這個人物很感興趣。這兩年資訊發達了也在網上看了不少介紹,但還是有幾個問題一直沒弄明白過。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關原之戰究竟算不算是石田三成挑起的;如果算的話,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比較傳統的說法是他認為德川家一家獨大的局面會對豐臣政權產生威脅,是出於對豐臣家的忠誠才起兵;但也有說法其動機根本就是赤裸裸的奪權,違背太閣遺命越權干政,是蓄意謀反。另外有說法稱因為他出身近江,所以相對於北政所而言更親近淀殿一些,但是近年來也有其他的研究認為他對淀殿「母憑子貴」垂簾聽政的行為頗有不滿。想聽聽大家對於這個人是怎麼看的,望不吝賜教。


題主問的和其他的答案中都有一些推測/謠言,大部分是江戶時代的遺跡。作為德川家康的頭號敵人,石田三成在江戶時代一直是大奸臣的代表,一直到明治時代才開始逐漸獲得正面的評價。

從史料上來看,三成無疑的是個能吏,也是豐臣家的忠臣。

從秀吉當上織田家的軍團長,在中國地方和毛利對戰的時候,三成就是秀吉的後勤幕僚,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包圍三木城、鳥取城,水淹松山城,都是大工程啊)。秀吉是通曉經濟重要性的人,在他得到天下之後,立刻便重用擁有高度事務處理能力的三成負責各項內政工作,出兵朝鮮的時候也是三成負責後勤補給。三成身為秀吉身邊的秘書官,一時權勢傾天,各大名都得退讓三分,甚至紛紛巴結。但並沒有任何關於三成收賄的跡象,就算後來德川幕府對三成極盡抹黑,也沒能說他手腳不幹淨。三成是能吏,而且是清廉的能吏

三成的缺點,在於他不會做人,或者說,在權謀運用上少了一份人情味。他過於追求忠實而有效率的執行命令,而得罪了太多人(家康則完全不同,在關原之戰之前,幾乎是極盡能力籠絡人心)。當然,由於他正直的性格也有一票兄弟和他情投意合、全力相頂(直江兼續、大谷吉繼等)。他的家臣對他也十分敬重,在關原之戰中,雖然人數不多,但西軍中的三成軍是最有戰鬥力,而且支持到最後才崩潰的。但可能是因為少年得志,能力過人,三成處世上的確有太過自信自傲,沒替別人著想之處。

打個比方,在小學班級裡可能都有這樣的同學存在:功課名列前茅,做什麼事都符合學校規定,總是被老師稱讚。其他人頑皮搗蛋總是他第一個向老師打小報告,和他吵架會被他說的啞口無言,想欺負他他就會叫老師把你叫到辦公室罰站。三成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人總有畢業的時候,秀吉也有死去的那一天。

秀吉死去屍骨未寒的時候,德川家康就開始了他奪取天下的計劃,一口氣安排了好幾個和其他大名家的聯姻。大名之間禁止擅自聯姻是秀吉的遺言之一,身為五大老之首的家康在病床上的秀吉面前簽了好幾次血判(用自己的血簽名畫押)表示要遵守遺言,卻在秀吉死後立刻翻臉。好學生的三成當然看不順眼,但秀吉老師已經不在不能打小報告了,怎麼辦呢?只能把唯一在資歷、年齡、領地大小上勉強能和家康相比的前田利家抬出來。在利家的周旋下家康勉強認錯,擺平了一場風波,但利家在9個月後也隨著秀吉的腳步去世。

利家去世的當天,之前一直被利家壓著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7名年輕大名(除了黑田和細川之外,其他5名都是和三成一樣,從小在秀吉身邊長大的武將)立刻爆發,決定要殺掉三成。這7個人都是在朝鮮最前線奮戰的武將,本來前線的武將和後勤文官不和就是常事,但三成聯合小西行長想在暗地裡結束戰爭議和,而沒有公平的向秀吉報告前線武將的功績也是有的。在前線最忠實的執行秀吉命令,孤軍殺進朝鮮內地捕獲朝鮮王子的加藤清正,甚至還因為骨子裡調雞蛋的理由被三成告了一狀,遭秀吉處罰。由於這些恩怨,豐臣家內部分裂成已加藤、福島為首的武鬥派和以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雙方勢同水火,只是三成待在秀吉身邊而武鬥派一直只能敢怒不敢言(行動)。秀吉和利家死後,武鬥派在家康的默認(甚至暗中支持)下終於爆發。

知道有生命危險的三成,做出的決定是跑到幕後黑手的德川家屋子裡去請求家康庇護。這個舉動看似出人意外,但可以看出三成是個聰明人,而且有著正確的謀略眼光。家康的目的在於奪取天下,奪取天下當然不是殺了三成就結束,家康需要製造混亂,製造戰爭,他才有機會可以重新做權力的洗牌。

之後的事情和題目無關,就不細說了……。在關原之戰前夕,家康的表現完全稱得上日本史上最大的陰謀家,用盡各種權謀分化、挑撥、壓榨。最後拉著一批秀吉從小帶大的武將們在關原將三成擊敗,奪取了豐臣家手中的政權。關原之戰拼的其實是開戰之前的外交戰和心理戰,勝負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三成除了資歷、軍事經驗不足不能服眾之外,最大的敗因在於他高估了其他大名對於豐臣家的忠誠心……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把秀吉過去的恩澤放在現實利益之上的

-------------------------------------------------

發現問題補充說明裡的幾個點沒有講到,補充一下。

三成身家19萬石,家康250萬石,又是天下資歷最深、威望最高、打過最多大戰硬仗的人,普通人真的不會選擇和家康對著幹。

淀殿垂簾聽政是關原戰後的事,秀吉死前淀殿沒說話的份,死後大權在家康手上。


三成一生的起點應該是《三獻茶》。石田三成原名石田佐吉,在長濱城一間寺院中做打雜的童子,一日秀吉打獵路過該城,佐吉獻茶,先上一杯冷的,後上一小杯微溫的,最後上熱茶。秀吉問緣故,佐吉答:將軍進門後,滿頭大汗,如果我給你喝熱茶,您不僅不解渴,還會因為茶太燙而責怪我,其實,並不是茶太燙,而是因為您一時無法適應。我便給您了一碗涼水,見您解渴,便應該以身體為重,再喝涼水便會傷身體,我便給您了一點點不算太熱的茶,仔細觀察您的反映,見您已經逐步適應,才敢把剛起好的上茶奉給您。這些不過是一些生活常識罷了,何足掛齒。秀吉大喜,遂收佐吉為小姓(少年侍從)。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少年佐吉的行為,無疑說明了他是一個無比注重細節,且頭腦聰明靈活之人,還很重禮儀。這樣的孩子,怎能不討人喜歡。

傳說石田三成對人態度是很兩極化的,對正直、清廉的人態度良好,相反的對於罪人、小人或做出讓他覺得不齒的行為之人態度就很冷淡。從三獻茶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三成對秀吉的態度是畢恭畢敬,那麼,三成對德川家康的態度是什麼呢?

三成對家康的態度十分傲慢,當然更談不到奉承了。某天在大膠城中,三成裹著頭巾烤火取暖,因家康就要來到,旁邊的淺野長政勸三成取下頭巾,三成不肯,被長政取下拋入火中。還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來交給三成,三成連一聲道謝也沒有。

態度對比之後,一切一目了然。

三成24歲就成為了四萬石的城主,天正十四年又升到了六萬石,照理說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果他真的是一個利欲熏心,企圖謀反之人,他應該會用自己的收入囤積糧草、招兵買馬,可他不。歷史記載,三成是一個生活極其簡樸之人,他所居住的佐和山城的居室是板壁的,關原之戰後小早川秀秋、脅坂安治攻下三成的居城佐和山城,本以為三成這樣19萬石身價的大名又受到秀吉的恩寵必然有很多寶物,但是城除了一些盆栽幾乎可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三成認為對主君的盡責不單在思想方面,在物質方面也要獻出一切(原話:奉公人は主君より授かる物を遣いきって殘すべからず。殘すは盜なり。遣い過ぎて借銭するは愚人なり。如果把主公給的錢用剩就是盜竊,用過頭就是傻瓜)。為此,他卻不惜資費招募有才能的忠心之人,他重金招募的得力助手後來死於關原之戰。

秀吉在世時,曾立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字喜多秀家、上杉景勝;五奉行:前田玄以、淺野長政、增田長盛、長束正家、石田三成。擔心自己的兒子秀賴年幼,秀吉要求這10人全力輔佐自己的兒子,於是各個都發了誓。可是他死後呢?

三成聽了德川家康的勸告,引退佐和山城。石田三成回到佐和山城以後,德川家康便背約進入伏見城,並和諸大名私下結党進行反叛。在中國的《三國演義》中,尚有關羽護送嫂嫂千里走單騎,趙雲長坂坡護幼主,在日本,為何不能有忠臣保護故去主子的遺孀及幼子的故事呢?私以為,這完全是出於對於主上的忠心,覬覦和不滿什麼的,都是後人猜測而已。面對德川氏的反叛,三成當然是不能忍,於是乎,他糾集關西諸侯,總兵力為92700人,成立西軍,對抗德川家康的東軍。

結果大家都知道,失敗了。與當時武士走投無路就自殺相比,三成顯得無比堅強。關原之戰失敗以後,石田三成逃往伊吹山,打算在此暫且棲身,伺機潛入大坂再度舉兵。他愛讀《源平盛衰記》,對石橋山之戰失敗而藏身於一枯樹中的源賴朝十分崇拜,認為勝敗乃兵家之常,失敗不可捨命,應全力逃出戰場,以圖大事,此乃合乎兵法。不過最後三成下痢倒在山洞裡,又無食物,自知命該斷絕,力勸與次郎太夫報告田中吉政,於是被捕。

還有個小故事。在刑場上,人們為三成念佛,遭拒絕,他的態度和平常一樣鎮靜,毫無畏懼。處刑前,三成口渴請衛兵給水喝,衛兵欲給他柿子替代,卻被一口回絕:「吃柿子會生痰,對身體不好。」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臨頭,何必挂念自己身體?」三成反駁:「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可以說,三成一直到死,都抱定著打倒德川一族的決心,甚至要帶著健康的身體去九泉之下侍奉秀吉,其傲骨、氣節、理念可見一斑。

就三成和淀夫人的關係,wiki上是這樣寫的:三成和淀殿同為近江出身,一般認為三成對淀殿懷有崇敬的心情。然而當地世代土豪的三成家世代為京極氏家臣,雖然淺井氏保護過京極氏,但是基本同上與下克上的淺井氏應該是仇人關係。因此對三成而言淀殿也就是仇人的女兒。此外淀殿周圍沒有人加入三成的西軍。筆者認為這個是比較客觀可信的。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因為在後世兩三百年里,德川家族統治了整個日本,因此把與其作對過的三成描寫為傲慢的小人、誤事的佞臣實在是不夠客觀。筆者在讀了一些資料、看過一些紀錄片之後認為,石田三成是個極其出色的政治家,也是個極富人格魅力的人,相信後人會還他一個清白。


在我看來,治部少輔是豐臣家最後一個清醒的忠臣。

先看當時的背景,羽柴秀吉實現中國大返,接連擊破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等人,隨後降伏德川家康,征服九州四國,威懾關東奧羽,實現了日本的統一,但其後不久,便接連兩次發動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戰爭初始,勢如破竹,但隨著明朝軍隊的介入,豐臣軍舉步維艱,眾所周知,戰爭時要耗費一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日本國內剛結束長期的戰爭動亂,人民沒時間休養生息,便又大動干戈,飄洋過海去侵略朝鮮乃至唐國,不可能不在人民以及麾下大名留下不好的風評。

當時日本的情況大致是西部大名出兵,東部大名提供財力,連年的征戰讓人民怨聲載道,其中當時的一位叫藤原惺窩的著名學者就有類似「希望唐國軍隊從博多港登陸,一路席捲日本」的言論。其次,豐臣秀吉相當奢侈,除了那個豪華到令人瞠目結舌的聚樂第,他在他第二個兒子秀賴出生不久,就著手建造伏見城以及加築大阪城,為了一個孩子便大興土木,也難怪會津大名蒲生氏鄉會念叨類似「那猴崽子又在找死,準是瘋了」的言論。

在太閣在世時期,人民以及大名的不滿沒有迸發出來,而在太閣死後,石田三成就不得不去接手這個爛攤子,他肩負著重擔,是改革讓人民的風評改變,抑或是讓這個政權就此被推翻。

回到正題,太閣死後,人們都把目光投向了內府德川家康。在當時的風評中,德川家康勤儉節約,不喜好奢華之物,故為人民百姓所期待,內府才是下一個能讓人民安居樂業的天下人;在當時基督教傳教者,內府也是更加值得信賴之人,豐臣秀吉晚年禁止基督教在日本布教,而內府對這種行為則更為寬容;在當時的大多數大名看來,內府德高望重,資歷老,武名高,追隨過織田信長,抵抗過武田信玄,在小牧長久手打敗過已故太閣,對遠征朝鮮的大名如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人慰問有加,且雄踞關東八州,實力雄厚,是值得託付之人;站在北政所的立場上,淀殿以及秀賴的出現讓她覺得被冷落,緊繞淀殿的近江派走入政治中心,而北政所身邊的尾張派武將大名受到冷落甚至打壓,北政所也目睹了織田信長死後其嫡孫三法師殿下的現狀,他可以預見秀賴日後的結局便是降格為一個大名,她但求能保住豐臣家的家名,而他依賴的便是內府德川家康。

也正是因為這樣,石田三成擔心家康日後會對秀賴不利,最開始他依賴的是豐臣秀吉的總角之交-加賀大納言前田利家,希望借他的力量牽制住德川家康,直到秀賴成人甚至家康老死,但家康在前田利家在世時便無視太閣遺訓,大肆與福島、加藤、伊達等大大名通婚,便是對豐臣政權赤裸裸的挑戰,這是石田三成所無法忍受的。

備戰伊始,內府德川家康拉攏的主要大名便是怨恨石田三成的一批大名,諸如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遠征朝鮮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出發點是有些許不同的。加藤、福島自幼由北政所撫養成人,對豐臣家忠心耿耿,是不會背叛秀賴的,他們只是單純的怨恨三成,在朝鮮戰爭期間,三成負責收集加藤等人在外面的戰報後呈給豐臣秀吉閱覽,由於處理有偏頗,混淆視聽,導致小早川秀秋、加藤清正等將領有軍功仍遭豐臣秀吉處罰;而對於細川忠興、藤堂高虎等人便是為利所驅使,由於豐臣秀吉從發家到成為天下人猶如夢幻,時間太短,出身又低,沒有譜代家臣,所以便用「利」來讓他們屈服,豐臣秀吉死後,這批大名在乎的不是「義」而是「利」,儘早投到下一位天下人的懷抱,這對他們才是重中之重。

然而,石田三成起兵便是以「義」,他認為這些大名在太閣生前受盡恩惠,或賜予大片領地,或授予「羽柴」「豐臣」姓,在這個時候一定會來響應自己擁護秀賴公的義舉,但是能理解他這一行為的人不多,能堅定的跟他一起走下去,心中恪守那個「義」的更不多,除了大谷刑部,便只有那北國的上杉景勝及直江山城守兼續。性格尖銳的他得罪了福島加藤這本應最該參與西軍的兩人,反而讓他們兩人成為了家康手下最狠的棋子,當其他大名還在猶豫加入哪一方時,加入內府是否是在損害豐臣家的利益時,福島加藤這兩個最根正苗紅的豐臣大名都擁護家康便是給他們最好的表率,加入內府一方,於豐臣政權無愧;對世事以及人心的遲鈍,一塊長滿稜角的鵝卵石,永遠難以敵過那圓滑的德川家康,沒有拉攏北政所,甚至沒有最大限度地去發揮淀殿以及豐臣秀賴的作用(即使無法把年幼的秀賴帶到關原本陣,哪怕能把代表豐臣家的旗幟帶到戰場上,這些飄揚的旗幟將對一干豐臣大名尤其是那「賤岳七本槍」中的福島正則,加藤嘉明有相當大的威懾作用),在開戰前便被德川家康麾下的黑田長政、藤堂高虎等人把西軍離散得支離破碎,也許這場戰爭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只是西軍憑藉有利的地形、大谷刑部、中納言宇喜多秀家以及石田三成軍的奮戰才讓這場戰爭多了一絲絲的懸念。

我覺得說治部少輔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一己私利,僅僅是為了奪權是很難說的通的。治部少輔僅僅是近江19w石的小大名,根本不具備日後號令眾大名的硬實力,況且此次關原之戰的名譽統帥是一直宅在大阪的毛利輝元、戰場上的統帥則是率領西軍最多軍隊的太閣養子八郎宇喜多秀家。若西軍最終獲勝,得到讚譽最多的不會是石田三成,而是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或者是那北國的上杉景勝,很難輪到他一個僅19w石的小大名說話;除此之外,石田三成戰前曾向後來倒戈的小早川秀秋許諾,讓小早川秀秋在豐臣秀賴成人前擔任豐臣秀賴的監護人,其實也就是說暫行關白一職,小早川秀秋雖然愚笨,但是仍是成年人,石田三成要很好的控制他也有難度。

石田三成戰敗後沒有選擇武人最榮耀的死法-切腹。他選擇了逃離戰場,希望像鎌倉幕府的首位將軍源賴朝那樣,東山再起,日後擊敗家康,守護豐臣家。在這個層面上,我認為石田三成便是豐臣家的忠臣而不是佞臣。

石田三成被捕後接受了勝利一方的會見,他仍不忘斥責福島、小早川等人背叛豐臣家,無顏面對已故太閣,或許治部少輔死後,可以坦然面對死去的豐臣秀吉了。


當年秀吉討死了主張眾臣合議的織田家忠臣柴田勝家;

而現在主張眾臣合議的豐臣家忠臣石田三成被信長公的盟友弄死了。

歷史總是在諷刺


如果說關原之戰是由於種種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導致治部刑部左近大家一起完球的話,那麼我們不妨這樣想:如果關原之戰是西軍勝了,比如吉川和毛利的大軍從南宮山上掩殺下來,或是關原戰神小早川秀秋最後薅四葉草占卜的結果是治部勝,於是率領一萬六千大軍直衝德川旗本,或是薩摩隼人捐棄前嫌,一開頭就拿出幹勁連破數陣,等等等等……那麼接下來的天下,會是石田三成所設想的那般豐臣治下的安定治世嗎?

顯然不可能。因為石田三成本人也未曾想過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作為安土桃山時代名聲最響亮的文臣(在江戶時期被抹黑得最狠,後來又被平反得最劇烈),石田三成無疑有著在當時極為傑出的吏才。無論是九州的檢地,還是經營侵朝大軍的補給,應該說當時都沒有人能夠比他做得更好。豐臣秀吉來重用他也是順理成章。

但是他仍然連所謂「治世之能臣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一個年俸十九萬石的高級公務員而已。因為石田三成的心裡,不僅缺乏對日本當時分封格局所應有的政治平衡的最基本的認知。而且甚至難於和他人合作共事——事實上,除了名為友人實為主從的島左近之外,他也從未和任何名將名臣共事長久(直江兼續乃是疆臣,名義上又是陪臣,體系完全不同所以也沒啥直接衝突,要是山城在中央供職或哪怕封地在近畿,估計早和治部掐翻了),我們能夠想到的都是他和同僚如何齟齬不堪,而他的各類趣聞軼事,三獻茶啦,割葦鬻金啦,投金鑿井啦,大多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的小聰明,而非真正在關鍵時刻的決斷。

如果說太閣一手提拔起來的諸將中,能有人真正洞察天下大勢,如果獲得大權則能夠保全豐臣一家安泰的話,那麼這個人必定不會是石田三成,也不會是五奉行或是七桿槍,而是隱居九州的黑田如水。只有這個自播州戰役起,就和太閣共命運,既經歷過生死一線的危機,也在無數緊要關頭獻出絕妙的計策,既能在戰陣之前攻城拔寨(太閣崩殂之時,豐臣家無一人武勛能及得上如水),亦能以懷柔手腕分化敵人,經營領國。

可惜太閣早早地容不下這樣的豪傑,放他去了邊遠之地。這便是悖論:你想要圖眼下的清凈和安心,就必然要在未來做出犧牲,具體表現為真正願意輔佐你兒子的,都是雖然有才,在軍政兩道十分青澀的,你一手新提拔起來的公務員。

不是說治部不行,如果我們現在是在討論戰國第一公務員,那麼他必然能夠壓過本多正純、大久保長安、增田長盛等人,拔得頭籌。但是在關原的戰場上,所要決定的是天下人時,治部顯然不是那個最恰當的人選——甚至不是之一。

治部的得勢,從根本上起源於太閣本人在用人方面的一團漿糊,文武之間沒有等級高低,於是互相上下越級干涉。石田名義上是奉行,自然有權,但是偏偏日本當時是武士社會,大家唯一服的就是武勛,而石田這類戰下手顯然沒辦法在這方面服眾。太閣走了大家第一個想到制衡內府的是前田利家而非石田三成,到最後真正開片時西軍名義的主將也還是安藝的土財主毛利輝元,石田甚至到最後都沒有超越他的謀臣命。

這也就是石田的悲哀:他在十足的權威庇護中成長,只知道如何做他人要求的事,解決存在的問題,而看不到表象背後的因果糾纏,更因為他非黑即白的極端又任性氣質,導致他在真正要面對挑戰時手足無措。即使關原一戰勝了,接下來的天下人也不會是石田輔佐的秀賴,而可能是野心勃發的毛利,橫掃九州的黑田,馳突關東的上杉,甚至野心不死的德川。真正要如何獲得天下安泰,並不在石田的考慮範圍內,因為這樣一個在和平中成長起來的人,既不理解戰爭的真正意義(九州和北條征伐在他眼中大概只是順理成章的「掃除叛逆」),也不理解應當如何通過保持政治勢力和社會民眾的平衡來建造政府的權威,他的手段只有絕對的恐怖(千利休事)和任性的好惡(他在九州征伐後十分關照島津家,協助其經營領內經濟,但是關原時島津義弘軍一開始卻投奔家康,在伏見城下吃了悶棍後不得已投奔西軍,也從頭到尾無所作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石田三成之類人,若真掌管了天下大權,那麼對於天下而言,絕對不可能是一件好事。

最後講個小故事,治部臨刑前說要喝水,別人給他拿柿子他嫌棄柿生痰,還教訓了人家一通。但事實上當時人家拿給他的是干柿子(柿餅),柿子雖然生痰,但是干柿是有化痰的功效的。

一個被時代洪流莫名其妙地捲入不屬於他的責任和位置的男人,一個忠心耿耿到海瑞關羽式的非黑即白,最後也像這二位一樣把自己的主公推進火坑的能吏,一個到最後的最後都還不忘驕傲地得瑟一番錯誤的豆知識的書生。正因為他的一生四十載在安土桃山的華麗歷史上如流星划過,才有後世的無數褒貶雜論——如果他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權力,那麼他所可能做出的蠢事,恐怕會讓他在任何一代戰國無雙中也只能頂個松永久秀式的大眾臉了吧。


我就從一個側面故事來說明對石田三成的評價吧。

大谷吉繼是麻風病患者,出行起居都白布蒙面,眾人也擔心傳染。據說,某次喝茶聚會的時候,在座的人里只有石田三成毫不猶豫的接過了大谷遞過來的茶碗一飲而盡(當時日本喝茶一屋子人用一個碗),然後大谷吉繼就為三成所傾倒了。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三成找大谷說要和老烏龜干架,大谷說這特么肯定完蛋啊!

好,我跟你去。

最後帶著自己的兒子女婿以及子弟兵都戰死在關之原了。

辭世之句:契りあらば 、六の巷にまてしばしおくれ先立つ事はありとも/重友情,六道輪迴先行一步又何妨?

大谷年輕時就參加了賤岳之戰立下戰功,文祿、慶長之役又在後援補給工作上展現了才華,甚至在政治鬥爭中都有出彩表現(嗅覺明銳的發現了前田利長的家康刺殺計劃,並派出下屬前往阻止),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能得到這樣一個人傾心相交,一死相報,不得不說石田三成是一個有足夠個人魅力、實力和某種程度上的」大義「的人。

可惜了。


他對豐臣政權的忠心和信長死後織田諸將對明智的恨意一樣,信長再不好,畢竟是織田諸將們對豪族,軍隊和土地的所有權的直接,或者說唯一保證。甲斐國國人暴動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智難道能夠靠所謂的將軍家或者朝廷給予這種同樣的地位?也不想想如果這種合法性真的被承認,那還有什麼戰國亂世?這實際上就是明智自毀根基的舉動,被討伐可謂是活該,而豐臣家為什麼一直追求公家以及對各地有實力的大名安撫(比如伊達,德川,島津)而不是斬盡殺絕?也是因為要讓他們主動承認臣屬關係而在不動聲色中確定如同當年織田信長般的威信和統治合法性。所以,有這個前車之鑒的石田會對豐臣家有什麼不忠誠或者反叛的可能性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他的權柄完全來源於豐臣家,豐臣強則他強,反之大家可以看看豐臣嫡系大名最後的下場,有幾個能像蜂須賀那樣武運長久的?能活下來的基本上都已經是德川的人了。

但是在豐臣內部,也會分成派系,作為近江人,又是文官,自然會和淀夫人有共同話題,實際上在秀賴出生之後,豐臣武將派估計就沒什麼忠心了,畢竟將來的豐臣領袖和他們關係已經不大了。這也是為什麼武將派想殺掉石田的原因,如果石田被殺的話,可能武將派會安心,而受到極大震懾的近江派群龍無首反而會促成兩派和解,這樣德川家可能就沒什麼機會問鼎天下了。

個人認為,如果不是為史料基本屬實的話,那麼石田就是秀吉安排給秀賴長大後用來殺掉立威的人物,武將派基本上是豐臣有力的支柱,文官怎麼能夠阻擋外樣的野心?而且可以看到的是,石田被當成是唯一的禍害,其他的文官都是「被石田操控,威脅」的。只要秀賴成年後能夠處罰,流放石田,既能夠顯示大公無私,又能夠使得近江---尾張系和解,而且也不會影響政局穩定(區區一個文官,殺了就殺了,難道還能翻出什麼浪花來?)。而在此之前只要國內不發生什麼大變動,那些依靠秀吉的本領安堵提供統治合法性的大名們絕對可以把任何試圖挑戰豐臣家的野心家變成第二個明智光秀,(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秀吉決定在東國大轉封的原因,畢竟離了自己的老巢就不能依靠過去的人脈關係和傳統了,他們對舊領的統治已經喪失,而為什麼能夠得到新領?所依靠的也就是秀吉的一紙命令了)而武將派的實力大名們和近江派的奉行們之間的衝突正好可以遏制以石田為首的近江外戚派成為第二個北條政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石田不是傻子,當然知道得罪了這麼多實力大名的下場會怎麼樣,急著為自己找後路:畢竟他的權利來自於豐臣,更來自於秀吉本人。所以在前田死後遇刺,本人被武將派圍攻的情況下,他不得不為自己打算---人總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特別是沒有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讓他向尾張系低頭不可能,想讓他轉投德川保命可以,但是權勢嘛,沒有了權勢以後對上那些動輒十几几十萬石的武將大名,以他的名聲。。。,你懂的。

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借刀殺人---利用東國唯一和石田有交情以及有實力和關東抗衡的上杉吸引德川主力,然後召集豐臣系大名把蠢蠢欲動的德川打個措手不及,就像征戰朝鮮一樣,他就可以繼續執掌朝政,指揮諸大名,而且如果武將派不服,他也可以用大義名分來壓制,等到戰爭結束以後實力大增的上杉和毛利等外樣正好可以壓制擁有武力的尾張派達成平衡,而他本人也能夠依靠這些人對抗尾張派執掌朝政,尾張大名們所能依靠的不就是武力嗎?而在有能·和他們抗衡的實力出現以後,他們就不足畏懼了,而且如果石田能夠調動豐臣大義對抗德川一次,那麼他也能在利用大義清理門戶掃除尾張派在地方上賴以生存的的統治合法性進而送他們上天---想想佐佐成政吧,是不是很完美的計策?

沒想到在這裡可能秀吉的遺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原本該和他同穿一條褲子的淀夫人居然沒有給他大義名分,這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惡劣的,武將派投奔德川變得名正言順。就連石田派也不能穩定,原本應該是討伐叛逆的戰爭變成了政治投機,在這種情況下投奔實力強大的一方自然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豐臣嫡系派自己都急不可待的甘當馬前卒。而在秀賴成年前就喪失後台的豐臣政權的命運也差不多從此塵埃落定了。對於近江出身的小主公並沒有什麼特別親近的尾張大名們根本不會在乎豐臣家能不能繼續坐穩天下,(話說回來,如果豐臣繼續執掌天下,秀賴長大後打壓他們甚至以此為近江派和石田出氣,或者單純埋怨他們外通德川怎麼辦?)對他們來講只要能給本領安堵誰當天下人都無所謂,看在舊太閣份上保住豐臣家可以,但是要為此和德川家對抗?沒有必要,所以才會坐視德川成為武家領袖,但是他們不了解自己其實和豐臣家是榮辱與共的,沒有了豐臣家,他們存在有何意義?這時只有斬斷羈絆義無返顧的投奔新東家才行。所以後來他們的命運也是可以預見的。

最後石田三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覺得單從經歷和能力上來說,想必是和和珅差不多的,但是與和珅不同,他在某種程度上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時機和能力,但是最後並沒有成功


究其根本,不過是太閣用人不明,決策昏庸罷了。

從晚年重用近江忽視尾張,到內憂沒解決的情況下出兵朝鮮,死前留下牽制內府的卒子不夠等等種種昏庸的舉動都為後來豐臣家沒落留下了伏筆,石田治部只不過是替他背鍋的而已,一個19萬石的小大名能指望他做什麼?


石田三成的人品好,但是察人不明。

他人品好,表現在他對大谷吉隆(大谷吉繼)和小西行長的尊重,當別人都排斥麻風病的大谷吉繼、商人出身還信天主教的小西行長時候,石田三成尊重他們並且贏得了信任,這兩個人也是他的死黨;石田三成對家臣也很慷慨,家臣大多忠心耿耿,比如把自己收入一半給島左近,君臣同祿;如實報告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在朝鮮殺平民的做法;豐臣秀吉死後對豐臣家忠心耿耿,對抗德川家康(雖然我也比較喜歡德川家康)。

當然,石田三成的為人讓很多人成為他的支持者,大谷吉隆、佐竹義宣、直江兼續、小西行長、立花宗茂這些,還有忠實的家臣島左近、蒲生鄉舍,把他的領地佐和山城治理很好,死後人們仍然念他的美政。同時,很多朝秦暮楚或者頭腦簡單的人反感他,比如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細川忠興(一部分原因是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藤堂高虎等人不和)。

至於察人不明,最大的體現就是關原合戰。作為實際上的總指揮,根本不會安排作戰部署。

大谷吉隆等人早已料到小早川秀秋會叛變(之前小早川秀秋態度一直猶豫不決),這個時候石田三成居然還敢讓他在大軍側面的山上做掩護。作為名義上總指揮且擁兵1.5萬的毛利輝元給安排到了山上而不是正面戰場。

這種情況應該把可疑的和參戰意願不高的和兵力多的放在前面、中間。這樣可以讓參戰意願不高的被迫和敵人打,而猶豫不決的即使倒戈,增加的也僅僅是正面壓力,不會兩線作戰,而且倒戈者會受到夾擊。其次就是西軍一些將領不果斷,比如安國寺惠瓊、長束正家、長宗我部盛親和毛利輝元。當吉川廣家擋路的時候,應該立即攻擊他,然後一鼓作氣打擊敵人。

上圖是我認為最好的辦法(紅色是東軍內應)。這樣正面戰場會有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共計3萬人,再加上其他大名,是很可觀的力量。而東邊的戰場,以長宗我部盛親的指揮水平,應該沒有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豐臣家也派了2000人參加西軍,依附於石田三成。應該讓這些人去應戰東軍先鋒福島正則(因為福島正則受到豐臣的恩惠,如果這樣他就會猶豫。)

我認為石田三成最大的敗筆就是如此,察人不明比不會指揮更加可怕。


石田三成,幼名石田佐吉,曾任五位下治部少輔,也被稱為治部少輔或治部少,後來成為負責豐臣政權運作的五奉行之一,從江戶時代被黑了數百年到明治時代開始逐漸獲得正面評價,到如今遊戲動漫作品中的人氣角色,可謂是一位謗譽相隨的大人物。

三成的才幹智慧不需多言,有許多相關的逸事流傳,比如「三上茶」「割葦鬻金」「投金鑿井」等等,豐臣秀吉曾說:「才器與我無異的,也就只有治部少輔了。從秀吉還是一城主時就開始跟隨他到成為天下人,在討伐柴田,九州,小田原,與伊達政宗交涉等事件中都有相當的功勞,在秀吉得到天下後,更以出色的內務處理能力負責各項內務工作。

前面有很多好答案分析了三成的性格,這裡來說說幾個三成有爭議的地方。

首先三成是不是「戰下手」,這稱號出自於許多人都知道的水攻忍城失敗,但真的是三成無能么?首先他雖然屬於文治派,但有常年的軍事經驗,可以說並不是許多人心中不知兵的形象。當時隨軍的還有大谷吉繼、真田昌幸、佐竹義宣等名將,忍城不象備中高松城那樣適宜水攻,這是很容易就看得出來的。三成難道真的會不顧眾將的反對,學秀吉秀一把操作么?事實上三成當時對水攻進行批駁的書信已經找到,而秀吉分別於6月10日和12日寫給三成的書信也已被發現,發布水攻命令的其實是秀吉!在信中秀吉對發動水攻的方法、戰後善後等事宜都做了很細緻的安排,6月20日,三成還將水攻的情形繪成圖本上奏給秀吉。也就是說,三成其實是替秀吉背了鍋,這鍋可苦了三成啊!

其次三成與武斷派的糾葛,而這最開始要追溯到賤岳合戰了。此戰的先鋒是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繼,可就在石田隊與柴田軍交戰不久,秀吉的馬回眾中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為首的年輕武士立功心切也領軍沖了上去,當柴田軍前部被石田隊擊潰後,清正等人全力追擊。這裡想想就有點可怕了,馬回作為本陣警衛力量,負責本陣指揮機關的安全,類似於現代的機關直屬警衛隊,在合戰中加藤等人居然為了立功而不顧本陣大將秀吉安危,所幸的是柴田軍後來全線崩潰。根據一些野史記載,這些武將還出現互相爭搶首級,甚至割己方足輕人頭冒功的行為,片桐且元隊更擋住石田和大谷部隊去路,拖延追擊。這也許就是三成與武斷派最初的結怨。最後他們繳獲的首級甚至比作為前鋒的石田隊還多。大概是重大勝利讓秀吉高興極了,秀吉並未追究這批年輕人的冒失行為。而後他們還以「賤岳七本槍」之名名揚天下(據說這是石田嘲諷七人爭戰功而取的外號,沒想到後來以訛傳訛成為勇名了),這七人分別是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糟屋武則、片桐且元、加藤嘉明、平野長泰、脅坂安治。所謂文武相輕,古來有之,秀吉統一日本後,開始重用文官,武斷派失勢,與文治派逐漸對立。侵朝戰爭爆發後,三成作為奉行擔任糧草軍需調度工作,但由於朝鮮軍隊的襲擊,糧草時有未能按時補給的情況,引起相當部分武斷派武將的不滿。三成一開始反對秀吉出兵朝鮮,後期又聯合小西背地裡著力於議和,這點也很讓武斷派不滿。三成同時還擔任軍監,負責向秀吉彙報戰況以及統計軍功,這裡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三成是否不公地處理軍功呢?有種說法是三成誇大小西行長的戰功而詆毀加藤等人。實際上小西作為征朝先鋒,在侵朝戰爭中的許多表現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而與之相對的是,在侵朝日軍諸部中,加藤清正一部是軍紀最差、最惡劣的一部,也被認為殺平民冒功最多的一部,作為日軍侵朝第二軍團的軍團長,加藤清正繼小西行長在釜山登陸後,直奔漢城而去。而小西行長作為先鋒隊,一路橫衝直撞,橫掃怯弱的朝鮮守軍,連下數城,加藤清正隨後急追而寸功未立。加藤清正激發手下士兵戰鬥力的方式中,「縱容」佔了很大比例,他每至一地皆縱容士兵屠城,甚至自己也參與到燒殺搶掠中,動輒屠戮數萬朝鮮當地居民。僅在晉州一地,就屠殺朝鮮平民六萬餘人;在蔚山屠殺朝鮮平民兩萬餘人;慶州殺朝鮮百姓三萬餘人;尚州殺兩萬,聞慶殺兩萬……數不勝數,從釜山到漢城這一路,至少有數十萬朝鮮軍民喪生於清正和他的部下的屠刀下。攻入漢城後,清正縱容士兵劫掠三日,屠殺平民八萬餘人,其中包括五千名投降的官兵,掠奪財物無數,最後還縱火焚城,數萬間房屋、宮殿毀於一旦。這樣的戰場表現,濫殺平民,本身軍功就要大打折扣,三成不過是據實稟報罷了。與此類似的還有小早川秀秋擔任守備工作卻私自出擊,身為總大將卻盲目輕進,儘管他認為自己是立了功,但是三成的稟報還是讓他最後受到秀吉沒收筑後國領地並召回的處罰,這時恐怕秀秋就對三成留下怨恨了吧。秀吉死後,利家作為中間人斡旋於文治派與武斷派間,利家死後,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黑田長政,細川忠興,池田輝政,淺野幸長等七名武將要殺三成,幸得佐竹義宣相助逃回佐和山城。隨後在家康的調停下,七將不再追殺,而三成辭去了奉行職務並隱退佐和。再然後就是關原,加藤、福島等武斷派成為家康馬前卒與三成決戰,了卻他們之間的恩怨了……

接下來談三成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有些人認為三成的行為不智,家康都那麼大年紀了,應該等家康老死再做打算。那麼我們看看當時的情況,首先德川家康身體狀況是無病無痛,沒有任何徵兆會突然死亡,也就是說他的死亡會是一個未知數。而知道歷史的我們明白,他後來還能再活16年。家康公然違背秀吉遺訓,私下勾結拉攏各方大名,還和福島正則、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伊達政宗等人聯姻,表現出了謀反的跡象。借著暗殺事件要整前田利長,最後前田利長被迫屈服於家康的謀略,利長的母親芳春院(阿松)作為人質前往江戸,這可看作前田家向德川家降服。然後又找了個借口去找上杉麻煩,如果沒有直江狀(直江狀言辭頗有不敬之處,據說家康為此大怒出兵,但是現存的不是原稿,而是後人抄寫,也有後期添加的可能,畢竟從家康後面以鍾銘文問罪豐臣家來看,直江狀也不過是攻打的借口罷了),上杉也降了,那接下來就是宇喜多,毛利。。。等到把外樣大名整一個遍,不是結親就是降服以後,這個過程中再把豐臣內部不親德川的派系整一整,畢竟他是五大佬筆頭,可以打著豐臣的旗號名正言順整豐臣的人。都整差不多了,混個大將軍的位置,到時候就是以武家首領的名義,不再臣服豐臣,從時間上來看這個過程會比較長,但基本也可以說是沒什麼阻力的。所以三成趁著家康出兵征討上杉期間,趁還有一搏之力,聯合各方勢力,起兵響應上杉,企圖夾擊家康,也有一定的道理。

最後是三成究竟有沒有野心。有看法認為三成是類似曹操,王莽,趙匡胤式的人物,有著自己的野心,企圖「脅天子以令諸侯」著眼於天下。個人認為這種野心他是沒有的,首先性格上看三成是一個耿直的,偏執到有些不近人情的人,他辦事不留情面得罪不少人,他不拉幫結夥,所謂的文治派也是後人的一種說法,沒有一個真正形成的團體。比如同為五奉行的淺野長政就和家康聯姻,前田玄以則是態度曖昧,增田長盛更直接內通家康。他清正廉潔,佐和城山城落城之前,人們都認為雖然石田家只有19萬石,但他長期擔任秀吉近臣,得到信任有權勢,住處也一定很華麗。然而落城之後,人們卻看到石田家的居所都是簡單塗抹的粗牆,房中只是簡單地鋪了地板;庭院中也沒有什麼風流別緻的樹木,洗漱用具也都是用石頭做成的。人們都覺得出乎意料。加入東軍的敵對大名淺野幸長曾談道:「治部少輔死了以後,人世間的不平事也難以讓人感到不平。」 至江戶幕府秉政時期,對三成的評論,當可想見,家康的孫子水戶侯德川光圀卻說:「憎惡石田治部少輔的人也有,不過他秉著君臣之義行事,敵人怕也難以憎惡他吧。

秀吉曾經考慮讓三成成為九州的大大名,不過能替代三成管理要衝佐和山城的恰當人選卻找不到,而且三成加封到離豐臣政權的中樞很遠的地方,也不便管理政務。於是三成拜辭了秀吉的好意,沒有接受。此事於慶長3年(1598年)5月22日三成給家臣大音新介的信(《宇津木文書》)中提到:「如果太閣派遣我管理筑前與筑後,能管理佐和山城的人一時也找不到,能幫助太閣管理天下的人也就少了,我想還是這樣子好了------。」 後來在關原之戰前夕,三成對增田長盛說道:「病榻上太閣曾打算給予您和我各百萬石的領地,當時我們都辭退了。如果現在有百萬石的領地,也不用如此辛苦應付家康啊!」(事見《遺老物語》) 如果三成是有野心的人還會不要百萬石的領地么?

古往今來哪有這樣的人會有野心,王莽雖然是個前例,有野心的王莽曉得結交眾臣,施恩得人心,三成真要有野心還會不為自己著想而四處樹敵么?家康倒是常和武斷派來往,為諸將抱不平,裝寬厚長者。再說關原之後石田能得到什麼呢,他不是名義大將,也不像秀吉得織田江山那樣是個大軍團長,他就只是一個19萬石的小大名,沒有號令天下的資本也輪不到他,就是贏了,最大的贏家也是毛利、上杉、宇多喜等等。而促使他這麼一拼的,也許是他對家康一直以來的厭惡以及對豐臣的那片忠心吧。

豐臣家的滅亡早有定數,最多不過是以一大名身份存活,我不可惜豐臣家滅亡,唯獨可惜於認真又無能為力,想挽救豐臣又推了豐臣一把的真性情男兒石田三成罷了。


真實歷史沒怎麼深入了解,遊戲角色的人氣倒是挺高。


忠心耿耿,

但統戰工作沒有做好。

畢竟too young, too simple.


三成直接坑死了主家。。。沒啥好說的。關原合戰,三成在沒有必勝的把握,在主公年紀幼小的時候,貿然發動改變天下戰爭。

這本身就是沒有最大化考慮主家的利益了。這塊是不是真的忠誠,豐臣家根本不知道。那時候德川已經不小了,誰也不知道他還能再活那麼久,最佳策略難道不是等著他老死?不給德川口實,他直接反叛攻打豐臣本家?

此外,就算三成打贏了關原,毛利已經入住大板二之丸了,如果毛利論功行賞,局勢能比德川好到哪裡?一旦發動了天下戰爭,天下就不是豐臣家得了。豐臣家根本沒幾個嫡系的男丁,幼主無法親政,誰來了不是攝政王?

毛利家三兄弟也是大大名,世代經營中國地區兵多將廣,難道毛利不會問鼎天下?

五大老弄死了最大的,乾死了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難道就是對豐臣最好的結果?

第三,事實上德川和豐臣家三代聯姻,他們對待豐臣真的會比毛利家差嗎?會比三成家的後人差嗎?如果豐臣肯臣服,肯定就是一介大名了,類似織田家,難道是壞的結局?

最後,實力派把水攪渾,為自己渾水摸魚,這事兒別忘了。秀吉剛剛乾了一次,藉助接班人的問題,弄死了柴田,排擠了丹羽,逼死了佐佐。。。。你要是豐臣家,你會不會覺得石田有點像?

這時候穩定最重要,等著主家長大最重要。你自己發動天下大戰,真的就是為主家考慮最多了么?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喜歡德川?覺得不想受氣?

說了半天不是說三成不忠誠。而是說,我認為他是在猴子時期做大管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做慣了。

奴才代主子辦事辦久了,自己也把自己當主子了。有了點委屈,看到了些事情,不能忍耐了,而選擇了自己覺得對,但其實對主家不利的路。


給秀秋多準備幾個武士讓他投過來做關白,家康發炮投靠過去就不會發生


對於心態、動機、認知、目的、計劃式個人主觀內容的主觀性質描述,後來人永不可知,難以印證。

人心尚且隔肚皮,何況是穿越時空。

勿做事後諸葛亮、馬後炮。

天下不因桀紂而亡,寰宇不因聖賢而興。

以心態論而言

「聖賢不死,大盜不死」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因為那不過你角色代入後的自我心理投射與自我實現。

更多的是刻板印象、臉譜化情緒思維的產物。

最後的關鍵詞就是,話語權、自信與不自信、相信想像與否,等等此類。


主少母弱,真是戰國時代最悲慘的結局。 看看織田家的信雄信孝和三法師。這個結局是不言而喻的。三成不過是螳螂擋車而已。關原就算打勝了,家康在關東割據,也能撐好久。反過來,秀賴小朋友那邊,估計是早四分五裂了。九州的島津估計起來重新獨立。 上杉,毛利,宇喜多一群大名,估計是打著豐臣的旗號,考慮怎麼擴充自己的勢力。估計又是信長死後的翻版。最後三成是毫無能力維護的。弄不好,最後自己也要走上獨立的道路。


首先是豐家的忠臣,其次是不世出的能吏。

政治上有些小聰明,但是欠缺了戰略眼光。


大谷在喝茶的時候,滿屋子的人都看到他的鼻涕流進了碗里,因為他得了絕症,有人說是麻風病,其實我覺得更像是卟啉病,面部扭曲變形,牙齒變尖流血,特別恐怖,所以後面的人接到茶碗恨不得立馬就傳給下一位,看在眼裡的大谷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直到茶碗傳給最後一個人,那人二話沒說端起來就把沾有大谷鼻涕的茶水一飲而盡,那人就是三成!三成人緣是不好,在這個星球上的朋友屈指可數,但是大谷絕對是鐵著心愿意陪他去死的那個。一個人人緣再爛,一生能得一知己,足矣。


讓大谷吉繼哭乾眼淚的男人


明知自己的力量弱小 威望不夠

仍然竭盡全力拚湊了(請仔細體會這個詞)

超過自己領地石高十倍的軍力與家康正面決戰

甚至一度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直到被捕也沒有放棄希望

直到斬首也沒有放棄尊嚴

作為臣子 是為忠臣

作為武士 無愧英雄


推薦閱讀:

日本戰國水軍是什麼水平?
日本古代的髮式演變是怎樣的?
知乎的日本戰國史欄目是不是已經完了?
如果知乎放到日本戰國會被提問什麼問題?
日本歷史中的外號分別指誰?

TAG:日本 | 歷史人物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